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 2020 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本试卷共 8 页,五大部分,23 小题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客观题必须用 2B
铅笔作答,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记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细品。
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作家迪恩·孔茨写于 1981
年的科幻小说《黑暗之眼》中就虚构了一种会在 2020 年蔓延的名为“武汉 400”的病毒。一类则是视文学
为镜子,从历史作品中窥见当下,洞察人性,反映现实。如加缪描写 1940 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鼠疫》。
而科幻文学作为涵盖两者的特殊文学种类,便被放到聚光灯下进行检视。如某小说中科学狂人培养低
毒性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以这种极端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这也是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
的思想实验,借此探讨一系列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问题。
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
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
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
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
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灵长,但当人类活动过度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
环境,乃至于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时,这个庞大的系统必然会通过种种方式来寻求再平衡,而人类只不过
是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都应该是平等的。
今天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见的未来,倘若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灾难将会以更极
端更频繁的形式再度降临。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续发
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
(取材于陈楸帆的文章)
材料二人类是一个技术性的物种。我们借助技术,生活在一个和自然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因此,很多人产
生了一种幻觉,似乎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意志被塑造的。然而这显然不是事实。
人类虽然已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但相对于自然界来说,仍旧渺小得微不足道。
人类早已把飞船送上了太空,然而就连最近的月球,载人登陆的记录也只是停留在半个世纪前。飞得
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 1 号”,飞了整整 35 年,才在 2012 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而且即将在 2025 年
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银河的尺度是 10 万光年,人类最远的尝试,只是在它的边缘角落里
徘徊。就连地球,我们所知也甚少。深入地下的最高纪录,是苏联留下的科拉超深钻孔,达到地下 12 公里
多,和地球 6300 多公里的半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所以,尽管人类建造起高楼大厦,制造出飞机汽车,能够控制局部环境,对于自然来说,仍旧只是微
不足道、能力有限的一种生物而已。
在这种认识下,对灾难的想象就成了人类生存试验的提前功课。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火山爆发,气
候变化……各种各样的灾难都会考验人类的生存能力。这种灾难,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很快就会发生。
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太大的局限,小行星从地球附近经过,未必能够得到及时的预警,地球内部突然
发生剧烈的变化,那更是无法预期的事,因为除了偶然性的局部地震之外,全球性地质变动远在人类的经
验之外。
灾难能够带来警示,带来反思。它让我们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那些虚
构的灾难,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世界观,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之中,但稍稍放开眼界,就
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其实很脆弱,从而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是一种科学普及的
良好途径。许多描述灾害的小说或者电影,多少都带有科学的元素,不敢说这就能够让人立志走上科学道
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许多种子,这和科幻小说的普遍意义是一致的。孩子们在成长,对灾难的思考无疑有
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
(取材于江波的文章)
材料三
时下这场疫情,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一件事:一种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微生物,居然可以在技术文明快速
发展的人类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人类社会如何从这场灾难中学习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却是一个持久的课
题。如果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一项需要立即深入开展的,恐怕就是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识。
如此,才能在灾难真正袭来时冷静客观地面对。
当然,灾难教育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死”的必然在
场能够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
解灾难教育的本质,或许有所裨益:灾难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直面灾难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才知道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欠缺;也只有在这
时,人性的矛盾和光辉才能抛开各种伪饰,得以真实呈现。
灾难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
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
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可选项就是科幻阅读。科幻作品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
多种可能性的“假想式预演”,因而人类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就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创作主题。少年儿
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明,这类作品中会出现各种沉重甚至阴暗的情节与氛围的描写。从文艺创作的角度
来说,这是烘托主题的必要手法;从灾难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灾难的“真实”呈现。对那些出于情节
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描写,哪怕有些阴暗,我们也不需要视为洪水猛兽。我们要明白,孩子们获取信
息的渠道和他们的视野,可能跟我们所认为的大相径庭;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足够的理解、辨识和接受
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连一些沉重、阴暗的描写都无法接受,当真正的灾难袭来时,又怎能去面对呢?
(取材于马传思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科幻文学作品被人牢记,是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
B. 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展现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话题。
C. 科幻作家、作品没有义务承担“预测未来”的功能。
D. 科幻文学可以在作品中展现某些问题,引发人讨论。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不同意世界是按照人类意识塑造出来的说法。
B. “旅行者 1 号”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
C. 人类可以控制局部环境,但仍是能力有限的生物。
D. 人类对从地球旁经过的小行星有时无法及时预警。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所有科幻小说中的世界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
B. 材料二认为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由于认知局限无法预期。
C. 两则材料中关于科幻作品能产生积极作用的看法是相似的。
D. 两则材料中关于人类对待生存环境认知的看法是一致的。
4. 下列关于灾难教育的价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人客观冷静认识灾难。
B. 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C. 培养探索世界的精神。
D. 增强科幻作品深刻性
5. 结合三则材料,简述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
【答案】1. A 2. B 3. A 4. D
5. ①借助故事,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降低未来的风险。
②培养孩子敬畏自然的认识,让文明可持续发展。或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观念。
③科幻文学作品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或,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了解一些科学元素、普及
相关的科学知识。
④通过阅读科幻文学的方式可以进行灾难教育。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
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
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
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A 项,“是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于文无据。原文为“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
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
高度风险与挑战的”。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 项,“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错误。原文说“飞得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1 号’,飞了整整35
年,才在 2012 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而且即将在 2025 年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是在
2012 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即将在 2025 年耗尽全部电力。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错误。结合“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
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分析,原文是“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
战的”。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
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
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结合“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
识。如此,才能在灾难真正袭来时冷静客观地面对”“‘死’的必然在场能够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
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灾难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
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分析,A 项、B 项、C 项
在原文中都有体现。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
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
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
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
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分析,借助故事,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
思辨讨论,以降低未来的风险。
结合“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
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中建
立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分析,培养孩子敬畏自
然的认识,让文明可持续发展。或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结合“了解那些虚构的灾难,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世界观,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之中,但
稍稍放开眼界,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其实很脆弱,从而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
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许多描述灾害的小说或者电影,多少都带有科学的元素,不敢说这就能够让人立志走上科学道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许多种子,这和科幻小说的普遍意义是一致的。孩子们在成长,对
灾难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分析,科幻文学作品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
结合“少年儿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分析,通过阅读科幻文
学的方式可以进行灾难教育。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
阅读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赵论
苏 辙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①,
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②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
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因其休息而教
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
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
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③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
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
可以信结也。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
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仲
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
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昔者唐室④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
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
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
注释: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体。③椎钝:朴实愚钝。④唐室:唐王朝。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会其乡党之耆老 会:聚集,召集
B. 而不知孝悌之节 节:节制
C. 虽耕田荷任之贱 贱:低微的D. 百战以奉贼臣 奉:遵从,遵守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于岁之终 不复见于当世
B. 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C. 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 因无恒心
D. 可以义动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设其笾豆酒食之荐
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
B. 无三代王者之化
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
C. 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
吴、楚的百姓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大胆做强盗
D. 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0.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
【答案】6. B 7. C 8. C
9. ①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②没有固定的资产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读书人)才能做到。
10. 意义:孔子认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沦为盗贼。有
勇而无礼则乱。孔子主张用礼义来规范勇。紧呈上文燕赵人民好勇乱治,引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的
主张。
孟子认为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有固定的道德观念。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会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就
会放纵邪恶无所不为。燕赵士人的现状是缺少礼义的观念,要想办法对他们施以教化。
作用:引用权威语言,强化论证,增强说服力。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
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 项,“节”,却不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礼节。译为礼节。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 项,介词,在。
B 项,代词,他们。
C 项,介词,趁机;连词,因而。
D 项,介词,用。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
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C 项,“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错误。“其”,代词,指吴、楚之地;“至于”,达到;“负”,依仗;
“为”,成为。那里的老百姓常常依仗自己身上的勇气,成为盗贼。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
①“其”,代词,那些;“之”,助词,的;“以为”,认为;“鄙”,鄙陋;“不足”,不值得;“于”,介
词,对于;“为”,动词,做;“善”,善事,好事(形容词做名词)。②“恒产”,固定的资产;“而”,连
词,表转折,却;“恒心”,固定的道德观念(古今异义词);“惟”,只有。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引用话语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孔子认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
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沦为盗贼。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必须讲“义”,否则就是“乱”和“盗”。结合“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
结也”分析,紧呈上文燕赵人民好勇乱治,引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的主张。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没有固
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结合“当
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
非也”分析,燕赵士人的现状是缺少礼义的观念,要想办法对他们施以教化。引用权威语言,增强说服力。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三代之法,使天下树立学校而教化百姓,行乡饮酒礼射。在一年的终结,田间劳作已经结束,召
集那些同乡的老人,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而天子的大夫亲自为他行礼。因为他认为田野的
人民,裸身的股肱之臣,而辛苦的体力,长幼关系作,以追求一时的利益,却不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礼节,愚昧无耻,没法用道理和他们说理,而容易参与作乱。因此利用他们休息的时间,用礼义教化他们,
使他们不忘本心。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百姓,虽然承担卑贱的耕种任务,他们所有作为的更鄙陋,但他
们心中一定有所坚守,他们的心很朴实,也不至于因为无知而侵犯非议正义。为什么呢?那些官居上位的
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至于后世衰落,天下的百姓,愚蠢的人不知道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益败乱。现在轻扬强悍、
好利而多变化的,吴、楚的风俗啊;勇敢而沉静、椎钝而少文的,燕、赵的风俗啊。以轻扬剽悍的人,却
有好利多变的心,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应该起事而作乱了。至于北方燕、赵两国,那些强劲勇
敢沉静的人,可以用义打动他们,而椎钝少文的人,可以相信结了。然而燕、赵之间,那里的老百姓常常
依仗自己身上的勇气,成为盗贼,和吴、楚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他的勇敢都接近于作乱,而他的椎
钝接近于不知道理。上面失去其道,而燕、赵的良民,不再出现在当代,而那些暴戾的人常常扰乱天子的
统治。孔子回答说:“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崇高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
劫。”所以古代圣人用义止乱,用义防盗,使天下的人都知道父子君臣的道义,谁参与作乱的呢?
从前唐朝衰落的时候,燕国、赵国的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遵从贼臣,竭力致死,不顾失败,来抗
拒天子的军队,而认为忠臣义士是应该这样做的。在这时,燕国、赵国的士兵,只有无道义的,所以举他
们的忠诚专一的心,而用天下最叛逆,以抵御天下的归顺,却不知道是错误的。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
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
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因此,燕赵的地方,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二)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各题。【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①必闻,
在家②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
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
【答案】(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
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
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需要结合文言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夫
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分析,“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
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
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
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
(2)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
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
助子张端正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
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
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并非不
想专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
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点睛】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
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
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
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阁 夜①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此诗是公元 766 年作者在四川夔州西阁夜中所作。此时作者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
高适都死了。从去年十月到这年八月四川混战也暂告一个段落。②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字
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此处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
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③漫:随它去。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催短景”与“景翳翳以将入”中的“景”字都是“日光”的意思。
B. 第四句说霜雪停后天空澄澈,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
C. 第五句意思是说,因长久征战,百姓的哭声传彻四野,暗示战事惨烈。
D. 第六句“夷歌”指少数民族歌谣,作者多处听到渔夫樵子唱的“夷歌”。
13. 诗中“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下列诗句中“天涯”用意不同的一项是
A. 故乡何处天涯远,黄粱梦断行云断。(唐·无名氏《木兰花·春日述怀》)
B. 天涯流落岁将残,望断故园心眼。(唐·无名氏《西江月·登城晚望》)
C. 宜富贵,逞奢华。一团和气遍天涯。(唐·无名氏《鹧鸪天》)
D. 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唐·灵一《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
14. 本诗抒发多重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要表达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12. B 13. C
14. ①第一句中的“催”字写出时光流逝,进而抒发光阴荏苒,岁序逼人的无奈伤感。
②首联叙写冬夜寒景,环境寒怆,抒发作者沦落“天涯”的思乡之愁苦心情。第六句中的“夷歌”再次回
扣作者身处“天涯”之意,作者客居他乡。
③二三两联中的“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抒发作者对于时局动荡不安的悲痛的情感。拂晓之时听到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对战乱中人民的抱有同情之心,深切地表
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尾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奸都同归于尽,眼前的
朋友的音书消息、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抒发作者悲愤感伤的情绪。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B 项,“第四句说霜雪停后天空澄澈”错误。“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
后分析选项诗句意思。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天涯”的意思。
A 项,结合“故乡何处”“星云”分析,此处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
B 项,结合“故园”分析,此处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
C 项,结合“一团和气”分析,此处天涯是意为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D 项,结合“昔年”“共风尘”分析,此处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
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
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
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
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点出时间、天气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诗人凄苦的心境;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
基调。抒发作者沦落“天涯”的思乡之愁苦心情。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结合“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闻战伐”等分析,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视听结合),以乐景写哀情,对战乱中人民的抱有同情之心,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怀。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作者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
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流露出诗人忧愤感伤、
悲壮深沉的情怀。内心是悲愤的:面对战事难歇,诗人想复兴社稷,但壮志难酬,理想的人生境界与凄凉
的现实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诗中“卧龙跃马终黄土”说英雄人物终归黄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蜀相》中也称颂过诸葛亮的才能与忠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古人重视积累,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在《逍
遥游》中这样谈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固一世之雄也 (2). 而今安 哉 (3). 三顾频烦天下计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5). 驽马十驾 (6). 功在不舍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
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频”“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
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23 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之滨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
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
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
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
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
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的沙砾中摸到
一颗极小的贝壳。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些什么?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
在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
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竖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
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
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出
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
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
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古为河西四郡(张掖、武威、酒
泉、敦煌)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长河中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张掖
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
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北魏时,当地音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的《秦汉
伎》,以《西凉乐》之名流传。唐代,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孕育出响彻世界的“唐乐”高峰,《十部乐》
涵盖丝路沿线各民族的音乐。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八声甘州》《甘州曲》等词牌、曲
牌流传至今……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
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了充盈着史诗情怀的《河西走廊之梦》,嘟嘟克笛引领的恢弘旋律,美得让人流泪。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经过漫长时光与无数
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沧海桑田,才产生了人类。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
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不知道一匹解甲归田的军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辉煌的曾经。它是一
头漂亮极了的汗血宝马,通身黝黑发亮,偶尔抖一下耳朵,眨着长睫毛,安静地承受着人类好奇的抚摸,
却不知从哪里透着一副不羁的神情。在它的附近,两匹棕红色大马在隔着栏杆亲昵。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轻轻从它的侧面摸上它的脸颊,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
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
马之声。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
巨变。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朗
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名将古谁
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马和诗歌的耳
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
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在汉代酿酒古法的基础上,民乐人用高粱、玉米、大麦、
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粮食酿制了独具一方风味的美酒。三十年陈的白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夕阳一样
的淡淡金黄。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
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
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是一杯
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对话,像一声
声耳语。他们一个来自天津,一个来自西宁,隔着车子的过道,两人从一碗“炒炮仗”开始,讲青海的面,
天津的面。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
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从耳蜗
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
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取材于苏沧桑同题散文)
1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 混沌:模糊,不分明。
B. 如游刃穿行于风中 游刃:庖丁运用自如的刀,形容自由穿梭。
C. 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 凿空:空前绝后。
D. 化作眼泪飙飞 飙飞:到处飞溅。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由绵绵绿意的植被,联想到此处在远古时曾为大海。沧桑变化形成了壮丽的丹霞地貌。
B. 诸多历史杰出人物曾行走在河西走廊,印证了河西走廊连接古今中西辉煌悠久,如今落寞。
C. 民乐陈酿风味独特,作者认为它与江南黄酒风格不同的原因在于凝聚着浓郁的历史因素。
D. 同伴聊起各自的家乡吃食,让作者顿生思乡之意,想到江南桂花小院,母亲的生活场景。
18.文章写到了河西走廊中张掖峡谷丘陵、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民乐这些地点。请分别概括这些地点的景
观风物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9.作者说“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实际上其他艺术的交流也同样是“人心的交流”。结合你的经历,
谈谈你对这类“人心的交流”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交流”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感悟,音乐除外。
【答案】16. C 17. B
18. 参考:作者在河西走廊中张掖峡谷丘陵看到当地经时间冲刷后形成的壮美雄奇的地貌,引发作者对河西走廊自然风貌的欣赏赞美。同时联想到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抒发作者对其历史、人物的赞叹与思考。
在军马场作者看到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抒发了张掖当下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后和平气象的慨
叹、赞颂。
在民乐作者由陈酿感怀,抒发对民乐人如今平静祥和生活的赞美与欣赏。
19. 和文学交流。通过文学交流,架起新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的金桥。文学是国际交流的最好媒介
之一。用最透彻的心去书写文字,在这速食文化的海洋中得以解脱。用墨去漂白心灵,用笔去书写纯净。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
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
则。
C 项,“凿空”,结合“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
凿空之旅”分析,有开通道路、穿凿等意思。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
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 项,“如今落寞”错误。结合“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
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
明之光在这里闪耀”分析,印证了河西走廊连接古今中西辉煌悠久,没有说“如今落寞”。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
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
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
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分析,抒发作者对河西走廊自然风貌的欣赏赞美。结
合“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些什么?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分析,联想到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抒
发作者对其历史、人物的赞叹与思考。
结合“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
之声”“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巨变”“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
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分析,在军马场作者看到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
抒发了张掖当下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后和平气象的慨叹、赞颂。
结合“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
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
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它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
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等分析,民乐陈酿风味独特,作者认为它与江南黄酒风格不同的原因在于凝
聚着浓郁的历史因素,抒发对民乐人如今平静祥和生活的赞美与欣赏。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 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
题“作者说‘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实际上其他艺术的交流也同样是‘人心的交流’。结合你的经
历,谈谈你对这类‘人心的交流’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交流’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感悟,音乐
除外”分析,需要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本题可以选取文
学、绘画、舞蹈等来写。抓住“人心的交流”来写,通过选取的“交流”对象,根据对象的特征及影响等
来写。如舞蹈,不仅只是一种观赏性的表演,对于现代舞者而言,它更是一种释放,一种表达,一种沟通,
一种思考。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很多人在一起,都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舞蹈形式。
(二)(共 5 分)
20.有人用“黠而侠”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意思是说刘姥姥既有“狡黠”的一面,又有“侠义”的一
面。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刘姥姥的“黠”和“侠”的理解。
【答案】黠,即聪明。刘姥姥小说中说她是久经世故,二进贾府时,情知是王熙凤等戏耍她,但是她还是
有意配合凤姐鸳鸯哄贾母高兴,是装傻。讲故事也有意迎合贾母宝玉的好奇心理,投其所好。
侠,即有义气,敢担当。当贾府溃败时,巧姐被卖。刘姥姥知恩图报,救下巧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黠”,即聪明。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底层人形象,从第六回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借钱,到第
百十三回凤姐托孤,刘姥姥可谓见证了贾府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全过程,她身为一个农村妇人,本与贵族阶
层无任何关联,曹公却别出心裁,通过刘姥姥借钱这么一件小事,让这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老妇人与贵族
的生活得以接触,底层人民与贵族阶级的碰撞,深化了《红楼梦》的现实内涵,并将这位老人的生存智慧通
过贾府这个平台得以施展。刘姥姥看似愚蠢,频繁闹笑话,实则大智若愚,心如明镜,只是故意配合众人
开玩笑,并非真的一无所知。
“侠”,即有义气,敢担当。她第三次出现救巧姐并收留她却是可敬的;前面越是可笑,后面就越是可敬。
有谁能想到供人取笑的人竟然是救命恩人呢。当贾府溃败时,巧姐被卖,刘姥姥救下巧姐。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一)语言基础应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各题。
南宋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顽强的意志是成就梦想的可靠
保证。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我们才能不为困难吓倒,不为逆境___________。没有顽强的意志,我们只能
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当中___________。意志坚定,是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劳苦不足以使他们___________,困难不足以
使他们丧志。不管处境如何,他们总能坚持与忍耐。他们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21. 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屈服 首鼠两端 心灰
B. 折服 裹足不前 心灰
C. 折服 首鼠两端 灰心
D. 屈服 裹足不前 灰心
22.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结合文意将它修改为正确的句子。要求:注意上下文内容衔接,保留原有信息,
不超过 30 个字。
【答案】21. D 22. 拥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
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屈服:有降服,折服,妥协,服从,弯曲起伏的意思。折服:指信服,心服,制服,说服,使人从心里屈
服或服从。结合“为逆境”分析,不被逆境折服,选用“屈服”。
首鼠两端:意思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裹足不前:意思是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结合“徘徊不
定”分析,选用“裹足不前”。
心灰:佛教语,心上的尘埃,指心中的世俗杂念。谓心如死灰,极言消沉。灰心:谓悟道之心,不为外界所动,枯寂如死灰;因失败而丧失勇气或信心。结合“劳苦不足以使他们”分析,选用“灰心”。
故选 D。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
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
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
细推敲。
划线句子,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把“没有”去掉。
(二)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23.愁苦与恐惧是人类躲不开的情感,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
人物,谈谈他们是如何面对所遭受到的愁苦或恐惧的。150 字左右。
【答案】《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是一个穷困而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务实、高傲、矜持、奋进,勇于听从
内心声音和精神召唤。虽然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始终在五味杂陈中行进,但他身上那
种虽遭遇诸多困难和坎坷都都无法磨灭心中信心和勇气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走向美好的明天!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
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问的是“愁苦与恐惧是
人类躲不开的情感,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人物,谈谈他们
是如何面对所遭受到的愁苦或恐惧的。150 字左右”,考生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著作人物来点评,如孙少平、
孙少安、翠翠、桑迪亚哥等。要注意结合人物经历和思想、小说情节和主题来分析。写如何面对所遭受到
的愁苦或恐惧时要正面立意,不能盲目贬损或拔高评价。
24.当前疫情形势逐渐被控制,人们防控意识逐渐松动,小区、超市里出现了“不戴口罩”,忽视安全距离的
现象。请你劝说他们注意防控。要求:语言得体,条理清晰。150 字左右。
【答案】戴口罩这个行为往小处说是保护自己,往大处说是为这次和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做斗争做贡献的。
因为每个人都戴了口罩,疾病传播速率就会下来,有利于疫情的遏制。戴口罩就是一个实际参与防控的具
体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需冲锋陷阵,只出门戴口罩,这点非常重要,戴口罩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爱护自己,保护家人,就是对国家作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当前疫情形势逐渐被控制,人们防控意识逐渐松动,小区、超市里出现了‘不戴口罩’,忽视安全距离的现象。请你劝说他
们注意防控”,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
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
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可以围绕“戴口罩”的作用,当前疫情的状况,病
毒的传染等方面分析劝说。
25.请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渴望疫情结束的
愿景。要求: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150 字左右。
【答案】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2020 年的这个春天,到处弥漫着铅灰色的阴霾。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人回家团圆的脚步,或许我们都未想过那远在天边的疫情会迅速波及中国;
未曾想到零三年发生的灾难会如此相似的“重蹈覆辙”;未曾想到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这场突如其来的磨难……
驰骋疆场三百回,舍身战“疫”终不悔!病毒虽是无情物,人间大爱却是花!你我他,醉繁花,携手共进
护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
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请以‘没有一个
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渴望疫情结束的愿景”,要求写的是
抒情性文字,注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我每日祈祷,和我们祖国千千万万的子女一样,祈祷我
们早日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上下各方人士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携手共渡难关。
【点睛】微写作虽然是作文,但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
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 150 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
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却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六.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6.根据要求写作。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 1937 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师生徒步三千多里从湖南长沙走到云南昆明,
低矮破旧的校舍,艰苦的办学条件,甚至缺衣少食,但师生凭借一股“刚毅坚卓”的顽强意志,战胜了环
境的恶劣,取得了诸多世界级学术成果,在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培养出了邓稼先、李政道、杨政宁等一大
批知名学者,孕育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刚毅坚卓”也成为联大校训。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用坚强面对一切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学会了面对,正如人类要面对自然,政府要面对群众,我们也要面对很多事。然
而每个人的态度却是不同,有人勇敢,有人微笑,有人镇定,也有人怯懦,有人悲伤,有人慌乱。既然要
面对,我们为何不坦然相待,用坚强面对一切呢?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这个著名的音乐家,有着很高的音乐才华,却双耳失聪,这对于一个需要双耳的
人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但他并没有退缩,没有颓废,而是选择坚强的面对,为人们谱写出生命的乐章。司
马迁曾深陷大牢,面对着严刑拷打,他虽身残却志坚,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隐忍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史
记》。同样,在今年的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7级地震,又一次夺走了几百人的生命,面对着自然灾
害和失去家人的痛苦,灾区人民选择了坚强。其中,一个小女孩在被送往医院治疗时,仍能微笑着对医生
说:“叔叔,我没事儿,我不哭”,这一画面,感动了多少人!
事实上,每个人一生都会面对很多事,要做很多选择,这些事无论是好是坏都并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
与其跟老天抱怨命运的不公,还不如选择坚强地面对,迎难而上,在困难挫折的打击下,在荣誉和成功的
鞭笞下,我们只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如今的我们,面对着即将到来的会考,一年后的高考,以后还会面对更多的考验和磨炼,生活中我们
可以看到有人对生活和学习的厌恶,同样也能看到有人始终微笑着对待一切。坚强地面对每一次的不如意,
享受生活的乐趣,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走的更远。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增
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困难,挫折能够磨炼人的心性,成功、荣誉也能够激励自我,坚强地
面对,那么付出了多少汗水与辛苦,就能得到多少回报和成就。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坚强地面对一切,就能使自己的生命如流星般璀璨。面对
生活的压力,挫折,若是胆怯、畏惧,那么就只能碌碌无为。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无一不是坚强
地面对一切,在自己的信念和努力下取得成功。所以,请坚强地面对一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
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
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刚毅坚卓”,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
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 1937 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但师生凭借一股“刚毅坚卓”
的顽强意志,孕育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等。“刚毅坚卓”也成为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刚强、坚毅、
坚定、卓越。是指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以及让自己刚强、坚毅、坚定、卓越。“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
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
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指引我们保
持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参考立意:直面困境;做一个坚忍不拔的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畏困难;做一个“刚毅坚卓”的人
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直面困境,做一个‘刚毅坚卓’的人”。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论述,如很多看起来不可抵御的困难,只要有了心理准备,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很多时候会陷入困苦的境
地,难免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覆,“风雪”吓倒;做人,最重要的是在陷入困境时,能够从容面对、
坦然挺住。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等。
【素材】校训中“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札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
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
“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
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
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代。“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是西南联大的价
值取向,于是西南联大制定了自己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因此,“刚毅坚卓”的校训就是特定
的时代精神与普遍的大学精神的结晶。而在当今现实的社会条件下,继承西南联大的校训,更有其特殊意
义。
在西南联大的历史和西南联大的人生故事中,弦歌不辍的,不总是为国有情怀、有担当,为学有精神、
有创造,为人有教养、有品格吗?西南联大人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境遇与时代特征中,顽强不懈地走出了
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质的。我们今天领悟这种人生境界,承继这样的精神气质,最重要的是塑形我们
自己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质,创造出新的历史和人生奇迹。这样,我们才能不愧对前人,
并能引领后人。
“刚毅坚卓”是一盏帮助我们保持人类主体尊严的精神的明灯,它能在民族危亡之际,鼓励西南联大
师生捍卫民族的尊严;“刚毅坚卓”是指引西南联大师生办学不辍,取得世界级学术成果的明灯,它能在
办学条件最差的时期培养出最好的人才;“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师生心中永远不灭的明灯,今天联大虽
然已经不在,但是这种精神却一直闪光!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
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
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
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
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
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27.请以“我的战‘疫’手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思想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我的战“疫”手记
中国传统春节,本应该是这样的情景:大街上人来人往、超市里热闹非凡、路旁小孩子蹦蹦跳跳、马
路上车辆熙熙攘攘、车站里春运忙碌……可是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却恰恰相反,每座城市不论白
天与黑夜好似一座“空城”。
2020 年的春节如约而至,全国上下都期待着快快乐乐乐过大年。可谁也不会想到,一场“新型冠状病
毒”骤然爆发了。姐姐告诉我,在 2003 年我国也有一次病毒大爆发,名字叫作“非典”,这次病毒与上一
次“非典”极其相似。
开始,我还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可是,武汉、广东,浙江、安徽,甚至是国外好几个国家都有了
疫情。我所处的省份安徽许多省道相继封闭;每天的新闻不断在更新着疫情上升的数字,截至 2020 年 2 月
1 日 13 时,确诊 11823 例,疑似 17988 例,死亡 259 人。这些令人恐怖的消息传来,我和家人早就意识到
问题的严重性,从春节前武汉封城开始,我们家就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取消了旅游计划、退了去南京往返的火车票、决定做到一直“宅”在家里;当机立断不去拜年,从微
信上发一个自己拜年的视频,并向亲戚们建议不去各自亲朋好友家串门了。在上海的表舅听了我们的建议,
也表示同意决定不回来团圆了;同时,妈妈也减少了外出买菜,让淘宝苏果送蔬菜到家;爸爸买了两大瓶 84
消毒液与一大罐 75 度以上的酒精喷雾瓶在家里喷洒消毒;在一天之中一摸脏物立即按医生的方法用肥皂洗
手,从不间断。我们还购买了 N95 口罩十余只,只要出门就戴上口罩。
我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在这个非常时期,他被调到第一线去了,每天都会与很多人近距离接触。大家
应该都知道,这个寒假中会有诗词大会在电视节目播出,我本打算和爸爸在一起观看,共享天伦之乐,但
是,疫情的爆发让这一切都成了虚无的幻想。遥想去年,我与爸爸诗话“世间风云”、雅谈“风花雪月”,
那是多么快乐呀!但是,眼下这一切都成了泡影,“早晨我醒父已去,午夜我睡父刚回”。
有一次,爸爸回来刚想休息一会,正想打开电视机时,一个又一个的电话打的爸爸无暇顾及电视,我
沉默了。在爸爸放下手机之际,我告诉他:“爸爸他不用看了,赶快执行任务去吧。”因为,身为警察的
他晚去一秒就有可能有一个病人拒绝隔离而逃出来,后果不堪设想。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转身迅速下楼离去,留下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独自看着电视,望着爸爸的背影,我竖起了大拇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
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审题】请以“我的战‘疫’手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需要抓住主体“我”,事件战“疫”,文体要求
为记叙文。防控就是责任,使命呼唤担当。守护人民群众平安健康是责任,是担当,是使命,在前行的道
路上,风雪再大,也不畏惧。可以写自己如何在疫情情况下保护自己及身边亲人的,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
写,如如何说服家人主动戴上口罩,在外面如何劝说人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疫情情况下,如何帮助身边
的人等。还可以以假设的身份来写。
参考立意:疫情之下,勇于面对困境;愿世间 美好与我们环环相扣;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责任与担当
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写此次疫情的影响等,然后选取疫情期间的一些事情来写,如“我”如何帮助邻里,
劝说家人及时戴上口罩,捐款等,通过这些小事情来传递人间的爱。最后可以写期待疫情结束,或者抒发
自己的感悟等。
【素材】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从武汉发展起来。转眼间,遭受感染的人数已经上千了。这场
浩劫令人们心中不安起来。超市里的口罩已售完,快餐面也已告罄了。望着确诊人数的疯狂增长,我的心
中像被火烧了一样疼。但,无数良心企业向武汉发起了捐款;无数的医护人员纷纷请战,奔向一线;无数
生产线提前开工,为医务后勤供应做足了保障……“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的开工、新型疫苗的开发……好
消息纷至沓来!在困难面前,中国人民从未倒下。这次,同样会站起来!
正当全球华人为此祈求时,在抗疫第一线上,一名名“白衣天使”在为之奋战着!他们放弃了自己过
年的宝贵机会,为的是让大家能过个安心年!他们直面面对疫情,面对被感染的巨大风险,是的,他们没
有因为疫情的可怕而退缩,他们把对家人的关心、思念埋在心底。把对国人的安危摆在第一位。我至今都
还记得他们说的话“谁不想回家过年啊!”
是的,哪一个中国人不盼望着能回家过个安稳年啊。因为疫情,让我们和亲人暂时分别。因为疫情让
多少人民殚精竭虑。可正因为疫情,我们才见识到了真正的“白衣天使”。是他们在默默奋斗,是他们为我
们铺上了回家的路,是他们让我们得以如此安心。在此我由衷的对在前线对抗疫情的“白衣天使”说:“谢
谢你们,因为你们,我不再惧怕疫情,你们都是好样的!”
我希望全国人民手拉手携手共抗此次危机,都好好在自家呆好,不乱跑。武汉小可爱,不要害怕,有
祖国在,我们一定可以度过这次危机,很多医护人员已放弃和家人团年的机会奔赴疫场一线,我们更应该
相信他们!
感动,来自一名 84 岁高龄的老人钟南山院士。肺炎疫情以来,钟南山这个名字再次被刷屏整个网络,
的他就是非典时期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人,这次,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亲征、操心劳力,
他是告诉所有人千万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第一时间冲去前线的,在除夕坚守武汉肺炎第一线,他的发言和
提醒,困难面前微笑面对,淡定从容,说到疫情和人民,红红的眼里泛着泪花。这一刻,我想这是钟南山
老人对中华民族的深沉的大爱和民族灾难的同情,至少在我心里钟老是真英雄。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
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
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
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
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
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
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
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
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