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341

大小:73.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 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 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 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 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圭瓒是宗庙中用来祭祖 的。代表的是一种孝德礼仪,是对祖先的尊敬,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C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 除;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 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 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 率,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 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 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 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 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 B、C 两项错误。 4.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 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 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C. 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 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 A 项; 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 庭数量,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 B 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 的崩坏,故排除 C 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 流动,故排除 D 项。 【点睛】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的结 果,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5.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 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 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 润问题,B 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 选项排除。 6.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 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 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 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 D 项正确;材料内容 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 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 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 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 C 项错误。 7.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 89 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 居住在意大利或在 60 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了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 49 年,恺撒 授了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 212 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 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行为 A. 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 B. 保障了罗马帝国对境内的有效统治 C. 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 D. 保证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享有市民权的罗马人得到罗马法的保护,而几次市民权授予行 为使得受到罗马法保护的人不断增加,即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故 A 项符合题意.B 的表 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伴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市民权的授予才扩大,故 C 不符合题意。 扩大市民权的授予反而会加剧罗马内部的矛盾,3 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严重危机,戴克里先抛 弃共和的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说明 D 错误。 8.表:1868 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 通商口岸 价格 内地城市 价格 镇江 2.19—2.24 元 淮安 2.30—2.35 元 上海 2.17—2.20 元 苏州 2.23—2.30 元 汕头 2.95—3.10 元 潮州 3.10—3.20 元 表中的地区差价 A. 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B. 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C. 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 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68 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可知通商口岸的 洋布价格要低于内地城市的价格,便利了洋布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B 选项符合题意。导致民 族工业的日益萎缩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材料与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无关,C 选项排除。 密切国内外经济联系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 变化的掌握。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 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 90%上,其中 直接消费资料又占 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 20 世纪 30 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 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 1893 年占 15.6%,以后迅速增长,到 20 世纪 30 年代占 45%左右,而 制成品反由占 56%退居 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 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B. 中国外贸 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C. 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D. 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居多,出口农业原材料不断增长,这 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重要体现,故选 B。材料没有提及西方商品在中国销售的受阻情况, 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民族工业在重工业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但并非未涉足,排除 C; 如果是近代农业取得一定发展,那么农业制成品的比例不应该是下降而是持平或者上升,排 除 D。 【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10.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国 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能笼 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 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B.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这是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发展,适应 了当时反帝反封及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应 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是一个民族,这正是改变了旧三 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内容主要体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观念的发展,并且国共两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故 C 选项 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 D 选项与材料无关。 11.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 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 的 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 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 新发展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上,即五四运动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指的是其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不是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 B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使得无产 阶级力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这不是材 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故 D 选项错误。 12.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 业工会”。1922 年 5 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 162 人,代表 12 个城市、100 多个工会组织、27 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 A. 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 B. 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 C.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D. 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1 年就是成立产业工会,而到了 1922 年全国劳动大会已有 27 万多名 会员”可知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答案为 B 选项。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的说法本身正 确,但和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材料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五四运 动,D 选项排除。 13.1925 年 9 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 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 的 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 A. 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B.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 C. 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 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在此方针影响下,国 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可知,李大钊的建议在北伐胜利进 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国民革命中北伐使中国革 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故 A 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革命军队领导 权由谁掌握的问题,并且这不符合史实,故 B 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 争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而最终失败,故 C 选项错误。 14.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 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 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 映出 A. 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B. 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C. 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 D. 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日军虽然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却还是被城市“吸引” 并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可知,此时日军虽然占据了大片中国国土,但只能停留城市及铁路沿 线,无法完全歼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更无法实现灭亡中国的目的,从而陷入困境,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军在华战败最主要原因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领导下爱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也是中国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原因, 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共的游击战术,因此无法得出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 处于防御的结论,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没有强调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15.“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 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 当时“我们打出去”的重大战略行动是 A. 挺进大别山 B. 攻占东北锦州 C. 支援淮海战役 D. 渡江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 “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 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军要进行“外线作战”,把作战区域 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与之相关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 A 项正确;BCD 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 16.1945 年 10 月 17 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 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 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 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 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 B 项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 D 项排除。 17.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 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 是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的 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表看,这时期商办,即民 族工业呈现发展态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 现了 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的结论,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资本主义于 1927 年产生,故 D 选项不符合材料。 18.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 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 A. 对英国 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 B. 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 C. 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 D. 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 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独立性较强,这最终 导致了美国实行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故 D 选项正确;根 的 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不属于封建殖民统治,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与 掠夺,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性较大的问题,没有 体现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 殖民地的特点,没有体现北美拒绝接受英国先进制度的问题,故 C 选项与材料无关。 19.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 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 纺纱的平衡,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 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 A. 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 B. 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 C. 市场驱动因素影响重要 D. 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因为市场需要的推动,故 C 正确;材料的 主旨不是强调劳动者的实践,而是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排除 A;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进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 B;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33 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 年哈格 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 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 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分析解答。 20.继西班牙、葡萄牙后,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些商业 公司成为了各自国家在亚洲的代理机构。------此后的一两百来年里,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 度公司的权力,将印度作为皇室财产,开始实行直接统治。179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其 原来的属地变成荷兰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上述变化反映了 A. 殖民扩张导致世界市场拓展 B 经济发展促使扩张方式调整 C. 工业革命影响国家对外关系 D. 商业运行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 17 世纪初,是工 . 场手工业时代商业资本的产物,凭借政府的支持进行殖民垄断贸易,是政府对外殖民扩张的 工具。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的强烈要求,这种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 18、19 世纪,东印度 公司先后被政府解散。由此可知,经济发展促使扩张方式调整。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和解散,A 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 有涉及国家对外关系的变化,故 C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商业的运行管理,故 D 项排除。 21.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 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A. 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 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 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 D 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 朝专制统治,排除 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C。 22.1975 年 4 月 7 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 年 1 月 14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 直接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 1988 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 年介于当 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 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 B 选项正确;A 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 1979 年与此事相距 甚远,故错误;C 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 1992 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 选项两岸实 现三通的时间是 2008 年晚于 1988 年,故错误。 23.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 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 这反映出 A.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 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 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 B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局部地区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单一制国家发生 变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2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 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 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B.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C.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美国企图借苏联解体之际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但是其称霸的结 果是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即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 正确; 据材料“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可知,A 错误;据材料 “美国越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 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可知,美国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并未真正建立,B 错误;美国称霸的结 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即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的 进程加快,C 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 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 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 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 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 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 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 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 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 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 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 充满爱国热情。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 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 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答案】(1)背景:①民族危机深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③在西方近代 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④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 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⑤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 作支撑。 差异: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 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 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 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意义:①经历一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 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 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②“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 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1)背景:根据“‘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 年提出的”结合所学,20 世纪初中 国的时代特征,分别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意识觉醒、西方近代 民族主义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梁启超个人的认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差异:根据“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 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得出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 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根据“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 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得出章太炎重“血统”, 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 目的:根据两人的派别以及主张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 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 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意义:根据“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 信力”概括得出:“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根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 后”“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 这样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 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 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 年再建,1920 年竣工 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 1924 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 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 1925 年亏损 32 万元。华 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 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 年,日军侵占青岛,日 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 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 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 年,更名为青岛国 棉九厂。 ——编自吕伟俊《韩复渠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 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启示: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周学熙创办了近代民族企业华新纱厂。华新纱厂虽然通过 管理创新抵制了外资企业的压价倾销的不合理竞争,克服诸多困难,一度发展成为华北地区 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在日本侵略下,被迫出卖,失去了自主发展机 会。以华新纱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受到国内反动势力和列强的双 重压迫,夹缝中求生存,只能畸形发展,即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因此只有实现民 族独立,才能真正消除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实现飞速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3 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日商凭借势力, 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 1925 年亏损 32 万元”“ 1938 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 厂强迫购买该厂”,可得出启示: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说明:根据材料近代民族企 业华新纱厂的发展历程,并联系结合联系所学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说 明,最后进行总结: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消除工业现代化的束缚,实现飞速发展。 27.材料 1903 年 9 月,清廷发布上谕:“现振兴商务,应设立商部衙门”。商部成立后, 下设的保惠司主要管理其下属的各商务局、商务所、商务学堂、招商工作以及负责外国优秀 人才的选聘等事宜;通艺司则主管机器制造、铁路、轮船、开矿等工艺技艺;会计司则主要 负责对货币、银行、度量衡等的监管。1903 年《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和 1906 年的《奖励商勋 章程》相继问世。清廷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工商界人士同时指出商 会的成立“内可与敌府通商人之情况,外可与各国持商务之交涉”;此外,清廷还创办商务学 堂、高等实业学堂等新式商业学堂。1903 年,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公 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04 年商部奏准颁布《矿务暂行章程》规定“洋商如愿附股, 即为甘认此章程,一律遵守勿越”,规范了矿务的创办与开采等的基本原则;1906 年颁布《破 产律》规定了政府对于破产企业的基本处理原则;此外还颁布了一些奖励创办和发展工商业 的章程。 ——摘编自何军国《试析清末新政与晩清国民经济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意义。 【答案】(1)措施:调整、整顿工商业管理机构;鼓励创办工商企业及其辅助机构,奖励工 商;加强政府引导,颁布管理工商实业的相关章程法令。 (2)意义:推动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培养大批经济人才;肯定了工商 业者的社会地位,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设立商部衙门”“下设的保惠司主要管理其下属的各商务局、商 务所、商务学堂、招商工作”得出调整、整顿工商业管理机构;根据“《奖励华商公司章 程》”“《奖励商勋章程》”得出鼓励创办工商企业及其辅助机构,奖励工商;根据“清廷 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 《公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得出加强政府引导,颁布管理工商实业的相关章程法 令。 (2)意义:根据“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 章程》”得出推动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近代化;根据“清廷还创办商务学堂、高等实业学 堂等新式商业学堂”得出为近代中国培养大批经济人才;根据“清廷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 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工商界人士同时指出商会的成立‘内可与敌府通商人之情况,外可与 各国持商务之交涉’”得出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 利的社会环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从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加速 了清政府的灭亡等角度分析回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