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559

大小:300.26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7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山深处只有一条逼仄的山间小路与外界相通,交通不便,但却层峦叠嶂(zhàng),山清 水秀。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呼吸到清沁肺腑的空气,甚至可以一吐(tǔ)胸中块磊。 B.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遑(huáng)论义师讨伐叛 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总是剑拔弩(nú)张的。 C.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zhù)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 有骄傲稗睨的表情、跌宕(tuò)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 D.《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yǐn)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 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hóng),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 势的深切焦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 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 工具书。 A 项,“块磊”应为“块垒”; B 项,“剑拔弩(nú)张”应为“nǔ”; C 项,“稗睨”应为“睥睨”,“跌宕(tuò)”应读“dàng”。 故选 D。 【点睛】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 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 和识记。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 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 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 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 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乙】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保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 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 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丙】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 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失,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 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 依依不舍的归属感。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渗透 B. 载体 C. 消失 D. 依依不舍 3. 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句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意、运用词语 能力。解答这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 是否与语境相符。 C 项,“消失”错误,应改为“消亡”。“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已消失的不一定 不再出现);“消亡”指灭亡,消失,衰亡(消亡是永远不会再有了)。即“消亡”比“消失” 程度更深。句中指“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消失灭亡,故用“消亡” 更好,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合在语言表达中起表情达意的辅助作用,要求考 生平时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能依据句意、语气、语言结构、书写位置等正确使用或改 正标点符号。 的 C 项,丙处,“乡村的入口”后面“逗号”的应为“顿号”。因为“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 口”“议事亭”“祭祀场所”都是作者列举的乡村集体记忆场所,故词语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故用顿号。故选 C。 【点睛】解答标点符号题需注意通过做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功用。2、揣摩语气。3、分析结构。4、紧扣语境。 5、理解句意。6、留意套用。7、 注意比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个性化定制”旅行方案的出行方式日趋受到欢迎,尤其这种能够“玩出创意”“玩出个 性” 的方式,对于年轻消费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B. 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农村有 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老百 姓看病难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根治药价虚高这一首要顽疾外,还需要加大全方位监管 力度。 C. 菲律宾发生地震后,中国国家旅游局表示,出于中国游客人身安全的考虑,建议民众近期 避免前往菲律宾受灾地区旅游。 D. 俄罗斯小分队的 4 名大学生则向大家播放了他们走进当地孔子学院,通过展览、表演等形 式向俄罗斯的大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活动视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 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 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A 项,“……的方式,对于年轻消费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错误,主客颠倒,可改为“……的 方式,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很有兴趣”; B 项,“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错误,句式杂糅,可改为“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 C 项,“出于中国游客人身安全的考虑”错误,成分残缺,“出于”后应该加上介词“对”。 故选 D。 【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 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 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要求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字面意思是①_________。 从哲学上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 的事物,②_____。因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 了新问题,③_____________,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答案】 (1). ①甜甜的瓜,却源于苦的瓜蒂;美味的枣,却长在荆棘上。 (2). ②因事 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 (3). ③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 棍子打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 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 正确答案。 第一根横线,要理解“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的内容:甘甜的瓜同苦味的蒂相连,甜美的 枣却生长于荆棘之中。考生;理解了内容,也就能准确写出答案了。 第二根横线,依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的语意提示,横线上要写到优点和缺点两 方面内容;又依据“因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的句式特点和上下 句的对比关系,容易推出答案:因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 第三根横线,依据“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应填写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态度; 又依据“而是”这一转折关系关联词的搭配,综合起来,容易推出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 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 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 数。 6.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你即将踏入大学的校园。下面有一份大学的报到指南,请你把这一 报到流程图转化为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 【答案】示例:新生报到时间为 9 月 3 日到 4 日 7:00-19:00,届时请新生带上录取通知书 到招生办报名,接着到财务处缴费,再办理校园一卡通,这三处都设在艺体馆大厅,然后到 操场找各自院系报到,最后去图书馆领取行李,到公寓中心(A、B、C、D 座)办理住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 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 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 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 本题是大学新生的报到流程图,考生要注意箭头的指向,答题时注意报到时间,同时地点、 对应事项、流程顺序都要准确表达清楚。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 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楚天都市报》披露,湖北黄石九中部分学生家长反映,该校七年级 4 个实验班欲更换 高档电子白板,要求每名学生交 2000 元。由于该校七年级普通班不需更换黑板,有家长感觉 钻进了“贵族班”的套子。该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 曾几何时,择校费是百姓深恶痛绝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而在上述新闻的学校里,择班费 就那么现实而残酷地摆在了学生及其家长面前:交了钱,就可以上“小班”也就是“富班”, 教学质量佳,教学设施全,并保证严格控制每班学生不超过 35 人;不交钱,那就去挤近百人 一个教室的大班。交了钱,就可以享受到“贵族班”富贵的教育;不交钱,校长就会教育家 长,“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中小学是如此,高校里更直接,教育部不得不强调, 高校不得按学生贫富安排住宿。 凡此种种,难怪 09 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 30 个省、市、区 2952 名公众 进行的调查中,有 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 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而校园里存在着的“穷富班”,让孩子们体味到了贫富的差 别。 “穷富班”的出现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尽管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已明确提出,到 20 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要达到 4%,但这个目标目 前尚未实现。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就会使学校倾心于谋财,而学校的最大资源,就是 学生,多交钱进“富班”、“实验班”,没钱么,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改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 出的招牌,盛行坊间,大行其道。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 家长满意?这其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 家长满意才行呢? 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毕竟,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 打个比方,好比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付账,要问对餐馆饭菜、服务满意 不满意, 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 全代表孩子的感受与评价。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 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 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不少学校现在变得越 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或者“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 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 沉重的负担, 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 利目的、应试思维、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牵制着、撕扯着,在各种现 实利益的考量和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 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 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 心灵、健全人格, 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 《今日教育》2010 年 09 期 材料三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有 60.9%的企业对我国 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比较不满意,有 8.7%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非常不满意,而 且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或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多 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徐德清说,到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学与所用差距很大。 而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林可夫也对公司招收的几百名大学生不甚满意, 他认为许多大学毕业生事业心不强,挫折压力承受力不大,而且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弱, 复合型不强。 摘自《网易财经》 材料四 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 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有学上”,实现学有所教。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 大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要做到教育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 的权利,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突出重点是促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 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质 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要求相比,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离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特别表现在教育质量方面的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 质量观,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观。 改编自《新浪新闻》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为获得更多资金,向学生家长收取择班费,出现“贫富 班” 的不公平现象,民众为此担忧。 B.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只让家长满意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 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偏离了立足于学生的教育本位。 C. 企业招不到合适 人,是因为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用和所学脱 节,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D.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质量是教育的生命 线,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8. 下列对于“教育公平”这一观点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现教育公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 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B. 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其它制度等方面的限制, 一些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C. 择校费是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我 国教育规模正不断扩大,消除了教育不公。 D.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上好学”,实现学有所教。教育公平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 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 9. 如何才能真正办好教育?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 【答案】7. C 8. A 9.(1)公共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2)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进 行多样化教学。(3)改变教育现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4)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 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 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C 项,“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目前大部分 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可知,应为“大部分大学生”,故选 C。 【8 题详解】 的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 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 点是否颠倒等。 B 项,“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C 项,“消除了教育不公” 错误 依据材料四第一段“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 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 快缩小教育差距”可知,“消除了教育不公”说法过于绝对。 D 项,“上好学”张冠李戴,依据材料四第二段“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 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可知,“上好学”是“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 决的问题。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回归原文,从材料中筛 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准确概括。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穷富班’的出现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 就会使学校倾心于谋财”可知,措施一是公共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 依据材料二第三段“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第五段“这样的教育,显然 不是合格的教育。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利目的、应试思维、 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可推知措施二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进行 多样化教学。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 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可知,措施三是改变教育现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依据材料四第二段“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 好学’”“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教育过程是 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可知,措施四是:树立 正确的教育观,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 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 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 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腔调 施立松 ①春天是有腔调的。这腔调有时隐隐约约,细碎模糊,又羞涩迟疑,有时却浩浩荡荡, 惊天动地,铺天盖地。 ②吹刮了一个秋季又一个冬季的海岛的风,尖利又冷硬,仿佛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 将军,只知道用尽全身的气力杀伐。枝头的叶杀尽,山野的草杀黄,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 来来往往的男女披头盖脸,大地一派萧索,老少一派委顿。他持戟叉腰,站在那个叫立春的 门槛上,以为大获全胜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却不知笑声刚起,就惊动了一片:草地底下细 若游丝的萌动,溪流里似有若无的潺潺,枝头上冒出了或绿或红的火柴头,乡下人家的屋檐 下,黑羽白肚的客人,进进出出,忙着筑巢安家,有着葡萄似的黑眼珠的小女孩嗫起嘴唇学 会了第一个字“春”。瞬息之间,仿佛强势粗糙了大半生的女子突然当了母亲,硬茧遍布的指 尖在婴儿细滑如绸的肌肤上抚过,不知不觉就放轻了力度,不知不觉就上翘了嘴角,不知不 觉就柔软了身段。那些坚硬,那些狠辣,那些坚不可摧的盔甲,土崩瓦解。风姓了杨柳,吹 面不寒了;风从了莺儿,吹折花数枝;风随了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③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云们,像是收到了指令,迅速集结,从东边到西边,从天涯到海 角,每一朵云都带来一个消息,每一朵云都是久别重逢。一见面难免要叽叽喳喳,说说别后 情形,唠唠眼下当前,叹叹前世今生,情动处,便相拥在一起,身影叠着身影,声音压着声 音,窸窸窣窣,抽抽泣泣,起初是轻泣,后来难免号啕。于是,雨一下,连绵数十天,仿佛 要把积攒了一年的思念都倾诉完。于是,桃树湿淋淋地起身,施施然地吟一首诗,千万种思 绪,千万个话题,东冒一个,西冒一个,恨不得浑身上下都长了嘴。可等了半天没有下文, 急得一旁的柳树伸出一串串嫩绿的小剪刀,一下一下地扑向桃树,却总够不着,只好将剪子 伸长再伸长,像个心急的小男孩面对羞涩的青梅竹马,什么都想替她做,什么都想给她,却 不知道从何做起,从何给起。 ④一夜北风,连日细雨,不知什么时候风静雨止,晨起看窗外,不知谁给天地轻笼了一 层白纱。滴着雨的苦楝树,用黝黑的树杈在空中作一幅写意水墨画,很江南很文艺,是远离 故土的人,午夜梦回时的一缕淡淡的惆怅,是红尘里蓬垢了身心的人心底深处的一缕泥香。 窗檐下的蛛网收藏了一兜的钻石,每一粒都晶莹剔透,每一粒都住着一个少女纯真的梦,每 一粒都讲述一个昨夜的故事,如果你靠近了,就能听到风声雨声梦呓声。鸟声穿过绿色的枝 叶,穿过层层薄幕,扑进你的眉尖心上,耳朵被叮咚的泉水濯洗了一般,满世界都清亮了, 你甚至想像拣豆子似的,采杏花似的,拣一篮来,采一箩来,去沿街兜售,深巷明朝卖杏花, 你卖清脆的鸟鸣。 ⑤太阳流浪去了,大雨小雨包月无限量,有人设计了种太阳,很多人跟着种,种来种去, 衣物洗了不干,换洗的都没了,身上湿湿的,气都喘不匀,夜来数着自己的呼吸,越数越烦 闷,索性早早洗洗睡,管它梦里花落知多少呢!半夜被轰轰的雷声惊醒,被喧哗的雨声惊醒, 赤着脚,掀了窗帘去听,是海岛独有的脚擂鼓盛世欢歌,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徐悲鸿 的《八骏图》,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仿佛站在山顶喊了一嗓子哎哎哎, 积郁尽消,身心尽快。惊蛰了吗,一枚露珠跌落,一朵迎春黄灿,一声虫鸣自屋角响起,如 婴儿初啼。 ⑥那天,十几个女子坐在一家叫“渔夫的故事”的民宿的玻璃房里,就着一盏清茶,谈 着文字文章文学,脸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是柔软的,那些声音珠玑似的,像屋前香樟树枝丫间 的雨滴。心底隐约的雷声化在温婉的言辞里,薄雾似的朦胧聚结成绵连的情愫,化不开说不 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茶案上的一丛菖蒲养在长了青苔的瓦片上,土陶罐里的一枝细脖 子藕亭亭而立,一回头,窗外的柑树还挂着隔年的果实,红红的,沉沉的,随时要坠下地来。 所有人都噤了声,仿佛随时有一声红色的惊雷,会在耳边炸响。 ⑦春天是有腔调的。聂鲁达说,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我估摸着,这 就是每个人的春天的腔调吧。 10. 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11. 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2. 根据上下文,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与效果。 13. 结合全文,分析题目“春天的腔调”的意蕴。 【答案】10.①内容上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变化多姿;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海 岛春天的描述,又照应了文章标题和结尾;③笔法上疾缓有序,让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其阅 读兴趣。 1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海风比作尽力杀伐的将军,形象地写出了海风的尖利和冷硬;②用 三组对偶形成整句,整散句结合,写出了秋季海岛的萧瑟;③使用副词、动词,如“杀尽”“杀 黄”“紧闭”等,加强语气,表现出海风的强烈;④用词收放有度,画面刻画生动,富有文 学气息。 12. ①“一丛”“一枝”“一回头”“一声”,连用 4 个“一”凸显了“惊雷”前的宁静; ②“菖蒲”“青苔”“陶罐”“藕”“红果”……意象的铺陈渲染了一种温婉、充满情愫的 氛围;③运用叠词和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春天的绚丽与浓烈。 13. ①“春天的腔调”不仅指春天的景色,更象征着生命的喜悦与憧憬,一种生命的形式;② 表达了对春天独有生机的喜爱与赞美;③表达了一种历史更替变化的感叹与赞美;④作者告 诉我们,无论生命中经历怎样的困苦与挫折,经历怎样严酷的寒霜,都不要忘记绽放生命的 美好。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从内容、 结构和效果三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春天是有腔调的”“ 羞涩迟疑”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出春天的变化多姿。结构上:下文写到春天的多姿变化,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与尾段“这 就是每个人的春天的腔调吧”、题目《春天的腔调》相照应。效果上:“隐隐约约,细碎模糊, 又羞涩迟疑,有时却浩浩荡荡,惊天动地,铺天盖地”整句与散句结合,笔法上节奏明快, 舒缓有序,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 的句子,看该句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海岛的风,尖利又冷硬,仿佛 一个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只知道用尽全身的气力杀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海风比 作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将军,形象地写出了海风的尖利和冷硬。“枝头的叶杀尽,山野的草 杀黄,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来来往往的男女披头盖脸,大地一派萧索,老少一派委顿”整 散句结合,树叶凋零,山草枯黄,写出了秋季海岛的萧瑟委顿。使用 “杀尽”“杀黄”“紧 闭”等副词、动词,加强语气,表现出海风的强烈。整体效果上,舒缓有度,比喻的运用使 得画面形象生动,整散使得文本舒缓有度,文字优美。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与效果”,然后找到画线句,看该句写的是什么, 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数量词的运用非常典型。“”“一丛”“一枝”“一回头”“一 声”,连用 4 个“一”凸显了“惊雷”前的宁静;意象选用很有特色,新颖独创。“菖蒲”“青 苔”“陶罐”“藕”“红果”……意渲染了一种温婉、和谐、充满情愫的氛围;“红红的, 沉沉的,亭亭而立,长了青苔的瓦片隔年的果实,红红的”运用叠词是文章变得更有韵味, 【 强调果实的特点,“青苔”“红果”色彩的对比,写出了春天的绚丽与浓烈。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意蕴。解答本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注意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 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春天的腔调”含义上:文章写了春风、春日、 春树等景色,表层意思是指春天的景色。“是海岛独有的脚擂鼓盛世欢歌,是贝多芬的英雄 交响曲,是徐悲鸿的《八骏图》,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仿佛站在山顶 喊了一嗓子哎哎哎,积郁尽消,身心尽快”,深层内涵象征着生命的喜悦与憧憬;主旨上,作 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对春天独有生机的喜爱与赞美,表达了一种历史更替变化的感叹与赞美; 尾段引用聂鲁达的话,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作者告诉我们,无论生命中 经历怎样的困苦与挫折,经历怎样严酷的寒霜,都不要忘记绽放生命的美好。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 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 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 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 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 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 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 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 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 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 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 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 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 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 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 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 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 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 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 属:这些人 B. 近建安之遗范矣 遗范:遗存风范 C. 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解褐:担任官职 D 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假:假意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有所得,多入佳境 其皆出于此乎 B.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 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自宫体诗以来人们做诗致力于铺陈华丽,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也不被看重。唐 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风气渐渐改变。 B. 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只是没过多久, 岑参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 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他虽遇上动 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 D. 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 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17. 用“/”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倘 后 之 词 人 有 所 观 览 亦 由 聆 广 乐 者 识 清 商 之 韵 游 名 山 者 仰 翠 微 之 色 足 以 莹 彻 心 府 发 挥 高 致 焉 京 兆 杜 确 .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2)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答案】14. D 15. B 16. C 17. 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 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18. (1)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 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2)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 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 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D 项,“假:假意”错误,依据“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故“假”的意思是:借助、依仗。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 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 18 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 意识、语气意识。 A 项,其:代词,代指岑参/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 B 项,则: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C 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D 项,于:连词,与、同/介词,表示被动,被。 B 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 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 项,“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错误,依据第四段“旋轸有日, 犯軷俟时,吉往凶归”和注解可知,岑参遇上动乱延误了回京时间,然后死在了异乡。又依 据“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可知,“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的是岑 参的嫡长子岑佐公。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 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 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注意抓住动词,“观览”的主语是“后之词人”,且“后之词人有所观览”都是“倘(假设) 领起的,故“观览”后断句,(注意,为了突出人物“后之词人”,“词人”后面也可以断 句); 接着抓“……者……之”的句式结构反复出现,构成整句,故可知“之韵”“之色”后都要 断句; “足以”足够用来,表目的,“莹彻心府”“发挥高致”都是对应的目的,但要注意语气词“焉” 用在句末,故“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后面分别都要断句。 考生据此可以准确断句。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 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 (1)其:其中;敦尚:崇尚;颇:很;存规正:使文风规正;者:……的人;为当时所重: 被当时的人们看重;由是:从此。 (2)绝笔:停下笔、搁笔;则:就;虽:即使;闾里士庶:平民百姓;莫不:无不;讽诵: 吟诵。 【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 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 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庚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 的诗歌,叫做宫体诗。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 华丽。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 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 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十人, 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风范。 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 伯父岑義,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岑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 磨练。他读遍诗书,特别会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 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 熟读。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天宝三 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兵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又升职为大理评事,兼任 监察御史,后充任安西节度判官,进京做右补阙。岑参不断给立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 巨,就改为起居郎,不久出仕虢州长史,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 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 务交给岑参,后入朝做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任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京做嘉州刺史。副元 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 蜀地。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 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 需要仰仗朝廷。 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 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 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廷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 是没有福分啊。岁月流逝,近 30 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辈传统,也凭着出 众的文采,登名文坛。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岑家世 交深受文章之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纂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 刻写成八卷。如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雅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 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京兆人杜确作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 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9.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 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0. 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 【答案】19. (1). 寒 (2). 独 20. (1)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 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2)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 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 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 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 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从 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 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 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 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 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 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 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我之思友,亦如 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 【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 所萌。 (《韩非子·心度》) 21. 管理国家,孔子主张 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 22. 针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1. (1). 仁政(礼治), (2). 法治。 22.两者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如果一味施行仁政会纵容坏人,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惩 戒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严刑酷法,会使人害怕,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和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 品味关键词语,并根据已学诸子学说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准确作答。 依据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 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联系孔子儒家学派的主张可知,孔子管理国 家上主张施行仁政礼治。 依据材料二“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 可知,韩非子主张赏刑分明,让老百姓劝功亲法。故韩非子主张的是法治。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思想价值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一方面立足文本,把 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谈自己的看 法。 统治者若是只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少。 倘若只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安宁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容易很淡, 缺少相应的凝聚力。所以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即把仁政礼治和 法治相结合,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点睛】探究题要注意有“我”有“思”,探索追旨。学生答题不可脱离文本、不可片面消极, 而要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陈述自己见解,言之成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 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 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所以明君治理国家时,明定奖赏、民众就努力立功;刑罚严厉,民众就服从法令。民众 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务就不受侵扰;民众服从令法,奸邪就无从产生。(《韩非子·心度》)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 3 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 别》) (5)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1). 无求生以害仁 (2). 有杀身以成仁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秦人不暇自哀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疏林不做 美 (8). 禾黍秋风听马嘶 (9). 鸡声茅店月 (10). 人迹板桥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 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 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湍、喧、豗、砯、壑、暇、嘶。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 年 11 月 26 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 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修改,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人叫好,认为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 现了历史性突破。这项技术给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带来了新希望。数百名生物学 家则公开谴责了贺建奎的行为,他们认为现阶段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完全违背了科学 研究的伦理准则,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后果。 这一事件给世界留下了一道亟需解答的难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应该如何 正确地使用它们? 上述事件,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创新,需要有伦理底线 最近的朋友圈,被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刷屏了。几乎所 有的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这究竟是值得国人骄傲的科技创新,还是个别科学家不顾伦理与法 律法规约束,没有底线的哗众取宠? 诚然,不创新没有未来,优秀的民族,向来不缺少优秀的创新。董明珠因为不间断的创 新,让格力空调这个中国品牌成功走出了国门;华为手机,因为不放弃的钻研,已经可以把 专利卖给苹果公司,成功实现专利交易的顺差,这是何等的力量! 但是,创新需要有底线。创新,一定不能是以破坏规则为目的的“假创新”,或者借创新 之名摆脱监管的“伪创新”。讲述一个老北京爷们故事的《老炮儿》,之所以受到欢迎和热捧, 不是他的匪气,而是作为一个混社会的人,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则,他有自己的处事规矩。创 新,同样需要制度和规范,需要在法制许可的范围内。我们绝不可以为了创新而去挑战规则! 也决不能摆脱监管,靠编一套新软件在网上推广宣传,就任性、就天马行空随意驰骋。否则, 最终会成为社会毒果。 如何防止突破伦理的底线? 首先,科技界必须增强伦理意识,加强自律。科学研究可以大胆假设,但对其道德伦理 的评估和现实影响务必“小心求证”。尤其针对在校生的教育培训更要加强,目的是让他们在 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养成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研伦理、严守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其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伦理审查,细化监管。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关于伦理委员会的 规定最早出现在 1995 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中,起步真不算晚。 只是,在随后的发展中,除了医疗卫生机构,绝大多数单位没有伦理审查机构,科研伦理管 理制度和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在利益驱使下,相关伦理审查制度形同虚设。而这都需 要从深层次的监管理念加以重视,建立健全对科研伦理问题的监督、调查、处理和争端解决 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惩治力度。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突破科研伦理底线的“不负责任”的创新, 但我们相信,伦理意识的提高、伦理监管的加强会随着这些问题的揭露而有所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 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往往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 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 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从本题材料来讲,基因编辑婴儿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项创新技术给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 严重疾病带来了新希望。但是这种创新技术给世界留下了一道亟需解答的难题:完全违背了 科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后果。故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创新和 伦理的问题、创新与道德的问题、创新的底线问题、人的底线意识等。材料其实在启示我们: 科学研究需要底线,作为科学家心中要有道德底线;个生活中,个人行为也要有底线。考生 据此容易准确立意。 立意: 有底线 人生才能更精彩; 创新也要守规矩; 创新要有底限; 科技进步,还是哗众取宠? 的 科技伦理的底线不容突破 ……. 素材: 1.有部电影叫《变种异煞》,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未来”:在未来社会,有的孩子经过基因工 程出生,他们的基因中没有任何导致疾病的因素,身健体壮,注定会成为社会的精英;而没 有经过基因工程出生的孩子,反而被视为病人。 精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一致保护,在赞美和爱中成长,在高尚职业(比 如航天员)中享受高人一等的生活;而病人孩子,只能干清洁工等最低下的体力活。他们体 内的基因缺陷,导致了没有人看得起他们,也没有人会投钱培训他们。你必须要相信,一旦 基因编辑技术泛化开来,更有钱的人,更有资源的人,会通过这项及技术,让自己的后代, 更加优秀…… 所以科学家说,“基因编码婴儿”事件已经不是普通的基因研究实验,而是已经超过了道德 伦理的疯狂之极的行为! 2.122 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称:“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 此项技 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 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 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 3.著名的是抗菌素的发明,曾经一度让人们乐观认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将会彻底消灭。但是, 大量抗菌素的使用,使得细菌发生了急剧的进化,抗药性空前提高,人类不仅要承受用量更 大、副作用更大的后果,还要面对一波又一波“超级细菌”的进攻。这就是技术的“报复效 应”。这就像往墙上打乒乓球,人类往自然界打一个球,很快就会被反弹回来。能不能接得住, 是个问题。 结构: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可以按照“析材料——明观点——探根源——正反面事例—— 联现实——再扣题”的思路写作。开篇简析材料,引出观点,如写“有底线的人生更精彩”。 然后以屈原的正道直行,九死未悔;苏武的被扣异邦,坚贞不屈等正面例子和秦桧、吴三桂 等反面例子,论述坚守底线的重要性。然后联系媒体上不时报道出的甲醛发泡的海产品,矿 物油加工的毒瓜子,工业乙醇配制的毒酒、洗衣粉洗过的桃子、用硫磺熏白的馒头等事件, 进一步还可联系做假账、假证明、造冒牌货、坑蒙诈骗等事情,批评生活中的缺乏底线的现 象。最后再次点题:坚守底线的生活才更精彩。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①一个响亮的标题;②正文第一段用“引 述+表态+观点”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③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 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④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 展”“纵向挖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⑤联系实际, 快速收尾、余味无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