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2 页
2021 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 2020. 5.1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 汤灭夏时发表了“汤誓”,数落夏桀罪行,将推翻前朝视为天命所在。周兴兵灭商时也多次发誓,
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
A.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C.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
2. 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
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3.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
1、图 2 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图 1 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印) 图 2 战国·齐·大车之鈢(玺)
A.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4. 女真初起时,自称为“夷”,称宋为“中国”。在攻辽中京时,曾诏令称“欲中外一统”。金熙宗
(1135—1190 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这反映了
A.女真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 B.“华夏”认同逐渐发展 第 2 页 共 12 页
C.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 D.各民族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5. 962 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
“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
“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
A.权推进科举公平公正 B.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C.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D.削弱相权加强皇
6.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
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
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7.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8. 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
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
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9. 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农书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第 3 页 共 12 页
陈敷《农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
(1149 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
和生产技术的 综合性农书
《农桑辑要》
元世祖至元十年
(1273 年)
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
方农业为研 究对象
王桢《农书》
元仁宗皇庆二年
(1313 年)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
蚕等的记述,都 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
其相互交流
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10. 《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表 1 是《武林旧事》(卷下)
记载 10 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表 1
项目 小说 角抵 杂剧 杂扮
唱
赚
演
史
唱耍
令
说
经
说浑
话
嘌
唱
鼓
板
弹唱
姻缘
数量 52 44 38 26 22 20 18 17 15 14 14 11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11. 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
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一做法
A.旨在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 B.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
C.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第 4 页 共 12 页
12. 古罗马人认为,宇宙万物服从于一个最高的理念——正义,这种正义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这种最高的法的理念。在古罗马人看来
A.法高于一切 B.法是最高理性 C.法彰显正义 D.法是自然准则
13. 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 猛烈攻
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 “回归贫
穷教会”。这说明当时
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 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
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14. 光绪年间担任兵部尚书的徐寿衡曾说:“我兵部惟知绿营兵数,若其勇营练军,各督抚自为
之,吾兵部安得之。国家每遇战事,调派地方军队,一兵一卒一饷一粥,朝廷皆待之督抚”。这
表明晚清时期
A.绿营力量威胁国家安定 B.传统的军队体制已经瓦解
C.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地方督抚主导近代化进程
15. 1920 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在答复苏俄对华宣言中宣称,“吾人更信中国人民除一部分极顽朽之
官僚、武人、政客外,皆愿与俄国人携手”“从此旧式的政治家资本家之迷梦,无由实现,而公
正有力之声浪弥漫世界,则各国人民群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之期不远也”。这反
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主张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改变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
C.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D.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
16. 1937 年 8 月 14 日,《申报》在《上海大炮声又响了矣》的时评中指出:“从卢案发生以来,我
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与彼周旋。岂知,我们退一寸,他们便进一尺,遂使我们到
退无退路的地步。”据此可知,这一时评
A.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 B.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认为日本侵华始于“卢案”第 5 页 共 12 页
17. 1938 年 7 月 1 日,延安《解放》杂志全文刊出《论持久战》。发行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武汉、
西安乃至平津。但该书多次遭到国民政府和各地军政当局的禁售和扣押,《解放》社的出版物也
难以在边区以外的地区流行。由此可见
A.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国民党排斥持久作战的方针
C.国民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D.国共合作抗日尚未落到实处
18. “新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学者,远不会料想到 20 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
汉和广州所取代,更不会想象到西部的重庆的学术文学氛围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导致上述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 B.抗战伤痕文学扩大的使然
C.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19. 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
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要目的
是
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20.
1850 年至 1899 年 1902 至 1904 年
社会科学 113 119.9% 327 61.4%
自然科学 142 25% 112 21%
应用科学 297 45.4% 56 10.5%
上表是近代中国两个时期翻译出版图书统计情况,材料说明 20 世纪初的中国
A.新式出版业发展迅速 B.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
C.实用主义思潮的消退 D.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完成第 6 页 共 12 页
21.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
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
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 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 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 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 D. 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22.1920 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
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
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 B.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C.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 D.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
2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
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遵循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 D.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于是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之文的人们也渐渐张目四顾,为种种新学与时论所吸引了。这个变
化……造就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的雏形”“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
这种现象
A.说明鸦片战争促使传统儒学思想不断瓦解 B.体现了甲午战争后部分国人的觉醒
C.反映出洋务派企图以新工具来守护旧理论 D.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思潮的发展
25.1927 年 10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
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非常之大的痛苦、
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
这说明
A.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第 7 页 共 12 页
C.军阀混战造成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D.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入发展的条件
26.1923 年 11 月,孙中山指出,“欲起沉疴,必赖乎有主义、有组织、有训练之政治团体,本其历
史的使命,依民众之热望,为之指导奋斗,而达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改组国民党 B.实现国共合作 C.完善革命理论 D.发动民众力量
27.14 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
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 B. 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
C. 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 D.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28.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
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
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29.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
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
大大增加。”该学者的观点是
A. 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B. 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C. 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D. 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30.牛顿说:“我们只是通过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
所认识。”爱迪生诗云:“在理性的耳中,它们永久歌唱:‘我等乃造物主所生’。”这反映出
A. 科学家对上帝充满着信仰 B. 科学与宗教的调和
C. 近代以来神学的发展趋势 D. 欧洲宗教改革成功
二、非选择题(16+12+12=40 分)第 8 页 共 12 页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从 1347 至 1353 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 2500
万欧洲人的性命。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农民买下闲置的土地,很多人成了
拥有土地的新贵族,农奴阶层由此瓦解;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样,
欧洲的下水排污系统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英国伦敦那宽敞有如隧道
的下水管感叹;除此以外,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
了墙边;房间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板;黑死病彻底动摇了宗教桎梏,人文主义的思
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西方学者认为它“标
志了中世纪的结束”。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
瘟病并四处投毒。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4 世纪的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6 分,要求答出至少六
点)
材料二 1910 年 12 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
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
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
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
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
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
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 67 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
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
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6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并指出他
的做法对人类防控传染病有何借鉴意义?(4 分,任答两点即可)第 9 页 共 12 页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我国盛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学术界比较普
遍的看法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大约在 7 世纪,《陀罗尼经》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
品,868 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已知的标有最早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一印刷术的发明,
使书籍得到大量出版,且每一部书籍都可以拥有大量读者,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本书籍很
少,只在达官贵人、上层领域中流传的状况,使读书人越来越多。宋代时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
刷术,这种泥活字极易破碎。后来出现的木活字易变形,金属活字着墨性差且价格昂贵,活字
印刷始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的地位。直到 1839 年西方英国传教士将西式的铅字印刷传入中国,
最终才取代了雕版印刷术。
——摘编自许正文《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材料二 在中世纪西欧,各国教会和贵族垄断了唯一的书面信息生产方式——手抄羊皮纸,其原
料不易获得、复制慢、容量小。纸张在 14 世纪初才基本取代羊皮纸。中国的雕版印刷 13 世纪
传入欧洲,最初主要用于印制宗教版画和赎罪券。1457 年,在莱茵河畔的美因茨,两个德国人
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钉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适
于金属着墨的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人使用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配套的印刷机械也使排
版较为简易。此后不久,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刷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
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 15 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 1500 万~2000 万册,活字印刷占据了
绝大部分。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兴盛的原因。(6 分,任答三点即可) 根据
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活字印刷术在西方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6 分,任答三点即
可)第 10 页 共 12 页
33.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
“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
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有关的观
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
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
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
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第 11 页 共 12 页
2021 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10 DCBBC AABCC 11—20 BABCD ACCBB 21—30 DBABD ACBAB
31.(1)影响:夺走了很多人生命,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灾难;掀起排犹浪潮,给犹太人带来灾难;
客观上导致欧洲农奴制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改变欧洲的生活习俗习惯;改变卫生习
惯,完善城市设施;动摇宗教桎梏,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欧洲社会
转型。(每一点 1 分,答出任意六点即可,6 分)
(2) 贡献:进行医学解剖,发现肺鼠疫病菌及传播途径和传染源;打破旧传统,用现代医学方
法开展防疫工作;发明“伍氏口罩”;迅速控制疫情,挽救了人民生命;开启中国以科学手段有
效遏制疫情的先例,国际影响巨大。(每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 分)借鉴:政府充分发
挥领导协调职能;寻找源头,控制传染源;努力切断传播途径;勇于创新,科学防疫;发挥专
业人员的作用。(每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 分。)
32.原因:国家统一强盛,文化繁荣;佛教广泛传播的需要;科举制度实施;造纸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书籍大量的需求。(6 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西方字母文字更易于制作和重复使用;古登堡改进活字印刷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
学艺术的发展;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即可得救”,人们对基督教经典著作需求大增;印刷技术人
员的流动。(6 分,任答三即可)
33.示例:
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3 分)
评论: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自鸦片战争后包括:林则
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
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
识全面高涨。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越深,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这种
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意识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因此,近代
中国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9 分)
(也可以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传人催化中国的第 12 页 共 12 页
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