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5 月 14 日 8:00 —9:30】
2020 年高 2021 级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历史测试试题卷
历史试题共 6 页。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本卷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48 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
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
族。这反映了
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 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2.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
度。图 1、图 2 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图 1 燕国“平阴都司徒”印 图 2 齐国“东武城功师鈢(玺)”
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3. 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曹魏时期,
“明
扬仄陋,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
A.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 B.完全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 D.利于抑制门阀世族的扩张
4. 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
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B.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C.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 2
5. 997 年,北宋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在各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并规定路、
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员兼任,且“三年一替”。北宋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旨在
A.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B.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C.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 表 1 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 (单位:员)
蒙古人、色目人 汉人、南人 总计
朝官 938 1151 2089
京官 155 351 506
外任官 5689 14236 19925
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
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7. 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
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C.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8.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病死甚
多”,
主张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奏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然
无恙”。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判断 B.林则徐的报道较为客观
C.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 D.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
9. 1876 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
如下:
对答一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
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
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10. 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
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
以用来说明
A.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 B.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
C.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 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11. 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
寇”。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
主要反映了3
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 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C.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12.1916 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
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强烈
C.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 D.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13. 1922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中国)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
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
结”,
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深受痛苦的源泉”。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民主革命目标 B.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进路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受到“左”倾冒进主义路线影响
14. 1926 年 7 月到 1927 年 4 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十分
消沉,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B.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
C.革命形势的发展进程 D.城市中心道路的失败
15. 1932 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
东交易。从 1932 年到 1934 年 10 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 620 万元的财富。
这一举措
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
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16. 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
险”、
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
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决议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B.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7. 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
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
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A.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C.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18. 下图是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于 1942 年 6 月出版的《胜利版画》杂志第一期封面。该
杂志使用此图作封面的主要目的是4
A.扩大中国战场的世界影响 B.展示盟国之间协同作战
C.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D.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1946 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名义。半年后
中共中央才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来代替“自卫战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B.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积极开展战略反攻 D.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20. 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
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
张。其主要目的是
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积极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为“一五计划”实施做准备
21. 新中国在起草 1954 年宪法时,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宪法,也借鉴了新中国成立
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
关。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宪法
A.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力图实现公平正义
C.具有博收慎取精神 D.在借鉴中走向完善
22. 1998 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
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
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
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23. 阅读《1949—1953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为解决建交国家逐年减少的问题,
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A.继续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4. 新中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
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
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 B.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5. 古代雅典,在公民大会审议城邦管理事务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5
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这
说明在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
A.体现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 B.雅典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C.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 D.政治家左右政局的手段
26. 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旧氏族贵族专权,工商业阶层有财无权,普通
民众一不小心就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缓和矛盾,雅典
A.确立了十将军委员会 B.按财产多寡调整权利分配
C.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 D.以地区部落单位进行选举
27.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一的保护,所有加害人
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
复仇。这说明
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理性精神 B.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D.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8.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议会
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
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
A.分权制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
C.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
29.下表中内容最适合用来论证的主题是
时间 1215 年《大宪章》 1628 年《权利请愿书》 1689 年《权利法案》
制定者 封建大贵族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
数的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
议会
内容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
是征税权,没有贵族同
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
是征税权,没有议会同
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
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
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
C.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 D.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
30. 2019 年 9 月 24 日,美国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宣布,因乌克兰“电话门”
事件,众议院正式启动对特朗普总统进行弹劾调查。这从根本上反映出美国
A.总统与国会矛盾日趋激化 B.政党斗争导致国家分裂
C.众议院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D.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衡
31.1872 年 11 月,梯也尔总统在法国议会上说道:“共和制存在者,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
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由此可见,梯也尔认为
推行共和制的意义在于
A.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有利于稳定法国社会秩序
C.化解各派别之间的矛盾 D.践行第三共和国宪法精神
32.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
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
A.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C.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6
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
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
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
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
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边疆危机日益深重并全面爆发。1941 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
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提出要“设置边政研究机关,敦聘专家,搜集资料,研究计划边
疆建设问题,以贡献政府参考。” 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不注重
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从而构建起一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
了古代长期存在的围 绕 着 如 何 处 理 国 家 与 边 疆 各 民 族 关 系 展 开 的 族际主义取向的边
疆治理架构。国民党的统治并不长久,在边疆治理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边疆民族问题。1941 年 5 月 1 日,陕甘宁边
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
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
仰与风俗习惯。”1947 年 5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不足,并说明原因。(8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民族区域自治探索的意义。(6 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1908 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广大爱国华侨集会商讨抵
制办法。办法之一,就是请清政府及早制定国籍法,以确定华侨国籍。加之东北边疆的朝鲜
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此,清
政府于 1909 年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该条例采用了以血
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
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
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
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8 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种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保持生命力。制度创新可以对国家兴盛
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综观 15 世纪以来的世界主要国家,7
在其兴盛时期,都重视创新而不墨守成规,都不断改革而不因循守旧。
——据《国家兴盛与创新改革关系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国家兴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
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 年高 2021 级高二下半期考试
历 史 答 案 2020.5
1-5:DBDCA 6-10:BCABD 11-15: BCACC 16-20:DBBAB
21-25:CCBCA 26-30:BADCD 31-32:BC
33.(26 分)
(1)特点: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注意维护领土完整性;陆疆与海疆并重,侧重军事管
辖和边防稳定;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管理;一定程度实行民族自治。(6 分)
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6 分)
(2)不足:治理架构不完善(或不注重族际治理);实际效果上没有大的建树。(4 分)
原因:区域治理的方式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特征,容易引发民族问题,
最终不利于边疆治理。(2 分)内忧外患;南京国民党政府对边疆实际控制有限,并短命而
亡。(2 分)
(3)意义: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积极抗战;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
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6 分)
34.(14分)
(1)背景: ①近代以来华侨群体的壮大;②华侨居留国政府殖民主义政策致使华侨国籍问
题产生;③涉侨事务中,清政府因缺少国籍法而处于被动地位,主权受损。(6 分)
影响:积极:①推动近代中国法制的发展;②体现了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促进
了外交近代化;③保护了华侨利益,增强了对祖国认同感;④为后世国籍法修订奠定基础。
(6分,任答三点)
局限:由于当时晚清王朝国力衰弱,迅速而亡,国籍法的实际效果甚微。(2分)
35.(12 分)
可写具体的国家,也可宏观写。
论题: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兴盛的基础。(2 分)
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688
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提供了前提条件;
美国独立以后,通过了 1787 年宪法,创立了共和制与联邦制,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 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都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调8
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继爆发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中心。(8 分)
小结:综上所述,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兴盛的基础。(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