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1-全国I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1-全国I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Word版)

ID:435746

大小:91.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 I 卷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表 2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 4002 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 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 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 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 分) 【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 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美国 1950—1975 年增长而 1975—1980 下降得出产量长 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 1950—1975 成倍增长,1975—1980 增长较少得出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 年代放缓;由表格苏联 1950—1965 年成倍增长,1965—1980 年增长减少可知稳步增长,70 年代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 1950—1980 中国钢产量翻了 600 多倍得出快速增长。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美国二战后大 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和 70S 滞胀可知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 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从所学日本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 而快速增长,但由于 70 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可知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 高速发展,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据所学苏联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 工业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知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据所学中国 50S 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重视发展重工业。 (2)根据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从 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分析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二“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 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分析说明科技水平提高;据所学 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 引进外资得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材料二“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 长 39.30”说明投资大幅增加。 2.(2018·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 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 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 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 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 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 的积极作用。(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 分)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 分)乡约组 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 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 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 分)促进 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 分) (2)背景:内忧外患;(3 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 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 分) (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 2 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 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 4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及建立主体等方面来概括,根据“其功能主 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得出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建立民间组织”“由地方 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 立。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根据“重农桑以足衣食”并结合所学得 出有利于发展生产;根据“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 层社会治理。 (2)根据“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得出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根据“于救亡之 事”并结合 19 世纪初革命形势得出内忧外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 1901 年开始实施新政, 改革政治制度,试行地方自治。 (3)根据“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 结合所学村民自治相关知识得出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相关知识得出推动 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3.(2017·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 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 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 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 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 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 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 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 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 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 分) 【答案】(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 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 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 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 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 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得出,君主专制被推翻;据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 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结合法国大革命颁布的 《人权宣言》得出,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和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 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分析得出,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第 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启蒙思想家主 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得出,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据材料一“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 外反帝国主义而已”,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 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得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 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结合中国国民 大革命的背景分析得出,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 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最新模拟】 1.(2020 年福建高三质检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759 年,乾隆帝派遣清军平定天山南北叛乱。他认为“汉时西域塞地极广, 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落皆曾屯戍,有为内属者。唐朝开府,扩地及西北边,今遗址久烟”, 遂以“新附旧疆”之意将该地区命名为“新疆”,并设伊犁将军负责统辖。1878 年,左宗棠 率军平定入侵的阿古柏势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下令将沉重的徭役制改为按亩征收 赋税;开辟移民开垦地区,允许回汉人民赴南疆生产生活;实行屯田制,发展种桑产业和边 境贸易;聘请德国技师用机器勘探矿源,创办阿克苏制造局和库车火药局;兴建义务学堂, 科举录用大量少数民族考生。在他多次建议下,清政府改变只理军政不管民事的体制,于 1884 年把将军辖区改为新疆行省。 ——据纪大椿《论晚清新疆以建省为中心的改革》等 材料二 1949 年解放军进疆前后,当地农牧业生产尚处于粗放阶段,国内外民族分裂 势力勾结国民党残部和土匪不断煽动叛乱,对新政权造成极大威胁。在解放军迅速平定叛乱 后,1953 年 5 月,新疆军区将部队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发扬大生产运动传统,揭开 在辽阔的荒原上屯垦戍边的序幕。部队不仅实现了粮油自给,而且将大量棉花运往内地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在全疆推广各种先进生产方式和科技文化,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1954 年 10 月,根据中央命令,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使命。 ——据宗永平《试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屯垦戍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将天山南北称为“旧疆”的历史依据,并概括 晚清左宗棠治疆措施的主要特点。(10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得以有效实施的 主要因素,并分析其现实意义。(15 分) 【答案】(1)历史依据:汉唐中央政府在此设置管理机构;驻军戍边;屯田开发。(4 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主要特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关注民生;措施全面;引进西方技术,推动近代化; 稳定与改革、发展相协调。(6 分) (2)主要因素:新疆优越的自然环境;借鉴历代治疆经验;党的正确决策;各族人民的团 结与拥护;先进生产方式和科技文化的应用推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 境。(9 分) 意义:为打击“三股势力”、巩固边防提供有力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促进新疆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6 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有关对新疆地区管辖、开发等为命题主线,简要描 述汉唐以来直到当代对新疆地区实施各种形式以维护主权、加强经济文化建设、促进民族 融合等史实,尤其是围绕其中的“屯垦戍边”设置问题情境,旨在考查考生最为基础的概 括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综合能力,试图呈现具有梯度的能力要求,全面考查历史学科的五种 核心素养。 审题时首先要紧扣“旧疆”这一指向,结合材料中有关汉唐管理西域的描述,迁移初 中所学回答问题。在回答“左宗棠治疆措施的主要特点”时,要注意其“概括”的考查要 求,避免出现具体化的列举史实。同时,还要注意“特点”的得出,应在比较晚清时期左 宗棠与清前期乾隆帝有所差异的治疆措施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提炼。关于开展“屯垦戍边” 的因素是多种的,应该广泛考虑经济发展尤其是开展农牧业生产的条件、原因,如自然地 理条件、生产生活经验、政策举措、民族关系等等,需要打开思维从跨学科层面去展开思 考和探究。其“现实意义”就是从历史沿革看其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发大西北、实施一带 一路战略设想等现实命题去考虑。 2.(2020 湖南名校大联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欧亚大陆,寒冷期与瘟疫时代的来临不期而遇。据估计,在 14 世纪的 100 年中, 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 2400 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 1/4。面对黑死病 的肆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 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强制对出入发生瘟疫的城市进行限制;加强基础卫 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此后几百年里,地中海沿岸通 过隔离防治鼠疫便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时期,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 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据[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王旭东《世界瘟疫史》等 材料二 “清洁”一词,中国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国人的清洁观念逐渐变得重要而明晰, 清洁事物不仅被视为卫生防疫的关键乃至首要之务,而且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 面的政治大事;原来基本属于个人事务的清洁活动也日益被作为公共事务纳入官府的日常行 政事务之中。 ——据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4 世纪西欧人应对黑死病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赋予了“清洁”一词怎样的新内 涵,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12 分) 【答案】(1)措施:政府重视,积极应对;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防疫工作制度化、法律 化;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共 6 分)影响:推动医 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欧洲医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动摇天主教会的权威,有利于人文主义 思想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提高公民卫生意识。(每点 2 分,答对 3 个 给 7 分) (2)新内涵:“清洁”由个体性向社会性转变;关乎国家命运;被其纳入政府行政职能。 (6 分)积极作用:促进民族觉醒;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推动中国 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纠正陋习。(任意三点 6 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面对黑死病的肆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 市的市政当局…….”可知,政府重视,积极应对;据材料一“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 视对垃圾的处理”可知,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据材料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 疫传播”可知,防疫工作制度化、法律化;据材料一“地中海沿岸通过隔离防治鼠疫便成为 人们司空见惯的时期”可知,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经济、对医学、对公民卫生观念以及思想意识方面来回答,据材料一“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 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可知,对医学的影响为推动 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欧洲医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对思想观念的影响,黑死病期间,天 主教会面对疾病无能为力,人们对教会的信仰下降,因此动摇天主教会的权威,有利于人文 主义思想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黑死病是欧洲大量人口丧生,促使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封 建阶层衰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可知, 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2)第一小问新内涵,据材料二“清洁事物……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面的政 治大事”以及“原来基本属于个人事务的清洁活动也日益被作为公共事务纳入官府的日 常 行政事务之中”可知,“清洁”由个体性向社会性转变,关乎国家命运,被其纳入政府行政 职能。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从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来回答,政治方面据,材 料二“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面的政治大事”可知,促进民族觉醒,推动近代民 主革命发展;经济方面,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推动中国近代公共卫生 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纠正陋习。 3.(2020 江西丰城中学模拟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 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 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 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 ——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还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注重 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边区通过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债、寒衣募捐等形式筹集社 会保障资金。保障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由于边区群众文化 水平低,边区交通、通讯不发达,政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 ——摘编自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 30 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普及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出生婴儿死亡率从 1950 年的约 25%减少到 1981 年的低于 5%,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改革开放初期, 城镇劳动保险制度仍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有效运行,医疗教育、住房的成本较低,企业可以 用较低的工资水平雇用工人,从而形成所谓“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摘编自江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 30 年的社会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 用。(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太宗时期相比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成因。(7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前 30 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8 分) 【答案】(1)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作用:保障了社会弱势人群的基本生活;减轻了弱势群体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 敬老、尊老的意识,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促进了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安定与繁荣;为后世社 会保障提供了借鉴。 (2)特点:战时性;覆盖面广;法制化;重视宣传。 成因:边区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3)有效服务了工业化战略;形成了一支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劳动力队伍;促进了 社会公平、民族团结;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1)依据信息“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赏赐弱势群体”并进 行概括可知特点,依据信息“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并结合所学 可知作用。 (2)依据信息“重视因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边区的群众,还高度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注重保 障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涉及的人群有工、农、学、兵和公务人员等各个群体”“政 府很重视对众多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解释”并进行概括可知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成因。 (3)依据信息“使得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的战略成为可能”“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 三世界国家”“低劳动力成本”可知意义。 4.(2020 保定一模 41)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 29 次。南宋 152 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 26 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 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许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 (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 1142—1190 年的 48 年中共发 生 13 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 4 年一次;1195—1211 年的 16 年中发生了 9 次,平均每 2 年 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 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 15 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 65%。神宗熙宁八年(1057 年)“南方大 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道 路。以 1845 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 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上海洋泾洪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 42 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 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 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 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华界 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 相对完善的水平。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20 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 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 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 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 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12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5 分) 【答案】(1)特点:疾疫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流行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性;每一次疾疫的发 生延续时间长;危害都很大;流行性传染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疾疫大多流行于夏 秋季。(每点 2 分,四点 8 分,有其它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2)特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得以加快;公共卫生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律化;现代防疫 体系建立并得到完善。(每点 2 分,三点 6 分,有其它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原因:当地政 府的不断努力;社会力量的活跃;城市化化进程加快;民众卫生意识觉悟的提高;一大批公 共卫生人才的努力奋斗;受到西方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每点 2 分,三点 6 分,有其它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3)使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得到保障;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利于减轻人民的经济 压力;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发展。(每点 2 分,三点 5 分,有其它表述合理可酌情给 分) 【解析】(1)据材料一“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 29 次”“南宋 152 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可知疾疫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据材料一“其中有 26 次发 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可知 流行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性;据材料一“从 1142—1190 年的 48 年中共发生 13 次传染病流行, 平均每 4 年一次;1195—1211 年的 16 年中发生了 9 次,平均每 2 年就有一次瘟疫”可知每 一次疾疫的发生延续时间长;据材料一“神宗熙宁八年(1057 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 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浙西大疫流 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可知危害都很大;流行性传染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 制和治疗;据材料一“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 次有明确 月份的记载,其中有 15 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 65%”可知疾疫大多流行于夏秋季。 (2)据材料二“以 1845 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 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可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得以加快;据材料二“工部局还颁布了一 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可知公共卫生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据材料二“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 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可知现代防疫体系建立并得到完 善。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以 1845 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工 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上海洋泾洪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 42 条涉 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 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可知当地政府的不断努力;社会力量的活跃;据材料二“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 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可知城市化化进程加快;民众卫生意识觉悟的 提高;一大批公共卫生人才的努力奋斗;据材料二“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 可知受到西方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 (3)据材料三“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 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知使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得到保障;利于提高人民的健 康水平;据材料三“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可知利于减轻人民的经济压 力;据材料三“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 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可知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发展。 5.(2020 山西运城 4 月调研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年间“(人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 如前充裕”。仅江苏镇江木渎镇“烧锅(造酒)者已二千余家,合计日耗米万石”。为此,就 隆帝“令地方官严行查禁,勿使靡费米粮”。官员规谏乾隆禁酒之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 “实不可以轻举”,乾隆认为“自有酌量”,不愿也不需交群臣商议。江苏、河南、山东等省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尽毁曲酒工具、民间自用一概禁绝等作法,引起民怨。乾隆对于要求放 宽禁令者,一概不准,也不赞成过激行为,官员左右为难。整个乾隆时代“通邑大都车载烧 酒贩卖者正不可以数计”,禁酒政策效果微弱。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二 1829 年,英国禁酒运动开始。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 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他们宣扬工作是成功的关键,饮酒滋生懒惰等恶习。中产阶级建 立柴酒厅,开放俱乐都,方便工人社交。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些价值观。1832 年—1853 年,运动进入绝对禁酒阶段。工人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禁酒组织,接过禁酒运动 的领导权。这些组织宣扬“自力更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很多工人在宣传的影响下开始努 力攀爬英国社会的阶梯。这一时期,作为“全民酒”的啤酒人均消费量急剧减少。酗酒被英 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摘编自许志强《19 世纪英国禁酒运动与工人文化转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推出禁酒政策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效果微弱” 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乾隆时期的禁酒相比,概括英国 1828—1833 年禁酒运 动的特点,并分析英国禁酒运动的意义。(13 分) 【答案】(1)历史背景:社会稳定,人口膨胀,粮食不足;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君主专制强化。(6 分)原因:政策实施过激;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禁酒政策存在 漏洞;乾隆的专制作风。(6 分) (2)特点:民间主导;社会参与面广;注重道德规劝(强调思想启蒙),比较温和;禁酒对 象从被动到自发参与;获得较大成绩。(7 分)影响:禁酒运动推动了社会对酗酒现象的重视,改良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人的自律性,稳定英国社会;保持工业革命的高效开展;有 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6 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人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 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得出会稳定,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由材料一“仅江苏镇江木渎 镇烧锅(造酒)者已二千余家”得出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由材料一“乾隆对于 要求放宽禁令者,一概不准”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江苏、河南、 山东等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尽毁曲酒工具、民间自用一概禁绝等作法,引起民怨”得出政 策实施过激;由材料一“官员规谏乾隆禁酒之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得出违背了商品经济 发展的规律;由材料一“乾隆对于要求放宽禁令者,一概不准,也不赞成过激行为,官员左 右为难”得出禁酒政策存在漏洞;由材料一“乾隆认为‘自有酌量’,不愿也不需交群臣商 议”得出乾隆的专制作风。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 灌输给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禁酒组织,接过禁酒运动的领导权”得出民间 主导;由材料二“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得出社会参与面广;由材料二 “这些组织宣扬自力更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 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得出注重道德规劝(强调思想启蒙),比较温和;由工人阶 级在禁酒运动中的表现得出禁酒对象从被动到自发参与;由材料二“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 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得出获得较大成绩。第二小问意义,由材 料二“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得出禁酒运 动推动了社会对酗酒现象的重视,改良社会风气;由材料二“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 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得出有利于提高人的自律性,稳定英国社会;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得出保持工业革命的高效开展;由材料二“很多工人在宣传的影响下 开始努力攀爬英国社会的阶梯”得出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6.(2020 河南新乡二模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799 年,英国政府为应付战争引起庞大的军费开支,首创个人所得税,也称“战 时税”,1814 年,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是英国税收收入的第一税 种。长期以来,英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占英国总税收收入的 30%以上,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 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已婚夫妻宽免额、儿童抚养宽免额、老人赡养宽免额、 鳏寡丧偶宽免额和盲人宽免额等多种形式。经过多年积累,英国的所得税法案议有 19 个部 分,10 万多字,对各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详细,2015—2016 年度,英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对于储蓄收入不超过 5000 英镑的居民适用零税率。个人所得税是英国税 制中核心税种,对英国税收收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卫桂玲《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作用和借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所得税深受英美等国的深刻影响,在免征额规定上,许多规定更是对外 国法律条文的照搬。1898 年至 1899 年,李鸿章和陈碧就倡议仿行西洋印花税,《申报》《东 方杂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绍所得税、印花税的西洋工商新税的文章。清末至民初,中国商业 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中国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 变革。据 1913 年至 1925 年北京政府中央军务费实支情况统计显示,1913 年竞高达 172747907 元,占财政收入的 41.8%,1914 年占 55.9%,军费比例逐年提高。晚清以降,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改良民主思潮的推动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 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此后,国民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正式开征所得税。 ——摘编自曾耀辉《民国时期所得税制研究》 材料三 2018 年 6 月 19 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 会议审议并征求意见,决定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这是继 1980 年以来第七次修正,个 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现了从按个人到按家庭征税模式征收。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 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 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等不正当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 权力。这次草案,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 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叶檀《中国个税制度上的一次根本性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民国时期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的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修订的历史意义。(5 分) 【答案】(1)特点:与军费开支密切相关;是政府税收的永久税种;免税形式多样;所得税 法案完备详细;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12 分) (2)原因:近代工商业发展;英美税制引入;军费开支过大;改良民主思潮影响。(8 分) (3)意义: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 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平;激发了个人投资热情,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税制调试, 完善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5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 【解析】(1)据材料一“英国政府为应付战争引起庞大的军费开支,首创个人所得税”可知与军费开支密切相关;据材料一“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可知是政 府税收的永久税种;据材料一“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 已婚夫妻宽免额、儿童抚养宽免额、老人赡养宽免额、鳏寡丧偶宽免额和盲人宽免额等多种 形式”可知免税形式多样;据材料一“英国的所得税法案议有 19 个部分,10 万多字,对各 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详细”可知所得税法案完备详细;据材料一“2015—2016 年度,英 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对于储蓄收入不超过 5000 英镑的居民适用零税率”可 知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据材料一“首创个人所得税”可知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 (2)据材料二“清末至民初,中国商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中国工 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变革”可知近代工商业发展;据材料二“民国时期 的所得税深受英美等国的深刻影响”可知英美税制引入;据材料二“军费比例逐年提高”可 知军费开支过大;据材料二“中国改良民主思潮的推动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 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可知受改良民主思潮影响。 (3)据材料三“继 1980 年以来第七次修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现了从按个人到按家 庭征税模式征收”可知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据材料三“工资薪金、 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针对个人不按独立 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等不正当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 力”可知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平;激发了个人投资热 情,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据材料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 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等”可知实现税制调试,完善 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7.(2020 河南中原名校质考 41)(25 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 一个重要方面。进入近代以来,中西方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20~1957 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 1820 37377 6.5 1843 41724 6.6 1893 33671 8.2 1920 44715 10.61936 46926 11.2 1949 54167 10.6 1957 64653 15.4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在西欧,英国的城市化最为成功也最为彻底,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也最大。18 世纪 时,英国城市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 20%。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大批新兴的城市在西北部的偏 僻地区拔地而起,英国掀起了城市化浪潮。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 总人口的 50.2%,1881 年增至 70%,1901 年则高达 80%。 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 式得到建立,农村日益融入城市的发展轨道,在客观上为英国持续的城市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而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进入 18 世纪,英国贵族通过圈地运动将土地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提高农业技 术水平,改良土壤,构筑防洪和排水工程。英国贵族还大力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鼓吹农 业转型。通过这种农业革命,英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土地也 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和整备,这一切都为英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摘编自姬超《西欧近代城市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 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英国 近代城市化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答案】(1)趋势:1820 至 1843 年,城市化基本停滞;鸦片战争后至 1936 年,城市化水 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 年 1949 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 化发展较快。原因:①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 地位。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并发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1936 年后, 日本全面侵华;1946 年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国民政府压榨,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④新 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每一阶段答出任意 2 点 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不同:中国是在遭受侵略中城市化,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英国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启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以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坚实基础;城乡协调发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其他言之有理亦 可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分析表格,可将材料所给时间点划分为几个阶段。1820 至鸦 片战争结束前大致为一个阶段即 1820 至 1843 年,这一时期城市人口比重几近停止上升,即 城市化几乎停滞;鸦片战争后至 1936 年为一个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即城市化水 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 年 1949 年为一个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略有下降,城市化水 平有所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一个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城市化发展较快。第二 小问原因,可按第一小问的阶段划分阐述原因。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 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 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 年至 1946 年连年战争,四大家族对民族 工业的压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第一小问不同,从速度和程度上看,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而英国速度快, 城市化率高;从国家独立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是在遭受外来侵略的半殖民地社 会中缓慢开启,而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第二小问启示,分析英国城 市化进程不难看出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以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坚实基础,协调城 乡发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等信息,中国可以借鉴这些有益经验。本小问较为开放,言之有 理即可。 8.(2020 湖南永州二模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南北方森林普遍遭到滥砍滥伐,然而就森林破坏的程度和范围而言,中原 地区更为严重。战国秦汉是中原开发的第一高潮,天然林消耗为每年 43000 亩到 65000 亩; 唐宋是第二高潮,人口猛增,居民以木炭为燃料,年消耗 45000 亩至 81000 亩;清中叶起进 入第三高潮,年消耗 45000 亩。可见天然森林逐年递减的速率,唐宋时期最高。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 世纪,伦敦以雾都著称于世。由于烟雾发作的渐进性、季节性和偶发性特征, 也由于科学认知的相对滞后,19 世纪的英国人认为烟雾只是麻烦与不便,危害不大。直到 19 世纪中叶,还是“几乎没有人认为它对人的健康有害,或对更广泛的环境有害”。当时最常 用的描写空气污染的词汇之一是 smoke nuisance(烟患,煤烟麻烦事),它描述的是一种感 觉,是一种受烟雾刺激的感觉,是一种烦恼,是让感官尤其是嗅觉难受的感觉。不过,也是 从这时开始,有人认为烟雾多发导致光照不足,光照不足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1880 年的大雾中,皇家植物园和动物园的植物与动物健康受到黑暗天气的 严重影响,温室里的植物不再生长,因缺少阳光在黑暗中半死不活。……人们不重视烟雾本 身,而更关注烟雾背后的东西,即烟雾造成的混沌环境可能诱导下层社会堕落,导致社会退 化危及帝国的未来等。到 19 世纪晚期,医生把一系列健康损害,如呼吸道疾病、佝偻病、 精力衰退甚至“种族退化”都归咎于烟雾。伦敦人特别是专业人员和科学精英相信自己受到 史无前例的严重大气威胁,甚至有人开始把烟雾视同“瘟疫”,以示警醒。 ——摘编自陆伟芳《19 世纪英国人对伦敦烟雾的认知与态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的原因及影响。(1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英国人在 19 世纪对烟雾认识的变化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就“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写一篇小论文。(11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 通畅。) 【答案】(1)原因:人口增多,人们生活消耗大批木料;为解决粮食问题大量毁林开田;皇 室、官僚、地主等兴建各种土木工程的损耗;唐宋时期的手工业发达,矿冶、制瓷、煮盐等 多以木材为燃料;治理黄河、修筑堤坝用去大批木材。(8 分,任答四点即可)影响:导致 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气候变化;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过程:经历了从麻烦与不便(单纯的不舒服)到影响动植物的发育与健康,再到关注 社会道德及帝国未来,最后到危及人的健康与生命(5 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同步进行。 (2 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过渡依赖对自然的索取,造成天然森林逐年递减,生态环境不 断恶化。英国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 生长、帝国未来和人的健康与生命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森林覆盖率下降,直接原因是滥砍滥伐,而砍伐森林的目的一 为木材,二为土地,据材料一“人口猛增,居民以木炭为燃料”可知,人口增多,人们生活 消耗大批木料;且人口猛增,对粮食的需求必然提高,因此为解决粮食问题大量毁林开田; 另外,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可知,除了人们生活消耗,木材在中国古代用处非常广泛, 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因此皇室、官僚、地主等兴建各种土木工程的损耗也是其原因 之一;再比如,据所学唐宋经济的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发达,矿冶、制瓷、煮盐等 多以木材为燃料,治理黄河、修筑堤坝也用去大批木材等等。第二小问影响,森林覆盖率下降最直接的影响是对环境的破坏,比如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森林减少,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木材的大量燃烧,引发气候变化;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9 世纪的英国人认为烟雾只是麻烦与不便,危害不大”、 “也是从这时开始,有人认为烟雾多发……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1880 年的大雾中,皇 家植物园和动物园的植物与动物健康受到黑暗天气的严重影响”、“人们不重视烟雾本身,而 更关注烟雾背后的东西,即烟雾造成的混沌环境可能诱导下层社会堕落,导致社会退化危及 帝国的未来等”、“到 19 世纪晚期,医生把一系列健康损害……都归咎于烟雾……甚至有人 开始把烟雾视同‘瘟疫’”可知,经历了从麻烦与不便(单纯的不舒服)到影响动植物的发 育与健康,再到关注社会道德及帝国未来,最后到危及人的健康与生命。第二小问小论文, 题干已明确提出论题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因此本题的论述需从二者的关系展开,且 要结合两则材料。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