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据学者统计,近几十年发现的甲骨文遗址除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外另有 25 处,其分布情况见下表
——据宋镇豪《南靖殷墟甲骨回归感言》整理
商至周甲骨文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文字体系逐渐成熟 B. 金文取代了甲骨文
C. 周人统治范围扩大 D. 争霸战争持续不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中统计数字显示,比起商代,周朝甲骨文的遗址分布范围更广,说明周代的统治范围比商朝
的扩大了,C 项正确;单纯从甲骨文分布范围看,无法得出文字体系逐渐成熟、金文取代了甲骨文和争霸战
争持续不断等结论,ABD 三项错误。
2.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
,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
A.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破坏了小农经济
C.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经营田庄,破坏了小农经济,B 项正确;豪强地主控
制下奴婢和徒附没有人身自由,不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A 项错误;田庄控制大量的人口,减少了中央政
府的财税收,C 项错误;农民成为奴婢和徒附,受到的剥削压迫很重,不能缓和阶级矛盾,D 项错误。
3.如表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A. 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 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 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 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仅凭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分布南方逐渐多于北方,便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
论 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C 项符合题意;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古代文化发
展的因素不是只有经济一项,单从经济推理的做法并不严谨,也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准确理解,AB 两项错误;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和宋代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并没有违背史实,D 项错误。
4.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 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 4117 人 政绩
,其中擢升者 435 人,复职者 2897 人,黜降者 471 人,罪罚者 171 人,免职者 143 人。由此可知,明初
A. 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 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 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A 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B 项错误;“监察制度”成
熟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 两项错误。
5.如图漫画发表于 1908 年广州《时事画报》第九期
的
以上漫画反映了当时
A. 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B.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 改良运动遭到压制 D. 专制统治濒于崩溃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8 年《时事画报》上刊登的《革命奈何》一画,形象描绘出面对革命的火山,清政府已经回天
乏力,反映了当时专制统治濒于崩溃,D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农民运动日益高涨,A 项错误;民主思想
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以后,B 项错误;改良运动遭到压制是在 19 世纪末,C 项错误。
6.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
C. 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 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由反对到赞扬,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由
国内阶级矛盾转变成为了中日民族矛盾,A 项正确;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B 项错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重大转变,C 项错误;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是在 1947 年人民解
放军战略反攻以后,D 项错误。
7.1950 年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比上年增长了 73.4%,但 1952 年却比上年下降了 45.3%。香港对内地贸易总
值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
A. 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B. 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C 西方孤立和封锁中国 D. 内地改变了经济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美援朝时期,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西方孤立和封锁中国,C 项正确;苏联
对华援助、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内地改变经济制度都不是香港对内地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ABD 三项错
误。
8.读表
——贾国雄《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对表中信息的合理解释是
A. 国家优先发展农业经济 B. 计划经济更加注重效率
C. 政府抑制工业过快增长 D. 两阶段的增长基数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倍数高于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主要原
因在于,两阶段的增长基数不同,D 项正确;改革开放前国家优先发展工业,A 项错误;比起计划经济,改
革开放后实行的市场经济更加注重效率,B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并未抑制工业过快增长,C 项错误
。
.
9.雅典公民担任陪审员原本是没有报酬的。公元前 451 年,伯里克利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可获得 2 个“奥勃
”,后增至 3 个“奥勃”,约相当于雅典平民半天的收入。这一举措
A. 改善了公民生活 B. 削弱了贵族影响力 C. 破坏了民主政治 D. 维护了法庭的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伯里克利时期,对参加国家公职的雅典公民提供报酬,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削弱了贵族影响
力,B 项正确;担任一天陪审员的报酬只相当于雅典平民半天的收入,提供公职津贴并不能提高整个公民阶
层的生活水平,A 项错误;为担任公职的公民提供报酬,不会破坏民主政治,也与维护法庭的权威无关,CD
两项错误。
10.18 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化的权威不再是宗教宣扬的‘信仰’,而是科学揭示的‘自然”’。这一思
想新变化
A. 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 B. 否定了宗教的社会作用
C. 导致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 D.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18 世纪中后期法国用“科学”代替宗教‘信仰’,说明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A 项
正确;法国思想界崇尚科学,并没有否定宗教 社会作用,B 项错误;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发生在 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而不是法国,C 项错误;用科学代替宗教信仰,是近代科学的产生的作用而非原因,D 项
错误。
11.1930 年,美国率先将平均关税率从 40%调至 47%。此举遭到 34 个国家抗议,美国一千余名经济学家也联
名反对,但当时美国总统仍执意实施。此举
A. 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 B. 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C. 刺激欧洲各国走向联合 D. 致使美国总统权力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尽管受到 34 个国家抗议和美国千余名经济学家反对,美国总统仍执意上调关税率的做法,导致了
世界经济加速恶化,B 项正确;1930 年胡佛总统上调关税税率并未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也没有导致美
国总统权力扩张,AD 两项错误;1930 年代欧洲各国并未走向联合,C 项错误。
的
12.英国学者马丁·埃斯林评论某艺术流派指出:“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那
么,这类戏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该流派的诞生反映了
A. 欧洲大革命造成的动荡 B. 工业革命加剧的阶级矛盾
C. 二战后人们的精神创伤 D. 经济大萧条中人们的苦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类戏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等是二战后出现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
其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创伤,C 项正确;反映欧洲大革命的动荡、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加剧的是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与 “语无伦次的梦呓”的风格不符,AB 两项错误;经济大萧条中人们的苦闷不需要“语无伦次的梦
呓”,D 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1 年,明军与葡萄牙海盗作战败于其火炮,明朝由此开始仿制西洋火炮。1626 年,明军用
仿造大炮击败后金。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传教士南怀仁造炮数百门,在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战役中发挥
了关键作用。但南怀仁所著《神威图说》在呈康熙御览后,不仅没有刊刻,连原稿都佚失了。战事结束后,
统治者对西方“奇技淫巧”的兴趣转向钟表、绘画等宫廷玩赏品。此后,造炮技术并无进一步发展,也没
能传入民间。
——据张国刚《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整理
材料二 晚清洋务派聘请洋人工程师,仿制出了大量的洋枪洋炮以及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轮船。研究
表明,湘淮军所用的 10 万杆前膛枪基本都是江南制造局制造。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捷
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
——摘编自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
材料三 从 1953 年起,苏联援建了新中国 21 个大型骨干兵器企业,重点布局在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
地区。到 1956 年,我国已能制造枪炮、汽车、无线电和喷气式战斗机,仿制武器取得重大成就。1959 年,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援助项目。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独立设计制造现代兵器(包括导
弹核武器)的新道路。
——摘编自吴远平等《新中国国防科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仿造西洋火炮的背景,并分析清代造炮技术停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洋务派仿造西洋兵器的效果,并说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与
洋务派有何不同。
【答案】(1)背景:(外部)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殖民者侵略沿海;倭寇、沙俄犯边;西
学东渐的影响。(内部)明清战争;平定三藩,维护国家统一。
原因:(统治者的原因)对西方技术的关注点转移;限制造炮技术的传播。
(政治原因)统治危机缓和,对火炮的需求降低。
(经济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文化原因)轻视科技 传统观念的影响。
(2)效果:清朝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镇压了人民反抗,延续了清朝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最终没能实现救亡目标。
不同:制订五年计划,统一规划;更加注重工业布局安全;注重建设独立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善于利用
外交援助;注重技术独立自主;国防建设由国家主导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521 年,明军与葡萄牙海盗作战败于其火炮”,“明军用仿造大炮击
败后金”,“康熙皇帝曾命传教士南怀仁造炮数百门,在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倭寇、沙俄侵略和西学东渐,国内
如明清战争、平定三藩等方面,概括明清仿造西洋火炮的背景。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统治者对西方‘奇
技淫巧’的兴趣转向钟表、绘画等宫廷玩赏品”,“ 造炮技术……没能传入民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统治者关注点及限制民间造炮等方面,并分析清代造炮技术停滞的原因。
(2)效果:根据材料二中“聘请洋人工程师”,“仿制出了大量的洋枪洋炮以及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轮船
”,“湘淮军所用的 10 万杆前膛枪基本都是江南制造局制造”,“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
大捷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增强清军实力、
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抵御侵略、推动近代化、最终破产等方面,概述洋务派仿造西洋兵器的效
果。不同:根据材料三中“苏联援建了……”,“重点布局……”,“1956 年,我国已能制造枪炮、汽车、
无线电和喷气式战斗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独立设计制造现代兵器(包括导弹核武器)
的新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体制、布局、核心、外援、技术自主和国家主导等方面,说明新中
国的国防建设与洋务派的不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人认为“历史毫无意义”,不能教给我们什么,浩瀚无垠的过去只不过是错误的一再重现,
而未来注定要上演一出更大规模的错误悲剧。那么,以下这些历史教训是否还有意义?
(1)历史与地球:地球是历史的母体,是历史的哺育之母和教养之家。
的
(2)生物学与历史:生物学的一些法则(竞争、选择与繁殖)都是历史的基本教训。
(3)种族与历史:认为某一种族具有优越性。
(4)性格与历史:保守人士抵制变革与激进人士倡导变革具有同等价值。
(5)道德与历史:工业化时代来临,旧的农业社会道德规范开始崩溃。
(6)宗教与历史:只要有贫穷存在就有宗教。
(7)经济与历史:财富集中不可避免,并周期性地借由暴力的或和平的重新分配而趋于缓和。
(8)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两者就要碰头。
(9)政府与历史:一个好战的政府,随便使用一些吸引人的口号,就可将民主世界吞噬。
(10)历史与战争:战争是历史的常态,就是在文明或民主政治社会中也无法消除。
——据【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拿破仑时代》整理
请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或综合多个历史教训,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评述。(
注意:可以论证、修改、批判或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人与环境应和谐相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依托,人类不应为生存而破坏环境,更不能转嫁
环境污染。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
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发达国家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
达国家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重视环境保护,在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创造美好的人类历史。
示例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能防范战争风险人类历史上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的力量一直在增长。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吸取战争教训,成立联合国,调解了各国矛盾,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二战后建
立了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有效防范了经济风险,调解了各国经济矛盾,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国际秩序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
示例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接轨由于两种经济体制各有局限,通过不断调整,两种
经济体制逐渐接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高度集权,自由度较少,效率低。苏联通过三次改革
不断增加经济自由度,但因改革没有触及根本而最终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与世界经济接轨。资本主义国家在大萧条后实行了国有化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因此,两种经济体制进一步接轨。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选取一个历史教训,比如“地球是历史的母体,是历史的
哺育之母和教养之家”,“工业化时代来临,旧的农业社会道德规范开始崩溃”,“战争是历史的常态,
就是在文明或民主政治社会中也无法消除”等,将其设定为命题,也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批判或
提出新的观点,如将教训 1 改为“人与环境应和谐相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依托”等。然后结合所学世界
史的相关知识,列举 2 到 3 个史实进行评述,在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楚。
15.材料 北魏初期,奴隶制并未充分发展,由于疆土迅速拓展,尤其是占领黄河中下游后,统治者也
很难全面推行奴隶制度。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汉族士大夫,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
大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的政策。这一政策打散了以血缘纽带结合的氏族部落组织,改以地域划分进
行统治,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拓跋珪还“劝课农桑,量较收入,以为殿最”,鼓励发展农业,
按比例征收赋税。他下诏迁徙大批“新民”于代北,给内迁“新民”发给耕牛,计口授田。黄河流域世家
大族聚众自守,北魏统治者无力改变现状,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导致豪强征敛,农民负担日重,国
家赋税受到影响。这一状况直到北魏孝文帝时,对农业才有了全面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
——据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北魏农业改革体现的历史趋势及发挥的作用。
【答案】(1)措施:道武帝打散氏族部落,将百姓编入户籍;分田定居,推动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
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给农民提供耕牛等生产工具,鼓励发展农业。
孝文帝时推行均田制;废除宗主督护制。
(2)趋势:封建化趋势;民族交融的趋势;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趋势。
作用: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削弱了地方豪强经济势力;壮大了北魏国力;稳定了农民生活;缓和了社
会矛盾。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中“拓跋珪重用汉族士大夫,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
长大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按比例征收赋税”,“迁徙大批‘新民’于
代北,给内迁‘新民’发给耕牛,计口授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编户、分田、屯田、劝农等方面,
概括指出北魏道武帝发展农业的措施,根据材料中“宗主督护制”,“导致豪强征敛,农民负担日重,国
家赋税受到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实行均田制,废除宗主督护
制等。
(2)趋势:根据材料中“重用汉族士大夫”,“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编入户籍)”,“打散了以血缘纽带结合的氏族部落组织,改以地域划分进行统治,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
和生活方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农业改革体现的历史趋势有,封建化、民族交融和汉化等。
作用: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时,对农业才有了全面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北魏农业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削弱了地方豪强经济势力,壮大了北魏国力,稳定了农民
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
16.材料 北非战场是后勤之战,联系北非和欧洲的地中海航线是交战双方的生命线,而马耳他岛是控
制地中海的咽喉要地。1942 年,英国在地中海的航行安全无法保证,马耳他要塞的物资补给日益困难。这
样下去,不但无法切断德意军队通往北非的海上航线,反而会使英军在北非遭遇严峻的不利局面。8 月,英
国海军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向马耳他运送物资的护航运输行动,代号“支座”。
此次护航行动,双方都投入重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海战中德意军队共损失潜艇 2 艘,飞机约 90 架
。英军有 9 艘运输船、1 艘航母、2 艘巡洋舰和 l 艘驱逐舰被击沉,多艘舰船负伤。幸运的是有 5 艘英国运
输船穿过防线抵达了马耳他。得到燃料供应后,马耳他要塞的英国航空兵频频出击,在此后一周时间里就
击沉德意军运输船 6 艘。当月,德意军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达 75%。
——据周明《“支座”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中海护航作战始末》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马耳他岛对英国而言有何战略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后勤之战的结果,说明此次战役对德意军队造成的影响。
【答案】(1)战略价值:可扼制地中海咽喉,控制地中海航线;可以切断德意军的补给线;可以支援北非
战场的英军。
(2)结果:英军以沉重代价取得胜利(或德国失去地中海航线控制权)。
影响:北非的德意军被切断补给;德意军腹背受敌;导致德意军在阿拉曼战役失败;北非战场形势逆转。
【解析】
【详解】(1)价值:根据材料中“马耳他岛是控制地中海的咽喉要地”,“马耳他要塞的物资补给日益困
难……不但无法切断德意军队通往北非的海上航线,反而会使英军在北非遭遇严峻的不利局面”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对敌对友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分析马耳他岛对英国的战略价值。
(2)结果:根据材料中“英军有 9 艘运输船、1 艘航母、2 艘巡洋舰和 l 艘驱逐舰被击沉,多艘舰船负伤
……得到燃料供应后,马耳他要塞的英国航空兵频频出击……当月,德意军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达
75%”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勤之战的结果是,英军以沉重代价取得了胜利。影响:根据材料中“
切断德意军队通往北非的海上航线”,“德意军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达 75%”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从战役的直接目的、军事对峙、北非战场等方面,说明此次战役对德意军队造成的影响。
。
17.材料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幼年丧母,个性刚强。谭嗣同师从欧阳中鹄和刘人熙
,两师都崇拜王船山(王夫之)。他亦受影响而潜心精研船山学。自 1885 年起,谭嗣同多次离家漫游,十
年时间足迹遍及十余省。1893 年,谭嗣同在上海结识英国人傅兰雅,购买了大量外国历史、地理、政治、
自然科学译著。1895 年,谭嗣同在北京加入强学会,结识了梁启超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不久,他在天
津认识了严复,还加入了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在理教。1897 年,谭嗣同写完《仁学》。他在书中说道:“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二千年来之
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他还引用法国人的口号:“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1899 年该书由梁启超代为出版。
——据王建华《谭嗣同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谭嗣同思想的渊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谭嗣同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渊源:王夫之的学说;康梁维新思想;西方启蒙思想(或“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西方思想
”“外国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学译著”等);在理教的反清思想。
(2)异同:(相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或都主张实行民主制)。
(不同点)谭嗣同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以革命的方式建立共和制。
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勇于牺牲;反对侵略,救亡图存;反对专制,追求民主。
【解析】
【详解】(1)渊源:根据材料中“潜心精研船山学”,“在北京加入强学会,结识了梁启超和英国传教士
李提摩太”,“购买了大量外国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学译著”,“加入了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在
理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的思想主要受到了王夫之、康梁维新思想、西学和在理教的影
响。
(2)同:根据材料中“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与孙中山都反对
君主专制。异:根据材料中“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主张维新变
法,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以革命的方式建立共和制。精神:根据材料中谭嗣同的言行,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谭嗣同和孙中山二人体现的时代精神主要有,勇于探索,勇于牺牲,反对侵略,救亡图存,反对
专制,追求民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