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考试阅卷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考试阅卷报告

ID:438478

大小:16.47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潍坊市 2020 年高考二模考试 语文阅卷报告 第 4 题 (市区阅卷 1 组) 【原题呈现】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参考答案】 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 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 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4 分,每点 2 分) 【评分细则】 1.答出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或破立结合;或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驳再立) 均可得 1 分。 2.答出整体结构的分析,“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可得 1 分;如答成“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拱手礼的好处”,不得分。 3.答出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得 1 分,如答成总分总则不得分。 4.针对总分或分总结构进行分析可得 1 分。 但从试评情况看极少有同学能答出局部结构,后 2 分只要能答出总分或分总结构并分析 正确即可得 2 分。 【问题反馈】 本题考查论证结构的特点,从阅卷情况来看,得分在 2 分左右。问题突出表现在审题不 清,混淆论证特点、论述层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概念;其次,套路化答题,仅背上一 些术语,并不能正确分析。 1.审题不清,混淆论证特点、论述层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概念。 2.套路化答题,仅背上一些术语,并不能正确分析。2 3.此类答卷属于本次阅卷过程中的优等卷,但依然存在审题不清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可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明确题目考查点是什么。 2.落实“必备知识”,清晰理解各种提问术语,如论证特点、论述层次、论证结构、论 证方法等概念的区分与理解。 3.指导学生再次梳理高考真题的命题及答题思路,熟悉高考真题答题语言,规范语言表 达。 第 5 题 (市区阅卷 2 组) 【原题呈现】 2020 年 3 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综合以 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 分) 拱手礼(节选) 曲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参考答案】 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 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6 分。每点 2 分)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分析《拱手礼》歌曲受欢迎的原因,作答时应兼顾三则材料, 结合疫情防控背景主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歌曲中结合拱手、作揖等拱手礼的具体形式可联系材料一的“保持社交距离”作答。 歌曲中“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等表达可结合材料二作答:为疫情期间人们的健 康得体,科学简便的礼仪。 歌曲中“祥和又喜气”“情意绵万里”的表达可结合材料三中疫情期间引起的社会心态 的变化得出: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相关表达。 【阅卷标准】 1.要点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2 分)点出疫情需要,只要有 “保持社交距离”相关表达即可得 2 分,如“保持社交距离的需要(措施、方式等)”。 2.要点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2 分)只要有为疫情期间提供了3 健康得体、科学简便的礼仪相关表达即可得 2 分,“健康、得体”两个关键词一个 1 分。学 生答传统礼节、文化认同度高入手,具有中华文化魅力等,酌情给 1 分 3.要点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2 分)只要有 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相关表达得 2 分;学生从包容、平和的心态, 缓解群众敏感心理,有利于公共社交规范等答题,酌情给分;学生答出“传递隔离病毒不隔 离爱的思想”,赋 1 分;仅答出“减少或缓解社会心态变化”,没有具体的内容,不得分 4.从形式方面分析原因不得分。 【主要问题】 1.审题失误 ①未综合三则材料,作答时侧重表达技巧的赏析。 ②不明对象,答成“拱手礼”受欢迎的原因。(结合学生总体作答情况,本条未作为扣分要 点,需要老师向学生说明)4 2.未把握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或主张,随意摘取信息。 【备考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从题干明答题角度。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所问,看题目问的是什么内 容,再具体作答。怎样问就怎样答很重要,考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上失分。答题时,要注意不 能随心所欲,而要从题干要求的角度出发回答问题。命题人设置题目时是紧扣原文的,所以 要求考生要从原文出发,去思考文中作者的观点与看法。 2.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与中心,避免学生简单摘抄原文,随意 选取信息。 第 8 题 (寿光阅卷 1 组) 【原题呈现】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参考答案】 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与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 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和浪漫情怀,突出主题。(满分 4 分,答出任意三 点即可得满分) 【评分细则】 第一点,只要有增强文学性,或者“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增 强文章的感染力”等类似的意思,可得 1 分。这是从引用诗句本身的作用角度来说的。 第二点,只要是结构全篇或者“线索,贯穿全文”的意思,可得 1 分。这是从诗句反复 出现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角度来说的。 第三点,只要是比喻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或者逝去的故事、奋进和正在完成现实的任何一 个意思,可得 1 分。这是从结合原文内容(倒数第 3、4 段和倒数第 1 段)方面的作用来说 的。 第四点,只要是表现革命豪情和浪漫情怀的任何一个意思,可得 1 分。另外,类似的词 “坚强乐观”“化苦难为诗情”“浪漫主义”“乐观主义”“如虹豪气”皆可得 1 分。这是从文 章主旨的角度来说的。 第五点,增添一个得分点,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也可得 1 分。这是从5 文章题目的作用的角度来说的。 五个要点,分别从五个角度(引用诗句、结构、文本、主旨、题目)作答。 【其他注意事项】 (1)增添了一个得分点,5 个得分点,一个 1 分,答出任意 4 点,可得满分 4 分。 (2)第三点,比喻和象征都算正确(修辞或者手法没有采分),只要结合文本谈出比喻义或 者象征义即可。 (2)第四点,主旨方面,不具体不得分,例如答赞美了红军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中华儿女 的民族精神,又例如赞美了长征精神,不出现类似的词“坚强乐观”“化苦难为诗情”“浪漫 主义”“乐观主义”“如虹豪气”。 (3)第四点,主旨方面,不正确不得分,例如展示或者赞美了红军战士的坚韧意志。 (4)第四点,主旨方面,从作者角度答不得分,例如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与赞美 之情;但是从作者角度答,出现了类似词“坚强乐观”“化苦难为诗情”“浪漫主义”“乐观 主义”“如虹豪气”,依然得分。例如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战士坚强乐观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敬佩 与赞美之情,得 1 分。 【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1)此题得分 3 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得 1 分;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得 1 分;表现 红军们的坚强乐观的品质 1 分。但注意其中有一句表现了红军长征是艰难的,表达了作者的 敬佩与赞美,主旨不正确,答题角度不对不得分。同时此答题缺少了从文章结构作用和文本 本身作用回答问题。 (2)此题得分 1 分。①是文章的线索,得 1 分。②③在主旨方面,不具体不得分,答蕴含 了红军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和象征了中华民族精神,不出现类似的词“坚强乐观”“化苦难为 诗情”“浪漫主义”“乐观主义”“如虹豪气”。 同时此答题缺少了从引用诗句本身作用和文 本本身作用回答问题。 (3)此题得分 2 分。①引起下文不对,不得分。②是文章的线索,得 1 分。③不得分,主 旨方面,不正确不得分,突出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不对。④引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得 1 分。⑤主旨方面,从作者角度答不得分且未出现了类似词“坚强乐观”“化苦难 为诗情”“浪漫主义”“乐观主义”“如虹豪气”关键词,不得分。同时此答题缺少了从引用 诗句本身作用和文本本身作用回答问题。6 (4)此题得分 2 分。①线索,得 1 分②主旨方面,不正确不得分,对红军战士的坚韧意志 展示或者赞美,不得分。③从作者角度答不得分,对红军战士的坚韧意志展示或者赞美,不 得分;但是因为有“化苦难为诗情的豪情”关键词,得 1 分。同时此答题缺少了从引用诗句 本身作用和文本本身作用回答问题。 (5)此题得分 0 分。①全是套话,不得分。②从小说的角度答题了,并且分析的人物形象 和人物精神也不正确,不得分。③主旨方面,不正确不得分,赞美了长征精神。同时此答题 缺少了从文章结构作用、引用诗句本身作用和文本本身作用回答问题。 (6)此卷得分 3 分,比较规范。只是④主旨方面,有点瑕疵。 (7)此次阅卷还有很多不分条的。7 (8)满分卷展示。 【学生失误与教学建议】 1.学生对于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遗忘很严重。建议再复习。 2.学生对于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遗忘很严重。建议归类(诗句、写景句子、抒情 句子、主旨句)再复习。 3.学生不会结合诗句与文本本身提炼作用,缺乏结合文本分析能力。建议重视对文本的分析。 4.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出现很大失误,读不懂文本。建议教会学生把握主旨大意的方法。 第 9 题 (寿光阅卷 2 组) 【原题呈现】 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 特点。(6 分) 【题干解读】 本题的关键词是“恢弘磅礴”,答题的关注点是“长征精神赞”“语言和内容”“风格特 点”,以此来体现文章的风格特点。抓住这几个关键信息,可以把题干解读为:请结合文本, 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恢弘磅礴地赞美长征精神的? 【思路分析】 题干明确提示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所以在分析时应联系文本分析这两 点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分析时要扣住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不能偏离这个关键题眼。 从语言角度来说,只要是能体现出恢弘磅礴特点的角度都可以分析,这些角度可以是用词的 宏大壮阔,可以是造句的恢弘豪迈,也可以是句群形成的如虹气势。从内容角度而言,一是 可以分析在内容描述上如何体现出宏观概括的特点,将历史与现实,时代与未来交织结合。 二是可以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奔放热烈的抒情,炙热奋进的笔调,来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的革 命事业,或者是长征精神的。 【参考答案】 语言表达: 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 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8 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炙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6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评分细则】 语言角度:从用词和句式两方面回答。 (1)用词角度不拘泥于参考答案所列术语,只要能体现宏大壮阔的风格特点即可。学 生答出词语的特点得 1 分,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再得 1 分。 (1)句式角度,学生只要是从设问句、排比句、反问句、多用整句、整散结合这些角 度作答的,术语得 1 分,只要写出这些术语和 “恢弘磅礴”相吻合的作用的得 1 分,或者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得 1 分。 内容角度: (1)学生能从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上分析虚实结合、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 合的,答出其中任何一条得 1 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再得 1 分;如果学生能够扣住“恢弘磅 礴”的特点,例如答出形成壮阔的历史画卷、恢弘的历史篇章等,再得 1 分。 (2)第四条,学生只要能从赞颂革命先驱(如毛泽东指挥若定,决定国家未来命运), 赞颂革命先驱的伟大事业,赞颂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作答的, 答出任何一条可得 1 分,答出如何赞颂这些精神(笔调炙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的再得 1 分。 【学生答题情况示例】 1.得 0 分,没有扣住题干关键信息“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分析。 2.得 1 分,虽然是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的,但是分析不到位不恰当。 3.得 2 分,语言角度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内容角度分析不恰当。9 4.得 3 分,语言风格没有具体分析,内容第 1 点 2 分。 5..得 4 分,语言角度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得 5 分,个别地方表述不准确。10 7.得 6 分,既有关键术语,又结合文本作了具体分析。 【优秀试卷展示】: 1、(6 分)11 【教学建议】 1.一定要牢固树立文本意识、主旨意识。 2.继续强化审题意识。每一个题干首先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字词句的本义,然后是语境意, 所以指导学生一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关注点,考查方向,也就是学会审清题眼。 3.明确辨析各种术语的基本意义、特点、用法和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回答问题中准 确判断及应用,否则会出现乱答现象或写上一堆术语,有投机取巧之嫌的现象。 4.书写继续强化,不写潦草字,不写错别字。 5.分条规范作答意识继续强化。 总之,树立思路在题干、答案在文本意识。文本意识、主旨意识、审题意识、规范作答意识 四个意识继续强化。 第 13 题 (昌乐阅卷组) 【原题再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4 分) (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4 分) 12 参考答案: (1)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 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4 分。“怀”“晓”“条析”“悉”各 1 分) (2)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 忧患。(4 分。“为”“固”“恃”“虞”各 1 分)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所选两个句子言简义丰,所考查的文言知识点常见而典 型,突出了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句式的考查。第(1)句平均分 2.31 分,第(2)句平 均分 2.27 分。 【评分细则】 1.第⑴题评分细则 ①“怀”1 分,答案意译为“心存困惑”,但如译为“感怀”“触动”“感触”“想法”等, 也可得分;译为“心中有疑惑”“心中有问题”“心中有想法”也可得分。但如译为“心中有 怀疑”“有抱负”“有情怀”“怀在心中”“胸怀”“怨恨”“心怀目标(志向)”“释怀”,则不 得分。 ②“晓”1 分,答案译为“明白”,学生答“知晓”“知道”“清楚”“通晓”都算对,如 前文译为“心中有疑惑”“心中有问题”等与此照应“晓”译为“理解”算对;但译为“了 解”不得分。 ③“条析”1 分,译为“逐条分析”,学生答“列条分析”“分条分析”“条理地分析” “一条条梳理出”“一条条为他们分析”“分析原因,条理清楚”即可得分;译为“条文分析” “条例分析”“分析每条原因”或不译“条”只译为“分析”的,则不得分。 ④“悉”1 分,译为“完全”,学生答“都”“全部”也算对;译为“详细地”“熟悉” 都不得分。 2.第⑵题评分细则 ①“为”1 分,译为“是”,此处表判断;译为“作为”也算对,但写成“做为”的不 给分。 ②“固”1 分,译为“巩固”,答“稳固”“牢固”“坚固”“加固”都算对。 ③“恃”1 分,译为“依靠”,若译为“依恃”“凭借”“依靠”“依仗”“倚仗”也算对。 有部分同学译为“害怕”“恐恃”“顾忌”“忌惮”都不得分。 ④“虞”1 分,译为“忧患”,若译为“祸患”“隐患”“危险”“后患”也可得分;但译 为“后果”则不得分。 3.两点说明 ①采点赋分,得分点翻译对即可得分。 ②对得分点的翻译中出现错别字则该得分点不得分。 【典型错误】 1.翻译第⑴题 ⑴“怀”,相当一部分考生理解为 “心中有情感” “有胸怀”“心中有志向”“怀恨于 心”,没有与“晓”联系起来,脱离句意。 ⑵译作“知道、知晓、通晓”亦可,需要注意的是,“晓”作为动词应与“怀”搭配适 当,“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译文方可通顺,合乎语法与逻辑,一味硬译“心里有感悟而不 能知道、有思想而不知道、有抱负而不能知晓”等不自然合理,不合逻辑,(自己有感悟却 不知道,有思想却不知道,有抱负却不知晓……令人费解)达不到句意通顺的要求,虽是采 点赋分,但这绝对会影响得分。 ⑶“条析”,部分考生只翻译“析”,未把“条”的意思翻译出来,也有同学把“条”翻13 译成“条例”“详细”等。在这里,“条”可以翻译为“逐条”“一条条”。“条析”这是个偏 正结构,应译作“逐条分析,一一分析”,“条分缕析”亦可;“条理分析”则逊色一等。 ⑷“悉”此处应为“全部、都、完全”,众多考生错译为“详细、详尽”。“悉”的文言 义项有这一条,但在此处“悉如其心”,强调的是逐条分析的事无遗漏,所以还是要注意整 句、乃至整段的语境;另有众多考生没有翻译出这个得分点,字字对译做的不好。 2.翻译第⑵题 ⑴重点词没有翻译(主要是“为”)或翻译不准确。如,“为”译为“身处”“处于” “被”,“固”译为“本来”“固然”,“恃”译为“害怕”“恐恃”“顾忌”“忌惮”,“虞”译为 “后果”“问题”“情况”“现象”。 ⑵句意理解偏差,对象不明。如“四集之地”“背肋腹心”。 ⑶出现错别字。如,“作为”写成“做为”,“牢固”写成“劳固”“牵固”,“坚固”写成 “艰固”,“依仗”写成“依杖”,“威胁”写成“危胁”,等。 【复习建议】 1.强化语境意识。强化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训练,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到意项选择的依据 或理由。 2.强化字字落实意识。要引导学生区别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强化词语或短语分 解意识,努力做到逐字翻译。 3.强化规范意识。写准确字。写好字,不勾画。 第 14 题 (市区 2 组)14 【原题呈现】 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 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志向高远,追求道义。 (2)要善于反思,时时勉励。 (3)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评分细则】 (1)志向高远,追求道义。这条在原文中比较好找,志向和道义要同时回答才能 1 分。 有的回答要有正确的义利观,没说明正确的义利观是什么,不得分。 (2)要善于反思,时时勉励。这条学生或答反思或答勉励,同时回答的比较少,宽松处 理,二者回答其一即可得 1 分。照抄原句不翻译的不得分。 (3)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这条学生基本概括不出来,放宽要求,若只回答坚守职责, 勤于政事或为官要关心国家和百姓也可以得 1 分。回答“不违背圣人”不得分。 优秀试卷: 【存在问题】 1. 翻译能力差,读不懂文本。 有的同学直接照抄原文作为答案,或者从原文中摘取片言只语作为答案。有的把“义” 理解为“义气”、“仁义”。 2.分层概括能力差。 文本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总结句为“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强调志向与道义; 第二层从“诚能深思是身”到“明辨而笃行之”,强调“反思”“日勉”“专志乎义”;第三层 是两个“由是”引起的内容,强调其文和其行,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学生不会分层考虑,有的只分析前两层内容,分析出的答案不能完整概括文本内容。求 学之人的志向要在追求道义上,而不是追求利欲,原文意思说的很明白,有的同学回答要有 正确的义利观,不明确说明正确的义利观指的什么。 3.答题思路不清晰 有的不分条;有的分出五六条,把同一个角度的内容分成多条,只能得 1 分或不得分。15 4.序号使用不规范 分条作答时最好用①②③的序号形式,而不是 1.2.3 序号。 5.书写潦草。 【教学建议】 1.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熟练背诵 58 篇必背篇目,理解字词含义;对课外文言文进行挖空训练,扩大文言积累, 掌握高频词汇;在积累大量实词、虚词的前提下根据文章整体内容,结合上下文,合理推测。 2.掌握文言文简答题的做题方法。注意原因分析推断题、形象(内容)概括题、发表看 法题等题型的做题方法。学会给文章划分层次,进行分层概括。 3.强化规范答题意识,分条作答,序号使用规范。 4.要有分值意识。3 分题答案整合成 3 条,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第 16 题 (临朐阅卷组) 【原题呈现】 16.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四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 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共 6 分,每点 2 分) 【评分细则】 (1)第一点,答出“夜景浩大”“反衬”(衬托)孤独(渺小)得 2 分;答“苍茫的雾、 月落于水,借迷茫、凄迷之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作者羁旅的孤独、愁绪,也 可得 2 分。 (2)第二点,“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得 2 分,或者答“船行迅速,惊涛骇浪 的声音时刻萦绕在耳际,用行程的凶险暗示前途未卜,表达羁旅之愁”也可得 2 分。同时学 生如果根据“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这两句,说飘摇不定的风吹着我的双鬓,我心神不 定,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处,“心理刻画”表达自己的漂泊之愁,也可得 2 分。 (3)第三点,“直接抒情”, 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得 2 分。答“为愁所扰, 夜不能寐,中夜起身”,细节描写表达愁绪,也可得 2 分。 【评分示例】 (1)诗句+情感,不得分 没有分析,直接说其中的诗句表现了什么样的倾向、感情,不得分。 (2)翻译+情感,不得分。16 上文答案中有的只是翻译诗句,没有点明手法,不得分。如开头和后面的分析,不得分。 但中间分析,有诗句的解说,手法准确,可得 2 分。 (3)没有点明手法,但分析到位(不是翻译),可得 1 分。 上文答案,可得 2 分。 (4)不要死扣手法,意思对即可得分。 上文答案第一点虽然没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术语,但有“通过孤寂悲凉景色 表现作者内心愁绪”,可得 2 分;第二点不得分;第三点,“中夜起”考生没有点明“细节、 动作”等术语,侧面描写不准确,但有手法意识,确实表现了内心恍惚、不安,可得 1 分。 总共可得 3 分。 (5) 上文答案,可得 5 分。 平均得分:2.6417 优秀答案 【主要问题】 1.缺少答题建模。 2.分不清“如何描写”和“如何抒情”的区别。18 3.滥用、生造鉴赏术语19 4.不总分作答,缺少鉴赏术语 5.答题细节仍存在诸多问题。 ①分条过多 ②不分条作答20 ③错别字 ④书写不认真 【教学建议】 1.继续加强语文建模训练。一模需要完成的建模训练在居家二轮学习中非但没有强化巩 固,反而出现了不少知识漏洞,需要在以后的模拟练习中继续强化。 2.重视知识点的覆盖落实。在重视新题型训练的同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覆盖落实, 比如诗歌,我们在高三历次模拟题中已经训练了内容理解、情感表达、诗歌意象等题型,本 次又训练了表达技巧,对于其他没有覆盖的知识点也应重视。 3.重视审题的指导研究。 4.重视对易混淆知识点的强化巩固。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构建表达技巧知识体系,对于 抒情、描写,烘托、反衬,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等知识强化巩固。 5.继续重视书写、分条等非智力因素的习惯培养。 17 题 (市区阅卷 4 组、安丘阅卷 2 组、寿光阅卷 3 组) 【存在问题】 1.错字较多。船写作“弦”,鸥写作“欧”,盟写作“蒙”,长写作“常”,度写作“渡”, 鸿雁写作"宏燕"“大雁”“红燕”,字写作“自“子””,回时写作“回头”“回春”,事写作 “视”“声”,;臆写作“噫“意”,事写成“世”等。 2.自造汉字,写连笔字,书写不清,笔画粘连,随便添减汉字笔画,乱涂改,需要警惕 的是优秀生写连笔字。 3. 杂糅穿越。目见写作“目断”,耳闻写作“耳断”,长笛写成“羌笛”,鸿雁长飞光不 度写成“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字回时写成“雁过也正伤心” 4. 断句不清,两句写在一个空里,粘连、赘余。 【备考建议】21 1.名句复习要重视,但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建议化整为零,早读将 58 篇背诵任务具 体化、细化、量化,读写结合。语文课前 5 分钟到上课后 5 到 10 分钟,让学生大声读背名 句,让我们的课堂朗朗书声飞扬。 2.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情境,总体把握理解背诵篇目,切记死记硬背、肢解文本,断章 取义,望文生义。 3.打破篇目文体界限,以主题和思想感情为引领,对背诵篇目进行大整合。诗歌也可以 意象为线索,串联整合。 4.指导学生对背诵文本学会艺术鉴赏和主题拓展,教师可适当设置部分主观性题目,引 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 附:问题样卷两份 优秀样卷两份。 第 19 题 (诸城阅卷 1 组) 【参考答案】 (1)句原文的句式“恐怕……呢”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使表达更委婉。 (2)句原文用双音节词强调梧桐枝叶的特点,描写更具体形象。(4 分。每处 2 分) 【评分细则】 (1)从句式和用词两个角度分别赋分。 原文的句式“恐怕……呢”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1 分)“恐怕”一词使表达更委婉 (1 分) 第一个要点:如果考生未点明句式,只答出“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则可得 1 分; 如果考生只点明句式“恐怕……呢”,而未答出其表达效果,不得分;如将作者的心情表述 为“窃喜”“得意”“满足”“优越感”等也可得 1 分。 第二个要点:如考生答出“‘恐怕’表推测,使表达更加严密”,不得分。 (2)可从总体表达效果赋分,也可从两处用词的比较角度分别赋分。 示例 1:原句分别用两个双音节词描写“枝头”与“叶子”,全面而准确地表现了梧桐22 枝叶的特点,(1 分)更加形象可感(增强了画面感)。(1 分) 示例 2:“粗壮疏落”比“粗疏”更能表现出枝条粗大、强壮、稀疏的特点,(1 分)“平 展阔大”比“平大”更能表现出叶子平整、舒展、阔大的特点。(1 分) 示例 3:改句中的“粗疏”意为“不精细”,与“枝头”搭配不合理,(1 分)“平大”体 现不出叶子舒展阔大的特点(1 分) 【答卷问题】 (1)不能抓住原句与改句的不同点,乱贴标签。 (2)将两组不同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笼统作答,体现不出句子的个性特点。 【备考建议】 (1)强化训练学生对特定语言的审查意识,针对语言的不同点,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 大力矫正笼统作答,随意贴标签的问题。 (2)从句式、修辞、用词、语体等方面建构起“表达效果”的完整知识体系。 (3)强化变式训练,将同一个句子反复变换,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增强学生作答 的针对性和灵活性。23 20 阅卷报告 (昌邑阅卷组) 【原题再现】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答案呈现】 ①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②可是数目繁多 (4 分。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所选文段选自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梧桐树》,为写景抒情类文段,通过对梧桐 新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发现“新乳”、“绿树成阴”的亲切和欣喜之情。第一处,根据上 文“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 终没看清楚呢”、“‘山远始为容’”、“树亦如此”等信息可知,树与山一样,距离较远反而 能观到全貌,因此第一处应填写“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第二处,由前文“芭蕉叶 数目不多”、“丁香结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与后文“重重叠叠的挂着”等信息可知,梧桐叶 虽不大,但数量多,因此第二处应该填写“可是数目繁多”。 【评分细则】 第 1 小题: “隔着相当的距离”1 分,“远观”“远距离”“隔着距离”等表示距离远的词语,亦可 得 1 分。“适当的距离”不得分,“树远始为容”不得分。 “方才看见”1 分,“看清楚”“看见全貌”“观察得到”等亦可得 1 分。“看见其美丽/ 靓丽”“看见风景”等不得分。 第 2 小题: “数目多”2 分,“叶子繁茂”“密”等表示叶子数量多的词语,亦可得 2 分。“枝叶繁 茂”得 1 分。“有序列、有层次”“生长得快”等不得分。超字适当扣分。 平均分:本题共 4 分,平均分 【优秀卷展示】 【主要问题】 1、① 处:忽略了上文“山远始为容”“树亦如此”这一语境,或没有突出“远”,或写成了 句意完全相反的语句24 或误解了“容”,理解成了“风景的优美靓丽” 或忽视了“亦如此”,造成了语意重复 或不理解诗句“山远始为容”的意思,单纯地仿写 2、② 处:上文谈及“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后文写到“重重叠叠的挂着”,强调的是“叶子” 的数量“多”,没有涉及树枝,亦非说生长得快。学生忽视了上下文语境,写成了“枝叶繁 茂” 或忽视后文的“重重叠叠”,写成了枝叶长得快或颜色多变,亦或其他 【教学建议】 1.增强文本意识,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明确中心。 2.增强语境意识,充分利用标点符号、关联词、句式等提示信息,准确把握句间关系、25 上下文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语句的补写。 3.增强生活情境意识,平时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和生活常识。 4.增强书写规范意识。 第 21 题 (诸城阅卷 2 组) 【参考答案】 语句①“相伴成长”改为“相伴而行”或删去“成长”。语句②删除冒号。 语句④“鼎力相助”改为“竭诚相助”。语句⑤“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4 分。每改对一处得 1 分,答对四处即可) 【评分细则】 ①“相伴成长”改为“相伴而生”“相伴共存”等意思通也可。或删去“成长” ②删除冒号。或将冒号改为破折号也对。 ④“鼎力相助”改为“竭力相助”“尽力相助”“全力相助”“互帮互助”等也对,“大力 相助”一般也用于对对方的敬辞,不得分。 ⑤“只要……就”改为“只有……才”,将“提高”改为“增强”。(只改 1 处即可) (4 分,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指出错点未改对不得分) 【答卷问题】 (1)修改方法不当。不从点上修改,而从句子整体上修改,背离语病修改之道。 (2)标点符号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大多数考生不能发现标点使用错误。 (3)虽能看出问题,但修改表述不规范,或未能使用引号,或未按句序修改。26 【备考建议】 (1)指导学生修改语言问题的正确方法,坚持“点上修改”“多就少改”的原则,不做整体 改动。 (2)强化对常用常错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训练,让学生重点掌握引号、书名号、顿号、 问号、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具体训练转化为语言表达的实践能力。 第 22 题阅卷分析报告 (安丘阅卷 1 组)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阅读新闻报道时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E 级。该题给出一段新闻报道,要求考生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将其文字压缩到 规定字数。回答这道题目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键信息的提取,就新闻报道来说主要包括 下面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二是简洁流畅的表达,要注意字数限制。本题 是关于我国航天科技探索研究的,关键信息主要包括“2020 年”、“天问一号”、“首次火星 探测任务”、“首选目标”、“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等,在阅卷时,考虑到学生答题情况,在 语句流畅方面重点参考了答案中的两个示例,阅卷时,参考 2019 课表三的分析报告,对于 报道中的“天问”的命名这一方面有意放宽了阅卷尺度,学生答出“源于屈原《天问》 ” 这一信息的也给分。 【阅卷分析】 从阅卷来看,此题总体难度适中,多数学生能够答出部分关键信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诸如,①关键信息答不全,甚至有的学生把握不住核心问题,答非所问,②表达罗嗦,不流 畅,甚至出现语病。 具体从阅卷来看,存在问题: ①表达不流畅,甚至在表达上存在语法错误 ②抓不住关键信息,答非所问。 ③关键信息筛选不全,缺少对事件具有重要标志性词语的筛选,如“首选目标”“全球性和 综合性探测”。多数学生存在此类问题。27 ④抓不住关键信息,答非所问,答案组织打擦边球。 ⑤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 【备考建议】 ①2019 年三套课标卷和省模考题对此题型都做了考查,属于关键能力的具体体现,此次模 考设计的这道题目是对学生二轮复习的一次检验,需要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问题,明 确此题型的解题思路,力争在此类题目上不丢分。 ②回顾高考试题及相应专题的解题技巧,学会分层法的应用。 ③规范答题,表达流畅简洁,做完题后迅速浏览一遍,做好验证,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23 题 (高密阅卷组、青州阅卷组)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 有 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 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 25 个世 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 2015 年 12 月 1 日,已有 13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500 多 所孔子学院,开设了 1000 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 190 余万人。 ③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 20%喜 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 作。不少于 800 字。 (1)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2) 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作文分析】 1.命题意图:三则材料紧扣时代热点,分别从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孔子智慧的国际影响、当 下中国青少年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三个方面提供背景情境材料。综合考查学生的文化认 同、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文化积淀、审美情趣、批判质疑、勤于反思、解决问题等核心素 养。 2.作文解读: 试题由材料、驱动任务两部分组成,并且两个不同的任务要求也各有侧重。28 ①任务一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文体要求明确。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 性;语言得体。学生要紧扣三则材料,体现自己的思考,具体行文时可以先抛出材料三的问 题,然后确立观点,围绕材料一、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价值意义,呼吁青少年应增强 文化自信,并自觉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也可以先确立观点,紧扣材料一、二阐释传统 文化的内涵、价值意义,进而批驳材料三中的青少年的错误认识,提出正确做法。注意语言 公正平和,不偏激,不傲慢。 ②任务二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文体、标题要求明确。结合自身经历,主题健康积极,内 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语言得体。这次是命题作文,所以改变题目则未 能准确完成任务,能体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写作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为记 叙文,应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为辅。尤其注意行文主题扣紧“传统文 化的芬芳”,明晰行文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和自身与之相关联的经历,以真实的 体验揭示“芬芳”的深刻内涵、感悟、情怀等等。 行文要注意用准关键词“传统文化”而非“文化”,综合使用三则材料而不可忽视任何 一则甚至多则材料单薄论述,要体现自己的思考,尤其是要有丰富的可读性的论据而不能一 味空谈。材料设置上,审题难度较小,思维和语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行文思路架构清晰、 深刻,语言尽量充满情感、诗意、情怀等,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青年的 家国认同和文化自信,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冷冰冰的空喊。 【评分标准(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为辅) 1.一类文:60—53(15%),文体特征鲜明;议论文中心突出,紧扣三则材料;使用、分 析材料准确、恰当、新颖;阐发“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的意义、国际影响 力、青年传承等内容;材料典型丰富,事例和引述材料运用有个性特征;结构递进,或平行 并列 3 层以上,论述说理深入。语言公正平和,不偏激,不傲慢,有理有情。记叙文写作以 记叙为主,描写、抒情、议论为辅;结构布局避免平淡无奇,有一定的构思技巧,能通过完 整的事件叙述和典型形象塑造表达主题;语言生动形象且有文采有意蕴;思想主题要深刻且 无斧凿之嫌。 2.二类文: 52—46(45%)文体特征鲜明;中心明确,结合部分材料内容;使用、分析材料 较为准确恰当;材料较典型丰富,有事例和引述材料且较为新颖;结构递进,或平行并列 2 层以上,但逻辑欠严密。文章中有对材料的概述与挖掘,能够点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 发出号召或者提出希望、建议不充分、具体。记叙文写作能够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议 论为辅;结构布局有一定的构思技巧,能通过较为完整的事件叙述和形象塑造表达主题;语 言较为生动形象且有文采;思想主题较为深刻。 3.三类文:45—38(30%)文体特征不够鲜明;不能扣紧三则材料使用、分析材料,有个别 地方不准确恰当;议论文有事例材料,但新颖性不足;没有逻辑顺序,段落之间文意不关联; 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论证层次混乱、论证单薄无力、假大空。记叙文编造故事、语 言幼稚浅显、表达方式不清、表达主题生硬勉强、书写不出色。 4.四类文:37—30(包括五类文 10%) 文体特征模糊,文章偏离中心。 5.五类文:29—0,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6.特别提醒:记叙文写作难度很大,对于无思想内涵和语言素养的记叙文不能太过宽松,但 对于优秀的记叙文要敢于打高分。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议论文和构思巧妙、语 言表达能力强的记叙文,且书写认真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 标准打分。 2.议论文没有标题扣 2 分,记叙文自命题目扣 2 分。 3.错别字 1 字 1 分,不累计,上限 3 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 2 分。 4.字数不足:600 字以上,每 50 字扣 1 分;600-400 字,35 分左右;400-200 字的,25 分 左右;200 字以下的,15 分以下。 5.抄袭:全篇抄,10 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 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 酌情赋分。 6.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 40 分。 【阅卷情况】29 优点: 1.对于作文兼顾材料和任务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围绕“中 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青年责任与担当”、“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国家认同感”这 几个关键词来写,偏离题意现象较少。一部分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能够阐发“传统文化”的 内涵,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的意义、国际影响力、青年传承等内容,并且能够做到材料典型丰 富,事例和引述材料运用有个性特征。 2.大部分学生内容能够扣住中心,层次清晰。 3.部分学生语言精炼,善引用古诗文、名言名句等,让人眼前一亮。 不足: 1. 部分学生写作思路不明确,段落间联系不紧密,层次混乱。 2. 部分学生审题不全面,抓住其中一个材料写,对其他材料完全忽略。比如只写孔子, 只写青少年或者大谈责任等。30 3.部分学生大谈文化创新。 4.部分学生运用疫情的材料,但是使用角度不准确。 5.部分学生偏离题意。31 6.部分学生只是扩展材料,缺乏联想思考。 7. 部分学生概念不清,偷换概念,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成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国 历史等。 32 8.部分学生擅自改动记叙文的题目,或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写作散文或议论文。 9.注意错别字,部分学生题目中就出现明显的错别字。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作文写作审题训练,注重整体理解、综合分析,以求立意准确、深刻。 2.注重学生写作思路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以求论证过程清晰、条理,有层次。 3.充分挖掘优秀范文的优点,寻找提分技巧。 4.加强对标题和开头、结尾的针对性训练,力求提升作文档次。 5.强化学生文体意识,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文体明确。 6.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引用古诗文、名言名句时,做到与观点相吻合,语言精 练、有文采。 7.端正学生态度,认真对待写作训练。 8.继续加强学生卷面规范,书写训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