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2.卷Ⅰ答案点击智学网上对应选项,卷Ⅱ将写在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拍照上传至智学网,一题一张。
卷Ⅰ(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
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现象
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
B.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C.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
D.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
2.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对古罗马某一法律评述道:“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
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据此可知,这一法律
A.开启了罗马共和国对法治的思考
B.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体现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D.使罗马法由公民法走向定制法
3.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
A.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城邦的重要性
B.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C.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D.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
4.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 15 世
纪 20 年代的 5%上升到 16 世纪 20 年代的约 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D.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5.法国科学家笛卡尔(1596-1650)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他说:“我尤其对数学推理的确实性与明了性感到高兴。”他强调科学的
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种认识
A.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兴起
D.消除了人们的宗教信仰6.下表为细胞学说的确立过程。据此可知,细胞学说的确立
科学家 时间 贡献
(英)胡克 1665 年 利用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德)施莱
登
1838 年 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德)施旺 1839 年 与施莱登共同提出细胞学说并将之扩大到动物界
(德)魏尔
肖
1858 年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的观点,细胞学说全部完成
A.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宣传
B.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了奠基
C.推动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D.得益于广大科学家不懈努力
7.1642 年 6 月,英国议会向国王查理提出了《十九个命题》,宣称查理接受这些命题就能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它要求所有国王的顾问
和某些官员的任命应当得到议会的赞同,议会的成员应当免于被拘捕,国王的特权不应包括私人指挥任何武装力量等。英国议会与王
权的斗争
A.导致了克伦威尔的独裁B.推动了分权理论的发展
C.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
D.使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8.下表是 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体现了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
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
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种享有同等表决权的
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
额的众议院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美国民主政治的真实性
C.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枢
D.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
9.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
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在此,恩格斯
A.鼓动工人阶级进行起义
B.肯定了德国宪法的积极性一面C.认为德国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D.坚持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10.1832 年、1867 年和 1884 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 19 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 1832 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
1867 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 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D.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11.16-18 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 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
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12.18 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界兴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认为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
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这体现出
A.经济理论决定政府政策
B.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工业化改变了英国面貌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13.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D.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14.19 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A.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C.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D.没有看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
15.1919 年 9 月 23 日,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提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
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手段。”列宁的信说明当时苏俄
A.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对经济体制进行某些新探索
D.为获取西方的援助不择手段
16.1921 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
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完善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17.下表是 1928—1932 苏联部分工业品产量变化表
时间类别 1928 年 1932 年
生铁(百万吨) 3.3 6.4煤(百万吨) 35.5 64.4
石油(百万吨) 11.6 21.4
电(十亿度) 5 13.5
棉布(百万米) 2678 2694
毛织品(百万米) 86.8 88.7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衡
D.迅速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过渡
18.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A.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D.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19.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
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机械化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C.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20.1929-1933 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 7 亿美元,是 1900 年以来到 1929 年总和 2.5 亿美元的近 3 倍;在此
期间 37000 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 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 250 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 1930
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21.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后一再鼓吹欧洲联合,但他不特别关心把一般的原则变为现实,因为他不愿意直接参与其事而放弃世界帝国地
位,他鼓吹欧洲联合,同美国一样,主张着眼于同苏联抗衡。丘吉尔的主张
A.推动英国成为欧洲联合的动力
B.给欧洲一体化进程埋下隐患
C.意在维护英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D.有利于构建欧俄均衡的世界
22.“美国自 1991 年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 4%,而失业率却从 6%降到了 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
美国 1999 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 1.9%,增幅为 34 年来的最小值。”材料反映了美国
A.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效应
C.经济“滞胀”局面未能扭转D.“混合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
23.“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 TPP 协定及奉行‘美国优
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表明
A.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技术优势
B.贫富分化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西方国家对当前利益分配不满
D.反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24.2000 年 4 月,77 国集团自 1964 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
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A.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冲击
C.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
D.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25.从 1996 年到 2005 年的十年间,加入 WTO 的发达国家有 4 个,发展中国家有 31 个。截止 2005 年,WTO 成员国数量达到 149 个,约占
全球国家总数的 63%.这表明
A. 新兴独立国家数量猛增
B.国际旧政治格局遭到冲击
C.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D.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推进
卷Ⅱ(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26 题 12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2 分,29 小题 14 分,计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早在 1765 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到了 1784 年,瓦特又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18 世纪末期,英
国棉纺织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1806 年,英国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使用蒸汽发动机的织布工厂不断增加。英国棉布产量
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1800 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 25%,1828 年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
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英国棉纺织逐渐成为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摘编自赵文斌《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付之东流的》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事实,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史实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53 年 9 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1955 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
广泛推广”,要求到 1960 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 2800 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者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 年农业丰收,
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 年 5 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
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 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 37 公斤增至 40 公斤,美国 1961 年人均肉产量却有 100 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
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特征,结合苏联改革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发展需注意的问题。(12 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 年 8 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
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
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
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
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方式方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的社会福利改革有哪些积极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福利制度存在哪些弊端。(4 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
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
材料二
1944 年 7 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 44 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
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有利因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雷顿森林体系。(6 分)
2019-2020 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与解析
1.【解析】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想参加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
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B 正确;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 D;材料主要说明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激发公民的参政积
极性,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2.【解析】依据材料“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可
以看出,该法律的出现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这是《十二铜表法》出现的原因,故 C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继承了罗马习
惯法的一些内容,故 B 项错误;A 项中的“开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属于公民法,并没
有体现定制法,故 D 项错误。故选 C。
C
3.【解析】苏格拉底主张“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是为了树立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对
于城邦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主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
影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对于社会正义的影响,排除 D 项。
【答案】A
4.【解析】从材料“世俗绘画的比例从 15 世纪 20 年代的 5%上升到 16 世纪 20 年代的约 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联系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不反对宗教信仰,而是借宗
教形式来反封建,来表现人文精神,故答案为 A。说文艺复兴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过于绝对,说法错误,排除 D。用理性批判宗
教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材料相悖,B 错误。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不是文艺复兴的思想,C 错误。
【答案】A5.【解析】依据材料“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结合所学可知,笛卡尔的认识有助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发展,有助于
人们摆脱教会神权的束缚,从而推动思想解放,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
学,数学是其方法之一,这不是自然科学的本质;C 选项错误,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是 1543 年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D 选项错误,笛
卡尔的学说并没有消除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答案】B
6.【解析】表格表现了细胞学在一系列科学家的研究之下而形成了,从胡克到魏尔肖这些科学家有关细胞的研究,都与他们不懈的努力
有关,答案为 D。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神学的宣传,A 错误。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C 错误。施莱登和施旺创立
的细胞学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了奠基,对整个细胞学建立和完善表达不全面,排除 B。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依据材料可知,《十九个命题》提出扩大议会的权力,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体现出一定的
分权思想,推动了分权理论的发展,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所以不会导致克伦威尔的独裁;C 选项
错误,《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D 选项错误,1721 年沃波尔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首相,标志着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答案】B
8.【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的最终国会建设方案的内容,可以看出最终方案综合了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充分照顾
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体现了妥协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智慧,此方案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故选 D 项;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
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材料主要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没有涉及和其他部门的分权,故 A 项错误;材料是阐述国会的建设方案,
同美国民主政治是否真实无关,B 项排除;材料是阐述国会的建设方案,同美国国会的地位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答案】D
9.【解析】根据材料主旨可知恩格斯强调在民主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工人阶级有可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政权,这是对《德意志帝国宪
法》积极一面的肯定,选项 B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显然主张用合法手段,通过选举获得政权,而非通过起义这种暴力手段,
选项 A、D 排除;材料并非对德国宪法的批评,选项 C 排除。
【答案】B
10.【解析】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始得确立,故 A 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
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 D 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 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 B。
【答案】D
11.【解析】材料体现了 19 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工
业革命的开展有关,随着大机器生产的逐步扩展,欧洲国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原材料。故答案为 B 项。AC 项,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D 项,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答案】B
12.【解析】根据材料中“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思想是自由
放任思想,让市场自我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根据材料中时间“18 世纪中叶以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即将开展
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资本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 B 项。A 项,政府政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
的,不是单纯由经济理论而决定,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即 19 世纪 40 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项,综上分析可知,当时的英国即将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说
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13.【解析】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说明第二 3 次工业革命并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其他
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业生产也有提高,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原因的探讨,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速度,A 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所占比例下降,并不表明经济发展下降,排除 D 项。
【答案】C
14.【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车行驶不需要马拉”、“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像箭一样快”“电线”、“自动”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
两次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可喜变化,欧洲农民已经看到了这些,故 BD 不符合题意;由“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面
包”,则说明面对这种进步,欧洲的农民并没有由此得到生活的改善,故选 A;题干提到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市场经济取代自
然经济的变化发生在上述现象之前,故排除 C。
【答案】A
15.【解析】列宁提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国家
取得技术帮助的手段”,这说明列宁意图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新经济政策,故 C 项正确;1921 年苏俄才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故 B 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1926 年,故 A 项错误;D 项的“不择手段”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
【答案】C
16.【解析】依据材料“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
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这一法令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该法令主要是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并未涉及产品的
支配;依据材料中“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等信息可知 B 选项错误;D 选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 1937 年第二
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不是该法令的影响,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答案】C
17.【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表格数据变化,其中可见重工业领域产量明显上升,而轻工业上升幅度较小,体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选项 B 正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正式确立是在 1936 年,选项 A 排除;苏联完成工业化时间为 1937 年,
选项 D 排除;材料中只提及工业结构中产量变化情况,无法看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情况,选项 C 排除。
【答案】B
18.【解析】由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产值负增长”,到二五计划时,农业产值与重工业和轻工业一样都有所增长可知 C 项正确;结合苏联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工业化可知 B 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中到二五计划时各项产值均为增长,可知 AD 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9.【解析】由材料“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改革措施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
主权,这有利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C。赫鲁晓夫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认识,故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排除 A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
并未借鉴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D。
【答案】C
20.【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C 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
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B 项,
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 B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
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1.【解析】根据“他不愿意直接参与其事而放弃世界帝国地位”,“主张着眼于同苏联抗衡”等信息可以看出,丘吉尔的这些主张对于
欧洲的联合是存在隐患的,不利于欧洲的联合进程,故 B 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英国不会成为欧洲联合的动力,排除 A;二战后
英国霸主地位已经不存在了,故排除 C 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俄国,此时已经是苏联,关没有俄国,且也不可能均衡,排除 D 项。
【答案】B
22.【解析】材料中描述的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可知这是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新经济”,选项 B 正确;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是二战后至 1973 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 A;“混合经济”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
D;根据所学可知 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摆脱了“滞胀”危机,选项 C 排除。
【答案】B
2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美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行为反映其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分配的不满,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
发达国家掌握技术优势,排除;材料中英美的逆全球化行为并不是贫富差距导致,选项 B 排除;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项 D
排除。
【答案】C
24.【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会议是在两极格局已经瓦解的背景下召开的,从会议涉及到“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正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努力,对原有的经济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 A 项中所涉及到的这一趋势,排除 A 项;材料中有会议有利于缓和矛盾,而不是加剧矛盾,排除 D 项;材料并非强调经济全球化
的影响,排除 C 项;
【答案】B
2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从材料的数据明显可以看出,WTO 不断的向前发
展,加入的国家越来越多,表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的加强,选项 C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旧的政治格局遭到冲击,反映的是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选项 B 排除。材料看不出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加,只能看出加入 WTO 的国家增多,选项 A 排除。经济全球化不是曲折
而是发展,选项 D 排除。
【答案】C
二、主观题
26.(12 分)
【解析】
根据材料提取历史事实: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根据所学可知,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国际贸易
的发展。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英国在国
际贸易的垄断地位。然后再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历史事实:棉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
历史现象:这一历史事实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棉纺织领域,并引发了生产、动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连锁反应,使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技术的飞跃性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
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西方主导世界发展的格局。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观念的进步和贫富分化,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和发展。
27.(12 分)
【解析】
特征:根据“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
人们的笑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主要是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
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行。
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注意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民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答案】
特征: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
一意孤行。
问题: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科技兴农;群策群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8.(12 分)
【解析】
(1)方式方法:由材料“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可知其特征有三: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
机构和政府主导。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救济分为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两种方式,直接救济可以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以工代赈可以
促进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弊端:由材料“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
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可归纳为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由材料“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
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可归纳为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由材料“国民对福利的过度
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
题”可归纳为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答案】
(1)方式方法: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政府主导。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
于国家稳定。
(2)弊端: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
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29.(14 分)
【解析】
(1):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信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以及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
力”可知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评价: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进步性:根据材料“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可知该体系为世
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局限性,该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最终确立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有利于美国掌
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
【答案】
(1)有利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
(2)评价:进步性: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创造了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局限性: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