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解析Word版)

ID:437290

大小:65.99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丰台区 2020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语 文 2020.05 本试卷满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 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 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 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 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特殊。为什么野味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人们在食用野味 时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 首先,野味比人工培植的食物具有更完整的自然性。许多野生动物能在人的控制之外自 由自在地活动着,这种自由自在对人的本质力量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挑战。人在潜意识中 对本质力量的盲目崇拜,促使自己尽最大的力量去驾驭、支配尚未被人征服的野生动物。于 是,享受野味就不仅是为了满足口福,深层的意义则是通过对野生动物的掌握和享用,使人 感到自己本质力量的扩张。这样,原本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生活追求,最终却失去 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蜕变成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放肆行为。 其次,野性往往使野生动物表现出生龙活虎的生命活力。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往往会转 化为食物学上“鲜美”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人们对野味的味觉期待往往超过了对家禽家畜的 口味评价。许多野味实际的味觉并非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 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 再次,野味的食用还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 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 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样,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 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 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 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尤其应该关 注的是,由于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 潘多拉魔盒。 (取材于於贤德相关文章) 材料二 非典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 RNA 病毒。RNA 分子结构稳定性差,烈性 RNA 病毒很难在宿主体 内长期存活。当年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 RNA 病毒,很可能遭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顽强抵 抗。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反应过度,事实上,当年有相当一部分非典病人就是死 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受 RNA 病毒感染的病人通常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彻底治愈,病毒完 全消失;要么病人死亡,病毒同样完全消失。从这层意义上说,非典病毒确实已经彻底从这 个世界上消失了。 新冠病毒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专家说是蝙蝠,它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新冠病毒可 永久生活在蝙蝠体内,并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相互传递,交叉感染。长此以往,蝙蝠种群 内形成了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冠状病毒基因库,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病毒序列,而且处 于不停地变化之中。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了,便能感染人体,完 成物种间的跨越。当年非典病毒就是这么来的,如今的新冠病毒也是这么来的。与此类似的 就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平时主要躲在鸟类的身体里,也有少部分病毒以猪为自然宿主,这 就是我们此前经常听到的禽流感和猪流感。这些寄宿在鸟类和猪体内的流感病毒也在不断地 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体,情况和冠状病毒非常相似,这是现代社会中一 种非常危险的新型传染病。 到底怎样才能避免这类新型传染病呢?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不吃野生动物。但是,比起 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这里所说的绝不 仅仅是旅游,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 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取材于袁越相关文章) 材料三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 1988 年 11 月审议通过。此法在规定保护和拯救珍贵、濒危 野生动物及维护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时,加入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 内容。2003 年“非典”后,《野生动物保护法》作过小幅的修正,适度加大了野生动物法制保 护的力度。2014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解释规定,惩罚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 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但是,该解释并不涉及故意参与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也不涉及购买和食用国际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2019 年 2 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 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 目前,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 54 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 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 6 个品种,产业巨大。以非重点保护动物为人工 繁育主攻方向,可能会刺激社会消费野生动物的“风尚”,与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悖。 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 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 事件。为此,《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配套条例、规章作出修改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应当严 格限定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正面清单,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纳入禁止清单。 这样才能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保障依法开展养殖的企业的权利。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特殊,但是其安全性仍然值得人们深度思考。 B. 人类享受野味不仅仅是满足口福,更是为实现对野生动物的驾驭和支配。 C. 野味味道并不鲜美,但其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 D. 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但特定社会氛围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行列。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们食用野味时陷入的“尴尬境地”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享用野物是为了扩张人的本质力量,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 B. 追求野味源于对野生动物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演变为对生命的戕害。 C. 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最终却使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 D. 食用野味是为了享受野味的鲜美,实际上却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行为。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非典病毒消失是因为 RNA 病毒很难长期存活,而且人类免疫系统会顽强抵抗。 B. 非典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并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 C. 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实现物种间跨越,使其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细胞受体对上。 D. 寄居某些动物体内的流感病毒不断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类。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88 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强调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力度。 B. 2014 年刑法解释对“故意参与食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的行为”未作出相应的惩罚规定。 C. 目前允许合法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共 54 种,繁荣了野生动物产业,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患。 D. 在科学论证前提下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才能有效防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新浪科技网 2 月 21 日报道,关于是否取缔野味集市和野味饭馆这一问题,在近 10 万份 公众调查问卷中,有 94.8%的人选择取缔,1.3%的人选择中立,3.9%的人选择不取缔。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被调查者,你会怎样选择?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解说。 【答案】1. C 2. C 3. D 4. A 5. 我不赞成取缔。①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大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特定社会氛 围不会轻易改变,取缔野味集市或野味餐馆可能反而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社会限制 越严格,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反过来导致野味越来 越少。②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往往是食用了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 物。经过科学论证的人工驯养繁殖的某些野生动物,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③人类为 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危险。所以,比起 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 我赞成取缔。①追求野味往往会使人类失去对自身感官享受的合理控制蜕变为疯狂猎取野生 动物的行为,演变为对野生动物生命的戕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作用,野味经营者敢于动用 一切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牟取暴利,吸引消费群体,使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并濒临绝种,破坏 生态平衡。②许多野生动物(如蝙蝠)是许多细菌、病毒的中间宿主,人类大量食用会感染 病毒、细菌,生病甚至死亡。③国家制定并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可以合法饲养和 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但仍存有隐患;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很难杜绝野味经营者 铤而走险,为牟取暴利进行非法运营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品种的行为。今年武汉海鲜市场爆 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即是血淋淋的教训。 【解析】【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 项,“野味味道并不鲜美”原文“许多野味实际上的味觉虽然并非见得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 预期”并不能说明“野味味道并不鲜美”。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 项,不合逻辑。“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与“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的结果” 并不能形成相对的局面,谈不上“尴尬”。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A 项,“人类免疫系统顽强抵抗”会使得“非典病人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非“非典 病毒消失”的原因。 B 项,文中并未说明“非典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而且“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 染”只是“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 C 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便能感染人体, 完成物种间的跨越。”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 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 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A 项,“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的力度”文中无据。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 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首先明确观点“赞成取缔”或“不赞成取缔”,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作为依据。“赞成取 缔”关键句有:“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 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 生命的戕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 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 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 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2019 年 2 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 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可合法 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 54 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 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 6 个品种,产业巨大”。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不赞成取缔”关键句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 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 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 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 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 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 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 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 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 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 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一)(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 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 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 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 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 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 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 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 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 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 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 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 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 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 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 可忽哉!岂可忽哉!(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 【2】迁:司马迁。【3】缋:通“绘”。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 而为法戒 戒:戒除 C. 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 其言至约 约:简略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 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 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 D. 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 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 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 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 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 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 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10.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 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答案】6. B 7. C 8. D 9. C 10. ①为萧子显修撰的史书个人喜好突出,内容不合史实,语言过分雕饰而痛惜。②为萧子显 个人见识、思想、才智、文采难以胜任史官之职却勉强为之而痛惜。③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 的作大多不能为后代执政者提供有效的借鉴措施而痛惜。④为三代之后的帝王选择的史官大多 能力不济,不能胜任其职而为君王痛惜。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 B 项,戒:鉴戒。句意:作为法式与鉴戒。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 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 项,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句意: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使得跟随他的人不能 觉察到。 B 项,助词,无义;代词,……的人。句意: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研求它 的意旨的人。 C 项,语助词,加强肯定语气。用法相同。句意: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没有不穷尽 的;所以,就不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 D 项,连词,表转折;代词,这样。句意:但是,只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事 的原理;好几朝的史书已经是这样。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翻译、理解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 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 项,应理解为“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关键词:以为,把它作为;具,措施。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 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 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 项,“因而……”无因果关系,“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文中无据。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 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作者发出“可不惜哉” 感慨的原因,语境主要在 4、5、6 三段,关键信息有:根据“昔者 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 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 迁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 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概括出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和 史官而痛惜;根据“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其文益 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为萧子显的个人见识、才 能以及修撰的史书而痛惜。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 词共 18 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 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 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 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 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南齐书目录序》 《南齐书》,南朝梁代萧子显编撰。臣下我等人因奉命校勘订正本书的错误,就为本书篇 目作序文说: 要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兴亡治乱的原由作为法式与鉴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种能够托付的 执笔人,然后才能够传播久远。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然而那种所该托付的执笔人却没择 取到合适的人选,就会有的失掉那原本的意图,有的窜乱那史实,有的剖析事理不通达,有 的遣词不当。所以,即使有突出的功业、美好的德行、异乎寻常的治迹,也会幽暗而不显明, 闭结而不扬布,可那些凶顽至极、狂险猥琐、奸邪凶恶的形迹,却能侥幸掩盖住啊! 古代所说的良史,他的识见一定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他的记史思想一定足够用来 的适合天下的行用,他的才智一定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他的文辞一定足够用来阐发 很难显露的情状。达到这样的标准以后,他的能力就能够与“良史”相称了。 凭什么知道良史是这样呢?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具有深奥玄妙的德 行,使得跟随的人不能觉察到,觉察到的人也不能称赞他,(可是人们)把这作为治理天下的 根本。所传布的号令,所设置的法规制度,那言辞极其简略,体式极其周备,(人们)把这作 为治理天下的措施。而撰著《尧典》与《舜典》的人,推布并宣明这些,所记述的,哪里仅 仅是尧、舜的治迹啊?他们深切微妙的用意也一道传达出来。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 没有不穷尽的;本源和末端、先行和后续,没有不明晰的。让诵读他们的言论的人,就像自 己出现在当时一样;研求它的意旨的人,就像接触到所记述的本人一样。这难道还称不上是 识见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思想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 的意旨,文辞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吗?正当尧、舜的时候,哪里只是分掌政务的人都 是天下的英士呢?恐怕执持竹简、操握笔管而跟随左右的人,也都是圣人的门徒啊。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撰写史书的人,像司马迁这样的文才,也不能不称得上是俊逸英 伟、出类拔萃的奇才、非同寻常的杰士了。但是,只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 事的原理,思想尚未能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尚未能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 文辞尚未能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为什么呢?因为圣贤的高妙思致,司马迁原本还 不能够纯正地表达出他的情志并显现给后世啊,所以,就不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司马迁的 得失尚且是这样,何况其他人呢? 就萧子显于他的这部史书而言,喜好自己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更动窜改、截断拆开、 斧凿雕琢、增饰文采的变动手法更多,因而他的文笔就越低下。难道那才质原本就不可以勉 强而拥有吧?好几朝的史书已经是这样,所以那事迹模糊不清,尽管存在随顺时世去成就功 业威名的君主、共同联合谋议的臣僚,却没有显赫地能耸动起天下的视听、在天下人口中传 播的人物啊。而一时间偷安、争夺、倾轧、陷害、背弃礼法、违背道义的人,也侥幸没有明 白地显露在世人面前,难道不是所托付的人没选择合适的缘故吗?能不痛惜嘛! 史书是用来宣明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的。所以,修撰它的人,也一定是天下一流的才 士,然后他的才能就可以与良史相称了。这哪能忽略呢!这哪能忽略呢! (二)(共 7 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 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可:可以,好。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了子桑 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要简要的治政理念。 示例二:简,简要。可:还可以,不坏,还过得去。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 事方式持保留态度,体现出孔子重视对职业心存敬畏而又要简要行事的治政思想。 (2)答案示例要点一:有为官才德。要点二: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要点三:勤学好问。要 点四:追求自我完善。 【解析】 【详解】小题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 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可也,简”,意思是,此人还可以,办事 简要而不烦琐。仲弓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孔子回答“雍之言然”,意思是冉雍,这话你 说得对。可见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据此考生分析“简”的内涵 时就可以有不同理解。从肯定语气来看,孔子是赞赏桑伯子处理政务的方式和能力,结合“居 敬而行简”理解,“居敬”是他讲自处,对自己而言,对自己要主敬存诚;从委婉语气来看, 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持保留态度,结合“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理解,对自己太简单,就容易放逸,随便了,不能够认真,所以诚敬心就没有了。 小题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首先找到文中有关仲弓的描写,根据“雍也可使南面”概括出有为官的才德;根据“居敬而 行简,以临其民”概括出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根据“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仁”概括出勤学好问;根据“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概括出追求自我完善。 【点睛】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型,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 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参考译文: ①1 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②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 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③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 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 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 话去做。”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 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 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1】雁霜:严霜。【2】鳞鸿: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 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 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 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13. 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 “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C. “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 “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14. 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 子•重叶梅》的不同之处。 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1】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注释: 【1】江妃: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 【答案】12. D 13. A 14. ①梅的形象。《瑞》词之梅,是从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沦落至溪边,无人欣赏,处境孤独、 落寞的形象,而《生》词之梅,是于风雪中比百花先开放,不畏严寒,从容自如的形象。② 描写手法。《瑞》词写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进行描写,而《生》写梅 以白描为主。③思想情感。《瑞》词寄托有不被人赏识的伤世之感和不平之气,暗含心怀家国 却壮志难酬的深沉痛苦,《生》词表达了对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雪虐风威的精神品格的赞美, 表达自己孤高脱俗的志趣和超卓挺拔的个性。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错误,应是以细腻柔媚为主,以沉雄豪迈为辅。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 项,“由虚转实”错误,应是由实转虚; C 项,“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错误;“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意思是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D 项,“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文中无据。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 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 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本题要求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分析不同之处。《瑞》词运用想象、比拟 手法,正面描写梅花的形神:“溪奁照梳掠”想象梅花对溪水而梳掠;“玉肌瘦弱”“倚东 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运用了拟人修辞,以写美人的笔法来描绘梅花的仪态和神 韵。“寂寞”“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表现梅花无人欣赏,处境孤独、落寞的形象, 暗含了词人伤世之感和关怀国家之痛,表现不平之气。《生》词是一首咏重叶梅的咏物词。上 片写重叶梅在雪中独放,下片写重叶梅受到主人喜爱及主人对重叶梅的情深意重。词中作者 对重叶梅的形态并没有进行描摹,而是“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 面”运用白描手法突出其不畏严寒、不惧风雪的精神;“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 繁枝,还许冰壶荐”主人对重叶梅的情深意重,从把最好的重叶梅折下来供友人欣赏,更加 表现出主人对重叶梅的喜爱,借对梅的赞美表达自己孤高脱俗的志趣和超卓挺拔的个性。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 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杜甫《春夜喜雨》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鲜明,“黑”与“明”映衬,云 厚雨足,给人美感。 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③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 等言辞作不愿“相师”的借口,可见当时恢复从师风尚之难。 ④写作时,你要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可以引用两句古诗文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2)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野径、俱、俟、位卑、近谀。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一)(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道深深深几许 ①天阶夜色,清凉如水。这时把玩苏东坡灵性洋溢的行草小品,也就顺带想起他的一些 趣事。 ②那年晚秋,命途多舛的苏东坡赴任定州,途经雍丘,倜傥无羁的米芾正是雍丘县令, 便留东坡小住。这个夕阳余晖的黄昏,米芾的住处一片清新幽静。东坡一洗身心的疲惫,恢 复往日的调侃和风趣。此时,“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 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 互相易携去”。 ③时过境迁,从这些佚事剥落的色彩上,轻易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文雅情调:书道,在这 样的时间段上,在这些人的举止上,是怎样一种浑然的融汇啊!而日子如逝水,许多年月随 同那时的热爱之情,都远远地老去了。黑白两色,点线抽象,居然会有如此宏大的力量和诱 人的魅力,不仅映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细微之处的生生不息,同时也展现了辽远无垠的宇宙之 理——阴阳之变。有时,人不免陷于浓艳的色调里,使生命迷失于张扬状态,只有在脱身之 后,才会感到黑白二极的朴素、庄重和冷峻,它甚至就潜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无意地抵御 五色迷目七音乱耳。 ④回首书道的前尘旧痕,整个儿的变迁更迭,充满了复杂的内容。一管羊毫,一张宣纸, 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今人的纵笔泼墨与古人比起来,究竟缺失些什么呢? 如果从本领上论,今人的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可致命的是今人的颖悟远比古 人浮浅,古人能从惊蛇走虺的瞬间感悟沧桑世相,今人则大抵就兹论兹了。日落月出,寒来 暑往,每日砚池遨游,意在笔先也罢,随意落笔也罢,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快乐起来,理应成为首选。许许多多古代的文人墨客正是借助这种纯粹私人性的行笔过程,来消解与生俱来 的愁烦和失意。往往一场笔墨畅游,阴霾散尽又见曙色。 ⑤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至 乐者,有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令人心游江南秀色而忘返;至哀者,有唐人颜真卿的 《祭侄季明文稿》,戚戚哀哀一枕清泪;至狂者,有唐人怀素书《自叙》:“狂来轻世界,醉 里得真如。”至怪者,有清人郑板桥,隶体参入楷法,书技又添画意。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 足。若是人在尺幅之前,幻象又着实奇异。从疾转的笔迹里,李太白品出了楚汉鏖战的激荡 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其中美妙情状,可谓难以毕述。这就是古典书道 的诱惑呀! ⑥在雪白的宣纸上或浅唱低吟或磅礴放歌,有一种游戏般的乐趣,古人称之为墨戏。墨 戏远离了致用,接受了消闲,方能体味化机之趣。说白了,以黑亮的点线交织对白的空间切 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比规则更重要的是游戏者先把 全身的精神重负卸下来,哪怕先暂时卸下片刻。书卷人家若说清高孤傲这不假,若说超然则 未必,通常是内心世界默默地肩负了太多的沉重,吸纳了满把的累。唐人以法则捉控笔墨, 而在宋人眼里,如此高雅的艺术只适宜用来“消日”“解愁”:参与者未必人人善书,可是 谁也不曾把字迹优劣放在心头,只重纵笔过程的乐趣,自由的毫端无处不达。 ⑦时日的流转改写了书道的命运,甚至在今日,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 迹的作品来,我却由此更加怀想起书道之源---自然。书道的滥觞期有如传说那般,什么神农 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什么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我都乐于相信。云飘浮过来,风吹拂过来, 水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不蓄藏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使人 想见书道的气脉通畅;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又会引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 魅力。 ⑧而书道渐渐改变了那种精神娱乐的过程,进入毫厘不爽、点线无误的精确计较之中。 从元代赵孟頫笔下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他的笔性不可谓不好,只是太精工,反而走向 极端少了余甘。从笔墨来看,元人闲雅、诙谐的情调已经走失了许多,每一笔每一画都剔精 抉微以求无误。明清科举制需要一拨规矩写字的书生,笔墨落纸处,但见点画一律,造型一 律,色调一律,死相毕露。那曾是逸致栩栩然、气度翩翩然,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的 深深书道,可怜沉沦了。 ⑨苏东坡曾放言:“适意无异逍遥游。”其实,在鸿蒙初发时,书道根本谈不上技巧。 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符号,着实把玩不出什么玄机,从殷周青铜器铭中的族徽观之,也只是随意而已。而拂开岁月的风尘,博大的书道正在走向名副其实的雕虫小技。貌似繁荣的 今日,书道明显地卷入了竞争的旋涡里,柔韧的羊毫下充满着咄咄逼人的征伐气息,而书道 一进入竞争轨道,它那从容闲雅的文人气味就消失了,还有那孤傲啸洁的气度也逃不脱奴化 的阴影。一个又一个书道竞赛此起彼伏,竞赛背后是奖品和证书,这免不了使人跃跃欲试心 如沸水。竞技场上的争纷淹没了多少纯真的欢愉,更无奈的是我们的精神走入了掮客们规划 的功利世界里,多少灵气随风飘散! ⑩有多少岁月悄然飘逝啊!那孕育起晋书的风韵、唐书的豪气、宋书的随意的日子,如 今发生了令前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只不过人毕竟是人,只要存活在世,总是要不懈地驱赶自 己的心灵马车找寻精神的牧场。也许在我们承袭了太多的世俗欢乐中,应腾出一方空间来迎 受美丽的书道古风,并且心悦诚服地说:执子之手,与尔同行。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倜傥无羁的米芾 倜傥:洒脱,不拘束 B. 人在尺幅之前 尺幅:狭小的空间 C. 书道的滥觞期 滥觞:事物的开端 D. 掮客们规划 掮客:替人介绍买卖赚佣金的人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千年来的泼墨挥毫,中国书道尽管风格嬗变流别多端,而黑白色泽却始终不可更易。 B. 今人就书写论书写,其精湛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是丰富的。 C. 唐人重法则,元明清人讲究精确规则,而宋人重乐趣自由,相比之下,宋人更懂书道。 D. 貌似繁荣的书道竞争,背后往往是玩弄技巧与心术,导致本真的艺术秩序发生了错位。 18. 文章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具有鲜明特色,试加以赏析。 19. 作者笔下的“深深书道”,到底“深”在哪里呢?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16. B 17. B 18. 示例一:运用整句句式表达(或排比修辞)。全段多用结构相同、相似的句子,使形式整 齐,节奏协调,音韵和谐,语势激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充分(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古典书法蕴含来自心灵深处的丰富的情思(哲理,精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古典书道的内涵所在;能给观赏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发美丽情状;表达了对古典书道 由衷的感慨和赞赏之情。 示例二:整散结合。全段整句与散句交替使用,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呆板,收到节奏协调、音韵和谐、语势激荡而又自由活泼、挥洒自如、语气舒缓的效果。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充分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古典书法蕴含来自心灵深处的丰富的情思(哲理,精神),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古典书道的内涵所在;能给观赏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发美丽情状;表达对古典 书道由衷的感慨和赞赏之情。 19. ①朴素、庄重、冷峻的黑白两色,能抵御生命的迷失与诸多诱惑;②积蓄(包孕)着哲理 与情思(心灵律动,精神排遣);③远离致用,用于消闲,追求自由、精神娱乐;④在大自然 中获得感悟与启示;⑤不重技巧,不求精确,不追名逐利;而重随意,从容、闲雅,纯真、 欢愉。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 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还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 项,尺幅:这里指小幅字画,句子中作名词。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其精湛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是丰富的”错误,文中说“今 人的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而缺失的是哲理与情思。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相关语句,需要从修辞、句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 “至乐者,有……”“至哀者,有……”“至狂者,有”“至怪者,有……”“李太白品出 了楚汉鏖战的激荡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语段大段运用排比句、对偶句 等这些机构一致、句式整齐的句子,又穿插“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 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若是人在尺幅之前,幻象又 着实奇异”“其中美妙情状,可谓难以毕述。这就是古典书道的诱惑呀”这些自由灵活多变 的散句,整散结合,交错使用,表现了古典书法蕴含来自心灵深处的丰富的情思,音调和谐、 【富于感染力。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 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 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作者笔下的“深深书道”的“深”指书道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与情思,筛选概括时把 握文章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关键句有:“人不免陷于浓艳的色调里,使生命迷失于张扬状 态,只有在脱身之后,才会感到黑白二极的朴素、庄重和冷峻,它甚至就潜藏在我们的心灵 深处,无意地抵御五色迷目七音乱耳”“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 理与情思”“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 遣”“墨戏远离了致用,接受了消闲,方能体味化机之趣”“云飘浮过来,风吹拂过来,水 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不蓄藏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使人想 见书道的气脉通畅;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又会引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魅 力”“书道根本谈不上技巧。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符号,着实把玩不出什么玄机,从殷 周青铜器铭中的族徽观之,也只是随意而已”。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5 分) 20.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 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 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 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段中,薛宝钗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 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说理由。 【答案】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 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 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 所克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解 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 突出重要细节。 解答本题,考生要考虑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及语段大意突出写什么。通过 对本短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把握语境。节选文字围绕刘姥姥在贾府用饭出丑,写众人大笑 的场面,整个片段围绕着“笑”来写,引起发笑的人是刘姥姥,长辈和众姐妹都在场。在这 样一个场合,薛宝钗的反应要符合她的身份、性格特点,如稳重平和、淡然隐忍等。据此分 析即可。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语言基础运用 江南河港交流,又地滨(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 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 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邻)远阜,这中间又多 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 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 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喧闹)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 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潇洒)起来,终至于得失俱 亡,死生不同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1)下面各组词语中,括号中词语不能与加点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A. 滨(濒) B. 临(邻) C.喧哗(喧闹) D. 洒脱(潇洒) (2)有读者认为,画线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应该换成“这是一种多么悠闲的境界!” 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B (2)示例 1:我认为“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更好,用第二人称便于与读者沟通交流,“够 不够”含有与读者商榷的意味,语气亲切自然,突出其悠闲的境界。前文已细致描述微雨寒 村里的冬霖景象,语气舒缓,感情基调亲切自然,这里用轻柔商榷的语气来表达对悠闲境界 的赞美,贴切自然。 示例 2: 我认为“这是一种多么悠闲的境界!”更好,运用感叹句,表达对江南冬季悠闲的 雨境由衷的赞叹之情,感染力强。前文已细致描述微雨寒村里冬霖景象的悠闲境界,这里表 达内心对这种悠闲境界由衷的赞美之情,自然贴切。 【解析】 【详解】小题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 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 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A 项,滨:靠近(水边) 濒:紧靠(水边)。可以互换。 B 项,临:靠近,对着。邻:邻接、临近;根据语境,“相邻”义不恰切,应取“临:对着” 义。不能互换。 C 项,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闹:喧哗热闹。可以互换。 D 项,潇洒:指(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洒脱:(言谈、举止、 风格)自然、不拘束。可以互换。 故选 B。 小题 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 后根据所给句子,从用词、句式、修辞等多个角度分析,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首先明确观点,认为那一句更好。然后分析两句话的不同点:“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这是一种反问句,抓住“你”的人称特点、“够不够”的语气特点来分析;“这是一种多么 悠闲的境界!”这是一种感叹句,抓住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来分析。另外,还要结合相关 语境“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 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邻)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 得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来分析,比如整体语言风格、表达感情的 需要等。 微写作(10 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00 字。 22.分餐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就餐者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再用各自餐具进食。 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倡导你的家人、亲戚或朋友树立分餐意识,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要求: 语言简明得体,有号召力。 【答案】示例: “分餐制”倡议书 各位亲朋好友: 举止非小事、一勺一筷见文明。为做好复工复产及防控工作,切断餐桌引起的疾病传播, 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使用公筷公勺展示文明、卫 生的良好用餐氛围与形象,我发出倡议: 家庭用餐鼓励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在家用餐尽量采用分餐制,或者实行一菜一筷、一 汤一勺,养成用餐夹菜用公筷,取食汤品用公勺,餐饮具消毒不能少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在外用餐倡导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在酒店、餐馆、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公共场所用 餐时,自觉使用公勺公筷、双勺双筷制,具备条件的提倡分餐。 使用公勺公筷,倡导文明风尚。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公筷礼仪做起来,疾病不再从口入。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写的是“分餐制”倡议书。倡议书,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 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格式要 求。内容上,首先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如“分餐制”倡议书是在提倡用餐健康、 卫生、文明背景下,目的是切断餐桌引起的疾病传播;然后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 具体什么用餐环境,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等;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 建议。 【点睛】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 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 一目了然。 23.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小说主题往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请从《呐 喊》《边城》《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选取一个场景,描述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想象合理。 【答案】《边城》中的翠翠“梦中听歌”:是谁在那边唱的歌?好像在一声声呼唤我的名字, 又软又缠绵,我的灵魂仿佛脱离了身体,无拘无束的在天空中飞扬,伴着那一声声的呢喃, 我想要找出呼唤我的人,却只找到几株开得茂盛的、肥大的虎耳草。不知为什么心脏快速的 跳动起来,好像下一秒就要冲破胸膛,脸热的仿佛被太阳烤过一样,抑制不住的冲动,令我 想要把那肥大的虎耳草送给远方的那个人,他的脸隐藏在阳光当中,可我却能清晰的听到他 心中的呼唤,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虚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要求就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内 心独白就是让人物心灵说话,也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记叙文写作中,心理描写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它是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拉进读者与作者心灵,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突显主题 的关键所在。 本题要求写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考生应该对相关作品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包括人 物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作品主题等,尤其要注意具体情节中的情境,人物的内心独白要符 合具体情境的特点,才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的服务于人物塑造。《呐喊》中的狂人、 《边城》中的翠翠、《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红岩》中的江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 安、孙少平兄弟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写作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好具体情境,借助场景特点, 尤其是环境特点,加入适当的想象,才能更好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考生要选择自己熟悉 并有深入理解的作品人物来写,要符合原著内容,想象合理。 【点睛】语言综合运用的题型,大多属于情景式扩展题型,命题者设定情景,考生根据这一 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扩展。基本方法一是审 清题意,明确要求;二是调动想象,突出情景。 24.年初,84 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率队赶往武汉,再战防疫前线,抗击新型冠状病 毒。请你以“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 【答案】示例:感谢您耄耋之年,临危受命,不顾安危,奔赴抗疫一线,家国情怀永远是您 最厚重的底色。病毒无情人有情,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您和像您一样“不论生死, 不计报酬”的医护人员,替我们默默守护,才有了我们的和平与安宁。孤山屹立不倒,目光 所至,皆为天下苍生!我愿以您为榜样,用知识缝制铠甲,用实力锻造利剑,在不远的将来, 披甲上阵,守护静好岁月!感谢有您,惟愿山河无恙!【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 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 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合理、得体。 题目要求以“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续写,写作的对象是钟南山爷爷,称呼、语气要 得体,考生需要准确了解和运用钟南山的事迹、品质;写作内容,可以表达对钟爷爷的感激 之情、崇敬之情,也可以表达以钟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勇担重任、回报祖国的情怀; 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要融入真我,挖掘感动点,力争写出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的文字。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5.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一文中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在中华民族负重前行的征途中,这句话曾使几代人产生诸多感慨与思考。 作为身处新时代的青年,你由这句话生发出怎样的思考呢?请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标 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 与我相关 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 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 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然而,真的如此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 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与我无关” 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 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 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 体现?顾炎武 。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 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爱国主义是永恒不 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 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 回天。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 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 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 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 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 痛,医治创伤。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 拾那被人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 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出手相援;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国泰民安时,我 们才能自豪地宣布,这与我相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 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里的“我” 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 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 们想到很多;无论何时重温鲁迅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永远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让我们有很 多的感悟。本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这个文题的构思角度颇多。构思角度一:心中有他人, 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构思角度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这 更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构思角度三: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 水汇成大海。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力量。构思角度四: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写 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构思角度五: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 呼唤无私。 参考立意:(1)树立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意识;(2)心怀社会,崇尚奉献;(3)关爱他 人,摒弃自私。 参考素材: (1)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职业责任意识。是一只火把,就应照亮一段道路;是一把斧头,就 应开辟一片坦途;是一缕阳光,就应温暖一方土地;是一捧清水,就应洗净一片浊污。人人 地位不同,个个责任重大。克里姆林宫 清洁工说:“我的任务和叶利钦是一样的,只不过 他是在打扫俄罗斯而已。”有了职业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几十年行走在山间邮路,才有了 张艺谋推掉高额报酬,为奥运耗尽心血,才有了神七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的沉着冷静。树立职 业责任感,是树立责任意识的基石。 (2)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红烛照深山,温暖洒人间。李桂林、陆建芬怀着对 二坪村的责任,将荒芜变为希望,将沙漠变为绿洲,从此,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文 化的光芒在这里耀亮夺目。“微尘”这个看似渺小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社会责任意 识。无声奉献,更显其伟大;心怀社会,更显其崇高。树立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它是树立 责任感的保障。 (3)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聚沙能成塔, 集腋能成裘,每个人树立国家责任感,国家必会长盛不衰。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 《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张自忠的杀敌报国,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 (4)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反观当今,责任意识 的缺失却成为一大通病。范美忠一跑留骂名,专家们偏爱孔方兄,学者们执着于闪光灯,媒 体渲染浮夸成通病。树立责任意识,自古重要,而今更是必不可少。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自 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奉献、是博爱;真正的明智,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 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 (5)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影响,相信别人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为之付出行动,播撒爱与善良。 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将它融入海洋! 结构示例:《与我相关》,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先从反面切入,树起批驳的靶子,批驳“与 我无关”的错误论调。从两个方面批驳,一是“与我无关”的“自私冷漠”的思想,二是“与 的我无关”的“我的力量太渺小”的论调,然后再分别树立正确观点“与我有关”。语言简洁有 力,说理深刻透彻,行文自然流畅,“与我有关”的结论水到渠成,结尾扣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 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 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26.请以“等你回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 等你回家 明明初春,寒风凛冽,星月无云,寒冬在顽抗。一颗汤圆在勺间拨弄,我看着餐桌对面 空荡的座椅,确信了疫情之下的正月十五团圆难得,抬头望向窗前的满月,希望它能告诉爸 爸,我在等他回家…… 那是在大年初一。 “什么?——所有印厂放假,找不到工人?不行,明天必须将健康申报表印出来!”“太 好了,找到一家复印店了!老板回四川,有个怀孕的员工还在珠海!”我被爸爸激动的声音 吵醒,看看表,凌晨两点,爸爸兴奋的电话声里,我似乎有种并不愉快的预感,这种微微的 寒意,让我裹紧了被子。 年初二。 满屋子都充斥着爸爸的电话声:健康表!口罩!酒精!防护!电话打了至少几十家,一 切似乎仍没有着落。印刷、采购、文件……“脑子都炸了!能不能安静点,我高三,我要复习!”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点燃”了我,我向爸爸宣战了。我爸却冷静地宣告:“我等下 要回去上班。” “年初二你上什么班?不准去!现在疫情这个样子你还敢去上班,有什么工作交给你副 手去做就好了。”妈妈语气变得焦躁。 “我是海关后勤保障负责人,我要是都怕了,那员工岂不是更怕了!”爸爸边说边熟练 地在自己腰上打了一针胰岛素,“澳门通关用的健康报表今天必须印出来,我要亲自看了才 放心。”言语间,他头也没回地出门了。屋里的空气似乎因为少了一个人而降得更低。眼前, 只剩妈妈满脸的焦虑与无奈。 年初三。 我早上起来时,爸爸已经在奔赴工作的路上了。妈妈则在收拾爸爸的衣物:原来为了我 们的安全,爸爸决定住单位了。“那他什么时候回家呢?”“可能要等到疫情结束吧。” 中午,我听见妈妈也开始四处打电话,亲戚、同学、朋友都问遍了:“有没有口罩?”“200 个?太少了,有多少要多少吧!”我问妈妈:“咱家有口罩,你买那么多干啥?”妈妈没说 话…… 我点开微博,满是武汉奔赴一线的医务人员各种自愿逆行的消息:他们或是背着父母来 到前线与死神抢人,或是告别妻子儿女在一线忙碌……不知不觉间,热泪滚落。我在那一瞬 间,似乎理解爸爸了。 总有人得逆行,我们才等得到所有人回家。 年初四, 日本旅游的表姐回来了。妈妈给爸爸打电话:“你下午去小茹那,她从日本给你们带回 来 500 个口罩,拿去给你们同事用吧。还有田医生说她诊所的合作厂家答应卖 10000 个,楼 上丁老师推荐的厂家说可以卖 5000……” 年初五,年初六,年初七,年初八…… 每天,爸爸妈妈都视频。爸爸会告诉我们:他去给同事开会、分工了,去巡查物业管理 了,去了解饭堂配餐了,去安排电梯消毒了……而妈妈则会问他身体怎么样,提醒他别批文 件太晚了,叮嘱他要吃好、休息好,告诉他我学习很努力……而我,总觉得,我们一家人, 一直在一起。 那天,刷完抖音里一个又一个捐赠、战“疫”,为中国呐喊的视频,脑海里不自觉浮现出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一句话:“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时,家会为你而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电话响起,电话另一头是我的爸爸。 “元宵快乐,女儿!”爸爸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些沧桑。“最近有没有好好学习?你 要打赢高考这一战,努力成为像钟南山那样的人。”爸爸笑着说:“我也在打仗,跟病毒作 战,保卫国家,保卫你们。相信爸爸,等着我们胜利回家吧!” “我相信,我和妈妈等你回家!”我知道,所有人都将回家;我相信,武汉冬将尽,中 国春可期。逆行者们,等你们回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 键。首先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 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等你回家”,审题的重点在于抓住题目隐含的信息:“你” 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泛指某一类人;“回家”可以指回具体的某一个家,也可以 泛指回家;“等”应该作为写作的重点,等谁,如何等,为什么等,都是写作者应该考虑的 内容。本题要求写作记叙文,关键在于确定中心和选择材料,材料要真实、具体才能有较好 的表现力;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让故事的发生、发展合情合理。建议考生从自己熟悉的生 活中选择素材,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注重细节描写,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切忌脱离生活, 编造故事。考生可以以“温暖和爱”为主题,表达人间真情;也可以以“反思悔过”为主题, 体现人的成长;还可以从大的国家环境中选取素材,表现更为深刻的社会主题。 参考立意:(1)亲情回归(2)游子(台湾)回归祖国(3)苦难中彰显人间大爱 参考素材: (1)大年三十,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吃完了团圆饭,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与祥 和,正在帮妈妈收拾碗筷的爸爸瞬间拿起手机接听起电话来,只听爸爸连连说:“好, 好……”爸爸放下手机很严肃地对我和妈妈说:“建始的疫情警报拉响了,从明天起,你们 就要好好待在家里,不准出门,病毒扩散很快。明天我要去花坪村对村、点对点地进行疫情 防控宣传,还要挨家挨户地摸排返乡务工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携带情况。”当时,我和妈妈都 没有说话,心里都很难受。是呀,大年初一,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爸爸却要独自奔向一线 疫区去排查返乡务工人员的疫情情况。谁又知道这些返乡务工人员身上,有没有携带这种让 人深恶痛绝的病毒呢?我很担心爸爸这次离开我们去疫区冒险呀!但是,我知道,爸爸不仅 是我一个人的爸爸呀,他更是服务于国家与人民的警察啊!哪里有警情,他都必须义不容辞 地服从党与国家的安排,冲向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位人民警察的责任和使命! (2)大年初一早晨,爸爸匆匆吃了一点早饭,戴上口罩,全副武装地奔向了一线——花坪某 村。当时我都来不及问驻足的村名。就这样,我与妈妈在家围在电炉前坐着,我写着寒假作 业,妈妈始终都不说话,一直静坐到了下午 3 点钟。妈妈终于按捺不住,打电话给爸爸问他 吃饭怎么解决,只听电话那头传来爸爸匆忙的电话声:“你不管,我一个村还没走完呢,哪 有时间想吃饭的问题?!”电话就这样挂断了。 (3)夜深了,爸爸驾车返回到了家门口,我欣喜若狂,激动地喊了一声“爸爸”,见他不下 车,便叫他赶紧把车熄火了进屋,可爸爸却说:“把饭递给我,我待会儿到了党校再吃。我 现在不能进家门,万一衣服上携带病毒,就会传染给你们,所以这样做还是保险些。你在家 里要听妈妈的话,不能出门。”没等我反应过来,一旁的妈妈就连忙把饭从车窗递进了车里, 爸爸就启动车子消失在了大年初一的凄冷的夜幕里…… (4)大年初二,清晨。妈妈给爸爸准备了早餐,叫爸爸回家吃。但爸爸说:“你把早餐准备 好,我十几分钟后到家门口,你到时候从窗户里递出来就好。”待我洗漱完毕后,一下楼, 便从窗户里看见爸爸正端着一大碗面条站在大门外,狼吞虎咽着……吃完后,爸爸又开着车 出发了——无疑,又是新的任务。看着消失在小区尽头的车辆,我和妈妈谁也没出声,只有 莫名其妙的难受。我真想大哭一场,可我还是努力克制住了自己,眼泪只是不停地在眼眶打 转…… (5)为了那万家的灯火,为了更多家庭能够尽早团圆,我祝愿爸爸以及所有坚守在一线的公 安干警、医护人员,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尽早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攻坚战,凯旋 而归!爸爸,我等你回来! 结构示例:《等你回家》,记叙文文体。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生活背景,采用倒叙的手法, 从正月十五等待爸爸回家写起,创设情境,吸引读者,正文部分展开回忆,以时间为线索, 从大年初一晚上爸爸接电话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爸爸在疫情期间决定回去上班,一家 人从焦虑、担心到理解、支持的过程。结尾以“我相信,武汉冬将尽,中国春可期。逆行者 们,等你们回家”表达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 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 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 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 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要人物形象鲜活 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 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 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 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 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 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 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