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质检试题(含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质检试题(含答案Word版)

ID:437202

大小:1.14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 学年度 2018 级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卷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 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 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 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 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4.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 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5.“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 “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 是“政事堂”的设置 A.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B.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6.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 134)武帝正式下诏 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 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 A.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 B.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 C.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 D.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 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 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8.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 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 代雅典 A.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 B.宣扬公民平等参政 C.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D.直接民主弊端明显 9.如图是周相《罗马法原论》(上下)的著作目录,由目录可以直接得出罗马法 A.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B.打破贵族垄断法律,保护平民利益 C.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 D.强调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10.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 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11.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 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代议制民主 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 D.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12.如图是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人维莱特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从前至后依次为巴谢尔(当时法国一位患有精神 病的杀人犯)、俾斯麦、阿提拉(古代部族领袖,被欧洲人视为野蛮和嗜杀的象征)、拿破仑。该图反映出作者的意图 是 A.反对穷兵黩武和军事扩张 B.赞赏拿破仑杰出军事才能 C.揭露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 D.渴望法国重夺欧洲的霸权 13.《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 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 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14.1862 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 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 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15.1902 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 年 12 月 22 日 《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 30 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 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 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17.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 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 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 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1924 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 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 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 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19.1925 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 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 决议 A.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D.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20.1942 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 200 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 年 4 月 1 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 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 年 9 月 2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B.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C.国共共同抗日 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 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22.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 A.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 B.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 C.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 D.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 23.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 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 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民众支持 B.列宁对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 C.工兵代表苏维埃实际掌握政权 D.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4.1939 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 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2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 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 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 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不容干涉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26.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该柱状图反映出 A.新中国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 B.新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 C.建国初期外交环境逐渐改善 D.新中国外交政策得到广泛认同 27.下表所示为 20 世纪 50~90 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历程,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 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 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 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 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28.2001 年 6 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1 年 4 月 14 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 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外交活 动表明中国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C.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D.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29.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30.下图是 1953 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3 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4 分,共 40 分)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 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 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 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 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 年) 材料三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 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英国的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邦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哪些重要思想?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历史使命是 什么?(4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作出的主要贡献。分析马克思一生成就取得的主观 因素有哪些?(6 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共产党宣言》为什么能成为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从材料中看,为什么说《共产党 宣言》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4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国旗简介 ——据周游《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等上表介绍了近代中国国旗的演变情况,其中隐含着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诸多信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提炼一 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须明确具体,说明须史论结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 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张之洞撰 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 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 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21——1925 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局部) 年份 省份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总计 百分比 江苏 31 35 55 29 23 173 18.52 浙江 11 17 25 13 6 72 7.71 广东 8 21 11 4 22 66 7.07 安徽 7 9 6 6 4 32 3.43 江西: 3 13 6 5 2 29 3.10 直隶 3 14 5 3 2 27 2.89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 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 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 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3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 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6 分)1.A 【解析】 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 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A 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 B;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 是宣讲法律,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 接控制了地方,排除 D。 2.B 【解析】 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 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 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 B 项符合 题意。A 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 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 D 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 3.D 【解析】 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 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 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中的“尚未出现”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 C 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 长治久安,排除 D 项。【点睛】 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 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 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 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诏令、审核封驳、执行政令,如此 可以起到相互监督与牵制的作用,而集中到一起办公,则不免受人情世故的影响,这显然破 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故 A 正确;“三省体制”和“政事堂”都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故 B 排除;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并不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故 C 排除;宋代继续加 强君主专制,并不存在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故 D 错误。 6.D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选拔政务人才,以加强中央 集权,因此 D 选项正确;这一举措并非以儒生为出发点,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配职 务的内容,B 选项错误;C 选项不是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宗旨,排除。故选 D。 7.A 【解析】 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 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 正确;题干通过 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 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 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 据,排除 D。8.A 【解析】 据材料“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 等信息可知,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A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责任,没有体现平 等,B 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没有体现限制个人自 由,C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没有体现直接民主,D 错误。 9.C 【解析】 根据材料“买主权、物权法、继承法……債法”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强调维护私有财产,体 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精神,故 C 项正确。A 项,属于属于罗马法的影响,不能从材料“直 接得出”,排除。B 项,为《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排除。D 项,体现了罗马法的 精神,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故排除。 10.C 【解析】 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 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 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 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 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 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 项错误。 11.B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英国和法国革命后确立的政治制度都是有缺陷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 议会主权,但是人民享有的权利有限,且之后出现了 1832 年议会改革、宪章运动等追求平 等的斗争,故“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一票的微 弱优势通过,充分说明了共和制度确立的艰难,但是更多强调平等,自然就会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故“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美国政治制度取两国之长,“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 的并重”,即原则民主体现自由、平等的理论,程序民主体现在民主实践中的操作和实现, 故 B 项正确。 12.A 【解析】 依据漫画中信息可知,这幅讽刺漫画将穷兵黩武和热衷于军事扩张的俾斯麦、阿提拉、拿破 仑等人和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犯视为同类,反映出作者对穷兵黩武和军事扩张的反对,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这幅漫画是一幅讽刺漫画,不只涉及拿破仑一人,并非为赞赏拿破 仑的军事才能;C 选项错误,1870 年普鲁士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该漫画创作于 19 世纪 70 年代,并非为揭露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D 选项错误,该漫画是一幅讽刺漫画,并未体现对 法国重夺欧洲霸权的渴望。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 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 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 错误。“平行之礼”是对 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 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 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 错误。 14.C 【解析】 “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等字眼足以证明太平天国运动有摧毁文明阻 碍发展的一面,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不足之处而非有 利于近代化、打碎旧世界等,所以选项 A、B 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并不是反帝斗争,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还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选项 D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 史实的备选项。 15.A 【解析】 据材料见其“1902 年,……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 年 12 月 22 日《大公 报》报道,有举人,秀才 30 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 年—1905 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 许多举人、廪贡、秀オ,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 了很大变化,A 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 识分子的思想,B 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オ,当时科举制内容是 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 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 年 9 月才废除科举制, 而与材料“1902 年,……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不符,D 错误。 16.D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的割辫体现出的是革命的精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割辫都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 成为潮流,D 正确;孙中山割辫表明了革命的立场,A 错误;黎元洪属于旧官僚,显然不倾 向于革命,割鞭子显然是处于无奈,B 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口号,袁世凯割辫 是欺骗革命的需要,C 错误。 17.B 【解析】 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 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 义特征。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 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 项,北洋 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18.D【解析】 材料强调了由于民众缺乏“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启蒙而导致了袁世凯于 1915 年称 帝等的发生,所以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就是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选 D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军阀割据,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政治民主化的 基础是民众启蒙而非经济的现代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失败的说法过于绝 对化,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民众启蒙对的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所以 选 D。 19.A 【解析】 中共四大关于工农的内容,旨在为推动国民大革命服务,故 A 符合题意;共产党独立自主决 策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B 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C 不符合题意;1925 年,党以工人运动 为中心,不是农民运动,D 不符合题意。 20.B 【解析】 “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 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则足以证明敬仰民族英雄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故 B 正确; “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A;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 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的时间是在 1956 年 9 月 21 日,而从时间上来看,国共共同抗日和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 CD。 21.A 【解析】 试题分析: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进入到了高度发展阶段,生产力 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是必然 的,选 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22.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 等信息来看,巴黎公社一方面确立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民主基础上的权力集中,为 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故答案为 A 项。民主共和制度最早由资产阶级 确立,排除 B 项;公社委员会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说明巴黎公社实行间接民主, 排除 C 项;“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说明巴黎公社不是实行三权分立体制, 排除 D 项。 23.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 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七月流血事件”证明和平过渡 不可能,这说明当时列宁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对当时俄国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故 B 正 确;材料无法判断临时政府是否已经失去民众的支持,A 错误;二月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而实际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错误; D 项是十月革命的意义,D 错误。 2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 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 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 D 选 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 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 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 年 9 月已经建立,故 B 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 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 C 选 项错误。 25.A 【解析】 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地方管理政策上进行了多次创新,适应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要 求,A 项符合题意;设立香港特区和深圳特区不属于民族问题,且搁置分歧是解决香港问题 是提出的,选项 B 排除;内蒙古自治区和深圳特区不涉及外交,选项 C 符合香港特区设立理 念,选项 C 排除;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体现了因地制宜,民族平等繁荣的理念,深圳和香港不 能反映民族问题,选项 D 排除。 26.C 【解析】 根据数据建国初期很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体现我们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取 得了好的外交环境,C 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一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不能叫提高国际声誉, A 项不符合题意;建国初期我们致力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B 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外 交政策只是得到一部分国家认同,不包括帝国主义国家,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7.C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本考量因素,国家利益的角 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故选 C。四国关系变化影响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而不是决定, 排除 A;中美日关系在七十年的改善说明意识形态之争不是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排除 B;中日两国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从美苏角度考虑亚太政治格局过于片 面,排除 D。2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 A 错误。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常设的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国际组 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因此选择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C 错误。两次活动是在平等互 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次数少,不能得出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结论,排除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29.C 【解析】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 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C 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 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 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 D 选项排除。 30.B 【解析】 1953 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 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 正确;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美苏 争霸的态势加强,故 A 排除;1953 年苏联没有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 C 排除;漫画当中苏 联的“和平攻势”并不能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 D 排除。 31.(1)思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2 分) 使命:建立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2 分) (2)贡献: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唯物史观);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或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或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4 分) 因素:崇高的人生理想的树立;对各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活动。(2 分) (3)原因:《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基 本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出现的社会根源。(2 分) 意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直到今天仍然一再发生,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正确性。(2 分) 【解析】 (1)思想: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 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等信息可以得出其中体 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使命:由材料一中的“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 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以得出无产阶级的使命是建立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2)贡献: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由材料二中的“选择了最能为 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和所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知识,可知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努力,在 《共产党宣言》里,把其贡献体现了出来,即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唯物史观); 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或提出剩余价值学说);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或指导无 产阶级解放事业)。因素:这需要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史实来思考,之所以有这 么巨大的成就,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确立目标、进行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三个层面去思考, 即崇高的人生理想的树立;对各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活动。 (3)原因:材料三中说到“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 党宣言》”,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共产党宣言》可以随时解决问题,是因为它的 内容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基本 理论;它还揭示了经济危机出现的社会根源。意义: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是因 为今天的人类社会依然存在历史上的问题和麻烦,具体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直到今 天仍然一再发生,这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正确性。32.示例 1 观点:中国的现代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因素。 说明:近代中国国旗的设计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黄龙旗中青龙形象是古代中国的 瑞兽代表和帝王象征,五色旗的五种颜色代表着道家的五行和儒家的五德,青天白日满地红 旗中的光芒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干支计时方式等。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坚持传统儒家文化的前提虽然成 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也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扫清了一定的障碍,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 序幕;资产阶级改良派将“托古改制”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借助孔子改革形象宣 传了西方政治学说,虽然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减少了变法阻力,使中国 的现代化上升到制度层面。 认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与现代化相抵牾的一面,但也减轻了学习西方的压力,促进 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示例 2 观点:向西方学习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说明:国旗的形成和发展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产物。如白日青天满地红国旗中的蓝白红 三色分别借鉴了法国国旗中的元素等。 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资 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他们或尝试 建立西方民主政体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为中国的进一步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无产阶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为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认识:既要看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是导致近代中国沉沦的原因,也要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也是 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示例 3 观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说明:国旗旗式的演变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对时局变化产生的影响。如蕴含着大汉 族主义倾向的十八星旗,成为了推翻满清统治的符号;而象征着“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表 达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诉求,等等。甲午战争期间,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普通民众对战争漠不关心,是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 因之一,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历程也因此被打断;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提出以反满为目标 的民族主义,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为民初中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部分障碍;抗日战争期 间,全民族抗战激发了中华民族意识的成长,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后来新中国现代化 的全面启动奠定了基石。 认识:近代中华民族不仅自身面临着走向现代化的问题,而且其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也影响 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示例 4 观点:中国现代化进程受到专制主义的阻碍。 说明:近代中国的部分国旗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如黄龙旗中龙戏珠的形象,是清朝封 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象征;白日青天满地红旗源自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是国民党以党代国、 一党独裁的象征。 晚清政府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自强改革,由于以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为根本目的,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有限;辛亥革命后民族资 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北洋政府实行对内专制、对外卖国的反动政策,中国的 现代化仍然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曾经发展迅速,但由于国民 党坚持独裁内战政策、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遭遇了重大挫折。 认识:虽然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都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但专制主义的性质和政策却极 大地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学生还可以提炼出“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国家政权的更迭影响 中国近代化进程”等观点。) 【解析】 论证: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旗”图案中展示出的文化信息,代表的政 权或象征的意义等某一方面进行整合,找到国旗中蕴含的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或相关趋 势,总结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如从中国近代化的原因、阻力、方向或近代化与传统文化、民 族意识的觉醒等关系,分析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一条规律,得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相关内容,取出两到三个史实,对个人归纳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升华个人观点或进行总结概括,注意论证时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和逻辑清楚。 33. (1)历史背景:①西学传人促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②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③维新运动 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④留学生形象向好;⑤地方官员的支持;⑥张之洞《劝学篇》起推波 助澜作用;⑦科学制度的废除;⑧辛亥革命的影响;⑨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5 分, 任答五点即可) (2)特点:①具有地域不平衡性;②受国内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③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 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3 分) (3)原因:①建国初期对各类建设人才的需求;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新中国 实施“一边倒”外交;③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4 分,任答两点即可) 认识:“留学潮"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起落受中国国内政治变化、国际环境变 化的影响;从热衷于留日到留美、留苏反映出中国近现代思潮的变化。(2 分,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