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第 1 页(共 8 页)
河北区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生 物
第Ⅰ卷
本卷共 12 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贮存在 DNA 或 RNA 中
B.细胞中都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C.胰岛 B 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D.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2.下图表示某兴趣小组将长势相似的不同种的植物甲和乙,分别置于两个规格相同的密
闭透明容器内,在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温度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 CO2 浓度的
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 C 点相比,A 点时的植物甲在暗反应过程中[H]消耗较多
B.C 点对应的时间点之后,植物甲和乙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
C.C 点对应的时间点之前,植物乙积累的有机物比植物甲积累的多
D.如甲、乙植物呼吸强度相同,在 B、C 点对应的时间段内,植物乙的叶肉细胞中
C5 的消耗量比植物甲的大
3.胃壁细胞质中含有 H+-K+泵的囊泡,当人体摄入食物后,这些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
胃壁细胞通过 H+-K+泵逆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 H+同时吸收 K+,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
正确的是
A.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B.H+-K+泵属于载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C.胃壁细胞分泌 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
D.胃壁细胞质中的 H+、K+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高三生物 第 2 页(共 8 页)
4.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是一种含铁蛋白,在破骨细胞和活化的吞噬细胞中表达。
测定血清中 TRACP 浓度,有助于了解骨代谢状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破骨细胞中 TRACP 的氨基酸含量
B.重金属盐作用可直接使 TRACP 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TRACP 基因及相关 mRNA 只存在于吞噬细胞、破骨细胞中
D.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使 TRACP 具有特定的功能
5.某同学将活酵母菌和淀粉溶液装进饮料瓶,预留 1/3 的空间后密封,观察酵母菌发酵
的变化并用表格进行记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包括水、酒精和 CO2,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酵母菌一般以葡萄糖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
C.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是产生大量的 CO2 结果
D.有机物经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后只转化为 ATP 和热能
6.除减数分裂外,在某些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中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其非姐妹染
色单体也可发生片段交换,该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所示(其中 D 和 d、E 和
e、F 和 f 表示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是产生体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其子细胞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B.该现象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于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相同的
C.如果该图是产生精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该精原细胞会产生 2 种基因型共 4 个精子
D.无论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交换后的同源染色体均分离进入子细胞中
条件 原料 变化 产物 呼吸作用场所
酵母菌 10g(25℃) 淀粉溶液 瓶子膨胀,溶液出现气泡,溶液变暖 甲 乙高三生物 第 3 页(共 8 页)
7.物质 ɑ 是一种来自毒蘑菇的真菌霉素,能抑制真核细胞 RNA 聚合酶Ⅱ、Ⅲ参与的转录
过程,但 RNA 聚合酶Ⅰ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的 RNA 聚合酶对其均不敏感。下表
为真核生物三种 RNA 聚合酶(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的分布、功能及特点,相关分析合
理的是:
酶 细胞内定位 参与转录的产物 对物质 ɑ 的敏感程度
RNA 聚合酶Ⅰ 核仁 rRNA 不敏感
RNA 聚合酶Ⅱ 核基质 hnRNA 敏感
RNA 聚合酶Ⅲ 核基质 tRNA 对 ɑ 的敏感程度存在物种特异性
注:部分 hnRNA 是 mRNA 的前体,核基质是细胞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
A.RNA 聚合酶 I 的活性减弱会影响真核细胞内 RNA 聚合酶 I、II 的合成
B.翻译过程和三种酶直接参与的转录过程中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使用物质 ɑ 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生命活动
D.三种酶的识别位点均位于 DNA 分子上,三者发挥作用时都能为反应提供能量
8.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
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
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鮟鱇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9.有关平板划线操作不正确的是
A.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操作过程中仍需多次灭菌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人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再盖上培养皿盖
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人培养箱中培养高三生物 第 4 页(共 8 页)
10.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图所示,a、b、c 表示现代工程技术,①、
②、③表示其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a 是核移植技术,①反映了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若 c 是胚胎分割技术,③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
C.①②③中作为受体的动物品种是珍稀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
D.若 b 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
11.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或实践活动中,无法达成目的的是
A.在新鲜的葡萄汁中接种一定量的干酵母菌,发酵制作果酒
B.消毒后的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经培养获得愈伤组织
C.在含 DNA 的滤液中加入 2 mol/L 的 NaCl 溶液,去除杂质并析出 DNA
D.煮沸冷却的盐水与预处理的蔬菜混合后装坛,用水封住坛口进行发酵
12.如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高三生物 第 5 页(共 8 页)
第II卷
本卷共 5 题,每空 2 分,共 52 分
13.研究发现,H5 亚型禽流感病毒能突破种间屏障感染人类。科研人员针对人流感病毒 H3
以及禽流感病毒 H5 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每空 2 分,共 12 分)
(1) 科研人员获得两种病毒的 RNA,通过逆转录得到两种病毒的 DNA。PCR 扩增合成两种
病毒的 DNA 片段时,所需的关键酶是 。
(2)研究人员利用 p 质粒构建 p﹣H5/H3 共表达的重组质粒(如图),设计思路是:先将 H5
基因整合到 p 质粒(仅含有 NheⅠ和 XhoⅠ酶切位点)上,再将 H3 基因插入,获得重组
质粒。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在目的基因两端引入酶切位点,在 H5 基因两端需要引入
酶切位点。
(3)重组质粒 p﹣H5/H3 中的启动子是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
mRNA。除图中所示的组成外,重组质粒 p﹣H5/H3 中还应有 等。
(4) 研究人员将重组质粒 p ﹣H5/H3 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
出 ,不断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预防的目的。上述研究表明,通过
将 ,可以实现一种基因疫苗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
14.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会从叶肉经果柄运输到果实。在夏季晴朗的白天,科研人员
用 14CO2 供给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测定叶肉、果柄和果实中糖
类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每空 2 分,共 10 分)
放射性强度(相对值)
项目
葡萄糖 果糖 蔗糖
叶肉 36 42 8
果柄 很低 很低 41
果实 36 36 26
H5 基因 H3 基因高三生物 第 6 页(共 8 页)
(1)本实验在探究糖类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运用了 法。
(2)推测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主要以 的形式从叶肉运输到果实,理由
是 。
(3)与果柄相比,果实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下降的原因是 。
(4)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同时使植
物所处的温度下降至 2 ℃,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中 14C3 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原
因是 。
15.控制动物 W 的体色、斑纹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用 A、a
表示控制体色的基因,B、b 表示控制斑纹的基因。请根据下列杂交实验情况回答相关问
题: (每空 2 分,共 10 分)
杂交类型 亲本 F1 表现型及比例
组合 1 绿色有纹×黄色无纹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1∶1
组合 2 绿色无纹×绿色无纹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
1
(1)在体色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 。
(2)组合 1 亲本中绿色有纹个体的基因型是 。组合 2 F1 中致死的双显性个
体的基因型是 ,F1 存活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3)组合 2 的 F1 中的绿色无纹个体和绿色有纹个体杂交,子代中绿色无纹个体
占 。高三生物 第 7 页(共 8 页)
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往往出现干咳、乏力、发热,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严重
时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大致路径为:鼻腔—口
腔—咽喉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就在
于其表面的刺突状糖蛋白(S 蛋白)与肺上皮细胞表面的 ACE2 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回答下列问题:(每空 2 分,共 10 分)
(1)病毒侵入肺泡细胞,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直接刺激下丘脑 中
枢,导致身体发热。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 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2)新型冠状病毒突破人体两道防线后,参与特异性免疫的 细胞,能够杀伤
部分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3)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是
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采用治愈患者的血清进行治疗是因为该血
清中含有 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为了从血清中筛选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
选用 (蛋白质)与之进行杂交。
17.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
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
如表所示: (每空 2 分,共 10 分)
未被入侵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种类(种) 150 121 69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碳储量(吨/公顷)
土壤 161.9 143.2 117.7 高三生物 第 8 页(共 8 页)
(1)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 (填“上升”或“下降”),生态
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
(2)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
物质。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 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数量。
(3)关于薇甘菊的成功入侵,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发生适应
性变化,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为验证该假设,研究
者将薇甘菊入侵种群和对照种群种植在与入侵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中,除草、
治虫,测定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
①实验中,对照种群应从 获取。
②若测定结果为薇甘菊入侵种群 ,则该结果支持上述假设。高三生物答案 第 1 页(共 1 页)
河北区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生物参考答案
第Ⅰ卷
1 2 3 4
C B C D
5 6 7 8
D A A B
9 10 11 12
B D C C
第 II 卷
13.(每空 2 分,共 12 分)
(1)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2)NheⅠ、ClaⅠ、XhoⅠ
(3)RNA 聚合酶 终止子、标记基因
(4)抗原蛋白 多个抗原基因插入同一个质粒中
14.(每空 2 分,共 10 分)
(1)同位素标记
(2)蔗糖 果柄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较高,而葡萄糖和果糖的放射性强度很低
(3)果实中有一部分蔗糖分解成了葡萄糖和果糖
(4)停止光照,[H]和 ATP 的含量降低,而植物所处的低温环境又抑制了酶的活性,14C3
的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均减慢,所以 14C3 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
15.(每空 2 分,共 10 分)
(1)绿色
(2)Aabb AABB 和 AABb 1/6
(3)4/9
16.(每空 2 分,共 10 分)
(1)体温调节 酶的活性
(2)效应 T 细胞
(3)浆细胞 刺突状糖蛋白(S 蛋白)
17. (每空 2 分,共 10 分)
(1)下降 降低
(2)寄生
(3)①原产地
②株高、分枝数、生物量都大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