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547

大小:93.0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铜梁一中 2019 届高三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法是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民法典编纂历来是成文法国家法治建设 的基本工程。如今,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在蹄疾步稳地推进,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从历史上看,民法法典化能够成为影响世界许多国家的一场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民法法典化顺应了以集中立法承认和保障民事权利的需要。编纂民法典,可以将对民事 权利和义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固化在体系完备、逻辑周全的法律形式里,尽可能从立法 上实现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二是编纂民法典往往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为许多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为现代工商业繁荣铺平道路。 我国编纂民法典,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 刚开始,社会生活尚处在大变动之中,不具备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的现实条件。因此, 立法机关首先制定了一批社会生活急需的民事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制定民法典。实 践证明,这一做法取得很好效果,体现出立法智慧。从那时起,我国陆续制定了民法总则、继 承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从各方面看,在民事法律基本形成体系、国家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 展的情况下,编纂民法典已具备较好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时作出“编 纂民法典”的决定。人们期待编纂一部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法典来促进民事法律秩 序更加健全,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交易安全,推动形成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因此,编纂民法典既是我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应当指出的是,编纂民法典是对分别制定、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进行科学整理。不仅要 刪繁就简,还要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 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就要继续运用立法智慧、发扬科学精神。其中,尤为重要的 是要体现出中国民法典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体现民法典的时代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法 国民法典制定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之时,因此法国民法典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了那个 时代的特征。我国是在 21 世纪编纂民法典。当今的中国,有 5000 年文明传承,也有工业时 代的特征,更有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因此,我国民法典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符合工业时代 需要,也要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体现民法典的民族性。民法典编纂要立足中国,体现民族特色。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入民法典的具体制度和内容中,融入民法典编纂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规 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二是将我国独有的民事制度在民法 典编纂中予以完善和发展。 (摘编自孙宪忠《让民法典编纂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开始民法典编纂工作是顺应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维 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 B. 成文法国家的法治建设中必然包含民法典的编纂,因为它一定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进而 尽可能从立法上保障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C. 在制定民事单行法,到编纂民法典的法治建设进程中,表现出的立法智慧和科学精神,说 明我国民法典编纂具备了较好的主观条件。 D. 因为我国民事制度具有独特性,并且中华传统美德也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弘扬,所以,我 国民法典编纂要立足国情,体现民族性。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民法典编纂的地位、民法法典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民法法典化历程三个角度, 论证了我国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 文章通过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状况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对比,论证了我国编纂民法典必 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观点。 C. 文章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通过法国民法典具有时代性的事实,指出我国在编纂民法典时 要注意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D. 文章以民法典编纂要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为总纲,虽然对编纂必要性分析得很透彻,但却 没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编纂建议。 3.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市场秩序要得到规范,交易安全要得到保障,市场经济制度体系要更加完善,就要完 成民法典编纂工作。 B. 不管民法典具有多少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它的编纂都不是一个国家建立之初,在法治建设 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C. 法国民法典的制定早于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因此我国民法典中对互联网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会多于法国民法典。 D. 在我国即将编纂的民法典中,不仅会全部保留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条文,也会增加针对现 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规定。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 项,“一定能”错误,原文是“二是编纂民法典往往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为许多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为现代工商业繁荣铺平道路”;另外,“进而”关系不成立。 C 项,据文章第三段,主观条件应该是指“民事法律基本形成体系”。 D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 果。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但却没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编纂建议”错误。结合“编纂民法典是对分别制定、现 行有效的民事法律进行科学整理。不仅要刪繁就简,还要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必要 的修改完善,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我国民法典既要吸 收传统文化精华、符合工业时代需要,也要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民法典编纂要立足中 国,体现民族特色”“将我国独有的民事制度在民法典编纂中予以完善和发展”等分析,文 章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编纂建议。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选项的必要条件不成立。原文说“人们期待编纂一部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法典 来促进民事法律秩序更加健全,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交易 安全,推动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C 项,“因此我国民法典中对互联网的时代特征的体现会多于法国民法典”错误。结合“法国 民法典制定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之时,因此法国民法典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特征。我国是在 21 世纪编纂民法典。当今的中国,有 5000 年文明传承,也有工业时代 的特征,更有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因此,我国民法典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符合工业时代需 要,也要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分析,选项“因此我国民法典中对互联网的时代特征的体 现会多于法国民法典”推断于文无据。 D 项,“全部保留现行有效的法律条文”错,原文是对此类法律要“刪繁就简”。 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 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 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 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为赶这三九天,大佬、 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 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 饱食一顿,过把瘾。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这是 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 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 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 着。“打回牙祭吧!”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晴望着二娃。二娃从贴身的内 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 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 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 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 用!”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 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 一顿“牙祭”。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本来锅中也 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 肉块子便往嘴里塞。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 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 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 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 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 大呼上当。 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 个角落。童叟皆知,家喻户晓。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 当作笑料来传。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 打比方,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 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 少。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 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 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 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 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 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当 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候,二娃才讲的。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 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 B.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 “(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 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 读来令人心酸,感人肺腑,具有教育意义。 D. 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娃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 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 5. 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风格情调、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进行分析鉴赏。 【答案】4. A 5. ①能吃苦,忍耐力强。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 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②节俭爱家。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为了留 着钱给孩子上学,在四个同伙有三个凑份子打牙祭,并且自己也十分想吃一顿肉时,他犹豫 再三,还是舍不得出这份钱。③有远见。他一心培养孩子读书,使得孩子们比村里别人家的 孩子更有出息。④有点狡黠。以搭锅烧水的方式,蹭得碗肉汤喝,既解了馋,又省了钱,让 人忍俊不禁。 6. ①内容上,前四段叙述打牙祭的故事发生的过程和具体内容,后四段叙述故事的流传和影 响。②风格情调上,前四段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后四段亦庄亦谐,既庄重严肃,又略 带风趣。③作用上,前四段叙述故事,为打牙祭情节的反转作铺垫,后四段着重点明题旨, 突出中心。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环境,B 项考核手法,CD 项考核内容,其 中 A 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5 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小说的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求分析二娃的形象特点,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清 洁,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 多星期。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为了留着 钱给孩子上学,在四个同伙有三个凑份子打牙祭,并且自己也十分想吃一顿肉时,他犹豫再 三,还是舍不得出这份钱”“他一心培养孩子读书,使得孩子们比村里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 息”“以搭锅烧水的方式,蹭得碗肉汤喝,既解了馋,又省了钱,让人忍俊不禁”概括其“能 吃苦,忍耐力强”“节俭爱家”“有远见”“有点狡黠”的性格特征。 【6 题详解】 这是一道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要求分析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 风格情凋、作用这三个方的不同,答题时注意先打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作用,分析格调注意从语言的风格分析,从内容上看,前四段叙述打牙祭的故事发生的过程 和具体内容,后四段叙述故事的流传和影响;从作用上看,前四段点题,从结构上为打牙祭 情节的反转作铺垫,从内容看后四段着重点明题旨,突出中心;从风格情调上看,前四段写 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后四段亦庄亦谐,既庄重严肃,又略带风趣。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 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 月 10 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 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 决策服务 APP 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 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 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 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 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 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 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 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 3 公里分辨率、2.5 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 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 小 时 10 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 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 3 个要素,网格预报 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 4 大类 18 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 天内基本要素逐 3 小时预报,3 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 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 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 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来源于 2017 年 8 月 17 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 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 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 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 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 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转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 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 替代。 (选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 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 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 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 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 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D. 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 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 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 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 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 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 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 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 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9.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答案】7. C 8. A 9. ①空间上更加精细,更具针对性,覆盖全面。②时间上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有些省份 可以做到分钟级天气预报。③预报内容更细致丰富,要素齐全。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 化到 4 大类 18 个气象要素。④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能实现主客观预报相结合,能对接国省 智能网格业务流程。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报的需要”言过其实,文中并无此意,属于无中生 有。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 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 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当,材料四没有谈到网格化预报的优势; C 项,“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当,不是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主 要运用用了分类别、画图表的说明方法; D 项,“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法是是错误的,原文是“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 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 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 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分析,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空间上更加精细,更具针对性, 覆盖全面。结合“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 和发布上”分析,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时间上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结合“在原先的预 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 3 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 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 4 大类 18 个气象要 素”“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 个基本气象要素”分析,预报内容更细致丰富,要素齐全。结合材料三“国家级智能网格气 象预报特点”分析,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 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 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 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 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 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 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 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 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 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 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 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 的 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 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 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 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 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 体。 B. 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 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 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 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 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 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 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 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 皇帝的劝阻,去安抚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 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2)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 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昔张说被窜,匿 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 当尔,其敢逃刑”,这段话是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 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 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考生要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昔” 与“今”相对,句末语气词“乎”,表对话词“曰”,副词“其”等。本句中还可以根据一些 名词,如“张说”“陈氏”“诏书”“公”“扁舟”等做出判断,“遁去”意思是“逃走”, 是固定词组,故排除 AD 两项,“其敢逃刑”中“其”表示反问,这就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汉字形体的演变,历 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错误,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即: 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故选 A 项。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 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 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皇帝并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 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故选 D 项。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 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 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得分点:“自通”, 自己通报;“工”,擅长,“所工”,所擅长的学问,名词性短语;“试”,考试;“已乃”, 然后再;“程考”,按照常规考核;“由是”,因此。第二句得分点:“雅”、一向;“倚”, 倚重;“及是”,到这时;“迁延”,拖延;“顾望”,观望;“止”,只;“除”,授任、拜受 官位。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 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 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 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 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 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 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 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 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 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 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 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 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 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 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 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 意识。 参考译文: 韦陟,字般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 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 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 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韦陟升任礼部待郎。韦跨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 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 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变部待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 声成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 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做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 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 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 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涉赠送贿赂的事。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路入敌 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藏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今守使成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 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 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 韦陟感慨地说:“命 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 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叛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 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 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 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 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 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 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 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 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 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 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 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 密的人际关系。 15.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14. D 15. “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 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 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 【14 题详解】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 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的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 人相见”。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 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 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 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15 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炼字,答题时注意先找到这个字,然后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分析效果, 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 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 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 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 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 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义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 从师的心理。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而 后继无人的感慨。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位卑则足羞 (4). 官 盛则近谀 (5). 千古江山 (6).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 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羞”“谀”“觅”等,要 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这一切 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 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 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 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 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 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B.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C.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D.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18.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 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第一处,根据后文“我们形容事 的 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瞬息万变”。“变化 莫测”,测:估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 以理解。第二处,根据前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推断出此处应是说“变化”,填写成语“变 化莫测”。“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第三处,根 据前文“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及后文“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 紫、蓝、白、黄”,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五颜六色”。“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 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 喻分析问题深刻。“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第四处,根据后文“手法”“将 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选用成语“出神入 化”。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重点分析文中的画线句,根 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可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进行压缩,先看主干有无语病, 再看修饰成分。本题中,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 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可发现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 句式杂糅,把“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排除 C 项; 第二处“已达”与“之多”表达不合逻辑,可删去“之多”,排除 AD 两项。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 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本题中,选项采用“……甚至……”什么句子,很显然后面内容应该比前面内容更深一层(或 者说范围方面更大更广),而 A 项,“甚至”前“近万公里”却大于后面的“成百上千公里”, 排除 A 项。根据前文“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 光的活剧”,与后文“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 得出要填写的第一个小句子的主语是“光(极光)”,排除 BD 两项。故选 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 升级。请广大师生于 6 月 23 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 家相互转告,赶快办理。 【答案】(1)“照顾到”改为“满足”;(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 额”;(4)“拿走”改为“领取”;(5)“赶快”改为“及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 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 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 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照顾到”,口语化,改为“满足”;“打 算”,口语化,不符合通知的要求;“剩余的钱”,表述啰嗦,改为“余额”;“拿走”,口语 化,表意不严密,改为“领取”;“赶快”,语气太强硬,改为“及时”。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 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 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 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 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 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 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 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 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 85 字。 【答案】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 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 带走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 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 容表述出来。解答流程图的转换,要分清层次,条理清晰地说明整个服务流程。本题是某图 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的流程图,根据图可知书籍数字化服务共分为“提 供”“加工”“交接”三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要求,如“提供”包括“纸质图书”和“具 体要求”,“加工”包括“扫描图书”“完成制作”,“交接”包括“检查质量”和“结清费 用”。语言要得体、简明、连贯,合理使用敬辞、口语。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 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 《中国成语大会》2015 年度总冠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年度总冠军、第三季 《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亚军彭敏,她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 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 对上述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终身学习酿诗意 女作家艾小羊说过:“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投资,你所看到的逆袭,全部都是时间的果实。 “这句话放到雷海为身上最适用。 雷海为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他在等餐送餐间隙,日晒雨淋间隙背记诗词;在别人休 息时,十多年保持每天背诵诗词的习惯不变。他在提升他人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人生超 越,荣登《中国诗词大会》最高峰。在书中,雷海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读书,让 他看到了眼前的诗和远方。 他的诗词功力,就是这样利用空闲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着学 习的热情、学习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式,酿就了雷海为心中的诗意。…… 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泯然众人矣,何 哉?就在于没有雷海为“外卖时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的不仅是知识,更锤炼“心”的 韧性,在诗词大会与彭敏对决,其实他就是赢在社会的历练上校园学习,让他知道了诗的魅 力;而利用外卖的间隙挤时间背诗、学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所以,这种终身学习的 读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 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古人云;“治天下者 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说起学习,人人 都知道重要性,可就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更难做到持之以恒学习。有人总是说自己没时间 看书,没时间参加培训,却有时间刷朋友圈、玩游戏、看新闻或追剧。 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学习是个终身受益的过程,是成就事业 的有效途径。对公职人员而言,学习更是职责所系,事业所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 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成为勤奋学习的人。 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还要注重提高结合能力。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 的,用来读书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即使不休息也无法读完。学习是长期性的,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没有韧劲、挤劲和钻劲,就难以抓住点滴时间静下心来读书。鲁讯先生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科学 安排,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见缝插针学、少一点应酬,还是有时间学习的。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充满太多诱惑,与其花大把大把时间网上购物、玩 各类网游、追星、微信群里海阔天空,不如利用点滴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读进去了,内心便 从容淡定了;读进去了,思想境界便高了,眼光眼界自然而然就开阔了。相信,你在读书上 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读书”,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 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分析:两则材料对两人各有所赞,但两人各自读书状态是不同的。雷海为的“状 态”:在送外卖的状态下读诗,他需要挤时间,体现了生活中挤时间读书的辛苦,但读诗的 追求让他有所成就,这种状态,叫“身处喧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读书是不容易的;彭 敏的“状态”:在校园求学的状态下读诗,他有优裕的时间,也懂得珍惜这大把的时间,一 个人最容易迷失的恰是在拥有幸福却不自知的情况之下,玩游戏的、玩手机、睡觉、逃学等 等。在校读书,这种状态,在材料叫“雅室求学”,同样是不容易坚持的。要求分析:要求 ①:“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是离开校园后的“挤时间读书”方式和在校园内的“专门读 书方式”。两种状态,两种方式都是值得称赞的,应该两者都有所涉及,可以有所侧重。要求 ②: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其实就是联系你现有的学习环境状态和应持的学习态度。 参考立意:(1)终身学习酿诗意。雷海为“外卖时读书”,让他知道了诗的魅力。挤时间学 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利用生活中点滴时间来读书, 也能增加知识,锤炼韧性,还能给忙碌的生活带来诗意。的确,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 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失去读书的心情。 (2)雅室读诗志趣高。在“喧嚣”中学习,采用“挤”的学习方式,固然能够酿诗意,但也 限制了成长的深度和广度,只能在“诗岸”上徜徉。所以,雅室学习条件更好更专注,理应 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3)“雅室”“喧嚣”皆可读,读书岂能论环境。每个人 际遇不同,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 及条件,坚定读书的心志,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雅室”读书固然可喜,“喧嚣” 读书亦能有成。在校园,应学雷海为,挤出时间读书;在社会,应要仿彭敏,利用整块时间 读书。总是,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可以灵活运用。 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 的 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 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读书岂能论环境”这一中心论点,从“终身学习酿诗意”和“雅 室读诗志趣高”两个角度论述。写作时,应该两者都有所涉及,但是要侧重其中哪一种读书 方式,也可以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素材】1.为什么倡导阅读?首先阅读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另外,我们说的阅读,指的是指 向智慧的深度阅读。(白岩松) 2.我们看到的大学阶段就是苍白的四年——毫无阅读量,没有阅读量就不可能有成长。 让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安静静地读三年书,中国的面貌会为之一振,豁然开朗。(白岩 松) 3.“世界读书日”之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 72%的学生 会自己掏零花钱买书,有 56%的学生则使用手机、电子书等电子工具或者在网上阅读,唐家三 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网络作家成为很多学生喜爱并且经常阅读的作家。还有很大一 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多用来参加体育运动、上网、看电视等。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学阶段的 课外阅读量明显比小学期间要少,初三和高三年级受升学的影响,课外阅读基本中断。“读 书郎”课外阅读少,主要原因还是受课业负担的挤压。 4.马克思读书有“三字诀”:博(博览群书)、记(做记号)、读(熟读成诵)。徐特立读书 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 性、广泛性。茅盾读书有“三式”:第一遍鸟瞰式,第二遍精读式,第三遍消化式。李公朴 从书中挑出“三条路”:一是读活书(读言之有物书),二是活读书(动脑筋思考),三是读 书活(读书联系实际)。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是:我们不应该像蚂蚁那样只收 集,也不可像蜘蛛一样,只从自己肚子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为了提高 读书效果,要借鉴名人,并总结出自己一套读书方法来。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 实事 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 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 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 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 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 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 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 的 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 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