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考实验仿真预测卷(解析版)
说明:1.本卷为突破高考实验仿真预测卷,选择经典题,具有很强的高考导向,
2.本卷由 10 个单选题和 4 个综合题组成,建议用时 60 分钟以内,
3.预祝 2020 高考大捷!
1.(教材题)对图示“石蜡油(液态烷烃混合物)催化分解”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碎瓷片对石蜡油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该实验能证明石蜡油分解产生了乙烯
D.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A.碎瓷片起到催化作用,可加快石蜡油的分解,故 A 正确;
B.石蜡油在催瓷片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烯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 B 正确;
C.石蜡油经催化和裂解获得小分子的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但不饱和烃不一定是乙烯,故 C 错误;
D.石蜡油在催瓷片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烯烃,烯烃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 D 正确。
2.(文字描述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苯萃取溴水中的 Br2,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B.欲除去 H2S 气体中混有的 HCl,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 Na2S 溶液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要将导管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以利于充分吸收乙酸和乙醇
D.用 pH 试纸分别测量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N 和 NaClO 溶液的 pH,可比较 HCN 和 HClO 的酸性强
弱
【答案】A
【解析】A.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后有机层位于上层,水层位于下层,因此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 A 正确;
B.H2S 与 Na2S 溶液能够发生反应生成 NaHS,因此不能用饱和 Na2S 溶液除去 H2S 气体中混有的 HCl,故
B 错误;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导管需离液面一小段距离,防止倒吸,故 C 错误;
D.NaClO 具有漂白性,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故 D 错误。
3.(改编题)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目的 制备干燥的氨气
证明非金属性
Cl>C>Si
制备乙酸乙酯 分离出溴苯
【答案】D
【解析】A.氨气与浓硫酸反应,不能选浓硫酸干燥,故 A 错误;
B.稀盐酸易挥发,盐酸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且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 B 错误;
C.导管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可发生倒吸,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故 C 错误;
D.溴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分层后在下层,图中分液装置可分离出溴苯,故 D 正确。
4.(改编题)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装置除去 CO2 中含有的少量 SO2
B.用②装置蒸干饱和 AlCl3 溶液制备 AlCl3 晶体
C.用③装置加热 NH4Cl 固体制取 NH3
D.用④装置分离乙酸乙酯与水的混合液
【答案】D
【解析】A. CO2 和 SO2 都会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到达除杂效果,A 项错误;
B. AlCl3 为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和氯化氢,直接蒸干 AlCl3 饱和溶液,氯化氢
挥发,导致水解平衡右移,使水解趋于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得到无水 AlCl3,B 项错误;C. 加热 NH4Cl 固体分解为 NH3 和 HCl,两者遇冷又会生成 NH4Cl,堵住导管,存安全隐患,C 项错误;
D. 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有机层在上层,水层在下层,与图中装置分层现象相符,D 项正确。
5.(表格型)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以及相关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相关解释
A 测量氯水的 pH pH 试纸遇酸变红
B
探究正戊烷 C5H12 催化
裂解
C5H12裂解为分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
C
实验温度对平衡移动的
影响
2NO2 N2O4 为放热反应,升温
平衡逆向移动
D
用 AlCl3溶液制备 AlCl3
晶体
AlCl3 沸点高于溶剂水
【答案】C
【解析】A.氯水中含 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应选 pH 计测定氯水的 pH,A 错误;
B.C5H12 裂解为分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常温下均为气体,不能冷凝收集,且催化裂化中使用碎瓷片作催化
剂且有聚热功能,若改用没有聚热功能的氧化铝固体,实验效果不理想,B 错误;
C.只有温度不同,且只有二氧化氮为红棕色,通过两烧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可验证温度对平衡的影响,C 正
确;
D.加热促进 AlCl3 水解,且生成 HCl 易挥发,应在 HCl 气流中蒸发制备 AlCl3 晶体,D 错误。
6.(改编题)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沸点为 20.8℃,能与水混溶)的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 H2O2 溶液前需打开 K
B.实验开始时需先加热②,再通 O2,然后加热③
C.装置③中发生的反应为 2CH3CH2OH +O2 2CH3CHO+2H2O
D.实验结束时需先将④中的导管移出。再停止加热
【答案】B
【解析】向圆底烧瓶中滴入 H2O2 溶液前需打开 K,避免生成的氧气,使装置内压强过大,故 A 正确;实验
时应先加热③,以起到预热的作用,使乙醇充分反应,故 B 错误;催化条件下,乙醇可被氧化生成乙醛,
发生 2CH3CH2OH+O2 2CH3CHO+2H2O,故 C 正确;实验结束时需先将④中的导管移出,再停止加
热,以避免发生倒吸,故 D 正确;故选 B。
7.(改编题)某同学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记录实验现象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白色沉淀是 BaSO3
B.①中可能有部分硫酸挥发了
C.为确定①中白色固体是否为硫酸铜,可向冷却后的试管中注入水,振荡
D.实验时若先往装置内通入足量 N2,再加热试管①,实验现象不变
【答案】B
Cu
Δ
→
Cu
Δ
→【解析】实验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装置 1 为发生装置,溶液仍为无色,原因可能是混合体系中水太少,
无法电离出铜离子,有白雾说明有气体液化的过程,同时产生白色固体,该固体可能是无水硫酸铜;试管
2、3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应为硫酸钡,说明反应过程有 SO3 生成或者硫酸挥发,3 中沉淀较少,说
明三氧化硫或挥发出的硫酸消耗完全;试管 4 中品红褪色说明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硫,浸有碱的棉花可以处
理尾气,据此分析作答。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反应,白色沉淀不可能是 BaSO3,故 A 错误;根据分析可知①
中可能有部分硫酸挥发了,故 B 正确;冷却后的试管中仍有浓硫酸剩余,浓硫酸稀释放热,不能将水注入
试管,会暴沸发生危险,故 C 错误;反应过程中 SO3 可能是氧气将二氧化硫氧化生成,若先往装置内通入
足量 N2,体系内没有氧气,则无 SO3 生成,试管 2、3 中将无沉淀产生,实验现象发生变化,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B。
8.(表格型)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预期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两支盛有 KI3 的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
AgNO3 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 溶液中存在平衡:I3-
I2+ I-
B
向 1 mL 浓度均为 0.05 mol·L-l NaCl、NaI 的混合溶液中滴
加 2 滴 0.01 mol·L-l AgNO3 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
Ksp(AgCl)Ksp(AgI),
与结论不符,B 项不符合题意;
C.NaClO 水解生成 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 NaClO 溶液的 pH,应使用 pH 计测
量比较二者 pH 的大小,C 项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乙醇氧化,自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以及挥发出来的乙醇蒸气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该气体不一定是乙烯,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与题给结论不符,D 项不符合题意;
9.(原创题)化学中有很多物质检验的特征反应,下图为三种有机物的特征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配置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氢氧化钠溶液应过量
B.马铃薯上加入碘酒出现了蓝色,说明碘酒中含有 I-
C.鸡蛋白中加浓硝酸变黄,可用此方法鉴别所有蛋白质
D.葡萄糖、淀粉、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答案】A
【解析】A.配置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氢氧化钠溶液应过量,故 A 正确;
B.马铃薯上加入碘酒出现了蓝色,说明碘酒中含有 I2;故 B 错误
C.浓硝酸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故 C 错误;
D.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故 D 错误。
10.(改编题)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 CuSO4 溶液,出现浑浊 蛋白质可能发生了变性
B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
KMnO4 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室温下,用 pH 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 溶
液的 pH 约为 10;0.1 mol·L-1NaHSO3 溶液的 pH
约为 5
HSO -3 结合 H+的能力比 SO
2-3 的强
D
向 NaCl 和 NaBr 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 AgNO3溶
液,产生淡黄色沉淀(AgBr)
Ksp(AgBr)<Ksp(AgCl)
【答案】A
【解析】鸡蛋清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少量 CuSO4 可能会使其发生变性,故 A 项正确;乙醇和浓硫酸共热
至 170 ℃后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但乙醇易挥发,二者均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该实验不能证明乙烯
能使 KMnO4 溶液褪色,故 B 项错误;室温下,用 pH 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 溶液的 pH 约为 10;0.1 mol·L-1NaHSO3 溶液的 pH 约为 5,说明 SO 2-3 的水解程度比 HSO -3 大,即 SO 2-3 结合 H+的能力比 HSO -3
的强,故 C 项错误;NaCl 和 NaBr 的浓度大小未知,产生的淡黄色沉淀也可能是溴离子浓度较大所导致,
因此该实验现象不能说明 Ksp(A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