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5月检测试题(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5月检测试题(附解析Word版)

ID:436814

大小:53.36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周末检测试题 2020.5.3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 Youlube 上走红。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 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 加之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 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 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 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其次, 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 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 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 果。 另外,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 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 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摘编自《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有改动) 材料二: 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方面,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往往 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 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的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要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着手,从人们容易理解 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传播要重视其中现实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由于语境有别、生 活方式有异、期待视野不同,传播的内容往往面临着打折问题。有很多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折扣的损耗,往往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认知方面的困难,需要经过很复杂的前因后 果阐释和解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因此,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都要充分关注到不同语境、不同人群的差异,有些可能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有些可能要跨越不同人群,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力求让文化 传播有效果、能落地。比如日本一些全球流行的卡通人物,如“口袋妖怪”,就由于易被接受 而在传播中广受欢迎,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产品,近期还产生了像《大侦探皮卡丘》这样相当 有影响力的影片。这可以说是个相当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例子。像皮卡丘这种人物,创作者并 不特别强调其日本特征,而是从很多共通的兴趣出发,通过人们易于接受的有趣形象,创造 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反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全球影响。这种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对我们应有 所启发。 (摘编自《跨文化传播不要忽视“文化折扣”问题》,有改动) 材料三: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 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 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人类在不同地 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人们不仅要从 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历史 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 客观存在。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 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 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不 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 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 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 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 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 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 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 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我们应秉持 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 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 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 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 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 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摘编自《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子柒的美食视频鲜活生动,降低了文化折扣,可为更多样式的文化传播打开空间。 B. 文化传播既需要有高雅 内容、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也需要有具体可感的传播方式。 C. 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但容易理解和沟通,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 D. 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与语境生活方式、期待视野的差异有关。 2.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所在,只要抓住它,就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 文明要保持活力,不仅要做好自身传承,更重要的是善于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 C. 具有各自特殊价值的不同文明,如果不能做到交流互鉴,就无法走出合作共赢之路。 D. 若要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我们就要以平等的姿态,优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必要性的一项是( ) A. 一批中国网络影视作品被国际主流视频网站购买,并向全球观众推荐,中国网络文学在海 外掀起一阵“翻译热”。 B. 山东各地以乡村儒学讲堂、社区儒学讲堂等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优秀传统文 化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C. 敦煌研究院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传播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获得 来自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 D. 中医药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近年来借助各类项目或平台走出了国门,使其国际 的传播超越自发性阶段。 4. 材料一与材料三的论证思路有何不同? 5. 如何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C 3. B 4. ①材料一以驳论的论证方式,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证。②材料三以立论的论证方式,采 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 5. ①内容上,展现文化意趣,符合受众需求;②形式上,关注文化差异,创新传播方式。③ 原则上,秉持平等原则,尊重不同文明。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 项,“美食文化的 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表述不当,原文是“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条件关系不当; B 项,“更重要的是善于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于文无据,“更重要的”表述不当; D 项,“优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于文无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B 项, 答非所问,选项表述的角度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一,首先提出错误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 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 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然后按照“首先……其次……另外……” 进行并列式批驳论证。材料三,首先从正面树立观点“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 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然后按照“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 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 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进行层进式 论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综合分析)。解答 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 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首先审题, 梳理材料可知,本题可以从内容、形式和原则三个角度概括,找到“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有关的关键句:根据材料一“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 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概括出“展现文化意趣,符 合受众需求”;概括材料二“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都要充分关注到不同语境、不同人群的 差异,有些可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有些可能要跨越不同人群,寻求更为广泛的传 播,力求让文化传播有效果、能落地”概括出“关注文化差异,创新传播方式”;根据材料三 “我们应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 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概括出“秉持 平等原则,尊重不同文明”。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 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 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 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 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 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 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 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 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 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 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 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 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 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 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 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 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 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 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 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 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 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 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 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6.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 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 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 对清王朝的愚忠。 D. “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 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7.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 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 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 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 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 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8. 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 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9.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 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 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 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 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 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9. 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 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 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 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 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C 项,“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 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 项,“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 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 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她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 馆前景的不自信。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 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剧本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 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结合文本对王淑芬的形象特点分析如下: 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前面的事归 【 的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 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是一个勤劳的人。 ②“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他抱怨了大 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从王淑芬 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 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③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 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 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 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 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 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 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②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 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③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 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们李三等一干人等,他们尽管努力经营,还是难以经验惨淡, 维持生计。 【点睛】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把握人物的身份特征。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这些因素 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在分析某一人物形象时,须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 份特征,进而可以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2、揣摩人物的言外之意。戏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它是戏剧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如 果在阅读时只是一直平平地看下去,不去细细领会对话中的潜台词,就很难体会到戏剧的魅 力所在。所以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话里之因,话中之话,话外之意,补充和丰富原 台词的内容,从而把握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分析人物的冲突关系。有人说,“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把握了戏剧 冲突,也就牵住了全剧的“牛鼻子”。而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人 物的性格特征,就应从分析冲突入手。其方法是分析戏剧一共写了多少冲突,哪些是主要冲 突,以及引起各种冲突的原因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 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 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 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 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 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 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 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 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 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 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 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 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 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 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意于此; 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 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 夷/ B.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 夷/ C.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 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 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 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 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 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 事上书进言。 C. 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 现了他的才华。 D.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 子女遵守法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14. 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 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2)(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 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14. 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 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解析】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常见断句方法技巧:首先找出几个选项之间的不同处,一般有两 三处不同,借助排除法;然后分别说清楚在哪断开,断开的理由,比如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 间不可断开,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不断开,合成词之间不可断开;名词代词主语前需要 停顿,一些虚词前后需要停顿,对称短语或整齐句式间需要停顿。 参考句意断句: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 算,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 借助语法等辅助手段断句:“上无功德”,是独立完整的句子,“功德”是并列词语作“无” (没有)的宾语,“德”后断开,排除AC;“攘神器有之”,“攘”,侵夺、偷窃之意,“攘” 和“有”是连动关系,共同做谓语部分,承前共用主语“上”,独立句子,“之”后停顿;“嫡 庶”是固定的词语,是指嫡子与庶子,之间不可断开;“竞侈僭/相倾阅”是并列结构,内容 各自独立结构上相互照应;据以上分析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 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 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错误,不包括“君王”。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 项,“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 留守京师”,可见选项A 表述绝对。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 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 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 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若,此,这;机识,机敏有见识;是,这,应该;委任,交托重任;每,每次;为,替; 陈,陈述;犹,如同。 (2)留意于此,状语后置;足以,足够用来;保,保全;躬,自身;累叶,几代、几世;忠节, 忠诚守节操;尚,崇尚;尔,你们;宜,应该,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效法。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首先回归文本找到相关句子,然 后扩展信息,关注前后语境,可能会有一些提示,如果没有,需要考生自行根据文本信息加 以推断分析,这就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了。题干为“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 何,各有怎样的目的?”这里的“目的”应该是太宗的本意,这里是类比手法,同类人物通 过对照想要说明或者得出相同点。考生若了解萧何其人,会有助于答题,所以平时应该广泛 阅读积累知识面,自然能够提升理解能力。民间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 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 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可见萧何在历史上的名气之大地位之高。 第一次在劝说叔父嫉妒房玄龄功居第一心有不平时,“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 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智 慧和谋略对取胜的举足轻重,功高至伟,用萧何类比让对方哑口无言。 第二次在太宗准备去攻打辽国,嘱咐房玄龄守好后方,解除帝王带军出征的后顾之忧时说“会 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房玄龄在帝王心中分量之重宠爱之深,所以相信他并委以重任。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型的技巧:扣语境,抓关键,明结构,辨句式。 1.着眼全句,找出关键词语,明确得分点; 2.把握结构关系,解难释疑,依境定义; 3.关注句式,找到标志,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位, 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吏 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 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军攻略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 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您作为秦王,征战各方我未尝不跟随,众人都争 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我只招纳人才到我的帐中,和众位大将私下里偷偷地诚心畅谈结为 友好关系,人人都愿意为您竭尽全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 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 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 隐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征 召房玄龄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按照顺序论功行赏,功居第一,赐 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等人凭着 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中。如今 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何论功行赏要先于诸将 一样。”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 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 失去左膀右臂,不要谦让了!”恰逢讨伐辽,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 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外族。 晚年多病,玄龄便对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合适的,惟有讨伐高丽不止,皇上听我 的劝告很是不满心意坚决,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我如知而不言,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 疏。太宗接到表疏,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 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人有善,如 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 用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发挥他所能。”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 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戒,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个,对 他们说:“在这些方面用心,就能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节义,为我心所崇尚,你 们应当效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梵隐院①方丈梅 晏敦复②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③亚:同“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在彻骨的清寒中傲然绽放,为的是唤得春回人间,以此赞扬 梅花报春而不争春的高贵品格。 B. 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而这只允许仙人和高士欣赏和品鉴。 梅如人品,人如梅品,二者互赏而心志契合。 C. 颈联写“月光皎洁,清辉如霜;梅摇影动,洒布阶苔”,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 进一步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 D. 作者移情于物,以澄澈淡泊的胸怀观照高雅香洁的梅花,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答案】15. C 16. 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从中 可以看出诗人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③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孤芳自赏、正直 脱俗的品格。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错,非正面突显,而是用月光、梅影侧面烘托 梅花的高洁。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及鉴赏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 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题目是,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这两句直接赞颂梅花品格的高洁。“游蜂野蝶”喻指 世俗中人,品格庸俗之人。花香花美自然蜂围蝶转,好像世人趋于势利。梅花则不然,它超 尘拔俗,拒绝蜂蝶相扰,因为它“本性由来不染埃”,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 扰。诗人所谓的“不染埃”指的是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志趣高洁体现着 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诗中处处体现着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志趣。 【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作 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2. 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 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四、 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 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 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 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 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答案】 (1).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 思国之安者 (4). 必积其德义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 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 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 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忽微、所溺、德义、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 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 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 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 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 星交流。① ,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 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 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 小儿子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 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 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 你会像慈母一样,② ? (节选自《故乡的榕树》,有删改;作者:黄河浪,1941 年 3 月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975 年 9 月定居香港)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设问、通感、拟人 B. 设问、排比、拟人 C. 比喻、通感、对偶 D. 比喻、排比、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 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A 19. “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作表现 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表现出音韵美。 20. ①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关键信息为月亮)②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关键信息为思念、 游子,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 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 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问后自答,运用了设问修辞。“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 的翅膀”把榕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修辞。“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运用了 通感修辞,“清香”是嗅觉感受,“洒”是视觉感受。“如水的月华”把“月华”比成 “水”,运用了比喻修辞。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效果,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 格等方面考虑。 “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 曲”和原句“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 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比较,题干句少了“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 叠词,叠词能增强音韵美。“悄悄”“轻轻”给人以轻柔感,“静静”“慢慢”给人以静谧 感。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 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由“如水的月华”可以推知,①应填写“要是有月亮的夜晚”等内容。由“遥远的异乡”“像 慈母一样”和问号,可知,②应填写的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具体可填写“思念我这飘泊 天涯的游子吗”。 【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 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 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 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 ①4 月 10 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②黑洞 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实施获得的。③该张黑洞照片,人类第一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④这个黑洞距地球约 5500 万光年左右,其质量为太阳的 65 亿倍。⑤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⑥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 种谜底奠定了基础。⑦一张看似简单的黑洞照片,其背后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⑧从 数据分析到设备建造,再到最终的成图,⑨耗费了全球 200 多位科学家近两年的时间。 【答案】①语序不当,“首张”放在“黑洞照片”前;③结构混乱,“人类”前加 “使”;④语义重复,“约”“左右”保留一个;⑧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应为“从设备建 造到数据分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 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 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 的原意。第一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语序 不当,“首张”放在“黑洞照片”前;第三句,结构混乱,句子主语是“该张黑洞照片”,而 不是“人类”,所以“人类”前加“使”;第四句,“这个黑洞距地球约5500 万光年左右”, 语义重复,“约”和“左右”保留一个;第八句,不合逻辑(语序不当),“从数据分析到设 备建造”应改为“从设备建造到数据分析”。 【点睛】语言表达的准确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 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 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 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 字。 2019 年 6 月 11 日上午,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市开幕,来自 84 个国家和地区的 4683 框邮票精彩亮相。本届世界邮展不仅首次集中展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发行的 1358 套邮 票,还展出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票、 民国“临时中立”大全套、苏维埃邮政邮票等众多珍品邮票。开幕式现场发布了《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 1 套 2 枚、小型张 1 枚。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 年 6 月 11 日;②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开幕;③展出新中 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以及博物馆馆藏的珍品;④现场发布纪念邮票。 【解析】 的【详解】本题考查新闻类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一定要有具体事件, 且要突出其最主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在字数限制严格的情况下,从材料 中提取事件及事件的结果意义等。注意字数不能超限。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2019 年 6 月 11 日上午,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市开幕”,明确点明了事件“中国2019 世界集邮展览” 开幕的时间及地点,即“2019 年 6 月 11 日”“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开幕”;关键是 在主体部分找出参展的邮票进行概括,第二句“本届世界邮展不仅首次集中展出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发行的 1358 套邮票,还展出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藏的……等众多珍品邮票”,即“展 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以及博物馆馆藏的珍品”;还要抓住新闻的最后一句,“开幕式 现场发布了《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 1 套 2 枚、小型张 1 枚”,交代清楚开幕式 现场发布的邮票,即“现场发布纪念邮票”,整合在65 字内表述即可。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 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 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 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 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本人在给湖北的捐赠物资上写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人同裳”。 很多人看了之后惭愧地说,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修辞,更懂文化,不像我们都是粗浅的 口号。但也有人时说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的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 国加油”脱口而出,振奋人心的口号。 对此,你怎么看?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无论是“武汉加油!”“中国挺住!”的通俗幽默,还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雅 致清丽,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与暗含的智慧都是一样的。民族语言的传承、创造和运用应当“雅 俗”共建。 大疫之时,中国的标语大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日本运用中国传统诗文作为援华标 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不禁引人思考:现代社会,应当怎样守护好我们的民族语言? 传承应当雅俗共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华五千年文明,民族语言的瑰宝当是诗词。 在这片文明奇葩中,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唐诗的格律整齐,语素优美;有宋词的清新婉 丽,高雅宁静;有元曲的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诗词的一代代传承发展,正是由贵族的高雅 到民间的通俗,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诗人用以抒怀的工具,即使层次与受众范围不同,但毫 无例外都是文化的瑰宝,都是历史与时代的体现,不能舍其下里巴人,只取阳春白雪,两者 同资,两者需共承,这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 创造应当两者并进。 古时的诗歌,都由乐曲改编而来,其本身也是歌问。可以说,古代诗歌大都来自于音乐。 同样,现代社会的歌曲无疑是传唱天下四方的最好工具,也是民族语言发扬的创作源泉。戴 上耳机,我们可以欣赏到古典古风歌中幽雅清丽的歌词,在优美的意境中陶治情操;我们可 以耳闻到现代喊麦说唱的劲爆唱词,在节奏律动中感受最直接的情感。对民族语言的创造, 显然不得偏重任何一方,过分的偏重对民族语言的传承是一种打击。创造不是推陈出新,而 是九层之台的积累,对雅俗共存的语言,要给予同等的创造平台与空间。 运用应当雅俗有别。 在共承共造的前提下,民族语言的运用是最高的层次,它的运用不是共进,而当“有 别”。依据不同的情境,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两种形式的语言,比如在广泛宣传时,群众基础是 全体人民,因为其素质有别,应当以“俗”为主;而在文学鉴赏、教育工作中则应当以“雅” 为主。他们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形式上的区别只是在于运用场景的不同,依据受众特点以 达到不同效果。不是所谓“雅俗”缺席,而是在运用中应当“雅俗”有别。 鲁迅有言:“民族文化是灵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的动力。 语言承自先民,萌于热土,是民族面对各种困难时前行的动力。我们当以“雅俗与共”的精 神守护好我们的民族语言,用博大精深的民族语言书写中国的盛世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疫情下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的理性思考与技术运用。材料给出两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我国标语用语通俗、切中肯綮,在非常时期有威慑作用, 使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日本援华物资标语雅韵正声、诗词经典,用中国的文化温暖地表 达了对中国人的感情,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令人感动,令人深思。这两组标语表述 不同,情感相同,目的相同。考生可以谈标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也可以谈标语给与 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还可以谈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等等。从任何一 个角度分析,都要以材料为立论背景,紧扣“抗疫标语”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展开。可以 赞赏我国古典诗歌、传统文化的继承,批评我国有些口号的内涵单薄、缺少传统文化的意蕴, 号召国人珍惜、传承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可以肯定我国口号的质朴无华,情真意切。 参考立意: (1)雅言俗语,各有其长; (2)文辞各异,心意相通; (3)白话口,诗意心; (4)雅俗合力,共抗疫情; (5)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 (6)怀“情”带“智”,浇灌民族语言之花。 本作文题是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关于语言文化的讨论,考生作文凡是围绕该论题发表看法, 均属符合题意,立意要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观。 参考素材: (1)高雅之言道出邻邦之谊。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不仅显示 了接受唐文化熏陶的日本对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用同宗同源的历史来表达了对邻邦深厚 的情谊。危难当前,这一句句古格调高雅,意韵深远,道出了中日两国人民化先前干戈为玉 帛的美好祝愿。 (2)通俗之语阐清防疫道理。朱自清先生很早就看清:诗词的最高境界便是雅俗共赏。通俗 的言语与高雅的诗词并无高下之分而仅有适用与否。面对一场全社会参与的人民战争,“口 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样看似粗俗的标语,实则幽默风趣并简明扼要地阐明了 戴口罩的重要性。相比一本正经的“官腔”,这样的语言显然也更让民众传诵与接受。 (3)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怎样的语言都须合理与得当。滥用语言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无疑 会造成网络暴力与谣言散布,这些又更是加大加重了疫情防控的社会负担。相比与无端地散 布网络谣言,有时无言的彰动反而更显出力量。俄罗斯政府在疫情初期便送了两批物资,虽 没有诗词相赠,也没有媒体发声,但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雪中送炭,真正做到了“敏于行,讷于言”。 (4)传承民族语言,应令其贴近生活,切勿束之高阁。正如本次疫情中的乡间标语那般,通 俗易懂、贴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普及知识、警示乡民的作用。民族语言也应融入人 民大众蒸腾的日常生活,方可得到更好地传扬。“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就通过开发故宫系列 文创产品,让一件件国宝文物从博物馆内冰冷的玻璃展柜中走出,成为普罗大众面前可知、 可惑的文具、服饰,让传统文化在与当代人的相融相拥中迸发新的色彩。由此观之,民族语 言的传承也应在亲民轨道上运行,以焕发时代生机。 (5)发扬民族语言,应在与外界的交流互通中实现。疫情当前,日本援华物资上的标语让我 们了悟中华民族语言的永久魅力。民族语言中蕴含着普世的价值理念和共通的审美取向,正 如歌德所言:“艺术属于全人类,在它面前,民族的障碍消失了”。 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向世界讲好中国民族语言的故事,才能让其更好地聆听中国声音。 (6)运用民族语言,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沟通无数个 体的主要媒介,无数抗疫信息便是通过其才得以广泛传播,无论是乘线上购物之东风的故宫 文创,还是随现代传媒之大潮的文化节目,现代科技手段在民族语言乃至文化的运用中扮演 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民族语言的运用方式,亦是民族语言发展的必由 之路。 结构示例:《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 民族语言的传承、创造和运用应当“雅俗”共建。主体部分论述如何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分为三层:传承应当雅俗共赏;创造应当两者并进;运用应当雅俗有别。结尾回扣观点,收 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 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 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