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36010

大小:468.6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阳市 2020 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共 60 分,每题 1.5 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 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 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 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 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 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 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5.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 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6.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 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8.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 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 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9.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 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 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10.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 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有助于国家培养人才 C.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不利于地方有效管理 11.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 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 唐代“变造”制度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12.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 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个 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不断改进 B.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申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 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已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4.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 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15.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 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科举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16.两宋时期,出现江南火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农业经济区域交流加强 17.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 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8.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改进了活字印刷术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时人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指南针西传,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9.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 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 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了解决 21.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 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就确定奉哪个朝代(辽、宋、金)为正朔(“正统” 之意)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辽、宋、金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 该举措 A.消除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 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 2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 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 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3.“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 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出明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24.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 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 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 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6.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 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 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 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 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2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 羲认为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29.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 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 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30.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 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3 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 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 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 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33.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 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赔款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34。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 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 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35.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36. 1901 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 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得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 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 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37.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某项主张时说,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当时 欧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中国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 功于一役”。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实行平均地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C.实现三权分立,保证民主政治实施 D.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 38.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39.1898 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 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 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 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40.下图是 1912 年 3 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 “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其中 41 题 12 分,42 题 16 分,43 题 12 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 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 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 国家称为“新型国家”。 ——商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 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 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 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 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 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同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 变化。(6 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 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 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 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 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 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 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 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 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 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 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 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 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 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儒学从汉至唐地位的变化。(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的特点。(6 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 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 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 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 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黄逸峰、姜铎《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袁之一的李鸿章曾 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 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 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 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 何积极影响?(6 分) 2020 年春期南阳市普通高中期中质量评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60 分,每题 1.5 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 BACDB 6-----10 BDCBD 11----15 CBCBC 16----20 DBCDA 21----25 CBCDC 26----30 BBCDA 31----35 DBBDA 36----40 BBDAD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其中 41 题 12 分,42 题 16 分,43 题 12 分) 41.(1)特征: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员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 (每点 2 分共 6 分) (2)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 (或 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每 点 2 分共 6 分) 42.(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 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传统文化。(每点 2 分共 6 分) (2).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隋唐时期:儒 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每点 2 分共 4 分) (3)特点:重视对先秦儒学的传承(继承性);吸收佛道思想、精神(包容性);是儒学哲学化 思辨化(创新性)。(每点 2 分共 6 分) 43.(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阶级矛盾的尖锐;有识之士的推动。特点:采用机器生产; 维护封建制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每点 1 分共 6 分) (2)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积极影响: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 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每点 1 分共 6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