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ID:438110

大小:1.05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长宁区高二生命科学在线学习效果评估试卷 一、选择题 1.细胞内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是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 R 基,氨基酸的不同 在于 R 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 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 -CO-NH-。 【详解】氨基酸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 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该过程形成的化学键是肽键(结构式是-CO-NH-),即题图中的③所示的部 分。 故选 C。 2.在“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中,观察到两者的主要差异是 A. 有无细胞膜 B. 有无光合色素 C. 有无细胞壁 D. 有无成形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细胞结构方面来切入。【详解】A、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颤藻和水绵细胞都有细胞膜,A 错误; B、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都可进行光合作用,都有光合色素,B 错误; C、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C 错误; D、颤藻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细胞核,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细胞核,D 正确。 故选 D。 3.市场销售的食用盐有分加碘盐和未加碘盐,与碘元素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甲状腺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无 机 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 K+ 、Ca2+、 Mg2+、Cl--、PO43-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Fe2+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I-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成 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详解】胰岛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中,只有甲状腺激素含有碘元素,因此甲状腺激素与碘 元素密切相关,C 正确。 故选 C。 4.一学生拟检测盒装牛奶是否被污染,在无菌条件下将牛奶稀释液 0.1mL 滴在培养基上,选择的涂布工 具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接种工具: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 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器。 【详解】A、图 A 所示的工具为接种环,是取菌液并接种用的工具,A 错误 B、图 B 所示的工具为涂布器,需要与滴管结合使用,使用涂布器能够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B 正 确; C、图 C 为胶头滴管,不能作为涂布工具,C 错误; D、图 C 所示工具为接种针,是挑取菌种用的,不能将菌液涂布,D 错误。 故选 B。 5.通过比较三种病毒 H1N1、MERS、SARS 的 RNA 核苷酸序列,可说明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些数据为 生物进化提供了( ) A. 古生物学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遗传学证据 D. 生物化学证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 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比较解剖学的证据和生物化学上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 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 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 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 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详解】A、化石属于古生物学证据,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上述证据不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B 错误; C、比较胚胎发育过程来研究亲缘关系属于遗传学证据,C 错误; D、通过分析生理过程或具有同种功能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研究亲缘关系属于生物化学证据,因此题中通 过比较三种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属于生物化学证据,D 正确。 故选 D。 6.基因型为 AABb 的红色大朵玫瑰与基因型为 Aabb 红色小朵玫瑰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无论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个体均产生两种 【类型的配子且比例均等,前者的配子种类为 Ab 和 AB,后者的种类为 Ab 和 ab,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基因 型为 AAbb、Aabb、AABb 和 AaBb。 【详解】由分析可知,基因型为 AABb 的红色大朵玫瑰与基因型为 Aabb 红色小朵玫瑰杂交,其后代基因型 不可能是 aaBb,即 D 符合题意,D 正确。 故选 D。 7.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光学显微镜照片,若该细胞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接着会发生( ) A. 核仁消失 B. 染色体解螺旋 C.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D. 赤道面处的细胞膜向内凹陷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显示的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其中发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分开的子染 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向两极移动,图中的表现的状态时染色体已经到达两极,接下来的变化是到达 两极的染色体解螺旋,由染色体的状态变为染色质的状态,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同时在赤道板的部位形 成细胞板,细胞板由中央向四周扩展,进而形成细胞壁。 【详解】A、图示为有丝分裂后期,马上要进入的时期是有丝分裂末期,而核仁消失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A 错误; B、染色体解螺旋是有丝分裂末期的特征,正是图示要进入的时期,B 正确; C、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特征,是图示过程发生之前的一个步骤,C 错误; D、赤道面处的细胞膜向内凹陷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特征,不是植物细胞分裂的特征,故不可能是图 中下一时期的变化,D 错误。 故选 B。 8.下表列举了人体内甲、乙、丙、丁四种激素参与血压调节的生理作用,能降低血压的激素是( ) 激素名称 生理作用甲 促进对 Cl-和水的重吸收 乙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丙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丁 使全身小动脉收缩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 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 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详解】A、甲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Cl-、水分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因而可以升高血压, A 错误; B、乙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血管舒张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B 正确; C、丙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因此是一种作用快而强的强心激素, 可以升高血压,C 错误; D、丁能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D 错误。 故选 B。. 9.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及它们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a 点兴奋时,该处 Na+从膜内流向膜外 B. a、b、d 可表示神经细胞的树突 C. c 结构内存在神经递质分子和特异性受体 D. 刺激 d 点,b 点能测得动作电位 【答案】C【解析】 【分析】 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 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 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学信号→电信号 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a 点兴奋时,该处 Na+从膜外流向膜内,A 错误; B、a、b、d 可表示神经细胞的轴突,B 错误; C、c 结构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其中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存在神经递 质分子,而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异性受体,C 正确; D、刺激 d 点,b 点不能测得动作电位,因为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 错误。 故选 C。 10.图中,a、b、c 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结构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是( ) A. 图 a 表示线粒体,H+与 O2 结合发生在其基质中 B. 图 b 表示叶绿体,H+与 NADP+的结合发生在类囊体上 C. 图 c 表示细胞核,其孔道是 RNA 和核糖体出入的通道 D. 图 a、b、c 所示结构中,内外膜之比值最大的是 b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 a 为线粒体的结构模式图,其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b 为叶绿体结构,其内有类囊体组成的 基粒,基粒为光反应进行的场所;c 为核膜,其上有核孔。 【详解】A、图 a 表示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H+与 O2 结合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 错误; B、图 b 表示叶绿体,H+与 NADP+的结合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B 正确;C、图 c 表示细胞核,其孔道是 RNA 和蛋白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C 错误; D、图 a、b、c 所示结构中,内外膜之比值最大的是 a,D 错误。 故选 B。 11.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两种装置,D1 和 D2 表示红色液滴。下列现象能分别说明酵母菌有氧呼吸 和无氧呼吸的是( ) A. D1 左移,D2 不动 B. D1 不动,D2 右移 C D1 左移,D2 右移 D. D1 右移,D2 左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密闭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吸收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氧 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吸收,导致气压减小,液滴左移,左移的距离代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量, 而无氧呼吸不会导致液滴移动,因为释放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密闭容器中加入清水,则在有氧呼吸的情况 下,吸收氧气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是相等的,因此气压不会因为有氧呼吸而改变,若进行无氧呼吸,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会引起气压上升,液滴右移,液滴右移的距离代表无氧呼吸产生二 氧化碳的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D1 左移表示酵母菌消耗了氧气,D2 不动表示酵母菌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 碳的量相等,即该现象表示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 错误; B、D1 不动表示酵母菌不消耗氧气,D2 右移表示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即该现象表现的是酵母菌只进行 无氧呼吸,B 错误; C、D1 左移能说明酵母菌消耗了氧气,D2 右移说明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量,即该 现象说明酵母菌既进行了有氧呼吸,也进行了无氧呼吸,C 正确; D、D1 右移和 D2 左移是酵母菌代谢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D 错误。 故选 C。 12.在分离提纯相关酶制剂时,正确的分离提纯流程是( ) .①过滤 ②破碎细胞 ③冷冻干燥结晶 ④层析提纯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制剂是指从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特性的一类物质,主要作用是催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改进 食品加工方法。酶工程经过提取、分离、提纯过程。从细胞中将酶分离、提纯的步骤为破碎细胞→过滤→ 层析提纯→冷冻干燥结晶,该过程中要保持酶的活力。 【详解】由分析可知,分离提纯获得酶制剂的流程是:②破碎细胞→①过滤→④层析提纯→③冷冻干燥结 晶,即 B 正确。 故选 B。 13.研究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 9 号染色体比正常人长一小段,而 22 号染色体比正常人要短一小段, 据图判断造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是(  ) A. 染色体倒位 B. 染色体易位 C. 染色体片段缺失 D. 染色体片段重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 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 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 X 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 180 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 9 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如惯性粒白血病 (第 14 号与第 22 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第 22 号染色体的一部分移接到第 9 号染色 体上造成的,说明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故选 B。 14.有学生对校园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下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选择的样方足够大且密度高 ②选择的样方四周要有明确的边界 ③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种植物个体数 ④辛普森指数的大小取决于样方内的植物物种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 距取样法; (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 (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 2.物种多样性大小用辛普森指数来反映,辛普森指数越大代表物种多样性程度越高. 计算公式如下: D:辛普森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 N: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 ni:第 i 个物种的个体数 s:物种数目(种数) 【详解】①由分析可知,选择的样方的面积应该因种而异,且注意随机取样,①错误; ②选择的样方四周要有明确的边界,从而能够知道调查样地的面积,②正确; ③需要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种植物个体数,③正确; ④辛普森指数的大小与所有物种多样性程度成正相关,而不是某区域内样方内的植物物种数,④错误。即 D 正确。 故选 D。15.如图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可同时携带 1-2 个氨基酸 B. ②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连接 C. ③可读取 mRNA 上的信息 D. ①和③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表示 tRNA 结构模式图。①表示 3’-OH 端,该部位结合氨基酸,②表示碱基对;③表示 反密码子。 【详解】A、①处只能与 1 个氨基酸连接,故该结构只能携带一个氨基酸,A 错误; B、②表示碱基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 正确; C、③表示反密码子,可读取 mRNA 上的密码子中的信息,C 正确; D、③对应的密码子决定了①处结合的氨基酸的种类,故①和③存在相互对应关系,D 正确。 故选 A。 16.几个学生充分利用表提供的材料正确搭建出 DNA 分子结构模型,但制作的 DNA 分子片段不尽相同,原 因可能是 ( ) 塑料片类别 碱基 G 碱基 C 碱基 A 碱基 T 磷酸/核糖 数量(个) 3 3 5 5 充足 ①每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的碱基数量不同 ②每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碱基种类不同 ③DNA 片段上 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④DNA 片段上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解析】 【分析】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 T(胸腺嘧啶)配对; G(鸟嘌呤)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①组成 DNA 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的碱基数量是相同的,①错误; ②每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碱基种类不同与 DNA 片段的多样性有关,②正确; ③DNA 片段上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 DNA 片段的多样性,③正确; ④DNA 片段上的碱基配对方式是相同的,都是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与 DNA 多样性无关,④错误。 即②③与题意相符。 故选 B。 17.在植物腋芽处施加细胞分裂素后,可检测到控制 DNA 复制相关酶合成基因表达量增加。由此可推测: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植物腋芽处细胞分裂周期中的( ) A. G1→S 期 B. S→G2 期 C. G2→M 期 D. M→G1 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在植物腋芽处施加细胞分裂素后,可检测到控制 DNA 复制相关酶合成基因表达量增加,据此可 知细胞分裂素促进分裂是通过促进 DNA 复制过程来完成的。 【详解】由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促进了 DNA 复制过程,而 DNA 复制发生在间期的 S 期,因此细胞分裂 素促进了 G1 向 S 期的转变过程,即 A 正确。 故选 A。 18.过量摄入糖类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部分原理如图。其中,过程①、物质 X、物质 Z 分别是( ) A. 糖酵解 丙酮酸 脂肪酸 B. 有氧呼吸 葡萄糖 胆固醇C 糖酵解 葡萄糖 脂肪酸 D. 有氧呼吸 丙酮酸 胆固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结合题图分析可知,X 表示葡萄糖;Y 表示丙酮酸,Z 表示脂肪酸;①过程为糖酵解过程。 【详解】根据脂肪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进行突破,结合分析可知,过程①、物质 X、物质 Z 分 别是糖酵解过程、葡萄糖和脂肪酸,即 C 正确。 故选 C。 【点睛】熟知体内三大有机物的代谢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联系生活实际解答问题正确解题的另一关键! 19.果蝇的眼色有红色、朱砂色和白色三种表现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 和 B、b)控制,其中 B、 b 位于 X 染色体上。只要有 B 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 和 E 都不存在时为白眼,其余情况为朱砂眼。红眼 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的子代中雌性理论上表现为 A. 红眼和白眼 B. 朱砂色眼 C. 白眼 D. 红眼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红眼为 XBY,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eeXbXb 或 eeXbY。 .【详解】 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BY,且其 XB 一定会传给雌性后代,雌性后代一定含有 XB, 一定是红眼。 综上所述,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20.如图是利用奶牛乳腺生产血清白蛋白的过程。除胚胎移植外,还涉及的生物技术或实验操作有( ) ①转基因技术 ②动物细胞培养 ③细胞融合 ④体外授精 ⑤细胞核移植 ⑥蛋白质分离纯 化 A. ①③④⑥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 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这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胚胎分割 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 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详解】将牛组织进行处理获得单细胞悬液,然后经过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获得大量的细胞,然后将血清 白蛋白基因经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导入经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的单细胞中,取转基因细胞的细胞核(其中含 目的基因),然后移入未受精的卵细胞质中获得重组细胞,对重组细胞进行培养获得早期胚胎,经过胚胎移 植成功获得转基因奶牛,然后从奶牛的乳汁中分离纯化获得白蛋白,显然上述过程中经历的生物工程技术 有动物细胞培养、转基因技术、核移植、胚胎移植以及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即①②⑤⑥符合题意,B 正确。 故选 B。 二、综合题 (一)微生物与人类免疫。 自然界存在着 4000 多种病毒。2019 年 12 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病毒肺炎已波及世界各地。目前,我国的疫情已得到初步遏制。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由单链 RNA、蛋白质(S 蛋白、M 蛋白、N 蛋白)等构成。 21. 病毒具有的特点是______。 A. 结构简单、大小以 μm 计量 B. 核酸为 DNA 或 RNA C. 寄生在某特定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D. 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健康有害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攻击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 22.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包膜上 S 蛋白能特异性识别人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病毒包膜与细胞膜 融合后进入细胞。由此推测,组成病毒包膜的化学成分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______。 23. 图中①~④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浆细胞是图中的______。 A.细胞 I B.细胞 III C.细胞 V D.细胞 VI 24. 与被感染细胞相比,图中巨噬细胞内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较发达,原因是巨噬细胞需要______。 A. 产生更多溶酶体内的水解酶 B. 合成较多的三磷酸腺苷 C. 产生较多储存转运用的囊泡 D. 合成更多的细胞表面受体 25. 图示①~④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膜上受体与细胞外分子间相互识别的有__________。 【答案】21. BC 22. 磷脂 多糖 23. (1). ① (2). D 24. AD 25. ①②③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细胞 I 为效应 T 细胞,细胞 II 为记忆 T 细胞,细胞 III 为某种 B 淋巴细胞,细胞 IV 为被激 活的 B 淋巴细胞,细胞 V 为记忆 B 细胞,细胞 VI 为浆细胞;过程①~④依次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的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的过程、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 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抗体与被靶细胞释放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21 题详解】 A、病毒结构简单、大小以 nm 计量,A 错误; B、病毒含有的核酸为 DNA 或 RNA,B 正确; C、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因此必须寄生在某特定活细胞内才能增殖,C 正确; D、由于病毒的是专性寄生,只有在人体细胞内寄生的病毒才对人类健康有害,D 错误。 故选 BC。 【22 题详解】 根据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可知,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在组成成分上有相似性,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磷脂、 蛋白质和多糖,因此可推测,组成病毒包膜的化学成分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磷脂 多糖。 【23 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图中①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的过程,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图中能产生抗体的 细胞是细胞 VI,因此细胞 VI 是浆细胞,故选 D。 【24 题详解】 A、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外来异物的功能,因此巨噬细胞中需要产生更多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溶酶体内 水解酶的合成和加工需要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参与,A 正确; B、巨噬细胞通过胞吞过程将异物摄取的过程需要耗能,另外,合成大量水解酶也需要耗能,因此巨噬细胞 需要合成较多的三磷酸腺苷,但是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过程不需要核糖体和内质网的参与,B 错误; C、巨噬细胞中能产生较多储存转运用的囊泡,该囊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C 错误; D、巨噬细胞需要合成更多的细胞表面受体,以便识别多种外来异物,多种受体的产生需要附着核糖体的内 质网参与,D 正确。 故选 AD。 【25 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图示①~③过程中,①过程进行需要吞噬细胞表面识别异物的物质,②过程需要 T 细胞表面 特异性识别异物的物质,③过程中效应 T 细胞需要有与靶细胞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物质,只有④过程是抗体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不需要膜上受体与细胞外分子间相互识别的过程,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 【点睛】熟知机体对病毒的消灭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各个环节的作用过程 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二)人体内环境稳态小王姑娘工作压力大,早餐马虎、午餐又多在下午 2:00 后,且常以高糖奶茶、高脂速食替代。图 11 是其早 餐后体内的血糖变化曲线。 26. A 点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有______、C 点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有______。 ①肝糖原合成 ②肝糖原分解 ③肌糖原合成 ④肌糖原分解 ⑤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 ⑥ 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数月前,小王体检发现部分血脂指标偏高。复查后被初步诊断为:血脂代谢紊乱。 27. 诊断依据可能是由于小王体内______。 A. 胆固醇偏高 B. 甘油三酯偏高 C. 高密度脂蛋白偏高 D.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28. 若你是小王的好朋友,可建议她:______等(写出两条)。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肠道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并能作用于下 丘脑产生短暂的饱胀感。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血糖药物索马鲁肽,与 GLP-1 作用机理相似。如表是索 马鲁肽部分临床实验项目及结果。(注:HbA1c 是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即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 4%~6%;IU 是药物的国际单位) 治疗方式 索马鲁肽 0.5mg 索马鲁肽 lmg 甘精胰岛素 20IU/日 起始平均 HbAlc(%) 8.13 8.25 8.13 治疗后 HbA1c 平均变化量(%) -1.16 -1.48 -0.89 起始平均体重(kg) 83.73 84.00 82.61 治疗后体重平均变化量(kg) -3.15 -4.66 0.9429. 索马鲁肽有口服片剂和注射针剂两种。实验发现: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是口服用药的 1/10。推测: 口服疗效低于注射疗效的原因是______。 30. 表中能间接反映血糖高低的指标是_____的变化量。表中数据说明:索马鲁肽能有效降低血糖浓度、又 比同类降血糖药甘精胰岛素更有效控制用药后的体重增加。据题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__________。 【答案】26. (1). ①③⑤ (2). ②⑥ 27. ABD 28. 少食或不食高糖高脂食物 三餐定时 适当运动 29. 索马鲁肽是蛋白质类化合物,易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分解而失去药效 30. (1). HbA1c 或糖化血红蛋白 (2). 索马鲁肽与 GLP﹣1 类似,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胰岛 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索马鲁肽能作用于下丘脑产生饱胀感,而减少食物的 摄入,从而控制体重增加 【解析】 【分析】 1.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 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 B 细胞的活动,使胰岛 B 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 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 激胰岛 A 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 A 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 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 进血糖上升。 2.血脂代谢:血脂里的主要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第二类是甘油三 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第三类是高密度脂蛋白。在这三类当中,与管堵塞、动脉硬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我们的高密度脂蛋白是越高越好,是一种好的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坏 的胆固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能够把胆固醇运到外周组织,并且它在运转的过程当中, 可以被氧化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了的低密度脂蛋白特别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久了就引起 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以说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首先是血脂异常的一种类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 型。 【26 题详解】 A 点是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含量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的过程,在血糖浓度较高的刺激下,胰岛素 的合成和分泌量增多,胰岛素能够加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发生的具 体过程有进行氧化分解供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和促进转变为非糖物质,即①③⑤过程,进而使 血糖含量下降,C 点时的变化是在不进食的情况下,血糖含量上升的过程,这时的机体内发生了低血糖浓度刺激,进而使胰岛 A 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上升,引起血糖上升的途径是肝糖原分解 和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而转变为糖,即题中的②⑥,从而发生如图 C 现象。 【27 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小王体检表现为血脂代谢紊乱,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胆固醇偏高、甘油三酯偏高和低密度脂 蛋白偏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是血脂代谢紊乱的表现,即 ABD 正确。 【28 题详解】 小王血脂紊乱的症状与其不规律饮食、高糖和高脂速食很有关系,针对小王患病的诱因,因此对小王提出 少食或不食高糖高脂食物、三餐定时并适当运动的建议。 【29 题详解】 同样的治疗效果,索马鲁肽注射用药是口服用药的 1/10,由注射和口服的途径推测应该是由于索马鲁肽是 蛋白质类化合物,易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分解而失去药效导致的。 【30 题详解】 表中 HbA1c 或糖化血红蛋白能间接反映血糖高低的变化,从而显示出疗效。表中数据显示索马鲁肽降低血 糖效果比同类降血糖药甘精胰岛素更有效,同时也能控制用药后的体重增加,题中显示索马鲁肽与 GLP﹣1 作用类似,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而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同时 索马鲁肽还能作用于下丘脑产生饱胀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进而使体重得到有效控制。 【点睛】能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学习生物学的知识是学好生物的必备能力,同时能根据题干中有用信息进行 合理的分析、运用和综合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例如第 5 小题的解答,因此在 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三)人类遗传病及预防 王女士与她哥哥老王都患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这是一种与 HLA 基因(H、h)有关的常见眼病,具有 发病早、发病快、近视度数随年龄增加等特征。他们的父母、王女士的丈夫和女儿、老王的妻儿和儿媳妇 都不患此病。又知:王女士的父亲是红绿色盲(B、b)患者。 31. 王女士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 32. 关于病理性近视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 两者均为隐性基因 B. 两者均遵循分离定律 C. 两者间能发生自由组合 D. 两者间能发生基因连锁互换 王女士家族所在地区表现型正常 人群中,每 10 人中有 1 个是病理性近视致病基因携带者;王女士婚后全 家移民国外,在她所居住地区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该病基因携带者是王女士老家的 1/10。 33.若王女士的女儿与当地一表现型正常男士婚配,则生育病理性近视患儿的概率为______。不同地区病理 性近视致病基因携带者即杂合子的频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能解释这种生物现象的是______。 的A.不同环境,自然选择作用有所不同 B.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有所不同 C.不同种群,基因库大小不一定相同 D.不同人种,进化方向不一定相同 老王的儿子小王与妻子新婚不久即怀孕,由于担心胎儿患遗传病,即去产前诊断。医生将老王先生家部分 成员 H、h 基因所在的 DNA 分子进行酶切、电泳等处理,结果如图。 34. 据图判断:胎儿是否为潜在的病理性近视患者并说明理由:______。 35. 据题推断:小王夫妇体内一定含有病理性近视基因是_____。 A. 丈夫体内的精子细胞 B. 妻子体内的卵细胞 C. 丈夫体内的精原细胞 D. 妻子体内的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31. HhXBXB 或 HhXBXb 32. ABC 33. (1). 1/400 (2). ABD 34. 病理性近视的隐性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电泳结果,可推得 B 为致病隐性基因片段,C 为正常 基因片段;胎儿缺少正常基因,是隐形致病基因纯合体,故一定患病。 35. CD 【解析】 【分析】 由患病理性近视的王女士的父母不患病理性近视,可知病理性近视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因此可知王女士关于病理性近视的基因型为 hh,又知色盲是伴 X 隐性遗传病,且王女士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患 者,因此王女士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 XBXb ,王女士的丈夫和女儿均不患病理性近视,可推测其女儿关于病 理性近视的基因型为 Hh,王女士的丈夫也不患色盲(XBY),综合分析可知,王女士的基因型为 hhXBXb。 【31 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王女士的基因型为 hhXBXb ,王女士的丈夫基因型为 H—XBY,结合王女士的女儿不患病理性近 视,可推测其女儿关于病理性近视的基因型为 Hh,因此可知王女士女儿的基因型是 HhXBXB 或 HhXBXb。 【32 题详解】 根据小题 1 分析过程可知病理性近视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而红绿色盲是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因此控制两病的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控制两病 的遗传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即两种性状可以自由组合,据此可知 ABC 正确。故选 ABC。 【33 题详解】 王女士的女儿关于病理性近视的基因型为 Hh,题意显示王女士婚后全家移民国外,在她所居住地区表现型 正常的人群中,该病基因携带者是王女士老家的 1/10,因此王女士的女儿与当地一表现型正常男士婚配, 则生育病理性近视患儿的概率为 1/10×1/10×1/4=1/400; A、环境不同,自然选择作用的方向不同,因而不同地区病理性近视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频率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A 正确; B、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有所不同也是不同地区病理性近视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原 因,B 正确; C、不同地区种群的基因库大小不一定相同,但不是不同地区病理性近视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的原因,C 错误; D、不同人种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方向,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病理性近视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频率存在差异,D 正确。 故选 ABD。 【34 题详解】 题中显示老王患病理性近视,电泳结果显示胎儿与老王的电泳结果一致,因此可知胎儿患病理性近视;另 外推理方法为:已知老王患病,儿子正常,因此儿子为携带者,老王的电泳结果为 ABDE,儿子的电泳结 果为 ABCE,显然,C 为正常基因片段,B 为患病基因片段,而胎儿不带有正常基因片段,因此胎儿患病。 【35 题详解】 据题胎儿患病理性近视可推断:小王夫妇关于病理性近视的基因型均为 Hh, A、小王关于病理性近视的基因型为 Hh,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因此小王体内的精子细胞中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A 错误; B、同理可知,妻子关于病理性近视的基因型为 Hh,也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 入不同的配子中,因此妻子体内的卵细胞中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B 错误; C、精原细胞实际上是体细胞,其基因型为 Hh,因此,丈夫体内的精原细胞一定含有致病基因,C 正确; D、妻子体内的初级卵母细胞是卵原细胞经过间期 DNA 复制之后的细胞,卵原细胞同样也是特殊的体细胞, 因此初级卵母细胞(HHhh)中一定含有致病基因,D 正确。 故选 CD。 【点睛】能够精读题目信息,并从题目中提取可用的关键信息来解答题干中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 知判断遗传病致病方式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基本要求。(四)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 普通番茄细胞中含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 番茄软化,不易保存。研究人员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 转基因番茄。已知:目的基因和质粒(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Kar+)上有 PstI、SmaI、HindIII、AluI 四种限 制酶切割位点,主要流程如图。(图中番茄细胞核内仅显示相关染色体) 36.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作用类似于______。 A. 果胶酶 B. 溶菌酶 C. 淀粉酶 D. 纤维素酶 37. 为确保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有效拼接,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 A. PstI B. SmaI C. HindIII D. AluI 38. 过程①中,植物细胞经历的过程有______。 A. 分裂 B. 生长 C. 脱分化 D. 再分化 39.质粒上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可作为______,若要利用该基因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需要的操作是 ______。 40. 据图提供的转基因番茄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分析转基因番茄能抗软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36. AD 37. AB 38. ABD 39. (1). 标记基因 (2). 在培养农杆菌的培养基内添加卡那霉素 40. 目的基因和 PG 基因分别转化出 mRNA1 和 mRNA2,两单链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使翻译 蛋白质终止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 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 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 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 --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 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36 题详解】 题意显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 专一性可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都破坏细胞壁,据此推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作用于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作 用相似,即 AD 正确。 故选 AD。 【37 题详解】 为确保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有效拼接,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 A、在目的基因的两端有 PstI 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同时在质粒也含有该酶的识别位点,因此可用 PstI 限制酶 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利用 DNA 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A 正确; B、用 PstI 和 SmaI 两种限制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可以使质粒和目的基因均具有两种黏性末端,从而有利 于重组质粒的定向连接,因此可用 SmaI 处理,B 正确; C.、在目的基因中不存在 HindIII 酶的识别位点,因此不可用,C 错误; D、若使用 AluI 酶处理质粒和目的基因,会导致目的基因被破坏,故该酶不能使用,D 错误。 故选 AB。 【38 题详解】 图中过程①为再分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植物细胞需要经过分裂、分化才能完成,宏观上该过程中个体表 现为生长,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叫做脱分化,也就是说,过程①中,植物细胞经历的过程有分裂、生长 和再分化,即 ABD 正确。 故选 ABD。 【39 题详解】 质粒上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通常可以用于筛选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这里受体细胞是土壤农杆菌,为了将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土壤农杆菌筛选出来,需要在培养农杆菌的培养基内添加 卡那霉素,在该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的土壤农杆菌就是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 【40 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转基因番茄能抗软化的原因是目的基因和 PG 基因分别转化出 mRNA1 和 mRNA2,两单 链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从而使得 PG 基因转录出的使 mRNA2 无法正常翻译,进而表达出抗软 化的性状。 【点睛】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图中理出关键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 关键! (五)绿色植物的物质代谢 为增加冬季绿叶蔬菜种植产量,研究者对大棚温室中的某种叶菜分别用三种单色光进行补充光源(补光) 实验,补光时间为上午 7:00-10:00,测定其 CO2 吸收速率如图。 41. 据图甲,上午 7:00 时白光下该植株净光合作用速率____(>0/=0/<0)μmol·CO2·mg-1。此时,叶肉细 胞产生 ATP 的场所有______。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液泡内细胞液 D.细胞质基质 42. 一段时间后取白光、红光补光组叶片分别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下图表示白光下的实验结果, 则红光下叶片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结果最接近______。 43. 若黄光补光组在 9:00 时突然停止补光,据图甲判断:该组叶菜释放 O2 量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分别是______。 研究发现,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提高碳的利用率也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如图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的示 意图。代谢途径 I、II、III 是植物细胞已有途径,代谢途径 IV 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44. 图中 I 相当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_______(光反应/暗反应);结构 T 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 45. 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使植物细胞具有合成 C 酶和 M 酶的能力,构建了代谢途径 IV(乙醇酸代谢), 并与代谢途径 II 相连。据图,解释代谢途径 IV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原因_____________。 【答案】41. (1). =0 (2). ABD 42. D 43. 增加 据图,补充黄光抑制植物光合速率,故去除黄光光反应速率上升 44. (1). 暗反应 (2). 蛋白质 45. 将乙醇酸转化为苹果酸,减少了乙醇酸通过载体离开叶绿体导致的 CO2 流失 途径 IV 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使叶绿体基质内的 CO2 浓度升高,增加了暗反应的原料 【解析】 【分析】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 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 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 色)、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 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 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 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41 题详解】 据图甲,可知上午 7:00 时白光下该植株净光合作用速率为 0μmol·CO2·mg-1。说明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 吸速率相等,据此可知推测,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 ABD 正确。 故选 ABD。 【42 题详解】 图中显示,红光增补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又知叶绿素能够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胡萝卜素主 要吸收蓝紫光,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可推测出红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大的原因是叶片中含有大量 的叶绿素,尤其是叶绿素 a 增多,使得叶片能够吸收大量的红光,进而净光合速率变大,分析中显示,叶 绿素在滤纸条上的位置是第三和第四条色素带,因此可知,D 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43 题详解】 图中显示补充黄光组的净光合速率反而下降,因此可知补充黄光可抑制植物光合速率,据此推测去除黄光 后,光合速率会上升,进而释放 O2 量增加。 【44 题详解】 图中 I 相当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结构 T 为转运乙醇酸的载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5 题详解】 利用转基因技术使植物细胞具有合成 C 酶和 M 酶的能力,构建了代谢途径 IV(乙醇酸代谢),并与代谢途 径 II 相连,将乙醇酸转化为苹果酸,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减少了乙醇酸通过载体离开叶绿体导致的 CO2 流失,使叶绿体基质内的 CO2 浓度升高,增加了暗反应的原料,进而提高了光合速率。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影响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色素提取与分离 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辨图能力是高考的必备能力之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