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 2021 级高二(上)半期考试
生物(等级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1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 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F1 产生相同数量的精子和卵细胞
B. F2 黄色圆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占 1/3
C. F1 产生的精子中,Yr 和 yR 的比例为 1:1
D. F1 产生的 4 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 F1 为黄色圆粒,
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F1YyRr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黄色圆粒
Y_R_:黄色皱粒 Y_rr:绿色圆粒 yyR_:绿色皱粒 yyrr=9:3:3:1。
【详解】A、F1 产生卵细胞数量比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A 错误;
B、F2 黄色圆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占 1/9,B 错误;
C、F1 产生的精子中,共有 YR、yr、Yr 和 yR4 种基因型,比例为 1:1:1:1,C 正确;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 F1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自由组合;产生的 4 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 错误。
故选 C。
2.一白化病女子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若政策允许他们再生两个
孩子,则这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 )
A. 1/2 B. 1/4 C. 1/8 D. 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一白化病女子(aa)与一正常的男子(A_)
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aa),则这位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 Aa,则他们所生后代的
情况为 Aa(正常):aa(患病)=1:1,即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1/2。据此答题。【详解】若他们再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 1/2×1/2=1/4,B 正确。
故选 B。
3.某雌性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中核 DNA 分子数为 M,则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
体数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分别是
A. M、M/2 B. M. M C. 2M、M/2 D. 2M、M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动物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极体,是第一
极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第一极体中核 DNA 分子数是初级卵
母细胞的一半,即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 DNA 分子数为 2M 个,又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 DNA 分子
数已完成复制,所以卵原细胞没有复制时核 DNA 分子数为 M 个,因此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
数为 M 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所以在初级
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为 M/2 个,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4.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
B.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C.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才能够结合
D. 受精卵中的 DNA 一半来自于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
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
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
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卵形成后会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A 正确;
B、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B 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才能够结合,C 正确;
D、受精卵的细胞核 DNA 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 DNA 几乎都来自卵细胞,
D 错误。
故选 D。
5.如图表示化合物 a 和 m 参与化合物 b 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体内 b 均为 4 种
B. 若 m 为腺嘌呤,则 b 一定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 若 a 为核糖,则 ATP 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 b
D. 若 a 为核糖,则由 b 构成的核酸可存在于 HIV 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 分子核苷酸由 1 分子磷酸、1 分子五碳糖和 1 分子含氮碱
基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 DNA 和 RNA,DNA 与 RNA 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
(1)五碳糖不同,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2)碱基不完全相同,DNA
中的碱基是 A、T、G、C,RNA 中的碱基是 A、U、G、C;
2、分析题图可以知道,m 是含氮碱基,a 是五碳糖,b 是核苷酸。
【详解】A、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噬菌体中的核酸是 DNA,含有 4 种脱氧核苷酸,烟草花叶病毒
的核酸是 RNA,含有 4 种核糖核苷酸, A 正确;
B、如果 m 是腺嘌呤,b 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错误;C、a 是核糖,b 为核糖核苷酸, 则 ATP 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 b, C 正确;
D、a 是核糖,则 b 是核糖核苷酸,由 b 构成的核酸是 RNA,RNA 可存在于 HIV 中,D 正确。
故选 B。
6.下列有关核酸的分布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体中的核酸只分布在细胞内
B. 细胞内的 DNA 都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C. 原核细胞的细胞器中只含有 RNA,不含有 DNA
D. 叶绿体中只含有一种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两种核酸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
核苷酸
脱氧核
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
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
结构
RNA
核糖核苷
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
结构
【详解】A.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A 错误;
B. 细胞内的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 错误;
C. 原核细胞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只含有 RNA,不含有 DNA,C 正确;
D. 叶绿体中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D 错误。
故选 C。
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①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 ③用 18O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
和离心以上 4 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A.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C.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
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 35S 分别标记的是 DNA 和蛋白质,18O 可以标记
DNA 和蛋白质。
【详解】①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由于 35S 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只能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细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
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 18O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18O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 分子,所以
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
④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将进入细菌体内并随着细菌
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反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分别
为: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B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考生需要清除噬菌体只将 DNA 分子注入细胞,在子
代和亲代之间起遗传作用的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8.下列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用大肠杆菌证明 DNA 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④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对细胞染色,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1、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γ 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发生差
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 T2 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方法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对细胞染色,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所以,①③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B 正确。
故选 B。
9.某人体检时被发现同时具备男性组织和女性组织,进一步研究发现此人部分细胞性染色体
组成为 XO 型,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型,所有细胞的常染色体都相同。推测此人出现
这种性状的原因是( )
A. 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 其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
分开未分离
C. 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胚胎时期有丝分裂 YY 姐妹染色单体分
开未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人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或 XY,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裂,有丝分裂后期姐妹
染色单体分离;根据题意,“此人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 XO 型,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型”,可知该个体是男性,则其染色体组成应为 XY,因此 XYY 中 YY 是姐妹染色单体,导
致其发生的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详解】A. 若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精子为 XY,该个体的性染
色体组成应为 XXY,A 错误;
B. 若其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则其父产生的精子为 YY,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全为 XYY,不会出现 XO,B 错误;
C. 若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卵细胞为 XX,该个体的性染色体
组成应为 XXY,C 错误;
D. 胚胎时期有丝分裂 YY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产生的子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 XO 和 XYY,
D 正确。
10.M13 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的 DNA,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 感染宿主
后通常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从感染的细胞中分泌出噬菌体颗粒,宿主细 胞仍能继续生长和
分裂,但生长水平比未感染组低。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M13 的 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
B. 该病毒不感染人体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C. 可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 M13 以标记蛋白质
D. 分泌子代噬菌体颗粒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 的双螺旋结构:
1、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的非细胞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
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详解】A、M13 的 DNA 分子是单链的,因此其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 错误;
B、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故不感染人休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B 正确;
C、病毒是活体寄生物,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在含 35S 的培养基上培养 M13 以标记蛋白
质,C 错误;
D、子代噬菌体颗粒的释放不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直接释放,D 错误。
故选 B。
1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 分子比 mRNA 分子长,分子结构也很特别B. 同一细胞中两种 mRNA 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真核细胞中的 mRNA 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 转录出的单链 RNA 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
(1)转录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RNA 的过程。
(2)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3)转录的条件:模板:DNA 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
与“A”配对,不含“T”);与转录有关的酶:RNA 聚合酶;能量:ATP。
(4)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
【详解】A、tRNA 分子比 mRNA 分子短,A 错误;
B、同一细胞中两种 RNA 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 正确;
C、真核细胞中的 RNA 合成过程可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 错误;
D、转录出的单链 RNA 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如 tRNA 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因此可能存在
碱基互补配对区,D 错误。
故选 B。
12.某种物质可插入 DNA 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 DNA 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
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 DNA 复制发生障碍 B. 细胞中的 RNA 转录发生障碍
C. 细胞中的 RNA 翻译发生障碍 D.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以及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及过程,
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由于该物质能使 DNA 双链不能解开,说明该物质能阻断 DNA 的解旋,故 DNA 的复制、
转录均会发生障碍,A、B 正确;由于 DNA 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故若双链不能解开,则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D 正确;翻译过程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DNA 双链解开受影响,不会影响 RNA 的翻译过程,C 错误。
【点睛】紧扣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 DNA 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 DNA 双链不能解
开”答题,说明确该药物能抑制 DNA 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分析作答。
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引起的变异一定不能遗传给后代
B. 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C. 某 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但可能未发生基因突变
D.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
变能够产生新基因,也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涉及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并且基因重
组不能产生新基因,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详解】A、环境引起的如果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会遗传给后代,A
错误;
B、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
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 错误;
C、某 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但如果没有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则未发生基因突变,
C 正确;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如果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如果
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则属于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 C。
14.下列有关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一定是单倍体
B.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C.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物一定是多倍体
D. 基因型是 aaaBBBCcc 的植物一定是三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是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
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 1 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
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详解】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一定是单倍体,A 正确;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
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B 错误;
C、只含一个染色体的植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是二倍体,C 错误;
D、基因型是 aaaBBBCcc 的植物,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
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三倍体,D 错误。
故选 A。
1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
B. 在患者家系中调査遗传病的发病率会使结果偏高
C. 有效预防遗传病的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D. 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
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
病(如 21 三体综合征)。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
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有些症状需要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A 正
确;
B、调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患者家系中调査会使结果偏高,B 正
确;
C、有效预防遗传病的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C 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 错误。
故选 D。
16.测蜜蜂(2n=32)和果蝇(2n=8)的基因组应分别测多少条染色体( )
A. 17、5 B. 16、5 C. 17、4 D. 1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雄蜂是由蜂王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由此说明蜂王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
雄蜂可进行假减数分裂,能形成 2 个正常的精子,且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16。蜜蜂的雌雄
是由单倍体(雄性)和二倍体(雌性)决定的,和性染色体无关,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性染色体。
【详解】蜜蜂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因此对蜜蜂基因组测序时不必考虑性染色体,
所以蜜蜂基因组测序染色体数为 16 条。果蝇(2n=8),而每个染色体组内含有 4 条染色体,因
其含有的性染色体 X 和 Y 有非同源区段,要分别测定,故需对 4+1=5 条染色体进行 DNA 测序。
B 正确。
故选 B。
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针线”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DNA 连接酶和运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 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的作用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D. “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烟草花叶病毒做运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 DNA 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
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
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
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 连接酶:连接 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A. “基因针线”是 DNA 连接酶,A 错误;
B. 运载体不属于工具酶,B 错误
C. 限制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水解, DNA 连接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
C 正确;
D. “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质粒做运载体,D 错误。
故选 C。
18.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100 名女生中有患者 10 人,携带者 10 人;100
名男生中有患者 50 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 26.7% B. 5.1% C. 6.8% D. 20 %
【答案】A
【解析】
【分析】
A 基因的频率=A 基因的总数/(A 基因的总数+a 基因的总数)
【详解】色盲为伴性遗传,女性的基因型有 XBXB、XBXb、XbXb,男性有 XBY、XbY,现有女性患
者 10 人为 XbXb,10 人为 XBXb 以及男性患者 50 人为 XbY,则 Xb 有 80 个,那么 Xb 的基因频率
=Xb/(Xb+XB)=80/300×100%≈26.7%,故选 A。
1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的A. 生物进化 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
C.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D.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改变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正确;
B. 抗生素只对细菌起选择作用,B 正确;
C.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 错误;
D.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改变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种群的基因库,D 正确。
故选 C。
20.下列关于物种形成和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后代
B.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D. 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
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
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
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详解】A. 不同物种的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或即使能够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A 错误;
的B.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的物种的产生,B 正确;
C. 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而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
间,C 错误;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
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 错误。
故选 B。
21.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对窄叶为显性。
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例为 5:1,
则亲本宽叶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 )
A. l:1 B. 2:1 C. 3:1 D. 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
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
代中出现窄叶植株,且比例不是 1:1,说明宽叶植株中有杂合体也有纯合体。
【详解】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 5:1,则窄叶植株所占比例为 1/6,若
亲代宽叶植株中杂合体占 x,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窄叶植株的比例为 x/2=1/6,则
x=1/3,,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 2:1,B 正确。
故选 B。
22.如图表示中心法则中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 1 过程①②③一般发生于烟草花叶病毒中
B. 图 1 过程①-④不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细胞内
C. 图 2 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复制起点 A 先于 B 复制
D. 图 2、图 3 过程均可发生在真核细胞内,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分析】
分析图解,图 1 中,①表示逆转录,②表示 DNA 复制,③表示转录,④表示翻译。图 2 表示 DNA
复制的多起点复制;图 3 表示环状 DNA 的复制。
【详解】A. 烟草花叶病毒属于 RNA 病毒,该病毒不会发生逆转录,A 错误;
B. RNA 病毒侵入细胞并将自身 RNA 注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身 RNA 和蛋白质合
成的过程,①-④可同时发生于宿主细胞内,B 错误;
C. 图 2 过程表示 DNA 复制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由复制叉大小可看出,复制起点 B
先于 A 复制,C 错误;
D. 图 2、3 过程均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内,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D 正确。
故选 D。
23.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Z,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W。有时家蚕能进行孤雌生殖,即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原细胞的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正常的
新个体。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 WW 的个体不能成活,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雄蚕细胞中最多可含有 4 条 Z 染色体
B. 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 W 染色体的数量最多是 2 条
C. 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 29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D. 某雌蚕发生孤雌生殖,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雄=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Z,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
为 ZW,所以雄蚕的体细胞中一般只有 2 条 Z 染色体,只有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达到 4 条 Z 染色
体;雌蚕的体细胞中一般含 1 条 Z 染色体,1 条 W 染色体,只有在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时,细胞中可含 2 条 Z 染色体,2 条 W 染色体。研究家蚕的基因组需要测定 29 条染色体
上的 DNA 序列,即 27 条不同的常染色体+2 条性染色体。
【详解】雄蚕体细胞中一般含 2 条 Z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Z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则可
形成 4 条 Z 染色体,A 正确;雌蚕卵原细胞中含 Z、W 两条性染色体,当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分别含有一条性染色体(Z 或 W)。若其中一个次级
卵母细胞中含有 W 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 W 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 2 条 W 染色
体,B 正确;家蚕体细胞含 28 对同源染色体,若要研究家蚕的一个基因组所有染色体上 DNA序列,应研究 27 条非同源的常染色体+2 条性染色体(Z 和 W)上的全部基因,共 29 条染色体
的 DNA 序列,C 正确;雌蚕进行孤雌生殖,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类型:Z 和 W;当产生的卵细
胞含 Z 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类型及其比例为 1Z:2W,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新
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 1ZZ:2ZW;当产生的卵细胞含 W 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类
型即比例为 1W:2Z,二者结合发育成新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 1WW:2ZW;由于占 1 份的
WW 个体不能存活且两种结合方式机会均等,所以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ZW):雄(ZZ)=4:1,D
错误。
【点睛】难点:雌蚕发生孤雌生殖时,来自相同卵原细胞的一个极体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
正常的新个体(但 WW 型死亡)。分析时要抓住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极体有两种
情况:一是当产生的卵细胞类型为 Z 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类型也有两种类型为 1Z:2W,二者结
合发育成新个体的类型及其比例为 1ZZ:2ZW;二是当产生的卵细胞类型为 W 时,同时产生的极
体的类型为 1W:2Z,二者结合发育成新个体类型及其比例为 1WW:2ZW。
24.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 复制特点”具体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双链DNA 分子中,G 占碱基总数的 38%,其中一条链中的 T 占该 DNA 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
5%,那么另一条链中 T 占该 DNA 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比例为 7%
B. 一个有 2000 个碱基的 DNA 分子,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 41000 种
C. 已知一 mRNA 分子含 30 个碱基,其中 A+U 有 12 个,那么转录形成该 mRNA 的 DNA 分子中 C+G
有 30 个
D. 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 A-U、U-A、C-G、G-C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
啶碱基总数;
(2)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种比
例的比值;
(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
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 1;(4)双链 DNA 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DNA 分子的多样性:构成 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 4 种,配对方式仅 2 种,但其数目
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 DNA 分子的
多样性(n 对碱基可形成 4n 种)。
【详解】A. 某双链 DNA 分子中,G 占碱基总数的 38%,则该 DNA 分子 T 占碱基总数的 12%,根
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T1+T2)÷2,其中一条链中的 T 占该 DNA 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 5%,
则占该链的比例为 10%,那么另一条链中 T 占该链的比例为 14%,占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比例
为 7%,A 正确;
B. 一个有 2000 个碱基的分子,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 41000 种,B 正确;
C. 已知一段信使 RNA 有个 30 碱基,其中 A+U 有 12 个,那么转录成信使 RNA 的一段 DNA 分子
中有 60 个碱基,其中 A+T 有 24 个,则该 DNA 分子中 C+G 就有 36 个,C 错误;
D. 翻译过程中,mRNA 与 tRNA 配对,故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 A-U、U-A、C-G、G-C,D 正确。
故选 C。
25.研究人员将 1 个含 14N-DNA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 15N-DNA 培养液中,培养 24h 后提取子代大肠
杆菌的 DNA。将 DNA 加热处理,即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试管中出
现的两种条带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子代 DNA 分子共有 8 个,其中 1 个 DNA 分子含有 14N
B. 该实验可证明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解开 DNA 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 若直接将子代 DNA 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得到的两条带含量比为 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 DNA 被 14N 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 15N 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 DNA 的原料
中含 15N,所以新合成的 DNA 链均含 15N。【详解】A、子代 DNA 分子共 8 个,其中有 2 个 DNA 分子含有 14N,A 错误;
B、由于该实验解开了双螺旋,变成了单链,无论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复制相同
次数以后两种条带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不能判断 DNA 的复制方式,B 错误;
C、解开 DNA 双螺旋的实质就是破坏脱氧核苷酸之间的氢键,C 错误;
D、若直接将子代 DNA 分子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相应条带含量比为 1:3,D 正确。
故选 D。
26.人体细胞中,胰岛素合成及加工修饰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作为模板的物质既有 DNA 也有 RNA
B. 图中既要 DNA 聚合酶也要 RNA 聚合酶催化
C. 图中加工修饰 场所既有内质网也有高尔基体
D. 图中既有肽键形成也有肽键水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生物合成可分为五个阶段,氨基酸的活化、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
终止和释放、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其中加工修饰包括:(1)水解修饰;(2)肽键中
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3)二硫键的形成;(4)辅基的连接及亚基的聚合。因此其中的
水解修饰可能会将肽链中的部分片段进行切割。
【详解】A、在转录过程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在翻译过程中以 mRNA 作为模板,A 正确;
B、DNA 聚合酶一般催化 DNA 复制过程,图中没有 DNA 复制过程,B 错误;
C、加工修饰的场所既有内质网也有高尔基体,C 正确;
D、在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肽键形成,但是多肽链加工修饰过程中存在肽键的水解,
D 正确。
故选 B。
27.下图表示线粒体蛋白的转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
质基质中的游离 T 蛋白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的A. M 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
B. 过程①②示基因的表达
C. 据图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过程③
D. 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需跨 2 层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转录过程,②表示 RNA 从核孔进入细胞质,③是翻译过程,④表示 T 蛋白和
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 TOM 复合体,⑤表示 TOM 复合体的协助下,M 蛋白可进入
线粒体内,并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M 蛋白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 M 蛋
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A 正确;
B、①是转录过程,②表示 RNA 从核孔进入细胞质,B 错误;
C、③表示翻译形成蛋白质 T 的过程,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 T
蛋白明显增多,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④,即抑制 T 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
C 错误;
D、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该过程跨 0 层膜,D 错误。
故选 A。
28.二倍体玉米(2n=20)经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如图是该过程中
不同时段细胞核 DNA 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f-g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C. c-d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D. e 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 基因组成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花药先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
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 DNA 含量变化,其中 ab、ef
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 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 段表示末期。
【详解】A、a~b 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 正
确;
B、f~g 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B 错误;
C、c~d 段之前用秋水仙素处理过,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
倍,所以 c~d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C 正确;
D、e 点后的细胞的基因是复制加倍来的,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D 正确。
故选 B。
2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能观察到赤道板
B. 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清水冲冼两次以除去卡诺氏液
C. 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增殖时,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是中期
D.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时,制作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冼两次以除去卡诺氏液;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时,制作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A. 赤道板是一个虚拟平面,并不存在,A 错误;
B. 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冼两次以除去卡诺
氏液,B 错误;
C.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再进行分裂,C 错误;
D.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时,制作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 正确。
的故选 D。
30.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 C 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
的种子(基因型为 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籽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④过程都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
B. ⑤过程的两个亲本不存在生殖隔离
C. 基因型为 AAAB 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 174 条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⑦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为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④是自交;⑤是杂交。
【详解】A. ①过程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而④过程是自交,A
错误;
B. ⑤过程的两个亲本产生的三倍体不可育,存在生殖隔离, B 错误;
C. 已知某种野生猕猴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58 条,为二倍体,则基因型为 AAA 与 AAAB 的植
株体细胞中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多含有的染色体数
=58÷2×3×2=174 条,C 正确;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C。
三、非选择题
31.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I~VI 代表
物质,1~5 代表代谢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 A 阶段表示_______________,图乙中④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 。
(2)上图中 I~VI 代表同种物质的编号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光照强度、温度、CO2 浓度等外界因素都能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其中主要影响 B 阶段的
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该植物周围的 CO2 由较低浓度快速升到较高且适
宜浓度,短时间内甲图中的 C3 的含量将_____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 光反应 (2). 线粒体内膜 (3). II (4). V (5). VII
(6). III (7). CO2 浓度、温度 (8). 增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光合作用过程)可知:A 阶段表示光反应阶段、B 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I 代表[H]、
II 代表氧气、III 代表 CO2;①代表 CO2 的固定、②代表 C3 的还原。图乙表示有氧呼吸过程示
意图,IV 代表[H]、V 代表 O2、VII 代表 CO2;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⑤代表有氧呼吸的
第二阶段、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据此答题。
【详解】(1)由上分析可知,图甲中的 A 阶段表示光反应,图乙中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
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2)由上分析可知,上图中 II 和 V 代表 O2、III 和 VII 代表 CO2。
(3)图甲 B 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影响暗反应阶段的因素是 CO2 浓度、温度。若将该植物周
围的 CO2 由较低浓度快速升到较高且适宜浓度,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短时间内甲图中的 C3
的含量将增加。
【点睛】本题以图示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各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
变化,准确记忆和理解细胞代谢的各个过程,是学好细胞代谢的前提。
32.如图①②③表示某动物(基因型为 AaBb)的细胞分裂图。图④表示一个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
阶段的细胞数以及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分子的数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所示的分裂时期对应于图④的_______阶段。图④的Ⅲ阶段对应细胞中含有____个
染色体组。
(2)从数量关系分析,图④由Ⅰ→Ⅱ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由
图①→图②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图②中 2、4 号染色体上 B、b 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②和图③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③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_。
【答案】 (1). II (2). 2 (3). DNA 的复制(染色体复制) (4). 同源染色体分
离 (5).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6).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
(7). A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④中 I 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细胞数为 1,应该处于分
裂间期的 G1 期;II 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 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
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II 中没有染色体单体,染色体:DNA=1:
1,且细胞数为 2,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V 中没有染色
体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
期。
【详解】(1)图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④的 II 阶段。图④的Ⅲ阶段处于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
(2)图④I 表示分裂间期,II 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Ⅰ→Ⅱ的过
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复制;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②细胞处
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①→图②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有同源染色体分离、着
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3)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其中染色体的颜色可知,导致图②中 2、4 号
染色体上 B、b 不同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4)根据图②中的 3 号染色体和 4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知,图③的基因型应是 A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
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柱形图中各组所代表的时期,在结合所学
的知识答题。
3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的花色由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
制,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的 d 基因数多于 D 基因时,D 基因不能表达,且 A 基因对 B
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中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由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花色为
橙红色的牡丹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种。
(2)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突变体,基因型为为 aaBbDdd,请推测其花色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突变体可能的异常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
配子正常存活)。为了探究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的哪种类型,科学家让其与基因型为 aaBBDD 的
正常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实验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①;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②;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③。
【答案】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4
(3). 黄色 (4). 黄色∶橙红色=1∶3 (5). 黄色∶橙红色=1∶5 (6). 黄色∶橙红色=1∶1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甲图:基因 B 和 D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色素物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牡
丹的花色性状。其中牡丹花色要表现为橙红色需要 B 和 D 基因同时存在且不能含有 A 基因,
即 aaB_D_,要表现为黄色只需要 B 基因存在,不能有 A 和 D 基因存在,即 aaB_dd,其余花色
为白色。
分析乙图:基因型为 Ddd 的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需要结合三个基因在细胞
内染色体的分布不同而不同,所以结合图示三种突变体依次分析如下:突变体①Ddd 可产生
D、dd、Dd、d 四种配子,比例为 1:1:1:1;突变体②Ddd 可产生 D、Dd、dd、d 四种配子,
比例为 1:2:1:2;突变体③Ddd 可产生 D、dd 两种配子,比例为 1:1。
【详解】(1)由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花色为橙红色的牡丹基因型有 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共 4 种。
(2)突变体 aaBbDdd 的体细胞中的 d 基因数多于 D 基因时,D 基因不能表达,所以花色为黄色。
(3)让突变体 aaBbDdd 与基因型为 aaBBDD 的植株杂交,可将三对基因分开来考虑,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 的植株杂交后代,是 aaBB 或 aaBb。
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①,Ddd 可产生 D、dd、Dd、d 四种配子,比例为 1:1:1:1,Ddd 与
DD 杂交后代中 基因型为 DD、Ddd、DDd、Dd,比例为 1:1:1:1,d 基因数多于 D 基因时,
D 基因不能表达,因此该突变体 aaBbDdd 与基因型为 aaBBDD 的植株杂交,子代中黄色:橙红
色=1:3。
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②,Ddd 可产生 D、Dd、dd、d 四种配子,比例为 1:2:1:2;Ddd 与
DD 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型为 DD,DDd,Ddd,Dd,比例为 1:2:1:2,因此该突变体 aaBbDdd 与
基因型为 aaBBDD 的植株杂交,则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
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③,Ddd 可产生 D、dd 两种配子,比例为 1:1,Ddd 与 DD 杂交后代中
的基因型为 DD、Ddd,比例为 1:1,因此该突变体 aaBbDdd 与基因型为 aaBBDD 的植株杂交,
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根据甲图确定性状的控制方式以及不同花色对应的基因
型;二是根据三种突变体所含的三个基因(D\d\d)在染色体上位置不同而减数分裂产生的配
子种类及其比例,进而确定它参与交配产生子代的基因型及其对应表现型。
的34.遗传性扁平足与进行性肌萎缩都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扁平足为常染色体遗传,相关基
因为 A、a,进行性肌萎缩为伴性遗传,相关基因为 E、e。下图为甲、乙两个家族遗传系谱图,
每个家族中仅含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不含有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且 6 号个体不含致病基
因。请据图回答问题:
(1)有扁平足遗传基因的家族是_________。
(2)进行性肌萎缩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7 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只
考虑甲家族的遗传病)。
(3)8 号个体表现正常,经基因检测,她同时带有甲家族遗传病和红绿色盲(基因 B、b)致
病基因,则 8 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是 XBEXbe 或_______。
(4)若 15 号个体带有乙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且社会人群中,乙家族遗传病的患病率是
百分之四。则:
①12 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
②9 号个体与 16 号个体婚配,生一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
概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3). X EXE 或 XEXe (4). XBeXbE
(5). 0 (6). 69/96
【解析】
【分析】
甲家族中,5、6 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 6 号不携带相关基因,
说明该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则该病为进行性肌萎缩;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病为遗传性扁
平足,在常染色体上,可能是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家族具有扁平足遗传基因;
(2)甲家族中,5、6 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 6 号不携带相关基
因,说明该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甲家族的遗传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9 号患病,说明 5 号是
携带者,则 7 号基因型为 XEXE 或 XEXe。
(3)由于甲家族遗传病和红绿色盲都是伴 X 隐性遗传,8 号个体表现正常,经基因检测,她同时带有甲家族遗传病和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则 8 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是 XBEXbe 或×XBeXbE;
(4)若 15 号个体带有乙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社会人
群中,乙家族遗传病的患病率是百分之四,即 aa=4%,a=20%,A=80%,AA=(80%)2,
Aa=2×20%×80%,AA:Aa=2:1。
①12 号个体生有患乙病的子女,则 12 号一定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0。
②9 号个体(AAXeY)与 16 号个体(AaXEXE)婚配,生一正常的女儿(1/2AAXEXe 或
1/2AaXEXe)。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2/3AAXEY 或 1/3AaXEY)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1-1/2×1/3×1/4)×(1-1/4)= 69/9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甲家族,根据无中生有等特点判断其为伴 X 隐
性遗传病,进而判断两个家族的遗传病种类,并进一步判断乙家族的遗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