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二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文科第一次月考
202005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
间 90 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 24 道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
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
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2.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所立的琅琊碑文中记载:“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
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据此,可以推知秦朝
A.重儒思想的治国理念 B.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 D.焚书坑儒的专制政策
3.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须由公卿子弟担任高官,因为他们“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
教而自成”;明朝让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称“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门者仍称
进士。这反映出
A.注重官员行政经验 B.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C.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D.官吏来源逐渐扩大
4. 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
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
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5.军机处设立后,负责处理机密紧急的军政要务,而内阁仍然帮助皇帝处理纷繁复杂、专
业性极强的政务。乾隆年间,每年经内阁票拟在各部院的本章约 6000 余道,无一不是国
家军政大小事务。皇帝偶有发现票拟有误,则将相关大学士严厉训斥,大学士因此不敢有
丝毫懈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与内阁共同决策军国大事 B.内阁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权力机构
C.官僚行政体制进一步僵化 D.专制政治运行机制日益完备
6. 《中华文化概论》中提到,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
度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
度的一种补充,该观点旨在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
A.严密性 B.平衡性 C.极端性 D.延续性
7.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
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抑商政策改变 B.长途贩运发达
C.商品经济繁荣 D.区域经济发展
8. 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 年 5 月 17 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
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民族资本家对时势的策略性利用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9. 下表可以说明当时李鸿章
A.全盘建设了军工以图自强 B.清晰规划了近代化的建设C.加强国防近代化涉及甚多 D.师夷长技的领域十分有限
10.严复在《原强》中说:“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
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此观点
A.明确了借皇权行变法思想 B.最早提出了政治变革要求
C.蕴含了政治民主化的精神 D.开始突破中体西用的局限
11.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
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2.1925 年,国民党戴季陶提出“要确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大力宣扬
三民主义,反对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阶层撕裂”、认为“仁爱”是三民主义的基础,三民
主义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是继尧舜以至孔孟而终绝的仁义道德思想”、主张“建立一个
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整肃党内意志涣散,因循苟且的恶劣风气”,这些思想被称
为“戴季陶主义”,这实质反映出
A.革命统一战线有分裂危险 B.国民党决心加强组织建设
C.国民革命运动将进入高潮 D.三民主义思想被重新解读
13. 1972—1985 年中美贸易额统计表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年 60 32
1975 年 304 158
1980 年 3,755 1,059
1985 年 3,855 3,840
上表中,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中国的改革开放
C.两极格局的缓和 D.意识形态的淡化
14. 1978 年后,“包产到户”的农村责任制被不断修改提法,表述由开始的“不准”“不许”到“不要”再到“有条件的允许”,最后才以其合法性推向全国。这说明,农村经济改革
A.曾一度遭到农民的抵制 B.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
C.注重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D.配合了城市经济的改革
15.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
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
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
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
这两种观点
A.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C.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16. 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
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
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
A.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 B.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
C.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 D.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
17.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
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
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 B.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
C.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 D.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
18.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
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A.殖民扩张导致世界人口锐减 B.世界联系加强推动国际合作
C.国际交流急剧增加各国压力 D.世界移民拴紧人类共同命运
19. 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
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
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20. 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21.1935 年 4 月,美国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雇佣工人的工资每月大约 50 美元,相当于
失业救济金的二倍。这说明该局的成立
A.成功遏制了经济危机蔓延 B.大幅减少了社会失业人数
C.有利于提高人们就业热情 D.开启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2. 冷战结束之后,减少军备开支,扩大经贸交流,分享“和平红利”,成为世界大多数
国家的共同要求。这说明
A.世界的政治局势有所缓和 B.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C.国际力量的发展趋向平衡 D.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丧失
23.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
任何时代,人类还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未见识过潜
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B.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
C.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 D.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
24 在美术创作上有画家提倡用“物理般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光,坚持户外创作,力争画出
真实的光的效果。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第 Ⅱ 卷
本卷共四道大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布什政府上任 3 个月以来 ,在朝鲜半岛、中东以及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等诸多国
际问题上态度趋于强硬,“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
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奥巴马认为,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经使它在国际上丧失了人心,这使得美国难以承担在
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必须放弃这些做法,改变自己的形象,重新恢复其在国际上
的领导地位。具体的改变就是: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改革的前提下,更多地在国际
组织的框架下行动;更多地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盟国协调立场、密切合作,而不是一意孤
行;把北约作为是美国推行其外交政策、同恐怖主义和其他全球性问题作斗争的最可靠的
国际组织;改变以往布什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忽视,同其他国家合作来应对这一对人类
生存构成威胁的共同问题。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概括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3 分)
(2)根据材料概括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异同点。(9 分)
【答案】(1)政策: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3
分)
(2)异:放弃单边主义,回归多边主义;加强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在全球缔造伙伴关系
来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如恐怖主义。(6 分)
同:以实力为后盾;以领导世界为目标。(3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
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
蒙古各部落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
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监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
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
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
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6 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6 分)
【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
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的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
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
基础。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 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
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
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
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
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 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
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
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
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4 分)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防疫工作制度化;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
系;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
文主义的发展。
(2)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近代化进程)。
28.英国议会改革极大推动英国政治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15 分)
材料一:早在 18 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
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 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
的高潮又一次兴起。I829 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
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 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
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 年 6 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改革法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 48.8 万增加至 80.8 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
上涨至 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改革前,出现竞争的选
区比例最高的是 1826 年为 36%,最低的 1812 年仅有 23%,改革后,最高的 1832 年为 74%,
最低的 1847 年也达到 47%.经过改革,政党制度的现代化快速发展,政党的活动范围开始
向全国而不再像过去以议会为中心。尽管改革法案对日益壮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做出了让
步,但是土地贵族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即使是时新兴社会阶层的让步,也是竭力限制其影
响,使其处于旧统治阶层的控制之下。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5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1832 年议会改革的“民主性”。(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80 字左右)(10 分)
【答案】(1)特点: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占据主导;得到广泛支持。
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旧有选区和议席分配不合理。
(2)
9 分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等
1832 年议会改革促
进英国向现代民主 (1)1832 年议会改革促进英国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达流畅。发展,但改革具有一
定局限性。
向现代民主发展。具有选举权公
民范围不断扩大;提高选举的自
由和公正性(选举竞争程度大大
提高);进一步完善英国代议制
(政党制度现代化)。
(2)改革具有一定局限性。土
地贵族在议会保持优势地位;竭
力限制工业资产阶级影响;工人
阶级和平民阶层并未获得更多
民主权利。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
点;简单抄材料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
结合。
三等 观点片面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