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 2020 届高三 5 月阶段性抽测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 ▲ 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
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 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
们▲ 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
A. 传承 不伦不类 不厌其烦 B. 传承 不以为然 不遗余力
C. 传播 不以为然 不厌其烦 D. 传播 不伦不类 不遗余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
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
义及用法。
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
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结合“语言”“工具”分析,选用“传
承”。
不伦不类:意思是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颠三倒四。不以为然:
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轻视意)。结合“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说出一些不合语
法规范的句子”分析,修饰“概念和表达”,选用“不伦不类”。
不厌其烦:意思是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遗余力:意思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结合“制
定一些语言规范”分析,选用“不厌其烦”。
故选 A。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杜甫在 11 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
▲ ,▲ 。▲ ,▲ ,▲ ,▲ ,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
①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结起来检讨了一遍
②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
③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
④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⑤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
⑥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
A. ⑥⑤①④②③ B. ②⑥⑤④③①
C. ②①③⑤⑥④ D. ⑥①⑤③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语段主要讲杜甫的经历感悟。分析选项内容,比较②⑥句,很显然②应该为首句;①中的“总结检讨”,
③④⑤⑥为他检讨总结的内容。结合“但”分析,⑥应该在⑤的后面,结合后面“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
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分析,④应该为尾句。
故选 C。
3.下列诗句中,都与端午“龙舟竞渡”有关的一项是
①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②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③着眼静中观,坎止流行耳 ④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⑤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A. ①⑤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意思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
语分析理解诗句内容。
①结合“长绳”分析,应该是拔河比赛;
②结合“冲波”“齐譀”“跃浪”分析,为赛龙舟比赛。
③选自《水竹野十咏·曲水流觞》,讲的是流觞吟咏。
④结合“杨桴击节”“雷阗阗”分析, 赛龙舟比赛。
⑤结合“净滑”“月杖争敲”分析,此为打球比赛。
故选 B。
4.下列对《论语》中有关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
。
为人矣。”
③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
名。《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A. 乐要以仁为基础
B. 乐和礼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
C. 乐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D. 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
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还是分析观点。
C 项,“乐和礼是相辅相成的”错误。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
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
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
什么礼、乐的问题。
故选 C。
5.下列各句中的引用,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史铁生走进地坛,发现此处静谧而悠远,无论渺小如一滴水、一片叶,还
是壮美如参天古木、落日西沉,都自在美好。
B.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人们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刻惦念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
的家、家园和家乡。
C.“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护花”,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本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奔波
于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值得敬佩。
D.“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新时代青年人需要多汲取知识,丰富人生积累,更不可轻狂,要
保持谦虚态度,向前辈学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语境内容分析判
断。D 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这两句
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
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结合语
境内容分析,主要讲新时代青年人的学习态度,诗句引用不合语境。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沈伯和逸事
钱谦益
沈应奎,字伯和,常州武进人也。少有绝力,重然诺,好急难,以豪杰自负。伯和之妻,丹阳邵芳之
女也。芳任侠,为江陵所杀。族人欺其子幼,欲杀之而分其产,聚而围守其庐。伯和集拳勇少年十余人,
为乞丐装,缒墙而入,夺其孤嫠以归。
万历庚戌,伯和官刑部郎。神祖①不豫,召阁臣,至宫门而返。福藩②犹在邸,中外凶惧。福清③谓:
“事不可知,且奈何?”伯和曰:“竭股肱之力,以死卫太子。万一有变,公必死之,请以不肖躯殉公。”
福清要伯和宿朝房,与计事,令大司马列兵围诸王府第,大金吾领缇骑巡徼王城,戎政分部京营兵屯九门,
藩府人不得阑出邸第,中外寂然。伯和衷甲与福清同卧起,示不独生。神祖勿药,乃出。当此时,举朝惴
惴无人色,福清独恃伯和以为强。
出知汀州府,乡人为御史,按部至汀,每夕传鼓入院,指天象示之,曰:“客星犯前星甚急,奈何?”
御史目笑之。已而有梃击之事。伯和于众中责御史,把其袖曰:“此大事,公安得不言?吾向语天象云
何?”顾左右趣纸笔,即堂上起草。御史大惊且惭,执其手,嗫嚅祈少缓,乃趋而出。
伯和为守,考上上,党人罢其官。起为南尚宝司丞,逆奄④时又削籍。余尝访伯和村居,木榻布被,
沽浊醪如饧,饭粗粝棘喉,伯和饮啖自如。床头树铜简二,其高等身。夜分谓余曰:“当持此简,击杀老
魅于朝堂,旋自刑以明国法,何暇与喋喋争嚷毕牍间乎?”俄而执简起舞,有风肃然,晶光闪烁上下,寒
灯吐芒,四壁飒拉。是时伯和年七十余矣。
(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节)
注释:①神祖:明神宗朱翊钧。②福王:万历皇帝三子朱常洵。③福清:叶向高,福建福清人,万历年间
内阁辅臣。④逆奄:魏忠贤。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侠,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
B. 庚戌,古代用干支纪年,如“壬戌之秋”、“岁在癸丑”。
C. 按部,带领部下。D. 浊醪,浑浊的酒。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伯和年轻时勇力过人,看重诚信,急人所难。岳父被杀后,他的救助也充分体现了侠肝义胆的精神。
B. 沈伯和忠于朝廷,护卫太子。神宗皇帝生病时,京城气氛紧张,福王企图篡夺大位,沈伯和日夜守卫在
太子府。
C. 沈伯和精通天象,忧心朝政。任汀州知府时,他看到天象异变,要求御史及时上报朝廷,不久果然发生
了刺杀太子的事。
D. 沈伯和晚年被罢职,生活贫困潦倒,但他不以为苦,不改初衷,言辞激愤,还拿上两个大铜简起舞。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和集拳勇少年十余人,为乞丐装,缒墙而入,夺其孤嫠以归。
(2)当持此简,击杀老魅于朝堂,旋自刑以明国法,何暇与喋喋争嚷毕牍间乎?
9. 沈伯和“以豪杰自负”,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6. C 7. B
8. (1)沈伯和召集了十多个勇武的青年,穿上乞丐的衣服,用绳索攀援上围墙进入院子,抢夺了他家的孤
儿寡母回去。
(2)(我)定当拿着这个铜简,在朝堂上杀了老鬼,随即自杀来表明国法,哪有空闲和他们在文牍间争吵
个没完呢?
9. 同意。年轻时带人勇救岳父家的妻儿;担任刑部郎中时以死护卫太子;晚年贫困潦倒仍不忘杀朝廷之贼。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 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按部,带领部下”错误。常见的古汉语意思为:1.按照部类;2.带领部属;3.巡视部属等。结合“出
知汀州府,乡人为御史,按部至汀”分析,应该译为巡视部属。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
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
观点。
B 项,“沈伯和日夜守卫在太子府”错误。结合“福清要伯和宿朝房,与计事,令大司马列兵围诸王府第,
的大金吾领缇骑巡徼王城,戎政分部京营兵屯九门”分析,沈伯和住在朝房。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
(1)“集”,召集;“伯和集拳勇少年十余人”(定语后置句);“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
“而”,连词,表修饰;“夺”,抢夺;“其”,代词,他的;“孤嫠”,孤儿寡母;“归”,回去。(2)
“持”,拿着;“于”,介词,在;“击杀老魅于朝堂”(状语后置句);“旋”,随即,不久;“以”,连词,
表目的,来;“明”,表明;“暇”,空闲时间;“喋喋”,形容说话多。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沈伯和‘以豪杰
自负’,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伯和集拳
勇少年十余人,为乞丐装,缒墙而入,夺其孤嫠以归”“竭股肱之力,以死卫太子。万一有变,公必死之,
请以不肖躯殉公”“伯和衷甲与福清同卧起,示不独生。神祖勿药,乃出”“伯和为守,考上上,党人罢
其官。起为南尚宝司丞,逆奄时又削籍。余尝访伯和村居,木榻布被……击杀老魅于朝堂,旋自刑以明国
法,何暇与喋喋争嚷毕牍间乎?”分析,同意沈伯和“以豪杰自负”。
【点睛】参考译文:
沈应奎,字伯和,是常州武进县人。年轻时就有超人的力气,看重诚信,喜欢急人所难,以豪杰自许。
沈伯和的妻子是丹阳人邵芳的女儿。邵芳是个侠义之士,被张居正杀害。同族人欺负邵芳孩子年幼,想要
杀了他儿子瓜分他的家产,就聚集在一起包围了他家的宅院。沈伯和召集了十多个勇武的青年,穿上乞丐
的衣服,用绳索攀援上围墙进入宅子,抢夺了他家的孤儿寡母回去。
万历庚戌年间,沈伯和官至刑部郎中。明神宗生病,召集大学士,他们到了宫门皇帝又让他们回去了。
福王这时还在京城住所,朝廷内外惊扰不安。阁臣叶向高对沈伯和说:“事情无法预料,将要怎么办呢?”
伯和说:“(我)竭尽全力,誓死保护太子。万一事情有变化,您一定为此而死,请允许我为你牺牲。”
叶向高请伯和住在朝房,和他商量大事,命令大司马派兵包围各个王府,大金吾统领锦衣卫巡视京城,兵
部分别部署京兵驻扎在九个城门。藩王府的人不得擅自出门,朝廷内外一片安定。沈伯和在衣服里面穿上
铠甲,与叶向高同卧同起,以示不愿独存。神宗病好了才出朝房。在此之时,整个朝廷大臣都恐惧不安,
叶向高只有依仗伯和显得坚强。
(沈伯和)出京到汀州做知府,有个同乡人在做御史,巡视到汀州,沈伯和每天晚上到院中击鼓通报,
把天象指给他看,说:“客星侵犯前星(指太子)如此之急,怎么办呢?”御史看着他笑笑。不久就发生了刺杀太子的事。沈伯和当众指责御史,抓住他的袖子说:“这样的大事,你怎能不(向朝廷)报告?我
以前怎么说天象的?”他回头向左右之人催促他们拿出纸笔,就在堂上起草奏章。御史又惊又惭愧,握着
他的手,吞吞吐吐地请求他稍微慢一点(上奏),就快步逃了出去。
沈伯和做太守,期满考核为上上等,(但是)东林党人罢免了他的官职。(后来)他又被起用为南尚宝
司丞,魏忠贤执政时又被削职为民。我曾经到沈伯和的老家拜访过他,(只见)木床布被,买的浊酒好像糖
稀,吃的糙米难以下咽,沈伯和照样镇定自然地吃喝下去。他的床头竖着两个铜简,高度和身体相等。半
夜时分对我说:“(我)定当拿着这个铜简,在朝堂上杀了老鬼,随即自杀来表明国法,哪有空闲和他们
在文牍间争吵个没完?”不久他拿起铜简起舞,发出的微风吹动的声音,晶莹的光芒上下闪烁,(犹如)寒
灯发出的光,四面的墙壁回响着飒拉之声。这时沈伯和已经七十多岁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
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三吴之士知君者,咸以高科属之,其真知
者谓能肆情词艺,非直经生而已。然皆非君之极致也。君之志,直欲轶古人而逾之,是可以一时一郡论哉?
君资性颖异,将以勤诚,于书无所不窥,而尤详于群经,手写经书皆一再过,为文非迁、固不学,诗
必盛唐,见诸论撰,咸有法程。余年视君二纪而长,君自丱角即与余游,无时日不见,见辄有所著,日异
而月不同,盖浩乎未见其止,而岂意遽疾而死也?呜呼,惜哉!
君正德初与其兄履约并以俊造,媲声俪迹,翘然竞爽。既而履约举应天乡试,寻举进士,而君每试辄
斥,以年资贡礼部,卒业太学。又试,又辄斥。盖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试,试辄斥,而名日益起,
从游者日众,得其指授,往往去取高科,登显仕,而君竟不售而死。呜呼,岂不有命哉!
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履方,一切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猥俗之言,未尝出口,风仪玉立,举止轩
揭,然其心每抑下,虽声称振叠,而酝藉自将,对人未始言学,盖不欲以所能尚人,故人亦乐亲附之。性
恶喧嚣,不乐居廛井;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遇佳山水,辄忻然忘去,或时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含醺
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迹其所为,岂碌碌寻常之士哉?是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文字之
上者,曾不得少见于世,而仅以文传,而其所传又出于文场困踬之余,雅非其至者。呜呼,岂不重可惜哉!
君孝友天至,居常能愉悦其亲,而顺之于道。与兄履约少同笔砚,食息起居,未尝少离,既各授室,
而联裀共食,视室处之时恒倍也。君卒时,履约方官京师。及是以都御史出镇郧阳,便道过家,以葬君某
山之原,俾征明为铭。
(选自《甫田集》,有删节)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时声称甚藉 藉:含蓄
B. 余年视君二纪而长 视:比照
C. 媲声俪迹,翘然竞爽 俪:相配
D. 迹其所为 迹:追寻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履吉的文学才能卓越出众,自成一家,所作科举时文也得到御史首肯,被尊为三吴之地有名望的人。
B. 王履吉读书非常勤奋,他博览群书,尤其熟谙儒家经典,亲手一遍遍抄录经书,为诗作文都取法于大家。
C. 王履吉为人高洁,正直端方,当世追名逐利之举,他都不屑一顾,他的眼光过高,轻易不对人谈论学问。
D. 王履吉一贯执守孝悌之道,与兄长情感深厚。小时候同起居共学习,形影不离,各自成家后,兄弟还经
常一处食宿。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志,直欲轶古人而逾之,是可以一时一郡论哉?
(2)性恶喧嚣,不乐居廛井;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
13. 依据文意,概括作者为王履吉抱惜 原因。
【答案】10. A 11. C
12. (1)他的志向,简直要超越古人,这怎么可以用一时一地来衡量他呢?
(2)他生性厌恶喧闹嘈杂,不喜欢居住在市井;除非逢年过节探望侍奉父母,不常进城。
13. 学问日进,却英年早逝;自己科场屡败,受他指点之人却高科显中;志向高远,却仅有文章传世;才智
出众,佳作却无以传世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
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
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 项,“藉”,结合“声称”分析,“含蓄”不当。应该译为大、盛。句意:当时他的名声很盛。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
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
观点。
的
。C 项,“他的眼光过高”错误。结合“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履方,一切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猥俗之
言,未尝出口,风仪玉立,举止轩揭,然其心每抑下,虽声称振叠,而酝藉自将,对人未始言学,盖不欲
以所能尚人,故人亦乐亲附之”分析,不是眼光过高,而是他自己保持宽和有涵容。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
(1)“之”,助词,的;“志”,志向;“逾”,超越;“是”,代词,这;“论”,衡量。(2)“恶”,厌恶;
“喧嚣”,喧闹嘈杂;“省侍”,探望,侍奉;“数数”,屡次,常常。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依据文意,概括
作者为王履吉抱惜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筛选相关信息,然后整合归纳原因。
结合“即与余游,无时日不见,见辄有所著,日异而月不同,盖浩乎未见其止,而岂意遽疾而死也?呜呼,
惜哉”分析,学问日进,却英年早逝;
结合“君正德初与其兄履约并以俊造,媲声俪迹,翘然竞爽。既而履约举应天乡试,寻举进士,而君每试
辄斥,以年资贡礼部,卒业太学。又试,又辄斥”分析,自己科场屡败,受他指点之人却高科显中;
结合“遇佳山水,辄忻然忘去,或时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含醺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分析,
志向高远,却仅有文章传世;
结合“是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文字之上者,曾不得少见于世,而仅以文传,而其所传又出于文场困
踬之余,雅非其至者”分析,才智出众,佳作却无以传世。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
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
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义。
参考译文:
唉,可悲啊!王君已逝去,不能死而复生了!他诗文、技艺的才能,卓越出众成为当世名家,用其余力,
写明经试策之类的文章,风格雄浑博大,文辞奇丽,独能切中关键的地方。提学御史查考,总是大大地夸
奖他,列其为榜首,当时他的名声很盛,隐然成为三吴之地有名望的人。三吴之地了解他的士人,都把科举高中一事属意于他,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认为他纵情于诗文与书法,并不只是个研治经学的书生。然而
这些都还不是王君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原来他的志向,简直要超越古人,这怎么可以用一时一地来衡
量他呢?
王君天资聪慧过人,奉行勤勉诚恳,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清楚地了解儒家经典,手抄儒家经传,
都是一遍又一遍。写文章不是司马迁、班固的不学,写诗必定学习盛唐,在他的著作中表现出来,都有典
范章程。我的年龄比他长二十四岁,他从少年时期就同我交往了,没有一段时间不见面的,见面时他就有
创作的作品,每日每月都不同,创作非常丰富,没有看到他停止过。怎能料想他这么快地生病去世了?唉,
可惜啊!
王君正德初年同他的兄长王履约一起因为才行优异一起被选为学官弟子,两人名声相当,行迹相称,
风姿爽秀,都是其中的翘楚。不久,王履约参加应天府乡试中举,随后不久便考中进士,但王君每次考试
总被黜落。凭借年资贡入礼部,到国子监读书毕业。又应试,又被黜落。从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共八次
考试,去应试总被黜落,但名声却一天天地越来越大起来。跟随他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得到他指点
的人,常常去应试便高中,任高官,但王君却最终没有考中就去世了。唉,这难道不是命吗?
王君豁达开朗,品行高洁,砥砺气节,躬行正道,对所有当世有关名利的事情,有所不屑。粗俗的话,
未曾说过。风度仪容挺拔修美,气宇轩昂仪态非俗,然而他内心常常克制谦卑,虽然名声震惊世人,但他
自己保持宽和有涵容,对别人不曾谈论学问,不想凭借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傲视他人,所以别人也乐于亲近
依附他。他生性厌恶尘世喧嚣,不喜欢住在闹市商区,不是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侍奉探望父母,不常常
进城。遇到好的山水,就心情愉悦,忘记离开。有时在幽深的树林和茂盛的野草间睡卧止息,含醉作诗,
倚靠着坐席吟唱,茫然渺远,有超越千年的思考。追寻他所做的事,哪里是庸碌平常的士人?这些他的志
趣所寄存的地方,必定有超出语言文字之上的部分,却不能在世间稍微表现一些,而仅仅文字流传,而那
些所流传的部分又是出在科场受挫之后,远远不是他的最高的造诣。唉,难道不是非常可惜吗?
王君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出于天性,平时经常能够使父母喜乐,孝顺他们,符合道义。和兄长
王履约年少时就在一起学习,吃饭休息,日常起居,不曾有稍微的分离。各自娶妻以后,同吃同睡在一起
的时间,比各自家居的时间,常常多出一倍。王君去世时,王履约正在京城做官。等到这时凭借都御史的
身份出任郧阳长官,顺路经过自己家,把王君安葬在某山的平广之处,让我为王君写墓志铭。
三、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知人者智,____________。(《老子》)
(8)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1).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 扈江离与辟芷兮, (3). 以咨诹善道, (4). 猿猱欲度
愁攀援 (5). 绕船月明江水寒 (6). 塞上燕脂凝夜紫。 (7). 自知者明 (8). 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
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覆”“扈”“诹”“度”“凝”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
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四、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阿菊
简媜
阿菊偷偷去算命,她想知道,她公公什么时候会死。
八十一岁的公公两年前中风,原本赁居在外的他回家找子女。那时,阿菊刚送走罹癌两年的婆婆不到
一年,一口气还没喘够。阿菊的儿子考上大学搬了出去,女儿上高中,先生被公司外派当干部,阿菊自己
也刚度过最难受的更年期,家中只剩她与女儿。原本盘算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到社会大学上课,学太极
拳,把自己的寡母接来住一阵子,好弥补分离多年的母女亲情——阿菊非常爱她的妈妈。
就在这时候,公公中风住院了,他的两儿两女在病房外商量往后怎么办。两个女儿端出事不关己的样
子,一个说我去上厕所,一个说我去看爸一下,不久联手背起包包说要先回去了,免得塞车。只剩两个儿
子,你看我,我看你。阿菊事先表明:“不可以丢给我,妈妈从头到尾都是我照顾的,不可以再把你爸丢
给我哦!我也想孝顺我妈妈!”
“阿菊说的也是,”阿菊先生对他哥哥说,“她的身体好像也不太好,你知道我现在外派,是不是”
再婚又晚育的哥哥面有难色,说:“你嫂嫂上班,婷婷才四岁,我家空间也不够……”
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哥哥说:“弟弟,我这个哥哥没你出息,我要是有钱换个大房
子,爸爸由我照顾也是应该的,你就同情你哥哥吧!”
就这么定案。阿菊发了一大顿脾气:“怎么能这样!妈生病,他说婷婷还没断奶,爸生病,他说婷婷上
幼儿园!空间不够没关系,我跟他换屋住!”她先生临上飞机前,半跪着求她,女儿拉起爸爸,对阿菊说:“妈,
爸都跟你跪了,你还要怎样?你不是教我们要孝顺吗?言传不如身教啊!”阿菊只好答应。阿菊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钟点女佣,早上把午餐备好,让公公蒸来吃,她自己去图书馆、咖啡
厅打发时间。没想到晚上六点回到家,公公叫饿———原来他蒸好饭要拿出来时失手打落在地,手脚不听
使唤,不会收拾,饭菜都还在地上。阿菊问他:“你怎么不打电话给我?”公公说:“吃了饼干。”阿菊
蹲在地上收拾,有点自责。
这情况很明白了,留他一个人在家,会出事的。阿菊的“暂时性离家出走”计划宣告失败。当然,她
也觉得在外混一整天蛮累的,搁下一堆家务没做,又花钱喝咖啡,太不划算。
秋冬之交,公公晕倒了。他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疑似再度中风。阿菊很矛盾,希望就这么有个了结,
又怕老人家有个万一,他的女儿、儿子会怪她:“你专心照顾,怎么把爸爸照顾成这样?”
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告诉阿菊:“只是一时眩晕跌倒,伤到筋骨,你公公的身体还不错!”阿菊听了,
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岂料越哭越顺口,竟致双肩抽搐。医生拍拍她的肩,安慰道:“不用担心,他
明天就可以出院了!以后多注意,避免再跌倒。”护士小姐低声称赞:“真有孝心啊!”阿菊心中五味杂陈。
由于伤到筋骨,大小便都得靠她了。阿菊受不了,跟先生商量请外佣或是送养老院。隔海电话中,先
生颇苦恼地说:“唉,这也是一笔花费,每个月总要多三万开销。你也知道,我哥哥拿不出来,两个姐姐
更不可能,这笔钱如果能省下来,我们儿子将来要出国留学也有个本。我在这里省吃俭用,唉,你也知
道。”
阿菊身体累坏了,但头脑没坏。确实,一年省三十六万,三年一百零八万,这笔钱与其给别人,不如
给儿子出国留学。阿菊没搭腔,最后叹一口气,丢了一句:“再说啦!”
第二天,阿菊偷偷去算命。
她把公公的生辰八字给了算命先生,先生清了清喉咙,嗯嗯两声,说:“这人前世积德造福,今生遇
大劫必有贵人啊!晚年子女尽孝,得养天年,九十岁有一劫,若过了这关,百岁可期啊!”
“百……百岁!”阿菊听得面如土色,说不出话,脑中好像有什么轰隆隆作响,问先生,“刚刚有飞机
飞过吗?”
先生愣了一秒,觉得驴唇对不上马嘴,喝口茶,问:“你还有什么要问的?”阿菊说:“那就,看看
我的吧!”她把八字给了先生。
先生抬头看阿菊:“流年凶险,有血光之灾。”
阿菊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
但这个念头在回家路上打消了。她中途转车去了弟弟家,一进门看到老母,忍不住诉了满坑满谷的苦
楚。阿菊对老母说:“你要活久一点,等我好好孝顺你!”
老母说:“你不必为我烦恼,你公公正需要人照顾,你好好顾他就好了。你做人的媳妇,铺路铺一里,
不差最后一畚箕。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佛祖知道。”
阿菊抱着老母亲,哭了起来。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公中风这一突发事件打乱了阿菊原本的生活计划,也与文中公公晕倒、阿菊算命等情节形成呼应。
B. 两个女儿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给两兄弟,逃避对老父亲的照顾,与阿菊的行为形成了对比。
C. 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设置真实,细节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D. 小说展现了阿菊夫妇在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家庭观念冲突中的痛苦挣扎,彰显了底层的人性光芒。
16. 请分析文中划线处的人物心理。
(1)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
(2)阿菊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
17. 小说结尾有关阿菊老母亲的叙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为专心照顾仍可能被指责而委屈,为艰难的生活还将长期延续而痛苦。
(2)感觉被命运捉弄的无奈,一了百了的冲动。
17. 首尾呼应,照应第二节阿菊对母亲的感情;用老母的善良衬托了阿菊的孝顺;既体现了生活之难,也表
达了人性之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
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 项,“彰显了底层的人性光芒”错误。主要表现了一般人的生活之难。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分析人物的心理。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抓
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答题方法:1、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2、
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3、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结合“阿菊很矛盾,希望就这么有个了结,又怕老人家有个万一,他的女儿、儿子会怪她:‘你专心
照顾,怎么把爸爸照顾成这样?’”“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告诉阿菊:‘只是一时眩晕跌倒,伤到筋骨,
你公公的身体还不错’”分析,主要是担心自己专心照顾也可能被指责,想到以后这样的生活还会持续很
久,内心的痛苦。(2)结合“这人前世积德造福,今生遇大劫必有贵人啊!晚年子女尽孝,得养天年,九十
岁有一劫,若过了这关,百岁可期啊”“百……百岁”“流年凶险,有血光之灾”分析,听完公公的和自
己的算命结果,感觉被命运捉弄的无奈,产生这种一了百了的想法。
【17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
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本题需要概括有关阿菊老母亲的叙写的内容,
结合人物、情节、主旨等内容分析。
结合“把自己的寡母接来住一阵子,好弥补分离多年的母女亲情——阿菊非常爱她的妈妈”分析,结尾写
母亲,照应第二节阿菊对母亲的感情,首尾呼应。
结合“你不必为我烦恼,你公公正需要人照顾,你好好顾他就好了。你做人的媳妇,铺路铺一里,不差最
后一畚箕。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佛祖知道”分析,用老母的善良衬托了阿菊的孝顺;
结合“忍不住诉了满坑满谷的苦楚。阿菊对老母说:‘你要活久一点,等我好好孝顺你’”分析,小说取
材于日常生活,阿菊夫妇在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家庭观念冲突中的痛苦挣扎,体现了生活之难,也表达了
人性之美。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批评家与评论家的灵感
丁帆
文坛经常批评“学院派”的批评家和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失当,认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是有偏差
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用感性的知觉去体味作品中的人物的肌肤与心灵,没有进入作家创作时那种灵
魂出窍的艺术分娩的痛并快乐的无可言说的过程之中。
当然,我们充分理解作家艺术家使用的话语系统和批评家与评论家所使用的话语系统是不同模式的道
理:一个是形象思维的直觉迸发,一个却是理性抽象思维的辨析,前者往往徜徉在一组组意象的河流中,
后者却是陶醉在严密的逻辑义理辨析的高峰攀援中。然而,人们在把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断然分开的时
候,忽略了两者在互补后对文学艺术所产生的能量的可观性,就像爱因斯坦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受到
了启迪那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杂交出来的东西或许更有生命力。
但就是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却被我们这个时代遮蔽了,眼下的状况则是两者处在一种对抗的状态,各持
自己的思维方式,至多就是相互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中各取所需。我曾经作为一名批评家和评论工作者站在
被作家憎恶的批评家一面,我用理论的武器去阐释一切文学创作,俨然以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姿态
去指手画脚,便很是洋洋得意。若干年后,在经过某种较为刺激的经历之后,我却有所顿悟。倘若我们的
批评家和评论家只会做一个“食客”,用一套又一套的中外理论去“套评”和指点作家作品,那一定会评“死”
许多作家作品。我们不去后厨看一看厨师烧制食物的全部流程,也不知道厨师采用了什么样的食材和调料,
用想当然的制作方法和套路将其纳入一种陈旧理论的批评和评论范式之中,显然就是“学院派”经验主义
思维基因对作品的一种粗暴态度。灵感思维方法是人类一种顿悟思维方法,是作家创作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灵光闪现的过程。作为一名同
样参与进文学活动的批评家和评论家来说,如果不具备这种具有灵光一现的形象思维素质,他的理论文章
和评论文字一定是僵死枯燥的,是没有文学呼吸的“死魂灵”。
文学的灵感和悟性,是衡量作家作品的重要标志,柏拉图的“灵感说”中的“神灵附体、迷狂、灵魂
回忆”应该是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是一致的吧,作家的创作一旦进入了迷狂状态,它才有可能获得诗性
的灵感,才能抓住缪斯的臂膀飞升起来。如果一个评论家和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对这样的感受毫无知觉,
无法进入创作的形象思维的内部,那他就无法同作家一起飞翔在文学艺术的天空中。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
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
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这些小故事虽不起眼,但
是所构成的画面感,却让一个试图攫取“天才与灵感”的人受到了灵感启蒙式的教育与示范。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
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
笔之前,先请斐旻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
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
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朱光潜先生用典故来暗喻着“潜意识”获得的源泉———“一
种意象”才是全文的“诗眼”,罗丹的一句“只是不在学校里”充分表达了躲在书斋里是难以获得灵感的道
理,这样的道理不是仍然适用于我们当下“学院派批评”的范式之中吗?!
(选自《文艺争鸣》,有删改)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院派”批评家和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评价失当,是因为他们没有用感性的知觉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思
想。
B. 批评家、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始终处于对抗的状态,他们各持自己的思维,各求自身的利益,互不涉足,
断然分开。
C.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往往靠形象思维的直觉迸发,而批评家和评论家的批评或评论则往往靠理性抽象思
维的辨析。
D. 批评家和评论家若不具备灵光一现的形象思维素质,他们的理论文章和评论文字便会是僵死和枯燥的。
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批评家、评论家与作家、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话语系统,忽略了两种思维方式互补,能使文学艺术产生更
大的生命力。
B. 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就像食客和厨师之间的关系,前者不参与进后者创作的流程,对产生路径只是想当然。
C. 用陈旧理论去阐释和指点作家作品,是“学院派”经验主义思维基因对作品的一种粗暴态度。
D. 有些批评家的批评和评论文字缺少文学艺术的况味,是因为他们缺失文学的灵感和悟性,无法进入创作
的形象思维内部。
20. 根据原文,简要概括批评家和评论家如何才能获得灵感。
【答案】18. B 19. B
20. 进入同作家创作作品时一样的迷狂状态;在潜意识中保持工作状态;不囿于本行的各个领域的玩索酝酿。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
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
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
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B 项,“始终处于对抗的状态”错误。结合“但就是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却被我们这个时代遮蔽了,眼下的
状况则是两者处在一种对抗的状态,各持自己的思维方式,至多就是相互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中各取所需”
分析,原文是说“眼下的状况则是两者处在一种对抗的状态”。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 项,“前者不参与进后者创作的流程,对产生路径只是想当然”错误。结合“倘若我们的批评家和评论
家只会做一个‘食客’,用一套又一套的中外理论去‘套评’和指点作家作品,那一定会评‘死’许多作家
作品。我们不去后厨看一看厨师烧制食物的全部流程,也不知道厨师采用了什么样的食材和调料,用想当
然的制作方法和套路将其纳入一种陈旧理论的批评和评论范式之中,显然就是‘学院派’经验主义思维基
因对作品的一种粗暴态度”分析,选项篡改文意。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
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
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作家的创作一旦进入了迷狂状态,它才有可能获得诗性的灵感,才能抓住缪斯的臂膀飞升起来。如
果一个评论家和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对这样的感受毫无知觉,无法进入创作的形象思维的内部,那他就无
法同作家一起飞翔在文学艺术的天空中”分析,进入同作家创作作品时一样的迷狂状态;
结合“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分析,在潜意识中保持工作状态;
结合“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
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分析,不囿于本行的各个领域的玩索酝酿。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打卡”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阅读打卡、作业打卡、运动打卡、消费打卡、网红地打卡……
打卡是种现象,是种行为,也是种态度。
对于“打卡”,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诗歌
除外,文体自选。
【答案】例文:
君子为己 ,打卡为人
今晚的我妈:“我又背完单词了!我一定要发个朋友圈!”她的手指程序般地在 App 上点击“打卡”,
“分享”,“微信朋友圈”,不久便有不少人点赞,发表鼓励或是吹捧的言论。
想必她一天的虚荣心,也就这样被满足了吧。于是她好似振奋地决定明天接着背单词,坚持搏得大家
的好评。
表面上看,“打卡”这种方式记录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执着于的东西,它仿佛能给人带来力量,让人
坚持做成一件事。但其原理,是利用了人的虚荣。当人们去各种店、健身房,或是景点,进行“打卡”活
动时,总存在着见证者。这样的见证者,或是一同在“打卡"的人,或是相关工作人员,或是朋友圈里那些
友人,甚至,一个小卡片上的印章,一个 App 的打卡界面。当见证者来临,鼓励、赞美、点赞来临,人们
便会有一种恍惚之中愉悦——“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被认可与赞许的事,我好快乐。”
然而这样的行为一旦在一个人身上持续一段时间,这个人便会由“为了坚持一件事而打卡”180°反转
成“为了打卡而坚持做一件事”。当别人的称颂满足了虚荣心,有些人就难免在迷雾似的虚荣中忘却了初衷。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非没有依据了。
“打卡”是一种时潮。虽然开设“打卡”功能的网红店,健身房,App,都只是一时红火,终有关门倒
闭的一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新的 App,新的网红店、健身房,又弄起“打
卡”的潮儿。人们随波逐流,“打卡”一次次从零开始,以往的见证者走了,新的见证者又来,人们泡在
称之为虚荣的美酒中,酣醉。溯其本源,永恒的见证者,只有自我,自我不仅是见证者,也是当事人,他清楚一切的初衷和原由,
执着于一件事并希冀着到达的目标。他深知自身的价值与渴望到达的生命的高度,而建起这样的高度,从
未可能以虚荣的“打卡”为地基。然而,多少自我,在这样的虚荣中迷失了呢?
君子为己,“打卡”为人。所以为了自我而执着吧!别再为了虚荣而“打卡”!
在自我心中“打卡”——我坚持了。
打开日记本,记下:“某年某月某日,我坚持了。”不必“打卡”,不必发朋友圈,不必等待多余的见
证者给予满足虚荣的“歌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
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
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打卡”,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
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关键词是“打卡”,本义是指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时间,是一种考勤
的方式。现在打卡的含义不断延伸,可以是仍具有强制性的“阅读打卡”“作业打卡”“测试打卡”;也可
以是自己戒除某些坏习惯或养成好习惯而所做的努力,比如每天“睡时打卡”“听书打卡”、“锻炼打卡”
等;有时也是一些人为了跟风凑热闹或者获得周围认同而做的行为记录,比如去网红店打卡消费,去热门
景点打卡旅游等。相对于传统意义的打卡,网络时代的打卡现象更为普遍,行为方式更为多样,也具有了
更多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性。如可以认可打卡式的现代生活,也可以不认可打卡式的现代生活,还可以辩
证分析。无论哪种立意,重在看到打卡形式背后人的价值追求。自制、热爱、勤勉、坚持等优秀的品质永
远值得我们去不懈追求;流于形式、表演作秀、盲目随行等行为要努力戒除。
参考立意:
认可打卡式的现代生活:打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具有必然性。打卡是生活的记录,留存下了今生
今世的证据;作为一种成长的方式,打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打卡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有
利于意志力的培养;打卡可以获得众人的点赞认同,有利于人际交往;打卡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自
我的珍视等。
不认可打卡式的现代生活:打卡有强制的成分,会出现应付而不走心的问题;打卡出于跟风从众心理,容
易流于形式而忽略本质;打卡是虚荣心驱使下的表演作秀、自我炫耀;打卡体现是现代人浮躁的心理及意
志力的缺乏等。
辩证分析:不同形式的打卡行为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目前社会的精神风貌。
行文结构: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君子为己,打卡为人》。开头可以结合时事分析,引出“打卡”。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表面上看,“打卡”这种方式记录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执着于的东西,
它仿佛能给人带来力量,让人坚持做成一件事;“打卡”是一种时潮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
如“所以为了自我而执着吧!别再为了虚荣而‘打卡’”“不必‘打卡’,不必发朋友圈,不必等待多余的
见证者给予满足虚荣的‘歌颂’”等。
【素材】近年来,随着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各种适应人们学习生活的 App 也相继开发,
“打卡”抄这一形式开始在各类 App 上流行起来,从早起、学习到运动、减肥,朋友圈“百打卡”无处不
在。此外,一些微信群、公众号也相继发起了“阅读打卡”“21 天早起签到”等活动,帮助人们在生活节
奏极快的时代里进行自我提升。
“打卡”这种新形式的出现,逐渐成为人们想要“养成一度个好习惯”的起点。它给那些想要改变自
己却无力对抗自己惰性的人一个坚持下去的可能性。这种形式将原来“日久生效”的习惯具体化、目标化。
当人们每一天完成一定的任务时,便能得到一些正反馈,这些正反馈又激励着他们继续作出努力,由此形
成良性循环。
又到了打卡的时间,妈妈扯着嗓子大声叫我:“玉蓉,快点啊!晨读要开始了,今天是读《草船借
箭》,等会还要吃早餐,九点钟要准时上课,要抓紧时间。”妈妈的话像打机关枪一样啪啪啪地说个没完。
“听到了,我马上出来读书。”我大声回应道,说完极不情愿地从房间走出来。看看手机今天是晨读的第 18
次打卡,接下来还有健康打卡、运动打卡、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打卡,我还是蛮能坚持的,每次都能按
时完成打卡任务,想到这里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打卡的作用:一、打卡代表一种承诺,是对那么多人的一个公开宣誓和承诺,这种道义力量是一种非
常大的力量,而且这种打卡是一种主动承诺,比实际生活中宣称接收同事监督更贴近心灵深处,作用更大。
二、打卡代表一种态度,代表这件事对你的重要程度,代表你执行的认真程度,一件事对你的重要性、你
的态度、你的认真程度也就决定了这个事情的结果。三、打卡有助于养成好习惯,打卡就是在培养另一种
习惯克服坏习惯的,习惯的培养和克服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打卡是一种有效的养成好习惯的方式。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
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
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
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
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
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
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