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347

大小:83.7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阳市一中 2019 年秋期高三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 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 的是 A.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 质”可知此应为智者运动,该运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以人为本”;“古代中国的哲 学思想”、“贤明政治”即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故排除属于法家思想的 A 项、道家思想的 B 项;儒家思想本质上仍为专制统治服务,故排除 D 项。本题应选 C 项。 2.下表为 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中国 西方 1596 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 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 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 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 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 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 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 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C. 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 西方已进入了民主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 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 B 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 全面落后于西方,A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C 错误;16、 17 世纪西方还没有进入民主社会时期,D 错误。 3.希罗多德认为“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苏格拉底则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对雅 典民主制的不同认识反映了 A. 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 B. 公民权利和地位的发展程度 C. 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D. 民主制在斗争中不断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希罗多德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推行大众政治,苏格拉底则认为抓阄的 办法是愚蠢的并不能选举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参与政治管理,主张精英政治。两人的观点反映 出了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故 A 正确。雅典民主制下公民权利和地位都是较高的,材 料无从体现其程度,故 B 错。希罗多德是公元前 5 世纪的哲学家,当时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 的民主,也未提及自由,故 C 错。材料只涉及不同历史人物对民主的认识未涉及斗争与进步, 故 D 错. 4.罗马法规定,当“某人通过建造或拆除某一部分的方式,改变了建筑物的原有结构有害于 公共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B. 维护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C.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 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害于公共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可知,罗马法注 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故选 D。材料并没有提及弱势群体,排除 A;罗马法显然未将奴 隶的权益包含在内,B 项不符合事实,排除;如果只是强调对私有产财产的保护,则新的施工 的 行为不会被限制和禁止,排除 C。 5.“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 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 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 《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 A. 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冲突 B.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 C. 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 D. 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 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 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 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这体现了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6.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 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 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 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A. 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B. 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 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D. 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通过公民权的授予解决了地域局限,这是罗马统一地中海的根 本原因,由此可见罗马实行了较为务实的统治策略,故本题答案选 C 项;材料产生的是罗马 帝国,不是罗马共和国,排除 A 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 B 项;材料旨 在强调法律作用,不是强调罗马的扩张,排除 D 项。 7.据《查士丁尼学说汇纂》记载,大法官在判处极刑、徒刑时会同时宣告受刑人“丧廉耻”, 犯罪情节较轻、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或从事下贱职业的人,也会被官员记录为“丧廉耻”。帝 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罗马 A. 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 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 C. 道德谴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 D. 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可知体现的是 当时罗马注重社会信用,档案的出现说明当时罗马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B 选 项符合题意。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罗马法是 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C 选项排除。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的说法不符合材 料主旨,D 选项排除。 8.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 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 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民众艺术品味提升 B. 人文精神影响式微 C. 文化水平快速提高 D. 智者教育理念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 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可以 看出雅典音乐教育由强调训练人的心灵转变为职业化和专业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影响式 微,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 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不能提升民众整体的艺术品位;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音乐 教育及演奏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 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智者教育理 念。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9.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 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 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A. 平等自由理念 B. 崇尚理性之美 C. 开放包容精神 D. 注重功利 实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 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说明对理性的崇尚,体现了古希腊崇尚理性之美,故选 B;材料没 有体现平等自由理念和开放包容精神,排除 AC;材料体现不出功利实用的信息,排除 D。 10.亚里士多德和华盛顿在逝世前都曾立下遗嘱,要求释放家中奴隶。两者共同的思想理念是 A. 自由主义 B. 天赋人权 C. 人文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C 【解析】 亚里士多德和华盛顿都要求释放家中奴隶,体现了他们对奴隶人身自由的尊重,反映了人文 主义精神,故 C 正确;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贸易,不符合题意, 故 A 错误;亚里士多德处于古希腊时期,没有天赋人权思想,故 B 错误;古希腊时期也没有 理性主义思想,故 D 错误。故选 C。 11.16 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这些方法包括细 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欧洲思想 家的行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 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D.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是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根据材料“更 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说明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表明欧洲思想家的行为中有了理性的成分,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思想家在研究自 然世界的方法中已经渗透了理性的成分,并不能得出根本上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 A 选项错误;西欧各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引发原因有很多,不能说由它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 教改革运动,故 C 选项错误;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在 14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 故 D 选项错误。 12.“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 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人 A. 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 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 C. 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 D. 形成系统条理 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 A 错误。材料“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 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 中心主题”的说法体现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选 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 现人文主义,排除 C。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用人性对抗神性,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等,但尚未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排除 D。 13.16 至 17 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 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 何地方。这种现象反映出 A.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B. 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C. 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 D. 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 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而“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 任何地方”,可知在文化交流方面,科学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故选 D 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 特的文化特征,其差异不会消失,排除 A 项;“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与题干所反映 文化现象无关,排除 B 项。宗教是精神成果,科学是实用技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二者不 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排除 C 项。 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 弊端,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为 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相应的地位。这表明人文主义者 A. 主张宗教改革以创立新教派 B. 积极倡导基督教原始教义 C. 强调人性与宗教原则的结合 D. 试图改变物欲横流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提倡将人的价值纳入到神学体系中,为人性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中找到 相应的地位”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将人的价值与宗教相结合,即强调人性与 宗教原则的结合,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对宗教的改革,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人 文主义者揭露和攻击教会的弊端”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对人文的过分推崇造成了 社会的物欲横流,故 D 项错误。 15.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 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 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 的 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 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 项与史实不符;B 项是背 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 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 项是结果。 16.18 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 年,孙中山颁布《临 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A. 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 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C. 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 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使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政治 民主,所以责任内阁制旨在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故 D 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契约无关,排 除 A;天赋人权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 C。 17.伏尔泰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 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就成为他猛烈地、不倦地抨击旧制 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 材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更有适用性 B. 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曲解中国文化 C. 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 D.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深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是投 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可知伏尔泰借助中国文化打击旧制度和旧观念,故 C 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文化适用于欧洲,故 A 错误;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反对教会神权, 并未曲解中国文化,故 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利用中国思想反对旧制度,不是“更深 刻”,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家称赞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开明君主制,限制了君 权,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反对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 18.15 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 300 镑左右。但到了 16 世纪 50 至 70 年代间, 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 3000 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 伦敦商人平均拥有 7780 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D. 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大量涌入,引发了价格革命,新兴 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 命之后;C 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1640 年;D 选项错误,英荷战争取得最终胜 利是在 1674 年。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9.18 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 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 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 地输往英国。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 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 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的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 卖黑人奴隶等方式密切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市场;19 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工业品大量 销往世界各地,从而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因此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 动力,故 B 项正确。英国确立世界霸权是在 18 世纪中期,故 A 项错误。C 项只符合材料前半 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故 D 项错误。 20.18 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 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 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B. 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C. 绅士申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D. 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说明随着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英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绅士,即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 面貌,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工业革命的完成,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越来越多 的人成为绅士,不是对原有的格局的彻底颠覆,故 B 项错误;C 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 21.王璨《1700-1830 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上表反映了 1786 年至 1830 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 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C. 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 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时间“1786 年至 1830 年”可知,此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纺织技术 的革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纺织效率不断提高,造成对原材料“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 说明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数量, 没有涉及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A 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此时期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 区,B 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此时期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C 错误。 22.1841 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 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 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 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 A. 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 B. 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 C. 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 D. 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梯子”指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抽梯子,指英国推行贸易自由政策, 反对后发工业国家实行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这侵犯了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故 B 正确; 材料主旨是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并不是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 限制,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德国实现统一的问题,故 C 错误;1841 年德国并未和英国争夺 殖民霸主地位,故 D 错误。 23.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 4/5 被国内市场吸收……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 40 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 75 倍,但是它 的出口量从未超过 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 国际市场的需求 B. 圈地运动 C. 国内市场的发展 D. 技术积累 【答案】C 【解析】 “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 4/5 被国内市场吸收……但是它 的出口量从未超过 1/2”,这说明英国的国内市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国际市场 作用不大,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圈地运动和技术积累,故 BD 项错误。 24.1849 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 1850 年开始生效,1840—1860 年 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 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 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网络。上述现象反映 了 A.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弱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由于自由主义的盛行,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大多 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上述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选 B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英国殖民势力是增强而非衰弱,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时间 来看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上述现象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与要求而非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 25.下表反映了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特定时期的外贸数据(部分)这些数据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当时 时间 国家及产品 产量 占世界产量比重 19 世纪中期 乌拉圭肉牛 100 多万头 1880 年 智利硝石 25 万吨 1897 年 智利铜 38% 1900 年 乌拉圭肉牛 700 多万头 1900 年 智利硝石 140 万吨 75% 1912 年 巴西橡胶 90% A. 发达国家原料市场被抢占殆尽 B. 拉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成就突出 C. 拉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 工业革命促进了拉美经济的独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的是拉丁美洲部分国家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的外贸情况。可以看出拉丁美 洲出口的原料逐年增长,占世界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可以得出 C 选项。A 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 出;B 选项说法错误,这只是外贸问题的体现,不能得出现代化的结论;D 选项无法从材料做 出此判断。 【点睛】 解答本题要注意我们要从材料出发,不能凭借主观去臆断。一切结论都要从材料出发,尊重 材料事实。本题中只体现出外贸问题,不能够反映出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问题,所以这些选 项应该被排除。 26.1954 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 年,阿肯色州 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 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 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 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 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以违宪为由对政府官员的政令进行否决的应该是最高法院,A 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 参议院没有权利弹劾州长,州长的弹劾只能由州议会,B 错误;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可以下 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C 正确;总统没有权力要求州议会弹劾州长,D 不正确。 【详解】 27.用格林的话来说,“在英格兰的宪政中寻找线索,来指导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恰当关系, 是徒步无功的”,经潘恩、杰斐逊这帮“精英分子”援引法园观念来“启蒙”,猛一醒,有意 识地向“一体两面”接缝处捅,母与子拳脚相向,闹到不堪收拾,北美果然“自成一局”,这 “一局”非同小可,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主要反映在 A. 英格兰宪政丧失了制度领先优势 B. 法国共和制深刻影响到北美走向 C. 英属北美殖民地确立起崭新政体 D. 潘恩等人的启蒙思想发源于法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美国从英国殖民地获取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制共和政体,故C项正 确;两种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可比性,故A错误;法国共和制是19世纪,不符合材料中信息, 故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信息主旨。 28.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 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 86 处,约占全文四分 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 ) A. 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每段史料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因此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 考证,进行史料批判,A 正确;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 为历史根据的史料,而回忆录、书信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历史真相, B 错误;C 与材料无关;回忆录、书信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历史真相,但 不是完全没有可信度,D 错误。 29.某史学家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面生的社会和政 治因素促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大革命前法国的中心矛盾是 A. 君权神授与天赋人权 B. 专制迷信与民主科学 C. 专制王权与自由平等 D. 神职特权与宗教自由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更直接推动了法 国大革命。大革命爆发前的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日益腐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其中, 最突出的矛盾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故答案选 C。其 他三项也是大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但不是中心矛盾,排除。 30.1908 年,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 须得到议会的赞同。此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 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一变化表明德意志帝国 A. 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 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所发展 C.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 权力的中心变为帝国议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 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可知由普选产生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帝国议会权力有所扩大,说 明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所发展,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 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C 选项 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 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无法体现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帝 国议会的权力超过了皇帝,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变成帝国议会,结合所学可知,在德意志 君主立宪政体下,权力中心为皇帝而非帝国议会。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1.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 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 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 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 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B. 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C. 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 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答案】A 【解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希望德 国的君主立宪制下对君权的制约能够真正实现,故选 A;B 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所问的是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 C;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即表明已经确立了代议制,排 除 D。 32.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 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B. 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坚定性 C. 它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D.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想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 的必然产物,题中的说法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故选 A 项。材料体现不出马克思 主义者的坚定与否,B 错误。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儿”说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 的必然性认识不清楚,C 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想,D 错误。 33.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 19 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 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彼此相互矛盾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适应时代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 19 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 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等思想,达尔文 主义把进化论思想运用到人类社会,成为 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者侵略扩张的借 口,也成为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者变革图强的思想武器,故 D 正确;根据“其在政治上为各 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可知,民族主义者、自 由主义者赞同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排除 A;材料并未体现进化论和宗教 信仰两者间的矛盾,排除 B;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C 时间错误,排除。 34.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 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D.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 公正,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糟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 B 项错误;进一步宣扬西 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 C 项错误。 35.19 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 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 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着感觉而走”说明这一流派强调感觉的作用,注重情感,这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 A 项正确;B 和 D 是现实主义;C 是现代主义。 . 故 BCD 三项排除。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 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 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6.列宁在 1921 年指出:“我们那时已经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道路,既可能是 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 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这段话表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包括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的心理 B. 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认识不足 C. 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D. 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做两手准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包括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因此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问题,因此 B 项 错误;从材料内容来看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没有充分认识,因此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提 到两手准备的内容,所以 D 项错误。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取得国内革命战争胜利之后,领导人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 产生了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可以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表现出急 于求成的心理。 37.截止到 1926 年,苏联全国共有 65 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 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 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A. 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 B. 采用租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 C. 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 D. 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 1921 年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无力承担的企业由资本家经营。材料 中“德国、美国和瑞典”的国家等公司经营正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现,故 D 正确;A 中重工 业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没有说明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经营,故 B 错误;经济危机发生 是 1929 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 C 错误。 38.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 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A.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等人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引进外资 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 的教条化理解,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观点是对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否定,故 B 项错误;材料 观点也不会直接推动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 C 项错误;材料的观点加深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对立,故 D 项错误。 39.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 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 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 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项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主要针对的 是企业,C 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D 项是金融方面,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 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 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 A 项。 40.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政府重大举措之一,主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 经济恢复。但 1936 年 5 月,19 个公用事业公司联合控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要求颁布禁令, 禁止该局生产和出售电力,联邦最高法院于 1936 年 12 月判决这些公司胜诉。这主要说明联 邦最高法院 A. 控制国家政策制定 B. 不赞成罗斯福新政 C. 支持公用事业发展 D. 限制政府职权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 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联邦最高法院与政府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是谁控制谁,故 A 项 错误;联邦最高法院不是反对罗斯福新政,只是反对罗斯福新政中有涉嫌违背美国联邦宪法 的一些做法,故 B 项错误;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公用事业公司胜诉,是因为罗斯福新政的一些 措施侵犯了这些公司的权利,并不代表其支持民间公用事业的发展,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 政是动用国家的力量制定政策来调整经济,缓解经济危机,这势必导致政府职权扩大,美国 政体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制约的三权分立原则,以避免独裁并保障自由,故题干中的 信息反映的是联邦最高法院动用司法权意图限制政府权力扩大以妨碍经济自由,故 D 项正确。 故选 D。 二、材料阅读(共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 不平等的原因 平等观的理 平等观的实现 论 卢 梭 法律和私有财 产的设定是不平等 的第一阶段,官职的 设置是第二阶段,第 三阶段是合法的权 力变成专制的权力。 抽象的自然 力与意志是个人 的基础,现实人 没有任何差别, 即人生而平等。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全体 人民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两大 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 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马 克 思 生产资料私有 制与阶级对立的存 在决定了平等的社 会分配是不可能出 现的,阶级的对立与 分化产生了现实中 各种不平等的社会 现象。 人的本质属 性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从而 提出实现全体社 会成员普遍平等 的社会理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 的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 利益。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 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 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 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 (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 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不同之处:卢梭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保障平等;马克思平 等观强调社会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人类社会平等。 原因:18 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理性 主义盛行;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2)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为人类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解析】 【详解】(1)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中卢梭“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社会 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及马克思“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 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 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从 卢梭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保障平等、马克思平等观强调社会平等,主张 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人类社会平等的方面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 原因:结合卢梭和马克思的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社会主要矛盾、理性主义盛行、工业革命的 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 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留 下宝贵精神财富等方面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责族的权力也并不在于它有权在立法机关中获得世袭的席位,它的权力表 现在完全不同的东西上面,责族的势力就在于他的大地产,在于他的全部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材料二 1815 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 夸特(计量单位)80 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因为麦价很少高过 80 先令,一般都 在 50-60 先令之间,所以“谷物法”一直是起作用的。 夏炎德《欧美经济史》 材料三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但到 19 世纪前半期,强大的 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 英国工业的发展.1832 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 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 1846 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 1868 年,学者托马斯格林抨击大地产制使社会上层人物过度腐败。1894 年,由财 政大臣哈考特主持,自由党内阁开始征收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谷物法》被废除后,欧洲、美 洲大洋洲的糜价谷物涌入英国,1879-1894 年小麦价格下降一半。188 年英国地租收入共 5900 万镑,1901 年降为 4200 万镑。……贵族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降低必然会导致政治权力的失落。 《1911 年议会法》和《1949 年议会法》的规定使上院的贵族们失去了所有重要权力。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从材料三看,“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土地贵族势力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英国议会结构的变化及变化特点。 【答案】(1)从重商主义政策到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政策。 (2)税制的改变(或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的征收;大量谷物进口导致价格下降;地租的降低;在 上院失去政治权力。 (3)变化:由土地贵族(新贵族)控制议会到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权。 特点:和平渐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解析】 【详解】(1)据材料“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但到 19 世纪前半期, 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1832 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 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 1846 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 ‘谷物法’”可知,英国从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到实行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政策。 (2)据材料“1894 年,由财政大臣哈考特主持,自由党内阁开始征收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可 知,税制的改变;据材料“《谷物法》被废除后,欧洲、美洲大洋洲的糜价谷物涌入英 国,1879-1894 年小麦价格下降一半。”可知,大量谷物进口导致价格下降;据材料“188 年英 国地租收入共 5900 万镑,1901 年降为 4200 万镑。……贵族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降低必然会 导致政治权力的失落。《1911 年议会法》和《1949 年议会法》的规定使上院的贵族们失去了 所有重要权力。”可知,地租的降低;贵族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降低导致在上院失去政治权 力。 (3)变化:据所学可知,英国议会结构的变化由土地贵族(新贵族)控制议会到工业革命后工业 资产阶级地位上升逐步掌权。 特点:据所学可知,英国议会结构的变化是和平渐进的过程;与英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到 40 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 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 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 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 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 阐述: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重视经济建设。二战时期,中美同为世界 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手段以及取得的成效,引起国人的重 视,提高了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研究的热情。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两国在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严重 对抗,加之“左”倾思潮漫延,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寥寥无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 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使之出现“高潮期”。 总之,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与国内外政治环 境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参考论题: 中美关系的发展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 中美关系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 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说明:其他论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围绕“中 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研究具有明显 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确立论题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罗斯 福新政研究”,然后结合论题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到 40 年代中期、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八 九十年代等三个阶段分析说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另外学生还可 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国的罗斯福 新政研究”“中美关系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中国的罗斯 福新政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等方面确立论题,论述过程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