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六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282

大小:2.02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0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芜湖轻轨(下图)是服务于安徽省芜湖都市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芜湖市是安徽省第 二个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计划建设市区轨交条线,市郊轨交 4 条线,市域快线 2 条(芜宣 机场快线、南陵-繁昌-三山-江南城区-江北集中区快线)。已规划的 3 条线总长 104.81km,设 站 71 座,其中换乘车站 13 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 A. 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B. 改善城市的景观环境 C. 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 D.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2. 轻轨经过图示地区时,采用高架桥的主要目的是 A. 降低轨道交通建设的难度 B. 利于观赏轨道沿线的风景 C. 提高轨道交通的灵活性 D. 提高运输的速度和安全性 3. 查询轻轨站点的分布和发车频率的主要技术是 A. GPS 技术 B. RS 技术 C. GIS 技术 D. 数字地球 技术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轨道交通为快速大运量的公交系统,可减少交通拥堵现象,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缓城区大 气污染程度,A 正确;城市轨道交通欣赏价值不大,对改善城市的景观环境作用不大,B 错误; 城市轨道交通收入只是城市经济的一小部分,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影响不大,C 错误;城市 轨道交通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小,D 错误。故选 A。 【2 题详解】 图示地区建筑物高大密集,应该是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地区,车多、人多;城市轨道交通运量 大、速度较快,穿过图示地区时车多人多会影响通行速度、交通事故多发、安全性不高,建 设高架桥可以避免和地面交通发生拥挤、减少安全事故,能提高运行速度和安全性,D 正确; 采用高架桥会增加轨道交通建设的难度,A 错误;城市轨道交通以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为主要目 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轨道沿线的风景,B 错误;轨道交通线路固定,灵活性不强,C 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遥感(RS)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 等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制图、查 询等,数字地球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把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并由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 技术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管理、调配、查询等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 是地理信息系统,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定义为“通常是指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 量公共交通的总称”。 下左图是校园某处墙壁上树木生长景观图,墙壁刚完工之时,石 缝中以水泥填满,但很快有杂树种子在缝隙中发芽,树根很快长大并深深扎根于石缝中,使 缝隙逐渐撑大,为防止树根撑裂石墙,学校每年都要清理石墙缝隙里的树木。右图是“岩石 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左图中岩石被植物根部撑裂的作用主要是 A. 内力作用 B. 搬运作用 C. 侵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5. 上述所示地质作用对应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4. D 5. B 【解析】 【4 题详解】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植物无关,A 错误;搬运作用是指 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岩石被植物根部撑裂没有 发生风化物搬往他处现象,B 错误;侵蚀作用包括流水侵蚀、溶蚀、冰川侵蚀、海蚀(波浪、 洋流和潮汐)和风蚀等,风化过程实际上是为后来的侵蚀和搬运准备岩石的过程,岩石破裂、 变小易于侵蚀和搬运,根茎撑裂岩石不是侵蚀作用,C 错误;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 变化、水、空气及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所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植物根系的生长 对岩石的分解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植物根茎撑大的岩石裂缝属于生物风化作用。D 正 确;故选 D。 【5 题详解】 上述所示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形式,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右图中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 生,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特色文化产业是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特 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某县生产的优质书画纸,经历原料加工、抄纸、晒纸、剪 纸等 108 道传统手工工序,生产工艺承载着千载文化,制作工艺完整保存了中国古代造纸术 中的传统元素。2003 年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称号,2009 年 10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县整合造纸、旅游和文化为一体,建立的文化 产业基地,2014 年入选全国第二批“最具影响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书画纸曾一度滞销, 近些年来,先后推出各类纪念珍藏纸如奥运书画纸、邮票印制书画纸等品种,其地位得以巩 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便捷的交通 B. 丰富的劳动力 C. 雄厚的资金 D. 知名文化 产品 7. 导致该画纸曾一度滞销的原因可能是 A. 无纸办公节约思想 B. 纸张薄保存时间短 C. 地处山村距市场远 D. 品种单一市场狭小 8. 与当初的造纸厂相比,现代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的突出优势是 A.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D.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答案】6. D 7. D 8. A 【解析】 【6 题详解】 据“特色文化产业是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判断,建立特色 文化产业基地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特色文化资源、知名文化产品,D 正确;便捷的交通、丰 富的劳动力、雄厚的资金可以影响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但不是前提条件,ABC 错误。故选 D。 【7 题详解】 该县早期只是单一出售优质书画纸,没有其他产品,产品价格高,市场狭小,消费量比普通 纸小,因此出现滞销,D 正确;早期无纸办公节约思想还未提出,且办公用纸不是书画纸,A 错误;优质书画纸保存时间较长,B 错误;“地处山村距市场远”材料信息无法判断,C 错误。 故选 D。 【8 题详解】 该县整合造纸、旅游和文化为一体,建立的文化产业基地,早期书画纸曾一度滞销,现在先 后推出各类纪念珍藏纸如奥运书画纸、邮票印制书画纸等品种,销量增加,其地位得以巩固。 因此现代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的突出优势是产品更多,效益更高,A 正确;文化产业是利于当地 书画纸延长生产链,进行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产品价格更高,投入更多,生产成本更高, B、D 错误,产品种类更多而不是品牌更多,C 错误。故选 A。 近年来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城市年产生活垃圾达 4 亿多吨,严重威胁我们 的生存环境。我们抛弃的垃圾,总有一天会反噬我们自己和社群。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从能否作为化肥使用的“两废”分类,到 1999 年的“无机、有机和有毒有害” 三分类,如今实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分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疑惑。台北市政府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始终贯彻垃圾按照一般垃圾、资源类可回收垃 圾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其中资源类可回收垃圾由政府免费清运,一般垃圾按专用垃圾袋收 费清运,形成了“多扔垃圾多出钱”的垃圾收费机制。2004 年对一般垃圾中的厨房垃圾又分 为“养猪厨余”(剩菜剩饭类垃圾)和“堆肥厨余”(未经烹调的菜根菜叶垃圾)两小类。台北 市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实行全民动员,垃圾日均量由 2000 年 2970 吨到 2009 年的 1009 吨,到 2010 年台北已实现垃圾零掩埋的目标,曾经规划的新垃圾填埋场已无需兴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垃圾分类处理 A. 降低资源浪费率 B. 增加了垃圾的污染 C. 降低了环境质量 D. 增加了垃圾的数量 10. 导致上海市和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果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 居民饮食结构差异 B. 政府激励约束差异 C. 居民文化素养差异 D. 处理垃圾能力差异 11. 在减轻生活垃圾危害中,公众可普遍参与的行动是 A. 少用一次性用品,有序分类投放垃圾 B. 及时填埋垃圾,减轻垃圾造成的污染 C. 垃圾堆肥回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D. 建立垃圾发电厂,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答案】9. A 10. B 11. A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垃圾分类处理促进了垃圾回收利用,促进了垃圾资源化,降低了资源浪费率,A 正确;减轻了 垃圾的污染,B 错误;提高了环境质量,C 错误;垃圾分类处理不会使垃圾的数量增加,D 错 误。故选 A。 【10 题详解】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上海垃圾分类出现不同的划分方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疑惑,政府约 束机制不强,台北市形成了“多扔垃圾多出钱”的垃圾收费机制,约束居民的行为,减少了 垃圾的产生。B 正确;居民饮食结构差异、居民文化素养差异、处理垃圾能力差异对垃圾处理 影响差别不大,对居民的行为约束力不大,ACD 错误。故选 B。 【11 题详解】 少用一次性用品,有序分类投放垃圾,可以减轻生活垃圾危害,A 正确;垃圾应该集中填埋, 公众不可单独填埋,公众可普遍参与垃圾分类,B 错误;垃圾堆肥回田不是公众可普遍参与的, 这是有专门的部门或群体来完成,C 错误;建立垃圾发电厂不是公众可普遍参与的,D 错误。 故选 A。 【点睛】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 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 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 的无用垃圾。 下图示意 1984~2012 年我国山东、河北、陕西、辽宁四省的苹果种植面积变化,读图完成下 面小题。 12. 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省份分别是 A. 陕西、山东、河北、辽宁 B. 山西、辽宁、山东、河北 C. 辽宁、陕西、河北、山东 D. 河北、山东、辽宁、陕西 13. 甲地苹果种植面积 2002 年后增长迅速 生态原因为 A. 防治土地盐碱化 B. 提高经济效益 C. 市场需求的增多 D. 防治水土流失 14. 与乙相比,甲地种植苹果的主要优势为 A. 土质黏重,肥力高 B. 地处东部,临近消费市场 C. 气候的大陆性较强 D. 纬度低,低温、冷害较少 【答案】12. A 13. D 14. C 【解析】 【12 题详解】 渤海湾地区(山东、河北、辽宁)是重要的苹果产区,其中山东地理位置优越,海拔低、热 量充足、降水充足,种植历史悠久,早期(图中 1984 年前后)种植面积最大,河北、辽宁纬 度逐渐升高,自然条件限制了种植面积,因此种植面积是山东>河北>辽宁;西北高原区(陕 西、甘肃、山西)仅次于渤海湾地区,但由于早期(图中 1984 年前后)水土流失严重,降水 少,苹果种植面积小,因此早期(图中 1984 年前后)种植面积是山东>河北>辽宁>陕西,A 正 确,BCD 错误。故选 A。 【13 题详解】 甲地是陕西,位于黄土高原,早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后来该地区治理水 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了经济林,大面积种植苹 的 果,导致苹果种植面积增长迅速,D 正确;黄土高原土地盐碱化不严重,不是主要问题,A 错 误;提高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的增多不是生态原因,B、C 错误。故选 D。 【14 题详解】 甲地是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位于内陆,气候大陆性明显,降水比山东少,光照充足、昼夜 温差大,利于有机物积累;乙地是山东,临近海洋,光照、昼夜温差不如陕西大。C 正确;陕 西土质疏松,山东土壤肥力高,A 错误;山东地处东部,临近消费市场,B 错误;两地苹果种 植区纬度相差不大,陕西靠近冷空气源地,低温、冷害较多,D 错误。故选 C。 【点睛】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重要地区还是集中在渤海湾地区(占比 44%,山东、河北、辽 宁)、西北高原区(占比 34%,陕西、甘肃、山西)、黄河故道区(占比 13%,河南、江苏、安 徽)。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 源头,近年来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湖面萎缩,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读博斯腾湖区域图与博斯腾 湖等深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博斯腾湖 A. 湖底地势东陡西缓 B. 湖水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 C. 河流 M 河为开都河 D. 湖面萎缩致流域面积减小 16. 近年来博斯腾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 泥沙淤积,湖水变浅 B. 生产、生活用水剧增 C. 围湖造田,湖面萎缩 D. 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 题详解】 湖底东部等深线密集、西部等深线稀疏,说明湖底地势东陡西缓,A 正确;博斯腾湖是中国最 大的内陆淡水湖,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湖水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B 错误;河 流处在山谷之中,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因此 M 河流在 1000 米等高线处是向西南流动,说 明 M 河流发源于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因此 M 河是 孔雀河,C 错误;流域面积是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和湖面萎缩无关,D 错误。故选 A。 【16 题详解】 泥沙淤积,湖水变浅,湖水水位上升,湖面可能扩大,A 错误;当地人口增长快,生产、生活 用水剧增,大量引用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B 正确;图中农业区主要位于湖西北部河流沿 岸,主要是引河水灌溉,C 错误;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幅度不大,不会导致蒸发量大增,D 错 误。故选 B。 下图中 G 岛是沉积形成的岛屿,最高海拔不足 42 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G 岛位于 A. 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 非洲 18. 岛上植被主要是 A. 山地针叶林 B. 针阔混交林 C. 常绿硬叶林 D. 常绿阔叶 林 19. 岛上常见岩石可能是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岛位于 18°E-19°E 之间,57°N-58°N 之间,欧洲的经度大约在 20°W-0°-30°E 之间,纬度 40°N-70°N 之间,故该岛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欧洲。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18 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岛屿位于欧洲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高海拔 不足 42 米,不存在山地针叶林,A 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岛纬 度较高,存在部分针叶林,因此岛上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B 正确。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 林位于亚热带地区,C、D 错误;故选 B。 【19 题详解】 G 岛是沉积形成的岛屿,岛上岩石主要是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是岩浆岩,AB 错误;石灰 岩是沉积岩,C 正确;大理岩是变质岩,D 错误。故选 C。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之一。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绘制不同的地图 (如下左图图)。中国传统上,不仅重视修史,也非常重视地图。在古代中国,地图几乎与最 早的文字符号同时诞生。右图是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绘制的太阳从山顶 正上方升起的符号式图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左图中国土面积形状最接近真实形状的国家是 A. 俄罗斯 B. 中国 C. 澳大利亚 D. 新加坡 21. 从大汶口到华盛顿的最短线路是 A. 一直向东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 一直向西 D.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22. 当大汶口正东山脉出现如右图所示的日出时,可以肯定该日 A. 北极出现极昼 B. 南极出现极昼 C. 悉尼白昼变长 D. 大汶口白昼变长 【答案】20. D 21. B 22. A 【解析】 【20 题详解】 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面积较大,在小比例尺地图中变形较大,与实际地区出入较大,新 【 加坡是城市国家,面积最小,小比例尺地图对其国家真实形状影响不大,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21 题详解】 大汶口经度大致是 120°E,华盛顿大致位于 75°W,均位于北半球,两地经度之和大于 180°,华盛顿应该位于大汶口东方,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在大圆的劣弧。因此 其最短航线应该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22 题详解】 太阳从正东方向地平线升起时时间一般是二分日,地方时是 6 点。右图所示的日出太阳是从 正东山脉山顶正上方升起,由于山顶海拔较高,太阳到达山顶时实际太阳早已从地平面升起, 说明此时大汶口看日出应该是东北日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北极出现极昼,A 正确; 南极出现极夜,B 错误;悉尼白昼长度无法判断,直射点向北移动昼变短,直射点向南移动昼 长变长,C 错误;大汶口白昼长度无法判断,直射点向南移动昼变短,直射点向北移动昼长变 长,D 错误。故选 A。 二、综合题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正值我省高温酷暑之际,2019 年第 9 号台风“利奇马”于 8 月 10 日 1:45 在浙江台州登 陆,我省享受了难得的短暂凉爽。利奇马影响半径达 400 公里以上一路北上,并于 8 月 11 日 20:50 抵达青岛,势力依然强劲,截至 8 月 12 日晚,已致山东省 5 人死亡 7 人失 165 万人受 灾。下图中虚线是“利奇马”形成、移动路径及方向示意图。 (1)描述台风“利奇马”形成时地理位置特点 (2)请分析“利奇马”能缓解安徽高温酷暑的原因。 (3)分析“利奇马”从台州登陆两天后,势力依然强劲的原因。 (4)列举“利奇马”到来时民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减轻台风造成的伤害。 【答案】(1)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太平洋西部宽阔 热带洋面上,热量和水分充足。 。 的 (2)利奇马带来水汽,云层变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气温 降低;带来降水,水分蒸发,吸收地面热量,地面降温,减弱地面辐射对大气的影响;利奇 马登陆,促进空气流动,有利于安徽受副高控制累积的热量扩散。 (3)利奇马影响半径达 400 公里以上,登陆后的行进路线靠近海岸线,这使得“利奇马”有 一半结构留在海上,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良好的环境助其保持相对完整“形体”;登陆后 经过的地形多是平原,对利奇马气流的阻挡削弱作用较弱;气旋上空大量水汽凝结,释放出 大量的热量,提高了气旋的温度,增强了利奇马的实力。 (4)及时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警报;尽量减少外出;积极参与自救和互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台风的形成、影响台风势力的因素、台风带来的影响及防范措施等知识点。 【详解】(1)台风的本质是热带气旋。发生在纬度 5 度到 20 度之间,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 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西北太 平洋生成的。形成地区热量充足,水汽充足。 (2)台风发生时,往往伴随狂风、暴雨天气。云层增厚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降低气温;降水对地面起到降温作用,减弱地面辐射,降低气温;大风可以将高 温气体吹走,带来海上冷空气,起到降温作用。 (3)利奇马影响半径达 400 公里以上一路北上,于 8 月 11 日 20:50 抵达青岛,势力依然强 劲,说明利马影响范围大、实力强,台州距海近,利奇马登陆后的有一半结构留在海上,海 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良好的环境助其保持相对完整“形体”,维持其势力,导致影响范围大、 时间久;台风主要经过东部沿海,多平原地形,对台风削弱作用弱;台风造成大量降水,释 放出大量的热量,提高了气旋的温度,间接增强了台风的实力,使其影响时间持久。 (4)当台风来临时,尽量提前及时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警报;备好应急物品,包括:手 电筒、收音机(带电池)、食物、饮用水、常用药品、防寒衣物等;关好门窗,加固玻璃窗, 可用胶带粘好,防止玻璃破碎后溅到别处;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确保安全等。积极参与 自救和互救。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原产于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温凉而湿润的雨林中的金鸡纳树,在我国 台湾、云南南部,以及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非洲等地亦有种植。金鸡纳 树光照强度的要求随着气温、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的变化而不同。随着气温升高要求荫蔽度 增大;树龄越小,要求荫蔽度越大。一般空气相对湿度在 80%以上,荫蔽度 40%-50%的条件下 种植生长良好。有机质丰富、深厚、疏松、排水良好、pH 值 4.5-6.0 的土壤最适宜其生长。 其树皮和树根可提取金鸡纳霜。 材料二:金鸡纳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材料三:《汉书·严助传》称“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疠多作, 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秦汉时期,由于南方瘴疫较北方为多,致使当时长江流域及其以 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 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法国传教士樊国梁在其《燕京开教略》中曾记载:“皇 上偶染疟疾,洪若翰(1687 年来华),刘应(1687 年来华)进金鸡纳霜……皇上以未达药性,派 四大臣试验,先令患疟疾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许,亦觉无害,遂奏请皇上进用,不 日疟瘳。” 材料四:金鸡纳树南美洲分布图(下图) (1)分析图中金鸡纳树的生长区位条件? (2)由于过度砍伐,野生金鸡纳树近乎灭绝,请对保护野生金鸡纳树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纬度低,海拔高,气候温凉;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林间空气湿度大;森林茂 密,荫蔽度高,日照时间短;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山地地形,排水条件好,土 壤湿度适宜;酸性土壤。 (2)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野生金鸡纳树的意识;制定保护野生金鸡纳树的相关 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减少对野生金鸡纳树生长区的干扰;制定合理采伐规模和方式,维 持金鸡纳树的自然更新速度;发展科技,实现人工栽培金鸡纳树;研发治疗疟疾的新药,减 少对金鸡纳树的依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 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详解】(1)金鸡纳树的生长区位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角度来分析。由材料可知,“随 着气温升高要求荫蔽度增大;树龄越小,要求荫蔽度越大”说明生长需要荫蔽度高,日照时 间短,当地山地东侧森林茂密,荫蔽度高;当地山地东侧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林间空气湿度大;纬度低,但在海拔高处,气候温凉,适合金鸡纳树生长;森林茂密,枯枝 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山地东侧坡度适宜,排水条件好,土壤湿度适宜,适合金鸡纳 树生长;该地区降水较多,多酸性土壤。 (2)保护野生金鸡纳树资源提出合理建议可从加强宣传和教育,制定保护野生金鸡纳树的相 关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制定合理采伐规模和方式等方面回答。野生金鸡纳树近乎灭绝原 因是过度砍伐,因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保护现有树木;制定保护野生金鸡纳树的相关法律 法规,从法律、经济方面进行处罚,约束人们行为;建立保护区,减少人们对野生金鸡纳树 生长区的干扰破坏;发展科技,实现人工栽培金鸡纳树,增加林木数量;寻找替代品,研发 治疗疟疾的新药,减少对金鸡纳树的依赖,减少破坏。 【点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 基础因素。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利 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生、林业等。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 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种茶树。水源:尤其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市 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对商品农业,尤其是对花卉等 园艺生和乳畜业的生产非常重要。政策:起鼓励或限制作用。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等。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怒族的传统特色房屋为千脚落地房, 千脚落地房流行于云南图 11 怒江、贡山等地,建造房屋时,先在地基上打入数十棵木桩作为 基柱,这些木桩较细。有时木桩并非全部使用木材。也用龙竹替代。除选用几棵高大的作为 柱,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原地表不挖填土方,只依靠木桩的长短将楼面调至水 平。木桩和房柱,远远看去,像千百只脚立在地上,得名千脚落地房。上面铺以楼板,屋顶 上用茅草履盖或用木片铺设。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有香气,房屋以上篱 笆作墙壁。民居构件主要用竹篾或藤条绑扎,间或用树杈作支撑点。内墙以竹席围扎而成。 该房屋呈一字型布置,三开间。中间为火塘间,室内布置一个火塘(室内地上四周垒上砖石, 中间生火取暖、做饭),燃烧柴薪。 材料二:千脚落地房(下左图)和火塘(下右图) 材料三:横断山区河流分布图(下图) 材料四: (1)描述横断山区地形特点。 (2)试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横断山区开发水电的原因。 (3)分析怒江流域降水水汽主要来自 大洋。的 (4)推测怒族传统民居的建设最适宜季节以及这种建筑方式的原因。 【答案】(1)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 低;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 (2)山高谷深落差大,水能丰富;峡谷多,有利于水电站建设;山区人口较少,移民安置少; 山地广布,地势崎岖,从区域外输电难度大。 (3)印度洋。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 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南支西风急流影响;紧邻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西风急流从印度洋上携带大量水汽,顺着南北向延伸的河谷向北运动,形成丰沛的 地形雨。 (4)冬季 西南地区地质不稳定,建在山巅受地质灾害危害小;怒江大峡谷山高坡陡平地少, 木桩有利于调平楼面,且适应地形的能力强,有防震作用;地表不挖填土方,可减轻水土流 失和滑坡危害;竹、红杉木和茅草等做建筑材料,原料丰富,具有防湿、防虫、防兽等作用, 还便于搬迁和重建;火塘便于生火做饭,冬季还可取暖祛湿;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流域开发与综合整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 解答。 【详解】(1)地形特征描述内容:地形类型、主要地形的分布、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 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据图可以看出,横断山区山地海拔多在 1000 米 以上,山地多,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山河相间;该图为 28°N 的剖面图,山地是南北纵 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横断山区开发水电的原因从落差、峡谷、水量等角度进行分析。横断山区开发水电的原 因是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西南风带来大量降水,水能丰富;峡谷多,利于拦 水建坝,有利于水电站建设;西南山区人口较少,库区建设涉及的居民搬迁数量少;山地广 布,地势崎岖,从外地为横断山区输电,工程难度大,只能考虑本地水能资源开发。 (3)怒江流域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角度进行分析。怒江流域位 于我国西南地区,临近印度洋,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西 南季风沿河谷深入,给怒江流域带来大量降水;冬季西风带南移,受青藏高原阻挡分南北两 支,西南季风和西风急流从印度洋上携带大量水汽,顺着南北向延伸的河谷向北运动,形成 丰沛的地形雨。 (4)怒族传统民居的建设最适宜季节为冬季,此时降水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少,便于施工。 这种建筑方式的原因从地质、地形、原料、做饭取暖等角度结合建筑特点进行分析。西南地 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多地震,地质不稳定,降水多,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建在 山巅受地质灾害危害小;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山高坡陡平地少,使用木桩有利于克服坡度 大的缺点,调平楼面,保持建筑物平衡,木桩可长可短适应地形的能力强;木质建筑地震发 生造成的危害小,有防震作用;地表不挖填土方,对植被破坏少,可减轻水土流失和滑坡危 害;利用竹、红杉木和茅草等做建筑材料,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有香气,原料丰富,底 部利于防湿、防虫、防兽,还便于搬迁和重建;火塘便于生火做饭,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 木材;冬季还可取暖祛湿。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