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普通高考(天津卷)适应性测试
数学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
时 120 分钟.第 I 卷 1 至 3 页,第Ⅱ卷 4 至 6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
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9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5 分.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B 互斥,那么如果事件 A,B 相互独立,那么
如果事件 A,B 相互独立,那么
棱柱的体积公式 ,其中 S 表示棱柱的底面面积,h 表示棱柱的高
棱锥的体积公式 ,其中 S 表示棱锥的底面面积 h 表示棱锥的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 ,集合 , ,则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利用补集的定义求出 ,再利用交集的定义可得结果.
( ) ( ) ( )∪ = +P A B P A P B
( ) ( ) ( )P AB P A P B=
V Sh=
1
3V Sh=
{ 2, 1,0,1,2}U = − − { 2,0,1,2}= −A { 1,0,1}B = − UA C B =
{0,1} { 2,2}− { 2, 1}− −
{ 2,0,2}−
UC B【详解】因为全集 , ,
所以 ,
又因 集合 ,
所以 .
故选:B.
【点睛】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抓住元素,看元素应满足的属性.研究两集合的关系时,关键
是将两集合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本题实质求满足属于集合 且不属于集合 的元素
的集合.
2.设 ,则“ ”是“ ”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化简 ,再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可得结果.
【详解】“ ”等价于 “ 或 ”,
“ ”能推出“ 或 ”,而“ 或 ”不能推出“ ”,
所以“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故选:A.
【点睛】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应注意:首先弄清条件 和结论 分别是什么,然后直接依
据定义、定理、性质尝试 .对于带有否定性的命题或比较难判断的命题,除借助
集合思想化抽象为直观外,还可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的等价性,转化为
判断它的等价命题;对于范围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包含关系来处理.
3.函数 的图象大致是( )
为
{ 2, 1,0,1,2}U = − − { 1,0,1}B = −
{ 2,2}UC B = −
{ 2,0,1,2}= −A
UA C B = { 2,2}−
A B
a R∈ 2a ≥ 2 3 2 0− + ≥a a
2 3 2 0− + ≥a a
2 3 2 0− + ≥a a 1a ≤ 2a ≥
2a ≥ 1a ≤ 2a ≥ 1a ≤ 2a ≥ 2a ≥
2a ≥ 2 3 2 0− + ≥a a
p q
,p q q p⇒ ⇒
2
= x
xy e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有两个极值点,可排除选项 C、D;利用奇偶性可排除选项 B,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所以 ,
令 可得, ,
即函数有且仅有两个极值点,可排除选项 C、D;
又因为函数 即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可排除选项 B,
故选:A.
【点睛】函数图象的辨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2
= x
xy e
22' x
x xy e
−=
' 0y = 0, 2x x= =
2
= x
xy e(1)从函数的定义域,判断图象的左右位置;从函数的值域,判断图象的上下位置.
(2)从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图象的变化趋势;
(3)从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图象的对称性;
(4)从函数的特征点,排除不合要求的图象.
4.如图,长方体 的体积是 36,点 E 在棱 上,且 ,则三棱锥
E-BCD 的体积是( )
A. 3 B. 4 C. 6 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锥体的体积公式可得三棱锥的体积为 ,结合长方体 的体
积是 36 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长方体 的体积是 36,点 E 在棱 上,且 ,
所以 ,
三棱锥 E-BCD 的体积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柱体的体积与锥体的体积,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属于
基础题.
1 1 1 1ABCD A B C D− 1CC 12CE EC=
1
1
9 BC CD CC⋅ ⋅ 1 1 1 1ABCD A B C D−
1 1 1 1ABCD A B C D− 1CC 12CE EC=
1 36BC CD CC⋅ ⋅ =
1 1
3 2 BC CD EC × × ⋅ ⋅
1 1
1 1 2 1 1 36 43 2 3 9 9BC CD CC BC CD CC = × × ⋅ ⋅ = ⋅ ⋅ = × = 5.某市为了解全市居民日常用水量的分布情况,调查了一些居民某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
吨),其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则图中 t 的值为( )
分组 频数 频率
4 0.04
8 0.08
15 a
22 0.22
m 0.25
14 0.14
6 0.06
4 0.04
2 0.02
合计 100 1.00
[0,0.5)
[0.5,1)
[1,1.5)
[1.5,2)
[2,2.5)
[2.5,3)
[3,3.5)
[3.5,4)
[4,4.5)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频率和为 1 可求得 ,再除以组距即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0.04+0.08+ +0.22+0.25+0.14+0.06+0.04+0.02=1,
所以 ,
又因为组距等于 0.5,
所以 t 的值为 ,
故选:C.
【点睛】直方图的主要性质有:(1)直方图中各矩形的面积之和为 ;(2)组距与直方图纵
坐标的乘积为该组数据的频率;(3)每个矩形的中点横坐标与该矩形的纵坐标、组距相乘后
求和可得平均值;(4)直方图左右两边面积相等处横坐标表示中位数.
6.已知 是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且在区间 单调递减,则(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出 ,再利用函数
的单调性与奇偶性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是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所以 ,
根据对数函数 单调性可得 ,
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得 ,
的
0.15 0.075 0.3 15
0.15a =
a
0.15a =
0.15 0.30.5
=
1
( )f x [0, )+∞
( ) ( )2 2
1log log 23f f f ππ − > >
( ) ( )2 2
1log 2 log3
− > > f f fπ π
( ) ( )2 2
12 log log3
− > > f f fπ π ( ) ( )2 2
12 log log 3
− > > f f fπ π
2 2log lo 2g 3 ππ −> >
( )f x
( )f x ( ) ( )2 2 2
1log log 3 log 33f f f = − =
2 2 23log 1l g 2o logπ > =>
0 10 2 2π− < = >
( )f x [0, )+∞
( ) ( ) ( )2 22 log 3 logf f fπ π− > >
( ) ( )2 2
12 log log3
− > > f f fπ π
( ) ( ) ( ),0 , 0,1 , 1,−∞ +∞
2 2 ( 0)x py p= >
2 2
116 9
x y− =
15
2
40
3
20
3
8 7
3
2 2 ( 0)x py p= >
2 2
116 9
x y− =
2 2 ( 0)x py p= > 0, 2
pF
2 2
116 9
x y− = ( )1 5,0F
1 10FF
pk = − 3
4y x=±
1
3 40110 4 3FF
pk p= − × = − ⇒ =8.已知函数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的最小正周期为
B.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C. 是 的一个零点
D. 在区间 单调递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辅助角公式化简 ,再利用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对称性、单调性以
及函数零点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 ,
对于 A, 的最小正周期为 ,正确;
对于 B, 时, 为最小值,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正确;
对于 C, 时, , 是 的一个零点,正确;
对于 D, 在区间 上不是单调函数,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对多个命题真假的判断,综合考查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对称性、单调性以
及函数的零点的定义,属于中档题.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也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同学们往往
因为某一处知识点掌握不好而导致“全盘皆输”,因此做这类题目更要细心、多读题,尽量挖
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另外,要注意从简单的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入手,然后集中精力
突破较难的命题.
【
( ) sin cosf x x x= +
( )f x 2π
( )y f x= 5
4
=x
π
7
4
π
( )f x
( )f x 3, 2
ππ
( ) 2 sin 4f x x
π = +
( ) sin cos 2 sin 4f x x x x
π = + = +
( )f x 2 21
π π=
5
4
=x
π
1y = − ( )y f x= 5
4
=x
π
7
4x
π= 0y = 7
4
π
( )f x
( )f x 3, 2
ππ
9.已知函数 ,若函数 有且只有 3 个零点,则实
数 k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画出函数图象,分两种情况讨论,分别求出直线与曲线 相切时的斜率,结
合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即可判断函数 有且只有 3 个零点时实数 k 的取
值范围.
【 详 解 】
时, 过 ,
设 与 切于 ,因为 , ,
2 2 , 0
( ) 2 4 , 0
x x x
f x x xx
+= − >
( ) ( ) | 1|= − −F x f x kx
90,16
9 ,16
+∞
10, 2
1 9,0 0,16 16
− ∪
( )2 4 0xy xx
−= >
( ) ( ) | 1|= − −F x f x kx
0k > 1y kx= − ( )0, 1−
1y kx= − ( )2 4 0xy xx
−= > 1
1
1
2 4, xx x
−
2
4'y x
= 2
1
4k x
∴ =则
画出 的图象,由图可知,当 时, 与 有三个交点
时, , 过 ,
设 与 切于 ,因为 ,所以 ,
可得 ,
画出 的图象,由图可知,当 ,即 时, 与
有三个交点,
综上可得, 时, 与 有三个交点,
即 有三个零点.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属于难题. 数形结合是根
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
法,.函数图象是函数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形象地揭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函数的数量关系
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归纳起来,图象的应用常见的命题探究角度有:1、确定方程根的个数;
2、求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不等式的解集;4、研究函数性质.
第 II 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11 小题,共 105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份,共 30 分
10.i 是虚数单位,复数 ________________.
1
1
12
1 1
2 4 1 4 8 9, ,0 3 16
x
x x kx x
− +
= ⇒ = =−
( )f x 90,16k ∈
( )y f x= 1y kx= −
k 0< 1 1y kx y kx= − = = − + 1y kx= − + ( )0,1
1y kx= − + ( )2 4 0xy xx
−= > 2
2
2
2 4, xx x
−
2
4'y x
= 2
2
4k x
− =
2
2
22
2 2
2 4 1 4 1 180 16 16
x
x x k kx x
− −
= ⇒ = ⇒ − = ⇒ = −−
( )f x 10,16k − ∈
1 ,016k ∈ −
( )y f x= 1y kx= −
1 9,0 0,16 16k ∈ − ∪
( )y f x= 1y kx= −
( ) ( ) 1F x f x kx= − −
3 2
1
+ =−
i
i【答案】
【解析】
【分析】
利用复数的除法运算法则: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化简求解即可.
【详解】 ,
故答案为: .
【点睛】复数是高考中的必考知识,主要考查复数的概念及复数的运算.要注意对实部、虚
部的理解,掌握纯虚数、共轭复数、复数的模这些重要概念,复数的运算主要考查除法运算,
通过分母实数化转化为复数的乘法,运算时特别要注意多项式相乘后的化简,防止简单问题
出错,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11.已知直线 与圆 交于点 A,B 两点,则线段 AB 的长为
____________.
【答案】4
【解析】
【分析】
求出圆心与半径,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勾股定理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的圆心为 ,半径 ,
到直线 的距离 ,
所以线段 AB 的长为 ,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以及圆 弦长的求法,求圆的弦长有两种方法:一
是利用弦长公式 ,结合韦达定理求解;二是利用半弦长,弦心距,圆半径
构成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12.在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________.
【答案】
的
1 5
2 2 i+
( )( )
( )( )
3 2 13 2 1 5
1 1 1 2
i ii i
i i i
+ ++ += = =− − +
1 5
2 2 i+
1 5
2 2 i+
2 5 0x y+ − = 2 2 9x y+ =
2 2 9x y+ = ( )0,0 3r =
( )0,0 2 5 0x y+ − = 5 5
1 4
d
−= =
+
2 9 5 4− =
2
1 21l k x x= + −
4
3 2x x
−
8−【解析】
【分析】
写出 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让 的指数为零,求出常数项.
【 详 解 】 因 为 的 展 开 式 的 通 项 公 式 为 :
,
所以令 ,常数项为 .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常数项的问题,考查了运算能力.
13.已知某同学投篮投中的概率为 ,现该同学要投篮 3 次,且每次投篮结果相互独立,则恰
投中两次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记 X 为该同学在这 3 次投篮中投中的次数,则随机变量 X
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2).
【解析】
【分析】
由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可得恰投中两次的概率;分析题意可得随机变量 ,
利用二项分布的期望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由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可得,恰投中两次的概率为 ;
可取 0,1,2,3,
;
4
3 2x x
−
x
4
3 2x x
−
4 4
43 3
1 4 4
2( ) ( ) ( 2)
r
r r r r r
rT C x C xx
−
−
+ = ⋅ − = ⋅ − ⋅
4 4 0 13
r r
− = ⇒ = 1 1
4 ( 2) 8C ⋅ − = −
2
3
4
9 2
2~ 3, 3X B
2
2
3
2 1
3 9
4
3C =
X
3
0
3
2( 0) 3 3 2
1 1
7P X C
° = = =
2
1
3
2 1) 2( 1 3 3 9P X C = = =
2
2
3( 22) 3 3 9
1 4P X C = = = 则随机变量 ,
所以 ,
故答案为: .
【点睛】“求期望”,一般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定义求期望.对于某些实际问题中
的随机变量,如果能够断定它服从某常见的典型分布(如二项分布 ),则此随机
变量的期望可直接利用这种典型分布的期望公式( )求得.因此,应熟记常见的典
型分布的期望公式,可加快解题速度.
14.已知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
【答案】4
【解析】
【分析】
化简原式为 ,两次运用基本不等式可得结果.
【详解】
,
当且仅当 ,即 等号成立,
3 0
3
3
2( 3) 3 27
8
3
1P X C = = =
2~ 3, 3X B
23 23EX np= = × =
4 ,29
( ),X B n p~
( )E X np=
0, 0a b> > 2 2 3 3
2 2
4+ +a b a b
a b
2 2
1 4 abb a
+ +
2 2 3 3
2 2 2 2
4 1 4a b a b aba b b a
+ + = + +
2 2
1 42 abb a
×≥ +
4 42 4ab abab ab
= + ≥ × =
2 2
1 4
4
b a
abab
=
=
2
1
a
b
=
=所以, 的最小值为 4,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属于中档题.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
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内涵:一正是,首先要判断参数是否为正;二
定是,其次要看和或积是否为定值(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三相等是,最后一定要验证
等号能否成立(主要注意两点,一是相等时参数是否在定义域内,二是多次用 或 时等号能
否同时成立).
15.如图,在 中, ,D,E 分别边 AB,AC 上的点,
且 ,则 ______________,若 P 是线段 DE 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
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2).
【解析】
【分析】
由 利用数量积公式可求 的值为 1,设 的长为 ,则 ,
,利用平面向量的几何运算法则结合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可得
,再利用配方法可得结果
【详解】 , ;
又因为 且 , 为正三角形,
2 2 3 3
2 2
4+ +a b a b
a b
≥ ≤
ABC 3, 2, 60°= = ∠ =AB AC BAC 1AE =
1
2
⋅ = AD AE | |=AD ⋅ BP CP
1
16
−
1
2
⋅ = AD AE | |AD DP x 1PE x= −
2, 1BD EC= = ⋅ BP CP
2
2
xx= −
1 1cos60 1 2 2AD AE AD AE AD⋅ = ⋅ ⋅ = × × =
1AD∴ =
1AE = 60BAC °∠ = ∴ ADE∆, , ,
设 的长为 ( ),则 ,,
时取等号,
的最小值为 .
故答案为:1, .
【点睛】向量的运算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运算往往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知识解答,
运算法则是:(1)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别是两向量的和与差);(2)
三角形法则(两箭头间向量是差,箭头与箭尾间向量是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问题,往
往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数量积的定义式,二是利用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公式,涉及几何图形
的问题,先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起到化繁为简的妙用.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5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
步骤.
16.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
(1)求 的值
(2)若
(i)求 的值
(ii)求 的值.
【答案】(1) ;(2)(i) ;(ii) .
【解析】
【分析】
1DE AD AE∴ = = = 120BDP CEP∠ = ∠ = 2, 1BD EC= =
DP x 0 1x≤ ≤ 1PE x= −
( ) ( )BP CP BD DP CE EP⋅ = + ⋅ +
BD CE BD EP DP CE DP EP= ⋅ + ⋅ + ⋅ + ⋅
( ) ( )( )1 1 12 1 2 1 1 1 12 2 2x x x x = × × + − − + ⋅ ⋅ − + − −
2
2 1 1 1 ,2 4 16 16
xx x = − = − − ≥ −
1
4x =
BP CP∴ ⋅ 1
16
−
1
16
−
2 23( ) 3 2− = −a c b ac
cos B
5 3a b=
sin A
sin 2 6A
π +
2
3
5
5
4 3 3
10
+(1)化简原式,直接利用余弦定理求 的值即可;(2)(i)由(1)可得 ,
再 利 用 正 弦 定 理 求 的 值 ; (ii ) 利 用 二 倍 角 的 余 弦 公 式 求 得 , 可 得
,再由二倍角的正弦公式以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1) 在 中,由 ,整理得 ,
又由余弦定理,可得 ;
(2)(i)由(1)可得 ,又由正弦定理 ,
及已知 ,可得 ;
(ii)由(i)可得 ,由已知 ,可得 ,故有 ,
为锐角,故由 ,可得 ,从而有 ,
.
【点睛】以三角形为载体,三角恒等变换为手段,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工具,对三角函数
及解三角形进行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类热点问题,一般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解答
这类问题,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诱导公式以及二倍角公式,一定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应
用,特别是二倍角公式的各种变化形式要熟记于心.
17.如图,在四棱锥 P 一 ABCD 中,已知 ,点 Q
为 AC 中点, 底面 ABCD, ,点 M 为 PC 的中点.
(1)求直线 PB 与平面 A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cos B 5sin 3B =
sin A 5sin 5A =
2 5cos 5A =
ABC∆ ( )2 23 3 2a c b ac− = −
2 2 2 2
2 3
a c b
ac
+ − =
2cos 3B =
5sin 3B =
sin sin
a b
A B
=
5 3a b= sin 3 5 5sin 5 3 5
a BA b
= = × =
2 3cos2 1 2sin 5A A= − = 5 3a b= a b< A B<
A∴ 5sin 5A = 2 5cos 5A = 4sin 2 2sin cos 5A A A= =
4 3 3 1 4 3 3sin 2 sin 2 cos cos2 sin6 6 6 5 2 5 2 10A A A
π π π + ∴ + = + = × + × =
5, 4, 2 2= = = = =AB BC AC AD DC
PO ⊥ 2PO =(2)求二面角 D-AM-C 的正弦值;
(3)记棱 PD 的中点为 N,若点 Q 在线段 OP 上,且 平面 ADM,求线段 OQ 的长.
【答案】(1) ;(2) ;(3) .
【解析】
【分析】
以 O 为原点,分别以向量 的方向为 x 轴,y 轴,z 轴正方向,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1)求出直线 PB 的方向向量,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列方程求出平面 ADM 的法向量,
可求直线 PB 与平面 ADM 所成角的正弦值;(2)由已知可得 平面 ,故 是平
面 的一个法向量,结合(1)中平面 ADM 的法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求
二面角 D-AM-C 的余弦值,从而可得正弦值;(3)设线段 OQ 的长为 ,则点 Q
的坐标为 ,由已知可得点 N 的坐标为 ,利用直线 与平面的法向量数量积
为零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依题意,以 O 为原点,分别以向量 的方向为 x 轴,y 轴,z 轴正方向,可以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可得 ,
.
(1)依题意,可得 ,
设 为平面 ADM 的法向量,则 ,
即 ,不妨设 ,可得 ,
/ /NQ
7 55
55
110
11
4
3
, ,OB OC OP
OB ⊥ AMC OB
AMC
( )0 2h h≤ ≤
( )0,0,h ( )1,0,1− NQ
, ,OB OC OP
(0,0,0), (0, 2,0), (1,0,0), (0,2,0)O A B C−
( 2,0,0), (0,0,2), (0,1,1)D P M−
( 2,2,0), (0,3,1)AD AM= − =
( ), ,n x y z= 0
0
n AD
n AM
⋅ =
⋅ =
2 2 0
3 0
x y
y z
− + =
+ = 1y = ( )1,1, 3n = −又 , 故 ,
直线 PB 与平面 AD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2)由已知可得 ,
所以 平面 ,
故 是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依题意可得 ,
因此有 ,于是有 ,
二面角 D-AM-C 的正弦值 ;
(3)设线段 OQ 的长为 ,则点 Q 的坐标为 ,
由已知可得点 N 的坐标为 ,进而可得 ,
由 平面 ADM,故 ,
即 ,解得 ,
线段 OQ 长为 .
【点睛】空间向量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观察图形,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
标系;(2)写出相应点的坐标,求出相应直线的方向向量;(3)设出相应平面的法向量,
利用两直线垂直数量积为零列出方程组求出法向量;(4)将空间位置关系转化为向量关系;
(5)根据定理结论求出相应的角和距离.
18.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点 在椭圆上
(1)求椭圆的方程;
(2)已短直线 与椭交于 A、B 两点,点 P 的坐标为 ,且 ,
求实数 m 的值.
的
( )1,0, 2PB = − 7 55cos , 55| || |
PB nPB n
PB n
⋅= =
∴ 7 55
55
,OB AC OB PO⊥ ⊥
OB ⊥ AMC
OB AMC
( )1,0,0OB =
11cos , 11| |
OB nOB n
OB n
⋅= =
110sin , 11OB n〈 〉 =
∴ 110
11
( )0 2h h≤ ≤ ( )0,0,h
( )1,0,1− ( )1,0, 1NQ h= −
/ /NQ , 0NQ n NQ n⊥ ∴ ⋅ =
( )1 3 1 0h− − = [ ]4 0,23h = ∈
∴ 4
3
2 2
2 2 1 ( 0)x y a ba b
+ = > > 6
3
32 2, 3
T
2 m= +y x (2 2,0) 1PA PB⋅ = − 【答案】(1) ;(2)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结合性质 ,列出关于 、 、 的方程组,求出 、 ,
即可得椭圆的方程;(2)直线与曲线联立,根据韦达定理,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结合
条件 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设椭圆的焦距为 ,由已知有 ,又由 ,
可得 ,由点 在椭圆上,有 ,
由此可得 , 椭圆的方程为 ;
(2)设点 A 的坐标 ,点 B 的坐标 ,
由方程组 ,消去 y,整理可得 ,①
由求根公式可得 ,②
由点 P 的坐标为 ,可得 ,
故 ,③
又 , ,
代入上式可得 ,
由已知 ,以及②,可得 ,
整理得 ,解得 ,
这时,①的判别式 ,故 满足题目条件,
2 2
19 3
x y+ = 3m = −
2 2 2a b c= + a b c a b
1PA PB⋅ = −
2c
2
2
2
3
c
a
= 2 2 2a b c= +
2 23a b=
32 2, 3
T 2 2
8 1 13a b
+ =
2 29, 3a b= = ∴ 2 2
19 3
x y+ =
( )1 1,x y ( )2 2,x y
2 2
2
19 3
y x m
x y
= +
+ =
2 27 6 2 3 9 0x mx m+ + − =
2
1 2 1 2
6 2 3 9,7 7
m mx x x x
−+ = − =
( )2 2,0 ( ) ( )1 1 2 22 2, , 2 2,PA x y PB x y=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22 2 2 2 2 2 8PA PB x x y y x x x x y y⋅ = − + = − + + +−
1 1 2 22 , 2y x m y x m= + = + ( ) 2
1 2 1 2 1 22 2y y x x m x x m∴ = + + +
( ) 2
1 2 1 23 ( 2 2 2) 8PA PB x x m x x m⋅ = + − + + +
1PA PB⋅ = − ( )2
23 3 9 ( 2 2 2)( 6 2 ) 8 17 7
m m m m
− − −+ + + = −
2 6 9 0m m+ + = 3m = −
212 252 144 0m∆ = − + = > 3m = −.
【点睛】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一般为待定系数法,根据条件确定关于 的方程组,解出
,从而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其常规思路是先
把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元、化简,然后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方程,解决相关问
题.涉及弦中点的问题常常用“点差法”解决,往往会更简单.
19.已知数列 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数列 是等比数,且 , ,
数列 满足 其中 .
(1)求 和 的通项公式
(2)记 ,求数列 的前 n 项和.
【答案】(1) ;(2) .
【解析】
【分析】
(1)利用 , , 列方程求出,等差数列的首项、等比数列的首
项 与 公 比 , 从 而 可 得 结 果 ; ( 2 ) 先 根 据 得
,再根据分组求和与错位相减求和法,
结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1)设数列 的公差为 d,数列 的公比为 q,则 ,
由 ,可得 ,由 ,可得 ,
又 ,故可得 ,
再由 ,可得 ,解得 ,
;
3m∴ = −
, ,a b c
, ,a b
{ }na { }nb 3 4 7a a a+ = 2 4 5
⋅ =b b b
4 2 34= −a b b { }nc
2 1
2
, 3 2
, 3 1
, 3
m
n m
m
b n m
c b n m
a n m
− = −
= = −
=
*m∈N
{ }na { }nb
( )*
3 2 3 1 3 1 3 3 3 1n n n n n n nt c c c c c c n N− − − += + + ∈ { }nt
1, 2n
n na n b −= = 2 6 2 816 415 3 15
nn n −× + × +
3 4 1
+ =a a a 2 4 5
⋅ =b b b 4 2 34= −a b b
2 1
2
, 3 2
, 3 1
, 3
m
n m
m
b n m
c b n m
a n m
− = −
= = −
=
2 2 2 1 2 1 2 4 3 2 12 2 2 2 2 3 2n n n n n n
nt n n n− − − − −= ⋅ + ⋅ + ⋅ = + ⋅
{ }na { }nb 1d =
3 4 7a a a+ = 1 1a d= = 2 4 5
⋅ =b b b 2 4 4
1 1b q b q⋅ = ⋅
1 0, 0b q≠ ≠ 1 1b =
4 2 34= −a b b 2 4 4 0q q− + = 2q =
( )1, 2n
n na n b n N− ∗∴ = = ∈(2) ,其中 ,
,
记 ,
则 ,
,①
故有 ,②
①-②可得
,
由此可得 ,
由 ,故可得 .
【点睛】“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是重点也是难点,利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应注
意以下几点:①掌握运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的条件(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
的积);②相减时注意最后一项 的符号;③求和时注意项数别出错;④最后结果一定不能忘
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
20.已知函数 ,函数 ,其中 , 是 的一
个极值点,且 .
(1)讨论 的单调性
(2)求实数 和 a 的值
(3)证明
【答案】(1) 在区间 单调递增;(2) ;(3)证明见解析.
2 2
2 1
2 , 3 2
2 , 3 1
, 3
m
m
n
n m
c n m
m n m
−
−
= −
= = −
=
n ∗∈N
2 2 2 1 2 1 2 4 3 2 12 2 2 2 2 3 2n n n n n n
nt n n n− − − − −∴ = ⋅ + ⋅ + ⋅ = + ⋅
4 3 2 1
1 1 1
, 2 , 2
n n n
k k
n k n n
k k k
T t A B k− −
= = =
= = = ⋅∑ ∑ ∑
( ) ( )4
4
2 1 2 2 16 1 2 2161 2 15 15 15
n n
n
nA
× − −
= = = × −−
2 11 2 2 8 3 32 2 n
nB n −= × + × + × +…+ ×
2 1 2 14 1 8 2 32 ( 1) 2 2n n
nB n n− += × + × + + − × + ×
2 1 2 13 2 8 32 2 2n n
nB n− +− = + + + + − ×
( ) 2 12 1 4
21 4
n
nn +
−
= − ×−
2 6 243 3
nn−= × −
6 2 23 43 3
n
n
nB
−= × +
3n n nT A B= + 2 6 2 816 415 3 15
nn
n
nT
−= × + × +
1 q−
2( ) 2 ln= −f x x x x 2( ) (ln )= + −ag x x xx a R∈ 0x ( )g x
( )0 2g x =
( )f x
0x
( )*
21
1 1 ln(2 1)24 1=
> + ∈
−
∑n
k
n n N
k
( )f x ( )0, ∞+ 0 1, 1x a= =【解析】
【分析】
(1)求出 ,在定义域内,再次求导,可得在区间 上 恒成立,从而
可 得 结 论 ; ( 2 ) 由 , 可 得 , 由 可 得
,联立解方程组可得结果;(3)由(1)知
在 区 间 单 调 递 增 , 可 证 明 , 取 , 可 得
,而 ,利用裂项
相消法,结合放缩法可得结果.
【详解】(1)由已知可得函数 的定义域为 ,且 ,
令 ,则有 ,由 ,可得 ,
可知当 x 变化时,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1
- 0 +
极小值
,即 ,可得 在区间 单调递增;
(2)由已知可得函数 的定义域为 ,且 ,
由已知得 ,即 ,①
由 可得, ,②
联立①②,消去 a,可得 ,③
令 ,则 ,
( )'f x ( )0, ∞+ ( )' 0f x ≥
( )' 0g x = 2
0 0 02 ln 0x x x a− − = ( )0 2g x =
( )22
0 0 0 0ln 2 0x x x x a− − + = ( ) 2 2 lnf x x x x= −
( )0, ∞+ 1 lnx x
x
− > *2 1,2 1
kx k Nk
+= ∈−
2 1 2 1 ln(2 1) ln(2 1)2 1 2 1
k k k kk k
+ −− > + − −− + 2
2 1 2 1 2
2 1 2 1 4 1
k k
k k k
+ −− =− + −
( )f x ( )0, ∞+ ( ) 2 2ln 2f x x x′ = − −
( ) ( )'h x f x= ( )2 1'( ) xh x x
−= ( )' 0h x = 1x =
( ) ( )' ,h x h x
x ( )0,1 ( )1,+∞
( )'h x
( )h x
( ) ( )1 0h x h∴ ≥ = ( )' 0f x ≥ ( )f x ( )0, ∞+
( )g x ( )0, ∞+
2
2ln( ) 1 a xg x x x
′ = − −
( )' 0g x = 2
0 0 02 ln 0x x x a− − =
( )0 2g x = ( )22
0 0 0 0ln 2 0x x x x a− − + =
( )2
0 0 02 ln 2ln 2 0x x x− − − =
2( ) 2 (ln ) 2ln 2t x x x x= − − − 2ln 2 2( ln 1)'( ) 2 x x xt x x x x
− −= − − =由(1)知, ,故 , 在区间 单调递增,
注意到 ,所以方程③有唯一解 ,代入①,可得 ,
;
(3)证明:由(1)知 在区间 单调递增,
故当 时, , ,
可得 在区间 单调递增,
因此,当 时, ,即 ,亦即 ,
这时 ,故可得 ,取 ,
可得 ,而 ,
故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不等式的证明,属于难题.不等式证明
问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利用导数证明不等主要方法有两个,一是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证
明,不等式两边作差构造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函数的最值即可;二是较
为综合的不等式证明,要观察不等式特点,结合已解答的问题把要证的不等式变形,并运用
已证结论先行放缩,然后再化简或者进一步利用导数证明.
ln 1 0x x− − ≥ ( )' 0t x ≥ ( )t x∴ ( )0, ∞+
( )1 0t = 0 1x = 1a =
0 1, 1x a∴ = =
( ) 2 2 lnf x x x x= − ( )0, ∞+
( )1,x∈ +∞ ( ) ( )1 1f x f> = 2
2 2
2 ln 1 ( ) 1( ) 0x x x f xg x x x
′ − − −= = >
( )g x ( )1,+∞
1x > ( ) ( )1 2g x g> = 21 (ln ) 2x xx
+ − >
2
21 (ln )x x
x
− >
1 0,ln 0x x
x
− > > 1 lnx x
x
− > *2 1,2 1
kx k Nk
+= ∈−
2 1 2 1 ln(2 1) ln(2 1)2 1 2 1
k k k kk k
+ −− > + − −− + 2
2 1 2 1 2
2 1 2 1 4 1
k k
k k k
+ −− =− + −
21 1
2 (ln(2 1) ln(2 1)) ln(2 1)
4 1
n
k
n
k
k k
k
π
==
> + − − = +
−
∑ ∑
21
1 1 ln(2 1)( )24 1
n
i
x n N
k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