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1. 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
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
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2.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
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A. 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 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 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 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3.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
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4. 图 1、图 2、图 3 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
布的变化体现了
乾隆年间余浚明绘张仲景像,原载(日)
木村博昭著《伤寒论讲义》(1933 年版)
卷首
明代木刻《伤寒论》
中的张仲景像
图 1 图 2 图 3
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5. 1858 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
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
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 1868 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
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入幕洋务企业机构、任职海关等涉外机构成为上海士人竞相角逐的
职业;甲午战后,“舍儒而商”成为沪上和江南士人的新风尚。这反映了
A.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士人抛弃 B. 科举取士不合时宜
C. 经济变动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D.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7. 1949 年 3 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
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
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
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
A. 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的需要 B. 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 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 D. 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
8. 图 4 是一幅 1954 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图 4
A.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C.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D.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9. 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
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的,他们
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
A.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 B.主张精英分子管理国家
C.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 D.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
10.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通过法令,指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
也不应有高薪”,“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薪金每年为 6000 法郎”。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法
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一法令
A.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B.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C.保障了公职人员的纯洁性 D.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11.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
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2.表 1 是英法德美四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简表。其中,丁国是
表 1
年份 甲 乙 丙 丁
1861-1873 3.3(1851-1873) 5.0 —— 3.8
1874-1890 1.7 5.2 2.1(1870-1890)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3.1941 年 6 月,丘吉尔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演说,“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
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
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它的悲剧,都已经一闪而过了。”该演说旨在
A. 呼吁对苏联进行援助 B. 谴责德国的入侵行为
C. 坚持意识形态的对抗 D. 批评英国的绥靖政策
14.美国某总统上台后,在谈到美国对亚洲的政策时说,“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
务;第二,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
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据此判断,该总统是
A. 罗斯福 B. 杜鲁门 C. 肯尼迪 D. 尼克松
15.图 5 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图 5
A.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D.区域集团化受到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第 16 题 10 分,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0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1 分,共 55 分。
16.(10 分)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鞅)
材料二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
民则在官。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司马光)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6 分)
17.(12 分)认识疫灾的演化和时空分布对人类社会防治疫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6 中国古代疫灾频度的时段变化图
材料二
表 2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 频发中心 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 年 长安、洛阳、建康 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 年 长安、洛阳
960—1127 年 开封
1127—1279 年 临安
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
地区
1279—1368 年 大都 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 年 京师 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 年 京师 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
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根据材料一、二,选择至少两个历史时期,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12 分)
18.(10 分)光绪二十一(1895)年三月,江苏布政使邓华熙上奏折将《盛世危言》推荐给
光绪皇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头品顶戴江苏布政司布政使臣邓华熙跪奏
自海禁开而外夷麋集中华,目睹彼族之炮利船坚,所向无敌,何尝不规规仿效振作于
前?是以建船坞,筑炮台,购铁甲之船,设制造之厂,所耗帑项何止数千万?然而马江之役兵
船灰烬,藩服终属于他人。以倭奴蕞尔小邦,步武西法仅十余年,竞借无端之衅,强据我属
国,虔刘我边陲,攻夺我海军,侵及辽疆,所至披靡。以堂堂中土,竟示弱于三岛之
区。……臣愚以为非仅一时一事之贻害,其所以召侮而致祸者由来渐矣!
夫泰西立国具有本末:广学校以造人材,设议院以联众志;而又经营商务以足国用,
讲求游历以知外情。今中华不揣其本而末是求……而臣犹有鳃鳃过虑者:诚恐习俗拘迂未化,
或以用夷变夏为言,凡事畏难苟安,复蹈浅尝辄止之失,不思倭与我本同文之国,彼以能自
得师而效著,我何难幡然变计以维新。……臣阅候选道郑观应所辑著《盛世危言》一书,于
中西利弊透辟无遗,皆可施诸实事。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版序言
(1)根据材料,概括邓华熙的思想主张。(4 分)
(2)你如何看待邓华熙的这份奏折?(6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
1932 年 11 月,《东方杂志》发起“于 1933 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旨
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第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
么梦想?
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
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
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
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截止到 1932 年 12 月 5 日,《东方杂志》共收到回函 160 余
封。1933 年元旦,《东方杂志》第 30 卷第 1 号推出“新年的梦想”专栏,发表了老舍、郑
振铎、柳亚子、邹韬奋、巴金、林语堂等 142 人的答函。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大致分为九类:
倾向于国泰民安的个人梦(106 人)、民族复兴梦(40 多人)、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30
多人)、教育梦(40 多人)、开明专制梦(少数几人)、自由平等梦、民主法治梦、噩梦、
其他梦。
——据黄苏宜《1933 年“新年的梦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进行评述。(12
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11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3
时期 西方的殖民扩张历程
16 世纪初期 葡萄牙在亚洲侵占军事据点,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
16 世纪中期 西班牙占领中南美洲地区,屠杀印第安人,带来的传染病导致大量土著居
民死亡。
17 世纪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建立殖民航运霸权。
英国和法国成为主要的贩卖奴隶的国家,导致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丧失。
18 世纪中期 英法为争夺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斗争,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19 世纪初期 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 100 万码增加到 5100 万码以上。
1845 年英国输华商品增长一倍半,中国出口多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19 世纪中期
大量外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日本生丝、棉花等大量出口。
英国资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一战前夕增加到 10 亿英镑。19 世纪晚期
甲午战后,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20 世纪初期 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 4.5 亿英镑,铁路线增至 4 万多公里。
一战前夕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1 分)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5 B D B D A 6-10 C B D C B 11-15 A C A D C
16.(10 分)
(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2 分)
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2 分)
(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
市易法等。(2 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
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
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4 分)
17.(12 分)
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恰当的历史时期,准确概括变迁特征,并结合表中数据,
对变迁特征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8-12 分)。
示例
选择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1)与隋唐五代(581—960 年)(2 分)
分布特征: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
疫灾的频发中心。(4 分)
合理解释:
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疫
灾频发。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频率低。
空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但由
于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影响,都城都是疫灾的频发中心。(6 分)
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较为恰当的历史时期,较为准确的概括变迁特征,并结
合表中数据,对变迁特征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4-7 分)。
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段转换为某种历史时期,较为准确的概括变迁特征,对变迁特征
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0-3 分)。
18.(10 分)
(1)思想主张:中国战败是因为只学技术而未变革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
业;建立新式学校;变法维新。(4 分)
(2)邓华熙的奏折是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上报的,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思潮,突破了“中
体西用”的局限,有利于宣传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时代局限,未能实现救中国的愿望。
(6 分)
19.(12 分)
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2 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 分)
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①20 世纪三十年代国内背景,包括民族危机严重,当时的国内政局,社会思潮等(3 分)
②20 世纪三十年代国际背景,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3 分)
③20 世纪三十年代征文的内容及反响(2 分)
表述: 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 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 分)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 分)
示例:
观点:“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美好中国的向往。(2 分)
阐释: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倡导
团结抗日,一致对外;1929 年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泛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重大成就。在此背景下,《东方杂志》发起“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其中,“国泰民安
梦”“民族复兴梦”“社会主义梦”占多数。征文活动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在一定程度
上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了社会主义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10 分)
20.(11 分)
说明:时间尺度(4 分),划分依据及解释(7 分)
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期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
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8-11 分)
示例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 世纪初到 18 世纪中期)
在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国家以垄断性贸易、殖民屠杀、贩卖奴隶等
方式,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
这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机器大工业时期(18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
革命时期(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中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 世纪后半期到 20 世纪初)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输出等方式
向东亚、南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
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变为经济附庸。到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
体系初步形成。这与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关。
19 世纪后半期到 20 世纪初,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等殖民国家通过资本输出、瓜分全
球等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 19 世界末 20 世纪
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提高有关。
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期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
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4-7 分)
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时期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
合理性,思路较清晰。(0-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