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 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 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 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 错误;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
压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B 错误;生长素浓度升高,如果超过生长的最适浓度,植物
细胞生长速度反而减慢,C 错误;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加,使
血浆渗透压恢复,D 正确。故选 D。
2.某研究小组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且适
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于 35℃时,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的原因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25℃和 30℃时,该植物的 消耗量基本相等
C. 该植物的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 35℃
D. 温度由 5℃升高到 25℃的过程中,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逐渐减少
【答案】B
【解析】
2CO【分析】
分析题图: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属于总光合速率,先上升后下降,最适温度大概在 25℃
到 30℃之间。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属于呼吸速率,图中一直在上升;图中阴影部分代
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
【详解】A、由图可知:大于 35℃时,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小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的量,说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植物体不能生长,A 错误;
B、由图可知,25℃和 30℃时该植物的 CO2 消耗量基本相等,B 正确;
C、大于 35℃时,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还在增加,说明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大于 35℃,
C 错误;
D、5℃-25℃,光合作用 CO2 消耗量一直大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说明净光合速率大
于 0,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逐渐升高,D 错误。
故选 B。
3.已知某种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不考虑
突变,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患者的母亲都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B. 该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有男患者,也有女患者
C. 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
D.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 X 隐性病的遗传特点: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基因频率在
没有选择,没有突变的条件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详解】A、该遗传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故男性患者的父亲
一定正常,而其母亲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 正确;
B、假设有女性患者,那么女性患者的父亲也一定是患者,但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因此,
假设错误,即不存在女性患者,B 错误;
C、调査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C 正确;
D、由于患者都是男性且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致使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
D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频率的推算,掌握伴 X 隐性病的遗传特点和基因频率
的相关计算。
4.已知 Y 受体的致效剂 S 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的浓度,从而降低心脏病的危险。
现用小鼠作为材料来证明“S 的作用是专一性地通过 Y 受体达成”,下列哪个设计方案是正确
的( )
A. 可以通过活化 Y 受体的基因使小鼠大量表达 Y 受体
B. 可以通过剔除 Y 受体基因使小鼠不表达 Y 受体
C. 在小鼠体内注射大量 S 从而增强 Y 受体的作用
D. 在小鼠体内注射针对 S 的抗体从而把血液中的 S 清除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为了证明“专一性”,应该彻底敲除Y 受体基因,达到有和无的对照。
【详解】A、活化 Y 受体的基因来使小鼠大量表达 Y 受体,增加了 Y 受体的含量,只是多少
的对照不是有无的对照,A 错误;
B、可以通过敲除 Y 受体基因来使小鼠不表达 Y 受体,起到了有和无的对照,B 正确;
C、Y 受体 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注射大量的致效剂 S 只是多少的对照不是有无的对照,C
错误;
D、向老鼠体内注射针对 S 的抗体从而把血液中的 S 移除,不能确定 S 的专一性,D 错误。
故选 B。
5.某科研小组连续多年跟踪调查一新建学校校园中的一种鸟类,该鸟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
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 2 年 第 4 年 第 6 年 第 8 年 第 10 年 第 12 年 第 14 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 这 14 年,该鸟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的
的B. 第 12 年时,该鸟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该学校中,该鸟的 K 值约为第 8 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用样方法可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第 8 年增长速率最大应是
K/2。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A 错误;
B、第 12 年时,该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数量还在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错误;
C、由数据可知第 8 年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是 K/2,环境容纳量 K 值应是其两倍,C 正
确;
D、鸟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志重捕法,D 错误。
故选 C。
6.“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对
此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 A 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属于 B,吞噬细胞属于 C,溶菌酶属于 D
B. 若 A 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 是基因突变,C 是自然选择,D 是生殖隔离
C. 若 A 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B 是保护基因,C 是保护物种,D 是保护生态系统
D. 若 A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则 B 表示被动运输,C 表示主动运输,D 表示胞吞胞吐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
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物质的进出细胞
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
【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溶
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骨髓属于免疫器官,A 正确;
B、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B 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法律法规意识,C 错误;
D、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不包含胞吞和胞吐作用,D 错
误。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如图表示在最适 pH 条件下,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在图中 a 点再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改变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酶比无
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___点更适合酶的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酶为淀粉酶,现有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淀粉溶液、斐林试剂、碘液等,请设
计实验验证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请写出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酶的浓度(或反应物浓度) (2).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3). c
(4). c 点温度较低,酶的结构稳定,抑制酶的活性,更适合保存 (5). 将适量且等量的淀粉
溶液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淀粉酶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蔗糖酶溶液,震荡摇匀,一段
时间后再分别加入等量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后观察两组溶液的颜色变化。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所以酶
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
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如
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 a 点处于最适 pH 和最适温度条件下,若要再提高反应速率,
可以酶的浓度(或反应物浓度)。酶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
显著。
(2)图中 c 点温度较低,酶的结构稳定,抑制酶的活性,更适合保存。
(3)若要验证淀粉酶具有专一性,可将适量且等量的淀粉溶液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淀粉
酶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蔗糖酶溶液,震荡摇匀,一段时间后再分别加入等量斐林试剂,
50℃~65℃水浴加热后观察两组溶液的颜色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及相关实验设计,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8.目前普遍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忽遇冷风侵袭,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___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
传入神经传导,并在____________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
血液供应。其中激素 A、B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
_____________调节。
(3)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
品。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人们注射相关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
记忆 T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等。此后当外界同种抗原(如病毒)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
疫,一方面由___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
程是:_____________,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
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电信号 (3). 突触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 (负)反馈 (7). 浆细胞 (8). 记忆 T 细胞在相同抗原
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 (9). 调亡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
形式进行的,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根据图形分析:图中 A 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 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图中向
右为分级调节,向左为负反馈调节,据此答题。
【详解】(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
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图中 A 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 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图中向右所示的激
素分泌调节为分级调节,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3)人们注射相关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 T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等。当外界同种抗原
(如病毒)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相同抗原刺激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
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记忆 T 细胞在相同
抗原的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被感染的宿
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
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9.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此技术能够将农业生产与渔业产业有机结合
起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稻田养蟹生态系统组成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
(2)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等方面。蟹类的存在可以
___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这种竞争,从而使水稻的产量_____________。
(3)稻田的杂草主要为双子叶杂草,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其除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
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蟹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 复杂性;
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蟹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请说一说稻田养蟹、鱼优点:_________________。
的
的【答案】 (1). 水稻 (2). 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 (3). 减弱 (4). 增加 (5).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是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
食物网) (7).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8). 可使稻田中害虫减少,代替或减少化肥及农药
的使用,减轻了农业污染;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生态工程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合
理优化技术能减少化肥的使用。
2、生态农业结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等知识,将知识形成网络再结合题干
信息完成该题的作答。
【详解】(1)稻田养蟹生态系统组成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水稻。
(2)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主要体现在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等方面的竞争。
蟹类可以取食杂草等而达到减弱这种竞争使水稻增产。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除草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是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蟹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蟹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
(5)稻田养蟹、鱼可使稻田中害虫减少,代替或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业污染;
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态农业的知识要点,要求能运
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牛的毛色与真黑素(黑色)和褐黑素(栗色)有关。如图表示牛黑色素细胞中正常基因 E
控制这两种色素合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色素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酪氨酸酶的合成还需要基因 D 和 F,但两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F 与 f 基因共
同存在时,酪氨酸酶的合成量有所下降,表现为栗色;个体缺少酪氨酸酶时表现为白色。
①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该定律的实
质是______________。选择基因型为 DdFf 和 ddFf 的两头牛进行杂交得 ,再让 中的黑色
牛和栗色牛杂交,则 白色牛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基因型分别为 DdFf 和 ddff
的公牛、母牛交配,预测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2). 基因的自由组合 (3).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
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
合 (4). 1/2 (5). 栗色:白色=1:1 或全为白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②表示 M 激素和细胞膜上 M
受体结合。分析题干信息:酪氨酸酶的合成还需要基因 D 和 F,F 与 f 基因共同存在时,表现
为栗色,个体缺少酪氨酸酶时表现为白色。因此,黑色的基因型为 D_FF,栗色的基因型为
D_Ff,白色的基因型为 dd_、D_ff。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色素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
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①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
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让基因型为 DdFf 和 ddFf 的牛杂交,选择 F1 中
的黑色牛(DdFF)和栗色牛(DdFf)杂交,F2 白色牛(1/2ddFF、1/2ddFf)中的杂合子
(ddFf)所占比例是 1/2。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基因型 DdFf 和 ddff 的牛交
配,如果 D 和 F 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DdFf(栗):ddff(白)=1:
1;如果 D 和 f 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Ddff:ddFf=1:1,都表现为白
色。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
1F 1F
2F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中和图中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进行相关概率
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
11.科研人员利用固定化酵母直接发酵甜菜汁生产燃料乙醇,下图 1 表示相关的工艺流程,图
2 为不同固定化酵母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的步骤①中,溶化海藻酸钠时要______________,以防止焦糊。步骤②中加入果胶
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 步骤③中进行增殖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使用固定化酵母的酒精产量平均值高于游离酵母的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 2 可知,固定化酵母接种量为______________时酒精产量最高。接种量过高,酒精
产量反而有所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表明,固定化酵母更适于甜菜糖液的发酵环境,由此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
法来提高固定化酵母对发酵糖液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提高发酵效率的目的。
【答案】 (1). 小火加热或间断加热 (2). 分解果胶,瓦解细胞壁,提高甜菜汁的出汁率
和澄清度 (3). 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提高发酵效率 (4). 凝胶珠内部容易产生无氧环境,
有利于酒精发酵 (5). 15% (6). 酵母菌呼吸的中间产物大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导致酒精
产量降低(酵母菌生长消耗大量的糖分,使得酒精的产量降低) (7). 缓慢提高发酵液糖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 1 中步骤①表示配置海藻酸钠溶液固定酵母细胞的过程,步骤②表示榨汁、加酶、过滤后获取的甜菜汁的过程,步骤③表示固定的酵母细胞的增殖,步骤④表示固定化酵
母细胞反复与发酵糖液混合、分离的过程。图 2 显示,固定化酵母菌接种量为 5%时,酒精的
产量最低,残糖量最多;在固定化酵母菌接种量为 5%-15%时,酒精含量逐渐升高,残糖量逐
渐减少。
【详解】(1)步骤①中配置海藻酸钠溶液时要注意小火加热或间断加热,直到海藻酸钠溶化
为止,以防止海藻酸钠焦糊;步骤②中榨取 甜菜汁含有果胶,因其不溶于水,会影响出汁
率,且导致果汁浑浊,因此该步骤使用果胶酶分解果胶,瓦解细胞壁,以提高甜菜汁的出汁
率和澄清度。
(2)步骤③是酵母菌快速增殖的过程,可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提高发酵效率。
(3)固定化的酵母是与凝胶珠结合,包裹在凝胶珠内,与游离的酵母相比,凝胶珠内部容易
产生无氧环境,有利于酒精发酵,所以使用固定化酵母的酒精产量平均值高于游离酵母的对
照组。
(4)由图 2 可知,固定化酵母接种量为 15%时对应的酒精含量值达到顶点的最大值,接种量
超过 15%,酵母菌呼吸的中间产物大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导致酒精产量降低。
(5)固定化酵母更适于甜菜糖液的发酵环境,可以通过缓慢提高发酵液糖度提高固定化酵母
对发酵糖液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提高发酵效率的目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和酒精发酵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过程
的细节和题干要求分析答题,并能够根据曲线图找出最适宜酒精发酵的接种量。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 Bt 毒蛋白在害虫的消化道
内能被降解成有毒的多肽,最终造成害虫死亡,因此 Bt 基因广泛用于培育转基因抗虫植物。
(1)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所需的目的基因来自________的基因组,再通过 PCR 技术扩增。PCR
反应中温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加热到 90~95℃的目的是______,然后冷却到 55—60℃使
引物与互补 DNA 链结合,继续加热到 70~75℃,目的是___________。
(2)限制酶主要是从_______中获得,其特点是能够识别 DNA 分子某种________,并在特定位
点切割 DNA。
(3)科研人员培育某品种转基因抗虫棉的过程中,发现植株并未表现抗虫性状。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至少答两点)
(4)在基因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的首端和尾端必须含有_______这样目的基因才能准确表达。
【答案】 (1). 苏云金芽孢杆菌 DNA 解链(变性、解旋、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 (2).
的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Taq 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3). 原核生物(或
微生物) (4). 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5). 所转的基因未成功导入 (6). 导入的基因未能
准确表达 (7). 启动子和终止子
【解析】
(1)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所需的目的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组。PCR 反应中加热到 90~
95℃的目的是使 DNA 解链(变性、解旋、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冷却后继续加热到 70~
75℃,目的是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从引物开始延伸子链(Taq 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
成)。
(2)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或微生物)中获得,其特点是能够识别 DNA 分子某种特定的核
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 DNA。
(3)科研人员培育某品种转基因抗虫棉的过程中,发现植株并未表现抗虫性状。可能是所转的
基因未成功导入,也可能是导入的基因未能准确表达。
(4)在基因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的首端和尾端必须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这样目的基因才能
准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