2020届河南省郑州市一中高三质量测评(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河南省郑州市一中高三质量测评(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35109

大小:181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七次周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 毫米及以上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引入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特别是 1985 年我国加入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 年 6 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我国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普及。文化遗产保 护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博大的系统、一个 发展的概念。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断被证明、被丰富,在实践中不断 产生更符合实际的新认识。 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 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 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它们 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 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 其价值。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遗产更是无法藏身于世外桃源或自外于当代社会。从世界上一些历 史名城的发展趋势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就能相辅相成。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 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 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 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 当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实 践证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 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所实现的 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 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 意义。由于有了这种接触与理解,人们就会意识到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 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义务,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也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 秀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就能让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丰富 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B. 以 20 世纪 80 年代为分水岭,其时间前后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看法截然不同。 C.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展现的发展前景为人们认识其包含的多重价值提供了条件 D. “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解说文化遗产概念后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B. 论证“活起来”时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的手法确定“活起来”的文化遗产的具体对象。 C. 在论证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文章使用辩证论述的方法,说理准确。 D. 文章论证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时,强调了当下我们能够拥有和感受的优秀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A. 如果我国更早时间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文化遗产概念在申遗过程中会被更早关注与普 及。 B. 既然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置身事外那么就可以把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物品来为城镇化发展助力。 C. 文化遗产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加以分享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 D. 接触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唯此才能达到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其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 【答案】1. D 2. A 3. C 的 的【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 项,曲解语意,“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错误,原文是“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 不变的对象”,意思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是时空上凝固不变的保护、传承,要把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生 活中。 B 项,说法绝对,“截然不同”错误,过去人们把文化遗产看作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现在人们除了 认为文化遗产“活起来”外,还把文化遗产当作被欣赏、被研究的对象,两者有相同之处。 C 项,颠倒主客体,应是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条件。 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A 项,“解说文化遗产概念”错误,章没有解说文化遗产 概念。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错误,原文有“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 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 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 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 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 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 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你被“垃圾分类”刷屏了吗?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社会公 众称之为垃圾分类“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 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是 建设“无废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 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 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 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加快解决久 拖不决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相衔接,将直接产生环 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废城市”的建设将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更是一项全民 共建共享的工作,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 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学会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开始,践行这些具体的绿色生活方式,对我们 每个人来说都是在为“无废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编自卢俊文《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 材料二: 深圳市 2012 年生活垃圾收动模式 (摘编自刘国卿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 材料三: 废旧衣物大多作为垃圾被扔掉,造成资源浪费。新技术的加入则可将旧衣变新装。近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废旧衣物定向回收再利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内企业发布化学法循环再生技术,可实现 废旧衣物高质量再造。 旧衣服怎么处理不仅是消费者的困惑,也是摆在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 示,目前我国每年产生 2000 多万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仅为 15%左右,造成较大资源浪费。建立完善 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要攻克的课题。 会上发布信息显示,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发的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可将旧衣服还原成分子 级别,去除颜色和细微杂质重新生成与原生纤维相同的高质量涤纶纤维,用于新的服装和纺织品制造。经 过试验论证,该项技术已规模化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与多个服装品牌合作推进旧衣回收再造。此外,借力“互 联网+”,通过打造网上回收衣物平台等,企业、行业机构也在拓展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不仅是环保工程,更是新市场,将催生千亿元级产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会上宣布共建“国家废旧纺织品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研发基地”,拓展 回收渠道,探索构建标准,加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 (摘编自张辛欣《新技术助力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旧衣也可变新装》) 4. 下列不属于建设“无废城市”内容的一项是() A. 通过科学分类垃圾,尽可能充分地将垃圾资源化利用。 B. 将果蔬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焚烧。 C. 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D. 利用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实现废旧衣物的高质量再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设“无废城市”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也人人受益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理念和生活 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B. 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较为粗放,即使像一些发达城市,以前垃圾分类的标准划分也不够合理,未能 将有用物资单独投放。 C. 垃圾分类不科学、不严格,不利于回收利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 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 D. 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中国企业在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这一 世界级难题上有所突破。 6. 结合材料,说说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旧衣服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答案】4. B 5. C 6. ①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将旧衣服重新生成高质量涤纶纤维,重新使用。②借力“互联网+”技术。线上线 下与企业和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可能多地利用和消除废旧物品。③注重科学研究。拓展回收渠道,加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研究。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文中重要概念在文章和图表中相对应的语句, 然后结合上下文和图表内容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 确定答案。 本题: B 项,依照原文,“无废城市”要达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而“将 果蔬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焚烧”明显没能做到“资源化利用”,直接焚烧也未能“将固 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章和图 表进行整体的解读,又要对文章特别是图表的细节部分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的基础上,对 文章的内容、观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与文章和图表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对比。 本题: C 项,“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错误。①不合逻辑,“垃圾分类不科学、不严格” 与“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因果关联;②从材料二看,回收餐饮垃圾养 猪者、分拣可回收垃圾者、废旧回收站、利废加工企业都可有收益;③此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 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本题: 注重分析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具体做法,比如他们使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在大会上宣布的“研发基 地”的具体内容等。如结合原文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发的化学循环再生技 术,可将旧衣服还原成分子级别,去除颜色和细微杂质重新生成与原生纤维相同的高质量涤纶纤维,用于 新的服装和纺织品制造。经过试验论证,该项技术已规模化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与多个服装品牌合作推进 旧衣回收再造”,可总结出“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将旧衣服重新生成高质量涤纶纤维,重新使用”;结合原 文材料三“借力‘互联网+’,通过打造网上回收衣物平台等,企业、行业机构也在拓展废旧纺织品回收渠 道”,可总结出“借力‘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与企业和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可能多地利用和消除废旧物品”;结合原文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会上宣布共建‘国 家废旧纺织品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研发基地’,拓展回收渠道,探索构建标准,加强功能性差别化纤 维技术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可总结出“注重科学研究。拓展回收渠道,加强废旧 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研究”。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这事情[注]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 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没女。 ……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 力地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 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若能听到一点点,哪怕针 孔那么大一点,也总没有白挨冻,好作为第二天宣传的材料。 所以冯歪嘴子那门下在开初的几天,竟站着不少的探访员。 这些探访员往往没有受过教育,他们最喜欢造谣生事。 比方我家的老厨子出去探访了一阵,回家报告说“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 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 老厨子举手舞脚的,高兴得不得了。 不一会他又戴上了狗皮帽子,他又去探访了一阵,这一回他报告说:“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 还在娘怀里吃奶呢。” 这新闻发生的地点,离我家也不过五十步远,可是一经探访员们这一探访,事情本来的面目可就大大 的两样了。 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绳头,于是就传说着冯歪嘴子要上吊。有的探访员晓得了冯歪嘴子从街上买来了一把家用的切菜的刀,于是就大放冯歪嘴子要自刎的空气。 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过了一年,他的孩子长大了。 过年我家杀猪的时候,冯歪嘴子还到我家里来帮忙的,帮着刮猪毛。到了晚上他吃了饭、喝了酒之后, 临回去的时候,祖父说,让他带了几个大馒头去。他把馒头挟在腰里就走了。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 “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 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 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 “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 “还是带上几个吧!” 冯歪嘴子拿起几个馒头来,往哪儿放呢?放在腰里,馒头太热。放在袖筒里怕掉了。 于是老厨子说: “你放在帽兜子里啊!”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子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别人就说: “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于是人们说着,就把冯歪嘴子应得的那一份的两个肉丸子,用筷子夹出来,放在冯歪嘴子旁边的小碟 里。来了红烧肉,也是这么照办。来了干果碟,也是这么照办。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子吃了。 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两年会跑了。 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戴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 绣着花兜肚子。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嘴都闭不上了。 在外边,有人问他: “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 他呵呵笑着。他故意地平静着自己。 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他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 “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 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他家是快乐的。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 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 冯歪嘴子买了二斤新棉花,买了好几尺花洋布,买了二三十个上好的鸡蛋。 冯歪嘴子还是照旧地拉磨,王大姐就剪裁着花洋布做成小小的衣裳。 二三十个鸡蛋,用小筐装着,挂在二梁上每一开门开窗的,那小筐就在高处游荡着。 门口一来挑担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 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 “你从生了这小孩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呢!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 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 “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子,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 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注]这事情:身为磨倌的冯歪嘴子娶了王大姑娘,并且生了个孩子。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写“探访员们”探听冯歪嘴子家中的事情、咒骂冯歪嘴子及其孩子,揭露了他们喜欢造谣生事、 冷漠的性格特征。 B. 作品善以细节传神,写老厨子“举手舞脚”,写王大姐“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都是以外在 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 C. 文中写祖父让冯歪嘴子带馒头回家,冯歪嘴子将自己的家事告诉祖父,这表现了祖父的和善、可亲,也 表现了冯歪嘴子对家人的关爱。 D. 文章结尾冯歪嘴子“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的话不但展现了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也表现出他对 目前生活状态的厌恶。 8. 请以冯歪嘴子的形象为例,简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茅盾先生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你谈谈本文的 叙事有哪些特点。【答案】7. D 8. ①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他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反 复强调,表达冯歪嘴子对养活孩子的自信;“你让我来拿不好么!”表现出他对妻子的关心和家庭责任感。② 用他人的表现反衬人物形象,如描写他人在红白喜事的席上对冯歪嘴子极尽嘲讽之事,反衬出冯歪嘴子的 顽强生命毅力。③借助作者的议论表现人物,如“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表 明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④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孩子捉小蛤蟆、妻子绣花兜肚子、窗子挂 了窗帘,衬托出冯歪嘴子乐观、快乐的心态。 9. ①多重视角的重叠。小说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交织使用。作品中以“冯歪嘴子”为叙事承担 者,以“我”为叙事视角,讲述了冯歪嘴子的抗争史,显得自然、真实、全面。②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 “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过了一年,他的孩子长大了”“又过了两三年, 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散文化叙述,节奏舒缓。③注重场合的细节描述。小说主要选取“我 家里”“办红白喜事的东邻西舍”“冯歪嘴子的家里”三个场所表现冯歪嘴子的行为叙事眉目清楚,有条 不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 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 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他对目前生活状态的厌恶”错误,从冯歪嘴子说话的状态是“得意”以及他对孩子妻子的关爱等 方面可以看出他没有“厌恶”目前的生活。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以 冯歪嘴子的形象为例,简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 面描写。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语言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冯歪嘴子和他人的对话,如“他 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 吃几个鸡蛋。”等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对妻子的关心和性格特征——对家庭的责任感。侧面烘托一 般有次要人物的衬托、作者的评论、环境描写的烘托等,本文这三个角度都有所表现。次要人物的衬托有 别人的嘲讽,如“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冯歪嘴子又要得儿子了?”侧面反映冯歪嘴子的坚强和忍耐。作者的评论如“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 着”“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可看出冯歪嘴子的顽强和乐观。环境描写的烘托,如“夏天,那 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戴着一个花兜肚,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肚子。 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冯歪嘴子把窗子上挂了一张窗帘,这张白布是新从铺 子里买来的。冯歪嘴子的窗子,三五年也没有挂过帘子,这是第一次。”等衬托出冯歪嘴子乐观、快乐的 生活态度。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不要错误理解成小说所写事情的特 点。小说的叙事特点,一般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等角度思考。 就叙述方式而言,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本文是顺叙;就叙述视角而言,有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第二人称叙事角度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等本文是多重视角的重叠,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交织使 用。既有冯歪嘴子正面的语言描写,也有别的表现、作者的评论,使得文章既有第一人称带来的真实可信, 又有第三人称带来的客观全面。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叙事上,还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时间上,如“这事情一发”“过 了一年”“又过了两三年”,按照时间顺序,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空间上,“我家里”“办红白喜事 的东邻西舍”“冯歪嘴子的家里”,按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叙述有条不紊。 【点睛】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 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 自罢。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时太后父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 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无所 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 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普惠以天下人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 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 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史,有赃罪,普惠 被使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 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梁前弊,别郡异县 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注],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 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 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在州卒,谥曰宣恭。 (摘编自《北史·张普惠传》) [注]括比:查户口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 B.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C.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 D.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 功衰,古代丧服名称,指的是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 C. 调,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一种,即每户每年要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 D. 朔望,在传统历法中,“朔”指朔日,即每月初一,“望”指望日,即每月十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普惠坚持礼仪,据理力争。太后的父亲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 的称号,于是上疏反对,即使面对太后也照样按理纠正,无所屈服。 B. 张普惠受到恩遇,心有感念。任城王澄非常敬重张普惠,所以任城王澄去世后,张普惠初一和十五一定 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不管是寒冬盛暑,刮风下雨,张普惠必定赶到。 C. 张普惠出身低微,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 张普惠出身低微,就联合起来抵制,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 D. 张普惠做事有序,执政有方。张普惠任东豫州刺史时,管辖地区因南梁遗留 积弊,不同郡县的人杂居 在一起,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奏陈述具体情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的(1)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 (2)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并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 里。 (2)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节省自己的开支给他衣服和食物的。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 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 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翻译: 当时,南梁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降,朝廷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 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叛魏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张普惠为光禄大夫。本题中,可以 通过分析“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这个内容的正确断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从前文的“诈 称降款”分析,后续的动作应是“朝廷颇事当迎”而普惠反对,由此判断 A、C 两项错误。从主语“普惠” 以及地点“扬州”和人名“萧氏”分析,普惠请求把这个人送到扬州去,归还给萧氏,即断点应该在“扬 州”后;同时动词“移还”的宾语是“萧氏”,所以“萧氏”后要停顿,由此判断 D 项错误。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 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 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应该是“编年体”。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 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 记》。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 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 符合之处。 C 项,“张普惠出身低微,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但尚书省的官员们 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就联合起来抵制,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说法错误。“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错,原文有“纷纭多日乃息”,意思是“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后 文有“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即张普惠当时担任了尚书右丞。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驰”, 车马等奔跑;“伫立”,站立;“去”,离开; 第二句得分点:“四时”,四季;“请禄”, 得到俸禄;“减赡”, 节省开支。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 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 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 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相貌魁伟,对《三礼》十分精通,还擅长《春秋》和诸子 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澄敬重他的学问,帮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王澄有丧服在身,却想在七月七日召 集文武大臣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王澄,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找借口停止了这件事。张普 惠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 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到朝廷上疏,陈述这样做不可行,侍从都十分畏惧害怕,不敢为他通报。 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理纠 正,无所屈服。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并站着催促张普惠 离开家里。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吓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又有什么 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并命他回家,亲友故交都庆贺他的幸运。张普惠 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幅度太宽数量又大,尚书计议后上奏皇帝,再向全国征收绵和麻,张普 惠担心百姓将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又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每月 一次朝见。等到任城王澄去世,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不管是 寒冬盛暑,刮风下雨,张普惠必定赶到。当初,王澄嘉奖并欣赏张普惠,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 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想一起 阻止他上任,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犯有贪污受贿罪,张普惠作为使者前往调查此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当时,南梁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降,朝廷准 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叛 魏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张普惠为光禄大夫,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边防 区域、十三个郡,因南梁过去遗留下的积弊,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 一些郡县,上表奏报,朝廷下诏批准。地方官根据他的意见,治理有方,盗贼消失,百姓都安居乐业。张 普惠不喜欢经营家产,好举荐人才,故交旧友忠诚淳厚。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很早就去世 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节省自己的开支给他衣服和食物的。张普惠在 豫州去世,谥号宣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 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 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 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15.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 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蜀道难》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 李白所作的佐证。 【答案】14. D 15.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 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 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理解鉴赏能力。准确解读文本,从语句含意、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全面理解,把诗歌弄懂弄透。认真阅读选项,把选项内容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起来。 要善于运用正确的选项来加深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比对选项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选 择。 D 项,“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理解有误。“凡几家”意为“多少名门大家”。最后两句以夸张之 词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表现手法一般包括 描写手法(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景物与抒情的关系)等。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比如《蜀道难》既从正面描写了蜀道陡峭崎 岖的特点,也从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这一特点。《赠怀素草书歌》中首联“须臾扫尽数千张”正面描写怀素 创作之速,颔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从侧面的环境烘托怀素创作的情景。 同时,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蜀道难》中利用“五丁开 山”等神话传说虚写。本诗“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 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人公的赞美。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 绝壁”运用夸张,“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运用比喻手法。本诗,“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 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说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 雪何范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 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等。《蜀道难》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直抒胸臆。本诗中“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 属于直抒胸臆。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逍遥游》一文,善用比喻手法,例如把小草比作船来阐明万物有所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周瑜的儒将风度,而“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敌人瞬间就被打败,表现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追忆 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威猛的气势。 【答案】 (1).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 余以善淫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 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 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蛾眉”“谣诼”“句读”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 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 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 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教授的离世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哀伤与追思,也让人们再次关注起那个 长盛不衰的话题——何为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何为?从西南联大的国文到如今的大学语文,不同时期虽然 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全国有些高校特别 是理工高校,(____________)。客观地讲,大学语文教育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不能对就业有 ____________的效果。但其可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____________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高 校尤其是理工高校应该在继续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逡巡于 ____________,它同样可以通过运用影音图像、网络邮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注意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尝试 以跨学科的融合视角切入“中国问题”,____________学生学习兴趣,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精神基础。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语文虽然不同时期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但它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B. 虽然不同时期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C. 人们虽然不同时期对语文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D. 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语文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语文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以致或被取消,或被边缘化B. 取消大学语文,甚至将其边缘化,使得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 C. 大学语文或被取消,或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 D. 或取消大学语文,或将其边缘化,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立竿见影 循序渐进 现成饭 焕发 B. 事半功倍 循序渐进 故纸堆 激发 C. 立竿见影 潜移默化 故纸堆 激发 D. 事半功倍 潜移默化 现成饭 焕发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 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 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同时期虽然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语序不当,应为“虽然不同时期被人们冠 以不同的名称”;二是“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成分残缺,应为“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 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A、D 两项,“对当代人的人文通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成分残缺; C 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主语“人们”之前。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 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 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 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A 项,因果倒置。 B 项,“取消大学语文”与“将其边缘化”不是递进关系。 C 项,括号前的主语是“高校”,此处换为“大学语文”,主语不一致,衔接不连贯;另外,“大学语文” 出现两次,而且都用作主语,成分赘余。 D 项,与括号前的主语“高校”保持一致,“大学语文成为鸡肋般的尴尬存在”是高校做法带来的必然结 果,衔接连贯。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 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回扣前句的“无法直接”,此 处应用“立竿见影”,“不能对就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调收效不快。 ②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 渐深入或提高。“潜移默化”强调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合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这一语境。 ③故纸堆:指数量很多并且十分陈旧的书籍、资料等。现成饭:已经做成的饭。比喻不劳而获的利益。“故 纸堆”与下句的“影音图像、网络邮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对比鲜明。合乎语境。 ④激发:刺激使奋发。指通过刺激,使被刺激对象的某些内在因素,生成并发展成为某种情感。焕发:振 作。多指原本就出现过或存在着的事物,但由于某种原因消失,后通过某种手段使原本的精神风貌再现。 本句中的“学习兴趣”,不是原本就出现过或存在着的事物,而是通过刺激产生出来的。所以应用“激发”。 故选 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 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 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 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很多朋友都知道,①______,一是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颗粒较大的饭菜容易伤害食管黏膜和胃;二是吃 得太快,没等大脑发出饱足的指令,就会不知不觉摄入过多的热量,导致发胖。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尽量放 慢吃饭的速度呢?其实,吃饭也不是越慢越好,因为消化酶一般在十几分钟内达到高峰,此时是消化食物 的最佳时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另外,如果吃的是高油脂食物,吃饭时间一长,受到脂肪刺激,胆汁就 会从胆囊排放到肠内来消化食物。胆汁的量是有限的,②______,就会堆积下来。所以,吃饭过慢也有弊 端,有可能造成③______。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吃饭太快的人远远多于吃饭过慢的人。一般来说,20~30 分钟 吃一顿饭的速度比较合适。 【答案】 (1). 吃饭吃得太快对健康有害 (2). 脂肪若得不到充分的消化 (3). 营养吸收不良或是肥 胖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情景补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 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 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 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①空,据“很多朋友都知道”一句可知,应填一个句子,且通过把后两句“一是…二是…”压缩,一定 与“吃得太快”“身体健康”有关,应填写“吃得太快对健康不利”之类的话。 第②空,参照前句“胆汁就会从胆囊排放到肠内来消化食物”和后句“就会堆积下来”,可推知此处所填句 子的主语应是“脂肪”,应填写“脂肪若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之类的话。 第③空,结合前面所谈吃饭过慢的两个“弊端”,应填写“营养吸收不良或是肥胖”之类的话。 【点睛】补写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天津军旅作家张秋铧以 74 岁高龄,历时四年时间倾心打造出的长诗《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日 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讲述了发生在明朝年间东海两岸的故事,渔民们在一 场大海难中拼死挣扎,在海神娘娘亲切的召唤声中,他们终于爬上了一条大鱼脊背原来是一座岛。他们用 草绳钓鱼,恢复体力,修复船只。离开时两百多位男子汉泪洒小岛,并为小岛赐名“钓鱼岛”。这部 5000 行的叙事长诗结构宏大,风格独特,有人物有故事,有民俗民谣,有神话和爱情;呈现了自古以来我国渔 民赴钓鱼岛捕鱼的历史,为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既有事实做诗赞。 【答案】《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日前推出;这部叙事长诗结构宏大,风格独特;为钓鱼岛是我 国固有领土的既有事实做诗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考生应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根据关键词语来筛选信息。同时要注意 题目字数限制。 解答新闻压缩题,可以从新闻的“六要素”分析,首先确定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拟写答 案。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体现在:时间(日前)事件(《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推出)。同时,关 注新闻内容体现的意义、性质价值或表述对象的特点等,比如诗歌的特点(结构宏大,风格独特)体现的 意义(为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既有事实做诗赞)。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拟写答案即可。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 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 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要求。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明确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原则,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保障 教师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允许适度体罚的信号,更有家长怀疑教师有了惩戒权会不按 规定的惩戒尺度处罚学生……… 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2019 年 9 月 4 日,给高一新生的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关于“把教育惩戒权还给教师”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 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记载了“朴作 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 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 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 戒措施。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规定班主任“有 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 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惊心,虽 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苏 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 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 戒,这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 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我们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 一把戒尺来适当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 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关学生禁 闭的权利。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 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惩戒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不久,江苏常州 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教育的良性 回归。同时,我呼吁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多一点信任,打造我们更美好的校园! 高三学生:XXX 2019 年 9 月 4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 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千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2019 年 9 月 4 日,给高一新生的倡议书。 【审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作文任务十分明 确——关于“教育惩戒”,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给高一新生的倡议书。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背景, 符合文体特征。材料简介了教师惩戒权以及社会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可赞同给予老师“惩戒权”,也可辩证 地看待问题。构思文章时,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及对高一学生的语气,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实际深入探究 分析,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惩戒也是良药。 2.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3.惩戒乃师之担当。 4.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素材: 1.《礼记》有云:“四维不张,则国亡矣。”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它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廉耻观以及道德品行。教师在教育惩戒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走上正轨,磨炼其品质,进而大 张其四维。 2.鲁迅曾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成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 也便是教育惩戒中最重要的一点,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不少教师也许是恨 铁不成钢,过度打骂学生。虽然这亦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前途未来的关心与担忧,但却更多地给学生带来 了阴影。教育惩戒,便应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偶然有而不常有,同时给学生留下严肃形象,使惩戒规则 成为帮助学生严而律已的工具。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生来便有这样或那样 不足,但如果任其自由发挥,则会严重损害身 心健康。此时,教育的戒尺,则可发挥其不可比拟的作用。 4.教育惩戒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今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教兴国。教育 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惩戒制度。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 身心并没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后悔一生的事情。而教育惩戒则在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学生因一些观念上的误解而与同学产生矛盾,教师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与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优秀地走下去。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把教育惩戒权还给教师”。然后开篇由国务院 印发的文件引出话题。正文主体部分先借助古今对比印证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教 育惩戒权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最后结合国外的事例和荀子的名言进行印证。结尾部分提出期望,回扣开头。 【点睛】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 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 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影响。倡议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就某事向特定成员进行号召呼吁,希望 大家一起参与到某件事情中来,要能起到宣传倡议的效果。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 五部分组成。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 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 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写明倡议的具体 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 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 晰明确,一目了然。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 或祝愿的话。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要求。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明确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原则,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保障 的教师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允许适度体罚的信号,更有家长怀疑教师有了惩戒权会不按 规定的惩戒尺度处罚学生…… 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2019 年 9 月 10 日,在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适度惩戒,理解是基础 敬爱的家长们: 大家好!我校迎来了 1002 名高一新生,在此我代表学校向高一新同学和家长表示热烈欢迎!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适度惩戒,理解是基础》 古时便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说,就连封建社会的皇帝,在面对自己启蒙的恩师时,也敬重有 加,礼让三分。 一方讲堂,一幅戒尺,课堂走动之间,便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戒尺落在手上,那是为人师对弟子成才 的殷切希望,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苦心教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先生”是多么受人尊敬 的称呼,教师是多么受人敬重的职业啊!可这是在古代! 教师对学生要不要严厉?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还是严厉一点好!读小学时,数学老师是一位极慈 祥的老师,慈祥到你上课吃东西,讲小话,离开座位等违纪,也只是摸摸头的地步。不用说,班级纪律是 极差的,成绩也不忍直视。后来,换了一位严厉的女老师,是那种你讲一句闲话,都要罚抄公式 100 遍的 程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应该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老师的严厉,使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飞跃。因此, 我想作为学生的我们,是需要严格要求的。严格让我们坐得笔直,走来有型;严格让我们说话中规中矩, 有成熟感;严格让我们做事一丝不苟,能早担大任! 适度的惩戒可以让我们更加自律,没有惩戒就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我们的成绩。 可现在,对教师约束越来越苛刻,老师都变得太和蔼了,学生变得更自由自在了,关心学习成绩的人 也少了,高考成绩也不与任课教师见面。似乎只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要传授效果。面对调皮的 学生,想学习的同学很烦恼,老师变得很无奈。看,各种类型的教育法、保护法常出现矛盾的说法。哪位 老师还敢严厉,给自己添“万一”,甚至,吃不了,兜着走? 2017 年 3 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 的权力。2019 年 7 月 9 日,《意见》也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这都是对老师惩戒权的认可。 当下,总是对老师这个职业过多苛求。 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却又不让他们受一丁点苦,教师对学生要求到位一点,就马上埋怨 老师过于严厉。这温室的盆花,如何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又如何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还请各位家长多多配合 学校的管理,理解老师适度的惩戒。我相信这样我们会成长的更快,学习的更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 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千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2019 年 9 月 10 日,在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 上的演讲稿。 【审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本材料就是要对“教 育惩戒权”发表看法。我们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评论深刻,有实际意义。可赞同给予老师“惩戒权”,也可 辩证地看待问题。另外,根据题干要求,要注意高三学生的身份与同家长说话的语气;正确使用演讲稿格 式。 参考立意: 1、赋予老师适当的“惩戒权”,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 2、要以人为本,以说理教育为主。 素材: 1.当然,惩戒不等同于体罚,它是有一个度,至于这个“度”,得靠有关教育相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制 定出合适的条条款款。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毕竟教育等不起,孩子耽搁不起。学校里这么多的学生,并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那么听话,学生违反了校纪校规老师说教就能改。总有那么几个能孩子,屡教不改,老 师根本没办法教育他。因为,他觉得犯了错老师也不敢拿他怎么着老师管不了慢慢就发展为欺凌同学,打 老师,杀父母。这样的事例子已经发生了很多起。老师拥有一定的惩戒权对整个青少年的教育是有很大帮 助的,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的。家里家长舍不得管,学校老师不敢管,那就只有等到了社会上监 狱帮你管。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宝舍不得说一句,老师批评几句还来学校骂老师,甚至把老师告到教育局 去。小时候舍不得教育等你老得动不了的时候让孩子来教育你吧,拳打脚踢,饿肚子,那时候才会后悔 2.惩戒不是目的,惩戒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特权,老师应 该慎重使用惩戒权。教育孩子鼓励为主,惩罚为辅,必要的时候也能够动用惩戒权。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 惩戒不得当就有可能丢饭碗、倾家荡产甚至蹲大院。老师在惩戒前后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取得家长的 理解与支持。 3.需要正视中小学的惩戒教育。人们要转变只靠识来教育学生的观念,给惩戒教育留有余地。教师应该对 学生的进步和优点给予鼓励和赏识,但对于学生的过错和问题也要予以惩戒。惩戒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基于 实践经验形成的教育智慧,以及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去采取对学生的"惩"的方式,为且只为实现"戒的目的。当教师坚定了惩戒教育的这一原则和出发点,也就不会产生惩戒缺失和惩戒失当的现象。 行文结构:本文先说古代社会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再与当下作对比,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涯中的真实感 受证明“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接着写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保护“教育惩戒权” 的规定。最后呼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起家长、社会等沉思,号召实行“教 育惩戒权”。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要求。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明确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原则,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保障 教师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允许适度体罚的信号,更有家长怀疑教师有了惩戒权会不按 规定的惩戒尺度处罚学生…… 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2020 年 6 月 10 日,参加完高考后写给班主任的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施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 敬爱的班主任: 你好! 高考已经结束,离开了学校,更加想念您和同学们。看着最近关于“教师惩戒权”的热烈讨论,想起 您管理我们的点点滴滴,引起了很多的思考。 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 意见》一出台,人们就注意到了“意见”第 14 条当中的一句话:“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 权。”教师惩戒权很自然地成了人们热议话题,其中不乏对教育惩戒现状的片面认识,对惩戒权的不太恰 当的理解。这些议论让人感到,教育惩戒权的制订和使用,要慎而又慎。使用稍有不当,后果可能是难以 预料的。 想起在学校时,您对我们的严格管理,我们共同制定的班规,让我们现在仍然感觉受益匪浅。尽管当 时有些同学不理解你的严厉和“苛刻”,但是在高考分数上的进步、我们的更快成长和成熟都已使我们改观。 我记得您在课间要求的安静,晚上作息的严格规定,对于犯错同学的批评和教导都让我们在以后取得更多 的进步,我想信任是其中重要的基础。尤其在意见出台后更让您的管理有依据和信服力。 很多人认为,明文规定惩戒权,可以解决老师“不敢管”的问题。但是,无论“不敢管”的问题解决 到何种程度,另一个极端却是要警惕的:过度依赖惩戒,以惩戒代替其他教育方法,把教育简单化。因此, 在制订惩戒权细则时,明确惩戒权使用范围特别重要;或者说,要特别强调:明文规定的惩戒权使用范围之外不能使用惩戒权;明文规定的惩戒方法之外,教师不能自行发明、使用惩戒方法。要考虑出现这种越 界惩戒如何处置,如何挽回过度惩戒、滥用惩戒造成的后果。 惩戒权一旦形成文字,就具有了统一性,统一性即刚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气质或心理特点又是 各不相同的,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对惩戒的反应会不同,对惩戒的承受力也不一致。有的学生“心 太大”,对惩戒可能无感;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不可承受之重。另外,家长对惩戒的理解和反应也会不同; 家长的反应很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惩戒的反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还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惩 罚也是教)呢?这些既是教育伦理问题,也是具体操作问题;在实施惩戒权之前,对这些问题要有充分的 估计、预见。 在校园内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效果的实现,都以师生之 间的信任为基础,以教师是否得到学生信任为基础。惩戒权的实施更是如此。 对师生关系惩戒权实施细则的制订和出台是在国家层面进行,但是惩戒权的实际使用,是在教师与学 生的个体之间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已有关系,是惩戒权实施的前 提。师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惩戒权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使在惩戒权实施过程中,对师生关 系形成一定的冲击和考验,而结果则可能是师生信任的进一步巩固。如果没有师生信任这个基础,惩戒可 能扩大师生之间的矛盾与裂痕。所以施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更进一层楼! 此致 敬礼! 高三学生:XXX 2020 年 6 月 10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 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千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2020 年 6 月 10 日,参加完高考后写给班主 任的信。 【审题】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本材料就是要对“教 育惩戒权”发表看法。我们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评论深刻,有实际意义。可赞同给予老师“惩戒权”,也可 辩证地看待问题。另外,根据题干要求,要注意高三学生的身份与班主任说话的语气;正确使用书信格式。 参考立意: 1、赋予老师适当的“惩戒权”,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 2、施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3、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素材: 1.教育,已在今天的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教育惩戒,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 教育惩戒,可以让教育更进一步地发挥好处,振兴国家。 2.教育惩戒,可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对学生过度宽容,则会造成无尽的伤 害。多少学生由放松变为放纵,多少学生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意,多少学生凭借教师的宽容肆意顶撞教 师?“民之于国,则如木之于林。若无良木,则无茂林”,民族的树林需要良木,可人非圣贤,便需要依靠 教育惩戒,来敦促学生、警醒学生,使他们朝着品学兼优、明辨廉耻的方向发展前行。 3.教育惩戒权的确立有利于形或良好的尊师重教,贵师重傅的氛围。老师是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祖国花 朵贵师重傅学到自立自强,祖国花朵是国家的希望,作为祖国花朵的少年自立自强,则祖国自立自强,少 年强则国强。 行文结构:本文先由国务院印发的文件引出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涯中的真实感受证明“教育惩戒权” 的重要性。接着写对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中保护“教育惩戒权”的思考。最后重述“施 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的观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