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语文原创系列: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汇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分语文原创系列: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汇总

ID:435980

大小:32.7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分语文原创系列: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汇总 中考文言文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 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 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 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 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中考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其中,字词解 释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 考察中;句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 4 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 章理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 语句,有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 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 “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 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 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题型与答题技巧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 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 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 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 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 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 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 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申子有怨色”的 “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 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 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 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中考题 B 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 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 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 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 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 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 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具体答题技巧: 1. 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 1 分,“妻子”“绝境”解释各 0.5 分) 2. 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 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 “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 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 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 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 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 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 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 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五、内容理解与概况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 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 从而找准有效信息。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 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 释一般规律。 如某地中考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 那么在 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 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 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 (3)议论评价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4)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 题要求: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 分析。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 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 几点感受或理由。 (5)建议献策型。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6)形象分析型。 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 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通读原文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 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速记口诀: 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补充: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 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 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