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306

大小:833.3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永安三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三地理期中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2 小题,共 44.0 分)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 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大 D. 河道淤积 2.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 变化是( )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被的变化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1 题详解】 A.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少,下渗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故 A 错误。 B.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少,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加大,汇流速度加快, 河流径流量受降水的影响加大,所以年内波动强烈,故 B 正确。 C.森林植被遭破坏不会导致降水变率变大,故 C 错误。 D.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会导致河道淤积增多,河床升高,但是结果是不管汛期还是枯水期, 水位都比以前升高,不会直接导致年内径流波动强烈。故 D 错误。 故,选 B。 【2 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故①错误。 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变小,故②错误。 森林植被恢复,蒸发(腾)量肯定是增加的,故③正确。 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故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C。 【3 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故甲、 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总量减少。由于岩层向乙河倾斜,降水渗入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聚到 乙河,所以乙河径流量会增加,而甲河径流量会减少。故正确答案为 D,ABC 错误。 【点睛】森林的主要作用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削除噪声、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所以植树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 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湿滑路面 B. 干燥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冰雪路面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B.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 12 时 C.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D.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答案】4. D 5. D 【解析】 【4 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测试场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 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 据此选 D。 【5 题详解】 根据当地纬度可知,该地纬度高,且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测试时 间是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此时段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极夜地区 没有日出;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 12 小时;该地纬度高达 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现 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据此选 D。 【点睛】本题的关键点是明确该地的纬度位置及最佳测试期内的地球运动规律、明确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段北半球芬兰冰天雪地。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 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 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结合选项解答即可。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 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 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 连续层片状 B. 鱼鳞状 C. 间隔团块状 D. 条带状 7.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 热带雨林地带 8.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正午 C. 日落前后 D. 午夜 【答案】6. C 7. D 8. A 【解析】 【6 题详解】 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 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 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 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 布,A 错 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 错。 【7 题详解】 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 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 错;温 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 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 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 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 D。 【8 题详解】 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 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 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 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 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 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 A,B、 C、D 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 14:00 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13:00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 D 答案。最 高气温出现在 14 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 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 13 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 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 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 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 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 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 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 8 月浮游植物 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 递减 B. 先减后增 C. 先增后减 D. 递增 10. 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9. D 10. A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类题,应结合题图材料分析做答。 【9 题详解】 本题为读图题,结合图例即可得出自西向东浮游植物密度递增趋势,故 D 选项符合题意。 【10 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再结合图中所示 8 月浮游植 物分布情况分析可知,冬季由于温度较低,受温度影响浮游植物总量应减少;冬季长江为枯 水期,受入海径流减少 影响近海盐度会变大,故密度高值区应向陆地方向移动。故 A 选项 符合题意。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 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 气温升高 B. 气温降低 C. 降水增多 D. 降水减少 12. 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 洪水暴涨 B. 退耕还湿 C. 地面沉降 D. 冻土融化 13. 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 林地 B. 湿地 C. 草地 D. 寒漠 【答案】11. A 12. D 13. C 【解析】 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 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11 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 温升高,A 正确,B 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 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 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 错误。 故选 A。 【12 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 正确;材料中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 沉降引起,ABC 错误。故选 D。 【13 题详解】 的 由(1)(2)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 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 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 错误,C 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 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 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 不会转化为寒漠,D 错误。故选 C。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 2000 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 海水流动快 B. 有暖流经过 C. 太阳辐射强 D. 靠近陆地 15. 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 降水少 B. 辐射强 C. 海气温差大 D. 风力强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 题详解】 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 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故 B 正确。海水 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 . . 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故 A、C、D 错误。 【15 题详解】 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太 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因此排除 A、B、D 选项;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故 C 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宜采用排除法。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 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 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 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1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1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 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16. D 17. A 18. B 【解析】 【16 题详解】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 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缺失,D 对。用水便利、地势平 坦、土壤肥沃与其它河流泛滥区相同,不是能直接耕种的原因,A、B、C 错。 【17 题详解】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特点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 量大,A 对,B 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是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尼罗河下游泛滥区 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C、D 错。所以选 A。 【18 题详解】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 致。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是北半球冬季,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地中海气候区,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植物生长条件好,B 对。热带雨林气候区作物四季可生长,A 错。热 带沙漠气候区以荒漠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夏季多雨,降水季节与地中海气候相反,C、D 错。所以选 B。 【点睛】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 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缺失。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特点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 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 度 20. 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 题详解】 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与海拔有关;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 再减少;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则积雪的厚度大,故积雪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 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据此选 C。 【20 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 力大,积雪薄,且易被风力吹散,导致冻害加剧,选 D。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 2017 年常住人口达 6254.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3 万人。2001~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 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 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 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 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 2013 年后该省 A.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 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 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 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21. B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增长极人口迁移相关知识。 【21 题详解】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故 B 正确,D 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 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 A、C 错误。故选 B。 【22 题详解】 考查安徽省 2013 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2013 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 在 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 者的差距,C 选项正确,排除 A 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 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 B、D 选项。故选 C。 二、综合题(3 大题,共 56 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 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现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 年“引洱 (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 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 的地形。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或: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 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 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 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水果全年可生长(生长期长);海拔高,晴天多,光照强,气 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云南宾川县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形与耕地、气 候成因、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应从地形类型、地势、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结合图中信 息进行分析回答。图中显示,区域内相对高达 2000 多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000 米以上, 说明当地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山高谷深。由于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 较大,由此推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相对平缓的谷地和山间盆地,且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 重小。 (2)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与地形直接相关。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受季节影响 明显,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但当地因山高谷深,盛行风越过山岭,在谷地盛行下沉气 流,很难成云致雨,且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蒸发较强;谷地热量不易散失,也导致气温高, 蒸发强,从而形成河谷地区干热气候。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其气候原因应从热量、光照、 温差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纬度较低,加上气流下沉增温及谷地散不畅,谷地中全年气温高, 热量充足,生长期长,≥10℃积温高,适合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且水果全年可生长;当 地海拔较高,晴天多,光照强,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品质优良;因降水少,云量少,气温日较 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提高产量和品质。 【点睛】影响农业的气候条件一般从热量(积温、无霜期、生长期)、日温差、光照、水分以 及气象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大钦岛位于黄、渤海交汇处,与大陆相隔 50 多公里。每年大钦岛风力≥6 级的大风日数 有 200 多天。该岛 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多峭壁、海蚀崖。岛上海湾沿岸,分布着我国 最大的天然鹅卵石滩。鹅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颗粒大、滩面孔隙度大、坡度陡等特点。每 年的 6-8 月,岛上渔民将从海里收获的海带平铺到鹅卵石滩上晾晒,晒干的海带品相好,卖 价高,大钦岛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 (1)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 (2)与平坦沙滩相比,分析该岛鹅卵石滩晾晒海带的优势。 (3)有人建议开采岛上鹅卵石资源作为建筑材料销往烟台,但多数人反对。请说明反对的理 由。(理由表述合理,两点即可) 【答案】(1)大钦岛多基岩海岸,海岸出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碎石(砾石)在海浪 侵蚀或海浪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石;在海湾地区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 边堆积,形成鹅卵石滩。 (2)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坡度较陡,利于 海带携带的水分迅速排走;白天,鹅卵石升温更快,更利于快速晾干海带;鹅卵石颗粒更大 且表面光洁,使晒干的海带更干净(少沙子、泥土等杂质),品质好。 (3)大钦岛离烟台较远,且鹅卵石重量大,运输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佳;鹅卵石滩具有良好 海岸防护功能,开采鹅卵石会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破坏;鹅卵石滩有晾晒海带的作用,开采鹅 卵石不利于生产优质干海带。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黄、渤海交汇处的大钦岛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与地 貌、鹅卵石滩晾晒海带的优势、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 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外力作用形成过程应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方面进行 分析。材料信息表明,该岛 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多峭壁、海蚀崖,海岸出露的岩石经 风化作用和侵蚀而崩解破碎,形成碎石;碎石在海浪作用下,不断磨蚀成为光滑的鹅卵石; 鹅卵石在被海浪、潮流搬运过程中,遇到海湾地区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边 堆积,形成鹅卵石滩。 (2)与平坦沙滩相比,该岛鹅卵石滩晾晒海带的优势应结合材料信息从孔隙度、坡度、热容 量、干净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鹅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颗粒大、滩面孔隙度 大等特点,因此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有 利于晾晒海带;材料信息表明,鹅卵石滩具有坡度较陡的特点,有利于迅速排走海带携带的 水分;鹅卵石热容量小,白天,鹅卵石升温更快,蒸发更强,有利于快速晾干海带;材料信 息表明,鹅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颗粒大的特点,使晒干的海带含沙子、泥土等杂质少,品 相好,更受消费者青睐,卖价高。 (3)反对开采岛上鹅卵石资源作为建筑材料销往烟台的理由应从经济、生态等方面进行说明。 从经济角度来看,图中显示,大钦岛离烟台较远,且鹅卵石重量大,运输成本较高,获得的 经济效益有限;材料信息表是有,当地鹅卵石滩有晾晒海带的作用,大量开采鹅卵石,海滩 晾晒海带的场所减少或消失,不利于生产优质干海带。从生态角度来看,鹅卵石滩具有良好 海岸防护功能,也许多生物生存和繁殖之地,开采鹅卵石会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破坏。 2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 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 5 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 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 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 分)(河 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 分)风沙在此沉积。(1 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 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 分) 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 分) (3)观点 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 分)河流持续搬 运泥沙;(2 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 分)风出风口后,在 M 地 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 分) 观点 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 分)河流 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 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 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 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 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 分)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地质作用。 【详解】(1)该问主要考查地貌和地质作用。沙源来自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 方面思考,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 M 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多大风天气,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力携带沙尘在此沉积。 (2)该问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知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 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从等高线分布了 解该地地形特别易于聚风形成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 (3)该问主要考查我国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选择哪种观点, 只要言之有理,论据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考虑的要点主要是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以及 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沙丘形成源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沙丘规模扩大或缩小可从 是否有利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植被覆盖、地形状况、河流 流量季节变化、风力作用变化。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