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年级理科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B.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 DNA 和 RNA 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D. DNA 与 RNA 在细胞内存在的部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
嘌呤)T(胸腺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
嘌呤)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详解】A、核酸分子的一条链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都是磷酸二酯键,A 错误;
B、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 错误;
C、DNA 和 RNA 都能携带遗传信息,C 正确;
D、DNA 与 RNA 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不同,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RNA 主要存在于
细胞质,D 错误。
故选 C。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 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可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C. 胃蛋白酶适合在低温和 pH 为中性条件下保存D. 动物细胞中,DNA 聚合酶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 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
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少部分酶是 RNA,其合成场所主要
是细胞核,A 错误;
B、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内、体外均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B 正确;
C、胃中存在胃酸,故胃蛋白酶适合在低温和 pH 为酸性条件下保存,C 错误;
D、动物细胞中,DNA 聚合酶参与 DNA 的复制,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部分存在于线粒体、
叶绿体中,D 错误。
故选 B。
3.下列有关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
DNA 和呈红色的 RNA
B. 在观察叶绿体试验中,可撕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原因是下表皮中叶绿体较大,易
观察
C. 在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时,用低倍镜就可较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
D. 在“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只有脂肪的鉴定必须用到显微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
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
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能使 RNA 呈红色。
2、观察 DNA 和 RNA 在口腔上皮细胞中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液染色,DNA
被染成绿色,RNA 被染成红色,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的细胞核和红色的细胞质。
【详解】A、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细胞核和呈红色的细胞质,在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不到 DNA 分子和 RNA 分子,A 错误;
B、菠菜叶子背阳面颜色一般比较浅,细胞所含叶绿体少,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时,取菠菜叶
稍带叶肉的下表皮,是因为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大而少,B 错误;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在低倍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C 正确;
D、在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中,只有脂肪鉴定要用到显微镜,但脂肪鉴定不一定需
要显微镜,如检测组织样液中脂肪不需要显微镜,D 错误。
故选 C。
4.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雌蕊、雄蕊的形成由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
B. 萨顿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正常情况下,女性红绿色肓携带者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 2 个致病基因
D. 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基因不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伴 X 隐性遗传):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
色体上。
【详解】A、豌豆的花为两性花,其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A 错误;
B、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 错误;
C、正常情况下,女性红绿色盲携带者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复制,其一个初级卵母
细胞中含 2 个致病基因的致病基因母亲,C 正确;
D、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和 DNA 复制,DNA 加倍,染色体没有加倍,D 错误。
故选 C。
5.研究发现,某种水稻害虫的基因 X 发生突变后产生了抗药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一定导致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B. 基因 X 的突变导致嘌呤数与嘧啶数的比值发生了改变
C. 基因 X 的突变为害虫的进化提供了方向
D. 农药的使用使基因 X 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
(1)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
(3)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详解】A、基因突变一定导致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A 正确;
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嘌呤数与嘧啶数的比值发生改变,B 错误;
C、自然选择为害虫的进化提供方向,C 错误;
D、农药的使用将抗药性变异筛选出来,D 错误。
故选 A。
6.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的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变化
B. 芽能合成生长素,扦插时保留芽容易生根存活C. 激素调节存在于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D.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某些特定器官中合成,运送到相关部位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2、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激素的含量是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而不断变化的,A 正确;
B、幼嫩的芽能合成生长素,扦插时保留芽容易生根存活,B 正确;
C、激素调节存在于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C 正确;
D、植物激素并不是由特定的器官合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
用部位,继而发挥作用,D 错误。
故选 D。
7.图一为适宜情况下某植物幼苗叶绿体中某两种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1)植物光合作用中 ATP 的生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有氧呼吸中[H]的生成场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若 T1 时突然增加 CO2 浓度,则短时间内物质 A、B 相对含量均增加,A、B 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ADP、C3 或 C5);若 T1 时突然降低光照强度,则
短时间内物质 A、B 相对含量也会增加,此时 A、B 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DP、C3 或 C5)。
(3)某研究小组同学绘制的该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气孔开放程度)
与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停止供水时,气孔开度下降直接导致光合作用中
_____________反应受阻,使得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 细胞质基质 (3). 线粒体基质 (4). C3
(5). ADP (6). ADP (7). C3 (8). 暗 (9). 叶绿素被分解(或合成速率变慢或停止),
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
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 ATP 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 和[H]用于暗反应
阶段 C3 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
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1)光合作用光反应中,ADP 与 Pi 反应形成 ATP 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暗反应消耗 ATP,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生成[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生成是[H]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2)若 T1 时刻突然升高 CO2 浓度,CO2 固定加快,C3 生成增加,短时间内其去路不变,造
成 C3 含量上升,C5 含量下降,同时由于 C3 含量增加,还原加快,ATP 消耗增加,ADP 生成
增多,故 A、B 分别是 C3 和 ADP;若 T1 时突然降低光照强度,光反应减弱,生成[H]和 ATP
减少,ADP 消耗下降而含量上升,故 A 表示 ADP;光反应生成的[H]、ATP 下降,C3 还原下
降,短时间内 C3 生成不变从而积累,故 B 为 C3。
(3)停止供水时,气孔开度下降,植物吸收的 CO2 量减少,使图中暗反应过程受阻,导致光
合速率迅速下降;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因为缺水,叶绿素的合成速率变慢(或停止或叶绿
素被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所以叶片发黄。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
8.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健康人体内神经递质 5-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突触间隙中的含量比较高,缺
乏该物质会使人情绪低落、紧张易怒,而易患抑郁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递质在细胞中合成后,储存在_____________中,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
经递质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释放出来,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2)冬季气温降低,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冬
季气候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该过程中
存在的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调节.人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
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研究发现,突触小体会摄取部分刚分泌出去的 5-羟色胺,据此推测抗抑郁药是通过
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该过程,从而____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
突触间隙 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有些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 5-羟色胺含量正常,推
测病因可能是相应受体因与抗体结合而无法发挥作用,则该病与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病机理一
致( )
A.过敏反应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胞吐 (3). 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4). 神经-体液 (5). 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后灭活 (6). 抑制 (7). 增加 (8). 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
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
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
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1)神经递质在细胞中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出来,作 一种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2)冬季气温降低,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的蒸发、皮肤
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冬季气候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
为状态的紊乱,该过程中存在的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
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后灭活。
(3)缺乏 5-羟色胺会使人情绪低落、紧张易怒,而易患疑虑症。据此推测,抗抑郁药应通过
增加 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应抑制突触小体摄取部分已经分泌出去的 5-羟色胺,
从而增加突触间隙 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有些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 5-羟色胺含量
正常,推测病因可能是相应受体因与抗体结合而无法发挥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是抗体
对自身结构造成破坏,属于自身免疫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难度适中。
9.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现用纯合的高茎紫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
个体杂交,F1 均表现为高茎紫花,F1 自交产生 F2,F2 有四种表现型:高茎紫花 162 株,高茎
白花 126 株,矮茎紫花 54 株,矮茎白花 42 株。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之间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关于(1)的判断,将 F1 与亲本矮茎白花杂交,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3)从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控制花紫色与白色的遗传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4)若该植物为 XY 型性别决定,控制高茎与矮茎位于 X 染色体上,让 F1 高茎紫花相互杂交,
F2 中雌性个体 表现型有________种。
【答案】 (1). 遵循 (2). F2 中高茎:矮茎=3:1,紫花:白花=9:7,且 F2 中高茎紫花:
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 高茎紫花:高茎
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3:1 (4). 两 (5). 两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加
入不同的配子中,研究对象是一对相对性状。
2、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在 F1 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研究对象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要求控制两对或两对相对性
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能彼此对立的,这是基因自由组合的前提。每对相对性状都
的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根据 F2 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紫花:白花=(162+54):(126+42)=9:7,是 9:3:3:1 的变式,可知花色是受两对等位
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
21:9:7,可知控制株高和花色的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根据 F2 中高茎:矮茎=3:1,紫花:白花=9:7,且 F2 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
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可知控制株高和花色的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
(2)为了验证关于(1)的判断,将 F1 与亲本矮茎白花杂交,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
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3:1,则假设成立。
(3)由分析可知,控制花紫色与白色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4)若该植物为 XY 型性别决定,控制高茎与矮茎位于 X 染色体上,让 F1 高茎紫花相互杂交,
F2 中雌性个体的表现型只有紫花高茎、白花高茎两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
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0.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所示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
度对牧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
密度的调查结果。
(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狭翅雏蝗密度在_________(头/m2)时,对
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
(2)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e 点与 a 点相比,种群是否________发生变化。
(3)图中 e 点时引人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生物防治除引入天
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答两点)。
(4)g 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坏平衡,处于 K 值(即环境容纳量)。K 值是指
________。
【答案】 (1). 牧草产量 (2). 5 (3). 样方法 (4). a、b、c、d (5). 是 (6).
引入与该生物有利于人们的竞争者、引入该生物的寄生者 (7).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
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图乙为农
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图中在 a、b、c、d 点
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
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在
图中 e 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了生物防治。
【详解】(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牧草产量=牧
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当狭翅雏蝗密度在 5 头/m2 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
产量会增加,对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
(2)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跳蝻等),故对蝗虫的
幼虫跳蝻进行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由于农药防治中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
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故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 a、b、c、d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e
点与 a 点相比,种群密度降低,种群中抗药性的基因频率上升,种群是已经发生变化。
(3)生物防治除引入天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引入与该生物有利于人们的竞争者、引入
该生物的寄生者等。
(4)g 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坏平衡,处于 K 值(即环境容纳量)。K 值是指在环
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估算种群密度 方法、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掌握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以及生物防治的措施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的[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的流程是: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鉴定。请
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根据胡萝卜素分子式中________________数目,可将其分为三类。
(2)在萃取胡萝卜素过程中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_________作为萃取剂,
不选用另一种的理由是________。
(3)对萃取液浓缩的目的是__________,一般可用________装置进行。
(4)对提取的胡萝卜素鉴定的方法是_________,图一中对胡萝卜素鉴定的装置,正确的是
________。
(5)为了验证得到的萃取物是否是胡萝卜素,某同学将叶绿素 b、叶绿素 a、叶黄素、萃取物
和色素混合液(含叶绿素 b、叶绿素 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依次点样在滤纸的 1、2、3、4、
5 位置(如图二所示),并进行分离,滤纸条上各色素带的位置为________(填字母)时,即
可说明该萃取物最可能是胡萝卜素。
【答案】 (1). 双键 (2). 乙酸乙酯 (3).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
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答案合理即可) (4). 将萃取剂和胡萝卜素分开(或挥发萃取剂,
得到胡萝卜素) (5). 蒸馏 (6). 纸层析法 (7). B (8). D
【解析】
【分析】
1、胡萝卜素的特性:(1)一分子的 β-胡萝卜素在人或动物的小肠、肝脏等器官内被氧化分解成维生素 A,用于治
疗夜盲症、干皮症等。
(2)胡萝卜素可以划分为 α、β、γ 三类,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分子式中碳碳双键的数
目。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用油炒胡萝卜时,应多加些油,便于人体吸收。
(3)胡萝卜素的颜色和主要吸收的光谱分别是:橙黄色和蓝紫光。
(4)胡萝卜素 作用:胡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缺乏维生素 A 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胡萝卜素可
用作食品色素;天然胡萝卜素还具有使癌变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的作用。
2、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提取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尿素-胡萝卜素;
常用纸层析法对提取出的胡萝卜素进行鉴定。
【详解】(1)根据胡萝卜素分子式中碳碳双键的数目,可将其分为三类。
(2)在萃取胡萝卜素过程中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
不选用另一种的理由是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且具有较高的沸点,而乙醇为
水溶性有机溶剂且沸点比乙酸乙酯更低。
(3)对萃取液浓缩的目的是将萃取剂和胡萝卜素分开(或挥发萃取剂,得到胡萝卜素);一
般可用蒸馏装置进行。
(4)对提取的胡萝卜素鉴定的方法是纸层析法;由于滤纸不能贴近色谱容器,滤纸两端不能
相接触,层析液不能没过样品原点,故对胡萝卜素进行鉴定正确的装置是 B。
(5)为了验证得到的萃取物是否是胡萝卜素,某同学将叶绿素 b、叶绿素 a、叶黄素、萃取物
和色素混合液(含叶绿素 b、叶绿素 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依次点样在滤纸的 1、2、3、4、
5 位置(如图二所示),并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在滤
纸条上的扩散速率也不同,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其次分别是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
所以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因此滤纸条上各色素
带的位置为图中的 D 时,即可说明该萃取物最可能是胡萝卜素。
【点睛】本题考查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胡萝卜素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步骤,把握色素分离的原理和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苦荞是一种有名 经济植物,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血脂等功效。CHS 是合
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酶。有人把经修饰的 CHS 基因导入苦荞细胞中,培育高产黄酮苦荞品
系。按图示回答:
的
的(1)将修饰后的 CHS 基因与 Ti 质粒连接成重组 Ti 质粒的酶称为________________,这种酶
主要有两类,恢复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其中能“缝合”平末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将修饰后的 CHS 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用此方法的受体
植物细胞可以释放出_____________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细胞。如果是单子叶植物常采用的导
入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检测转基因苦荞培育是否成功,个体水平上可以比较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鉴定。
【答案】 (1). DNA 连接酶 (2). 磷酸二酯键 (3). T4DNA 连接酶 (4). 使目的基因
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5). 农杆菌转化法 (6). 酚类 (7). 基因枪法 (8). 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的黄酮类化
合物的含量(或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细胞中 CHS 含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表示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细胞的过程,③
表示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详解】(1)过程①中将修饰后的 CHS 基因与 Ti 质粒连接成重组 Ti 质粒需要 DNA 连接酶;
这种酶主要有两类, 恢复的化学键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其中从 T4 噬菌体中分离
得到的的 T4DNA 连接酶能“缝合”平末端。
(2)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遗传
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3)图中将修饰后的 CHS 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农杆菌转化法;用此方法的受体植
物细胞可以释放出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细胞;如果是单子叶植物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是基
因枪法。
(4)检测转基因苦荞培育是否成功,个体水平上可以比较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的黄酮类化
合物的含量(或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细胞中 CHS 含量)进行鉴定。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关细节,掌握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