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专家高考模拟试卷(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
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
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
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
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
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
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
“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
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
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
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
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
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
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
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
- 2 -
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
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
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中“他者”“自我”共生,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从“天下”理念出发,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言论,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相对狭隘的自信,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项,“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说法有误,由原文“‘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可知,此处的“家庭”指“天下”;
C 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说法有误,由原文“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
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可知;
D 项,“‘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说法有误,从原文“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
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可知,是有利于“解决”,而不是“消除”。
- 3 -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
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
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
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说法有误,梁漱溟的言论是为了表明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并不
直接证明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其世
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
包容性”,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观不开放和包容。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
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
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
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
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
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
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
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
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
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
的
- 4 -
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
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 世纪 80 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
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
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技术层面未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
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 1600 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
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
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資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象以前
那样一一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 3D
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 2015 年,广东
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 APP 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
省级以上非遺的地理位置、传承人、传承基地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
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 2000 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籍的物理特性的
影响,大量古籍文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 300 页
古籍数字化成本要 60 万到 90 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教字化工作。古
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
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
- 5 -
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視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
持资金,将该专项資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増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
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オ,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
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
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
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4.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 世纪 80 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不
落后于国际的。
B. 中国文化产的数字化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重要技术
手段。
C. 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
古书籍的保护。
D.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进产的数字化发展,只有注重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
的数字化发展才会越来越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保护文化产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识基本是国际社会的
共识。
B. 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是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裁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
入还是很值得的。
C. 多年前,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
样的观赏体验。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6.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以做好政策引导。②对数字化后的文化遗产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③政府应加
大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资金投入。④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⑤培养一批既懂文化
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⑥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
台。⑦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⑧加强国际交流以促进中外技术互补。
- 6 -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 项,根据材料三可知, 参与国
际交流只是中外技术互补的一种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注重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
展才会越来越快",因此选项中的“只有......才.....”说法太绝对,将"借鉴国际经验”这个充要条件当
成了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学化发展才会越来越快”的必要条件。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
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根据材料二中的
信息源"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可知,选项中说
"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是不恰当的。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
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材料一中联合国和中国的各项举措可见:
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以做好政策引导。由“从技术层面未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
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可见:对数字化后的
文化遗产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以及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由原文“由国家统一规
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
实现数字化、可視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可见: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
由“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オ,支持文化遗
产数字化保护建设”可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
型人才。由“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可概括出:建立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由“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
化处理”可见: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由“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
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文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
作与发展”可见其措施为:加强国际交流以促进中外技术互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 7 -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洋洋地说。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劲,
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
“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
的。”
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态,“去
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
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
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
“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了……”
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
“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
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
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显然不屑。
“这也算幸福啊?哼!”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桌,启
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
“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
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
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嘁!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吗?没
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刘洋站起来,冲着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
的
- 8 -
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
子都没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呼呼地反驳道,
“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
“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姑
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
“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
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改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
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
良的群像特点。
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的特点。
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
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8.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 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郭素素介绍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是班上大部分孩子期望而又难以
实现的,因而引发哭声一片。②暗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留守孩子及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反思与同情。
③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唤起读者(或社会)对留守家庭进行关注与思考,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批判力。
9. ①使得叙事集中,通过不同孩子的讲述把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集中展示出来。②孩子们天真的叙述与留
守生活的孤独困难构成反差,对读者形成更大的冲击力。③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农村留
守老人儿童的生活状况。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
- 9 -
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
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 项,“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
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
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留守儿童和老人遭遇到的生活困难,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格,
但不是主要目的。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蕴含
了怎样的情感和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小说中郭素素发言的内容,并分析其他孩子的发言
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孩子哭泣的原因,最后分析作者这样收尾的用意。先看第一个问题,
郭素素说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是“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
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而且“每天”都如此,说明这对于郭素素
来说,是常态,即一家人守护在一起,再看其他孩子,有的是与爷爷奶奶相守,有的只能在假期见到父母“几
天”,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的事情,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片哭声。
再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用郭素素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和引发的一片哭声收尾,揭示了留守
孩子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现象,“哭声”既然是孩子的伤感,也有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以此收尾可以引发人
们对这种现状的关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如本
题题目是“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然后通读文章,
概括孩子们对话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在塑造形象、凸显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文章分析这种方式的艺
术效果。从文中来看,老师“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出同学诸多回答,如“因为……
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
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
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
我才是最幸福的”“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
了”“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我暑假去
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
那儿”“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这些对话反映了留守老人、留守儿
童的生活状况——孤独无依、思念家人,同时也展示出留守儿童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
- 10 -
与父母在一起,而且这些是不同孩子的讲述,这样就把事情普遍化了,把不同的家庭展现出来,反映了社
会的共性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
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
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
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
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兄;遇学官
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①体也。”儒不能
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
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
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闻母丧,立出,
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服除,以右佥都
御史巡抚顺天。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
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
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节)
【注】①宪:属吏称上司为“宪”,如宪台(御史官职的通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
B.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 11 -
C.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
D.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部,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法律、刑狱等,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
部、户部、工部。
B.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由民间岀资兴办的地方小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师,以教劝农桑为主要内容,子
弟于农闲时入学。
C. 秩满,官吏任期满届,古代官员任期多一任三年,此处“九年秩满”实为“九年考满”,意即他通过了多
个任上的官员考核。
D.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于省城举行,因其时正值秋天的八月,故又叫“秋闱”,
考中者被称作举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显著。任嘉兴知府时,他重视教育,要求八岁的孩子一律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
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竟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 杨继宗为民申诉,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杖死多位里老,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
儒;之后,他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这让孔儒非常恼恨。
C. 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与住所都很简朴,宦官路过其辖区,他只赠送普
通物品;面对宦官索要钱财,他要求其岀具收据,巧妙拒绝。
D. 杨继宗慧眼识才,卓有远见。他在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便断定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
流人才,后来,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对此佩服不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岀之。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郭礼哭泣着道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身披枷锁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最后辨
明情况释放了他。
(2)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犯了短缺库粮的罪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 12 -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儒”“心”“府署”“箧”“敝衣”“中
官”“继宗”“菱芡”“历书”,虚词“而”“甚”“之”“而已”“以”,
AB 项,“府署”作“入”宾语,意思是“闯入府衙”,为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两项;
D 项,“中官”指“太监”,“过者”的意思是“经过的”,作“中官”的后定定语,意思是“经过嘉兴的
太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
子查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惭愧地走了。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
送给他们。句子可以断开为: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
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题中 B 项,“由民间岀资兴办的地方小学”说法错误,社学是官方兴办的学校。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B 项,“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说法不正确,文中“入见”是去拜见御史孔儒,当面
指责。不是选项所说“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故选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谢”,道谢;“之”,代指前
文张文的安排;“桎梏”,本义指脚镣和手铐,也就是枷锁,这里为动词,指身披枷锁;“竟”,最后;“岀”,
使……出,指释放。(2)中“为”,担任;“仓官十余人”,定语后置,十余名仓库官吏;“坐”,因……犯
罪,触犯法律;“鬻”,卖。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
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13 -
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
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人理当同死。(但)你母亲
年老,又缺少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 郭礼哭泣着道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
张文身披枷锁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最后辨明情况释放了他。成化初年,因为王翱的推荐,
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
没有人敢有所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
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是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
教育事业兴盛发达。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里正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
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
管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
职责范围。”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
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惭愧地走了。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
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吃
惊得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
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九年官员考核期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
使。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行,来到驿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只
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回家。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而且心肠慈厚。服丧结束,他凭借右佥都御史担
任顺天巡抚。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
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他的月俸银送到,他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
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悟出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
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察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
再拜天道:“这二位考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
华、李旻。后来两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天启初年,得谥号为“贞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 14 -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 1129 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 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
感。
C. 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中的“野
泊”。
D. 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15. 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14. D 15. (1)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
尽尝漂泊之苦。(2)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
“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 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
心系朝廷,“欲问行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
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
的景象”中“想象”错误,这里并非想象,而是现实。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
首先指出“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然后要求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为何而愁。然后通读诗歌,整
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圈画出诗歌中涉题诗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比如本题,首联“可怜江月乱中明,
应识逋逃病客情”是说“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
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诗人自己为躲避着兵荒马乱不得不拖着生病的身体四处逃难,
四处漂泊,饱受战乱漂泊之苦。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意思是“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
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这是诗人在野所
见之景,所听之声。这里“角声凄断岳阳城”,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
- 15 -
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当地表现了诗人
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也就是战乱的深沉忧患。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作者是为战乱和自己
的漂泊而愁。颈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意思是“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
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这一联紧承前文,以酒浇
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
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之愁。尾联“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
纵横”意思是说“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欲问行朝
近消息”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
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杜甫《登岳阳楼》结句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一
身漂泊写到国家战乱。而这首诗结句更甚于“戎马关山北”,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也。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
写足,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点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成为可能。
鉴赏的关键在理解,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入手理解诗歌。标题和文章的
内容密切相关,很多论述类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内
容。②利用注解和诗前小序理解诗歌。诗歌作品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
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注解
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
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③阅读诗句理解诗歌。阅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从三个方
面入手:一是通字词,读懂字面意思;二是懂得诗家语,辨语序,补省略,弄懂诗歌内容;三是明意象,
懂兴寄,读懂诗歌的深层含义。比如本题对于作者为何而愁,就要从每一联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把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3)郦道元的《三峡》写秋霜之季,以高猿“________”的悲凉叫声与前面“________”。
的肃杀环境一同渲染了三峡秋季特有的气氛。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
也无力 (5). 属引凄异 (6). 林寒涧肃
【解析】
- 1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
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
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艰、繁霜鬓、
潦、属、涧肃。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
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
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
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 种审美教育。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 ,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
起。可以说,( )。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思索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
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 。比如我
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 宗教
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
境,如果 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
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辅相成 易如反掌 综合 内涵
B. 密不可分 迎刃而解 联系 神韵
C. 密不可分 易如反掌 联系 内涵
D. 相辅相成 迎刃而解 综合 神韵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美育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B. 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
C. 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D. 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17 -
A. 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
B.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
C. 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D.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
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成。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这里要表达的是美育过
程与文化环境、文化背景联系紧密,并无相互补充、促成的意思,选用成语“密不可分”;
第二处,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
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极容易做。从语法上看,“易如反掌”
不能与前面的主语“许多困难和障碍”搭配,选用成语“迎刃而解”;
第三处,综合: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联系:相互联络和结合。这里是说欣赏文艺复兴
时期的绘画要结合宗教精神,所以用“联系”;
第四处,神韵:指文艺作品的情趣韵致。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
内容。这里谈的是欣赏艺术作品,就不仅仅指作品的内容,还包含作品的情趣韵致,所以选用词语“神韵”。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
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
段,括号前面的句子强调美育过程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后文突出欣赏艺术作品必须结合“文化”,所以
填入括号的句子应该把“文化”作为主体对象,强调其重要性。
A 项,把“美育”作为陈述对象不妥,并且两个句子的陈述对象不一致,一个是“美育”,一个是“文化精
神”,不协调。排除A 项;
B 项,“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两个句子的顺序不合理,应该为“文化是美育的底色,
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D 项,“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不如 C 项表意清晰而简洁。
故选 C。
- 18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
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画线句子有两个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为“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
二是搭配不当,原句“思索”与“蕴涵”不能搭配。再来看选项,
AC 项,“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语序不当,应该为“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
B 项,“理解”和“水平”搭配不当
故选 D。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
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
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词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
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
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
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
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4 个字。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总离不开一个“我”。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 的是一个艺术世界,
要能真正欣赏它,①___________。如果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很好地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
情。但是让你走进去,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 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而是②___________。所以,③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就必须走进这个世界 (2). ②表示出你独立的态度 (3). ③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要有“我”
的参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所要补写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
境来进行。先通读整个语段,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艺术活动与“我”的关系,然后以此去分析横线
处缺少的内容。①处,根据前面的“要能真正欣赏它”可知,此处应填具体的做法,再结合后面的“如果
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之相反,即应填“就
必须走进艺术世界里面”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面“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
。
- 19 -
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可知,此处应填“表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之类的内容;③处,这是全段
的总结句,是对文段观点的重申,所以应填“要有‘我’的参与”之类的内容。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中新社北京 10 月 22 日电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22 日亮相
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展览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
部分简要叙述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和字形特点,让观众和读者对甲骨及甲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展示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
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地理与方国、西周甲骨等 9 个主题;第三部分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的甲
骨学者及研究成果。
【答案】10 月 22 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甲骨文文化展。展览主要分为甲骨文的基本概况、甲骨文及其
反映的商代社会、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三大部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能力,属于“表达应用”能力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段层
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题干明确指出“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还
要注意新闻的特点,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通读文段,筛选出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概括时要
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
(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
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本题所给的文段乐意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
二两句——10 月 22 日电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22 日亮相中国
国家博物馆。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这两句主要讲述 10 月 22 日中国国
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甲骨文文化展。剩下部分为第二层,“展览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简要叙述……第
二部分展示……第三部分介绍了……”,这一层主要讲述甲骨文文化展主要分为甲骨文的基本概况、甲骨文
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三大部分。然后把两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
表达出来。概括表达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 65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20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活着需要懂得放下
人要想活得更有意义,就要懂得放下,想活得无忧无虑,更要懂得放下;想活得命长,想活得命久,
一定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不是唯一,但要想活着,必不可少!
清朝大臣和申,善于玩弄权术。凭着多年的拼搏,登居高位!当时可谓是权倾朝野。但和申太贪,做
官期间,敛财手段层出不出,其财富可敌国,生活极为奢侈。和申不懂得放下,也因如此,嘉庆帝上台之
后,把和申作为第一打击对象,公布和申罪状于天下。对其抄家,赐三尺白绫,让和申自行了断!和申纵
使善权谋,但还是压制不住自己贪婪的本性,不懂得放下金银之物,导致杀身之祸!
可见,活是一门大学问,懂得放下是必修!
汉朝末年,战乱四起,西凉董卓弄权。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相国,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群
臣不敢言,屈服在董卓之下。董卓独揽朝政,暴虐无比,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诸侯群起而攻之。董
卓则夜夜笙歌,建酒池肉林,奢侈之极!诸侯来攻,董卓火烧长安,迁都洛阳。临走还不忘带走无可计数
金银财宝!董卓太贪了,因为他不懂得放下荣华富贵,最终导致死后尸体还被愤怒的民众点灯的悲惨结局!
人生于世,有所得必有所失,董卓不肯放下荣华富贵,却失去了性命!
纵观历史,董卓、和申之流并不罕见!当然,也有懂得放下懂得活,也就是懂得放下的人物,值得我
们去学习!
越国大臣范蠡,为越王勾践所器重,视为左膀右臂!吴越两军交战,越国被吴国所败,范蠡与勾践去
越国做人质。在后来越往复国计划中,范蠡极尽其所能,为越往出谋划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越
王勾践胜利后,给予范蠡高官厚禄,想范蠡继续为他出谋划策。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
藏的至理,更何况,范蠡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所以范蠡放下了高官厚禄,退隐
归林,与红颜西施避世而居,活的逍遥自在!范蠡放下了高官厚禄,而选择了快乐的生活,不失为一种大
智慧!
我们做人要懂得放下,方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做人之至理,无穷尽也,活着需要懂得放下,
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能力。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就是这幅漫画。漫画作
文写作前提是读懂漫画。如果漫画有标题,一定要先看清漫画的标题,然后仔细审视漫画的画面,理清漫
画的构图要素,准确把握漫画的内容,掌握漫画的主旨,即写作的切入点。
- 21 -
本题的这幅漫画比较直观,容易读懂。漫画的构图要素非常简单,只有一个人和一棵树,画面上的这个人
用头对着挡在他前进的大树狠狠撞去。画面下方有四行小字——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别和
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去。结合文字,挡在人前面的大树可以是漫画中人身上发生过的往事,该人对
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往事耿耿于怀,一次次对往事(大树)撞过去,可是往事已经过去,该人再怎么纠结,
往事也不可能重来。这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往事,该放下的时候就要放下,人要活在当下。挡在人
前面的大树也可以是该人生活中的正在发生现实,这些现实可能与该人内心不统一,阻碍该人向前发展,
该人就纠结于这些现实,和这些现实过不去,对着这些现实(大树)一次次撞过去,生活止步不前。这些
现实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阻碍,困难和阻碍发生了,我们要想办法克服解决这些困难和阻碍,而不
是和这些困难阻碍过不去,要着眼于未来,该放下时就要放下,正如漫画中所说“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
为你还要过下去”。综合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不要和往事过不去/不要纠结于往事;②
勇于放下,活在当下;③该放下时要放下/学会放下;④放眼未来;⑤放眼未来,活在当下;等等。
行为结构安排: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开篇采用排比句形
式,由“人要想活得更有意义,就要懂得放下;想活得无忧无虑,更要懂得放下;想活得命长,想活得命
久,一定要懂得放下”得出中心论点“人要想活必须要懂得放下”,然后采用并列式 方式进行论述证明中
心论点,先结合和珅、董卓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活着要懂得放下,然后再列举历史名臣范蠡帮
助越王复国之后,舍弃高官厚禄,隐居江湖的事例,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活着需要懂得放下”。最后进行
总结——我们做人要懂得放下,方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做人之至理,无穷尽也,活着需要懂得
放下,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回扣中心论点。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相关素材积累:
1. 在非洲,土人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狒狒;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子里面,装上狒狒爱吃的坚果,盒
子上开一个小口子,刚好够狒狒的前爪伸进去。狒狒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伸不出来了,人们常用这种方
法捉狒拂。因为狒佛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狒狒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
放下坚果逃命?但是,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狒狒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放不
下手中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放不不下锈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
思,结果常是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賄,不惜丢掉人格的
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
不在路途攔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载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
2. 放下是一种感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越放下,越自在“是一种顿悟后的豁然开朗;一种如释重负
后的轻松如意,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还需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需要你懂得珍
惜现在,多些成熟,少些烦恼;多点深思熟虑,少点后悔遗憾。需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
- 22 -
一份名利;多-份真情,少一份世俗。需要你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3.其实生活中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自己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自己在努力地追逐着快乐,
却又总放不下心中的累赘,把不该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总想放下些什么,却总也放不下。每日在尘世穿
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对工作、生活、朋友、亲人……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可是到头来却什
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与浅薄。
4.放下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若总是把不如意的事记在心里,只会自己更加地不开心。对一些不快乐的
事情应坦然面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纠缠,不再
为自己增加无谓的烦恼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
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
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
5.禅宗故事
禅宗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僧赶路,遇美妇为河水阻,求二僧背之过河。少僧诚惶诚恐,以出家人不近女
色婉拒,次求老僧,僧背之,过河,登岸。僧与妇各奔东西而去。途,小僧怨老僧不守清规,不以然,称
助人亦善举。少者喋喋不休,老僧笑,“老衲早已放下,尔何未放下?”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大行不拘小节,一事当前,勇于担当,事
后则彻底“放下”。相反,“小人”往往执着私利,患得患失,或拘泥成规,畏缩不前,既“拿”不起,也“放”
不下。
人世纷繁,尘事庶务,名利地位,私心欲念,声色犬马,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什么都抓在手里,其实
也是累赘。不少功成名就之人,或捐资济世,或甘于淡泊,既入得世,又出得世,勇于并舍得“放下”;他
们在“放下”的同时,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是无形的,却是隽永的、更高层次的。它
使人格得以提升,使人生趋于完美。
人生惟有“放下”,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前不久,在乡下,看到有两个农民大伯,桌上一盘二两烧腊,一盘花生米,一瓶江津老白干,你一杯
我一盏地相互敬着酒,单纯沧桑的脸上爬满了笑容,一幅满足陶醉的样子,让人好生羨慕。他们没有太多
的私欲,头脑里也绝对没有股票、房价、明星、官品等字眼,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每逢赶场日,
偷偷买掉老母鸡下的蛋,和老朋友一道下馆子里喝上一顿饱酒。
人一生有太多的烦恼和痛苦,名利、地位、美色、无不诱惑着你。看到别人有房有车有情人,一些人
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卖身求荣者,有一脱成名者,有贪污受污者,有权力寻租者,有杀人越货者,他
们最终得到的只是世人的唾弃!惟有“放下”,才活得洒脱、自在。
。
- 23 -
曾子说:“知止而有定,定而有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实,“放下”是另
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
【点睛】漫画类材料作文 审题和写作,一般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读懂画意、画旨。考生在
作文之前,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和图中文字。二是要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
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三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画中之话和话外之音。
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且能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
构思成文。考生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有
理有据,分析辩证。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