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语文重点题型解题思路+答题模板+典型例题
众所周知高考语文文字量大、阅读量大,考生对语文考试总有一种畏难心理,尤其是对平时阅读量小
的理科生而言,仿佛大家本该最熟悉的中文,成了天书。
但其实语文想考个理想的成绩也并不难,咱们不要求考 140 分以上(这是不现实的),如果你能通过努
力考到 120 分以上,你和高考状元的语文分都不会差很多,你都是凤毛麟角,如果你能考 110 分以上,就
算是比较理想的成绩,这对你考个一本或是二本都是有帮助的。
这里的内容不全是高考语文复习该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具体的知识点罗列一轮书上都很详细了,这里
更多的是一种答题思路,对每种题型的把握与思考。有利于大家宏观上体会高考试卷的做题方法。
考试总述
高考语文试卷最关键的是带着欣赏、品味读进去,对所有的试题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让思维活
跃起来走进试卷,这是所有的解题技巧能够起作用的基础。
开考前有 5 分钟时间大致浏览卷面。时间安排做到“量菜吃饭”,尤其注意自己不会的题不要强做,现
做会的,有把握的题,而后有时间再研究难题,不要考完了,会的没答上,不会的还没答对。
作文一定要给够时间,一小时为限,要有基本的审题步骤,要有简单的提纲,要用到学过的方法。
客观题总述
要高度重视选择题的正确率。
全国卷高考语文选择题一共 13 道,每道题 3 分,总共占到 39 分的分值,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而选择题又是得分比较容易的题型,并且可以通过刷题显著提高正确率。语文要想考到 110 分以上,选择
题务必保证错 3 道以内,甚至力求只错一两道或者全对。
相反,如果选择题错 3 道以上,更有甚者错 6、7 道,即使后面答得再好,分数也很难上去。
主观题总述
主观题总共占到 51 分的分值,从平时的考试训练来看,学生主观题得分率远低于客观题,总得来说主
观题也比客观题难。但是很多情况下大家的得不了分并不是自己真的不会,而是没看清题、没读透文章就
盲目答题,结果往往是答非所问或者要点不全面,并且有很多同学连主观题最基本的答题格式都不知道,
该分点的不分点。
基于此,在做主观题时,要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读懂读透文章再答题;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
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力求要点全面,多答几点。
这样看来,语文要想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也并不是很难,只要方法得当,平时多思考答题思路,还是
能做到的。 2 / 87
各类题型解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思维模式,口诀: “一快品、二圈定、三对比”
论述文本阅读做题时先看文章最后右下角的标题(题目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文章写的大致是
什么方向的内容,然后开始读文章。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
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
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
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
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审题注意题干中对象、原因、现象、影响等关键词语。
记住八大设误陷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因果混乱、
无中生有。
在将选项与原文比对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选项中的句子有 2 种类型,第一种和原文中的句子相差很
小,只有个别地方的改动甚至完全一样,第二种和原文中的句子相差很大,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原话。面
对第一种句子时,我们不能大意,要一个字一个字比对,也就是抠字眼,很可能这个句子猛一看和原文一
样,仔细一看,因为一个字的改动意思就完全变了。面对第二种句子时,虽然在原文找不到原话,我们也
不能认为它不对,这时候就不能单纯抠字眼了,要找到原文对应的区间,认真去阅读理解,看看选项的句
子和原文说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往往这样的选项也不一定错,只是将原文的内容换了一种说法。
总而言之,论述类文本要在大体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哪些选项该扣字眼,哪些是理解性判断的。不
能不读文章就扣字眼。同时这 3 道选择题做题一定要仔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选错,而只要细心细心再细
心,总能选出正确【答案】。
思维导图 3 / 87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
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
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
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 4 / 87
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
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
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
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
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
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
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
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
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
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
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
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解析】 该项是对文章第 3 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应当避免西式改编”分析错误,作者列举“有些
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传统艺
术进行再创作要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不能理解为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
编”。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5 / 87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解析】 C 项,第 4 段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
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且只是列举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故“做比较”“论证了保
护与保存的不同”等说法错误。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解析】 A 项,是对原文第 2 段结尾内容的推断,原文是说“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
涵”,并未指明“脱离原生的环境”;且第 3 段说“其成功之作会……”,故“很难获得成功”的说法也不正
确。B 项,是对文章第 2 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用“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
舞的即兴表演”来说明“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并没有说“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
艺术的一部分”。C 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推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以偏概全,原文
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
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
【答案】 D
名校模拟
(郑州市 2020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情绪及其治理是当前中国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学者的论述和相关部门的报告中,社会情
绪往往被描述为流变的、非理性的,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引导和规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审视如何有
效认识和管控社会情绪,不仅是当前相关部门感到棘手的现实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社会情绪的基本出发点。
而笔者认为,社会情绪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社会学家罗斯在《社会控制》中强调了社会控制的规范属性,即社会控制是对越轨行为的制裁。在社
会控制的传统定义下,人们通常将法律、宗教戒律、习俗、礼仪视为社会控制,并且习惯性地将社会控制
与强制权力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控制远不只是人们所熟悉的权力机构实施的
控制,诸如社会舆论、群体情感等也都是社会控制的有力方式。前者属于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硬控制”, 6 / 87
后者属于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软控制”。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善于利用情绪对他人施加影响,通过情绪控制他人,以使特定行为发生或得以避
免。正如杰克·吉布斯对社会控制的突破性定义所言,社会控制是一方相信公开的行为会增加或减少另一
方行为改变的概率。一方的情绪也会对另一方的行为产生影响,正是情绪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的核心要义。稚童通过哭泣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父母通过怒目让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妻子通过赌气
让丈夫妥协,类似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群体行动中,行动者激昂的情绪可以帮助他们吸引社
会组织和媒体的注意力,从而对后者施加影响,这同样是情绪作为非正式控制方式的一种体现。当然,不
管是消极的情绪还是积极的情绪,都是非正式的社会控制。
与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相比,情绪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显得冲动、没有计划性、不需要复
杂的技巧,但看似感性的情绪表达其实有其实践理性、遵循着模糊的实践感,比如情绪的持续时间、强烈
程度与社会空间、社会时间、互动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上下垂直距离、文化距离等)密切相关。不难想
象,陌生人之间的情绪表达与熟人之间的情绪表达、个体之间的情绪表达与组织之间的情绪表达、私人领
域的情绪表达与公共领域的情绪表达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情绪获得控制
力以影响对方的行为。
显然,将情绪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有助于我们对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机制以及社会行动的内在逻
辑获得新的理解。例如,为什么作为一种情绪的气在冲突中极为常见,为什么诉苦成为社会动员的一种重
要方式,为什么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什么舆情民意能够影响司法审判。
将社会情绪视作一种社会控制方式,不仅为我们理解社会情绪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相关部门的社会
治理提供了新思维。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社会情绪未必就是攻击性的、破坏性的;作为一种获得关注和控
制力的方式,它可以是建设性的。对社会情绪的硬管控很可能会激化社会情绪,升级对控制力的竞争,对
公共领域的理性对话、多元治理产生负作用。相反,若是将社会情绪视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可能资源,有助
于丰富社会治理的工具箱、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邢朝国《社会情绪:一种社会治理资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情绪是流变的、非理性的,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能对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
B. 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制裁越轨的方式,其表现形式为法律、宗教戒律、习俗等。
C. 在社会互动中,情绪能对特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D. 在社会公共空间里,社会情绪是建设性的,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答案】C
的 7 / 87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
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 项,曲解文意。“社会情绪是……非理性的”不当。根据第一段的“在学者的论述和相关部门的报告中,
社会情绪往往被描述为流变的、非理性的”和第四段的“情绪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显得冲动、
没有计划性,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但看似感性的情绪表达其实有其实践理性,遵循着模糊的实践感”等语
句可知,是某些学者和相关部门将社会情绪视为“非理性的”,但作者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社会情绪的中
有“实践理性”。
B 项,张冠李戴。“其表现形式为法律、宗教戒律、习俗等”不是罗斯的观点,而是“人们通常”的看法。
D 项,说法绝对。“社会情绪是建设性的”不当,原文为“它可以是建设性的”,且“消极的”社会情绪就
不是“建设性的”。
故选 C。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论证社会情绪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再分析社会情绪表达上的特点,最后指出将社会情绪视作社
会控制方式的意义。
B. 文章运用引证法,引述了罗斯和吉布斯对社会控制的看法,以此来论证社会情绪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方
式。
C. 文章以稚童哭泣、妻子赌气、群体行动中行动者激昂的情绪等为例,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具体展现了
情绪的社会控制功能。
D. 文章末段将对社会情绪进行硬管控,与将社会情绪作为社会治理资源使用的两种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有
力突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吉布斯的看法能论证观点,罗斯的看法则不能。根据原文,罗斯的看法是传统的,而作者
的看法与传统不同,所以作者引述罗斯的看法,是为了对它加以否定,进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即社会情绪
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方式,而不是用罗斯的看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故选 B。 8 / 87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中国学界往往将社会情绪视为管控对象,按照这种观念进行社会治理,可能激化社会情绪。
B. 生活中,下属向领导与领导向下属表达不满情绪的方式有所不同,表明情绪表达遵循一定的实践理性。
C. 进行社会治理时,将社会情绪视作一种社会控制方式,会有助于促进公共领域的理性对话。
D. 对社会情绪的硬管控极有可能带来较大弊端,可见对社会治理而言,“软控制”要优于“硬控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
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 项,“对社会治理而言,‘软控制’要优于‘硬控制’”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前者属于正式的社会控
制或者“硬控制”,后者属于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软控制”。二者只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别,没有优劣
之分。
故选 D。
(2019·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依托信息技术
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
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
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
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
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
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
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
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
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
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
后、资源浪费。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
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 9 / 87
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
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
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
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可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为此,需要充分
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
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
冰的技术设备,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到城市
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
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组成部分,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
B.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能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升级。
C.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有智无慧”的问题与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有关。
D.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是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
【解析】 A 项,“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错,强加因果;C 项,原文是“局限在”
而不是“局限性”,“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智能管控系统”体现了城市治理主体的局限性,而不是智能
管控系统的;D 项,“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大量篇幅分析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彰显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B.文章以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的观点。
C.文章指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要坚持两个原则,并没有去分析二者关系。
D.文章围绕智慧城市,明特点,谈作用,摆问题,讲办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解析】 B 项,“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不能证明该观点。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一定不会有智慧城市乃至数字中国的建设。 10 / 87
B.即使我们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理想预期。
C.城市居民只有运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才能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
D.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负面效应,就应该了解城市的真正需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解析】 C 项,“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非居民所为。
【答案】 C
(2019·深圳市宝安中学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智能化时代大幕的开启,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迎面而来,不仅冲击着各行各业,也
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军事是对技术变化天生敏感的领域,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发展和应用正迅猛发
展。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战场上贡献独特的“机器智慧
与力量”。
恩格斯曾言,尖端科技的应用最早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新科技显著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时,便促成军
事变革的发生。从军事变革史看,科学技术在历次变革中发挥着源头促发性、基础支撑性作用,谁具有技
术变革的敏感性并首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谁就能掌握新的战争规则。对一支军队而言,不能正确预判军
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仅会导致“技术代差”,更会导致国家安全等危机。美、俄等传统军
事强国预见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都把人工智能视为“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
术,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并已提前布局,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力求与潜在对手
拉开“代差”。几个月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沙纳汉正式发布关于成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的备忘录,这将进
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美军军事项目上的应用力度。俄罗斯也视人工智能为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正加紧
研制可以驾驶车辆的类人机器人。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人类迄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也可能
成为最糟糕的事。”霍金对人工智能的这一评价,启示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军事应用要保持足够
的审慎。未来,随着大量智能化无人系统运用于战场,战争成本将大大降低,作战人员的“零伤亡”有望成为
现实,这极易导致军事强国在武力使用上更加随意。而在复杂战场环境下,高度智能化的无人作战系统极
有可能出现识别错误、通信降级等问题,而诸如滥杀无辜、系统失控等潜在风险更会让智能武器成为人类
的无穷隐忧。
由此可见,事关战争的重大问题决不能轻易交由机器做抉择。即便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
也不能放任智能武器的“野蛮生长”,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法律、伦理等诸多问题。为应对这
些问题,各国应加强社会安全监督管控,形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军备
控制的讨论与谈判,贡献人类智慧;牢固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实现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有效 11 / 87
控制,让其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服务。
今天,面对科技发展之“大变局”“大突破”,我国应站在设计战争、掌握制胜规则的高度,深刻把握人工
智能对战争形态演变的内在驱动性影响,切实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
大历史机遇,搞好战略规划,密切跟踪前沿技术以积极主动的作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摘编自《AI 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中能够迅猛发展,是因为和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
B.当前,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但要考虑其可能会带来的安全、伦理等问题,所以并不能放
任智能武器的发展。
C.美俄两国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目的是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
D.人工智能应用在军事上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一项”,
A 项,“和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只是指出“军事是对技
术变化天生敏感的领域”,并不是说“军事领域比其他领域更易接纳新事物”;
B 项,“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即便是人工
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选项忽略了文中是“即便……”,并非“虽已……”;
C 项,“目的是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
二段内容“提前布局,更好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故选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影响、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条理清晰。
B.第②段以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做法为例,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
C.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的问题,也为解决问题给出了建议。
D.文章引用恩格斯与霍金的言论,既支撑了作者对 A 军事应用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 12 / 87
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
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第②段以美国和
俄罗斯两国的做法为例,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说法错误,文章以第②段美国和俄罗
斯两国的做法为例,并非“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本段写美国和俄罗斯等传统军事强
国预见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把人工智能视为“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提
前布局,希望抢占先机,是为了论证“新科技显著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时,便促成军事变革的发生”。故选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军事运用上能否更好贡献“机器智慧与力量”,与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
方面发展相关。
B.智能化无人系统在战场中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战争成本和人员伤亡的风险,但是也增加军事强国随意
使用武力的风险。
C.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就不会导致“技术代差”,从而使国家安全等危机得到
有效地解除。
D.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影响战争形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充分发展和
利用好人工智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
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
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项,“就不会导
致‘技术代差’,从而使国家安全等危机得到有效地解除”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能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
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仅会导致技术代差’,更会导致国家安全等危机”,据此可知“正确预判……方向”
与“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是“不会导致‘技术代差’,从而使国家安全等危机得到有效地解除”的充分条件,不
能得出选项中的结论。故选 C。
二、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这类文章中的前 2 道选择题做法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方法一样,这里不再多说。4、5 题再加上
前面的 1-3 题,这 5 道选择题,是能通过刷题提高正确率的,一定要多做题,找感觉,力求考试时全对或
者最多错 1 道。 13 / 87
这类文章中的前2道选择题做法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方法一样,这里不再多说。我想说的是,4、
5 题再加上前面的 1-3 题,这 5 道选择题,是能通过刷题提高正确率的,一定要多做题,找感觉,力求考试
时全对或者最多错 1 道。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也就是第 6 题,考查考生的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做题时:
第一步:先审清楚题干中让找的内容,例如是原因还是措施。
第二步:回到材料再读材料,确定【答案】分布在所有材料中还是某一则材料中,边读边勾画筛选出
的内容。
第三步:将勾画出的内容整合起来,该分角度的分角度,该合并的合并。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
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
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
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
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
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
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
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
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
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
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
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 14 / 87
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
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
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
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
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
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
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
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
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
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岛隧工程
智能建造 ― ― →创造
智能设备和智
能控制系统等 ― ― →扩展和
工程建设者的
感知等能力
B.机器智能与人类
智慧紧密结合 ― ― →形成
人机一体化智
能建造系统 ― ― →保障
工程建设
的安全
C.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 ― ― →依托
网络层 ― ― →传输到
数据层
D.数据层 ― ― →借助
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 ― ― →实现
数据融合
【解析】D 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三“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
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可知,D
项中“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属于张冠李戴。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
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15 / 87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
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
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
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解析】 C 项,无中生有。由材料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
技术”可知,最长的“海底隧道”应为“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且材料中没有“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
的相关论述。
【答案】 C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主要为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第 1 句“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及作者列举的港珠澳大桥的多个世界之最,可概括得出两点原因:“港珠澳
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
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三则材料概括了我国在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创
新精神,这也是“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之一。
【答案】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
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
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名校模拟
(2020·山西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长租公寓是近几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这种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的公
寓又名“白领公寓”“单身合租公寓”。区别于传统租房模式,长租公寓通常是由商业机构将业主房屋租赁
过来,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形式出租给上班族,并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客的
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在上海的中环沿线,这样一个单间的月租,一般在 2500-3000 元之间。根据不完全
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已超过 1200 家,房间单位数超过 200 万间,并以年均 30%的速度增长。
相比传统租房,长租公寓私密性好、配套全、安全系数高、社交成本低,对年轻租客更具吸引力。其
中 73%的长租公寓租客将私密性好作为首选因素,此外大部分青年租客较关注提高生活便捷度的公共配套,
也有不少青年希望社区内具备书吧、咖啡厅、公共客厅、办公洽谈等个性空间。以“V 领地青年社区”为 16 / 87
例,在现有的公共区域中,社区的公共客厅最受租客欢迎,此外,多媒体室、健身馆、操场等区域也成了
很多租客的休闲娱乐之所。
调查显示,居住在长租公寓中的年轻人十分愿意就近社交,在 App 上的活动、交易、求助等各项社交
功能中,租户对活动功能热情较高。
(摘编自张斌《“独居时代”,年轻人都住哪里》)
材料二:
长租公寓市场规模预期(亿元)
材料三:
独在异乡,独身居住,独自一人,“空巢”青年的数量正在一线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空巢”
青年们第一个绕不过的难题就是租房。陌生的室友、老旧的社区、狭窄的社交圈子让这一代人更显孤独。
独居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交流空间有限是“空巢”青年们最为普遍的三大痛点。
针对这些情况,国内众多长租公寓纷纷采取行动,希望用新的生活理念打破以往传统租房的局限,为
年轻人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摆脱“空巢”的第一步就是让爱好各不相同的“空巢”青年找到志同道合的
伙伴,对此,长租公寓品牌“红糖里”主动承担了组局人的角色,主动搜集起了住客们的爱好,并定期在
公寓举办主题兴趣小组活动。每到周末假期,公寓还会组织各种城市探索活动、节日主题派对、明星住客
分享会等,这些活动能帮助住户迅速找到兴趣相投的友邻,走出打破隔阂的第一步。不仅如此,“红糖里”
在公共空间上也做足了功课,这对于进一步拓展“空巢”青年的社交圈非常有效。同时,“红糖里”精心
设计的公共空间为住客以及创业者们提供了足够的社交空间和气氛,在这样充满创意的载体及环境下,创
业者之间的交流与想法就能碰撞出更多的机会与火花。他们可以在“红糖里”一边尽情地享受生活,一边
和朋友们为工作努力拼搏。
(选自《长租公寓正在成为“空巢”青年的社交法宝》)
材料四:
日前,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的《“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显示,闲鱼租房用
户中,32%是空巢青年,在多个一线城市,空巢青年人均租房花费低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大家同为空巢
青年,租房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中的整租群体人均花费 2200 元租用整套房,而租用单间的每月只花 1200
元。数据发现,空巢青年对于租房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没什么都不能没有 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
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爱干净、单身、好相处等条件成了空巢青年选择室友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空巢青年中的“90 后”群体十分亮眼,即使只租住单间,他们在房间朝南、独立卫生 17 / 87
间、厨房、飘窗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80 后”空巢群体,即便“蜗居一隅”,“90 后”也在尽力活出生活
品质。
(选自《“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90 后爱租什么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以年均 30%的速度增长,这与“空巢”青年的数量以
极快的速度增加分不开。
B.空巢青年是指独自一人在异乡居住的年青人,空巢青年普遍存在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和交流
空间有限的问题。
C.空巢青年在租不同类型住房时的花费差距明显,而对租住的房屋也会有个性化要求,有没有 WiFi
及便利店非常重要。
D.材料三以“红糖里”为例阐述了长租公寓如何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好的居住体验,材料四阐述了空巢
青年对于租住房屋的具体要求。
【答案】A
【解析】“年均 30%的速度增长”的是房间单位数,而不是长租公寓服务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租公寓是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主要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
赁期限一般为一年。
B.从材料二看,长租公寓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近年发展迅速,到 2025 年市场规模预期是十年前的 4
倍多。
C.无论是“红糖里”还是“V 领地青年社区”,都非常注意房客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满足他们对社交圈
子的需求。
D.即使“蜗居一隅”,“90 后”比“80 后”空巢青年更亮眼,他们只租住单间,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高
于“80 后”同类群体。
【答案】D
【解析】“他们只租住单间”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即使只租住单间”。
3.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答案】①做好对租客群体喜好的调查,能及时了解租客们的租住需求条件。②对房间内的硬件设施进一步
改进,家具家电配置标准化,强调房间的私密化。③建设书吧、公共会客厅等公共配套服务项目,强化就
近社交功能,提高生活便捷度。④了解租客的交友爱好,为其寻找合适的租房邻居,打造共同的兴趣空间。
【解析】根据关键句“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形式出租给上班族,并提供各类标准
化服务”“多媒体室、健身馆、操场等区域也成了很多租客的休闲娱乐之所”“空巢青年对于租房有自己特
殊的要求:没什么都不能没有 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爱干净、单身、好相
处等条件成了空巢青年选择室友的标准”等,等进行分析概括。
(2020·衡水中学 3 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8 / 87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 50 所学院诞
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 71 个国家的约 400 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
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
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 8 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
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
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
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 41 所学校,举办过 67 场会议、11 次培训,组织过 15 次专家旅行
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
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
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 年 12 月 9 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 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 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
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
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
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
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
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19 / 87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
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 2004 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
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
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 2020 年,该学院将拥有 1000 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
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 1 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
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 年 3 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
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
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 2005 年。
B.2009~2014 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 2020 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答案】D
【解析】结论武断。材料四中“不久的将来”并不等于“2020 年”,材料也没有指明“屏幕上的语言”就是
“国际通用语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
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
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
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
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答案】D
【解析】A 项,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才能够使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B 项,从材料内容及原报道
标题等都可看出,材料重点阐释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说我们应该向世界学习什么。C 项,材
料二不能表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6 分)
【答案】材料一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
材料四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 20 / 87
【解析】根据材料一“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
我们在做什么”“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从满足汉语需求,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四“该工程创建于 2004 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
的名片’”,从参与文化攻势,宣传语言文化的角度分析。
(安康市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1998 年中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从而确立起无
偿献血制度。中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实现了连续 20 年持续增长。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1998 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的 30 万,2018 年则有近 1500 万。1998 年全国
采血总量不足 500 万单位,2018 年则有 2500 余万单位,增长超过 4 倍。我国建成了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
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域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世界卫生组织评价称,中国在无
偿献血、血液质量安全和临床用血等方面位居金球前列。
尽管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增长,但从参与无偿献血的人群结构来看,也出现了明显分布不均。2016
年,公务员、高校学生、军人和医务人员每千人口献血率(每千人口中拥有献血人数)分别为 69. 2、78、
55.8 和 52.5,远高于全国水平。2017 年度北京市团体无偿献血前 100 名中,高校超过一半,前 10 名中,
高校占据 9 席。
而不少民众仍然对献血有诸多误解。很多人表示,不去献血,是担心献血对身体产生副作用。“献血
伤元气”“献血上瘾”“献血发胖”“献血传染疾病……各类说法五花入门,“献血损害健康”的观念仍
根植在不少人心中,这也使得很多人没有勇气参与到无偿献血者的队伍中。
(摘编自《中国无偿献血人次 20 年连增,为何仍有人存献血误区?》)
材料二:
2019 年 6 月 12 日上午,北京市血液中心举行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今年 1 月到 4 月,
北京市无偿献血人次数、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20.1%和 20.8%,千人口献血率 17.3,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北京市无偿献血 70%以上来自于全市各个街头献血点,为进一步提升对首都临床用血的保障能力,
全市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调整了原有的重在商业中心、电子文化市场和中心城区选址建点的传统模
式,加强了在交通枢纽、旅游景点、新兴城区增设固定采血点,在季节性的春节公园庙会、大型活动等地
点设置临时采血点,同时,不断改善提升采血点设施环境。目前,本市的无偿献血点已有 70 余个,献血志
愿服务站点增加至 34 个,血液中心接近 50 个。
北京市血液中心还与百度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首都献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百度互联网
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无偿献血小程序、科普短视频、地图导航等多种形式,在线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 21 / 87
业。
(摘编自蒋若静《千人口献血率北京全国第一》
材料三:
2019 年 6 月 14 日是第 16 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活动倡导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 广东省卫
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张立峰指出,目前,广东省采供血量居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之首,千人
口献血率为 12.5,高于全国 10.7 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广州市基本保障了全市医疗临床用血
的需要,实现了年度医疗临床用血 100%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采供血量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广州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付涌水指出,“献血者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推动着全市医疗事业的发展,我
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肯定”。他表示,今后几年,广州市将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加强智
能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简化流程;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落实《广州市无偿
献血免费用血办法》,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他还建议,应出台更多对献血者的优息政策,把最实惠的社
会资源给予为社会奉献的献血者享有,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推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
(摘编自符畅《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 1998 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确立无偿献血制度
B. 输血救人要求民众献血不足献血人群结构分布不均等
C. 北京市血液中心与百度合作做法搭建“首都献血”服务平台目的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D. 广州血液中心采取为献血者报销住院费等保障了 2018 年广州市临床用血量
【答案】4.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
D 项,“为献血者报销住院费等保障了 2018 年广州市临床用血量”错误,首先“为献血者报销住院费”于文
无据,原文表述为“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第二,“保障了 2018 年广州市临床用血量”的原因文中并没
有说明。
故选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建成了微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在无偿献血、血液质量安全等方面受到了世界卫生组
织的高度肯定。 22 / 87
B. 我国高校师生、医务工作者的献血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受教自程度与无偿献血理念的接受程度
呈正向关系。
C. 受错误观念影响,现阶段有此人仍对献血存在诸多设解,担心其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怕伤元气、怕感染
其他的疾病等。
D. 北京市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在交通枢纽等增设了固定采血点,在大型活动等地点设置临时采血点,
取得了成效。
【答案】4.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高校师生”错,原文为“高校学生”,并不包括高校的教师;且医务工作者献血率高,与受教育程度
没有直接的关系,与职业认知有一定的关系。
故选 B。
6. 我国应如何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政府政策上:①政府应制定、落实与之相关法律政策,建立激励机制;②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
服务工作,加强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服务;③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
宣传教育上:①加强科普宜传教育,改变群众对献血的错误观念;②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手机 APP 等多
种形式,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硬件建设上: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改善提升采血点设施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推进无偿献血工作”。通过材料一“不少民众仍然对献血有诸多误解。很多人表示,不
去献血,是担心献血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和材料二中“北京市血液中心还与百度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等多种形式,在线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可知,应加强献血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改变群众对献血的错误
观念,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通过材料三中“今后几年,广州市将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
务工作……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他还建议……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推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可知,
应采取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
等措施让献血群众得到实惠。 23 / 8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步阅读法
1、快速地阅读并整体感知全文(5 分钟)
2、再次扫视全文,深入理解(1-2 分钟)
3、带着问题再读文章,一边答题(12-15 分钟)
小说解题思路
1.形象题(1)总说:他是一个【形】【形】【形】的{身份名词}(2)分析:性格+情节
2.性格题(1)总说:性格(关键词)+分说(概述情节)
3.心理题:总说【心理状态】+分说(行为表现)
4.作用题【3+1+1】
(1)人物=形象+性格+心理
(2)环境=时代+地域+氛围
(3)情节=照应【上】+铺垫【下】+转换【上下】+线索【贯穿】--答题时要注针对性,就提论题,让
人知道你答的是这篇文章
(4)主题=揭示+突出+彰显
(5)读者=悬念+思考+想象
5.手法题【形式】【赏析】
(1)人物类【手法,赏析】=手法{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效果{心理,性格}
(2)环境类【景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效果{作用题}
(3)情节类【记叙,特点】=写作视角{人称}+描写手法{环境,景物}+叙事方式{情节:顺序,插叙,
补叙,自叙}
6.主旨题(1)理解题=表层+深层(2)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时代】
7.寓意题:象征性词语=人物【词语与人物的关系】+主题+情节【结尾结局】+环境
备注:1.形象特点类:内在性格(性格题)+外在形象技能(技艺高超,年轻等)
2.心里变化过程:情节+心理(不同) 24 / 87
思维导图 25 / 87
高考真题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
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
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
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
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
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
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
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
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
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
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
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 26 / 87
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
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
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
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
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
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
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
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
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
受了。 27 / 87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
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点。可以从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句
式的选用(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语言的风格(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方言口语等)等角度来加以分析。具体到本题,从手法角度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黄瓜人格化,它们“向前跑去”“爬上房顶”“彼此招呼着”“成群结队”,富有活力;每句都有
“了”,这是反复强调的手法。从句式角度看,画线句有长句有短句,语言富于变化,自由灵活。从语言风
格的角度看,作者所用语言语调轻快,与作者喜悦的情感相合。
【答案】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
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解析】 从文中筛选出描写“我”的语段,然后从对“我”的描写中概括出“我”的性格特点。如冯歪
嘴子向“我”要黄瓜,“我”就递过去,可以看出“我”对冯歪嘴子的友善;当冯歪嘴子不知道祖父已走远,
仍继续说话,而“我”则“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或跳起来敲打窗户,跑去告诉祖父等细
节,可以看出“我”调皮又可爱。吃粘糕时,想多吃又听从大人的话,当冯歪嘴子问话而又“若无其事地
呆在那里”,则可以看出“我”的乖巧和矜持。将这些信息梳理整合,最后组织语言,分条叙述即可。
【答案】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
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
一面。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解析】 浙江卷第 3 题直接考查情节手法,第 4 题也涉及情节问题。情节概括、情节作用是常考的题型。
解答情节手法类的题目,首先要判定题目发问的性质和内涵,然后再联系文本内容作答。题干明确要求“分
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而“叙述”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是小说展开情节的主要手段,“叙述上的特征”通 28 / 87
常涉及很多方面,如:叙述顺序、叙述人称(视角)、情感和叙述的关系、表达技巧、结构安排(比如铺垫等)
对叙述效果的加强、语言特色(明白晓畅、朴实客观等)对叙述效果的突出、叙述本身(比如侧重的内容等)
等等。但答题时却不能面面俱到地按照上述方面组织要点,考生必须认真研读“本文”,充分理解文中的叙
述特色,才能有效地组织【答案】。
【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解析】 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标题,实则要求回答出所选标题的作用,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这两个标题
一个是以物为题,一个是以人为题,各有好处。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可概括为:①交代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氛围;②概括事件,展开情节,
呼应细节;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运用手法(如一语双关),生动
形象,意蕴丰富;⑥揭示主旨,深化主题。可从这些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自己所选的标题。具体到本题,
“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的作用。“冯歪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的作用。
【答案】 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
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
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名校模拟
(2020·福建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
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
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 29 / 87
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
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
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
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
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
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
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30 / 87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
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
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
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
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
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
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
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
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第 1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
伏笔。
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
映成趣。
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
敬佩。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
入微。 31 / 87
2.请以小主人公棒子的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神态描写,“傻乎乎” 三个字写出棒子故意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以此来迷惑敌人,突出了棒子勇敢、
机智、沉稳的性格;②细节描写,如给小王叔叔捞菱角、得知小王叔叔牺牲后“咬着牙”,表明棒子爱憎分明
的性格;③语言描写,小说结尾通过棒子的语言交代了他是通过马的高低判断出张叔叔的真实身份的,表明
棒子的细心与机智;④景物描写烘托,如结尾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棒子在消灭鬼子,取得战斗胜利后愉快轻
松的心情。
3.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
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
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
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D 项,“以静衬动”不正确,“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应是以动衬静。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如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等等。解答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内容,准确把握。
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这是对棒子的动作与
神态描写,“点头”“傻乎乎”表现了棒子对骑兵营营长那匹骏马的羡慕,结合下文可知,此时的棒子已
经知道张叔叔他们的真实身份,所以这时的动作是装出来的,用以迷惑日军,为下文带路途中设计消灭他
们作铺垫。“咬着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鲜明别致的突出了棒子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棒子说,大木
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
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突出了具体的细节,表明棒子知道了张叔叔的身 32 / 87
份,突出棒子的细心。结尾处“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
的”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棒子消灭贵子,取得胜利后的内心愉悦的感受。
3.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
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
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映美好愿望。
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小说的
艺术魅力。结合文本内容“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
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
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分析,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
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结合“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
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
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分析可知,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
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2020·西藏自治区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
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
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
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
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
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钱。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
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 33 / 87
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
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
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
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
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
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
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竞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竞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
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
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
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
“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
欲滴的花瓶。 34 / 87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
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赤脚医生和县医院医生的表现,以及关于“我”家庭情况的介绍,营造出一种让人绝望的氛围,
为老中医的出场做铺垫。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
中医高尚的医德。
C.文章虽然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面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说明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
复杂和真实。
2.文章运用哪些手法来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请筒要分析。
3.文中前波浪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文章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手法有:①对比手法,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病之重与老中医轻松将病
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妈的病与老中医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老中医医术之高。②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
法治的怪病,老中民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老中医从容自信地交
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而妈真的痊愈了。
3.①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怀疑青花瓷瓶的价值,才有下文“我”去赎回瓶子进而发现瓶子真相,
领悟到老中医的良苦用心的情节。②使情节出现起伏,吸引读者。“我”的愤怒使小说情节骤然紧张,而
后又逐渐缓和,这样故事起伏有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情节内容更为丰富完整,此情节的存在,
为后文揭示青花瓷瓶的价值和老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做铺垫,展示给人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使
得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完整。④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正是“我”的怀疑使后文表现老中医高尚品质的情节
出现,使老中医的形象更为突出。⑤使主题更为突出,此情节的存在使老中医的高尚品质更为突出,也使 35 / 87
文章赞美人间真善美的主题更为突出。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D 项,“说明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错误,老中队是想不动声色地帮助
“我”,不想让“我”知道真相而博的感激,文意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其医德之高。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
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
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
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题目要求回答文章运用哪些手法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
这就要仔细分析文中关于老中医的行医方面的内容,首先,赤脚医生和县医院医生都对妈的病毫无办法,
但老中医却轻松地得将病治好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老中国的高超医术;其次,“我”万般天杂时,
无意中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的,治好很多怪病,及“我”到老中医家所看到的景象,也突出了老中医的
高超医术,这属于侧面描写;再次,文章写老中医给妈治病的过程,突出了老中医的自信及高超医术,这
属于正面描写。
3.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
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
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
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
交代思路等作用。画波浪线的段落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无疑推动了情节发展。本段“我”发现青花
瓷瓶的“珍贵”,推翻了之前“我”对老中医的认识,让情节陡生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后文的又一
次反转作铺垫,让文章情节更丰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让老中医善良、睿智、医术高超的形象更突出,
而突出了老中医的高尚品质,文章通过对妈患病后“我”求老中医治病及“我”对老中医态度的两次反转
的叙述,刻画出一位医术高超,具有高尚医德,乐于帮助病患却又懂得尊重人的医者形象,老中医不只医“病”,
而且扶危济图,救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使“我”也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作 36 / 87
者借此表达了对老中医美好德行的赞美,小说的最后,“我”为自己对老中医的怀疑感到羞愧,意识到什
么才是真正的“医者”,“老中医”的儿子也遵守父亲的嘱咐。可见作者不只赞美老中医,更寓有人间真善
美的传承。
(2020·云南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砸骨头
铁凝
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
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
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
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
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
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
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
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
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
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
税,如今放屁也拿捐。
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
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
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
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
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
“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
“我看你是吃了戗药。”
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
“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
“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
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
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 37 / 87
“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
“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
“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
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
虽然居士村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
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
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
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
“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
“砸就砸!”
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
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
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
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
起他们的激情……
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
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
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
村长和会计的喊声逐渐显出了韵律:
“砸不烂你我是大闺女养的!”
“砸你个大闺女养的!"
“砸你个大闺女!”
“砸……”
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
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
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
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
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
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 38 / 87
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
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
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
块。”
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
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
“剩下的那一百呢?”
“让别的干部们凑凑。”
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
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
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紙包
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
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
(1992 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林果税”“割头税”等词语,以及“算盘”“炕席”等物品,都指向特定时期的农村现实,
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小说语言轻快,幽默活泼,有乡土气息,于喜开的话语、于四嘎家的对联、村长与会计的对话,无不显
现小说鲜明的语言风格。
C.小说--开始写乡村干部筹集税款的困难,转而表现村长和会计的矛盾,最后在村民们的理解、配合中深
化了时代主题。
D.在村长与会计对饮的情节中,描写村长哭诉时的四个“如此”既强调了村长收税无果的伤感,也委婉批
评了村长工作能力的不足。
2.小说中村长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3.小说中的划线句属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答案】
1.D
2.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②直率、易躁、有血气: 39 / 87
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
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
3.①缓和紧张气氛:村长与会计激战正酣时,宕开一笔,气氛有所缓和;②引出村民群像:由河滩景色自
然过渡到河滩上聚集的村民,预示着村民接下来的改变;③暗示时代气息:“远方”“太阳”“山巅”“金
红”等词语充满生机,暗示着时代气息朝农民、干部间日益和谐的方向转变。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D 项,“委婉批评了村长工作能力的不足”错误,是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
故选 D。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
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
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
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
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可知村长体谅村民、心地善良;“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
是”“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可知村长直率、易躁、有血气;“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
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
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
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可知村长大度、
自省、有脆弱面。
3.本题考查把握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
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
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在这之前,“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
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
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景物
描写缓和紧张气氛,村长与会计激战正酣时,宕开一笔,气氛有所缓和;划线之后的句子,“太阳照耀着
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可 40 / 87
知能够引出村民群像,由河滩景色自然过渡到河滩上聚集的村民,预示着村民接下来的改变;“绿幽幽的
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
可知暗示时代气息,“远方”“太阳”“山巅”“金红”等词语充满生机,暗示着时代气息朝农民、干部
间日益和谐的方向转变。
散文【写景,叙事,哲理,状物】解题思路
1.理解题【引号文字=原词原句】
(1)原词=表层【字面:景,事】+深层【主旨:情】
(2)原句=分层次(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分析(景,情)【可以抄原文】
2.作用题:语段=结构(位置)【开篇: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主题:承上启下,结尾:收束全文,呼
应标题】
3.主旨题:意蕴(情感)=物质层面(景,事)+精神层面(象征)【文化】
4.形象题:叙事散文(追忆对象)=性格(关键词)+事件(表现)
5.手法题【赏析划线句子】手法=名称(修辞)+表达效果(景—描写对象的特点,情—主旨)
6.语言题【赏析,语言风格】
(1)语言特点(题干):内容(景事)+形式(文)
(2)赏析语言特色:词:叠词;韵律美 口语化:语言质朴
句:手法:生动形象 句式:长短句,整散句:句式灵活
积累
1、长句:A 容量大,气势盛+B 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 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 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 便于表达丰
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 象
征意义+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抒写美+C 抒发作者情感+D 作
为串时间的线索+E 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 具体的风景描写+B 生活和社会环境+C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 人物的性格特征+B 人物的精神风貌+C 人物的思想特征+D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
代意义 41 / 87
7、第一人称:A 亲切自然+B 自由直接+C 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 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 便于感情交流 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 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 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 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 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 真实精细+B 传神鲜明
17、插叙:A 丰富内容+B 深化主题+C 使事件曲折有致+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 对主要情节
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 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 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 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 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 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 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 蓄势(张本(即
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
分缕析+G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 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 衬托作用+D 渲染、
烘托气氛+E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 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 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 升华感情,耐人
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 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 呼应文题
26、举例:A 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 丰富文章内容+D 表明 XX 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 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 内容表现更加集
中
28、侧面烘托:A 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 从侧面烘托 XX 的 XX 特征
29、引用:A 具有文学味+B 丰富文章内涵+C 引起读者兴趣+D 表明 XX 观点 42 / 87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 强调 XX+B 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 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B 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 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 丰富文章内容+C 引起读者兴趣+D 含蓄地引
出、表明 XX 观点
36、引用诗歌:A 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 丰富文章内容+C 引起读者兴趣+D 含蓄地
引出、表明 XX 观点
37、引用名言:A 增强说服力 B 丰富文章内容 C 引起读者兴趣 D 表明 XX 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 正、侧面 B 工笔、白描 C 多角度描写 D 动静结合 E 点面结合 F 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 G 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思维导图
理 解 (赏析)重要词语角度须知 43 / 87
理解(赏析)重要句子方法须知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②增强语言的
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③韵律铿锵悦
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④叠字特殊韵味。
用词
之美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
感染力。 44 / 87
化用成语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长句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句式
之美 整句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
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
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
人入胜。
手法
之美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
(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
生动,形象鲜明。
整体语言风格赏析角度须知
风 格 特点或作用
豪放
①题材雄放,境界开阔;②用词有力度,色彩鲜明;③情感
激越昂扬;④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手法。豪放与
柔婉
柔婉
所写内容纤巧细致,情感细致缠绵,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
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直露与
含蓄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
喻、设问等手法。
质朴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质朴与
华丽 华丽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
用典等手法。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庄重与
诙谐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有趣味。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简洁与
细腻 细腻 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特殊 时代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 45 / 87
显的时代气息。
地域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个性特征明显。
角度
语体 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高考真题
(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 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
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
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
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
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
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
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
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 46 / 87
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
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
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
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
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
‘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
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
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
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
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
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
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
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
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
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
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
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
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
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
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
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
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
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 47 / 87
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
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注】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
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
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
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 浏亮:明朗清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解析】 题干提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即要求结合语境去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B.“形胜”
指地势优越壮美。在文中应理解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答案】 B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
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
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
“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
情境。
【解析】 C 项,本文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用来表现北京的“深”,表现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中的文化。引用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表现北京幽静闲适的“情调”。
【答案】 C
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48 / 87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解析】 B.题目要求选出对“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 项是从“深”
这一方面来谈对北京的认识的。
【答案】 B
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
具体说明。(6 分)
【解析】 题目其实要求从第 6、7 两段中找出胡同人家体现北京文化“深”的内容并将其概括出来。首先
要明确第 6 段和第 7 段都说了什么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总结。第 6 段前几句是说“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
保存者”,北京文化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在胡同人家得以体现。而所举的
《四世同堂》的家庭伦理关系,则是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核心就在于“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
容,彼此体谅”。倒数第 2 句指出胡同中的普通民居,也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北京文化。第 7
段,指出北京虽然是古城,但“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当人走进胡同深处,接触到胡同人家,会感受到古
城的活力。
【答案】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
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
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
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
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
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
息。(7 分)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本文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
思考。【答案】应包含两方面,“表”是你所生活城市的生活观察对象,“里”是你的感悟、认识和思考。具
体要围绕“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来谈认识。可以从所生活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集体情怀和
历史文化的感性体验等角度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得出理性的认识。
【答案】 (示例)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往往通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这座城市人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老
听人问京味儿到底是什么。京味儿,不仅仅是故宫、胡同、四合院,也不只是京剧、相声、吆喝声,更不 49 / 87
单单是烤鸭、涮羊肉、豆汁焦圈儿等等大菜小吃。京味儿是一种生活,一种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
态度。而这种风格境界的形成和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它深深融入北京的骨子里,成
为北京的精气神。
名校模拟
(2020·宜宾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
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
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
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
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
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
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
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
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
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
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
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
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
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
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
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
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 50 / 87
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
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
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
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
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
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
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
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
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
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
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原载《散文》2018 年第 2 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每一朵雪花”既指大自然认真飘落的雪花,也是说生活中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
B.开头写风“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清冷”、窗外寒风“凛冽”,侧面表达出对母亲的担忧。
C.第⑥段作者引用“水浒的雪”“红楼的雪”“唐诗的雪”是为了表明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练。
D.第⑦段写我“走南闯北的岁月”,自然引出不一样的雪花以及雪花下生活的不一样的人。
2.文章第⑧段连用“太普通了”“平凡”“稀松平常”这样的词语,其用意是什么?
3.请围绕“雪花”简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
1.C
2.强调平凡的人普通存在;强调平凡的人很容易被忽视;强调平凡的人更值得关注;强调平凡者认真生活
的价值所在。 51 / 87
3.雪花下着→雪中劳作的母亲→书中的雪(雪中人)→雪中劳作的人们→点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解析】
【分析】
1.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
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
断。
C 项,“是为了表明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练”分析错误,第⑥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
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作铺垫。
故选 C。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
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文章第⑧段连用“太普通了”“平凡”“稀松平常”这样的词语,从第⑦段得知,“他们”指“在风雪中,
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
伴看病的老人”“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这些人都和“我”的母亲一样,
都是普通的、平凡的的人,然而这些人是普遍存在的,却容易被忽视。作者这样写,意在强调平凡的人更
值得关注,平凡者的喜怒哀乐正是这个社会的表情,平凡者认真生活的价值所在。
3.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
章是怎样展开的。
文章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全文围绕“雪花”展开。开头写母亲半夜咳嗽,“雪是什么时
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接着写“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然后描
写了雪中劳作的母亲。再联想“水浒中的雪”“红楼梦里的雪”“唐诗里的雪”,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
样讨生活的人作铺垫。然后回忆起经历中看到的雪中劳作的人,他们都是普通人,与自己的母亲一样,最
后点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漂落”。
(2020·陕西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春风
王韵
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
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
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52 / 87
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
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
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度过
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
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
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
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
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
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
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 70 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
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
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
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
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
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
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
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
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20 日第 15 版)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乡村春景着手,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的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B.文中用菊花来比喻两位老奶奶的笑容,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两张因老友重逢而喜悦绽放的被岁月侵蚀而
沟壑纵横的脸庞。
C.结尾处,绿衣老太太在老友温暖的目光中走得镇静而从容,体现了老友间浓浓的情谊,展现了疫情逐渐 53 / 87
退去,人情不减的浓浓的人情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D.文章通过一幅幅朴实自然的劳动、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勤劳、淳朴、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人
形象。
2.文章以村口两个老人相逢、相离的平常场景作结,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纸上,
请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位老人形象的。
3.俗话说:“好题一半文”,题目对文章的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你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试分析
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
1.C
2.①外貌描写。通过服装、相貌细致的刻画了两个乡村老妇的形象。②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
形象的写出了两位老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③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拉扯”、“站”、“回首”、“挥
手”等动作表现了两个老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3.含义:①作者在疫情缓解后外出观看春日景象;②人们盼望疫情尽快结束,“春天”尽快到来,对恢复
正常生活秩序充满期待。
作用:①“望”字引领全文,“春风”交代了散文时间背景,塑造了一幅幅春日乡村自然、生活景象;②
一语双关,写出了疫情缓解,人们渴望疫情尽快结束的美好期盼;③题目含蓄蕴藉,使文章富有诗意美。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
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
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
析。
C 项,“绿衣老太太在老友温暖的目光中走得镇静而从容”错误,结合倒数第二段可知走得“镇静而从容”
的是红衣老太太。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塑造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文章以村口两个老人相逢、相离的平常场景作结,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
纸上,请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位老人形象的”,然后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 54 / 87
内容进行分析。塑造形象的技巧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外贸描写、心理描写等。
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两段写到这两位老太太,“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
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 70 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
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这些是对两位老太太的外貌描写;“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绿
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挥舞着胜利的手势”等属于动作描写,“拉扯”“一直
站”“回首”“挥舞”等动作可以看出两位老人之间情感的深厚;如“仰起菊花般的笑脸”“那笑容也如
菊花般,层层叠叠”等属于神态描写,“菊花般”使用比喻手法,可以看出两位老人内心的喜悦。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命题的方式,然后理解命题的含
义,接着从情节结构、主旨、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首先分析标题的含义,“望春风”是动宾短语,“望”意思是“看”“盼望”,“春风”是“望”的对象,
从下文来看,写作者疫情缓解之后外出看春日的景象,所以这“望春风”先是指作者看春日景象;“望”
还有盼望之意,下文提到疫情,疫情犹如严冬,这里的“春风”应是指疫情消失的正常生活的天到来,所
以这一标题还指人们对疫情早日消失的盼望。
接着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之间的关联,文章主要写作者在疫情缓解之后外出所看的春日景象,“望”是看,
也是“盼望”,所以说标题中“望”引领全篇;从标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望春风”含有双关意思,表现出
人们对疫情早日消失的盼望之情,含蓄而有诗意之美。
(2020·全国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
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
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
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
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
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 55 / 87
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
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
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
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
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
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
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
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
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
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
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
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
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
全屏障。
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
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
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
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
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
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
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
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
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
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
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 56 / 87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
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套保留着
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止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
丰富了文章的审美崽蕴。
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
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
C.“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回应,
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
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①照应标题,标题为“米缸山下播绿记”,详写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写作的内容:②突出护林工作的艰辛,
表现护林员默默付出和乐观的品质;③详写育苗工作,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珍爱人类的人家园。
3.①从生长的环境来看,指的是对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记忆;②从与人的关系来看,指的是护林员艰辛
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③从情感的表达米看,指的是与护林员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④从主旨的揭示来看,
指的是人与自然共筑家园的记忆。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
后要注意考题的考查方向。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 D,“文
章明暗线交织”“‘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理解错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文章并没有采用明暗线交织 57 / 87
的结构形式,文本只是写米缸山下播绿的过程。“我”的情感也没有发生变化。故【答案】选 D。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作内容写作意图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从结构
上、内容上、人物形象上、主题突出上等角度进行作答和分析。本题题干的要求是: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
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详
细写育苗工作的用意,首先从题目上看“米缸山下播绿记”,内容详细写育苗工作是在围绕题目进行写作。
从内容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为了体现育苗工作的艰辛和绿化者的不容易。从主题上看,详细写育苗工
作是为了突出绿化环境的意义,也呼吁读者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中文句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认真理
解文句的意蕴,理解意蕴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句子本身的含义,人物的形象及情感,作品主
题等角度进行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
你的看法。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最初的记忆”的内含,这“最初的记
忆”是指小苗最初在育苗前的记忆。从原文文句:是否都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是反问句,作者旨在表
达要“保留一份最初的记忆”,从情感的表达上是在突出育苗人的艰辛,同时也在表达对人们加强环境保护
的呼吁。
四、文言文阅读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
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
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
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
的时代主题。
断句题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
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 6~8 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
只有一二处不同。
做的时候可以把选项分两组,先利用一处排除 2 个选项,再利用一处排除剩下 2 个里面的一个选项。
关键点 1.找名代,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
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 58 / 87
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
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关键点 2.找虚词,定句读
应注意以下 6 类虚词: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其前一般断开
②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其前一般断开
③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其前一般断开
⑤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其前一般断开
⑥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不能点断
关键点 3.看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
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
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关键点 4.按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①判断句式,“……者,……也”等。
②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
③被动句式,“为……所……”“见……于……”等。
④固定句式,“如……何”“何……之有”“无乃……乎”等。
关键点 5.凭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称,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另外,句式整齐,
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进行断句。
文化常识题
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 10 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
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
考查范围,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
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注意多方面结合:
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59 / 87
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概括分析题
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
“概括与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 6 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
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对于传记类文章来说,一般要具备以下层次:首先,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
号、籍贯、官职等;其次,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缀成文;最后,介绍享年,有的还加
以评论。对于非传记类文章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比照原文,准确定位。先把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区域找出来,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说,区域确
定准确了就成功了一半。
细致比较,正确抉择。准确定位后,把选项和原文内容仔细比较。这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是否夸大或缩小了事实;(2)是否颠倒了时间顺序;(3)是否张冠李戴,把发生在甲身上的事说成
发生在乙身上;(4)是否曲解了文意;(5)是否无中生有;(6)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7)是否事件
杂糅,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8)是否强加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或是否关系不当。
文言翻译
《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不仅要求考生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而且
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二是翻译,要求考生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语句准确、
流畅地翻译出来。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
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译文力求体现
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达”两点。
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
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因此翻译时要重点关注句子的特殊之处,某些实词、虚词,或某些
特殊句式,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
分。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
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
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 60 / 87
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
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
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
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
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
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
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
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
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
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
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
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 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为判断句式,中间停顿。“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主语都是贾生,中
间断开;“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 项。“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面三个动词短语的主语都是“吴廷尉”,中间断开;“召置门下”为省略句, 61 / 87
“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B 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 A 项,错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
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农”三家。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
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
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
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 C 项,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
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
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
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
“数”,屡次,多次。“连”,接连。“或”,有的。“稍”,逐渐。 62 / 87
【答案】 (1)他们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
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
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
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
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
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
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
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
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
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
提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
恨他,他们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在这种
情况下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
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吊念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
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
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
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
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
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
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
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名校模拟
【2020 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 2 月开学摸底(延迟开学网络考试)语文 A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初,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
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 63 / 87
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
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吴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为学士。时征诸
儒议礼,命安为总裁官。寻与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删定律令。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
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
婴城固守。援兵至,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命
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又论学术。安
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
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及官侍从,宠愈渥。御制
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
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
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安辞。帝不许。至
任,政绩益著。其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节选自《明史·陶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B.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C.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D.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
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
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
意是:我渡江,你首先在军门拜见,陈述王道。任幕府参议,使我受益很多。后来进入翰林院,更多地听
到你正直的议论。江西上游地没有比你去镇抚更合适的。其中,“朕渡江”语意完整,后面应当断开,排
除 D 项;“军门”是“敷陈王道”的地点,中间不应断开;“江西上游地”是一个地方,中间不应断开,
排除 A、C 项。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64 / 87
A.山长,宋元时为官立书院设置的官名,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直到清末山长制被废除。
B.幕府,古代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做将军府署,称之幕府,后世也称地方军政大吏出行时的府署。
C.玉帛,指玉器和丝织品,古代常用来作祭祀物品以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礼物,后来泛指珍贵的财物。
D.生祠,旧时指为活人而建的祠庙,建生祠始于西汉,多为民间为纪念官员功德,而自发地在其生前所
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古代常用来作祭祀物品”错,玉帛指带有玉室标记“饕餮纹”的玉器和像藏族哈
达那样的白色丝巾,在古代是“诸侯亲如兄弟、大家共尊天子”的表示物,用作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天子
之间见面时互赠的礼物。也是和平的象征。不是用于祭祀的物品。故选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悟性极高,学识渊博。他从小就博览经史书籍,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在元朝至正初年就
考中了举人,曾经担任过书院山长。
B.陶安有政治眼光,见识超凡。他于乱世避居家中,听闻朱元璋攻占太平,就率众出迎,向其提出战略
谋划,并鼓励他攻取金陵,进而夺取天下。
C.陶安遇事沉着冷静,心怀仁慈。他在陈友定攻来时,召集官吏百姓,坚守城池,打败敌军后,又释放了
敌军胁从者,这些胁从者为此建生祠感念他。
D.陶安任官政绩显著,尽心尽责。他为官一向颇有政绩,任江西行省参政时成绩更加突出,就在临死前,
还草拟了有关国家时务的十二件事,献给朝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
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
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这些胁从者为此建生祠感念他”错,原文是“州
民建生祠事之”,是饶州的百姓建生祠侍奉他。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65 / 87
(2)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及官侍从,宠愈渥。
【答案】(1)他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后因犯事被贬为桐城知州,后又改任饶州知州。
(2)陶安侍奉太祖十多年,与其他学士大儒相比,他和太祖的交情最深。到了担任侍从官,受到的恩宠更加
优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
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
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省,
减少;坐,因……而犯罪;移,移官,改任;(2)事,侍奉;视,与……相比;渥,优厚。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年时就敏悟,广泛涉猎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元至正初年,在江浙乡
试中中举,被授予明道书院山长,因躲避战乱隐居家乡。明太祖占领太平时,陶安和德高的老儒李习率领父
老出城迎接。太祖召他问话。陶安进言说:“国家动荡,各地英雄都在争夺天下,然而他们的用意只在于美女
财物,没有拨乱反正、救民于水火、安定天下的心意。明公渡江,英明威武而不妄杀人,人们心悦诚服,上应
天意,下顺民心,来完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使命,天下何愁不平定。”太祖问:“我将攻取金陵,怎么样?”
陶安说:“金陵是古帝王都城,攻取它,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向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
太祖说:“好。”把他留在幕府,授予左司员外郎。陶安跟随太祖攻克集庆后,晋升为郎中。吴元年,开始设
置翰林院,首先就召陶安为学士。当时征召许多文人商议礼仪,任命陶安为总裁官。不久,和李善长、刘基、
周祯、滕毅、钱用壬等人删定律令。黄州刚被攻下,考虑需要任用重要的大臣去镇守,没有比陶安更合适的,
就任命他为黄州知州。他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至桐城,又改配饶州。陈友定的部
队攻城,陶安召集官民以顺逆之理晓谕,环城固守。援兵到来,敌人败去。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
众,陶安认为不妥,太祖赐诗褒奖赞扬他。饶州的百姓建生祠侍奉他。洪武元年,任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太
祖曾亲临东阁,与陶安、章溢等人讨论前代兴亡始末。陶安说丧乱的根源是由于骄侈。又讨论学术。陶安
说:“道不明,是由于邪说干扰。”太祖说“:邪说干扰正道,就如美味悦口,美色眩目。邪说不排除,则正道
就难以兴起,天下怎么能大治?”陶安点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探讨了事物的根本了。”陶安侍候太
祖十多年,在诸儒中和太祖的感情最深。到了担任官吏侍从,越发受到恩宠。皇帝赐给他御制门帖子,说:“国
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认为十分荣耀。御史中有人说陶安隐瞒了过错。太祖反问道:“陶
安难道有此事,你从哪里得知的?”那人回答说:“外面都这样说。”太祖大怒,立即罢黜了他。洪武元年四
月,江西行省参政空缺,太祖任命了陶安,晓喻他说:“我渡江,你首先在军门拜见,陈述王道。任幕府参议,
使我受益很多。后来进入翰林院,更多地听到你正直的议论。江西上游地,没有比你去镇抚更合适的。”陶 66 / 87
安推辞,太祖不许。到任后,政绩卓著。当年九月死于官位上。病情加重时,还草拟了时务十二事上奏。太祖
亲自写文祭奠,追封为姑孰郡公。
(安徽省皖江名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克让,字庆孙,同州冯翊人。高祖公略,官洪州都督。晋末,举进士不第,州将刘继勋辟为户曹掾。
汉乾佑中。本府节度张彦成表授掌书记。周广顺初、彦成移镇安阳、穰下,克让以旧职从行。彦成入为执
金吾,病笃,奏称其材可用。克让以彦成死未葬,不忍就禄,退居别墅,俟张氏子外除。时论称之。历镇
宁军掌书记。显德二年,调授凤翔府司录参军,加兼监察御史,以祖母老解官归养。未儿,改延州观察推
官,与通判宋琪并为节度使赵赞所礼。累加朝散大夫兼殿中侍御史,连以家难去职。太祖素知其名,会赞
入觐,复称其才,即起为左补阙,掌蕲口榷货务。乾德六年,知果州。上言愿毕襄事,特赐缗钱,许葬毕
赴任。开宝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蜀民怀其善政,玺书褒美。代归阙下。疏民利病十事,称旨。太祖
召升殿,赐坐劳问,将大用,为侯陟所沮。事见陟传。征南唐,命克让知升州行府。升州平,就知州事兼
水陆计度转运使事,加兵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初,就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会钱俶、陈洪进来归疆土,
以克让为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泉州民啸聚为盗,克让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与王明、王文宝共讨平
之。四年,徒知广州,俄兼转运市舶使。明年,卒,年六十九。克让少好学,手写经籍,盈于箧笥。历官
廉谨干局,所至有声。每视事,自旦至幕,或通夕,断决如流,无有凝滞,当时称为能吏。子希闵字无间
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闵所为。将奏署本府掾,固辞
不受,普优加给赡。
(选自《宋史.杨克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箋疏/皆希
闵所为
B.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
闵所为
C.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闵
所为
D.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
闵所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 67 / 87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
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
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整
体把握句意,理清人物、事件。然后结合关键词以及词语间语法关系等判断。“失明”说的是杨希闵生下
来就失明,所以应在“失明”后停顿,排除 B、C 项。“一历耳辄不能忘”说的是一经过他的耳朵就不会忘
记。句意完整,所以应在此句的前后停顿,排除 A 项。故选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曾祖父的父亲,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也常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文中为后种意思。
B.都督: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C.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为北宋所灭。词人李煜即为南唐后主。
D.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尚书”。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A 项,“文中为后种意思”不正确。文中为前种意思,即曾祖父的父亲。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克让重情重义,受人称赞。张彦成对他有知遇之恩.病重时还曾上奏举荐,后彦成去世,他因彦
成尚未安葬,不忍就职,退居别墅,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
B.杨克让颇有名声,深受器重。太祖本已知道其名,在他入朝觐见时再次称赞了他,并起用他为官。
他上书请求办完丧事再赴任,太祖不但同意,还特赐缗钱。
C.杨克让政绩良好,治盗有功。任西川转运副使时,他的善政受到百姓怀念、朝廷褒奖;任两浙西南路
转运使时,他率军从福州往泉州,与他人起平定盗贼。
D.杨克让爱好学习,擅长断决。他少时好学,亲手抄写经书装满箱子。为官视事,从早到晚,有时通
宵,裁决事情如同流水般毫无延滞,因而获得“能吏”之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 68 / 87
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B 项,“在他入朝觐见时再次称赞了他”不正确。原文为“太祖素知其名,
会赞入觐,复称其才”,意为太祖平素知道他的名声,恰逢赵赞入朝觐见皇帝的时候,又称赞他的才能。原
文说的是他入朝觐见皇帝的时,而不是觐见太祖时。故选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召升殿,赐坐劳问,将大用,为侯陟所沮。
(2)将奏署本府掾,固辞不受,普优加给赡。
【答案】(1)太祖召他上殿,赐给座位并慰问他,将要重用,被侯陟阻止。
(2)赵普要上奏举荐他代理本府属官,他坚决推辞不接受,赵普优厚地增加他的供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
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大用”,重用;
“沮”,阻止;“为……所”,表被动,被。第二句关键点:“署”,代理官职;“固”,坚决;“辞”,拒绝,
推辞;“优加”,优厚地增加;“给赡”,名词,供养。
【参考译文】
杨克让,字庆孙,同州冯翊人。高祖杨公略,任洪州都督。后晋末年,考进士不中,州将刘继勋征召
他为户曹掾。后汉乾佑年间,本府节度张彦成上表授任他为掌书记。后周广顺初年,张彦成移调任镇守安
阳、穰下,杨克让以旧职随行。张彦成入朝为执金吾,病重,上奏称赞他的才能可以任用。杨克让因张彦
成死去没有安葬,不忍心就职,退居别墅,等候张家儿子授官外地。当时的舆论称赞他。历任镇宁军掌书
记。显德二年,调任凤翔府司录参军,加官兼任监察御史,因为祖母年老解除官职归家奉养。不久,改任
延州观察推官,与通判宋琪一同被节度使赵赞所礼遇。多次升官为朝散大夫兼殿中侍御史,因为接连发生
家难而离职。太祖平素知道他的名声,适逢赵赞入朝觐见皇帝,又称赞他的才能,就起用他为左补阙,掌
管蕲口专卖事务。乾德六年,任果州知州。上书请求希望办完丧事,特别赐给缗钱,同意安葬完毕后赴任。
开宝三年,就地任命为西川转运副使,蜀地百姓怀念他的善政,皇帝下诏予以褒扬赞美。任满回到朝廷,
上书陈述十件关于百姓利弊的事情,符合皇帝旨意。太祖召他上殿,赐给座位并慰问他,将要重用,被侯
陟阻止。事见《侯陟传》。征伐南唐,任命杨克让为升州行府知府。升州平定,就地任知州兼水陆计度转运
使事,加官兵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初年,就地加官刑部郎中、大名府知府。正值钱俶、陈洪进来归附,任
命杨克让为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泉州民百姓呼啸聚集做强盗,杨克让在福州,立即率领那里的驻军到泉州,
与王明、王文宝共同征讨平定他们。四年,调任广州知州,不久兼任转运市舶使。第二年,去世,时年六
十九岁。杨克让年少时爱好学习,亲手抄写经书,装满了箱子。历任官职廉洁谨慎,有才干器量,所到之 69 / 87
处有名声。每当办公,从早到晚,有时通宵,裁决事情如同流水,没有延滞,当时称赞他为能干的官吏。
儿子杨希闵字无间。生下来就失明,让几个弟弟诵读经史,一经过他的耳朵就不会忘记。写文章擅长写书
启,赵普镇守西洛,府中的条奏,都是杨希闵所写。赵普要上奏举荐他代理本府属官,他坚决推辞不接受,
赵普优厚地增加他的供养。
【福建省福州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 3 月(线上)适应质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各题。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
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
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
并逐之,奏同亨赢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
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
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
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
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也大哗何同变出朝围而之同言形怎休不
得遗门成加大子少保力去迢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动徐
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
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
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
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
(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
力乞去/诏乘传归
B.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
/力乞去/诏乘传归
C.京卫诸武臣谓/减已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享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
/力乞去/诏乘传归/
D.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享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
力乞去/诏乘传归/ 70 / 87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
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少了自
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
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句中,“减已月俸也”是“谓”
的宾语,应该连在一起。据此分析可排除 B、C 两项。“围而噪之”与“同亨再乞休”是两件事,中间需要
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 D 项。分析可知,A 项断句正确。故选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
B.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
C.“大计”是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才、守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
D.“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
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
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D 项,解说错
误,“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如果没有考中,虽是同年参加科考,也不能互称同年。故
选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在文选郎中任
上,他慧眼识才才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
B.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省了不必要开支三十多万两;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
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
C.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他认为是无理要求,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
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止。
D.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
他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
【答案】B 71 / 87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
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
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
况。B 项,“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分析错误,原文"已得
旨,中官复奏寝之",这一次,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故选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
(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
【答案】(1)兵器从外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
(2)即使(“伪儒”)表面上假借名义,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好些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
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
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
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意思:(1)率,大都;中,符合;直,价值。
(2)阳,表面;假,假借;愈,较好。
【参考译文】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县人。父亲曾存仁,为云南布政使。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授职为
刑部主事。改任礼部,调任吏部文选主事。先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胥吏选拔,曾同亨却全都亲自
挑选。他与陆光祖、李世达齐名。隆庆初年,任文选郎中,几乎将旧臣举荐任用完了。晋升为太常少卿,
因急事请假离去。
万历初年,出任大理少卿。历任顺天府尹,任右副都御史管辖贵州。御史刘台触犯了张居正。曾同亨
是刘台的姐夫,给事中陈三谟想将他们一起驱逐,上奏曾同亨羸弱不胜职。诏令调他到南京,于是称病回
乡。万历九年,京城考核纠察官,给事中秦灿、御史钱岱等人又秉承张居正旨意,列上曾同亨的姓名。张
居正勒令他休息。
张居正死后,他出任南京太常卿。皇帝召他担任大理卿,调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督促营建皇帝逝世后
的寝宫,节省三十多万两白银。由左侍郎升为尚书。军事器械都从外地输送来,全都不合乎标准,他奏请
以半价签收,又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额。皇帝都答复可以。汝安王妃请求征收桥税,曾同亨拒绝了。皇帝 72 / 87
最终应允了王妃的请求。内府的工匠,隆庆初年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八百人,不久淘汰了两千五百人,但是
宦官却不断增加。曾同亨上奏请求清理、整治。已经得到圣旨,宦官又上奏压制了此事。给事中杨其休上
奏争辩,皇帝不接纳。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请裁减冗员使经费宽裕些,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
少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
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启用他任南京吏部尚书,
他推辞了。此后很久,再度起用他任原职,他多次推辞之后才就职。税使在当地肆虐百姓,曾同亨极力劝
谏。
万历三十三年,全面考核京官,他与考功郎徐必达正直不徇私情。当年,北都考核拂逆了当政者的意
愿,宫中传旨保留给事中钱梦皋等人;南都的考核和曾同亨自己的奏疏,也很久不下发。曾同亨恰好因事
进京,于是称病。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而后退休。
曾同亨初次进入吏部,严嵩是他的同乡,尚书吴鹏与他父亲同年进士,曾同亨没有做私下拜访。曾在
署舍住食,整月不回家。一向与罗汝芳、耿定向相好。尚书杨博痛骂伪儒,曾同亨说:“他们中间多愚昧
者,不可以一概斥责。即使表面上借儒学名义,这与卖身进取,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更可恶呢?”他在
七十五岁去世。被赠封为少保,谥号恭端。
五、古代诗歌阅读
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仍以唐宋时期为主。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型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
题,分值为 9 分。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
容和观点态度,还涉及和要求背诵的诗歌名篇的比较。
古代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是第一步。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阅读题明显地体现了这点,尤其是近三年高
考选择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诗句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前提。
客观题选择项主要是从诗句的内容、结构、意象与意境、作者情感与主旨、艺术手法与效果等方面全
面考查,集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于一题。
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
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无论是选择正确的或不正确的,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
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原诗的过程,答题答对了,诗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因此,它是帮
助理解全诗的极好的“拐杖”。
主观题答题模式 73 / 87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
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 XX 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 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 XX 手法+抒发 XX 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积累--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 引人联想+B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 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A 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 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 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 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 感情强烈,引起共
鸣
5、对偶:A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 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 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 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 条分缕析,说理严
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 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 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 增强说服力和表达
效果
8、反问:A 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 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 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 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 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 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 激发读者想象+D 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积累--表现手法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74 / 87
2、象征:A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 营造氛围+C 委婉含蓄地表达 XX 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 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 表达 XX 思想感情+D 含而不
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 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
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 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 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 丰富文章
内涵
11、意象组合:A 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 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 为读者
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积累--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积累
1、拟声词:A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表颜色的词:A 表现心情+B 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 渲染气氛
3、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
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4、景物描写角度:A 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 B 动静 C 视、听、嗅觉 D 虚实 E 正、侧面 F 色彩、
形状、声音
记忆口诀: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
常 题材 常见情感 75 / 87
咏史
怀古诗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
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
讽今,忧国忧民
托物
言志诗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
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
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
嫉俗,或针砭时弊
山水
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自然。②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
河山的热爱之情。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送别
怀人诗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
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羁旅
思乡诗
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③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
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忧怨愤慨之情
边塞
征战诗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
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颂。④征人思乡、
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
考。⑥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爱情
闺怨诗
①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在
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中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
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见
题
材
情
感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
体,它丰富多样却不会杂乱无章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 76 / 87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 “田塍望如线”,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
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
【答案】 B
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
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具体到本
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
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
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
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名校模拟
(2020·湖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77 / 87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①,空惭旅鬓斑。
注:弃繻者: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②第五句以“征尘”代
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
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
容进行分析。
C 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
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
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
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
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
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 78 / 87
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
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2020·衡水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楼上①
杜 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
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白叹无补国事。
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2.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请赏析诗的尾联。
【答案】
1.C
2.①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己,直抒胸隐。②在动荡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
何致君尧舜,以何来报国?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③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
叹(“苦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
于读者面前(“次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79 / 87
C 项,“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颈联两句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则又
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是直抒胸臆,是从正面直接抒写的。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
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苦语次骨(即入骨)”这个关键词,赏析的围绕着整个词展开。
尾联的意思是: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而结果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从手法的角度,
这是直抒胸臆。“乱离难自救”句中“难自救”可以见出诗人苦难的处境,其言外之意是自救尚且很难,
谈何报国呢?体现了诗人对不能报国而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深深遗憾和苦痛。“乱离”写出了当时国家现
状,也能体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终是老湘潭”,最终会老死在湘潭,这是对年老体衰和不能实现抱负为
国建功的深深遗憾。诗人的这种苦痛之语让读者也深深震撼,可谓“苦语次骨”。
(2020·安徽高三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
的属官。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
任安不肯。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80 / 87
1.A
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
门庭.纷纷投靠票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
安固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世逍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
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
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
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
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
争议的硬伤。
A 项,“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
有势力,势力一天天增大,任安,字少卿,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而离去。世道颓废
厉害如江河日下,我的坚持正义的心坚定得如同黄河三门峡中的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重在表现主观情
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
故选 A。
2.此题的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回答情感题的每一个答题要点
要包含以下内容:既要明确指出诗人的情感,又要指出诗人因何事、何景而产生的这种情感。
本题,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
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
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
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六、名篇名句默写
情境提示型的默写名篇名句,更加注重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而非机械识记能力。内容侧重于思想性、
教育性和审美性。范围稳定,重点突出,题型稳定而又富于变化。稳定的是,一般三句五空(或两句五空), 81 / 87
或一诗一文,或两文一诗;变化的是,题型由语境式填空题变为情境式填空题。多考查以下类型的句子:①富
有哲理性的句子;②抒发爱国情怀,表明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广阔胸襟的句子;③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④反
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句子;⑤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
注意四类易错字:生僻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通假字。注意古诗文中常常倒置的词语,理解
句意识记,注重篇章的整体背诵,圈画重点词,全面复习。
复习时要注意:①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和片段突击相结合。②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
是不写错别字。复习过程中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得
其意思;书写时要记准字形,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更不能写错别字。③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
勾画,边诵边写。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 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
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解析】 (1)根据题干的提示“称自己腾跃起飞”“飞行的极致”,确定要默写的句子。注意“仞”“翱翔
蓬蒿”的写法。(2)根据题干的提示“‘五丁开山’的传说”,在记忆中搜寻《蜀道难》中的相关诗句。注
意“摧”“钩”的写法。(3)根据题干的提示“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默
写出词中的相关语句。注意“燕”的写法。
【答案】 (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
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语言文字运用
1.成语题:(1)切成语:猜词(2)易错类型:使用对象+褒贬+望文生义+语法有误
2.病句题:成分残缺【注意介词:与,在,对】,句式杂糅,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
辑
3.得体题 82 / 87
4.填充题:(1)语段(信息):分层次(三层次:话题+事件)(2)语句(构成):内容(词语):
每个空通过上下文找两个关键词(2)形式(语法):关联词要搭配+句式要一致
5.逻辑题:【仿写】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1 时 40 分,“嫦
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
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 40 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
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
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
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
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
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解析】 ①“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
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可无依据,“联想”一般有依据。语境中是说“嫦娥四号”传回的
影像图引发人们想起一些景象,是有依据的,应选用“联想”。②“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出;“制约”
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语境中人们对月球
背面的探索以电磁波的传递为条件,受“制约”。③“亢奋不已”,极度兴奋,多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好。
“兴奋不已”重在“振奋,激动”,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情。根据语境,此处强调人们对“第一次”的激动之
情,应选用“兴奋不已”。④“源源不断”,继续不断的样子。“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
长。语境中是说传回的“科学数据继续不断”,故应选“源源不断”。 83 / 87
【答案】 D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解析】 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上文提到“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
类的梦想”,故主语应是“人们”,可排除 A、B 两项。D 项,“无论何时观察月球”缺少对观察地点的限制,
与前后文衔接不紧密,故排除该项。
【答案】 C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解析】 本题从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成分残缺的角度设误。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分别是:①句中
“清楚”是“研究”的结果,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与动词之间不得加“得”,如“写错”。故“得”赘余,
应去掉。②提取“最古老的……背面的深坑”的主干后发现,“历史是在深坑”和“历史藏在深坑”两种句
式杂糅,“是”和“藏”应删去其中一个。③“在月球背面的深坑”这个介词结构不完整,成分残缺,应补
充完整,改为“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综合以上信息判断,A 项正确。
【答案】 A
(2019·全国卷Ⅰ)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所以__①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
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 24 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 8 点最高,凌晨 3
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_②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
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
增加。可见,__③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84 / 87
【解析】 ①处,联系上文可知,人们压力增大时,脂肪细胞会增加,会导致肥胖。由“所以”一词可知,
这里应填入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根据下文“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
肥胖相联系”可知,这里应填“压力”与“肥胖”相关的内容,此处应该补出的是“压力与肥胖有联系”。②
处,联系上文“如果打破节律”以及下文“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的语境可
知,此处应填与“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相对的句子,所以可以补出表达“本来应该是低谷
时”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下文“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这里应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答案】 (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八、作文
看清作文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成任务。
展开联想: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为了使文章达到 800 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
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正面写到反面,由自己写到别人,由古代写到现代,由中国写到外
国,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由学习写到生活,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由文学写到
艺术,由体育写到军事,由凡人写到伟人……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任务中去,扣住任务以免
中途“跑题”。
材料运用: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如十
大感动人物、社会新活材料,社会方面的吸毒、腐败、治安改革等问题,科技人员方面的盖茨、袁隆平,
自然环境方面的沙尘暴,高科技方面的基因技术、数码技术,经济界的人物,尤其是要结合政治老师列举
的典型事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影响、事件的时间、
地点等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
篇要出彩: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论点(起)——二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句——三到 5 段(转)
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6 到 7 段(结)。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
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
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文体要固定: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一般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
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
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少写,最好不写深奥的科
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
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85 / 87
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政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想想
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
语言要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
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细节要生动:一定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
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3 分);字数要达到(10 字 1 分)写满作文纸;字迹要工整(3 个错别
字 1 分);卷面要整洁(可扣 3 分),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常用增加文采句式提示:
1、对称句:两两相对,相同或相反,不一定字数相同(如白天-黑夜、山上-山下、春天-秋天……)
2、假设句: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
句构成,所以称为“假设句”。
3、“名言+阐释+例证”句式
4、排比短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
高考真题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
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
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解读】 2019 年全国Ⅰ卷沿用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部分先引用名言,阐释前人对劳
动的理解,交代了劳动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
意劳动和有些人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思考: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为什么现在有些同学竟然不愿意劳动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该怎么改善这种情
况呢?作文的任务是“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 86 / 87
出希望与建议。
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不尊重、不理解劳动的现
象,不能一味责备、讽刺、嫌弃或抱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这才是引领时代
前进的新青年。
【作文立意】 ①热爱劳动,拥抱幸福;②科技取代不了劳动;③劳动与学习并行不悖;④个体劳动让生
活更充实;⑤劳动也是一门功课;⑥人生在勤,不“劳”何“逸”;⑦劳动体现的是责任意识、实干精神。
【参考素材】
①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高尔基
②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
斯基
③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④当一个人在深思的时候,他并不是在闲着。有看得见的劳动,也有看不见的劳动。——雨果
⑤劳动使人忘忧。——西塞罗
⑥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维特根斯坦
⑦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
脱。——李大钊
写作范文
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
各位同学:
大家好。这几天大家一定累坏了吧!为了让高三的学姐学长们能有更舒适的考试环境,我们对教室进
行了彻底清理,搬桌椅,扫地、拖地,转移堆积如山的书本、资料,这种“酣畅淋漓”的劳动体验给整日
学习、“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然而在这场劳动中,我却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劳动这
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些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劳动确实既苦且累,
又占时间,但我想借此机会告诉大家,不要只看到劳动的苦,更要看清劳动的意义。
在我看来,劳动和学习一样,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有多热爱学习,就该有多热爱劳动!
学习是不是又苦又累?是不是很占时间?为什么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在我们复兴中学忍受数年辛苦!因
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学习的意义!但很遗憾,我们忽略了“劳动”这门必修课。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最原始也最艰难的岁月里,人类就是依靠各种艰辛的劳动在自然中开辟出 87 / 87
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小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大到建造万里长城、金字塔,人类也正是通过劳动创造
出了文明史上的奇迹。我们如今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一不是由劳动得来。劳动如此重要,我们为何视
而不见?
也有同学认为,科技有进步,社会有分工,劳动之事大可以交由科技去解决,或交由他人去完成。斯
言大谬!科技进步了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吗?自己应做的事可以完全交给他人吗?维特根斯坦说:
“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时至今日,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创造财富,更在于让我们产生成就感
与满足感。人类科技越是发达,文明越是昌盛,我们就越需要劳动来充实我们的灵魂。那种劳碌过后才会
产生的“健康的疲惫”,要远比科技包办一切更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昔日陶渊明舍弃名利,选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于他而言,劳动的具体成果如何
并不重要,他在劳动中寻找到了官场上无从体验的充实感,并甘之如饴;梭罗放弃上流社会的各种文化沙
龙,远离人群,在瓦尔登湖畔筑木屋而居,造木舟而行,在劳动中融入自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他们尚
且如此,我们平凡人更应尊重劳动,修好劳动这门必修课。
同学们,不管是为了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慰藉,劳动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该是必不可少的。劳
动与学习并不矛盾,相反,劳动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一课!任何一个具有责任意识、实干精神的人都
会尊重劳动。昔日子路问路,有隐者不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之尴尬,也正是我们的
尴尬。
修好劳动这门课吧,同学们!就从当下做起,在学校的每一次值日,在家的每一次家务,假期的每一
次社会实践,我们都认真对待。让我们借劳动锤炼体魄,体味充实,更好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成就我们的
人生!
【名师点评】 文章由劳动之事引入,贴切自然,巧妙地契合材料提出的写作要求;主题部分以驳论为主,
在驳斥不正确观点的过程中阐明劳动的意义;论述时从物质到精神,自浅而深,又辅以陶渊明、梭罗等人
的事例,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内容充实,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