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ID:436460

大小:658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 3 月涿鹿中学高二历史 2020.3.25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 时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材料 结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 级公民均可参加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 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B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 200 亿卢 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 以改变 C 1965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 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 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 配地位 D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 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 比尚未定型 A. A B. B C. C D. D 2.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 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A. 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 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3.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 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 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 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 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 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A. A B. B C. C D. D 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D. 都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5.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 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6.“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 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 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 是 A.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 (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 阳伽蓝记》) C. (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 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 记》) 7.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B. 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 C. 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 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8.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 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10.下图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的文物图片,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 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贸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 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 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 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 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 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王安石变法简论》)。以下各项符合材料对王 安石变法的认识态度的是 A. 基本否定 B. 基本肯定 C. 一分为二 D. 不清楚 13.下列有关 16 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4.1521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召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路德参加帝国会议,企图让他 在会上公开放弃自己的观点。路德却这样回复:“我不能,也不愿放弃,因为反抗良心既不 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这表明 A. 王权取代教权获得宗教裁判权 B. 路德坚持人文主义宗教观 C. 封建势力与罗马教廷立场一致 D. 德国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15. (08 四川文综卷,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 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 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6.“1861 年 2 月 19 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 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1861 年改革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 17.观察下图,他们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是,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你认 为相同的意义是什么? 亚历山大二世 亚伯拉罕·林肯 明治天皇 A. 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B. 消除了外国势力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8.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 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 时的日本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19.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 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 1945 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 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20.观察下列图片 明治时期的小学 岩仓使团出访欧洲 早期的火车 这些现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①促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②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 ③成为亚洲强国 ④使日本“脱亚入欧”,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21.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A.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 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 废除八股取士 D. 裁汰绿营 22.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 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 强 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3.1898 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 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 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 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 决心 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24.19 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 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 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 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25.对维新变法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B. 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救亡图存运动 C.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3 道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 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 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 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 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的材料 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 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 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 3: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 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据材料 1、2,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4 分) (2)归纳材料 3 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 的?(6 分) (3)概述这三次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8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 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 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 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 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 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2 分)概括其理由。(4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6 分)(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5 分) 28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 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 (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属之礼为由,率军 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 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 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6 分)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 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2020 年 3 月涿鹿中学高二历史 2020.3.25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 时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材料 结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 级公民均可参加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 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B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 200 亿卢 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 以改变 C 1965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 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 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 配地位 D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 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 比尚未定型 B.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判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 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这说明“冷战”结束后国际新 力量对比尚未定型,处于发展演变中。因此选 D。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但财产等级制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并未获得平等的权力; B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但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并未得以改变;C1965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 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反映了 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支配地位。因此,ABC 都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表现 2.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 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A. 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 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土地被地主占有。农民一无所获,B 正 确;汉代注重儒家思想,A 错误;重农抑商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C 错误;商鞅奖励军功, 冲击的世袭的官制,D 错误。 3.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 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 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 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 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 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考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 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内 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 【详解】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反映 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符合对应的变法措施,故选 A;“市易之起,自 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是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的市易法的攻击,实际上市易 法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 B;戊戌变法没有真正实施,所以说“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 速发展”不当,排除 C。明治维新通过殖产兴业,实现日本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成 为亚洲强国,排除 D。 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D. 都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 异同比较中可以得出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是不符合史实的,如孝文帝的迁都洛阳遭到守旧贵 族的强大抵制,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 A B D 三项都是对二者共同点的陈述,均符合史 实。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 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 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④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排除④故选 D。春秋战国时期土地 私有制开始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这都是预示着未来变革的力量。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力量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时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的崩溃,周 王室力量缩小;在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在思想 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6.“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 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 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 是 A.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 (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 阳伽蓝记》)C. (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 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 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定义可知,“时代意见”就是指“后代 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结合选项比较可知:“商 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符合“时代意见”的特征,即“后代人” 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故答案为 A 项。B 项,该项描 写的是孝文帝改革后,商业、丝织业发展,社会生产进步,国家富裕,财政收入增加的状况, 是当时人的认识、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C 项,该项是同时期司马光对王安石 变法的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D 项,该项是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时 代意见”不符,排除。 7.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B. 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 C. 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 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 上的重大改革在推行前,反对改革的派别往往是 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而不是社会各阶层。因此,B 项的叙述是错误的。ABD 表述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思考 8.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其中“这 种潮流”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 进了民族融合。使得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逐渐稳定。南北朝时并没有各国纷纷改革, 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9.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 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知民 族融合对唐朝的建立和强盛的巨大作用;根据题干“李唐一族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是重新统一,创立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可知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 繁荣奠定了基础,A 项正确。BCD 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无法整体上把握孝文帝改革为唐 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 10.下图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的文物图片,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 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贸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正确答案 是 B 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1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 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选项结构,①②③④中排除一个即可,解题时注 意关键词“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在宋代,政治上重文轻武,强化文人政治, 选官制度上科举程序逐渐完善,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而②创 立行省制度是在元朝而非宋朝,因此排除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 12.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 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 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 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 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王安石变法简论》)。以下各项符合材料对王 安石变法的认识态度的是 A. 基本否定 B. 基本肯定 C. 一分为二 D. 不清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王安石应该属于“官户”,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 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即王安石变法 的作用很有限,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基本否定。故答案为 A 项,B 项排除。C 项,材料没有对 王安石变法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排除;D 项,材料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排除。 13.下列有关 16 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 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 义”。因此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政治改革·宗教改革 14.1521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召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路德参加帝国会议,企图让他 在会上公开放弃自己的观点。路德却这样回复:“我不能,也不愿放弃,因为反抗良心既不 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这表明 A. 王权取代教权获得宗教裁判权 B. 路德坚持人文主义宗教观 C. 封建势力与罗马教廷立场一致 D. 德国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马丁.路德坚持自 己“良心”的人文主义宗教观;AC 项不符合材料;1517 年《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国宗教 改革的开始,D 项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国的宗教改革 15. (08 四川文综卷,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 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 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是使农奴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因此排除 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 业革命,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因此 D 项说“开 始发展资本主义”错误。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因此排除 C。 16.“1861 年 2 月 19 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 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1861 年改革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即意味着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选项是 1861 年俄国改革的影响并且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均要选。根据所学 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扩大了国内市场,故①正确;农民获得了自由, 也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②正确;改革内容之一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 治机构也就意味着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③正确;改革 并未结束沙皇君主专制,故④错误;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在改革之前既已存在,故⑤错误, 据此正确答案选 A 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17.观察下图,他们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是,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你认 为相同的意义是什么? 亚历山大二世 亚伯拉罕·林肯 明治天皇 A. 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B. 消除了外国势力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美国林 肯颁布了《宅地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了西进运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 本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维新,经过长达二三十年的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变 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社会。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自 1787 年确立共 和制度,不存在封建制度,排除;B 项,林肯解决的是国内南北矛盾,排除;D 项,根据所 学可知,俄国和日本没有面临国家分裂的问题,所以实现国家统一不是他们共同的意义,排 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 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 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8.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 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 时的日本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本土文 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C。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 【名师点睛】倡导“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 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 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 科学的知识。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 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19.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 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 1945 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 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可知,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使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因此“把日 本一步一步引向 1945 年的大崩溃”。说明了日本明治维新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最终把日本引 向灾难,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必须是全方位的,故本题选 D。A、B、C 说法 太绝对,排除。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20.观察下列图片 明治时期的小学 岩仓使团出访欧洲 早期的火车 的这些现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①促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②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 ③成为亚洲强国 ④使日本“脱亚入欧”,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 ——《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早期的火车说明工业革命影响到了日本,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岩仓使团出访欧洲,通过欧洲之行 看到了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民族危机感,同时激发了努力学习西 方文明的动力;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还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日本逐渐成为 亚洲强国。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文明开化方面走上“脱亚入欧”道 路,却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包括千年以来接受中国滋养的儒家文化,比如仁义礼智信,敬 天爱人。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 为 D 项。AC 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两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④,排除;B 项,选择序号不 全,排除。 21.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A.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 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 废除八股取士 D. 裁汰绿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叙述的是戊戌变法所带来的一部分影响。材料所言,戊戌变法之后导致了部分人失业,这就是戊戌变法中主张裁撤冗员的影响, 这也是戊戌变法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影响 22.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 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 强 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顽固势力为了破坏百日维新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顽固派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队,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辛 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ABD 项,根据以上分 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③,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 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 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 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 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 确答案。 23.1898 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 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 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 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 决心 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答案】B 的【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 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ACD 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故选 B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 维新变法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24.19 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 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 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 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 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它选项不符合事实。所以选 A。 25.对维新变法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B. 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救亡图存运动 C.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发动人民群众,而是依靠的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ACD 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也起到 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都不 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 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 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 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5 道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 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 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 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 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 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 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 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 3: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 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据材料 1、2,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 (2)归纳材料 3 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 的? (3)概述这三次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梭伦要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 矛盾。(4 分) (2)观点:政府应当鼓励工业发展。措施:政府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引进西方技术 设备等殖产兴业措施。(6 分)(3)结果: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明治维新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日俄两国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认识: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或: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8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 主要矛盾,结合各自改革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可归纳提炼出主要矛盾,梭伦要解决贵 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矛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归纳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材料中的 关键词,知道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即可得解;利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 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联系材料中的“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 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可知是殖产兴业,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要通过分析归纳来概述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梭伦改革为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近代化的亚洲强国,或者促进日 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背景和结果;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 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结果;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和 结果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 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 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 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 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 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2 分)概括其理由。(4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6 分)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5 分)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 分)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4 分)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 一的基础。(6 分) (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 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5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帝王之都每以 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则绝远中国,隔 阂山河”可以归纳出“夷夏有别”的思想;第二小问,理由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观念、夷 夏风俗习惯不同以及军事角度思考作答。 (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 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材料中材 料二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是对洛阳发展影响,依据材料三中“扭转了魏晋以来的 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从对北魏经济 发展、民族融合以及唐朝繁荣角度归纳作答。 (3)属于开放试题类型,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认识的主题,本题可以从“民族关系”入手, 结合所学知识,从“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以及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 的重要保证。”等角度回答。 的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上改革·孝文帝改革 28.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 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 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 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属之礼为由,率军 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 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 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6 分)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 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9 分)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6 分)高二历史周测试题(选修一) 1.古希腊文明发生的地域特点是( ) A.大河流域    B.交通中心 C.政治中心    D.海洋辽阔 2.古希腊城邦兴起于( ) A 公元前 8 世纪前后 B.公元前 6 世纪前后 C.公元前 5 世纪前后 D.公元前 2 世纪前 后 3.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 B.城邦独立自主,赋予了古希腊“多中心” 的特点 C.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D.城邦之间以平原植被与河流为自然边界 4.希腊文明的源头是( ) A 克里特文明   B.迈锡尼文明 C.爱琴文明    D.荷马时代 公元前 8~前 6 世纪,雅典处于贵族政治时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请回答 5~7 题。 5.公元前 8~前 6 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的权力机关有( ) ①首席执政官②长老会议③公民大会 A.①③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6.关于公元前 632 年雅典武装暴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结果 B.暴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平民 C.起义曾一度占领了雅典卫城 D.暴动成功地推翻了贵族政治 7.雅典成文法的出现是( ) A.是雅典平民反抗贵族政治的结果 B.是雅典贵族为缓和矛盾的主动改革 C.法律全面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缓和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8.雅典公民基本上分为三派,其中,工商业奴隶主属于( ) A 海岸派     B.平原派 C.山地派     D.高原派 9.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的时间是( ) A.公元前 7 世纪   B.公元前 6 世纪 C.公元前 5 世纪   D.公元前 4 世纪 10.下列关于财产等级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把所有公民按照财产划分为四个等级 B.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有选举权而无被选 举权 C.在军事义务方面,第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D.四个等级享受的权利不一样,但承担的义务都一样 11 在财产等级制改革中,收益最大的阶层是( ) A 贵族       B.平民 C.工商业奴隶主   D.第三、四等级 12 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 四百人会议    B.首席执政官 C.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 13.雅典“四百人会议”的主要职责包括( ) ①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  ②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   ③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4.为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梭伦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B.鼓励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C.鼓励粮食出口 D.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15.约公元前 9~前 8 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 )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C.长老会议成为最高决策机关 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 16.关于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17.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民发生大规模暴动 B.普通民众没有充分享受民主 C.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财产 D.个人独裁现象严重 18.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他上台后推行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设立“四百人会议” 19.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20.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 ) 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21.梭伦改革后( )A.贵族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B.平民比贵族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C.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权利减小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2.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 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3.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为民主制打下坚实的阶级基础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 等级 24.关于梭伦改革中政治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带有否定贵族特权的进步性 ②按财产多少进行权力分配,不 能满足所有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带有局限性 ③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有利于 民主制的发展 ④其民主改革是非常彻底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梭伦语:“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 坚持( ) A.民主原则 B.公平原则 C.财产原则 D.中庸原则 26.右图是古雅典时期著名的民主政治家梭伦,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 A.他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B.他在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C.他取消了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限制 D.他的中庸原则大大加强了改革进程 27.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力分配原则,主要是指( ) A.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C.创立“四百人会议” D.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28.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 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29.公元前 7 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挑战 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30.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31.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 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 588 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 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A.栽种葡萄的技术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大量的土地 D.高超的手工业技 术 33.公元前 431 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 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民众法庭 34.公元前 6 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 100 麦斗的平民,他可以 ①参加公民大会 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5.面对雅典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重点 A.发展农工商业 B.倡导节俭抑制浪费 C.抑制粮食涨价 D.改革币制与 度量衡制 36.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平民公民共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37.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文中的 “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 ( ) A.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B.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 D.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 3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以下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 一时代特征的是(  )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39.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4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41.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42.(2011·长春高二检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奖励耕战 43.战国时期,代表落后和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 A.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B.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 C.封建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4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 C.各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45.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嬴政 47.商鞅因为变法有功,被秦孝公赐封于商。商位于今天的 A.山东省 B.河南省 C.山西省 D.陕西省 4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 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49.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50.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 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商鞅对变法法令的严格执行 姓名 班级 考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1-10 DADCB DAABD 11-20 CCACB ACABC 21 ABCBD AADCB 31-40 BDABD BBAAD 41-50 AABDA CDCAC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