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蓝藻与菠菜的根本区别是光合作用是否有叶绿体参与
B. 细菌、颤藻、放线菌及某些成熟动、植物细胞没有细胞核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
D. 真核生物以 DNA 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以 RNA 为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
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
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
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
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
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
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菠菜是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
形的细胞核,A 错误;
B、细菌、颤藻、放线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某些成熟动、植物细胞如哺
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 正确;
C、真核细胞如高等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C 错误;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是以 DNA 为遗传物质,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比较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是关键。
2.植物在受伤时会释放系统素(一种由 20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与受体结合后能活化蛋白
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阻止害虫取食及
病原菌繁殖。关于系统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系统素是一种内含 20 个肽键的信号分子
B. 系统素遇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产生蓝色反应
C. 系统素与受体结合,能促进蛋白酶抑制基因表达
D. 系统素相当于植物体内的“抗体”,能抑制蛋白酶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系统素是多肽类物质,属于蛋白质,其功能是系统素与受体结合,蛋白酶抑
制基因表达,害虫和病原体的蛋白酶活性降低,植物蛋白不能降解,进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
原菌繁殖。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多肽中含有 20 个氨基酸,因此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20-
1=19 个,A 错误;
B、系统素是一种由 20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中含有 19 个肽键,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
用,产生紫色反应,B 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系统素能促进植物体内与蛋白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C 正确;
D、由题意可知,系统素属于植物细胞的信息分子,能对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D 错
误。
故选 C。
【点睛】明确系统素是一种蛋白质再进行解题是关键。
3.下列有关细胞及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增殖需要核糖体、中心体的参与
B. 溶酶体内合成的水解酶可用于分解损伤、衰老的细胞器
C. 叶绿体、液泡中的色素参与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D.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核糖体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玉米为高等植物,其根尖分生区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 错误;
B、溶酶体不能合成水解酶,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 错误;
C、液泡中的色素不参与光合作用过程,无法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C 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由核糖体合成的,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识记比较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关键。
4.动物细胞内低 Na+、高 K+的离子浓度对于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渗透压平衡等生命活动具
有重要作用。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与细胞膜上蛋白质对 Na+、K+的运输有关,其作用原理如图
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 ADP 的积累
B. 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导致胞外 K+浓度减小
C. 图中蛋白质既是运输 N a+和 K+的载体,又是一种 ATP 酶
D. 图中蛋白质既能运输 N a+又能运输 K+说明其不具有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 Na+-K+泵结构图解,Na+-K+泵为跨膜蛋白质,具有 ATP 结合位点,将 2 个 K+
泵入膜内,3 个 Na+泵出膜外,需要消耗 ATP.
【详解】A、ATP 与 ADP 转化速度快,不会导致大量 ADP 的积累,A 错误;
B、K+和乌苯苷的结合位点相同,则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影响 K+的运输,导致细胞外 K+
浓度增大,B 错误;
C、图中蛋白质含 Na+、K+、ATP 结合位点,故既是运输 Na+和 K+ 载体,又是一种 ATP 酶,C
正确;
D、图中蛋白质既能运输 Na+又能运输 K+,但结合位点不同,具有特异性,D 错误;
故选 C。
【点睛】结合题图分析和物质运输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表示物质 A 在无催化剂条件(曲线Ⅰ)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曲线Ⅱ)生成物质 P 所需能量
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将曲线Ⅱ改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b 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B. ad 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 A 生成物质 P 需要的活化能
C. 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 b 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D. 在相同条件下增加反应物 A 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a 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 段表示在有酶催化
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
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
温度、PH 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详解】A、若将曲线Ⅱ改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则 b 在纵轴
上将向下移动,A 错误;
的
B、ca 段表示在无机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B 错误;
C、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不如酶,则 b 在纵轴上将向上
移动,C 正确;
D、在相同条件下增加反应物 A 的量,反应所需的活化能相同,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
改变,D 错误;
故选 C。
【点睛】结合酶促反应的条件分析题图是关键。
6.如图是生物兴趣小组测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
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光照条件下观察结果如下,合理的是
A. 甲装置水滴不动,乙装置水滴左移 B. 甲装置水滴右移,乙装置水滴右移
C. 甲装置水滴右移,乙装置水滴不动 D. 甲装置水滴左移,乙装置水滴右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植物和青蛙呼吸作用吸
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恒定水平,因此装置中
气体量的变化表示的是氧气的变化量。
【详解】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甲装置中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装置中水滴向
右移;甲装置中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水滴不动;甲装置中的绿色植物光合作
用小于呼吸作用时装置中水滴向左移,而乙装置中,青蛙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的二氧化
碳又因碳酸氢钠溶液的存在而没有变化,所以气体减少,装置中水滴应向左移。
故选 A。
【点睛】分析题意可知甲装置的水滴可能不动、右移或左移,但乙装置一定左移。
7.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有关生物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错误
的是
A. 利用 3H 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器中出现的顺序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B. 利用 14C 标记的 CO2 发现在暗反应中 C 的转移途径是 14CO2→14C3→(14CH2O)
C. 在探究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D. 在探究细胞膜结构特性流动性的实验中,用 35S 分别标记了人、鼠的细胞膜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
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
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
细过程
【详解】A、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
程,A 正确;
B、卡尔文利用 14C 标记的 CO2 发现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 C 的转移途径是
14CO2→14C3→(14CH2O),B 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并以此侵染细菌,从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 正确;
D、在探究细胞膜结构特性流动性的实验中,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体细胞膜上 HLA 抗原特异
性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色荧光、能与小鼠细胞膜上 H-2 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放入细胞培养
液中,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D 错误;
故选 D。
8.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
B. 细胞衰老:细胞水分减少,细胞内各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变大
C. 细胞凋亡:特定基因表达,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D. 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
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
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
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
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 细胞色素随着细胞
衰老逐渐累积;(4) 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 正确;
B、细胞衰老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有些酶的活性降低,B 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C 正确;
D、癌胚抗原是正常胚胎组织所产生的成分,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极微量。当细胞癌变时,
此类抗原表达可明显增多。D 正确;
故选 B。
【点睛】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其各历程的特征是关键。
9.某生物(2N=4,性别决定为 XY 型)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其细胞中 DNA 数变化如
图甲,图乙为该精原细胞某时期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 IJ 段的细胞中含有 Y 染色体的数目为 1 或 2 条
B. 图甲 CD 段与 GH 段的细胞中 Y 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同
C. 图乙中的②③可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
D. 图乙细胞处于图甲中 CD 段,该细胞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AE 段表示有丝分裂中核 DNA 的数量变化,CD 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
后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Y 染色体有两条,其他时期的 Y 染色
体和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都是一条,FL 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 DNA 的数量变化,GH 段表
示初级精母细胞,其中的 Y 染色体和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都是一条。
【详解】A、IJ 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能不含 Y 染色体,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着丝点分裂,可存在 2 条 Y 染色体,A 错误;
B、CD 段包含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含有 2 条 Y 染色体,与 GH 段的细胞中 Y 染色体数目不一定
相同,B 正确;
C、若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③可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C 正确;
D、图乙表示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处于图乙中的 CD 段,该细胞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析题图。
10.番茄易软化受基因 A 控制,但该基因的表达被基因 B 抑制,且 B 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在培育过程中筛选得到了基因型为 AAB+B-(A 对 A 为显性,B+表示具有 B 基因,B-表示没
有 B 基因)的植株。该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软化番茄的比例为
A. 13/16 B. 12/16 C. 6/16 D. 3/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番茄易软化受两对基因 A、a 和 B、b 抑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 A
基因的表达受基因 B 的抑制,所以易软化番茄的基因型为 A_ B-B-。
【详解】基因型为 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基因型为 A_ B_、A_ B-B-、aaB_、aaB- B-,比例为
9:3:3:1,其中,抗软化耐贮藏番茄为 A_ B_、aaB_、aaB-B-,占 13/16,易软化不耐贮藏番茄
为 A_ B-B-,占 3/16。
故选 A。
1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型为 AaBb 的精原细胞,产生了 AB、aB、ab 和 ab 的精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造成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
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
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
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
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基因型为 AaBb 的精原细胞,产生了 AB、aB、ab 和 ab 的精子,是其中一个 A 基
因突变为 a 的结果,A 正确;
B、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 正确;
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
母方,C 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 错误。
故选 D。
【点睛】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和受精作用过程分析题意。
12.如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 A、a 表示,乙病基因用 B、b 表示,Ⅱ4 无致病基
因。下列正确的是
的
A.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Ⅲ3 的基因型为 AaXBXb
C. 在人群中出现的甲病女患者明显少于男患者
D. 如果Ⅲ2 与Ⅲ3 婚配,子代正常的概率为 7/32
【答案】D
【解析】
【分析】
1、Ⅱ-3 患有甲病,而Ⅱ-4 正常,且无致病基因,说明甲病不是隐性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
再根据Ⅱ-2 患甲病,但他的女儿(II-1)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
II-3 和Ⅱ-4 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II-4),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Ⅰ-4
无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 X 隐性遗传病(用 B、b 表示)。
2、Ⅱ-2 两病皆患,但是Ⅱ-1 正常,所以Ⅱ-2 的基因型为 AaXbY,Ⅲ-1 必然会得到Ⅱ-2 的 Xb,
所以Ⅲ-2 的基因型为 AaXBY;
3、Ⅱ-3 患甲病,Ⅱ-4 无致病基因,Ⅲ-5 不患病,所以Ⅲ-3 的基因型为 AaXBXb 或 AaXBXB;
【详解】A、据分析可知:乙病是伴 X 隐性遗传病,A 错误;
B、据分析可知:Ⅲ-3 的基因型为 AaXBXb 或 AaXBXB,B 错误;
C、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只要含 A 就会患病,所以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 错
误;
D、Ⅲ-2 的基因型为 AaXBY,Ⅲ-3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他们婚配后代
不患甲病的概率为 1/4,不患乙病的概率为 1-1/×1/2=7/8,所以他们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1/4×7/8=7/32,D 正确;
故选 D。
【点睛】分析遗传病系谱图,正确推断甲、乙两病的遗传类型是关键。
13.对于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DNA 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
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
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它能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提取它的 DNA,将 DNA
与对青霉素敏感的 R 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 型菌被转化为抗
-S 型菌并能稳定遗传。从而否定了一些科学家的错误认识。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
错误的是
A. 抗-S 型菌的 DNA 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B. 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
C. 若用青霉素筛选非抗-R 型菌,培养皿上会出现非抗-R 型菌菌落
D. 实验结果表明艾弗里所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
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
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由题意可知,抗-S 型菌的 DNA 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A
正确;
B、抗-R 型细菌能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说明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B 正确;
C、非抗-R 型菌对青霉素敏感,在含青霉素的培养皿上不会出现非抗-R 型菌菌落,C 错误;
D、将抗-S 型菌的 DNA 与对青霉素敏感的 R 型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 型菌被转
化为抗-S 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艾弗里所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是正确的,D 正确。
故选 C。
【点睛】结合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分析题意是关键。
14.图 1 中 m、n、l 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 为基因的间隔序列;
图 2 为 l 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 1 中 a、b、m、n、l 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B. m、n、l 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
C. 图 2 中甲为 RNA 聚合酶,丙转录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D. 若丙中碱基 A+U 占 36%,则乙链中碱基 G 占 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 1 中,m、n、l 表示三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a、b 为基因的间
隔序列,即为无效序列,图 2 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其中乙表示转录的模板链,丙表示
转录形成的 mRN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一个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
有选择地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
【详解】A、只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而 a、b 为基因的间隔序列,为无效序列,
不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A 错误;
B、不同的组织细胞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 m、n、l 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
能不同,B 正确;
C、图 2 表示转录过程,因此甲为 RNA 聚合酶,丙表示转录形成的 mRNA,其转录方向应是从左
到右,C 错误;
D、若丙中(A+U) 占 36%, 只能计算出丙对应的乙片段中的 A+T,不能计算出 G 所占的比例,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 DNA 的结构和复制、转录过程分析题图是关键。
15.最新研究发现,基因是导致一些胖人不愿运动的原因,SLC35D3 基因突变导致人的懒惰,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B. SLC35D3 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C. 基因突变是指 RNA 上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D. 基因突变会导致人体内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 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
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
的
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 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脱氧核糖核酸)片段,故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
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C 错误;
D、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导致人体内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发生改变。
故选 A。
【点睛】结合基因的本质及基因突变的内涵分析选项是关键。
16.下列与育种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于农业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 三倍体植株是不能通过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都能够形成新的基因
D. 单倍体育种既简捷又能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详解】A、采用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上,具有杂种优势,A 正
确;
B、二倍体生物与四倍体生物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生物,受精时发生染色体变异也有可能形成
三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三倍体生物,三倍体生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 错误;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
基因,C 错误;
D、单倍体育种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复杂,D 错误。
故选 B。
【点睛】分析比较不同的育种方式并识记它们的优缺点是关键。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隔离阻断了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C.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也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只有可遗传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正确;
B、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 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
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 正确;
D、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错误。
故选 D。
18.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果蝇种群,其基因型及个体比例见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种群 1 种群 2
基因型 Aa aa AA Aa
基因型频率 50% 50% 50% 50%
A. 种群 1 中 A 基因频率将减小,种群 2 中 A 基因频率将增大
B. 若种群 1 中 A 基因频率变化,则种群 1 发生了突变或基因重组
C. 种群 1 和种群 2 的基因频率不断改变,可能会导致产生两个新物种
D. 种群 2 只有 AA、Aa 基因型的原因是 aa 基因型的个体不适应生存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
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种群 1 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种群 2 中基
因型为 aa 的个体不能适应生存环境。
【详解】A、由分析可知,在种群 1 中,由于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被淘汰,A 基因频率将减小,
种群 2 中基因型为 aa 个体被淘汰,a 基因频率将减小,A 基因频率将增大,A 正确;
B、若种群 1 中 A 基因频率变化,是自然环境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选择,B 错误;
C、种群 1 和种群 2 的基因频率不断改变,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两个新物种,C 正确;
D. 种群 2 只有 AA、Aa 基因型的原因是 aa 基因型的个体不适应生存环境被淘汰,D 正确
故选 B
19.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其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B.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C. 该“媒介”pH 的稳定与 HCO3-和 HPO42-等离子有关
D. 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
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
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A 错误;
B、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B 错误;
C、内环境的 pH 保持相对稳定与 HCO3-和 HPO42-等离子有关,C 正确
D、血红蛋白易与氧气结合,在红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 错误;。
故选 C。
【点睛】理解内环境的内涵并分析选项是关键。
20.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
化是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 重吸收增强
C. 胰岛 B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D.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 错误;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水的重吸收增加,B 正确。
C、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 A 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C 错
误;
D、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分析选项是关键。
21.NO 是一种可自行失活(平均 5s 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
在细胞间扩散,可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果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
过增强 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下列有关 NO 的说
法错误的是
A. NO 不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
B. 突触后膜上没有 NO 的特异性受体
C. NO 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 NO 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 Na+通道
【答案】D
【解析】
【分析】
“NO 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 5s 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说明该神经递质不需要灭活机制;
“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
内”,说明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其作用是“进入血管平滑
肌细胞内,通过增强 GC (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
【详解】A、NO 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属于自由扩散,A 正确;
B、题中“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
膜细胞内”,说明突触后膜上没有 NO 的特异性受体,其受体有可能在细胞内,B 正确;
C、NO 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 正确;
D、NO 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判断打开的很可能是氯离子
通道,抑制突触后膜兴奋而导致平滑肌松驰,D 错误;
故选 D。
【点睛】阅读题文,结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物质运输等知识分析选项是关键。
22.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可诱导产生无子果实,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B. 重力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
C. 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D.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主要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及生理作用:
【详解】A、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诱导无子果实产生,脱落酸能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
生长,A 正确;
B、重力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方向,B 错误;
C、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 错误;
D、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缩短其休眠时间,D 错误;
故选 A
【点睛】结合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分析选项。
23.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 2000 只
鸭就能对 4000 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 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 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 AB 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 N0,且每天增加 3%,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0×0.03t
D. 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蝗虫以水稻为食,鸭以蝗虫为食,可得食物链水稻→蝗虫→鸭;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
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
【详解】A、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其它因
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 正确;
B、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 正确;
C、乙图 AB 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N0 只,则 t 天后种群数量
为 N0× (1+0.03)t 只,C 错误;
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D 正确。
故选 C。
【点睛】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并分析题图是关键。
2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字母表
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正确的是
A. b 代表呼吸作用,d 代表光合作用
B.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C. 丁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 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b 代表光
合作用,c 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 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f 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e
代表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 CO2 形式
传递。
【详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
d 代表呼吸作用,b 代表光合作用,A 错误;
B、碳循环本身就是物质循环中的一种,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B 正确;
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故甲最多,C 错误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但在生物群落
内部是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碳循环的过程分析题图并解答。
25.生态浮床技术常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吸收
N、P 等元素;同时也吸引了各种鸟类前来筑巢繁殖。既净化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流经浮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密度会高于附近无浮床的水域
C. 生态浮床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D. 浮床建立初期鸟类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流经浮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
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吸收 N、P 元素"、“吸引了各种鸟类前来筑巢
繁殖,既净化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等答题。
【详解】A、流经浮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A 错误;
B、浮床下方水体中 N、P 元素含量较低,因此藻类植物的密度会低于附近无浮床的水域,B 错
误;
C、生态浮床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美化环境)和间接价值(净化水质),C 正确;
D、浮床建立初期鸟类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错误。
故选 C。
【点睛】结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析题意是关键。
二、简答题
26.如图甲是适宜环境中大豆光合作用过程的部分图解,图乙是某研究小组在15℃条件下以水
稻为材料进行研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25℃,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30℃)。请回答:
(1)图甲所示过程进行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图甲中 C 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b 代表
________过程。若将该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叶片将部分孔关闭,
短期内叶肉细胞内物质 A 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由图乙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图乙中光照强度为 E 时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是
_________。
(3)若将图乙的实验温度升高 5℃,则 F 点向______ (填“左”、“右”或“不”)移动,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H]或 NADPH (3). C 3 的还原 (4). 增加
(5). 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6). 0 (7). 右 (8). 温度升高,酶
活性增强,可利用的光照强度增大。
【解析】
【分析】
图甲:该图是暗反应过程图,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其中 A 是五碳化
合物,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 2 个三碳化合物 B,三碳化合物 B 还原形成五碳化合物 A 和有机物,
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 NADPH、ATP,因此 C 是 NADPH;
图乙:该曲线是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由题图曲线可知,光照
强度变化,呼吸速率不变,说明光照强度不影响呼吸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
大,光合速率增大,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后,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大,此
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等,E 点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对
应的光照强度,是光的补偿点,F 点是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时的最低光照强度,是光的饱和点。
【详解】(1)甲是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 是[H]或 NADPH,a 代表三碳化合物还
原形成五碳化合物和有机物的过程;若将该植物突然转移到强光照环境中,光反应增强,产
生[H]、ATP 增加,三碳化合物还原速度加快,同时由于高温环境,叶片气孔将逐渐关闭,二
氧化碳供应不足,形成的 B 三碳化合物减少,A 五碳化合物增加;
(2)由题图曲线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对值,
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E 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
是光的补偿点,此时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是 0;
(3)乙曲线是 15℃条件下的曲线,将图乙的实验温度升高 5℃,更接近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
25℃,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可利用的光照强度增大,因此光合速率升高,F 点右移。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27.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重要因素,血糖平衡的意义在于为机体各种组
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提供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
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情况下,血糖降低时可经过机体调节使血糖恢复正常,该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激
素是__________。低血糖症状一般表现为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其中头晕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3)某糖尿病患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_免疫导致的;这种糖尿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
______病。
【答案】 (1).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2).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3). 血糖低,
脑细胞能童供应不足 (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
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
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
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
【详解】(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
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情况下,血糖降低时,会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刺激下丘脑,通过
神经调节,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恢复正常,。
低血糖症状一般表现为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其中头晕的原因是血糖浓度低,脑细胞能
量供应不足。
(3)某糖尿病患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这种糖尿病是由于免
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导致的,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自身免疫病。
【点睛】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是关键。
28.原产于南美的红火蚁是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物种,其食性杂,食物包括多种植物、小型
动物及腐肉等。下图表示入侵早期,红火蚁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
示死亡率)。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红火蚁属于________。同一个蚁巢中,不同形态的红火蚁生活在
不同的蚁室,_______ (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
(2)在图示的时间段内,红火蚁种群数量呈_______型增长,判断依据是_______。
(3)对被红火蚁入侵的原生草地和人工草坪两处群落进行调查,其中人工草坪受到破坏更明显,
原因是________。这说明红火蚁入侵后,会使当地群落演替的_______发生明显变化。
(4)在适宜温度、湿度等信息因素作用下,蚁后和雄蚁会进行交配产卵,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影
响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分解者 (2). 不能 (3). J (4). 此时间段内种群的增
长率>0 且保持不变(或出生率>死亡率且保持稳定) (5). 人工草坪生物种类少,营养结
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6). 速度和方向 (7). 生物种群繁衍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红火蚁的“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腐肉等”,因此红火蚁属
于消费者、分解者;同一个蚁巢中的红火蚁属于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故同一个蚁巢中,
不同形态的红火蚁生活在不同的蚁室,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
(2)红火蚁入侵后,会使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图中①表示出生率,②表
示死亡率,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内出生率>死亡率且保持稳定,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红火
蚁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3)人工草坪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弱,红火蚁入侵后,人工草坪中
的本地蚂蚁种数减少最多,因此对本地蚂蚁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工草坪。
红火蚁入侵后,会使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4)在适宜温度、湿度等信息因素作用下,蚁后和雄蚁会进行交配产卵,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影
响生物种群繁衍。
【点睛】结合生态系统的知识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29.甜荞麦是异花传粉作物,具有花药大小(正常、小)、果实形状(棱尖、棱圆)和果实落粒性
(落粒、不落粒)等相对性状。某兴趣小组利用纯种甜荞麦进行杂交实验,获得了足量后代,F2
性状统计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花药正常∶花药小=452∶348
果实棱尖∶果实棱圆=601∶201
果实落粒∶果实不落粒=597∶203
(1)花药大小的遗传至少受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因为__;F2 花药小的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
为_________。
(2)为探究控制果实形状和果实落粒性两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请完成下列实
验方案:
①选择纯合果实棱尖、落粒和果实棱圆、不落粒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 F1;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统计后代中果实形状和落粒性的性状比例。
结果分析:
若后代中__________,则控制果实形状和落粒性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
若后代中__________,则控制果实形状和落粒性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答案】 (1). 两 (2). F2 代性状统计中花药正常:花药小≈9:7,符合两对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 (3). 3/7 (4). 方法一:让 F1 植株自交(或 F1 植株进行异花传粉)获得 F2
(5). 若棱尖落粒∶棱圆不落粒=3:1 (6). 若棱尖落粒∶棱尖不落粒∶棱圆落粒∶棱圆不落
粒=9:3:3:1
方法二:让 F1 植株测交获得 F2 若棱尖落粒∶棱圆不落粒=1:1
若棱尖落粒∶棱尖不落粒∶棱圆落粒∶棱圆不落粒=1:1: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花药正常:花药小=452:348=9:7,是 9:3:3:1 的变形,说明该对
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为 AaBb,且双显性(A_ B_)为花
药正常,其余为花药小。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F2 代性状统计中花药正常:花药小≈9:7,符合两对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故花药大小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子一代为 AaBb,且双显性(A_ _B_)
为花药正常,其余为花药小,则 F2 代为 9A_B_、3A_bb、3aaB_、1aabb,所以花药小的植株
(3A_bb、3aaB_、1aabb)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3/7。
(2)为探究控制果实形状和果实落粒性两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选择纯合果实
棱尖、落粒和果实棱圆、不落粒植株进行实验:
①选择纯合果实棱尖、落粒和果实棱圆、不落粒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 F1;
②方法一:
让 F1 植株自交(或 F1 植株进行异花传粉)获得 F2;
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棱尖落粒:棱圆不落粒=3:1,则控制果实形状和落粒性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
若棱尖落粒:棱尖不落粒:棱圆落粒:棱圆不落粒=9:3:3:1,则控制果实形状和落粒性两对
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方法二:
让 F1 植株测交获得 F2;
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棱尖落粒:棱圆不落粒=1:1;则控制果实形状和落粒性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
若棱尖落粒:棱尖不落粒:棱圆落粒:棱圆不落粒=1:1:1:1,则控制果实形状和落粒性两对
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点睛】会用性状分离比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关键。
三、选考题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
30.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
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______等。此外,还需要满
足微生物生长对 pH、温度、______及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
(2)培养基配制时需要进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灭菌后,随机取
若干灭菌后的平板先行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将 1mL 水样稀释 100 倍,在 3 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 0.1mL 稀释液;经适当培
养后,3 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 42、38 和 43,据此可得出每毫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这种接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接种操作时,全程要在______附近进行;在第
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 (1). 碳源、氮源 (2). 氧气 (3). 高压蒸汽灭菌 (4). 检测培养基灭
菌是否合格 (5). 4.1×104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酒精灯火焰 (8). 将聚
集的菌体逐渐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解析】
【分析】
微生物接种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
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
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微生物的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一般都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还需
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pH、温度、氧气及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
(2)培养基配制时需要进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采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在接种前,
需要先选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其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由题意知 1ml 水样中的菌落数是:(42+38+43)÷3÷0.1×100=4.1×104 个。
(4)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接种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故全程要
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
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点睛】熟悉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过程是关键。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如图甲表示质粒 pBR322 上含有青霉素抗性基因(X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YR)。其中,XR 内部
含有限制酶 KasI 识别序列,YR 内部含有限制酶 FseI、HpaII 识别序列。如图乙表示生产人抗
凝血酶Ⅲ的过程,利用人工合成的人抗凝血酶Ⅲ对治疗抗凝血酶缺失症有显著效果。
(1)图甲中质粒 pBR322 的本质是_______,限制酶 KasI、FseI、HpaII 的作用是________。
(2)图乙中,人抗凝血酶Ⅲ基因称为______,获取该基因后常用______技术进行扩增。
(3)质粒 pBR322 作为运输基因的载体,除了要具有一个或多个酶切位点、标记基因外,还要
能够______________。
(4)人抗凝血酶Ⅲ基因与质粒 pBR322 结合后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
_____。这一过程中通常以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目的基因是否表达,还需要检测和鉴定。检测转基因羊是否产生人抗凝血酶Ⅲ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型环状 DNA (2). 识别 DNA 中特定的序列并切割 (3). 目的基因
(4). PCR (5). 自我复制 (6). 显微注射法 (7). 受精卵具有细胞的全能性(合理
即可) (8).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功能: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
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 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 连接酶
两种 DNA 连接酶(E·coliDNA 连接酶和 T4-DNA 连接酶)的比较:
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区别:E·coliDNA 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 DNA 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连接起来;而 T4DNA 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与 DNA 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
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是连接两个 DNA 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载体具备的条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 DNA
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 DNA 的鉴定和选择。
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并具有自我复
制能力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
其它载体:λ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1)图甲中质粒 pBR322 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是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
定的核苷酸序列的,故其本质是环状 DNA,限制酶 KasI、FseI、HpaII 的功能是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割。
(2)图乙中,通过向羊转人抗凝血酶Ⅲ基因,使转基因羊能够分泌含人抗凝血酶的乳汁,故人
抗凝血酶Ⅲ基因称为目的基因,获取该基因后常用 PCR 技术进行扩增。
(3)质粒 pBR322 作为运输基因的载体,在进入受体细胞后要能够自我复制,才能使目的基因
有表达的可能性。
(4)在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时,所用方法是显微注射。受精卵具有全能性,可使
含目的基因的动物细胞能够成功表达目的基因。
(5)目的基因是否表达,还需要检测和鉴定。人抗凝血酶是一种蛋白质,故检测转基因羊是否
产生人抗凝血酶Ⅲ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及步骤需使用的“工具”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