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附解析Word版)

ID:437581

大小:166.8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津市耀华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形成性检 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选题 1.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 5000 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 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 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 有密切关系 A. “家天下”制度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对于当代来说,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 文化”可以判断,家谱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故 C 项正确。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 世代相袭,排除 A;王位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 概念,排除 B;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 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 制度。宗法制的特点:①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 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 大宗。②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③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 规、宗祠;④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 荫庇心态”。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还有它的影子。 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解析】 【分析】 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 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由图表内容看不出诸侯混战,④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故①不正确。所以答案选 B。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便于水田操作的曲辕犁,故 C 正确;A 是牛耕出现;B 是牛耕普及; D 不符合题意。 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 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 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 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 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 朝,与材料不符,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 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 错误。 【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 5.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 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 以民为本的思想 B. 家国同构的观念 C. 分封及宗法意识 D. 君舟民水的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 B 项;民本 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 A 项;材料中古代治国 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 C 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 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 D 项。 6.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来耜”被发 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A. 青铜 B. 骨头 C. 铁 D. 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耒耜”被 发明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所用的材质主要是骨头,即骨耜,故 B 正确。青铜农具在商周 时期产生,但很少应用于农耕,故 A 排除。铁农具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C 排除。中国古 代没有钢农具,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 【名师点睛】耒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 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 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石、木、骨头。 7.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解析】 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 (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 家。 8.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 A. 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 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 兼爱、仁政 D. 无为而治、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无等级差别的教育冲击了贵族地位;郡县制是贵族政 治变为官僚政治,打击了旧贵族,B 正确。民本思想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商周时代也有 重民思想,焚书坑儒打击的是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儒生,两者无法体现对贵族权益有较强 冲击,排除 A。兼爱是指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两者无法体现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排除 C。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严刑峻法指的是 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两者无法体现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 确答案选 B。 9.“云梦秦简”是指 1975 年 12 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 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 (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答案】B 【解析】 由“以此为人君则鬼(建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购在(慈),为人子则...君鬼 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可以看出当时秦朝也是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并没有完全 排斥儒家思想,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与材料无关;C 项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整理理解“以此为人君则鬼(建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 购在(慈),为人子则...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结合儒家思想可分析出并没有 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10.《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 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据此可知周颂 A.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 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C. 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 D. 积极宣扬礼乐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 的礼赞,是先人崇拜”可知周颂深受宗法关系的影响,B 选项符合题意。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对周颂的影响,A 选项排除。对祖先的崇拜与王权 披上神秘色彩无关,C 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 的工具,D 选项排除。 1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是唐诗,“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是楚辞,故 C 正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诗,AB 错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是楚辞,D 错误。 1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C.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 丞相掌握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官僚政治指的是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 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故 C 正确;A 与官员任免方式无关, 故 A 错误;B 项只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未体现官员任免方式,故 B 错误; 丞相掌握大权没有体现官员由皇帝任命,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解题关键是秦朝官僚制度概念的理解。秦朝实 行专制统治,国家权力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掌握,不得世袭,与贵族政治按照血缘关系世袭政 治权力不同,也就是说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在官员任免方式上有本质区别。 13.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 之所封也。则分之 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 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 制 C.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 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 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 B 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 项错误;材料提 及秦朝推行郡县制,但是这并不是题干设问要求,排除 C;D 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4.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 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监察机构 B. 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C. 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D. 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 为【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 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是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 史监察地方,所以材料中的“州”是地方监察机构,所以答案选 A,B C D 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要求,道作为地方监察机构最早开始于唐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 15.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 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 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 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 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C.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打破了过去的贵族、门第阶层对政权的垄断,为其他阶层参与政权创造了条件,因而适应了阶层关系的变动。故答案为 C 项。A 项, “汉代的选举”指的是察举制,汉代察举制权操于上,具有封闭性,排除;B 项,民主性不符 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D 项,察举制、科举制都是选官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 治理,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 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 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D.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 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 地的开垦,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故 D 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故 A 项错误;均田制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故 B 项错误;由 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故 C 项错误。 1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 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 A;根据材 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 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 战失败,故 C 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 19.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答案】C 【解析】 题干说到了古代不同朝代的中央官制,这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皇权而设置的不同官制,目的 是加强皇权专制,故 AD 错误;中央官制是体现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而不是体现对地方的 管理,故排除 B;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体现了对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继承,隋唐时期的三省六 部制体现了对汉武帝时期中朝官职设置的传承,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则是传承了隋唐时期分相 权的原则,元朝时期的中书省则是隋唐和宋元以来对中书省这一官制的传承,故选 C。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比较类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 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 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在 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 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 20.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先由中书省草拟方案,再由 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此事性质,具体下放给工部执行。故答 案为 D 项;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 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答案】D 【解析】 中书省的审批和御史或谏官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制决策的缺陷,反映出宋代行 政监督体系的严密。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22.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 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A 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 符合史实,唐太 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 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C 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故 选 C 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 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需要掌握。 【详解】 23.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 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 D.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说明选拔官员注重德才 并举,故选 A 项;题意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选拔标准,没有反映出对中央集权的 影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门第等级,排除 C 项;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没有体现标准的不断变化,排除 D 项。 2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 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 里的“转折”是指 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 昭宣后的学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 B 正确。 刺史只能监督地方官,故 A 错误。秦朝已经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 C 错误。汉武帝也没有把 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 D 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 25.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 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 批准。这有利于 A. 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 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 C.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D. 形成尊老的社会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看,根据不同官职品级和其他因素,实行不同的致仕制度和待遇,有利 于官僚制度不断完善。故答案为 A 项。B 项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与题意无关,排除;C 项官员 致仕不能体现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尊老社会观念的形成,排除。 【点睛】致仕官员无论品职高低,都属于官僚阶层,所以官员致仕不能体现出社会阶层发生 了变化。 2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 儒家 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 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程朱理学是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把儒家的纲常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新 的儒学体系,故 D 项正确,AB 错误;但是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儒学的核心本质,故 C 项错 误。 27.《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来自 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 A. 阻碍中西文化交流 B 坚持传统夷夏观念 C. 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 D. 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 【答案】C 【解析】 “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说明唐律在处理法律方面 主动性,体 现出司法的自主性,故C项正确;这项法律规定不会阻碍中外交流,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 现不出夷夏观念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国际司法独立性,不是奠定立法基础,故D 项错误。 28.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 一文化现象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教合一”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交融,它是宋明理学 的 的产生的背景。《西游记》是以唐僧西去西天取经为主线,以儒释道三教的矛盾斗争为论述基调, 取“利益”之交集,达三教之共存,体现了吴承恩“三教合一,三教并流”的思想主张。故 答案为 A 项。B 项,《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 108 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 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和三教合一没有关系,排除;C 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 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 105 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 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 项,《儒林外史》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 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和三教 合一无关,排除。 29.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 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这说明 A. 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 B. 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 C. 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 D. 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确实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但是在成了"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说 明了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AB 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D 项不符合事实。 所以答案 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 30.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 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D 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1.《宋史职官志》中说,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 "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 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官僚机构膨胀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C.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 说明官员的职责不固定,流动性加强,有利于削弱官员的权力,从而加强皇权,C 项正确;材 料涉及的是皇权加强,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员的效率问题, 故 B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官员的权力削弱,而不是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D 项错误。 32.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 互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 反映了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中书省指地方分权,中书省 指中央集权,互为表里即互相结合,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33.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 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④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示信息来看,属于元朝的行省制。元朝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 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①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秦朝郡县制在全 国的推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致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②③说法错误,排除 含有②或③的 B、C、D 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 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 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34.从左图到下图,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到元朝的行省制,体现了中央 集权得到了加强,故 C 项正确;汉代没有国家分裂,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不断得到 强化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汉代不是单一的郡县制,故 D 项错误。故选 C。 35.“大街小巷叫买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上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 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 北宋开封城 C. 清朝临安城 D. 元朝大都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 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的信息说明夜市和早市的出现,市场打破时空界限。根据所学可 知,北宋时期出现昼夜相接的题干中描述的现象。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唐朝 时市场的时空界限尚未被完全打破,排除;CD 项,元朝、清朝均在宋朝之后,与“最早”不 符,排除。 36.下面是从两汉到北宋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表。造成此时期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 75.5% 20.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 742—756 年) 61.4% 2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 1078 年) 34.8% 58.4% 6.8%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B. 频繁战争的影响 C. 南方地理优势的吸引 D. 南方政局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仍 占优势,但南方的人口数量呈上升的趋势;而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人口已占绝大多数。 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从经济方面去思考,即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人 口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故答案为 A 项。B 项,频繁的战争不会造成南方人口的迅速的增长, 排除;C 项,南方地理优势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原因在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排除;D 项,南方政局稳定的表述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 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 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7.“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 “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职能的演变 【详解】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 “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 B 错误;材料体现的 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 C 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 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 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 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②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 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 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③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 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 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⑤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 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38.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A. 匈奴族统治者 B. 契丹族统治者 C. 党项族统治者 D. 女真族统治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岳飞《满江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抗金英雄, 其率领的岳家军抗击了女真族统治者的入侵,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BC 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 排除。 39.1990 年,贺兰山脚下发现了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典籍中出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对此理解较有可能的有 ①西夏拥有自己的文字 ②西夏地区民众信仰佛教 ③该典籍是活字印刷品 ④该典籍大约印制于唐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可知①②说法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典籍中出 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说明是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即③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C 项。唐朝时采用雕版印刷术,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含有④的 BD 项和说 法不全面的 A 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特别要注意“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所包含的信息。这种现象表明 不是雕版印刷的作品,而是活字印刷的作品,只有活字印刷的作品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40.朱熹在北宋诸儒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属于朱 熹的观点的是 A.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B.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故 答案为 D 项。A 项,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是张载的思想,排除;B 项,“二程”确 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排除;C 项,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九渊的思想,排除。二、材料解析题 41.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 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 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 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 年第 3 期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 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 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 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 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2)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集权于中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 直接管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体制”得出:从分权走向集权;根据材料“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还是……都必 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得出:由世袭到任命。 (2)根据材料“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制度;根 据材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 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较过去郡县制之下的地 方行政单位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仍要受制于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并 不是全国一概如此,在京畿之地,河北、山东、山西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这也是较郡县 制的一种较大进步。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 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 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 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 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 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 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认识论。南宋以后儒学居于怎样的地位? 【答案】(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原因:社会大变革,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经济发展;阶 级关系变化,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讲学盛行;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 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各国统治者的需要等。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地位:官方哲学。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 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可概括为:学术自由。第二小问“原 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统治者需要以及士阶层的崛起等角度 分析作答。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得出:存天理,灭人欲;关于“认识 论”,根据材料“格物致知”得出:格物致知。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概括为:官方哲 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