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银川市 2020 年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
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
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 0. 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在
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豪侠小说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影响甚大。表面上武侠小说家大都推许司马迁的《史
记·游侠列传》,可真正激发其灵感和想象力的是唐代豪侠小说。作为武侠小说根基的行侠主
题,行侠手段以及侠客形象刻画,早在唐代小说家笔下就已初具规模。后人对唐传奇的评述,
如“莫不宛转有思致”(洪迈《容斋随笔》),“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赵彦卫《云麓漫
钞》),“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都适应于豪侠小说。后世
文人之赞叹并模仿《聂隐娘》《虬髯客传》等,不只是因其大快人心的行侠故事,更因其不可
多得的“文采与意想”。
“文采与意想”无法复制,行侠故事则不难模仿。明人李昌祺《青城舞剑录》一篇,颇
有上追唐人之意,其中既不乏“平生智谋满胸中,剑拂秋霜气吐虹”、“芙蓉出匣照寒铠,上
带仇家血影光”之类的诗句,也有“饮酣气豪,论议蜂起”之时,叙事也还曲折有趣。照理
说“史才,诗笔,议论”三者兼备,可就是没有唐人小说的神韵,反而显得矫揉造作。
明清文人传游侠,对打斗场面大都点到即止。既然场面描写让位于事件叙述,当然很少“宛转有思致”者;不过,长处在于精练含蓄,用隐而不露的笔墨来表现隐而不露的游侠,有时
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同时期用白话撰写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对侠客打斗场面的描写日
益精细生动,而文言小说则满足于使用侧笔。单是一句“客提僧头掷地”(乐钧《耳食录·葛
衣人》),或者指髑髅百枚日“此世间不义人也,余得而诛之”(《青城舞剑录》),固然也能
显侠客神勇,可读者则意味索然。武侠小说的魅力主要不在于侠客惩恶的“结果”,而在于惩
恶的“过程”——正是这变幻莫测的打斗过程的描写,最能发挥作家的艺术才华,也最能体
现读者的鉴赏趣味。明清文言小说家很少在这方面下功夫,大致袭用唐代豪侠小说的伎俩,
其技击“殆唐代剑客之支流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不能说明清两代没有好的用文言
写作的豪侠小说,可因其忽略“武”的表现,在“侠”的观念上也没有大的突破,故很难与
《三侠五义》之类白话体侠义小说争雄。
不只传侠客的文言小说家无法摆脱唐代豪侠小说的束缚,在话本中述侠者,也不难辨认
出唐人的影子。不说那些经过替换变形因而需要仔细辨认者,单是直接袭用或改造加工原有
情节的作品,就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唐宋豪侠小说的魅力。以“三言二拍”为例,其很多篇目
基本上袭用唐代豪侠小说的情节,只不过把文言演为白话,并略作铺述加工。如《初刻拍案
惊奇·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正话部分虽系凌濛初独创,入语部分却详细引
述了《红线传》《聂隐娘》《崔慎思》等诸多唐宋豪侠小说;且韦十一娘之行侠故事,仍令人
怀疑是入话部分所述“从前剑侠女子的事”的遥远回声。“侠客从来久,韦娘论独奇。双丸
虽有术,一剑本无私”——此篇的魅力不在于“行侠”,而在“论侠”。作者借韦十一娘畅论
剑术源流、侠客责任以及行侠权宜,几乎可作一篇《侠客论》读。论者虽对唐人创造的侠客
形象略有褒贬,可议论中无论如何离不开聂隐娘、虬髯客们。而这正是话本小说家的共同命
运,不是没有超越的愿望,可一举手一投足,仍然很难越出唐人设下的“规矩”。
可以这样说,明清文人心目中的“侠客”“剑侠”“剑仙”,主要源于唐代小说家的艺术
创造,而不是《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为游侠作传,但
历代文人对游侠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弱。而唐代豪侠小说的出现,更为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
楷模。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戏曲,只要涉及游俠,就很难完全摆脱唐代豪侠小说的影响。
(选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豪侠小说在主题和侠客形象刻画上,为后世武侠小说提供了参照。
B. 唐代豪侠小说受到后人的赞叹,主要原因是故事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C. 明清小说家对打斗场面的处理,有的点到为止,有的描写精细。D. 明清小说家通过多种方法,挖掘利用了唐宋豪侠小说的文本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唐宋豪侠小说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武侠小说的影响,进行多角度论述。
B.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D. 文章在分析明清武侠小说的创作时,既指出其取得的成就,又指出其不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唐宋的豪侠小说,还是明清时的文言、白话类武侠小说,不乏优秀作品。
B. 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在“武”的层面要精彩生动,在“侠”的层面要有所超越。
C. 前代艺术家的伟大成就,对后人来说,既是丰富的宝库,又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D. 虽然游侠始终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但是历代文人和普通民众对其一直热情不减。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 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B 项,原文中是“后世文人”,不是“后人”;“受到赞叹”是《聂隐娘》《虬髯客传》等一小
部分唐宋豪侠小说,而非全部;“主要原因”不符合文意,原文中有“不只是因其大快人心
的行侠故事,更因其不可多得的‘文采与意想’”的表述。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性”错误,论述类文本中,案例和文献的使用,最主
要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的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 项,“游侠始终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于文无据,文中提到了《汉书》作为官修史书是有记
载的。“普通民众”的热情文中也没有提及。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
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
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
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映 3 天,总票房已突破 7 亿元,网络评分 8.7 分以上,票房口碑双双火爆的国产动画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成为这个暑期最火的国产电影。
这位小哪吒,到底为什么这么火?首先是其敢于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电影里的哪吒顶
着黑眼圈,大板牙、塌鼻子,手插裤袋,说起话来一副“混不吝”的样子。但也正是这个丑
丑的、充满娱乐性的形象,击中了年轻观众的萌点。导演饺子对哪吒的个性也进行了大刀阔
斧的改编。没有哪吒闹海,没有削肉还母,换成的是“逆天改命”的不屈不挠。生而为妖的
哪吒从小饱受成见,遭人欺凌却渴望为人接受,表面个性十足,内心却十分孤独,他有血有
肉,在某些时候,像极了生活中曾经迷茫的你我。
改变最大的应该是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妇,尤其是父亲李靖,变成了一个耐心有爱,为了
妻子孩子甘愿牺牲的好父亲,这与传统的李靖形象大相径庭。母亲则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
强人”,在忙公务之余也不忘陪伴孩子,每次哪吒有可能被处决时,她都第一时间站出来护着
他。这对模范父母的形象,勾起观众对现代教育的探讨:当你的孩子遭到嫌弃,不被理解,
身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他?如何用爱化解他的孤独?
影片在制作方面也令人惊喜,与好莱坞一流动画相比毫不逊色。影片参与的制作人员超
过 1600 人,最初全片有 5000 多个镜头,是普通动画电影的 3 倍,导演反复挑选后留下了 2000
个镜头。成片中 1318 个特效镜头,占到全片的 80%,用了全国 20 多个特效团队协作,结尾的
几个大特效段落仅测试时间都在 3 个月左右。(摘自《广州日报》2019 年 07 月 29 日)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国产动画应当充分挖掘的文化内核。我国早期动画独树一帜,大多着
力于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名著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传统风格的“中国
动画学派”,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等一批佳作。然
而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动画陷入了迷茫期,国产动画受众流失严重,国内青少年动漫受众市
场不断萎缩。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自己投身动画行业,就缘于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的水墨动画所深深震撼。可当他成名后再拜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却感到失望:中国动
画人关心的不再是艺术性,而是对日本“按件计酬”的动画流水线很感兴趣。民族的即世界
的,中国动画人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二次元世界中表达出符合中国人
价值观的文化理念,在动画行业中建立起文化自信。
(摘自“光明网”2019 年 12 月 27 日)
材料三: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日本动漫形象,如
铁臂阿童木、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等,对各国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动漫已经成为日
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日本政府把动漫输出提高到外交层次,视为展示日本良好形
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006 年 4 月 28 日,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发表《文化外交新
设想》的演讲,提出以日本动漫等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战略。他于 2007 年组织设立
了国际漫画奖,用以奖励外国漫画家,旨在掌握这一奖项标准的制定权,力图把国际漫画奖
打造成为动漫界的诺贝尔奖。
(摘自叶淑兰《日本文化软实力:生成与借鉴》,《社会科学》2015 年第二期)
4. 下列选项中,对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描述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创作者对哪吒形象的颠覆性设计。
B. 电影每个桥段的特效制作都精益求精,过程都在 3 个月左右。
C. 电影涉及到的家庭教育问题,对当今的父母有现实意义。
D. 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主动摈弃了“按件计酬”的工作风格。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中国动漫发展迅速,可以与好莱坞一流作品平分秋色。
B.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艺术生涯,和中国水墨动西有很深的渊源。
C. 传统文化是动漫制作的宝库,是中国动画走出迷茫期的关键。D. 日本通过打造国际漫画奖,促使动漫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
6. 中国动漫在发展中需要汲取哪些方面的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4. C 5. B
6. 创作者方面:要有创新精神,注重娱乐性;赋予动画角色时代气息,触动观众共鸣。技术
制作方面:提升动漫的技术含量,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挖掘传统文化方面:充分挖掘
传统文化的内核,坚持民族风格,建立文化自信。政府方面:高度重视,把动漫输出提升到
文化战略的高度;创作经典形象,吸引各国青少年;设立国际动漫奖,掌握话语权、标准制
定权。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以偏概全,原因有很多种,“颠覆性的设计”仅是其中之一;
B 项,扩大范围,原文是“结尾的几个大特效段落仅测试时间都在 3 个月左右”,而不是全部
“每个桥段”;
D 项,曲解文意,“按件计酬”现象是宫崎骏来华后观察到的现象,并没有说《哪吒之魔童降
世》在制作过程中主动摈弃了“按件计酬”的工作风格。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哪吒》的技术制作方面与好莱坞相比毫不逊色。
C 项,曲解文意,首先,静态的“传统文化”不能“帮助”中国动画走出迷茫期;其次,“关
键”的说法于文无据;
D 项,“日本通过打造国际漫画奖,促使……”强加因果。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中国动漫发展经验”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哪
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关键句主要有:“敢于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正是这个丑丑的、
充满娱乐性的形象,击中了年轻观众的萌点”“导演反复挑选后留下了 2000 个镜头。成片中
1318 个特效镜头,占到全片的 80%,用了全国 20 多个特效团队协作,结尾的几个大特效段落
仅测试时间都在 3 个月左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国产动画应当充分挖掘的文化内核”“民
族的即世界的,中国动画人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二次元世界中表达出
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文化理念,在动画行业中建立起文化自信”。借鉴日本动漫制作方面:“动
漫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日本政府把动漫输出提高到外交层次,视为展
示日本良好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他于 2007 年组织设立了国际漫画奖,用以
奖励外国漫画家,旨在掌握这一奖项标准的制定权,力图把国际漫画奖打造成为动漫界的诺
贝尔奖”。据此从动漫创作者、技术制作、挖掘传统文化和政府几个层面分条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李敬泽
《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吴国大举伐陈,楚国誓死救之;陈乃小国,长江上
的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
风云紧急,战争浩大沉重,它把一切贬为无关紧要可予删去的细节:征夫血、女人泪,
老人和孩子无助的眼,还有,一群快要饿死的书生。
——孔子正好赶上了这场混战,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吃的是清炖野菜,弟子宰予
已经饿晕了过去;该宰予就是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的那位,现在我认为
孔夫子骂人很可能是借题发挥:想当年在陈蔡,这厮两眼一翻就晕过去了,他的体质是差了
些,可身子更弱的颜回还在院儿里择野菜呢,而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正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
依然嘹亮,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身体问题,这是精神问题。
的在这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不止宰予一个,子路和子贡也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
的言论:“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
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丑也若此乎?”
这话的意思就是,老先生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由失败走向失败,
混到这地步,他不自杀不得抑郁症倒也罢了,居然饱吹饿唱兴致勃勃,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
此不要脸乎?
话说到这份儿上,可见该二子的信念已经摇摇欲坠,而且这话是当着颜回说的,这差不
多也就等于指着孔子的鼻子叫板。果然,颜回择了一根儿菜,又择了一根儿菜,放下第三根
儿菜,摇摇晃晃进了屋。
琴声划然而止,老先生推琴大怒:子路子贡这俩小子,“小人也!召,吾语之”。俩小子
不用召,早在门口等着了,进了门气焰当然减了若干,但子贡还是嘟嘟囔囔:“如此可谓穷
矣”——混到这地步可谓山穷水尽了。
孔子凛然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
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黄钟大吕,不得不原文照抄,看不懂没关系,反正真看得懂这段话的中国人两千五
百多年来也没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贡原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此时的我们相差不
远: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而孔子,他决然、庄严地说:真
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此前从没有中国人这么说过,公元前 489 年在那片阴霾的荒野上,孔子这么说了,说罢“烈
然返瑟而弦”,随着响遏行云的乐音,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呆若木鸡,喃喃曰:“吾
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
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
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该说的老先生已经说得透彻,而圣人的教导我们至今并未领会,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
之高地之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但有一点总算证明了真理正在时间中暗自
运行,那就是,我们早忘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
场战争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舞影和低语。
——永不消散。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在困境中的“鼓瑟而歌”,这一行为具有值得探究的文化内涵。
B. 子路、子贡最终在孔子的琴声中,彻底理解了老师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
C. 文章独辟蹊径,巧妙地诠释了经典,犀利评判,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D. 作者以轻松平等的姿态与古人精神往来,进行相亲相近的跨时空“对话”。
8. 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9.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 幽默诙谐,亦庄亦谐。②文白夹杂,大量引用古文,并加以现代词语的
解读。③ 夹叙夹议。
9. ①在战争和困厄中,孔子依然鼓瑟而歌,保持着潇洒从容,保持着乐观坚强。②临难不失
其德,恪守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③内省不改于
道,真理不会因为外在环境而变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的认识和实践。④孔子在困厄
的考验下,知行合一,使他的文明实现了精神的升华。⑤孔子的抉择和坚守,是我们文明的
关键时刻,对中国人来讲至关重要,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的主题,永远都有启示和教育
价值。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彻底理解”对文意理解不准确。文中明确说“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而
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可见子路、子贡没有彻底理解孔子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主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要在通读作
品的基础上,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分析。
语言风格上,“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吴国大举伐陈,楚国誓死救之;陈乃小国,长江
上的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
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我们早忘了两
千五百多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舞影和低语” 形容既严肃又风趣,亦庄亦谐;表现手法上,“子路
和子贡也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的言论:‘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盖君子无所丑
也若此乎?’”“孔子凛然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陈、
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大量引用古文,使文章充满厚重感,“这话的意思就是,老先生
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要脸乎?” 现代白话
的解读使文章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表达方式上,前文以叙述为主,主要叙述陈、蔡之厄中
孔子及其弟子的表现,孔子后三段以议论为主,加入作者的分析和评论,阐明观点,表达看
法,全文夹叙夹议。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
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标题带有探究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文章的标题,通读文章,首先要理解“中国精神”指的是什么,“关
键时刻”又指的是什么。直接点题的句子在倒数第 3 段“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对此我们可以作
如下解读:“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就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可见文章所阐释的中国精
神代表的就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是对“中
国精神的关键时刻”的明确解读。
进一步理解,“穷厄的考验”指的是“孔子正好赶上了这场混战,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
吃的是清炖野菜”,孔子面临战争、困境;“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指的是“年纪最大的老夫
子正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依然嘹亮”“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孔子依然鼓瑟而歌,保
持着潇洒从容,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即孔子所说的“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
德”。文尾“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
舞影和低语”“永不消散”意味着“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永远启示我们,在每一个文明的
关键时刻,我们应如何抉择和坚守。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
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
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
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
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
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
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
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人尊之日丹溪翁。翁自幼好学,
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
复往拜焉。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
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
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时方盛行陈师文、
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
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
出游,求他师而叩之。
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人,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独文:
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余十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于是
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顿着。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展之,
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六月属未,为土大旺,
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尝藉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
正元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
此固高出前代矣。
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
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
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
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选自《名医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B.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C.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D.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谓之避讳。又,特指亡故者之名:人死后书其
名,名前称讳,以示尊敬。
B. 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一个阶层,如士大夫。士,古时还指读书人。文中的
“士”指读书人。
C.经,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方面事物的专著,
文中指医学专著。
D. 亥,古代十二地支和十二月份相配以纪月,十月属亥。具体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
辰、四月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巳、八月西、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丹溪翁勤奋好学,曾跟从乡里的先生学习儒家经典,后因母亲患病,又听从文懿之言,改
学医学。
B. 丹溪翁学医不拘泥于古法,外出拜师学习,弄通了医学典籍,学成归来后治好了一桩疑难
杂症。
C. 丹溪翁喜欢心理辅导,注重细节,凡是有关伦理的问题,都能给人以恳切的教诲和积极的
能量。
D. 丹溪翁的声望气节获得了史书的肯定,他的精神让人感动,但他混迹于医生行列,医学成
就平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顿着。
(2)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于是(那些)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中佩服、嘴上赞誉,几年之内,
他的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
(2)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怎
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呢?【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
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的翻译是: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 “起
度量”“立规矩”“称权衡”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一致,故彼此之间应该断开,排除
AB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 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
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
知识的积累。
D 项,“四月申、七月巳”错,应该是“四月巳、七月申”。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 项,“混迹于医生行列,医学成绩平平”理解有误,“混迹”非贬义,是“杂身其间”, “从
事”的意思。“医学成绩平平”,推论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句,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誉,赞赏;顿,很快。
(2)若,像;殆,大概;直谅,正直诚实;少,轻视、看不起。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
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的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
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
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
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
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
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
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
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
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
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
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
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
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
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受道学,又
到那里去拜师求教。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
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
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 精通一门技艺,用
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
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
订的宏大的二百九十七药方。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不久就领悟了,说:“拿着古代的
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
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 但我家乡的众多先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
过了不久,就全部掌握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丹溪翁家乡拘泥于陈师文、裴宗元的学
说的众医们, 听了丹溪翁的言谈,立即大表惊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许文懿高兴地
说:"我的病大概就要痊愈了吧!"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
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于是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
们,才都心服口服,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
完素、李杲和张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
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
患病又是最多的,六月属未时,是土最旺的时候,土是水的丈夫,土旺水就衰退了,况且肾
水凭借肺金为母,来补其不足。十月属亥时,十一月属子时,正是元气潜藏起来,养其本性,
十来年春天生发的根本。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
史书上称赞他的风范、声望和气概、节操,完全可以使贪婪的人受到感动,使风俗得到
劝勉。丹溪翁在婺州学习并掌握了道学的源流精髓,然后从事了医学。有人由于医事来求见
的话,从来没有不是用保全并修养精神来启迪他们的心志。至于一句话语、一次沉默、一个
行为、一次静处,凡是有关伦理的,尤其能够恳切地给人以教诲,使人振奋、急迫、感慨、
激动、自我鞭策得无暇他顾。左丘明有过这样的话:"仁 爱之人的话,它的益处真是多而又
大啊!"确实如此。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
的朋友,又怎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若耶溪(西施采莲、欧冶铸剑所)
李绅
岚光花影绕山阴,山转花稀到碧浔。
倾国美人妖艳远,凿山良冶铸炉深。
凌波莫惜临妆面,莹锷当期出匣心。
应是蛟龙长不去,若耶秋水尚沈沈。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深情。
B. 颔联具体写到美人与匠人,将婉约与阳刚融为一体,扩大了诗境。
C. 山水是诗中的主要元素,但人也巧妙地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篇幅。D. 诗人通过对若耶溪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情感。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若耶溪有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表层意思是说因为有龙在,所以水深;换句话说,因为积水成渊,所以
蛟龙生焉。深层意思是说这里景美人更美,能让人养心怡性励志。表达了作者由衷 喜爱和
赞美。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怀才不遇的失落情感”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表达的是对若耶溪的喜爱赞美,非怀
才不遇。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尾联“应是蛟龙长不去,若耶秋水尚沈沈”意思是,应该是有蛟龙长期停留在这里,所以溪
水才如此神秘美丽。联系颔联化用的两个典故:西施曾经在若耶溪边采莲、浣纱。凌波荡漾,
映照着美人的妆容。倾国倾城之色虽已远去,但是若耶溪畔仿佛还萦绕着这种旷世的美艳;
欧冶子在若耶山铸过剑。写到美人与匠人,将婉约与阳刚融为一体,尾联蛟龙的联想让我们
自然联想到人,蛟龙生焉的若耶溪有更美的人。表达作者对若耶溪的喜爱与赞美。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
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
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
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
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的(1)《逍遥游》中,庄子评价宋荣子说,整个社会都在赞誉他,他也不因此激励奋进的句子是
“_____”,宋荣子能够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
(2)《师说》中说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_____,_____”两句即
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一句以赋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早,
“______”一句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广。
【答案】(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2)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3) 胡天八月即飞雪 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誉之、劝、即、梨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疫情暴发以来,在各界大力倡导下,拒野味、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全民抗疫要求,
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但 的陋习往往比自然界的病毒更加
顽固,在严厉的防控措施下,仍有一些冒失冒险行为不时出现:有人_____,依然售卖野生动
物及其制品;有人拒戴口罩,我行我素干扰防控劝阻;有人为宣泄情绪,朝路上行人、电梯
按键乱吐口水;有人自作聪明,失信隐瞒重点疫区活动轨迹,可谓 。 这些不文明、不
守规、不诚信的行为,冒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妨害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折射出一些人文明素
质缺少、公德意识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这充分说明,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
新冠肺炎病毒的坚决斗争,也是一场同不文明坏习惯的严肃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盘根错节 铤而走险 不一而足 对抗
B. 积重难返 顶风作案 俯拾皆是 角逐
C. 根深蒂固 铤而走险 俯拾皆是 比试
D. 根深蒂固 顶风作案 不一而足 较量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不诚信、不守规、不文明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
射出一些人文明素质不高、公德意识缺失、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B. 这些不守规、 不诚信、不文明的行为,冒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妨害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折
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C. 这些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
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D. 这些不文明、不守规、不诚信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
射出一些人文明素质不高、公德意识缺失、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
19. 下列句子中,适合写在中国援助海外抗疫物资上,作为“寄语”的一项是
A.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B. 以生命守护生命,把白衣作为战袍。
C.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盘根错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
摇。也说根深柢固。积重难返:积习深重,不易改变。多指恶习或弊端已发展到难以革除的
地步。此处强调陋习的顽固,但又没有达到无法改变的程度,故“根深蒂固”最为合适。
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顶风作案:做与法律法规要求的或社会的主
流方向趋势相对立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文意,此处强调“严厉的防控措施”,“顶风作案”
合适。
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
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
皆是。此处是列举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且举不胜举,故“不一而足”合适。
对抗、角逐、比试、较量,应该从中选择一个和“斗争”对举的词,“较量”最合适。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
划线句有三处语病:“不文明、不守规、不诚信的行为”语序不当,和前面列举的现象有对
应关系,应为“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冒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妨害了疫情防控大局”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应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文明素质缺少、
公德意识不高、陈陋积习难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应为“公德意识缺失、文明素质不高、
陈陋积习难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
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A 项,“冬天”“春天”使用了借喻的修辞,能够使用的语境比较宽泛,用于鼓励人们战胜困
境(疫情)、迎接希望(胜利);
B 项,用于医护人员合适,不适合写在中国援助海外抗疫物资上;
C 项,一般用于对自己国家的努力与付出;
D 项,一般用于对社会民众有贡献的人,对其应该珍惜、保护。
故选 A。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
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
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
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
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推动着他们逆流而上的,是学医时治病救人的拳拳初心,是这袭白衣赋予他们的职责担当;
__________,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更是人性中那种不服输的执念。“病毒扼住了生命的
咽喉,但它决不能使我们屈服”。病毒就像试金石,________。岁月静好时,这爱播撒在日常
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影无形;_________,这爱便汇聚成磅礴的力量,护佑我们跨过一重
重关隘。
【答案】①支撑他们坚守火线的 ②淬炼出人间最纯粹的大爱 ③但疾风骤雨来临【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
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
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
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第 1 空,根据分号可知,所在语境结构对称,仿照“推动着他们逆流而上的”的形式,再参
照“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更是人性中那种不服输的执念”,应填“支撑他们坚守火线的”;
第 2 空,根据“试金石”的比喻以及下句“这爱”等信息,推知此句应表达病毒与爱的关系,
应填“淬炼出人间最纯粹的大爱”;第3 空,根据分号可知前后形成对偶句,参照“岁月静好
时”此处应是反义,表达生活不好的一面,可填“疾风骤雨来临时”。
21.以下是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在武汉疫情期间致 2020 年的高考学子信中的文段。请你根据文
意,以“清华人”开头,另选一个主题,进行续写,字数 80 字以内。
清华人眼中的诗意,是北斗导航系统工程师身着汉服吟咏“松风水月”的温润端方;是
青藏铁路线上“笑迎高原暴风雪,定叫拉萨连北京”的青春豪情;
清华人向往的浪漫,是用脚步翻阅这个国度散落在城市乡野、街头巷尾的故事;是无数个
日夜,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书卷中拥抱岁月山川、在实验室驰骋星辰大海;
清华人 ; 。
【答案】例句:清华人笃信的自由,是不为虚名所动,执着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追求意志
的独立与心灵的富足;是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洗礼,依然会因为美好的事物而热泪盈眶,依然会
对无尽的远方陌生的人们倾尽善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考查类型为续写式。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
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
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
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
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首先,形式上,符合“清华人……的……,是……,是……”;内容上,表达清华人对自己所
从事的研究、所热爱的事业、所追求的生活的理解。其次,对抽象的主题“诗意”“浪漫”
进行理解与诠释,角度不同于一般人,有清华人的思想与境界,体现清华人的精神追求。考
生在选择话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选择“自由”“责任”“使命”等作为诠释的话题。内容要励志,积极向上,语言风格要有诗意、富于激情。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浙江杭州建兰中学的一名班主任给自己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这位班主任在
信中写道:
“这几天有一句诗在我做饭的时候,在我拖地的时候,在我陪孩子玩的时候,在我洗脸
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会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的深沉!
人都有信仰,它不是你平日里高喊的口号,它不是你挂在朋友圈的签名。它,贯穿了你
一生的灵魂。而我的信仰,就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因为我爱脚下这片热土地,我想
告诉我的孩子们,它也应该是你的信仰!”
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看到了这封信,被其中的真诚打动。
在灾难中,应如何认识爱和信仰?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
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
作。
【答案】例文:
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
明日大春,每年,每逢这个冬春更替交换的季节,我都会特意跑到一个离自己所住的地
方很远很远的小山区,到哪里去看迎春花开了没有。
然而,在今年,依然是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里,在当下,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却正在经
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的灾难——新型肺炎。
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
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
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
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
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对于民族的信仰!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种微辞称我华夏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想,在今天的
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疫情危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他,今年 84
岁的高龄,然而当武汉出现疫情危机的时候,依然决然奔赴到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不顾自身的安危,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病毒抗疫之中呢?无非是民族生死
存亡关头的一种对于民族的信仰在支撑着他义无反顾……
他们,谁没有妻儿老小,又有谁真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在疫情发生的第一
时间便舍弃小家,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一场与病毒的鏖战之中。是什么让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
生命安危,甚至放下作为一个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责任投入到这一场与生死赛跑的赛
场呢?无非也是心中的对于民族的信仰使然!
还有他们,我们的警察英雄们。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我想,即使是他们自己不怕,
他们肩上的家庭的责任也不允许他们轻易地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
选择了对于民族的信仰而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对于小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名的人,在这场疫情危机面前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比如
第一个发现疫情的女医生张继先,比如今年 53 岁的蔡志芳,比如……
在这场疫情之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国民的信仰!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
对于民族的信仰,才让我中华民族倔强而顽强的蓬勃富强发展!
明日大春,既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又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此刻的我们,坐在冬的心扉门
槛上,正在渴望投入春天的春暖花开的怀抱之中,我想,武汉的春天也一定是很美的吧,在
中华的大地上,褪去冬日的瑟缩,迎春花将会绽放给我们一个别样美丽的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材料提供了疫情期间一位班主任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与
热爱,也饱含着对学生的殷殷教导与期盼,让我们从深切话语中读懂了一位教师的爱与责任,
感受到在灾难面前,爱与信仰的力量,同时引发思考: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仰?
任务要求“在灾难中,我们应如何认识爱和信仰?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和思考?”,限制写作内容必须抓住“在灾难中,认识爱与信仰”这一核心概念并进行必要的
诠释。这一核心概念,由两个元素构成。“在灾难中”是对时代背景的呼应,也是具体语境
的限定,在此大前提之下,展开对“爱与信仰”多方面的解读。若视而不见,会有跑题之忧。
若在解读中偏颇一方,忽略了“在灾难中”的限定去谈“爱与信仰”,或只谈“灾难”而罔顾
“爱与信仰”,都是偏离题意的。参考立意:(1)民族信仰在灾难中崛起;(2)信仰如明灯,劈开黑暗,照亮前程;(3)在
灾难中筛选信仰;(4)灾难下,是爱和信仰在延续生命(5)爱与信仰助我们勇毅前行;(6)
敬畏生命,拥有信仰
参考素材:
(1)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所在。在疫情面前,这些人如同一棵棵坚
实的大树,迎着漫天风沙,为身后人民换来一方平安。
(2)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一起并肩战斗的不只是武汉、湖北人民,还
有全国人民。“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和人人责无旁贷、人人尽心出力,成为抗击疫
情的全民意志。这种意志,使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又一次得以彰显,使民族凝聚力、民族向
心力又一次得到增强。严峻的考验,可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巨大的
压力,能够磨炼意志,砥砺精神,爆发出惊人的抗压力。
(3)一次灾难会带来哀恸,也会带来共度时艰的温情。一场浩劫会生出疮痍,也会迸发强大
的精神力量。面对灾难,不分军民、不分僧俗、不分地域,相濡以沫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精
神注入更加强大的凝聚力。
(4)广袤的中华大地,56 个民族组成共同的家园。每一处伤痛都是中华儿女们共同的牵挂。
党中央和疫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军民如水情谊在危难中再度彰显;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许多催
人泪下的同胞深情。
(5)世上没有生而为圣的人,也没有生而便伟大的人。然而那些最终伟大的,那些最终被尊
为圣人的人。他们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区别在哪里,是什么让他们最终名列青史,万古流传。
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支撑他们的力量,一种在最严重的困
难面前帮助他们获得胜利的力量,一种使人高贵与伟大的力量,那便是信仰的力量。
(6)这种信仰,不是让人丧失理智的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这是一种象征着人类的坚持与
理想的信仰,象征着人类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信仰,代表着人类不断的探索与追求的信仰。
因为只有这种信仰才能推动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停的进步。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仰,
曼德拉才能在 27 年的监狱生涯生继续前行,甘地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革命思想,孔子才能发
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警示名言。
(7)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无数共产主义的革命先贤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小到个人,
信仰可以使我们可以战胜危险,克服困难,帮助我们找到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大到民族与国家,信仰可以使我们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
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
(8)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然而信仰将我们的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了具有高贵品格
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
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
(9)中国人并非没有自己的信仰,只是我们在灾难面前更加愿意相信自己。因为在我们的神
话中,神明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能帮助我们对抗灾难的神明正是我们自己。在最初的时候,
世界一片混沌,我们从一片黑暗中开天辟地。天若是要塌,我们就炼石补天;山若是挡路,
我们便世代移山。一代人走不完的路,我们就几代人走;一个人完不成的事业,我们就携手
向前。倘若世上真的存在神明,能够感动他们的,也应是这不朽的精神,而不是苦苦乞求!
结构示例:《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议论文文体。开篇从正在面对的新冠疫情灾难说
起,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灾难历史,指出战胜灾难的力量来源于民族的信仰。主体部分采用分
镜头式,展示钟南山、医护人员、警察以及无数抗疫英雄在灾难中勇毅前行的画面,让我们
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更有国民的信仰。结尾回扣开头,以对春天的美好期待结束,首尾圆
和。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
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
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