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ID:439423

大小:3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共 13 页) 2020 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 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 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 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 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 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 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 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 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 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 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 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 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 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 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 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 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 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 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 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 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 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 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第 2 页(共 13 页) 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 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 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 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 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 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 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 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 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 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 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 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 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第 3 页(共 13 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 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 2.(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 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 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 100 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 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 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 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国君向笔者说:“减量化就是在生 产和生活中减少废物的产生,为城市减负;资源化指可回收物或固体废物作为原料进入 生产和消费环节,只有废物作为原科变成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才算是资源化;无害化 指固体废物和垃圾的处理处置符合排污许可证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空气 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卫生要求都要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充分运用市场化于段,推动废弃 物转化为能源的行动,使中国的固体废物处置事业迅猛发展。 (摘编自《绿色生活,变废为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 4 月 9 日) 材料二:2014 年各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无害化处理率第 4 页(共 13 页) (数据来源于《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规模分析图表》)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流入,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 势。据统计,2015 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已达 790 万吨,日均清运量 2.17 万吨,日处理能力 1.52 万吨,处理缺口达每天 6500 吨。“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2017 年 10 月 30 日 ,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底,“基本 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 90%以上”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向社区 延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但居民初次分类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多的是 依赖物业公司二次分类,集中分类和资源利用环节靠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一是分类 回收标准不明晰、回收设施不健全。目前分类回收桶摆放只深入到社区层面,且并未实 现全市覆盖。二是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由于目前北京市主要采取“按人按 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方式,垃圾分类和收集信息手段薄弱,在垃圾分类与否、垃 圾产生体积上并未对市民形成数据管理和实质性的奖惩。三是垃圾处理网络与垃圾回收 网络衔接不力。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 易腐及厨余垃圾分类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这“三个衔接”并不完善,生活垃圾网 络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第 5 页(共 13 页) (摘编自《健全奖惩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中国日报网》,2018 年 7 月 18 日) (1)下列不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原则的是    A.实行净菜进城 B.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代替煤炭 C.酒店提供一次性卫生商品 D.以“小而精、简而美”为原则设计产品包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 为城市减负。 B.虽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全国整体已接近饱和,伯部分地区(如黑龙山、吉林和甘肃 )仍有快速扩张的机会。 C.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每位公民都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 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D.提高“按人按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数额,有利于解决垃圾回收效率低、处理成本偏 高的问题。 (3)请结合材料,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3.(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 念 阿 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 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 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 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 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 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第 6 页(共 13 页) 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 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 。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 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 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 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 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秦,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 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 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 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 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 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 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 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第 7 页(共 13 页)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 ‘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 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 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 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 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 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 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 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 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 ,“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2)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4.(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契丹为金人所破 ,举燕云地求援,诏师道受降。庶谓师道曰:“国家与契丹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 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金人之祸乎?”不听。宣和七年,金果入寇。太宰李邦彦夜第 8 页(共 13 页) 召庶问计,庶曰:“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入援。”以庶为陕西 运判。黑立战功,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先是,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以庶权 陕西制置使。会宣谕使谢亮入关,庶移书曰:“夏人之患小而缓,金人之患大而迫,秋 高必大举,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亮不从。金人大入,庶据险以守。 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晋宁,侵丹州,破潼关。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泾原统制曲端雅 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金人知端与庶不协,并兵寇酈、延。庶闻之,夜趋酈、延以遏 其冲。时端尽统泾原劲兵,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初,庶闻围急,自收散 亡往援,庶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遂自将百骑驰至襄乐劳军。庶至,端厉声问庶延安失 守状,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庶曰:“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 ”端怒,夺庶印。会诏庶守京兆,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丁内艰。绍兴七年十月,以兵 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对,上曰:“召卿,此朕亲擢,非有左右之助。”庶顿首谢,因 奏:“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 服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即日迁本部尚书。 议者乞遣重臣行边,遂命庶措置江、淮边防。庶还朝,论金人变诈,自渝海上之盟之语。 当是时,秦桧再相,以和戎为事,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 服 B.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 不服 C.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 服 D.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 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秩,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与下文的“权”“擢”用法相同。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 C.丁内艰,即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都可称“丁内艰”。第 9 页(共 13 页) D.顿首,指磕头,古时一种跪拜礼。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或书信中的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庶见识长远,劝谏防金。契丹被金侵犯,以燕云土地为代价向宋朝求援,王庶力劝 应该加以救援,不要助金人为祸大宋。 B.王庶心系时局,全力抗金。金军入侵时他据险守御并约定日期共同抗敌,接连失地后 他又率军迎敌,终因势单力薄丢失了延安。 C.王庶直面军中矛盾,勇担责任。面对曲端的不服从和延安失守后的责难,他能审时度 势,勇敢面对,并主动向朝廷做检讨。 D.王庶不畏强权,力抵和议。王庶勇敢揭露金人诡诈毁约的真面目,面对主和的秦桧, 他极力抵制和议,请求杀掉金的使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宿将无如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入援。 ②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 5.(9 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① 范成大 黄鹄飘然下九关②,江船载月客俱还。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倾盖当年真旦暮③,沾巾明日有河山。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 【注释】①周子充:周必大,字子充,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为人刚正。 奉祠:宋代所设祠禄之官,不需任职,只领俸禄。周在孝宗时期遭权奸排挤,请祠得到 批准。 ②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善高飞。九关:天宫九重关门。 ③倾盖: 车盖倾斜,停下车子。盖,车盖。《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 而语终日,甚相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船载月、月客同回,诗人想象周子充的归乡之途,有明月为伴,充满诗情画意。 B.诗中“沾巾”一词语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也与王勃诗相同。第 10 页(共 13 页) C.结尾诗人抒发感慨,虽然再会之期难料,但尚可喜的是彼此鬓未斑白,来日方长。 D.这首诗语言朴素平易,写离别不落凄切缠绵的俗套,情感豁达慷慨,深沉而爽朗。 (2)请从“送归”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6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用“子规”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句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蜀道难》中“   ”句以动衬静,寄托绵绵愁思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奇寒,先着眼人的感受描写寒冷,紧接着“    ,   ”通过户外自然景物描写寒冷。 (3)《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假于物、注意积累、锲而不舍,《论语》中“   ,   ” 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学思结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9 分)语言文字运用 中国是猕猴桃的故乡,其栽培历史 。《诗经•桧风》中有:“隰有苌楚 ,猗傩其枝”,“苌楚”就是猕猴桃。东晋学者郭璞把它注作“羊桃”,现在湖北和川 东百姓仍管它叫羊桃。猕猴桃还有很多别名,如毛桃、毛梨子、猕猴梨、毛木果等。贵 州人看它长得像马屎,又给了它“马屎坨”这个“美名”。此外它还有一个更加“玄幻” 的名字﹣﹣“奇异果“。1904 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从中国宜昌返回新西兰时,将种 子带回国。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 使之成为深受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新西兰国鸟为奇异鸟,新西兰人被称为奇 异人,于是猕猴桃便得名“奇异果”。现在很多中国人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这位“海 外游子”的 。 猕猴桃又被称为“仙果”,这也是 的。它果实鲜美, 独特, 营养丰富。 果肉含多种维生素,其维生素 C 含量是等量柑橘的五至六倍,堪称“水果之 王”。同时它含有钙、磷、铁、镁等多种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及果胶等营养成分。此 外猕猴桃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有清热利水、生津润燥的功效。宋代《开宝本 草》的作者认为它有“止暴渴,解烦热”等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 身影 名副其实 风味第 11 页(共 13 页) B.源远根深 倩影 名副其实 口感 C.源远根深 倩影 名不虚传 风味 D.源远流长 身影 名不虚传 口感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海外游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诗经•桧风》中就有:“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B.又给了它“马屎坨”这个“美名” C.于是猕猴桃便得名“奇异果” D.堪称“水果之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改良,使之成为 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B.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变为 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C.它的味道由于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驯化,使之变为 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D.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新西兰人便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改良,使之成为 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新西兰名产。 8.(6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辞。前者得名源于文字的产生过程﹣﹣用锐器在龟甲 上契刻;①   。如果从 1899 年殷墟出土算起,甲骨文被发现已达 120 年。但对于 跻身“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的甲骨文,人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先不说断片缀合、 断代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领域,单从认字量来看,目前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 4500 个,其中被释读、能与现在使用汉字相对应的不到 1500 字。甲骨文中,“日”“月”“ 山”能一眼看出,头上有角的大眼动物是“鹿”,鹿在土上走过变成“尘”……②   , 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中国文字博物馆十 万一字的“悬赏”,足见研究机构的重视,③   。 9.(5 分)请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描述画面内容。标题不超过 12 个字,描述 画第 12 页(共 13 页) 面内容不超过 6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10.(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宁愿疫情扩散,死上千人,也不愿科比离开世上?警方:拘留! 1 月 27 日,江苏徐州。网友“刚子”在微信群发言称“宁愿疫情扩散,死上千人 ,也不愿看到科比离开世上的消息”。当日,“刚子”涉嫌寻衅滋事被徐州警方行政拘 留 7 日。 (2020﹣01﹣28 观察者网) 作为高中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诗歌 除外),不少于 800 字。 2020 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题答案第 13 页(共 13 页)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B;B;A; 2.C;D;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4.C;A;C; 5.B;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 月即飞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A;B;D; 8.后者则与其功用有关﹣﹣记录占卜内容;但甲骨文并非全是象形文字;也从另一面显出 破译难度之高; 9.   ; 四、写作(60 分) 10.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