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三开学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现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站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治社会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引,似乎可以指涉无数有
关法治的范畴,这稀释了法治社会概念的效用。法治社会建设需要面对社会生活,有强辨识
性的目标指引。通过分解目标,可以深化对法治社会结构的认识。从而将法治社会建设具体
化、可操作化。
首先,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有多元的渠道和机制。目前,公众参与社会治
理的渠道还较为缺乏,既有的制度性渠道也容易流于形式或被虚置。因此,应当以法律法规
或其他规范形式,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公众参与社会治
理的渠道网络体系,打造多样、丰富、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同时,深入理解公众参与社会
治理的运行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完善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其次,维护良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秩序,是良好社会秩序的当然之义,也是法治社会的基
础。社会信用体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为保障。通过信
用机制对社会成员和企业进行约束。通过记录信用状况来揭示信用优劣,整合全社会力量褒
扬诚信、惩戒失信。良性的物质文化生活秩序还需要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保障。我国法律资
源的配置与分享存在着失衡现象。表现为区域、城乡、阶层之间的不平衡。为此,需要从创
造法律资源转向公平合理地配置法律资源,为弱势群体运用法律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完善
法律服务资源配置与分享机制。
再次,要调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基本公共服务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
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公
共文化体育等。目前,我国初步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
然突出。调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需要面对几对关系。一是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
竞争与协作,二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容易因职能、资源、信息、利益
等缺乏整合而导致“孤岛现象”。因此,需要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提高国家能力。
三是民众的合作。民众不能有效合作,少数人的反对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常常导致公共
服务无法落地。
最后,法治社会需要设置与界定社会组织的恰当行为空间,应当坚持政社分开、权责明
确、依法自治。界定恰当的行为空间,需要面对社会组织的诸种错位行为。第一,以营利为
目的的商业倾向。一些社会组织打着公益的旗号,却以营利为目的,甚至沦为敛财的工具。
第二,将社会组织用于避税洗钱。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用于社会公益。因
此法律制度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有诸多优惠措施,有人却借此洗钱避税。第三,干预政策议程,
成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工具。例如,有社会组织受国外支持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对
社会组织行为空间有了准确界定,政府才能对这些错位行为依法监管。
(摘编自陈柏峰《法治社会的辨识性指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治社会概念不明确,导致当前对法治社会结构认识不清,具体建设措施不可操作。
B. 打造公众参与平台,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是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主要措施。
C. 完善法律体系及法律服务资源配置与分享机制,有助于维护良性物质文化生活秩序。
D. 调适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需要政府各部门、市场与社会组织以及民众的多方协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缺乏强辨识性的目标指引,这是文章立论的社会背景,文章具有很强
现实性和针对性。
B. 文章紧扣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化、可操作化,从引导公众参与、调配服务资源等四个方面
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C. 文章对当前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有论及,体现出了
辩证的态度。
D. 文章第五段通过列举一些社会组织存在的诸多错位行为,直接证明了当前实施政社分开的
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公众缺少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渠道,政府亟需打造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
的
B. 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构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C. 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竞争是造成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D. 界定社会组织的行为空间,政府才能依法监管,就能有效杜绝各种错位行为发生。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 A 项“法治社会概念不明确,导致当前对法治社会结构认识不清,具体建设措施不可操
作。”表述错误,过于绝对,曲解文意,原文的正确表述是“通过分解目标,可以深化对法
治社会结构的认识。从而将法治社会建设具体化、可操作化。”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
较,得出答案。
本题 D 项“文章第五段通过列举一些社会组织存在的诸多错位行为,直接证明了当前实施政
社分开的必要性。”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界定恰当的行为空间,需要面对社会组织的诸种
错位行为。”以及“对社会组织行为空间有了准确界定,政府才能对这些错位行为依法监
管。”可知,文章第五段列举这些诸多错位行为,证明的是“界定社会组织的恰当行为空间”
是十分必要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
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本题中 B 项“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C 项“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竞争是造成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表
述错误。根据文本“目前,我国初步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
盾仍然突出。调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需要面对几对关系。一是政府、市场与社会组
织的竞争与协作”可知,原因分析不正确,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竞争与协作解决公
共资源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是手段,而非原因。
D 项“界定社会组织的行为空间,政府才能依法监管,就能有效杜绝各种错位行为发生。”表
述错误,过于绝对。根据文本“法治社会需要设置与界定社会组织的恰当行为空间,应当坚
持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 可知,“界定行为空间”与“政府的依法监管”并不
能就“有效杜绝各种错位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需社会组织的依法自治,“自治”也是其中的
一个重要条件。
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圾垃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
严执法”大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 2020 年底,先行先试的 46 个重点城市要基
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
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
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
约 1.2 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2015~2018
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 789.9 万吨、879.9 万吨、899.5 万吨、984.3 万吨,增长十
分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
防止次生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
放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
后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全
国垃圾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杜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 1980 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
国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
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
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
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
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
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
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
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
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
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已经成为
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 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 4835 吨/日,较上年增长 3.3%,预计到 2020
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 7200 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
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活垃圾组成的 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
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
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
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
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 46 个重点城市到其他
地级城市逐步推进。
B. 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C. 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各
种“有害物”得到及时处理。
D. 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
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B.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体现出
了政府的深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 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
公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D. 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
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
6. 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4. B 5. D
6. 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②制定居民垃圾
分类细则,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格监管;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民
众自觉意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 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
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本题中 B 项,“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
点。”表述错误。文本正确的表述是“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
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本题 D 项“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表述错误。文本正确的表
述是“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
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
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
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解答“成
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根据材
料三“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
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
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
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可知,推
的
进生活垃圾的分类,首先要①建立各类垃圾单独收运处置系统,特别是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
圾分开;根据材料二“美国的垃圾分类深入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
可以提出第二条建议:②制定居民垃圾分类细则,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条件,并进行严
格监管;根据材料二日本垃圾分类的规矩近乎“严苛”,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可以提
出第三建议: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养民众自觉意识。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
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
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
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
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
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
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
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
“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
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
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
止言谈都毫无掩饰的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
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的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
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
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
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作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
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
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
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
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
与父母的脸上由优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
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
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①去看一
次或两次电影。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
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
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
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
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
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样,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
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
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
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注释】①“平安”,指当时北平城内著名的平安影院。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庚子年”挂旗事件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此处轻轻一笔,点出了小说以中国
近现代的百年屈辱为历史大背景。
B. 小说展现了北平陷落后各色人物的不同反应,有的惶惑不安,有的痛苦无奈,而有的不甘
心做亡国奴,决定反抗。
C.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李四爷“看着地上的绿虫儿”,瑞全“为阻拦嘴唇颤动的
惨笑”,都细腻动人。
D. 祁家三兄弟性格迥异,在国难面前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小说以小见大,深刻地揭示了传统
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8. 文中的瑞宣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7. D 8. ①文雅淳朴,瑞宣受过高等教育,举止文雅,他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十
分淳朴;②孝顺、委曲求全。瑞宣为了让祖父和父母高兴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韵梅,为家庭
做了自我牺牲;有爱国情怀,在面对家国选择,内心矛盾挣扎。瑞宣一方面想为国尽忠,奋
起反抗;一方面又顾及长子的身份和家庭责任无法离开。
9. ①小说开头描写天气的闷热。反衬出北平陷落后国人心境的悲凉;②没有“飞机”“炮声”
的“静寂”,写出了北平沦陷后的死寂,渲染了压抑的气氛;③小说中坦克声音的出现,推动
情节发展,进一步促使人物做出反抗的抉择。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 D 项,“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矛盾。”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小说
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屈辱为历史,国人面对国耻、面对理想和责任时的无奈、痛苦、
想反抗又很迷茫的矛盾。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
阅读文本,根据人物的描写和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一些事件以及别人的一些评价等来分析判断
人物的性格特点。本题中,“文中的瑞宣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根据文本“不
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以及“他几乎
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
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①去看一次或两次电
影。”可见他文雅淳朴,瑞宣受过高等教育,举止文雅,他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十分淳朴;
根据文本“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
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
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
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
与父母的脸上由优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可见他孝顺、委
曲求全,为家庭做了自我牺牲;从“当面对北平沦陷,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
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
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
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
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可见他有爱国情怀,在
面对家国选择,内心矛盾挣扎。瑞宣一方面想为国尽忠,奋起反抗;一方面又顾及长子的身
份和家庭责任无法离开。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 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中环境描
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
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作用。本题中首先要找出三处环境描写:①小说开头: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作用是小说开头描写天气的闷热。反衬出北平陷
落后国人心境的悲凉;②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
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作用是写出了北平沦
陷后的死寂,渲染了压抑的气氛;③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作用:
小说中坦克声音的出现,推动情节发展,进一步促使人物做出反抗的抉择。
的
【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题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
(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社会环境的作用:从环境+人物+
情节+主题四个方面去考虑。组织语言为:某某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
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所至
皆交结豪杰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
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幽州牧
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
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弭从。及河北平,汉与诸将奉图书,上尊号。光武即位,拜为大司马。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
不利,堕马伤膝。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襄创而起,椎
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动掠群盗。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
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明年,鬲县五姓共遂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
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
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帝时遣人
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
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
外,吏士不足,何多天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二十年,汉病笃。及薨,赐谥曰忠
侯。送葬如大将军霍光故事。
《后汉书·吴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皮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所至皆交结豪杰/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B.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所至皆交结豪杰/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C.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所至皆交结豪杰/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D.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所至皆交结豪杰/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亭长是基层官吏,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亭有亭长。
B. 光武是西汉王朝建立者刘秀的谥号,他结束军阀混战局面,定都洛阳,励精图治,史称“光
武中兴”。
C. 移檄指发布檄文,檄是古代官方文书,多作征召、晓谕、声讨等使用,插上羽毛传递紧急
军情叫“羽檄”。
D. 薨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汉临危不惧,振奋将士意志。他与周建的军队交战伤了膝部,为消除恐慌,他裹好膝伤,
杀牛犒劳士卒,勉励部下建功封侯,最后打败周建。
B. 吴汉沉着冷静,不战而能平叛。鬲县五姓反叛,共同驱逐守县官吏,他禁止诸将进攻,命
人逮捕守县官吏,派人到城中道歉,五姓就相率归降。
C. 吴汉忠于职守,得到皇帝信任。征伐时,皇帝没有安定下来,他就不休息,他主管军事,
勤于修理兵器,皇帝给他很高评价,他去世后,葬礼隆重。
D. 吴汉不贪私利,严格管束家人。他外出打仗时,妻儿在家购买田业。他认为军队供养不足,
不应多买田宅,因此责备他们,把田宅分给了百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
(2)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幽州牧苗曾听说,暗中指挥军队,命令诸郡不要听从吴汉的征调。
(2)在这种情况下,军士激动振奋,人人倍增勇气。第二天一早,一齐击鼓进军。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中,选句能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重要事件,主要介绍了吴汉逃亡心向光武、性格忠厚少
文。
本题考查点有二:一是文中的“长者”是吴汉对光武帝的评价,“汉素闻光武长者”不能断
开,二是“造次”是“仓卒之间”的意思。“造次不能以辞自达”不能断开。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中 B 项,“光武是西汉王朝建立者刘秀的谥号,”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刘秀是东汉王
朝建立者。考生可以通过《鸿门宴》等课本知识积累进行准确判断。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中 D 项“把田宅分给了百姓”表达错误,原文“昆弟外家”指兄弟们和舅家。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1)阴,暗中;勒兵,指挥军队;敕,命令(2)怒,振奋;倍,
倍增;鼓,击鼓。
【点睛】(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家庭贫困,在县里供事,被任命为亭长。王莽末年,因为门客
触犯法律,便脱离户籍逃亡到渔阳郡。所到之处便交结当地的豪杰。吴汉一向听说光武帝是
位德高望重的人,便独自想诚心归附于他。吴汉性情朴实仁厚,说话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
不能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意图。邓禹和众将很多人都了解他,多次向光武帝举荐他,等到后来
有机会被召见时,就获得了光武帝的亲近和信任。光武帝准备征发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见邓
禹,询问可以出行的人选。邓禹说:“近来多次与吴汉交谈,这个人勇猛强悍并有智谋,众
将里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光武帝立即任命吴汉为大将军,手持他的符节北上征发十郡的
突击骑兵。更始帝幽州牧苗曾听到这个消息后,暗地里整顿军队,告诫各郡不可发兵。苗曾
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便出城到路上去迎击,捉拿并斩杀了苗曾,夺取了他的军队。北方各州
郡极为震惊,所属城邑看到吴汉的气势很盛没有不顺从的。等到河北平定后,吴汉和众将奉
呈受命征验的图谶和纬书,为光武帝敬上皇帝尊号。光武帝即位后,任命吴汉为大司马。第
二年春天,到广乐县围攻苏茂。刘永的部将周建将其他地方招集到的兵力汇拢在一起得到十
余万人,前往广乐县救援。吴汉率领轻捷骑兵迎面而来和周建交战,战事不利,落下战马来
摔伤了膝盖。众将对吴汉说:“强大的敌人就迫在眼前,而您现在却受伤躺卧在床,众人的
内心都非常恐惧啊。”吴汉这时猛然裹扎创伤,站起身来,拿起木椎,将牛击杀,犒劳将士,
向军队发布命令道:“贼军虽然人多,都是些专干抢劫掠夺的盗贼。现在正是建功封侯的大
好时机,诸位勉力而行吧!”这时军士们受激而起、群情激昂,士气倍增。第二天早上,听
到隆隆战鼓便一齐向敌阵冲杀过去。周建军队顿时溃不成军。第二年,这时鬲县的五姓豪族
一起驱逐县里的守、长,占据了城池后带兵谋反。众将争相准备攻打他们,吴汉没有接受这
种说法,说:“让鬲县这五姓豪族造反,都是县里的守、长们的罪过。胆敢轻率带兵前住的
人处以斩刑。”于是向平原郡发布文告,派人前去逮捕县里的守、长,又派人前往鬲城谢罪。
五姓豪族非常高兴,随即相继归降了朝廷。吴汉禀性坚忍自若,每次随从皇帝征伐,皇帝还
没有休息的时候,就一直侧转其足敬重地伺立在一旁。皇帝有时派人前去看看大司马在做什
么,来人回去禀报说他正在多方修整作战进攻的器具,皇帝于是感叹地说:“吴公确实很能
振奋人心,威严庄重得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了!”每当出兵作战,早晨接到诏令,傍晚就已经
踏上了征程,完全没有时间准备行装。吴汉曾经率军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
汉回来后,就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作战,军吏和士卒们供给不足,为什么要大量购置田
宅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
建武二十年(44 年),吴汉病情危重。等到逝世后,赐予吴汉的谥号为忠侯。为吴汉送葬,一
切都按照大将军霍光当时葬礼的规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 江 月
辛弃疾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15.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C 15. 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
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元嘉草草”三
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
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中 C 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
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考查,难度较大。诗歌比较
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
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解答此类题目①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
。
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②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
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
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
入手。③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④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
和爱好来评价。⑤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
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
可伐与曰可。”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
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
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
史教训,不要冒进。
【点睛】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我们解
答这类题目时,需要从两首诗的题材、背景及诗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然
后从情感角度逐一表述。如本题,是同一诗人的不同怀古诗的情感,就得从写作背景、所缅
怀的对象等方面去考虑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已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所以能认
清物我,辨明荣辱,但庄子依然评价他“犹有未树也”。
(2)《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四个连续的动作,
形象地显示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后,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赞美锦绣山河,人才辈出。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停杯投箸
不能食 (4). 拔剑四顾心茫然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誉,沮,箸,茫。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
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
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17___和审美___18___
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19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
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20___。从这个意义
上讲,( 21 )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
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
寓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 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 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 经历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
语言复合体。
B.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
无限的心灵世界。
C. 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
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 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
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
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者亲身经历;“体会”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
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经验”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经历”指亲身见
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综合语境。“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亲身经历,应该用“体验”更合
适,而“审美”则是感性的经验概括,和“经验”搭配更好。
“从而”是连词,上文指明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因此”是连
词,表示上文的原因产生了后文的结果。此处前文“揣度谜底”和“填充留白”是方法条件,
后文“获得审美享受”是结果、目的。应用“从而”。
“味同嚼蜡”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食不
甘味”: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此处是说不能填充空白的
话,阅读诗歌就没什么意味了,应用“味同嚼蜡”。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
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本题中,ACD 三句表述的重点都在“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上,而这句话的后文是“从这个
意义上讲,……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形成‘空白’点”和“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没有逻辑关联,而 B 项的语意重点在“诗歌作者”的做法上,诗歌作者的做法和后文“形成‘空
白点’才有因果关联。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
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
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中,“增补”的意思是增加、补充,“填补”的意思是填充空白,此处后文搭配“空
白”,也没有“增加”的意思,用“填补”更恰当;“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
间的桥梁”句式杂糅,要么说“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要么说“才能
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桥梁。”
故选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日前,英国电信运营商宣布,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 6 个主要城市开通 5G 服务。现在,
一些英国用户在自己的 5G 手机上就可以体验到每秒 1Gb 的高传输速率。于是,英国的经济学
家们提出一个命题:①____?“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 2007 年以后,英国
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 5G 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至少
提高 1 个百分点。但 5G 技术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改善硬件设施,②____,比如传统工程师就
需要通过转型来获得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此外,③____。运营商表示,
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费差不多。
【答案】 (1). 5G 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率; (2). 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领技能;
(3). 5G 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确定中心,然
后联系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答案,并注意字数要求。本题中,陈
述对象是“5G”,而根据下一句“‘生产率之谜’是长期困扰英国的问题,自 2007 年以后,
英国生产率增长就近乎停滞。初期的预测显示,如果抓住 5G 带来的机遇,英国的生产率可以
至少提高 1 个百分点”,所以联系上下句,可以确定第一空应该为:5G 能否帮助英国提高生产
率;第二空应该紧承上文的关联词“不仅”,再联系下句“传统工程师就需要通过转型来获得
开发、部署与监控自动化流程方面的本领。”可以确定第二空应该为:还需要提升人员的本
领技能;联系下句“运营商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每个人都有能力使用它,跟目前的流量收
费差不多。”可确定第三空为:5G 收费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
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
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
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
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
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
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
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
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7 月 17 日
晚在广西南宁开幕。本届杂技展演共有 6 台杂技剧和 36 个杂技、魔术节目参演。参演节目题
材丰富,形式多样。杂技剧目主要有《百鸟衣》《小桥流水人家》《梦回中山国》等。杂技、
魔术节目则涵盖爬杆、斜杠、空竹等多个类型,体现了高、难、险、奇、趣的特点。由广西
演艺集团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百鸟衣》作为首场演出剧目,通过一幕幕精彩演绎,引发现
场现众的热烈反响,掌声不绝于耳。
【答案】关键信息: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 7 月 17 日晚在广西南宁开幕;②参演节目题材丰
富,形式多样;③广西杂技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
解答本类题目第一步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大意,第二步抓住关键句,第三部对以上信息进行
加工、整合,注意字数限制。本题第一个分句可以概括为: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 7 月 17 日晚
在广西南宁开幕;第二、三、四个分句是一层意思,筛选信息,删除枝叶信息,保留并概括
主干信息得出可以概括为: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第五个分句可以概括为:广西杂技
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故得出正确答案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 7 月 17 日晚在广西南宁
开幕;②参演节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③广西杂技剧《百鸟衣》引发热烈反响。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唯分数论”之殇
垂头丧气地敲门,到轻松自信地拍门,再到志得意满地踢门,漫画生动形象地活画了“分
数”对该生生活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考分数成了家长喜怒的晴雨表,牵动着无数中国考
生的心。于此,笔者深有感触的同时不禁叹惋,何苦系一家之忧乐于区区之分数?家庭教育
切莫“唯分数论”,且让孩子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
梏。且说 100 分与 95 分有何显著差别?区区 5 分便能评定孩子素质高下吗?然而孩子情绪却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的唯分数论教育。分数与素质间从来没有天
然的等号,切莫受“分数决定论”的蛊惑。
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儿童的现状,来自考试的压力让孩子逐步牺牲掉
娱乐时间,紧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的争论分数,而来自家长的压力起到了助推
器的作用,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儿童不得
不压抑好玩的天性,日以继夜地坐在书桌前刷题。反观国外,欧美从不以分数作为评定高下
的唯一标准,主张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让他自由发展,
健康成长。不以分数论成败,还孩童以快乐童年,此当今之急也。
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钱学森曾
问到:“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
案奉为圭臬。以分数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必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只
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也难怪中国缺
乏创新型人才了。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
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
诚然,从中国现状来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唯分数论”之弊甚多矣,
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渐消去一昧追求分数的功利之心,而渐渐以更多元的角度评价儿童?
蔡元培曾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
育。”不若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拒以分数论成败,还孩子健康成长之蓝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次作文命题采用漫画作文的形制,重点考查学生对漫
画的准确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链接社会、表达识见。对漫画的解读,要求考生合
理地实现图文转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准确理解漫画内涵,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
核心素养。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进而探求本质,提炼出具有善遍意义的道理。考查了
学生对材料蕴含的道理的感悟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思考的
能力等等,强化了对考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本次作文贯通
三幅漫画,整合漫画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本材料的主角是“学生”,随着考试成绩由低到高
地变化,该学生表情和行为产生了有意味的变化:垂头丧气地敲门,到轻松自信地拍门,再
到志得意满地踢门,漫画生动形象地活画了“分数”对该生生活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考
生在读图的时候要注意三幅漫画的有机联系,不能局部隔离地看其中一幅,需要抓住三幅漫
画的内在逻辑关联来审题立意。
立意:联系社会人生,综合材料的主要信息,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谈“分数”给孩子
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教训收获、回味思考,还可以理性地反思成长的标准;我们还可以站
在教育的角度,反思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谈当前教育现状中盛行的“唯分数论”
对孩子成长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如果考生仅仅从其中一幅图入手立意,则是不符合题意
的。如: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唯分数论”之殇;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一点
进步,一种人生
写作素材:
1、暮色暗淡,残阳如血。
北方的风凛冽地刮着,刮的人生疼。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坐在河边,手里拿着最后一次的
模考卷,上面的分数令她心寒。她考差了,离自己梦想的学校还差了好多,然而更令她伤心
的是,她的父母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将她痛骂了一顿。
女孩于残阳中站了起来,她撕碎了手里的试卷,回到了家。没有人知道那个夜晚女孩想
了什么、想了多久。只是看见,从那以后,女孩仿佛在书桌旁生了根。
几个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场上,答完了人生最重要 几份卷。也许是好事多磨,女孩
虽然比最后一次模考分数多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梦想院校,只因几分。
女孩流着泪在田野上使劲奔跑,最后累到躺倒在地。盛夏,农村的夜空被点点繁星照亮,
女孩睁着流着泪的眼睛,看着热闹的夜空,仿佛自己的梦想跟那星星一样离她如此遥远。这
时,女孩的父亲躺在了她的身边。“对不起,我还是没考上,你骂我吧。”“不,孩子,最
后一次模考骂你是因为你的心根本不在学习上,然而后来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你的进步。有
进步就是好的,虽然你的进步并未帮你达成目标,但那又怎样?只要能进步,在哪都能成就
精彩。”
父亲的话好似一豆灯火,点亮了女孩心里哪怕只有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几个月后,孩子
听了父亲的话,背上行囊,去了一个二本的院校,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那后来女孩大富大贵了吗?没有。毕业后,女孩搭上南下的火车,找了份工作,平平淡
淡地活着。只不过,不管有多平淡,她都会把生活过好,努力让自己进步。
再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小孩,成为了我的母亲。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我妈妈从小到大都不太在意我的成绩,所以在别人学奥数的时
候,我基本上都在扔泥巴。但我妈妈也是有底线的,她不要求我每次都要考满分、90 分,她
只要求我每次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
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爱好,我学了艺术,成为了艺术生。功课落下了不少,成绩自然
也不算优秀,妈妈也还是只有“进步”一个要求。她只是不想我也像她一样因为没有努力和
进步而在迷雾中穿梭。
如今,我走在了妈妈曾经走过的路上,只求问心无愧和争取进步,或许我的进步十分微
小。使我赶不上我想要搭乘的那辆列车。不过,后面其实还有很多辆车在等我,因为我一直
在努力进步,就像小树一直在努力进步和成就一片繁茂;就像水滴一直在努力进步汇成一曲
江河,奔向所梦想的远方。
一点进步,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2、如今的孩子已不及昔日的孩子快乐,而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家长们
将太多的期望寄予孩子,他们严苛的要求成了残酷的枷锁,将孩子牢牢捆绑在童年那绚丽的
梦境之外。我知道很多孩子,他们一考不好就担惊受怕,生怕回到家里会经受父母“狂风暴
的
雨”的洗礼。他们一想到考试就不寒而栗。他们的快乐童年已支离破碎,从来就只存在于记
忆中遥不可及的一隅。的确,他们都是漫画中的孩子,无论 6 分还是 95 分,还是 100 分,只
要未到标准,便被家长呵斥。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折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
翔。”漫画中孩子的表现,可见的家长用他们对“分”的严厉要求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当“分”
真正成为了孩子的“命根”,孩子早已失去了自由翱翔的能力。
3、然而,事实证明,分数的确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善良、勇敢、责任心等等,也许是
比智力更聪明更为宝贵的品质。同样,分数的高低并不一定代表着孩子以后的成就大小。中
学时成绩平平的马云,却成为了今日的互联网大亨;科举屡屡不中的柳永,却在“浅斟低唱”
中为后人留下了凄婉动人的词句。
4、所以,笔者恳请家长们,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漫画中的孩子,别让他们在分数中迷失自己,
希望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其他方面,让他们均衡、全面、快乐地成
长。
5、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
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
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
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
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
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
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作文结构:本次作文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先引漫画材料分析材料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家庭教育切莫“唯分数论”,且让孩子健康成长。然后联系教育现状,引材料进一步论述中心
论点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
的桎梏。;接着再论述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
阳光;最后联系现实发起号召,回扣论点,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