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百所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半期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贵州省百所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半期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357

大小:222.8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贵州省百所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半期联合考试文综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分封同殷商时有很大不同,周代的分封以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的武力为后盾, 在原有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可见,西周分封制 A.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王族政治特权 C. 凸显了君主集权趋势 D. 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通过大肆分封同姓子弟,并且以武力的方式将同姓诸侯国 同其他邦国相互混合,这有利于强化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这 一举措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对王族特权并无涉及;C 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材料不能体现君主集权的趋势;D 选项错误,周代分封制的推行是建立在宗法血 缘关系的基础上的,该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下表为西汉到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州)县设置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古代中国 A. 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B. 经济发展影响区划设置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 地域状况决定郡县数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设置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这主 要跟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有关,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西汉至唐前期,苏南、浙江、江 西、福建地区均属于中国统治的区域,郡县设置并未体现出疆域面积的拓展;C 选项错误,材 料只反映苏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区在西汉至唐前期郡县设置的情况,并没有其他地方 的数据,不能得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的结论;D 选项错误,地域状况并不能决定郡县 的数量。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 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有善有恶 C. 无善无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由此可见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 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很远,并非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4.清代对中级官员的选任,废除明代由大学士、九卿会同推举的制度.而由吏部将有资格者全 部开列,提供给皇帝直接圈定。这一变化 A. 确保了被推举官吏的才干 B. 表明科举制度已遭到破坏 C. 强化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 扩大了吏部选任官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皇帝直接控制对中级官员的任命,而不再通过大学士和九 卿的推举,这一变化强化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皇帝直接控制 官员的任命并不能确保官员的素质;B 选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中级官员的选任,与科举制 无关;D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吏部只能将有资格者列举给皇帝,没有任免权。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5.1908 年清政府颁布条例,规定地方官对商会“无直接管理之权”,只有“提倡保护之责”。 商务总会对司、道及以下各级衙门 公文可以采用平级衙门之间往来公文才用的移、咨、牒 之类的字眼。由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 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B.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C. 已经放弃传统抑商政策 D. 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清政府颁布条例,授予商会与平级政府平等的权力,杜绝地 方政府对商会的干预,这实际上是在积极促进商业的发展,表明清政府已放弃传统抑商政策, 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中的“官督商办企业”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材料中“商会”的企业 并不是官督商办企业,错误;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主体是商会而不是地方政府,并未体现 的 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加强;D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放弃传统的抑商政策,鼓励商业发 展,但不能表明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因为之前清政府厉行抑商政策就体现了其主导作 用。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6.1912 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 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 新责任也。”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C.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D. 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祝词》提出不但要革新道德、学术,而且也要革新服饰风格, 这表明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 的道德观念,在此之前道德底线并未被突破;C、D 两项都被包含在 A 选项中,不能全面的概 括材料信息。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7.1941 年,《中国电影》刊登了《中国电影的路线问题——座谈会记录》,其中的观点“电影 不是给某个阶级看的”“挽救沪港电影从业人员的恶倾向”“多多拍摄新闻纪录片和鼓动宣 传短片”“抗战电影的制作纲领”等成为电影界的行动指南。这些观点 A. 反映出国民政府对舆论宣传的重视 B. 利于团结动员抗战的力量 C. 表明电影成为宣传抗战的主要载体 D. 旨在抵制日本的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电影》杂志提出电影不是给某个阶级看的,而是要多拍鼓 动和抗战有关的电影,结合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抗战 力量,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是由《中国电影》杂志提出的,不能反映 出当时国民政府对舆论宣传的重视;C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其他载体的信息,得不出“电影 成为宣传抗战的主要载体”的结论;D 选项错误,这些观点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要求电影制作为 抗战服务,并不是为了抵制日本的文化侵略。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8.1987 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 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 A. 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C. 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87 年中央做出完善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 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职业教育早在新中 国成立初期已经兴起;C 选项错误,高等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的普及没有必然的联系;D 选项 错误,职业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9.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趋乐避苦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的生 活,快乐就是至善。聪明智慧的职责就是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这就需要人们掌握知识、锻 造智慧、运用理性。由此可知,伊壁鸠鲁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快乐至上 C. 具有人文情怀 D. 捍卫思想 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追求智慧,这表明伊 壁鸠鲁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判断伊壁 鸠鲁是哪个阶级,故不能得出其反对奴隶制度;B 选项错误,材料中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至 善,这说明其认为快乐的最终目的是人具有智慧;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思想自由”的信息。 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0.1694—1697 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政府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集团” (Junto)所组成的一党政府。1697 年战争结束后,威廉又对政府实施改组,罢免了部分激进 的辉格党人,拉拢部分托利党人,再次建立起混合政府。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国王仍旧保持较大实权 C. 责任内阁制已确立 D.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掌握着行政权,对官员的任命拥 有管辖权力,这表明当时国王仍拥有较大实权,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 王受到议会的制约;C 选项错误,18 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与材料时间不 符;D 选项错误,当时的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故“国王专权”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1.20 世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审判》讲述主人公约瑟夫.K 在 30 岁生日那天突然被 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 他无罪,最后他被处死在采石场。该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小说主人公自知无罪,虽极力证明,但均属徒劳,这正是现代 主义文学 典型特点,体现了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荒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荒诞的批判,因 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中抨击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不是专制政体;C 选项错 误,该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D 选项错误,此时期阶级矛盾主要 突出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2.21 世纪初,有学者指出:“知识经济对受过教育和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更有价值。政府通 过协调网络和技术扩散来增强知识的扩展能力,可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以提高人力 资本的素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知识经济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 B.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 C. 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方式大力扶持新经济 D. 政府应采取措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采取相 应措施以适应信息革命,使知识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反 映了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没有体现对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B 选项错误,知识经济 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政府应在知识经济发展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涉及立法等方式。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十七年(1419 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 麟,木骨都束(今非洲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 的 。 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皇家画师 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也使朱棣自我陶醉。正因 为如此,郑和的船队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发,并且越驶越远,直到东非。 ——摘编自《葛剑雄: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 材料二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50 年至 1978 年间革命与 建设经验的转移。第二阶段是 1978 年到 2000 年间改革与开放经验的转移。1985 年,中国选 派农业专家帮助改造早先在布基纳法索援建的三个水稻垦区,参照中国国内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做法进行生产制度改革。第三阶段是 2000 年至今,中国将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传向世 界,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标志性表述是“要致富,先修路”。埃塞俄比亚到吉 布提的铁路,连服务员端茶倒水的姿势,都是中国铁路局直接过去培训的。在农业领域,以 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技术培训为主导的“科技兴农”成为援非农业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援助非洲既非“殖民”,也不是“冤大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援助非洲的变化,简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援助非洲的认识。 【答案】(1)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升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巩固了明成祖的政治地 位;满足了统治阶级对奇珍异宝的需要;满足了统治者自大的心理,助兴了“天朝上国”观 念;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2)变化:从革命与建设经验援助到改革开放经验转移,再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移。 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主要任务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认识:中国援助非洲是国家外交的重要表现,援助非洲有利于非洲国家分享中国革命与 建设的经验,促进了非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援助非洲加深了中非人民的友谊,得到非 洲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解析】 【详解】(1)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 的太平盛世”、“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 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距离、带回的贡品等信息结合所学从 扩大国际影响、巩固统治、加重财政负担、助长“天朝上国”观念、满足了统治阶级对奇珍 异宝的需求和自大的心理等方面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第一阶段是 1950 年至 1978 年间革命与建设经验的转移。第二阶 段是 1978 年到 2000 年间改革与开放经验的转移。……第三阶段是 2000 年至今,中国将自身 的经济增长方式传向世界,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可概括得出新中国援助非 洲的变化。 因素:结合所学从国际环境和国内主要任务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等方面简要分 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结合所学从体现国家外交、促进非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加深了双方友谊、赢得了非洲 人民对中国的支持等方面谈论对中国援助非洲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过去的 10000 多年里经历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科技活跃时代, 可分别称为“生存大革命”“交流大革命”和“效率大革命”。这三场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 生了巨大且不可逆的影响。 ——摘编自【美】董洁林《科技创新简史》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历史 认识,对此认 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见解:交流大革命应该是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并且地理大发现大大促进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理由: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商人和资本家开始把不同地区的商品贩卖到全球各地,由此一 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这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促进了各地 间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也促进了世界物种之间的交流与交换。新航路开辟后, 玉米等高产作物开始从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各地农业 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 总之,地理大发现时期是人类交流大革命的开始。 示例二见解:发生在 1600—1900 年间的效率大革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的 理由:18 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兴起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动力取代了人力, 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英国在 19 世纪中期成为了世界工厂。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采用新的能源和动力进 行生产,采用新的信息工具进行联系,这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 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之,效率大革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对材料中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对材料 中观点可提出修改,如将交流大革命重新定位于地理大发现时期。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相关所学说明地理大发现时期是人类交流大革命的开始。也可赞同材料中观点,如说明发 生在 1600—1900 年间的效率大革命的影响。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所学进行说明即可,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材料 20 世纪前 20 年,俄国社会矛盾重重,封建统治政权受到了严峻挑战。对当时俄 国土地政策进行彻底改革是斯托雷平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标。在斯托雷平任职大臣会议主席以 后,他开始推行土地改革,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基本主张:解散村社;自由农民 东移;鼓励富农经济,寻求政治稳定新基点。其中,第三个主张是其土地改革的核心。斯托 雷平认为,土地个人私有制“是秩序得以维护的保证,因为小私有者是国家赖以稳定秩序的 细胞”,俄国“依靠的不是贫困者和醉鬼,而是富有者和强有力的人”。1906 年,政府颁布了 土地改革法令,根据这项法令,农民获得了带着自己的份地脱离原始公社的权利和自由买卖 份地的权利。斯托雷平要求农民土地银行以低于定价 20%的价格将其掌控的土地出售给农民. 其中主要出售给富农,并积极为购买土地者提供贷款。 ——摘编自张广翔《试论斯托雷平和俄国大臣会议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强烈要求分得土地;社会矛盾尖锐,封 建统治政权受到挑战;斯托雷平的积极推动。 (2)影响:有利于农民摆脱公社的控制,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 了富农阶层的发展壮大;加剧了俄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农民对封建政权的不满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俄国社会矛盾重重,封建统治政权受到了严峻挑战”、“对当时俄 国土地政策进行彻底改革是斯托雷平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维护沙皇的 封建统治、斯托雷平的积极推动和 1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等方面说明斯托雷平土地 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农民获得了带着自己的份地脱离原始公社的权利和自由买卖份地的权利”、 “其中主要出售给富农”等信息可从有利于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进了富农阶层的发展壮大、加剧贫富分化和农民的不满等方面简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影响。 16.材料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 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 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1938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演讲, 详细阐明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 战,主要战术为游击战、运动战,主要力量是人民,领导力量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其组织形 式是统一战线,其前途是中国必将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中日两国的国情和特 点决定了中日战争的持久性。《论持久战》一文不仅在敌后根据地产生了共鸣,而且还在大后 方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界,引起了国际政治军事领域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张卫波《毛泽东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论持久战》写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论持久战》的历史意义。 【答案】(1)全面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内部分人对抗战的前景悲 观失望;毛泽东对抗战初期经验的总结。 (2)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 要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毛泽东在党内的威望 和地位;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 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可知,其背景是全面抗战初期的不利 局面(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内部分人对抗战的前景悲观失望;根据材料“毛泽东在总结 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可知,其背景是毛泽东对抗战初期经验的总结。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中日两国的国情和特点决定了中日 战争的持久性。”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根据材料“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 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其意义是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 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论持久战》一文不仅在敌后根 据地产生了共鸣,而且还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反响,”可知,其意义是提升毛泽东在党内的 威望和地位;根据材料“《论持久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界,引起了国际政治军 事领域的广泛关注。”可知,其意义是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补 充其意义在于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7.材料 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台湾问题。清朝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曾 经有过多次和谈,但最终和平统一无疾而终。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清初平定台湾的过程中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早在康熙十八年,姚启圣就上疏平海逆机宜十四疏。姚启圣的平台策略是以 政略为主,战略为辅,剿抚并用,康熙皇帝对此评价为“恩威相济,剿抚并用”。姚启圣还特 别注意对郑氏集团内部的高级将领如刘国轩等人进行招抚,在姚启圣“招抚”政策的号召之 下,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郑氏集团的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姚启圣认为郑氏集团之所以纵 横于海上而无惧清军,就在于他们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师部队。因此,要想收复台湾必须 壮大福建水师。他保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快了平定台湾的进程。 ——摘编自张俊《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清初平台事业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姚启圣的历史功绩。 【答案】(1)平定三藩之乱;和平统一的失败;姚启圣的重要作用。 (2)提出具体的平台方略;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建立强大的水师;推荐优秀人才;平定台 湾,维护了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台湾问题。”可 知,其背景是平定三藩之乱;根据材料“清朝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和谈,但最 终和平统一无疾而终。”可知,其背景是和平统一 失败;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清 初平定台湾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知,其背景是姚启圣的重要作用。 (2)历史功绩:根据材料“早在康熙十八年,姚启圣就上疏平海逆机宜十四疏。姚启圣的平 台策略是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剿抚并用,”可知,其功绩是提出具体的平台方略;根据 材料“在姚启圣“招抚”政策的号召之下,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郑氏集团的力量受到极大 的削弱。”可知,其功绩是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根据材料“姚启圣认为郑氏集团之所以纵 的 横于海上而无惧清军,就在于他们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师部队。”可知,其功绩是建立强 大的水师;根据材料“他保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可知,其功绩是推荐优秀人才;根 据材料“他保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快了平定台湾的进程。”可知,其功绩是平定台 湾,维护了国家统一 【点睛】本题的备考启示如下:其一,强化材料必用意识,大部分答案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材 料信息;其二,提炼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是发现关键的字词句段,其次是浓缩和转化。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