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说明: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选择题平台提交选项,主观题答到答
题纸上每题按题号拍照提交,作文写到作文纸上,两张分别拍照,扫描锐化后提
交。注意答题时间、拍照扫描时间、上传网络速度,及早提交,过时不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
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
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
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
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
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
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
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
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 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
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
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
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
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
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
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
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
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
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
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
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
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
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
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
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
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
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
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
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
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
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
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
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
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
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
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
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节选自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认为,一些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等则注重
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 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
渐在中国各地流行有关。
C.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认为中国古建筑是一
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
D.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
展开研究的体现。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重点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变迁。
C.文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
述。
D.文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是为了论证《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也证明中国古
建筑独有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建筑著述如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等只
偏重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而缺乏理论总结,导致建筑学备受冷落。
B.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C.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
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D.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
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材料一:
一个学期 6 次“花式小作业”,每一次都稳居网络头条,南京大学丈学院“《红楼梦》研
究”这门课是妥妥地红了。开课老师,南大文学院苗怀明教授带着班里的学生们一道,在趣
味学习中用全新的视角笑看“红楼”,也让全国读者见识到了中文系特有的文学魁力。
“《红楼梦〉研究”课程的一炮而红,要从 2018 年秋季学期的第一次“花式作业”——
“证明自己是《红楼梦》的作者”开始说起。学生们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想尽一切办法和
“曹雪芹”挂上钩。如,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只要是“王字旁”,自然是“通灵宝玉”的今生
今世。这样的说法乍一看颇为荒诞,但学生们却通过幽默的“自我证明”,熟悉了红学民科的
“江湖套路”,增强了学术辨别能力。
此后,请“红楼梦中人”吃饭,给“金陵十二钗”乱点鸳鸯谱等作业,都自带“头条属
性”,每一篇都有着十足的话题,给网友留下了极大的讨论空间。《扬子晩报》专程给苗怀明
老师开设的微博话题,获得 400 多万的网络阅读量。课程甚至还火到了海外,马来西亚的媒
体还对南大“红楼梦神作业”做了大篇幅报道。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19 年
2 月 1 日)
材料二:
《红楼梦学刊》第一辑发行 8.5 万册,第二辑 11 万册,但第三辑后,销量逐渐下滑。在
当时,这未必是由学术质量引发,读者发现《红楼梦》研究,并不是他们想象或习惯的那样
了。
自流传时起,读《红楼梦》就有两套系统:“引车卖浆者流”的普通人往往满足于故事层
面,而文人学士则更乐于在衣食起居器物仪制的细节中,发现种种文化意蕴。也因此,《红楼
梦》在民间的传播,除了小说本身,依靠的是戏曲、评书、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与研究作
者、版本、家世、探佚的红学实为殊途。当大众需要一种普及性的形式的时候,红学家没有
及时站出来,适应大众的要求,当然就出了问题。
(摘编自《红学的当
代困境》)
材料三:
8 月 3 日、4 日,上海昆剧团最新原创作品《红楼别梦》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首演。该
剧以当代人的视角解读薛宝钗的人物命运,舞美制作回归早期昆曲的舞台式样“明式厅堂”。
新闻发布会上,上昆团长谷好好直言期待了十多年,“越剧《红楼梦》太强大,昆剧《红楼别
梦》以薛宝钗和宝玉情爱纠结,引发兴趣和亮点。”
《红楼别梦》没有习惯的创作思维。结构非常有意思,一到四场情节集中于两天,最后
一场则在二十年后,表面波澜不惊,心底却非常动人,这是静静的痛心与动心。它与看热闹
的戏不同,却是昆曲最悠长的地方,让观众恨不得自己上去喊一声。
(摘编自“央广网”2017
年 8 月 5 日)
材料四:
大学生最爱着什么书?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西南大学开展了一项大学生课
余阅读情况调研。调研组向十个不同学科学院的共 2000 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图书馆
进行了采访。数据显示,该校本科生图书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 68%左右,硕士占总数的 22%左
右,博士占总数的 2%左右。
据统计,本科生中最热图书前 10 名为:《围城》《红楼梦》《苏菲的世界》《红与黑》《人
问词话》《茶花女》《傅雷家书》《简爱》《幸福之路》《万历十五年》。硕士研究生中最热图书
前 10 名为:《人论》《中国思想史》《围城》《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红楼梦》
《后现代课程观》《现代分子生物学》《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教育哲学》。
在被问及对于四大名著主要的了解途径时,26%的大学生选择阅读原著,36.5%的大学生选
择影视作品,23%的大学生选择阅读简本,14.5%的学生选择连环画或戏剧。
对此现象,该校新闻传媒学院董小玉教授认为:“随着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多媒体时代
对当代青年产生的影响被无限扩大。影视作品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中国古典文化知
识的作用,但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当代大学生,绝不能仅从影视作品中获取相关知识。”
(摘编自《重庆晚报》2017 年
4 月 20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学文学院苗怀明教授开设的“《红楼梦》研究”课程,既让学生们喜欢上了这部文
学名著,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
B.从“证明自己是《红楼梦》的作者”到给“金陵十二钗”乱点鸳鸯谱,南大文学院每一次
的“花式小作业” 虽显荒诞,却有一定的学术味道。
C.在读者层面,读《红楼梦》就存在着不同的两个系统,普通人关注故事情节,文人学士更注
重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蕴。
D.上海昆剧团创作的《红楼别梦》以当代人的视角解读薛宝钗的人生命运,打破了《红楼梦》
的习惯创作思维,超越了越剧《红楼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研究”课程之所以能在网络迅速走红,主要在于其授课方式有别于传统,在
趣味学习中用全新的视角笑看“红楼”,激起了网友的兴趣。
B.与火爆的“《红楼梦》研究”课程相比,学术刊物《红楼梦学刊》的发展则不容乐观,红
学家的研究集中在作者、版本、家世等方面,与大众需求不相符。
C.根据西南大学大学生课余阅读情况调研内容可知,该校本科生图书借阅量占绝对优势,《红
楼梦》《围城》成为本科生、硕士生借阅“热榜”共有图书。
D.在当今多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已成为《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在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
也是人们获取古典文化知识的最优途径。
6.以上四则材料都与《红楼梦》有关,其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
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
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
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
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
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
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
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
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
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
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
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
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
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
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
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
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
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
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
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
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
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
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
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
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
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
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
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
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
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
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
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
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
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B.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
处境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C.“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
气急切慌乱,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
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
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B.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
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C.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
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D.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
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13 题。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
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
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
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谓错曰: “上
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
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
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军所来,闻
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
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有删改)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
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
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吴王发使遗诸侯书
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
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
何如?”盎对曰:“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
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后十余日,错斩东市。则遣袁盎奉使告吴。吴
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
有删改)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
删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B.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D.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孝文帝、景帝是汉代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高的
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君主祭社稷
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左传》称
“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
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
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
流亡人口,图谋叛乱,应该尽快削弱其势力。
D.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
血刃,结束战争,但事与愿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5 分)
(2)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5 分)
(五)诗歌鉴赏(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 15 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雁门、青海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C.“睡觉寒灯里”,是在寒灯的照射下睡觉,“寒灯”突出心境凄寒。
D.“漏声断”中,漏是古计时工具,断是滴断,停止的意思,即漏声停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诗人身处边境、战事初起的情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
构紧凑。
B.“清笳乱起”写声音之杂乱,“铁骑无声”写军队之整肃,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鬓虽残,心未死”表现诗人虽两鬓斑白但壮志犹存的豪情壮志,“有谁知”发出疑问,表
达困惑。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描绘出清冷的意境,衬托着诗人悲
愁的心境。
(六)名句默写(9 分)
16.(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3)杜甫的《登岳阳楼》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化用杜牧《泊秦淮》借古讽今的句子
是 , , 。
(七)基础知识(共 10 小题,28 分,17-24 每题 3 分,25、26 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_________。这场具
有中国特点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它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发展了新文化运动,只有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
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才开始转向社会主
义。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新人物、新思潮、新主义_________。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社会改良
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一股脑涌现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极其
繁荣活跃又_________的状态。在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_________时,一批先
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从而自觉接
受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正是在马克思
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真正找到了进步、民主、科学的真谛,中国人的思想才真正从封建主
义之蔽中、从西方列强之蔽中解放出来而实现了“焕然一新”。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始
转向社会主义,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
B. 只有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取得
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
C.只有在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
始转向社会主义,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
D. 在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始转
向社会主义,才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使得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演变成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和人才储备。
B.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
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C.这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
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D. 这使得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转变成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做好了思想
准备。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或缺 异彩纷呈 错综复杂 纵横交错
B. 举足轻重 横空出世 错综复杂 犬牙交错
C. 不可或缺 异彩纷呈 鱼龙混杂 犬牙交错
D. 举足轻重 横空出世 鱼龙混杂 纵横交错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冬,自公安到达岳阳后,登岳阳楼有感而作。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 。 , 。 , , 。
①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②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景色交融成一体
③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④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⑤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
⑥历来为人称道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⑥⑤①③②④ D.⑥①②③④⑤
2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疟疾(nüè) 盗跖(zhí) 楔子(xiē) 衍生(yǎn) 杳无音信(yǎ
o)
B. 青蒿(gāo) 勒索(lè) 搭讪(shàn) 埋怨(mái) 苌弘化碧(chá
ng)
C. 炮烙(páo) 亲家(qìng) 弥补(mí) 刽子手(kuài) 少不更事(gē
ng)
D. 提防(tí) 恓惶(qī) 肯綮(qìnɡ) 闷热(mèn) 前合后偃(yǎ
n)
2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身 娇生惯养 见风使舵 膏梁子弟
B. 敲诈 振聋发聩 不经之谈 沸反盈天
C. 蹂躏 走头无路 不落窠臼 两军撕杀
D. 寒喧 孽根祸胎 盥手沐浴 东施效颦
23.以下对每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怵然为戒 虽然,每至于族
③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④视为止,行为迟 为之四顾
A. ①③④不同 ,②相同 B. ①②③不同,④相同
C. ②④相同,①③不同 D. 都不相同
24.下列各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此乃天子气也。 ②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③ 还军霸上。 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 得复见将军于此 ⑥ 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 因击沛公于坐。 ⑧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 大王来何操? ⑩ 吾属今为之虏矣!
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 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
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 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25.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B.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C.宝玉挨打实是贾政将因金钏之死而引发的对王夫人的不满转到宝玉身上。
D.贾政痛恨宝玉离经叛道、不走仕途之路,不能兴振家业,甚至有可能会损害家族利益。
26.《红楼梦》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二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给贾府上下带来了极大的欢
乐,对这段情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是一个淳朴的农村老妪,为生活所迫来贾府求助,虽然得到了资助,但却被有钱有
闲者戏弄着。
B.贾府上下因贾母的欢心,对刘姥姥也都非常尊重,不计较她的粗鄙,人们的笑都是善意的。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相比一进大观园更从容,给贾府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也彰显了她的辛酸、
机智与淳朴。
D.富贵者的笑声,正是刘姥姥内心的隐泣,她是一个制造了笑声的悲剧人物。
(八)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冬天到春天,时光走了两季;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 78 天、经历了凶险之极
的彭博,因为人间大爱,战胜了死神。出院时,彭博对救命恩人再三鞠躬致谢。
他说:“治病救人,在你们看来,是尽职尽责;但在我看来,是给了我生命。”
彭博感恩的话语中含有多元视角:“治病救人”在医者的自我视角中也许微不
足道,在患者的他人视角中却无比伟大。自我视角中很普通的人,如果做了该做
的事,也能获得他人视角的点赞;自我视角很伟大的人,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
也难逃他人视角的差评。
当然,普通人也不妨因自我视角的伟大而写就非凡人生,伟大的人更可能因自
我视角的普通而更加伟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视角,又渴望获得怎样的他人视角,这值得
每一个人深思。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学科检测题答案
1.B A 项,“《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认为”错,原文是“按照这个说法”,所以“艺术
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这一观点是后人根据《易
经•系辞》中的观点推断的。C 项认为中国古建筑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不是《华夏意
匠》的观点,是龙庆忠的观点。D 项,从原文看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是“将传统
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
2.B 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没有对比论证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也为论述中
国古建筑的变迁。
3.A ,强加因果。民间建筑著述的特征与建筑学受冷落无关。
4.D 超越了越剧《红楼梦》无中生有
5.D 主要方式 最优途径于文无据。
6.材料一侧重介绍《红楼梦》研究课程在网络上走红,为《红楼梦》相关的研究课程提供借
鉴。
材料二通过介绍《红楼梦学刊》的发展状况,说明大众需要与红学家的研究之间存在矛盾,
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任重道远。
材料三以昆剧《红楼别梦》为例,表明了与《红楼梦》相关的戏剧艺术的最新发展情况。
材料四以大学生课余阅读情况调研为依托,以《红楼梦》等作品调查结果为依据,说明当
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7. C (C 项,“‘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
说法有误。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多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体现当时人们的急切、慌乱)
8. C (C 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说法有
误)
9.B 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的”。A①而,但是,表转折;②而,表修饰,可译为
“地”。C①以……为,凭……担当;②以……为,拿……作为。D①所,处所;②所,与“以”
构成固定结构
10.C
11.C 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A 晁错父亲不仅是担心晁错安危,更是担心家族安危。
13.(1)晁错多次请求皇帝暗中(或译“私下”)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
了九卿,很多法令被晁错更改确定。 评分标准:“间”“ 辄”“ 倾”各 1 分,大意 1 分。
(2)他的父亲看得清楚,却自杀于沟渠,对挽救败亡无益,未能保全家族不受连坐。评分标
准:“刭”“ 亡益救败”“ 全”各 1 分,大意 1 分
14. C 睡觉,意为睡醒
15. D A 上片是梦境,非实写。B 不是以动衬静,是动静结合。C.有谁知,不是疑问,是
反问,表达愤慨、伤感。
16.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17. C. 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首先看介词,A 项介词残缺。应当在“只有”
后加“在”,使语义完整。故排除 A 项。从关联词角度看,D 项出现中途易辙,前一分句主语
是“五四运动”,后一分句主语是“思想方向”,所以关联词“只有”需要放在“在经历
了。。。”前。所以排除 D 项。B 项的递进关系不成立而且介词残缺,应将两个“才”之后的内
容进行对调以符合语法规则,同时应当在“只有”后加“在”。故选 D。
18.B 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
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一般看空格的前后。也可以结合选项看。首
先要注意前面句子话题是“青年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运用”,说明本处
所填写的主语应紧承这个对象,后文话题是“马克思主义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应该紧密衔接
马克思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这一话题,所以排除 ACD 选项。故选 B。
19.A “举足轻重”: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
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本处只不可缺少,用“不可或缺”(可排除 B 项与 D 项)“横空出世”:
形容人或物高大,有很伟大的成就,或比喻卓尔不群,十分优秀。“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
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贬义)。“错综复杂”:错综,
纵横交叉。形容头绪繁多,相互纠结,情况复杂。(据此排除 C 项)“纵横交错”:横的竖的
交叉在一起。形容事物或情况十分复杂;交叉点很多。“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
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犬牙交错”多用于抽象
事物,含有比喻性,指“交错相接”;而“纵横交错”既可用于抽象事物,是直陈性,形容十
分杂乱,也可用于具体事物。“犬牙交错”多指接触地带的参差不齐,没有横向和纵向的交
叉;而“纵横交错”则不是。故选 A。
20.选 C ⑥与横线前的句子关系紧密,是对《登岳阳楼》一 诗意境方面的总体评价,应为首
句。由⑤中的“固然”与①中的“但”可知,这两句应 连在一起,解释这首诗意境开阔的原
因。③②④三句相连,构成完整的语意,解释①句, 应放在①后
21.A B 项,“青蒿“hāo 埋怨”的“埋”应读 mán。C 项,刽子手 guìD 项,“提防”的“提”
应读 dī;“恓惶”的“恓”应读 xī; “闷热”的“闷”应读 mēn。
22.B A 项,“膏梁子弟”应为“膏粱子弟”,“膏粱”是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食物;
C 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两军撕杀”应为“两军厮杀”;
D 项,“寒喧”应为“寒暄”。
23.B ①第一个“如”,与“其”连用,连词,至于;第二个“如”,连词,或者;②第一个
“然”,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第二个“然”,代词,这样;③第一个“族”,形容
词,众,一般的;第二个“族”,名词,指筋骨交错聚结处;④两个“为”,介词,因为。①②③
不同,④相同。
24.C ①判断句。②介宾结构后置句③省略句。④省略句。⑤介宾结构后置句。⑥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是:未尝技经肯綮。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⑦介宾结构后置句。⑧判断句。
⑨宾语前置句。⑩被动句。
25.C 书中贾政并不知王夫人言行,也无因此不满之事。
26.B 贾府上下并非皆对刘姥姥尊重,这笑中有嘲讽,有取笑,也有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之笑。
27.材料分析:
材料内容有三段。
解读①段:引子。彭博的话是关键信息。医生以平凡的工作职责来完成治病救人的工
作使命,病人向医生再三鞠躬致谢表达救命之恩。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你
的平凡就是我眼中的伟大。”
解读②段:引申。由具体的事件引申到一个“二元视角”,阐述正反两种内涵。
正:自我视角平凡,做该做的事;他人视角看“你”很伟大,并点赞;
反:自我视角伟大,却做了不该做的事,他人视角看“你”很差劲,给差评。
核心信息: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该做”和“不该做”“平凡”和“伟
大”“点赞”和“差评”。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平凡之人做该做的事,
因平凡而伟大;那些自视过高之人,做不该做的事,往往难逃追责和差评。”
解读③段:拓展。视角已经转由“二元”转向“多元”,有两个意思:
1.普通人也不妨因自我视角的伟大而写就非凡人生。
分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很普通;但是普通的人珍视自己的存在,发掘自身
的潜能,或善待平凡的职业,乃至怀有高远的追求,也能成就非凡,演绎精彩。
2.伟大的人更可能因自我视角的普通而更加伟大。
分析:许多伟人或名人,他们把自己看得很普通,姿态很低,所以接地气,得
民心,正是因为这份回归“普通”、自认“平凡”的心,让他们更显伟大。
话题的四个角度
自我角度+他人角度 平凡+伟大
题目的“多元视角”,为考生提供了论述的多角度,话题内涵十分丰富。以下思维能
体现广度和深度。
①自我角度。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材料中医生所言,治病救人,这就是我的平
凡的工作职责。答案就是做该做的事,体现责任担当和恪守本分。一个人希望别人
怎样看待自己?我其实很平凡,哪怕我很伟大。这是谦恭虚心的品质。
②他人角度。怎样看待他人?材料中的感染新冠病毒的彭博,医生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鞠躬致谢,终身难忘。答案是学会铭记和感恩,并反过来影响和激励自我。
③平凡角度。平凡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担好自己的一份责,这是最平凡的道理,也
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伟大的人,自认为自己很平凡,所以才伟大。
作 要 求
注意提示语:那么,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视角,又渴望获得怎样的他人视角,
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深思的两个主要内容——
1.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视角
2.渴望获得怎样的他人视角
行文应围绕这两点,结合作文材料来写。
万象归一。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伟大的人,无论是自我视角还是他人视角,都要
恪守一个准则: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有一份尽己所能的责任担当,有
一颗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有一种虚己待人的谦卑自持,这样才能平凡中见伟大,
伟大中寓平凡。
我们也可以说,要坚守自己的职责操守,做事为人的底线,我们对这样的人都
坏有崇敬之心,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融洽。
1.深思的两点内容
①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视角?这是一个人如何定位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自我评价——我眼
中的自己。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自己我的人生定位不同,但是只要在
社会上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从自己角度看,是了不起的;从他人角
度看,你也是了不起的。②渴望获得怎样的他人视角?这是一个人渴望得到他人认同的问
题。也就是他人评价——别人眼中的我。“马斯洛效应”认为人的最高心理需求是“被人
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其实这里面是一个辩证关系,
一个人做好了自己,自然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点赞也是必然;平凡人和普通人都一样,都
需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价值认可。反面观之,一个人如若不做好自己的事,你在平凡中渴
望伟大那是笑话,你自认伟大又有什么意义呢?而那些伟大的人,认真的做好自己的事,
做出了名堂还自认普通,这才是高境界。
2.话题的发散思维 题目的“多元视角”,为考生提供了论述的多个角度,话题内涵十
分丰富。以下思维能体现广度和深度。①自我角度。一个人该自己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
责任和担当,做该做的事。如材料中的医生所言,治病救人,这就是我的平凡的工作职责
而已。一个人希望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我很平凡,哪怕我很伟大。这里面有尽职守本分和
虚心谦恭的品质。 ②他人角度。一个人该怎样看待他人?学会铭记和感恩。如材料中的
感染新冠病毒的彭博,医生就是他的救命恩人,鞠躬致谢,终身难忘,他看到了他人的伟
大。③平凡角度。平凡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担好自己的一份责,这是最平凡的道理,也
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伟大的人,从来自认为平凡,哪怕他真的很伟大。④伟大角度。
平凡的人做好平凡的事,就是伟大;平凡的人有远大的志向,能成就人生的伟大;伟大的
人从不自认为伟大而高高在上,他们的伟大寓于这份平凡之心。伟大的人,做出不该做的
事,声名门败裂,沦为渺小和低劣。论述的角度是多元化的。指向只有一个:平凡是生活
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比如从“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国防卫士,
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民公仆,“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
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在平凡岗位上铸就生命的精彩华章,擦亮了道
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
3.立意的现实观照。
这次习作,带有哲学思考。题目首先要求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大道理是要讲的,
但是如果结合现实来讲人生道理,是习作不可或缺的一环。题目中的“你”,身份是中学生,
是青年学生;现实就是要回到今天的时代、社会和国家。青年人在这个时代、社会和国家中,
如何正确定位人生,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责任与担
当,感恩与奉献,珍惜与进取,平凡中成就伟大,这样的话题很好写。身边有普通的平凡人
事例,也有伟人名人事例,可以作为鲜活素材充实文章内容。例如:经此一疫,中国人民有
很大的牺牲,单是医务人员就有 1716 名感染新冠肺炎,更有一些人最终以“烈士”的形象让
我们铭记。我们应该在悲伤、感恩的同时,珍惜当下,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去理解生
命更深层的内涵。我们都以普通人为起点,都应该有“不普通”的自我视角,去做我们应该
做的事,那样,我们都能彼此获得“不普通”的他人视角。(文字引用本次作文命题人深圳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从彭博鞠躬到张静静去世,命题人心里有一首诗》)又如:大学
保安奋发图强考上名牌大学,快递小哥脱颖而出夺得诗词大会冠军,中国技工刻苦钻研勇夺
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他们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奋战在扶贫一线的“80 后”驻村干部,用脚
底泥土滋养大山深处的小康;在实验室中起早贪黑的“90 后”科学家,以才华和智慧构筑指
引未来的科研高地;还不满 20 岁的“大国工匠”,勇夺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项,用一身本领
成就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还有千千万奔忙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用勤劳的双手托举起“流
动中国”…… 14 亿平凡的中国人创造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译文:
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 研究
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
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
称引解说《尚书》。
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暗中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
宠幸他超过了九卿,很多法令被晁错更改确定。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
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诸侯们都大声叫嚷,痛恨晁错。晁错的
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人
们议论纷纷,都在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
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
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
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
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进谏
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
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
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 景帝沉默了好久,
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
晁错劝皇帝说:“从前高祖刚刚平定天下时,兄弟少,儿子弱小,就大大赐封同姓的人,
分封三个妃妾所生之子,就分去天下的一半。现今吴王因以前儿子(被太子打死)的嫌隙,
假称生病不肯入京朝见,依照古法应杀,文帝不忍心,就赏他几杖。对他的恩德非常优厚,
本当改过自新。却更加骄横过度,靠近铜矿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谋
划叛乱。现在削减他也是造反,不削减他也是造反。削减他,反得快,灾祸小;不削减他,
反得晚,灾祸大。”
诸侯受到削减土地的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吴王首先起兵作乱,诸侯并力
向西进兵。
吴王派使者送给诸侯的信上说:“因为汉朝有奸臣,无功天下,却侵夺诸侯的土地,不用诸
侯王的礼仪对待刘氏骨肉同胞,抛开先帝的功臣,进用坏人,惑乱天下,想要危害国家。皇
帝体弱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政情。我想要起兵诛讨他们,我恭敬听从各位指教。
七国反叛的书信报知天子后,皇帝问袁盎说:“你曾作过吴王的丞相,知道吴国臣子田
禄伯的为人吗?现在吴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袁盎回答说:“他们用造反的名义,共同
向西进攻联合诛讨晁错,恢复了原来封地就会罢兵。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
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原来被削减的封地,那么就能够不必血染兵器而战事全部结束。”
十多天后,晁错在东市被杀。
然后就派袁盎出使告知吴王。吴王听说袁盎来了,也知道他要说服自己,笑着回答说:
“我已经成为东帝,还跪拜谁呢?”
赞说:晁错敏锐于为国深谋远虑,却看不到自身祸害临头。他的父亲看得清楚,却自杀
于沟渠,无益于挽救败亡,未能保全家族不受连坐法杀害。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