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0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Word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0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Word解析版)

ID:439089

大小:701.2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青岛西海岸新区高中 4 月模拟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 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 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 除;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 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 B. 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 D. 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由此可知,最合 理的推论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故 C 正确;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 男耕女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 A 错误;汉代开始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故 B 错误;井田制 是集体耕作,故 D 错误。 3.《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 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 A. 大土地所有制 发展 B.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 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 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 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这一 现实认可,D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 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 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 选项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材料未涉及,C 选项排除。 4.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 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 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 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 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故 B 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 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 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 A 选项错误;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 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溯各家 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 D 选 项错误。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 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A. 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的B. 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 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 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 项正确。B 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 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 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 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 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 的方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6.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 A. 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 C. 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 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政府不同程度参与近代企业的创建,故 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清王朝 的经济政策,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到的四大毛纺织厂并非以官府资本为主,故 B 不符 合题意;民族工业最大困境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故 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7.1916 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 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 知,当时中国A. 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 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 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 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916 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 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 选 项符合题意;A 选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B 选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D。 8.-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 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 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 历史事件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C. 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让一个在野党变成执政党,是指国民党,一个少数精 英的年幼的党变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指共产党,故该事件为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以打倒帝国主义及铲除军阀势力为目标,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故 A 项正确。B 项为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 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排除。D 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 9.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可以推知 A. 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 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 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 B 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 项 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 1952 年己完成,C 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 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 项错误。 【点睛】相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料多,角度杂,科学、熟练掌握建国后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10.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1949 年以前 部分学者 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 1952 年 6 月 毛泽东 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0 世纪 50 年 代 中华全国体育总 会 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 退会 A. 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建国前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根据题干中的“救国”等信息可知, 体育事业的主题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故 A 项说法正确;表格中建国前的体育并不是 张扬国威的表现,故 B 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中的体育并未全是“人民”的体育,有着特殊 的时代背景,故 C 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的体育并未完全体现教育功能,而更多的是政治 意义,故 D 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11.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 方哲学的基础。这说明 A. 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 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它的文明 C. 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 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 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 D 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 A 错误;材料未对 比希腊文明和其它地区的文明,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人文主义传播,故 C 错误。 12.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 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 明 A. 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 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C. 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 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但丁认为中枢的、宫廷的俗语是光辉的,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 说明其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故 D 选项正确;俗语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体现, 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 局限性,而不是体现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故 C 选项错误。 13.1928 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 “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 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 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 A. 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 【答案】D 的【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斯大林采用强制手段收购粮食,实际上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余粮收集制的影响,说明其思想基础仍在,因此 D 选项正确;此时大规模农业集体化 尚未实行,A 选项错误;B 选项不符合当时苏联史实,排除;C 选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排除。故选 D。 14.1920 年底,李达发表《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有阶级特权 的旧社会,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非妥协的直接”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 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 动。”这表明他认为,巴黎公社 A. 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 B. 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 造成了社会的极大破坏 D.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 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这表明李达重视巴黎公社的经验,即巴黎公社是无产阶 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故 D 正确;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A 错误;引发 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史实,故 B 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巴黎公社的破坏作用,故 C 错误。 15.如表为二战后美国部分科研机构或职位设立时间表 该表格说明,二战后美国 A. 国家干预继续推行 B. 科技发展主要服务冷战 C. 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D.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诞生 【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中二战后美国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属于美国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体现,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技与冷战的关系,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科技在 世界的地位,故 C 不符合题意;美国知识经济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不符合题意。故 选 A。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 1095 年)有一则笑话: 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 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 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 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 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 材料三 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 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 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 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 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 ——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 (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 (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请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1)用来研究中国沙糖的历史。第一则史料,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是 糖浆状态;第二则史料《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证明了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 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第三则史料《农桑辑要》中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 是沙糖的最终形态。 (2)真实。第一则源于笔记文笑话集,反映了一个时代日常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 宋代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 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资料。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 罗的长篇游记,世界学术名著之一,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典籍。记载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 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认为沙糖是流质的,正与前两 则信息吻合。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符合历史孤证不立的一般原则。所以关于沙糖的叙述是真实的。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沙糖 材料”可知,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沙糖的 主题。由材料“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可见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是糖浆状态; 由材料“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可见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 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 由材料“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可见《农桑辑要》中展 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是沙糖的最终形态。 (2)第一则源于宋代笔记文笑话集,以 “亲历”、“亲见”和“亲闻”来反映了宋代日常生 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长篇游记, 记载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官修农书,认为沙糖是 流质的,正与前两则信息吻合。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符合历史孤证不立的一般原则。所以 关于沙糖的叙述是真实的。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 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 经典,形成夸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 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迷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 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夸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 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 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成丰年间,夸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井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 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连”,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 经皆圣人忧惠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 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 【答案】(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 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 的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 (2)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 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 【解析】 【详解】(1)区别,根据材料“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 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夸文经学”可知,文字和传本不 同,即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根据材料“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等信息可知, 研究方法不同,即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根据材料“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 生的早晚排列”“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 排列”等信息可知,对六经性质和排序方面的认识不同;根据材料“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 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夸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等信息可知,对孔子 的评价不同。原因,根据材料“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服务现实政治需要;根据材料“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 典”可知,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之一 是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可知,魏源思想特点之 一是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根据材料“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 以经术为治术”可知,魏源强调经世致用。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文经学注 重服务现实政治,材料二所述魏源思想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魏源还强调经世致 用,这有利于推动传统儒学的更新和发展,同时经世致用的思想促进近代有识之士面向世界, 向西方学习,迈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一步。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和《东方杂志》分别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 20 世纪初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十八世纪”的应用范围始终与世界历史 发展相联系,而中国并未与这一词汇发生直接关联。以下表格是《申报》与《东方杂志》在 1905 至 1911 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体刊载情形。——据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中国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要求:表述成文, 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答案】水平三:能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 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 层次 1:说明晚清中国媒体为何注重塑造“十八世纪”。若从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的深 化;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等角度阐释时代背景,表述合理可。 层次 2:说明晚清中国媒体塑造“十八世纪”的主要特点。若从年份相对集中(1905 年、1911 年刊载数量相对较多,反映其深受中国社会变动影响);涉及面较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 度阐释刊载特点,表述合理可。 层次 3:说明晚清中国媒体塑造“十八世纪”产生的历史影响。若从促进开启民智、 启迪新知;推动近代化(如促进西学传播、为辛亥革命提供有利条件等);促进报刊业发展等 角度阐释历史影响,表述合理可。 水平二:能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解 释基本合理。 水平一: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解释较为合理。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中国媒体注重塑造“十八世纪”的世界,因为“十八 世纪”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纪潮流,西方先进国家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工业革 命并对外扩张;而“十八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潮流,并将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而晚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地探 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全方位变化,也说明向西方学习经 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过程;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媒体的频繁宣传,其 目的是开启民智,唤醒国人。 19.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04 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 1910 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 24 个。工 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 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 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 年底,革命浪潮从 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 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 ——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 材料三 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 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 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 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 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 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 年 2 月 6 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 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埠, 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2)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 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发生地)革命基础较好;北伐胜 利进军。 (3)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历史意义:促进南北交通,推动社会经济 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增强民族自信 心,振奋民族精神。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904 年”,结合所学,当时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由材料“1904 年商 部开始劝办商会”,可得出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由材料“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可得 出收回利权运动;由材料“振兴工商”,可得出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2)由材料“1926 年底”,结合所学,可得出北伐胜利进军;从武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基础革命基础较好等方面归纳。 (3)关于“有利因素”,由材料“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结合所学, 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由材料“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可得出苏联的援助;由材料“工 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可得出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关于“历史意 义”,可从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和提振民族精神等方面作答。 20.下表是世界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变化大事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盛斌、黎峰的《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金融体系变革》 采用一个新的尺度,对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答案】示例一: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国际金融体系。 的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拥有广大 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是世 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 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 以美元本位制为标志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国等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 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 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应运而生。它规定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 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金融体系。 20 世纪 70 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 的责任,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 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示例二:英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是世 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 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 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一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国等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 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 年夏,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 多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体系。 20 世纪 70 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 的责任,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 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在 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示例三:19 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拥有广大的 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816 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建立并 的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除英联邦国家与英镑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外, 许多国家都确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国际金融体系处于混乱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国等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 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 年夏,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它规定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 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20 世纪 70 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 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 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金融体系呈现出多 元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近现 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划分依据。材料主要体现了世界 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变化,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以金本位制为标志 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可以选择英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等,结合所学近现代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