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讲评课件(60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讲评课件(60张PPT)

ID:435875

大小:285.45 KB

页数:6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届北京朝阳高三一模 语 文 2020.4(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本试卷共 9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凝聚着中国先进的科学和 管理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 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 350 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 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 BIM 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 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在此过程中,我国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 能、5G通信等行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的领 跑优势。 作为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动车 组按照“标准配置+奥运配置”的思路,形成了“龙凤呈祥”“瑞雪迎 春”两种外观涂装方案。“龙凤呈祥”是京张高铁的标准配置,“瑞雪 迎春”则在奥运期间使用。同时,京张高铁还将在动车组上提供全面的 奥运服务,包括多语播报、滑雪板存放、高速互联网覆盖、奥运赛事直 播等。此外,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能直达奥运比赛核心区,方便游客观赛。 京张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 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京张高铁衔接大张高铁、张呼高铁等多条高 速铁路干线,接驳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让北京与河北、内蒙、山西等 地域多了一条交通大动脉,也将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 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我们建成了世 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路网规模、列车时速、运营 效率走在世界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以京张高铁开通 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 (取材于晁星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 350 公里的突破。 B.京张高铁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 C.京张高铁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 D.中国铁路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 选项A:“首次实现了时速 350 公里的突破”错,原文“首次实现时速 350 公里自动驾驶功能” 选项B:原文第二段最后三行。 选项C:“实现全面贯通”错。原文“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 选项D:成为“国家名片”错,原文“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 来越亮丽。” 故选:B材料二 京张高铁起点位于北京,终点位于张家口,线路全程 174 公里。作 为我国智能高铁的示范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化体现在其建设、运营的全 过程中。 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技术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列车的全自动驾驶设 计。全自动驾驶主要包括列车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 停车后自动打开车门、车门与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自动联动五个方面。自 动驾驶功能把驾驶员从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关注行车的 安全工作。 以复兴号动车组平台为基础,设计者研发了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 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的智能动车组。智能动车组是一对双胞胎, 车头分别模拟鹰隼和旗鱼的形状,具有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漂亮的 外观。 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 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 全线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零件是 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一目了然。未来, 京张高铁 10 个车站将有同一个“大脑”。通过这个“大脑”,在控制 室就可以实现各类设备管理、应急指挥。 “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 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京张高铁总设计师王洪雨说。创新、技 术、人才锻造了今日的京张高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全球 化视野,把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事业推到了世界前列。(取材于周舟的相 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京张高铁智能化优势的一项是(3 分) A.自动驾驶功能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B.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 C.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线路实时监测。 D.各高铁站能够实现统一控制管理。 根据原文可知,“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与京张高铁的智 能化优势无关,故选:B。材料三 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 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 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 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 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 视觉韵律“五行五色”。“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 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苏州码子”是老京张线独有的里程 标识符号,将“苏州码子”花数进行抽象化提取及打散重构,转化为极 具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寓意中国铁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山水视界 ”主要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与现代性的表现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 铁独有的“中国山水意象”装饰图像及纹样。“五行五色”汲取传统美 学的五色观,以五行与五方相配,将东南西北中对应五色,创作具有中 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水墨黑、汝瓷青、琉璃黄、冰雪白和春节红。 京张高铁的每个站房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清河站的文化主题是“ 不息”。清河站是京张高铁主要始发站,老京张铁路诞生之际也恰是近 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自强不息的起点。自铁路先驱詹天佑始,中国铁路 人的精神从京张线开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该文化主题取清河水奔涌 不息、百年铁路人自强不息之意,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长城站的文化 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 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 业文明的丰碑。太子城站的文化主题是“无界”。中国文化讲求“天人 合一”,空间与自然相通、人与天地相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追求。 太子城站是距离奥运赛场最近的高铁站,地理之于高铁无界,山水 之于人心无界,奥林匹克之于人类无界,是太子城站文化主题的深刻内 涵。 (取材于褚冠男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张高铁文化表达的核心视觉元素”的解读,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字纹”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只适用于标 识性造型。 B. “苏州码子”花数的抽象提取和重构,以艺术形式展示新老京张的 文化传承。 C. “山水视界”将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装饰图 像及纹样。 D. “五行五色”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 视觉韵律。 选项A:“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错误,原文为“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 饰及造型”;故选:A。 选项B:见于原文第二段第五行; 选项C:见于原文第二段第六行; 选项D:见于原文第二段第八行。4.根据材料三,下列设计构想与各站房特有的文化主题,不符合的一 项是(3 分) A.清河站地面铺设绘有“百年京张传承”年代图示的地砖。 B.清河站的站牌上喷绘流动的水波暗纹作为整体背景图案。 C.长城站墙砖采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 D.太子城站悬挂以广袤群山和无垠白雪为主体图案的壁画。 选项A、B:由原文中“老京张铁路”、“河水奔流不息“等处可以得出; 选项C:在原文中没有体现; 选项D:由原文中“山水之于人心无界”可得出。 故选:C。5.上面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京张高铁建设发展的特点。这些特 点能为我国其他领域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提 供哪些思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 分) 5.(6分)参考答案 ①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 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 ②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 ③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 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6-11 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 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 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 ‘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 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 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 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 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 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 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取材唐·柳 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 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1)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质疑说:“商汤的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柴的不 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柳宗元说:“ 哎!这正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啊。伊尹是圣人。圣人(考虑问题)从天下百姓 出发,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只是)心系百姓罢了。(伊尹)想:‘汤确实 仁德,(但我投靠他以造福百姓)成效太慢;桀确实不仁德,早上我投靠(他),晚上就能 够惠及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投靠桀。(辅佐)桀实在无法实现,(又)返回投靠 汤。不久(伊尹)又思考:倘若还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可能呢?(可)让百姓早些蒙受恩 泽啊。(于是)又去投靠桀。(辅佐)桀不成功就又投靠汤。一直(考虑有)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又多次投靠桀),(但)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于是辅 佐汤。让汤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的百姓。这就是我认为 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仁厚到(像)汤(一样的程度),(以至于)四次离开汤;不仁到(像 )桀(一样的程度),(以至于)五次投靠桀都不成要人想要尽快看到百姓蒙受思泽(就是 )像这样(急迫)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汤和某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伊尹)义怎么会往来不定,(难道)圣人看不造彻吗?我认为条人唐于解百性(于危之 中),没有谁比得上伊尹,伊尹行为高尚,没有什么比得上玉(这件事)了。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 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 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 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 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 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 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 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 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 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 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 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 惜乎望之不一往也。(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 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2)人们将”伊,吕”并称,认为他们的志向道求相近、为臣之心一致开且功劳 相认为伊、吕的动劳相同,他们的志向追求、他们的为臣之心却不同。(如果)君主 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伊尹即使出身)于田间,(也)不会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就 背弃君主,不会四为因家将要灭亡就背弃国家,五次前去投靠(君主),拜见君主, (向君主)进言,想要(让)君主克制(自己的)欲念,(使)国家不灭亡,(使》夏朝不灭 亡,(这是)伊尹的为臣之心。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于是背弄国家,安选 地坐在礓溪常,很心看着君主不行正道,等待国家天亡,这是吕望的为臣之心。但 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的,菜最终不能懂得正道,夏朝最终不能保夺,(伊尹) 最终授靠了汤,放逐桀灭掉夏朝。(伊尹)最初授靠但是桀(并)不听信(他),(伊尹) 不忍心(让)百姓处于国境,这之后投奔了汤,(伊尹的行为)符合君子进退的道义。 假如装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放圣人,夏朝也不会天亡。吕望的为臣 之心哪到得了这种程度?君主在高位凶恶残醋,百姓在低位国苦不堪,国家的运势一 天天地我药,(他)不立即前去劝说君主,批百姓,延块国运,(却)直接投奔了文王, 辅佐武王伐封天商。吕望的为臣之心比不上伊尹的为臣之心,吕望的志向求比不上 伊尹志向求的万分之一:王(如果能)后悔自己行为、有改正过失的心理,让吕望担 任太公,消除恶念改过从善,商朝(也许)不会天亡。吕望没有(为此)奔走一次(实在 )太可惜了。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俾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泯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⑤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⑦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 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见”应翻译成“被”,表被动。 “迁” 应翻译为“改变”,而并不是“迁都”, 故选:D。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pán]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岂能”错误,原句是陈述句, “岂能”表疑问。“晏安”表示安乐、安定的样子。 故选:D。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选项A:错在“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选项B :“同道同功”错误,应该是“功同异道”; 选项D: 错在无惋惜之情。 故选:C。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9.(3分)参考答案 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评分参考】“向若”“克”“殄”各1分。意思对即可。10.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 样评价的理由。(6 分) 10.(6分)答案示例 ①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 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是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 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②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 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6 分)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 氏》) ①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2 分) 11.(6分)答案示例 ①(2分)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 干嘛。”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6 分)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 氏》) ②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4 分) ②(4分)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 承担的责任。正石文中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 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 含义。【评分参考]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论语》三则的翻译分别为: (1)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 主,如果行不通,便宁可不干。” (2)子张问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 忠实。” (3)孔子说:“(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 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 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 中。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qiāo áo] 【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 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 “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 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 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选项A :原文为“歌风追汉帝”为用典,指刘裕北伐成功后称帝,大宴 群臣时颇有当年汉高祖一统天下唱《大风歌》的豪迈之情。一个“追” 字表明是好比“汉帝”而并非“超”过,两个字存在逻辑上的明显差异, 故选: A 。13.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 “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 “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 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 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 中。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qiāo áo] 【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 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本诗通过树木表达一种对于昔盛今衰的哀伤,与选项中的“令人感 慨草木无情”无关,故选:B。14.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 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6 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 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 中。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qiāo áo] 【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 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14.(6分)参考答案 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 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 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 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 立业的渴望。 【评分参考】“形象”2分,“用意”4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①古人常借“风雨”表情达意。荀子在《劝学》中用“ , ” 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苏轼《定风波》中“归去 , ”蕴含 了人生的旷达。 ②面对一时的困难,我们可以用古诗文鼓励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比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又如“青山遮不住, ” 。 ③同学写作文时,想引用古诗文描写秋天的色彩,你建议他用“ , ”。15.(8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也无风雨也无晴 ②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毕竟东流去 ③示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③句如填其他,合理亦可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共 18 分) 贺兰山上的华夏之纹 贺兰山的岩画大名鼎鼎,当然首先因了贺兰山本身的传奇。据说贺 兰就是那个神话里的“不周山”,故事里的共工与颛顼争斗,共工不管 不顾地拿自己的头朝山上撞,山被撞坏了,自此“不周”。当然这是外 话了。贺兰山岩画的有名,更主要的是因了那画的内质,有一种浩浩洪 荒的高古气质。初看上去潦草一些,似涂鸦一般,细究了来,又恰有一 份性情的真率活泼。岩画的内容,随心所欲,丝毫不遮遮掩掩;形式上 具有一种童年思维的清澈透明,性灵毕现;岩画彰显的态度,又自有一 份虔敬恭正,万物从中一体。这就真的是好,是贴近了生命和心灵本源 的好,从中可以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与思维上的某些特质。 贺兰山岩画类似于那种黑白连环画,其重心不在对形象的塑造,而 在对线条的迷恋。这种对形式的追求与迷恋,体现的是一种表意的思维 特质,所以,贺兰山岩画呈现出强烈的装饰化倾向,形式化、纹样化、 规整化成为其突出特征。这在贺兰山岩画的动物题材中,有着淋漓的体 现。 岩画里的牛多是轮廓,兀自站着的,低头抵角的,一律安静沉默, 不动声色,身形却不合比例地瘦下去、瘦下去,把壮硕与牛气都收敛了 起来,提炼得只剩了一个形体,一个牛的概念或符号。一只虎卧在一块 方形的岩石上,身上斑驳的花纹夸张地凸显着,却并不虎气,甚至有点 乖觉。豹亦是如此,仿佛是墓碑前的石雕,抑或剪纸画上的图样,总之, 绝不青面獠牙,不会让人产生畏惧。 当然,最具形式感的是羊。那些好看的羊角被缭绕的线条极力夸张,以致后来 羊角替代了羊本身,再后来“羊”干脆就成了“美”。看“美”的字形就知道了, 他们对羊角之美的那份痴迷简直就是登峰造极。在这里,绘画的功用性似乎可以漠 视,形式上的美却得到用力的表现。刻画者思维里强烈的审美化倾向,以及对美的 表达的理性与通透,让人感到惊奇。他们对美的那种创造能力,甚至先于物质与技 术的创造能力,最先蓬勃发展了起来。 生民之初,似乎杀戮、血腥、恐惧、死亡、无助才是生活的主体,何以我们祖先 的眼光与视角,会超越蛮力、凶猛,而积淀出这样一份从容与安雅?他们执着一念 地把那些与自己相依的动物、相伴的植物,印刻在石上,是怀着对美怎样的痴迷呢 ?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本来就是人的灵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我们还会看到人面纹 样陶盆,看到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看到灵动的线条如何幻化成书法艺术,看到深浅 的水墨如何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是一个对美如此敏感而痴迷的民族,他们天 性上都喜欢用欣赏的、审美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本性上对美的欲望与灵性,使他 们具有了一个共同的图腾——“华夏”。“华”,“花”也;“夏”,“人”也。 “华夏”,字形本身就充满着花纹之感,纹理灼灼,斑斓绚丽,生动地写意着一个 民族的审美特质。这种被着力强调了形式的岩画,因它本身的寓意与华夏文化的渊 源关系,似乎可被称为“华夏之纹”。 如果说,美是贺兰岩画所昭示的一种力量,那么应该还有一种更不可忽略、或 者说更大的力量。当我们的祖先一星星、一毫毫,在山岩上书写,当那时的人们, 用一双双肉质的手去触刻岩石,千次万次,使之成沟成线,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过 程。这背后有什么?这背后的动机与力量来自何处?只有一种解释,是信仰。 因了对信仰的执着,贺兰山岩画就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气质。他们有对兽的描摹, 有对人兽合体的生硬地拼接,再到对神的刻画,这是一个由兽到人再到神的认知过 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同时又是一个寻找灵魂归宿的过程。当人的神 性被唤醒,生活的空间被神性的光芒笼罩,这一方土地,这一群民众,便开始了与 兽的根本决裂,创造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当篝火燃起,那些青面獠牙的 面具在空中飘拂,鼙鼓发出震撼的声响,那个美丽的羊头被恭恭敬敬地抬上祭台 ……这时候,人已经认知到生活的空间里有高于自己的力量。人的自知伴随着人对 神的创造,于是岩画中的圣像壁产生。山壁上刻下的那些形态各异的人面像是我们 的祖先造神留下的痕迹。那个巨大的太阳神,头饰繁复,头顶的光芒散射开去,很 有霸气。刻画笔力粗犷稚拙,也许因为过于郑重其事,笔意里还含着点拘谨小心。 只有在圣像壁下走走,才能知道什么叫万物有灵;只有怀着一颗敬 畏之心去看看,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先民心灵的温度与精神的斑斓。他们 知道一个喜欢羊的群体更需要凝聚,使羊性爆发出威力,从而去战胜狼 群。造神,使初民们战胜了自身的兽性,爆发着群体的力量。 于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一个种族,击着鼓,举着旗,披着荆, 斩着棘,浩气冲天,开天,辟地。当信仰的光芒冉冉升起,理性的光辉 开始照耀,文明就此诞生。我以为贺兰山岩画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还处 于艺术的启蒙阶段;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只属于人类的童年岁月; 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也只是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状态。但在欣赏岩画的 过程中,这些遥远的东西,为什么会让人嗅到一股熟悉的气息?为什么 会让人产生一种记忆的回味? 那种熟悉感应该是来源于心底的认同,审美感动应该是来源于人类 童年的记忆。人总会有一种寻根的意识,就像一个生命越是经历了岁月, 童年的记忆越会清晰。文化的童年奠定着文化的性格与特质。不管它走 多远,不管它盛开还是凋落,它的童年都会那样新鲜着、金黄着、跳跃 着、呼叫着、生动着、活泼着,发出一些响动,粘贴出一种记忆,拉出 心底沉埋着的那份乡愁,如丝般孱弱而悠长,如丝般似断亦连…… (取材于张瑞《贺兰山上的华夏之纹》)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提炼得只剩了一个形体 提炼:简化、凝练 B. 对美的表达的理性与通透 通透:清晰、透彻 C. 生动地写意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质 写意:自然地表现 D. 先民心灵的温度与精神的斑斓 斑斓:丰富多彩 “写意”是艺术创作术语。与“写实”相对。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 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与选项 所解释的“自然地表现”不符合。 故选: C。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 1 段写贺兰山岩画具有“浩浩洪荒的高古气质”,表明岩画历史 久远,厚重古朴。 B.我们的祖先在贺兰山刻画与自己相依相伴的动物、植物,源于对杀戮 与恐惧的逃避。 C.有花纹的陶器、青铜器和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展现了人们富有灵 性的心灵世界。 D.作者认为贺兰山岩画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艺术上处于启蒙阶段, 却有独特魅力。 本文写了我们的祖先在贺兰山刻画与自己相依相伴的动物植物,但这体 现出的是“对美的痴迷”,而不是逃避。 故选: B 。18.作者为什么说从贺兰山岩画中“可以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与思维上的 某些特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18.(6分)参考答案 ①贺兰山岩画呈现形式化、纹样化、规整化的特征,体现了民族的表意 的思维特质。 ②贺兰山岩画有很强的装饰性,重视形式上的美,表明了民族对美的敏感 与痴迷。 ③贺兰山岩画有对兽、人兽合体、神的描摹,展现了一个由兽到人再到 神的认知过程,示了民族对信仰的追求。 【评分参考】每点2分。19.贺兰山岩画创作时代距今十分遥远,作者在欣赏时却嗅到一股熟悉 的气息,这源于他独特的审美方法:作者从贺兰山岩画鲜明的艺术特点 中,思考和感悟华夏民族文化的性格与特质,从而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 理解与认同。试借助这种审美方式,谈谈你对生活中某一种美的事物的 认识与思考。(6 分) 性格和特质: 贺兰山岩画的内容和题材相当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写 实和 写意两种形式,写实就是侧重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将游牧狩猎、天神 地祇、动植物图案、变化多端的人面像等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真实的现 象表现出来;写意的手法虽然不多,但对描绘的对象舍其一般而取其主 要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概括性、抽象性和符号性,仅 保留其原始的象征意义。思考: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源泉、中华民族 的瑰宝,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作为文字,它创造出了各种式样 的形符、意符、音符成为交流思想、表达意的工具。同时,它还通过抽 象的思维,采用演绎、归纳的方法捕捉了各种美的形象,成为可供欣赏的 艺术品。传说仓颉造字时"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 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博采众 美,因情生文,因文见情,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为一体,也说明了我们 的方块汉字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注入了美,从而甲骨文才成为文字 史上的开宗书法,并奠定了方块汉字的美的基础。 根据题干信息“谈谈你对生活中某一美的事物的认识和思考”可以 得知,本题为发散思维题,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根 据文意总结概括“民族文化的性格与特质”,然后针对这一特质,引申 你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20 题。(共 5 分) 20.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 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 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 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金玉良缘:贾宝玉和薛宝钗 木石前盟:贾宝玉和林黛玉 性格:暗示了贾宝玉反对封建礼教的约束,追求自由的真性情。 命运: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则是注定的 命运。最终致使贾宝玉弃家为僧,薛宝钗抱恨终生,所谓金玉良姻,实 际是金玉成空。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②题。(5 分) 四川省宋瓷博物馆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南宋龙泉青瓷荷叶盖罐。盖罐 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温润如玉。【甲】盖子的边沿起伏 成荷叶卷曲状,从上往下看,就像一片荷叶在随风浮动,造型生动雅致。 青瓷是宋代龙泉窑的代表作品,而梅子青釉更是当时青瓷的巅峰之作, 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这件盖罐恰是其中罕见的精品【乙】不 仅如此,这件盖罐的出土还改写了中国的瓷器史。【丙】在此之前,荷 叶形盖罐一直被认为是元代才出现的器型,而这件盖罐的发现,证明了 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的有力证据。【丁】 ①将下面句子填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它见证着宋代独特的含蓄典雅、内敛理性的高级审美。 A.甲 B.乙 C.丙 D.丁 由原文中的“不仅如此”可以用逻辑推测出前面会有一句话,而原 文中前面的一句是“这件盖罐恰是其中罕见的精品”无法与后文的“不 仅如此”形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因此把此句放在乙处更合适。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②题。(5 分) 四川省宋瓷博物馆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南宋龙泉青瓷荷叶盖罐。 盖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温润如玉。【甲】盖子的边沿 起伏成荷叶卷曲状,从上往下看,就像一片荷叶在随风浮动,造型生动 雅致。青瓷是宋代龙泉窑的代表作品,而梅子青釉更是当时青瓷的巅峰 之作,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这件盖罐恰是其中罕见的精品【 乙】不仅如此,这件盖罐的出土还改写了中国的瓷器史。【丙】在此之 前,荷叶形盖罐一直被认为是元代才出现的器型,而这件盖罐的发现, 证明了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的有力证据。【丁】 ②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2 分) ②(2分)参考答案:证明南宋时期就已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了/是南宋时 期就已经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的有力证据。22.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居家隔离过程中,高三的同学通 过网络平台学习和考试,这与平时的在校学习有很多不同之处。对这种 新的学习方式,你有怎样的体会和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思想 积极向上,观点鲜明,条理清晰。①本题直接考查了当下最热的热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同 时,题目所涉提问点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此题体现出高考语文 一方面重基础,另一方面则重时事。考生切不可只学课本和囿于课本。 再看题目,审题关键词拟为“居家隔离”“网课”“新”“体会”“看 法”等。换言之,在 150 字内是否出现上述所提相关内容,是我们评 分的基本标准。当然,同学仍想触碰高分、满分,那就需要同学们有“ 热中寻温”的本事。也就是说,立意观点要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注意平 时的“立意积累”。例如,当我们谈体会、谈看法的时候可否超越个人 的切身体验,放眼新闻中所呈现的特殊网课群体,如对雪山之巅学习者 的体会和看法;对蹭网少年的网课体会和看法;对方舱医院备考者的体 会和看法等等,不一而足。此类素材新闻热点中比比皆是,大家要学的 是“留心”。最后,一定要注意思想积极!②2020 年 2 月 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 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健康安全的决定》。请你给全校师生写一封倡议书,提醒大家不要滥食 野生动物,倡导文明生活。要求:语言得体,号召力强。 ②题目的外壳是“倡议书”,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这是审题关键点 之一。因此,倡议书的格式我们还是要大体明确,包括标题、称呼、正 文、结尾、落款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要忘记虽然简单但是很重 要的内容——标明“倡议书”。再者,我们也要明确此次倡议的内容和 对象,尽量做到“精准倡议”。此次倡议的对象是全校师生,注意措辞 和语气。倡议的内容是:“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 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这些关键词大家一定紧扣,尽力做到切题。此外,本题中议论文三问“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已经齐备,大家整合归纳即可。若能稳 中求新,恐怕需要在细节之处下功夫,如:“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是被 全面禁止的,那一定有合法的野生动物交易,恰恰是应该保护的。挂一 漏万,大家参考。③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有的人最终坚守住了阵地,靠的是内心的一种 “英雄式的使命感”。请你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具有“英雄式的使命感”的人物,写一首现 代诗或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符合原著, 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本题核心话题拟为“困境坚守”“内心的英雄感”,当然若能关注 到 “孤立无援”则更能切题。同时,本题回归了微写作的基本模式: 针对核心话题;点名几本书目;考核几种手法。所选书目大家耳熟能详, 从中挑选一个人物亦非难事。只是四本书中各有难点:《边城》小而纯 美的世界出英雄;《呐喊》《老人与海》极易写的雷同;《红岩》日久 易忘;《平凡的世界》比较稳妥。当然还应注意“现代诗”相关知识点; 抒情句子中要包含赞美的态度。最后,检查自己是否运用了两种修辞手 法。23.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 在答题卡上。 ①“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意思是成功不一定是属于哪一个 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本题一改过去几年多数以国家、民族等话题起手的命题风格,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话题,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从而成 文。 “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虽然都有“功成”,但 “在我”与“有我”却有很大区别。前者指的是“属于我”,后者说的 是“需要我”。胡适曾经说过:“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意思是,功绩事业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但为功绩事业的完成 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白浪费。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 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 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功成”不是 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所以文章写作时, 可以从“出‘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等角度入手。②幸福一起分享就会加倍,苦难一起分担就能减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 经历和体会?请以“与子偕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文章题目为“与子偕行”,经过分析能够发现文章难度并不算特别 高,但是如果将故事设计成某两个人互相陪伴、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携手同行并最终达成某种结果的套路,很容易泯然众人,所以怎么把这 篇文章写出新意、写出设计,才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与子偕行”一 词最早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联系当下刚刚过去的严峻疫情,会发现有很大 的可联系性。在这次疫情中,人与人的相携前进,行业与行业的相携前 进,让我们得以在付出艰苦而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拨云见日。同时, 学习中、生活中的相携前进也较为常见,但是,其时效性较之联系疫情 去写就会弱化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对于话题的理解程度, 自行选择最优方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