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 2020 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2020 年 5 月
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一般认为, 要烧造出瓷器, 至少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在同一时空中产 生作用:一是瓷上或高岭土的应用,二是窑炉烧成温度达到 1200℃,三是釉的发明。 综合分析上述瓷器生成的三个先决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的条 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是,在这三个先决条件 上我国都不具有唯一性优势。其一,瓷土并非大熊猫,绝非中国所独有,世界许多地方都发 现有瓷土,即是明证;其二,窑炉达到 1200℃的烧成温度,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 情况下,中国人丝毫不比外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其三,如果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公 元前三千年即有了“釉陶”的话,那么在釉的发明和使用上我国更不占先机。此即意味着, 试图直接从瓷器生成的三个先决条件入手,找寻中国人发明瓷器的原因可能是徒劳的。 事实上, 当我们将中国瓷器发展史放置到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去系统分辨和考察 之后,便会意识到:“尚玉”文化史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瓷器的第四个重要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对玉这种材料及其制品,中国是特别情有独钟的国度。考古 发掘资料表明,至晚从河姆渡文化开始,“尚玉”文化不仅已经产生,而且开始流行起来。 此后至今的七千余年里,形成了一部绵延不断的“尚玉”文化发展史。究其原因,不外乎两 个:一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具有与生俱来的审美性特征。这也以叫做“自然原因”。 二是“人文原因”,即至晚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玉被儒家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之后, 便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内涵。毫无疑问,在中国古代社会,“尚玉”已早早成为一种较普遍 的社会文化风尚
值得进一步注意的是,在中国文人文化中,将瓷与玉之直接相关联,甚至“以玉喻瓷” 蔚然成风, 晚到唐代时期已经出现。 据初步搜寻, 唐代“以玉喻瓷”的文献有文人陆羽在 《茶 经》中有“越瓷类玉”的表述等。两宋时期,“以玉喻瓷“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苏东坡在 《试院煎茶》诗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分无玉碗捧蛾眉”,南宋文人蒋祈在《陶记》 里,更是直接用“饶玉”来称呼景德镇的青白瓷。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以玉喻瓷”现象就 更为普遍了,尤其是在一些器鉴赏类的文字中。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基本判断:至晚从 唐代开始,在文人文化中,瓷器之“似玉”度的高低,已然成为衡量其审美性乃至思想性之 高低的重要尺度。玉文化对瓷文化的深刻影响可见一斑。 另外,中国瓷器烧造史也已告诉我们,不仅单色釉瓷,即便是后来十分流行的彩绘瓷, “莹润如玉”也都一直是中国瓷业界的最高审美追求与标准, 是判别瓷器品质高下的重要尺 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似玉”的精致化审美追求,不仅是中国瓷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 界,更是导致中国人发明瓷、创烧瓷器的重要外在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十分发达而丰厚的玉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文人们的“以玉喻瓷”,抑 或是业界心向往之的“莹润如玉”的追求, 无不预示着将“尚玉”文化视为中国人发明瓷器 之重大而直接的外部性因素,是比较合逻辑的推理。 (摘编自《“瓷”,凭什么你是“中国”?》.《新华文摘》2019 年第 21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烧造瓷器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产生作用,这是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的一般看法。 B.无论是瓷器的原料还是烧成温度和施釉,这些条件我国都不具有唯一性优势。 C.“尚玉”文化产生并流行于河姆渡文化,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得到证明。 D.将瓷与玉关联并形成“以玉喻瓷”风气,最早唐代出现在了中国文人文化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可分两部分,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后五段为第二部分,两者为总分结构。 B.第三段为过渡段,由上文论述瓷器发明的三个条件过渡到下文的第四个条件。 C.烧造瓷器的四个条件中,原料是内因,温度、施釉和“尚玉”文化则是外因。 D.文章论证了中国人发明瓷器的原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事实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釉的发明和使用上, 我国要晚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 它们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有 了“釉陶”
B.除了瓷土或高岭土、 烧成温度和釉的发明, “尚玉”文化史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瓷器的第四 个重要条件。 C.玉被儒家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尚玉”成为较普遍的社会文化风尚 的重要原因。 D.不管是中国瓷人, 还是至晚从唐代开始的文人“尚玉”文化, 对瓷器“似玉”的追求都成 了一种审美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更好地辅助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对于移动学习是 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各种类型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 RFID 和 PDA 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结果表明基于移 动设备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 研究者发现, 利用移动设备 支持协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互动行为频率和交互质量, 而且能够显著提 升学习绩效。 在基于 iPad 的博物馆实地探访活动中, 实验组学生在博物馆中进行移动学习, 而对照组学生在课堂中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学习, 结果表明在场馆中开展移动学习对 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影响,并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有研究者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 实验班的学生 通过 PDA 学习本土文化, 而控制班采用传统方式即教师的引导来学习本土文化, 结果发现实 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把知识水平相当的 62 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使用平板电脑(嵌入电子学习单) 、使用纸质学习单、自由参观(既不使 用平板电脑也不使用纸质学习单) 三个小组中, 结果显示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并没有显著性 差异。 (摘编自郑兰琴《移动学习能促进学习绩效吗?》 )
学生每日线上学习课程数情况图(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 材料三: 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 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 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 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 在传统的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 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 补贴”存在。 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 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 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 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 无 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 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 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 年 2 月 7 日) 材料四: 有研究者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脑科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在人类接 受学校教育阶段,离不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师生面对面的交 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而线上教学即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但这种单向的互动和大家在一 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信息技术进军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技术在一定范围的滥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在一些学校,老师们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每个孩子做题时间都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只看数据 而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做法因失去了育人的意义而遭到非议, 这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 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 (摘编自《疫情之下,网络之上,在线教学的挑战究竟是什么?》,《网经社》2020 年 03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