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5月教学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5月教学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ID:436890

大小:898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三教学测试 生物 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为防止鸟啄食谷粒,某人将农田用网罩起来,后来发现谷物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 A. 能量输入受阻 B. 食物链被破坏 C. 谷物生物量减少 D. 虫的营养级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 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在农田中,虫吃谷粒,有的鸟吃谷粒,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谷粒→鸟, 谷粒→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可 以大量繁殖,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造成农田中谷物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 故选 B。 【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人体组织细胞可将胞外 K+移入膜内,同时将胞内 Na+移出膜外,使得胞内 K+浓度约为胞外的 30 倍,胞 外 Na+浓度约为胞内的 12 倍。这种转运方式属于( ) A. 主动转运 B. 易化扩散 C. 扩散 D. 渗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运 输 方 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 易 化 扩 散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 动 转 运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 酸、葡萄糖等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胞内 K+浓度约为胞外的 30 倍,胞外 Na+浓度约为胞内的 12 倍”,所以细胞将胞外 K+移入膜内,同时将胞内 Na+移出膜外是将物质从低浓度运输至高浓度,因此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 故选 A。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确定物 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发生多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原有机能减退 B. 细胞核的体积减小 C. 细胞呼吸作用减弱 D. 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 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 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原有的机能减退,A 正确; 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B 错误; C、衰老的细胞呼吸作用减弱,C 正确; D、衰老的细胞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只需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即可。 4.生物体中的无机盐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氮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B. 磷是油脂的组成元素 C. 绿色植物叶片发黄,原因可能是缺少 Mg2+ D. 哺乳动物肌肉抽搐,原因可能是血钙含量过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 Fe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Mg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 C、H、O、N,有的含有 P 和 S。 油脂是由两种基本结构单元即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 【详解】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 C、H、O、N,A 正确; B、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不含磷元素,B 错误; C、Mg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所以绿色植物叶片发黄,原因可能是缺少 Mg2+,C 正确; D、血钙含量过低,会造成哺乳动物肌肉抽搐,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体内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的功能。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化道能将多种营养素摄入内环境 B. 肝脏对血糖浓度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C. 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影响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发生自动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消化道能将多种营养素摄入内环境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同时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指标和物 质含量(例如血糖含量),有利于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稳态,A 正确; B、肝细胞中有肝糖原可以调节血糖平衡,B 正确; C、免疫系统通过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C 错误;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发生自动调节,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 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6.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胰岛素还未成熟,需要运输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胰岛素由高尔基体运输到 细胞膜的方式为( ) A. 通过具有膜的溶酶体转移 B. 通过内质网直接到达细胞膜 C. 通过形成具有膜的囊泡转移 D. 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到达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氨基酸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 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 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由高尔基体运输到细胞膜的方式为通过形成具有 膜的囊泡转移。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胞吐和胞吞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各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 白合成与分泌过程;还要求考生掌握物质运输的方式,明确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再对选项 作出准确的判断。 7.某植株的基因型为 Aa,且 A 对 a 完全显性。对该植株进行诱变处理,某枝条出现了隐性性状,原因不可 能是( ) A. A 基因突变为 a 基因 B. 染色体的整倍体变异 C. 含有 A 基因的染色体丢失 D. 含有 A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增添、缺失、倒位、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单条数目的增加 或减少、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A 基因突变为 a 基因,则枝条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隐性性状,A 错误; B、染色体的整倍体变异,由于枝条中始终含有显性基因,所以不可能表现为隐性性状,B 正确; CD、含 A 基因的染色体丢失和含有 A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枝条缺乏显性基因,则表现出隐性性状,CD 错误。 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结合植株的基因型,分析各种变异带来的影响即可解答。 8.以稀释的蛋清液为材料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缩脲试剂 A 液与 B 液颜色不同 B. 双缩脲试剂 A 液与 B 液等量混合后使用 C.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 D. 热变性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混合不出现紫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变紫色,故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 2、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 A 液(1ml),造成碱性环境,再加 B 液(4 滴),双缩脲试剂和 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3、双缩脲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其原理是:具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 Cu2+反应生成紫 色络合物。 【详解】A、双缩脲试剂 A 液是 NaOH 溶液,双缩脲试剂 B 液是 CuSO4 溶液,二者颜色不同,A 正确; B、在鉴定时先加双缩脲试剂 A 液(1ml),再加 B 液(4 滴),B 错误; C、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C 错误; D、热变性的蛋白质含有肽键,仍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 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9.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类生物,证据表明,蓝细菌在 10 多亿年的时间内逐步改造大气成分,为真 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蓝细菌释放的氧气为真核生物的需氧呼吸创造条件 C. 蓝细菌光合作用吸收 CO2 可能是地表气温下降的原因之一 D. 蓝细菌不存在有膜的细胞器,因此不能作为独立的生命单位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 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 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 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 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 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光合色素和酶,因此也能进行光合作用,A 正确; B、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真核生物的需氧呼吸创造条件,B 正 确; C、蓝细菌大量固定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于是全球平均温度下降,C 正确; D、蓝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存在有膜的细胞器,但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蓝细菌为原核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重点是结合蓝细菌在进化中的地位进行解答。 10.当人用手长时间举着重物时手臂会感觉酸,这与厌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产生的 CO2 是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产生的 B. 线粒体利用丙酮酸的速率与其周围的 O2 浓度有关 C. 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氧化成为乳酸 D. 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的糖酵解不产生 ATP 【答案】B 【解析】【分析】 人体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过程: (1)需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糖酵解: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 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 2 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 少量能量; 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2)厌氧呼吸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人体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不产生 CO2,A 错误; B、线粒体利用丙酮酸是需氧呼吸的过程,与周围的 O2 浓度有关,B 正确; C、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还原成为乳酸,C 错误; D、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的糖酵解可以产生 2 分子 ATP,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等基础知识, 掌握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气低层 CO2 通过增加热逸散使地球升温 B. 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 C. 电厂的废热及微生物病原体均能造成水体污染 D. 生物圈借助生物多样性实现太阳能的吸收、转化、贮存和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球性气候变化原因及危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以 CO2 为主题的温室气体的量增加,引起温室 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从而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详解】A、CO2 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造成温室效应,A 错误; B、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B 正确; C、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 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C 正确;D、生物圈可以借助于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来吸收、转化、加工、贮存和传递太阳能,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圈的内涵和特点,识记生物多样性 的内容,识记酸雨的概念和特点,识记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12.下列关于人类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是为了预防基因病和染色体病的发生 B. 可对绒毛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来筛查苯丙酮尿症患儿 C. 畸形胎常在早孕期形成,导致畸形胎产生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 D. 经羊膜腔穿刺获取羊水,羊水经离心获得的上清液用于染色体分析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 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不能预防染色体病的发生,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A 错误; B、绒毛细胞检查可进行畸形胎细胞学筛查,但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不能利用该方法检查,B 错误; C、胎儿的生长发育分为 3 个阶段,受精至着床前后 17 天、早孕期(孕 18 天至 55 天)、孕 56 天至分娩, 畸形常在第二阶段形成,如果此期孕妇照例吃药,受放射线照射等,致畸的潜在危险较大,所以畸形胎常 在早孕期形成,导致畸形胎产生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C 正确; D、羊水检测可检查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所以羊水经离心取沉淀物(细胞)用于染色体分析,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下列关于物种形成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种间的杂交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B. 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得到多倍体 C.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形成生殖隔离 D. 整倍体变异的配子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可育植株【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 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 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该过程与物种形成机制无 关,A 错误; B、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倍体,这是同地的物种形成方式,B 正确;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库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这是渐 进的物种形成方式,C 正确; D、整倍体变异的配子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可育植株,植株与原物种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产生了新的 物种,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几种物种形成 方式及实例。 14.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按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为甲、乙两组,两组细胞数的相对值(细胞数占全 部细胞数的比值)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判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所需的时间更长 B. 甲组的部分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 C. 乙组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含 2 个 DNA 分子 D. 若在培养液中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乙组细胞数的相对值将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甲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可能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而乙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的为 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由于甲组细胞还包含了前期、中期,所以不能判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所需的时间更长,A 错误; B、小鼠骨髓瘤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B 错误; C、乙组细胞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每个染色体含有 1 个 DNA 分子,C 错误; D、若在培养液中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则分裂结束的细胞不能再次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分裂,所以分裂期 细胞数目减少,因此乙组细胞数目减少,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图形和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甲乙两组代表的时期进行解答。 15.玉米的黄粒和白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由染色体上等位基因 A、a 控制,田间玉米的黄粒和白粒普遍存 在.为了确定黄粒和白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A. 从田间玉米中选择多株黄粒植株自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和比例 B. 从田间玉米中选择多株白粒植株自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和比例 C. 从田间玉米中选择多株黄粒与多株白粒杂交,子代中占多数的个体性状为显性性状 D. 在田间玉米中抽样统计黄粒和白粒的比例,占多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遗传学上,把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把未显现出来 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 【详解】AB、从田间玉米中选择多株黄粒(白粒)植株进行自交,如果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黄粒(白 粒)为显性性状,AB 正确; C、由于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有 AA 和 Aa,而隐性性状的基因型是 aa,因此从田间玉米中选择多株黄粒与多 株白粒杂交,子代中占多数的个体性状为显性性状,C 正确; D、选项中没有指出亲代交配 方式,如果是随机交配的方式,则子代的数目取决于显性或隐性的基因频率, 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选项推断这对 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16.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培养基时,先调节 pH 再灭菌 的B. G6 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用盐酸浸泡处理 C. 使用超净台接种前 30min 需打开紫外灯和过滤风 D. 使用后的培养基需在 500g/cm2 压力下处理 15min 【答案】D 【解析】 【分析】 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详解】A、制备培养基时,先调节 pH 再灭菌,A 正确; B、G6 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用 1mol/L 的 HCl 浸泡,并抽滤去酸,再用蒸馏水洗至洗出液呈中性,B 正确; C、使用超净台接种前 30min 需打开紫外灯和过滤风,C 正确; D、使用后的培养基需在 1Kg/cm2 压力下处理 15min,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灭菌方法,考生需要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灭菌方法。 17.某种植物宽叶抗病(AaBb)与窄叶不抗病(aabb)测交,子代有 4 种表现型,其中宽叶抗病 40 株,窄 叶不抗病 40 株,宽叶不抗病 10 株,窄叶抗病 10 株。某同学据此进行了一个模拟实验,实验设置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桶 1 中的球,模拟宽叶抗病(AaBb)植株产生的配子 B. 桶 1 中有 4 种不同的球,这是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C. 从桶 1 或桶 2 中各取 1 个球,都是模拟基因重组 D. 桶 1 和桶 2 中球的总数不同,无法产生预期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AaBb 和 aabb 杂交,子代比例宽叶抗病(A_B_)40 株,窄叶不抗病(aabb)40 株,宽叶不抗病(A_bb)10 株,窄叶抗病(aaB_)10 株,不符合 1∶1∶1∶1,说明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位于 1对染色体上,且在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由于窄叶不抗病(aabb)只产生 ab 的配子,根据测交结果,宽叶抗病(AaBb)产生了 AB∶Ab∶aB∶ab=4∶1∶1∶4,A 正确; B、如果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亲代 AaBb 产生的配子数及比例 AB∶Ab∶aB∶ab=1∶1∶1∶1,B 错误; C、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桶 2 代表的植株基因型是 aabb,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 错误; D、根据配子产生过程中交叉互换的概率,可以对结果进行预测,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需要根据测交结果,判断出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再结合减数分裂和基因连锁互 换定律进行解答。 18.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 3 对同源染色体(Ⅰ号、Ⅱ号、X 和 Y),基因型为 Aa。某细胞染色体组成如 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该细胞同时形成的细胞含有 3 个染色体 B. 该细胞含有本物种的 1 个染色体组 C. 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受精发育成的子代没有 I 号染色体 D. 图中 II 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 A、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显性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该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并且缺少Ⅰ号染色体。 【详解】A、由于该细胞缺少 1 条Ⅰ号染色体,所以与该细胞同时形成的细胞中含有 2 条Ⅰ号染色体,1 条 X 染色体,1 条Ⅱ号染色体,共 4 条,A 错误;B、该细胞缺乏 1 条Ⅰ号染色体,所以没有完整的一个染色体组,B 错误; C、正常的卵细胞中含有 1 条 I 号染色体,所以形成的子代中有 1 条 I 号染色体,C 错误; D、图中 II 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 A、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显性突变(a→A),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该细胞处于的细胞时期,结合减数分裂的特点进行解答。 19.下列关于人的大脑皮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洛嘉区与韦尼克区均与语言能力有关 B. 刺激中央前回底部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 C. 大脑皮层体觉区位于大脑左半球,运动区则相反 D. 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谈依靠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就能实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 高级中枢。 【详解】A、1860 年,法国外科医生白洛嘉发现,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有一鸡蛋大的区域如果受到损伤, 则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现在把这个区叫做白洛嘉表 达性失语症区,或白洛嘉区。后来,韦尼克又发现人大脑左半球颞叶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是另一 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皮层区,现在叫做韦尼克区,A 正确; B、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所以刺激中央前回底部引起面部运动,B 错误; C、大脑皮层体觉区和运动区在大脑皮层左半球和右半球都存在,对机体进行交叉支配,C 错误; D、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谈依靠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才能实现,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理解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图,理解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 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 20.下列关于病毒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 噬菌体在 RNA 聚合酶的催化下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B. 劳氏肉瘤病毒 RNA 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 C. 新型冠状病毒 RNA 的复制过程中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 烟草花叶病毒 RNA 可通过半保留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答案】C【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RNA,再从 RNA 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 程.也可以从 DNA 传递给 DNA,即完成 DNA 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 些病毒中的 RNA 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 RNA 为模板逆转录成 DNA 的过程 (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 【详解】A、T2 噬菌体是 DNA 病毒,RNA 聚合酶催化转录的过程,而不是催化 DNA 的复制,A 错误; B、劳氏肉瘤病毒 RNA 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 DNA 分子,而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B 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 RNA 的复制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 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只由一条 RNA 链,不能进行半保留复制,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各种病毒的遗传物质,结合中心法则中基因表达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21.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些因素对某种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第 2 组的处理为“光照(8h/d)+赤霉素” B. 自变量是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C. 实验结果表明该植物能合成赤霉素 D. 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时间与赤霉素含量均影响该植物茎伸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 光照时间、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因变量是植物茎的长度,1、4 组对照或 3、6 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植物茎的伸长。 【详解】A、第 2 组和第 5 组对照说明光照时间的影响,所以处理方式是“光照(8h/d)+赤霉素”,A 正确; B、根据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时间、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B 错误; C、将第 1 组和第 3 组,第 4 组和第 6 组比较,在添加赤霉素抑制剂的条件下,植物茎伸长较慢,说明了赤 霉素抑制剂抑制了赤霉素的作用,因此该植物能合成赤霉素,C 正确; D、通过第 1、4 组对照或 3、6 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植物茎的伸长,通过第 1、2 对照或 4、 5 对照说明了赤霉素增加促进茎的伸长,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时间、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 响,考生需要识图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22.将抗冻基因导入西红柿细胞,获得抗冻植株 P1、P2、P3,对 P1、P2、P3 测交获得 F1,F1 的表现型及比例 如下表所示。 P F1 表现型及比例 P1 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1∶1 P2 全为抗冻西红柿 P3 抗冻西红柿∶不抗东西红柿=3∶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1 中 1 个抗冻基因导入到 1 个染色体上 B. P2 中抗冻基因导入到 2 条染色体上 C. P3 中可能有 2 个抗冻基因分别导入到 2 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 若 P1 与 P2 杂交,F1 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 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 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P1 测交结果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1∶1,说明可能有 1 个或多个抗冻基因导入到 1 条染 色体上, A 错误; B、P2 测交结果全为抗冻西红柿,说明亲代是抗冻的纯合子,抗冻基因导入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 错误; C、P3 测交结果是抗冻西红柿∶不抗东西红柿=3∶1,用+表示抗冻基因,-表示不抗基因,则 P3 的基因型可 能+-/+-,正常植株--/--,可能有 2 个抗冻基因分别导入到 2 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 正确; D、根据 A 和 B 的分析,由于 P1 和 P2 染色体上都含有抗冻基因(P1 相当于显性杂合子。P2 相当于显性纯合 子),所以其子代都表现为抗冻,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测交子代比例判断基因转入细胞的位置,考生结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 行解答。 23.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进行人类试管婴儿培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集到的成熟精子经获能处理后才具有受精能力 B. 经超数排卵处理后,从输卵管中取出已经成熟的卵细胞 C. 利用药物改善子宫内膜的机能,可提高胚胎的着床率 D. 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受精前的准备阶段 (1)准备阶段:精子获能。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 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 (2)准备阶段:卵子的准备,动物排出的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都要在输卵管内进 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2、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 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3、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 的技术。 【详解】A、根据分析,采集到的成熟精子经获能处理后才具有受精能力,A 正确; B、在输卵管中,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成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结合,B 错误; C、利用药物改善子宫内膜的机能,可提高胚胎的着床率,C 正确; D、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D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胚胎工程的知识考查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需要考生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4.科研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 λ 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 动物为入侵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11~2016 年,种群 A 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 B. 2013 年,种群 B 的数量显著低于种群 A 和 C 的数量 C. 2016~2017 年,种群 C 的数量不再发生改变,种群呈均匀分布 D. 种群 C 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动物 C 从 2011 年到 2015 年,λ>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2015 年到 2017 年,λ=1,表 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动物 A、B 从 2011 年到 2016 年,λ<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2016 年到 2017 年,动物 A 数量不变,动物 B 数量增多。 【详解】A、2011~2016 年,种群 Aλ<1,种群数量在下降,A 错误; B、由于从图中不能看出种群的初始数量,所以不能判断三个种群的数量,B 错误; C、2016~2017 年,种群 Cλ=1,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判断其空间分布,C 错误; D、从图中看出种群 C 的量不断增加,而 A 和 B 的数量不断降低,有可能 C 是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对当 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利用曲线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情况,考生需要理解 λ 的含义。 25.将基因型为 Aa 的水稻均分 4 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各组子代的 Aa 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第一组为连续自交 B. 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C. 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D. 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 F1 的 Aa 的基因频率都是 1/2,所以第一组和第二组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 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第二组是随机交配的结果,第一组是自 交的结果。 2、第三组和第四组在 F1 杂合子 Aa 所占的比例相同,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 F1 的基因型 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 aa 个体后,Aa 的比例变为 2/3,AA 的比例为 1/3,再继 续计算,进行判断。 【详解】AB、根据分析第一组为连续自交,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AB 正确; C、如果连续自交 n 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Aa 的频率= ,则第 2 代 Aa 的频率=40%,第三代的频率 =2/9,不符合第三组数据,C 错误; D、由于 F1AA 的频率=1/3,Aa 的频率=2/3,所以 A 的频率=1/3,a 频率=2/3,随机交配后 Aa=2×1/3×2/3=4/9,AA=2/3×2/3=4/9,aa=1/3×1/3=1/9,aa 被淘汰后,Aa=1/2;继续随机交配,A=3/4, a=1/4,则子代 AA=3/4×3/4=9/16,Aa=2×1/4×3/4=6/16,aa==1/4×1/4=1/16,淘汰 aa 则 Aa 的频率=40%,符 合第四组的数据,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遗传 平衡定律,能判断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题干中的哪种情况,再结合选项,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 进行相关的计算。 2 2 1n +二、非选择题 26.某淡水湖泊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华,科研人员对该湖泊有机碳生产速率进行了研究(不考虑外部输入的 有机碳),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蓝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成分,水华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__调节使该生 态系统远离稳态。 (2)水深 0.6~1.0m 处属于该湖泊的________层,该深度下温度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影响 有机碳生产速率的主要原因。7 月份,水深 0.6m 以下有机碳生产速率低于其他月份,主要原因是 ________。 (3)蓝藻含有藻毒素,通过食物链最终造成顶位肉食动物体内藻毒素富集,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利用 噬藻体侵染蓝藻,能高效、无污染地治理水华,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技术。 【答案】 (1). 生产者 (2). 正反馈 (3). 表水 (4). 不是 (5). 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上层, 使下层水体中光强度明显减弱 (6). 生物放大 (7). 生物防治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的原因,动物的分层是由于食物或生活 的微环境的影响,物种丰富度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详解】(1)蓝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是生产者;水华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同时促进分解 者的活动,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水中溶氧减少,因此鱼类进一步大量死亡,所以这是正反馈。 (2)一个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水深 0.6~1.0m 处属于该湖 泊的表水层;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温度不是影响有机碳生产速率的主要原因;7 月份由于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上层,使下层水体中光强度明显减弱,所以水深 0.6m 以下有机碳生产速率低于其 他月份。 (3)蓝藻含有藻毒素,通过食物链最终造成顶位肉食动物体内藻毒素富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利用 噬藻体侵染蓝藻,能高效、无污染地治理水华,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考生重点掌握水华的产生及带来的影响。 27.叶绿体被膜上 磷酸转运器能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三碳糖磷酸不断运到叶绿体外,同时将释放的 Pi(无 机磷酸)运回叶绿体基质,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卡尔文循环中,与 CO2 结合的物质是________,推动卡尔文循环的能源物质是________。在叶绿体内, 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可作为合成淀粉、蛋白质、________的原料。 (2)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 Pi 浓度的调节。若叶绿体外 Pi 浓度较低,则会导致磷酸转运器的工作效率 ________,叶绿体内淀粉的合成速率________。磷酸转运器活性受抑制时光合速率会下降,原因包括:叶 绿体内_________,抑制碳反应;叶绿体内________,抑制光反应。 (3)在夜晚,叶绿体中的淀粉水解,水解产物运出叶绿体并转变为蔗糖,供植物体其它细胞储存,或作为 能源物质参与________。 【答案】 (1). RuBP (2). ATP 和 NADPH (3). 脂质 (4). 降低 (5). 加快 (6). 三碳糖磷 酸积累 (7). Pi 不足 (8). 细胞呼吸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叶绿体内通过卡尔文循环,将 CO2 转化成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内,三碳糖磷酸可以转化成淀 粉,或者通过磷酸转运器运出叶绿体,同时将叶绿体外的 Pi 运入叶绿体内。 【详解】(1)卡尔文循环中,与 CO2 结合的物质是 RuBP;卡尔文循环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 NADPH 的作为能源物质,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可作为合成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的原料。 (2)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三碳糖磷酸运到叶绿体外,同时将释放的 Pi 运回叶绿体基质,因此若 叶绿体外 Pi 浓度较低,则磷酸转运器的工作效率降低;三碳糖磷酸在叶绿体内堆积,所以淀粉的合成速率 增加;如果磷酸转运器的工作效率降低,则叶绿体内三碳糖磷酸积累,抑制碳反应;叶绿体内 Pi 不足,导 致光反应中 ATP 的生成缺乏原料,所以抑制光反应。 (3)淀粉可以作为能源物质参与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为细胞供能。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考生需要结合图形分析出磷酸转运器的作用,同时结合光合作用 的过程进行解答。 28.人的 19 号染色体上的 H、h 基因和 9 号染色体上的 IA、IB、i 基因共同控制人类 ABO 血型,基因与抗原 的对应关系如下图。1 号染色体上的 D、d 基因决定 Rh 血型,红细胞膜表面有 D 抗原为 Rh+,无 D 抗原为 Rh–。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IA 和 IB 基因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ABO 血型和 Rh 血型这两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符合_________定律,原因是________。 (2)控制上述血型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其中 Rh+O 型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_______种。 (3)一对 Rh+AB 型的夫妇生了 1 个 Rh–O 型的儿子和 1 个 Rh+A 型的女儿。 ①丈夫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若该夫妇的 Rh+A 型的女儿与某男性(Ddhhii)婚配,其子代是 Rh–O 型的概率是_____。 (4)用遗传图解分析基因型为 ddHHIAIB 和 Ddhhii 的个体婚配的子代血型情况。________ 【答案】 (1). 共显性 (2). 自由组合 (3). 三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4). 54 (5). 16 (6). DdHhIAIB (7). 1/18 (8). 【解析】 【分析】 人的 H、h 基因和 IA、IB、i 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血型的基因 型是 H_IAIA、H_IAi,B 血型的基因型是 H_IBIB、H_IBi、AB 血型的基因型是 H_IAIB,O 血型的基因型是 hh__、H_ii。 【详解】(1)由于 H_IAIB 表现为 AB 血型,所以 IA 和 IB 基因之间的关系为共显性;控制 ABO 血型的基因 在 9 号和 19 号染色体上,而控制 Rh 血型的基因 1 号染色体上,三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Hh 组成 3 种基因型,IA、IB、i 可以组成 6 种基因型,Dd 组成 3 种基因型,所以控制血型的基因型共 有 3×6×3=54 种;其中 Rh+O 型个体的基因型有 D_hh__和 D_H_ii,所以共有基因型 2×1×6+2×2×1=16 种。 (3)①一对 Rh+AB 型的夫妇基因型 D_H_IAIB,如果夫妇都是 HH 则子代不可能出现 O 型血的孩子,现生 一个 Rh–O 型的儿子,则儿子基因型一定是 ddhh__,和 1 个 Rh+A 型(D_H_IAIA)的女儿,因此丈夫的基 因型是 DdHhIAIB。 ②由于夫妻基因型都是 DdHhIAIB,将 3 对基因分开计算,所以其女儿基因型及比例 1/3DD,2/3Dd, 1/3HH,2/3Hh,1IAIB,当其和 Ddhhii 生下是 Rh–O 型的概率为 2/3×1/4×2/3×1/2=1/18。 (4)ddHHIAIB 和 Ddhhii 婚配,子代可能 情况如下图所示: 的【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考生需要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判断血型的基因型结合自由组 合定律进行计算。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果酒的制作有关的问题: (1)洗净的紫葡萄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目的是________。干酵母加入发酵瓶前要活化处理,目的是 ________。 (2)加入菌种后,若发酵瓶初期出现负压,主要是因为微生物进行______消耗了 O2。发酵后期,产生气泡 的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导致酵母菌活性减弱。 (3)用不同菌种酿制的果酒风味不同。从野生的葡萄果皮取样,经适当稀释和_______分离等,获得酵母 菌单菌落,再经_______后用于酿酒试验。 (4)工厂化生产果酒过程中要对发酵液定期检测,以掌握发酵进程,检测参数包括______和______等。 (二)某病毒是一种单链 RNA 病毒。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可研制该病毒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基因工程研制基因重组疫苗。 ①若病毒序列已知,可用________法合成目的基因;若病毒序列未知,可先利用病毒核酸样品,在________ 酶的催化下合成相应的 DNA,再建立包括目的基因在内的________,进而从中获取目的基因。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经筛选、纯化,接种到_______培养基中培养,提取获得疫苗;也可将目的基 因导入植物愈伤组织,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胚性细胞,经组培获得______,最后再生出完整的可食疫苗植 株。 (2)通过细胞工程研制疫苗。 ①利用病毒感染 Vero-E6 细胞株,由 Vero-E6 细胞来生产疫苗。利用细胞株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同一细胞株 的细胞具有相同的_______,从而保证较高的感染率,提高疫苗的单位产量;Vero-E6 细胞株可连续传代培养,从中获得的病毒经_______后用于临床试验。 ②利用病毒免疫过的动物的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等途径获得单克隆抗体。该单抗 作为________用于病毒检测试剂盒。 【答案】 (1). 去除杂菌 (2). 加快酵母繁殖 (3). 需氧呼吸 (4). 营养物质减少、酒精浓度过高 (5). 涂布或划线 (6). 扩大培养 (7). 酒精浓度 (8). pH (9). 化学合成 (10). 逆转录 (11). 基因文库 (12). LB 液体 (13). 胚状体 (14). 病毒敏感性 (15). 灭活 (16). 探针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详解】(1)洗净的紫葡萄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目的是去除杂菌;干酵母加入发酵瓶前要活化处理,目 的是加快酵母繁殖。 (2)在发酵初期,微生物进行需氧呼吸消耗了 O2,所以会出现负压;发酵后期,由于营养物质较少,酒精 浓度过高,抑制酵母菌的发酵,酵母菌活性减弱,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变慢。 (3)获得酵母菌单菌落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从野生的葡萄果皮取样,经适当稀释和涂 布或划线;获得单菌落,再经过扩大培养后,用于酿酒实验。 (4)检测酒精发酵可以通过对培养液的酒精浓度和 pH 进行检测。 (二)(1)①若病毒序列已知,可以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目的基因;由于该病毒是 RNA 病毒,所以可以用逆 转录酶催化合成 DNA,再建立基因文库。 ②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疫苗,需要将大肠杆菌进行大量培养,因此经筛选、纯化的大肠杆菌接种到液体 LB 6 12 6 2 2 2 26 6 6 12C H O H O O CO H O→+ + + +酶 能量 6 12 6 2 2 52 2C H O CO C H OH +→ +酶 能量培养基中培养;或者目的基因导入植物愈伤组织,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胚性细胞,经组培获得胚状体,最 后再生出完整的可食疫苗植株。 (2)①原代培养细胞传至 10 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细胞生长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能 存活传到 40~50 代,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株,所以同一细胞株具有相同的病毒敏感性;病毒经过灭活后形 成疫苗可用于临床试验。 ②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的和相应的抗原结合,所以单抗可以作为探针用于病毒检测试剂盒。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利用基因工程获得疫苗等知识,需要考生识 记基本内容,同时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30.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神经节细胞凋亡,导致视觉的进行性不可逆损害。临床上多采用降低眼压的 手段治疗青光眼,但眼压恢复正常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数目增多,使损伤加剧。为探究上述原因, 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分组与处理 实验结果 A 组 正常小鼠+升高眼压处理 B 组 正常小鼠+不做升高眼压处理 C 组 患青光眼小鼠+眼压恢复正常处理 D 组 缺乏 T 淋巴细胞且患青光眼小鼠+眼压恢复正常处理 E 组 缺乏 B 淋巴细胞且患青光眼小鼠+眼压恢复正常处理 ①A 组小鼠视网膜上检测到 T 淋巴细胞,神 经节细胞出现凋亡;B 组小鼠视网膜上未检测 到 T 淋巴细胞,神经节细胞无损伤。 ②C 组小鼠和 E 组小鼠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 目无明显差异,且均远高于 D 组小鼠。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升高眼压和________处理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是否与淋巴细胞有关。 实验还需增加一组(F 组),该组是对_______且患青光眼小鼠作眼压恢复正常处理。 (2)A 组为该实验的_______组。A、B 两组结果说明:T 淋巴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进入视网膜; _________。 (3)请以柱形图的形式呈现 C、D、E、F 四组的结果(纵坐标为神经节细胞受损数目的相对值)。________ (4)分析与讨论: 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原因:T 淋巴细胞进入视网膜,识别神经节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并消灭之。 ②眼压恢复后受损加剧的原因:由于受损的细胞中某些物质作为________,诱发了二次免疫,机体产生更 多的_________,免疫作用加强。 【答案】 (1). 眼压恢复正常 (2). 缺乏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3). 实验 (4). 升高眼压会造 成 T 淋 巴 细 胞 进 入 视 网 膜 , 诱 发 特 异 性 免 疫 (5). 眼压恢复处理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受损比较图 (6). 抗原-MHC 复合体 (7). 抗原 (8). 效应 T 细胞 和记忆 T 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步骤和结果,B 组作为正常组,作为对照,A 组和 B 组探究了升高眼压的影响,可以得 出结论,升高眼压使 T 细胞进入了视网膜,并使细胞出现凋亡现象;D 组和 E 组进行比较,D 组细胞受损 数目小于 E 组,说明促使细胞凋亡的主要是细胞免疫的效应 T 细胞。 【详解】(1)表格中的 B 组作为对照,探究了升高眼压和眼压恢复正常处理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是否 与淋巴细胞有关;根据实验目的所以需要设置 F 组用缺乏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且患青光眼小鼠作眼压 恢复正常处理。 (2)B 组作为对照,A 组为实验组;AB 比较,自变量是升高眼压,而结果是 A 组小鼠视网膜上检测到 T 淋巴细胞,神经节细胞出现凋亡,而 B 组小鼠视网膜上未检测到 T 淋巴细胞,神经节细胞无损伤,说明了 T 淋巴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进入视网膜,而升高眼压会造成 T 淋巴细胞进入视网膜,诱发特异性免疫。 (3)F 组用缺乏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且患青光眼小鼠作眼压恢复正常处理,由于缺乏 T 淋巴细胞,所 以神经节细胞受损数目与 D 组相同,根据表格中的结果“C 组小鼠和 E 组小鼠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目无明显 差异,且均远高于 D 组小鼠”,绘制柱状图: (4)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原因:T 淋巴细胞进入视网膜,识别神经节细胞膜表面的抗原-MHC 复合体 并消灭之。②眼压恢复后受损加剧的原因:由于受损的细胞中某些物质作为抗原,诱发了二次免疫,速度更快强度更 强,产生了更多的效应 T 细胞和效应 B 细胞,免疫作用加强。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表格中的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免疫过程进行解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