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市一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清远市一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657

大小:393.4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远一中实验学校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中部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试卷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 1976 年黄河入海口由西河口人工改道到清水沟以来,巨量的泥沙输入,在近岸浅水区 淤积出新的三角洲舌状体,废弃的三角洲海岸出现退缩,由于河道的迁移和水沙输入量的变 化,水下三角洲的淤、蚀经常会发生。下图为某时段黄河水下三角洲泥沙沉积量变化图和入 海口清水沟泥沙方位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关于黄河水下三角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9 米水深处泥沙沉积最多 B. 19 米水深处达到冲淤平衡 C. 泥沙沉积随着水深一直增大 D. 入海口处先侵蚀后沉积 2. 关于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南方以侵蚀为主 B. 北及西北方侵蚀为主 C. 东北方淤积量约占 10% D. 三角洲各方向都以沉积为主 【答案】1. B 2. B 【解析】 【1 题详解】 据左图可知,10 米水深处泥沙沉积量最大,A 错误;19 米水深处泥沙沉积量为 0,达到冲淤 平衡,B 正确;泥沙沉积量随着水深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C 错误;随着水深加深,泥沙 沉积量减少,入海口处先沉积后侵蚀,D 错误。故选 B。 【2 题详解】 读图可知,东南方单位面积泥沙沉积量为正值,以沉积为主,A 错误;图中只给出了三角洲各 方位单位面积沉积量,并未给出对应的面积,所以无法得知各方位具体的淤积量所占比重,C 错误;三角洲北及西北方单位面积泥沙沉积量为负值,以侵蚀为主,B 正确,D 项错误。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 阳历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明代有《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 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时节的原因主要是 ( ) 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②地面辐射量达到最高 ③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④全年日照时间最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 下列最能切实感受“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地区是 ( ) A. 云贵高原 B. 长江中下游平原 C. 松嫩平原 D. 青藏地区 【答案】3. C 4. B 【解析】 【3 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在我国,三伏天大致每年出现在阳历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一年中我国大部分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时达到最大,日照时间也最长,但地面辐射量在 7 月才达到最高, ①④错误,②正确;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增 温强烈,气温达到最高,③正确。C 正确,A、B、D 项错误。故选 C。 【4 题详解】 云贵高原和青藏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因此夏季气温较低,在三伏天气候较凉爽,故 A、D 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 7、8 月正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且地面辐射强,会出现高温伏 旱天气,B 正确;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而副热带高压脊线 7、8 月维持在 30°N~35°N 位置,松嫩平原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 错误。故选 B。 下左图分别是滦河流域(117°12′E,40°36′N)附近 1990 年和 2016 年不同时期农田灌 溉引水工程示意图,右图为漫水坝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初冬时节该区域经常大雾弥漫,柳树林挂满树挂(类似雾凇),水汽来源主要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1990 年到 2016 年引水区域植被变化说明了 ( ) A. 流域内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B. 上游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C. 引水渠水量增大 D. 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答案】5. B 6. B 【解析】 【5 题详解】 据纬度判断可知,滦河流域(117°12′E,40°36′N)冬季有结冰期,丙是引水渠,较窄,水 汽较少,而甲、乙、丁是干流,水量大;乙处是漫水坝,流速较快不易结冰,反而会产生大 量水汽,成为水汽来源。故 B 项正确。 【6 题详解】 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较大,但流域内不会长时间降水偏少,A 错误; 从图中看出 1990 年到 2016 年,柳树林和漫水坝都变成了玉米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 展,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增长较快,致使滦河干流水量急剧减少,河道干枯, B 正确。从图中看出引水渠没有明显变化,C 错误;水循环加快会增多洪水概率,D 错误。故 选 B。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 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 背斜山 B. 向斜山 C. 背斜谷 D. 向斜谷 8. 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 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花岗岩 B. 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石灰岩 C. 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砂岩 D. 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黏土 【答案】7. B 8.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7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较深,说明甲处岩层向下弯 曲,为向斜构造,其槽部物质结构紧密,不易遭受侵蚀。如果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未来 最可能演变为山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8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0,说明乙处的 岩层出露地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乙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 岩层破碎,受到外力侵蚀而成为谷地。从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丙处海拔比其附近地区高, 为突出的小山地,说明该处受到的侵蚀力度小,因此可推测其岩层最可能是花岗岩。花岗岩 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硬度高、耐磨损,不易风化;石灰岩、沙岩和黏土均 受外力作用较大,极易受到侵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点睛】技巧点拨:岩层的埋藏深度和地形剖面不呈正相关的时候,说明有外力作用改变了 地形地貌特征。 “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 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橘遭受冻害。下左图 为 2017 年 1 月江南某地地形图,下右图为 2017 年 1 月图中山谷在微风晴夜条件下,一次超 强寒潮过境时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中 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是 A. 坡底部 B. 坡中部 C. 阴坡坡底部 D. 阳坡坡顶 部 10.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图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 1℃/10 米计算,则 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A. 42 米 B. 25 米 C. 8 米 D. 80 米 11. 深秋的清晨图中 A 地比 B 地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水汽足 B. 气温较低,降雪丰富,水分足 C. 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D. 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汽足 【答案】9. B 10. B 11. C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柑橘 分布。由图 b 可知,坡中部气温相对其他部位高,减少柑橘遭受冻害的危险, 因此坡中部是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故选 B。 【10 题详解】 的 的 .由图可知,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是-11℃,而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根据逆温垂直 递减率 1℃/10 米来计算,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要超过 20 米,但不会超过 30 米。故选 B。 【11 题详解】 据图分析,图中 A 地所处的山谷比较狭窄,地形比较封闭,冷空气从山坡下来到山谷,由于 地形较闭塞,水汽不易扩散,容易形成雾,而 A 地地形较开阔,冷空气容易扩散。故选 C。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L 河一年四季均清澈见底,掩映在绿树红花中,似项链般点缀着 M 城。B 海峡一年中只有 两个多月风平浪静,是游泳爱好者横渡海峡的最佳季节。 (1)分析 L 河一年流量平稳、四季清澈见底 自然原因。 (2)N 城气温较 M 城高,试分析原因。 (3)判断游泳爱好者横渡 B 海峡的最佳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①流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②流域面积小,径流 量小,水浅;③最冷月均温高于 0℃,无结冰期;④地势平缓,落差小,流速缓慢;⑤植被覆 盖率高,含沙量小。 (2)①N 城纬度位置较低;②东面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起增温作用;③处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④大分水岭东侧处冬季风背风地带,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3)南半球夏季。理由:夏季受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小。夏季 太阳高度大,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 【解析】 的 【详解】(1)该题实际考查 L 河水文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的成因。河流水文 特征与该地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有关。从右图气候类型资料图中 可以看出: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最冷月气温大于 0°, 无冰期,无断流;故流量稳定,季节变化小。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流域面积小,河水浅;流经 地区地势落差小,流速平稳,同时推测该地植被覆盖率高,故含沙量小,河流四季清澈见底。 (2)气温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N 城纬 度较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接受太阳辐射较多;N 地位于 30°附近大陆东岸,为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大;N 地位于大分水岭东部,西侧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 挡作用;N 地东侧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作用明显。 (3)游泳应选择水温较高,风浪较小的季节。夏季时,白昼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故 水温较高;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大,故选择在夏季,因夏季受副热 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风浪小。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 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如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的城市配套,人 口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赶着上班。燕 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为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们,在 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 (1)分析燕郊成为“睡城”的原因。 (2)简述京漂族的“潮汐式”流动对北京交通的影响。 (3)指出为缓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采取的措施。 (4)近年来,北京市重工业企业大量转移到邻近的天津和河北。这种产业转移对北京市可持 续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1)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 少;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 (2)上午上班时间,燕郊通向北京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 通行顺畅;下午下班时间相反。 (3)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等。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人口(或交通、住房、用地)压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人口 潮汐式流动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交通的影响,解决措施,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的影响,需要结 合基础知识,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材料,燕郊被称为“睡城”,是因为这里是京漂族睡觉的地方。这里的经济 水平较低,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京漂族在北京购不起房,在这里购房或租房居住。 除房地产外,该地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消 费水平低。是京漂族睡觉、休息的地方,所以称睡城。(2)京漂族每天是“潮汐式”流动, 上午上班时间,大量车辆开向北京,燕郊通向北京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北京通向燕郊 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下午下班时间相反。针对此情况,设置了潮汐车道。(3)为缓 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 策,吸引产业转移,减少人口潮汐流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等。(4) 产业转移对北京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 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人 口(或交通、住房、用地)压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的是产业转移的影响。对转入地来说,利:加速当地企业转型,增 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对转出地来说,利: 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总的来看,促进区域 。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 分布。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 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旅游地理】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誉。庐山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 5A 级旅游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并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四季景色各异,具有“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特点, 下图是庐山多年平均各月旅游人口分布示意图。 据上图分析说明庐山多年平均各月旅游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答案】特征:旅游人口季节分布差异显著;5—10 月份旅游人数多,其余月份少(夏秋季节 多,冬季较少)。 原因:庐山海拔高,夏季气温凉爽,气候适宜可以避暑;山中景色富于变幻多样;正值假期 (五一、十一、暑假),旅游人数多;冬季气温低,旅游人数少。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庐山多年平均各月旅游人口分布特征 旅游人口季节分布差异显著,5—10 月份旅游人数多,其余月份少。或者说夏秋季节多,冬季较少。主要原因是庐山海拔高,夏 季气温凉爽,气候适宜可以避暑。山中景色富于变幻多样,夏秋季节,正值假期,有五一、 十一、暑假等假日,旅游人数多。冬季气温低,旅游人数少。 考点:区域旅游人口变化特点及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略图。珠江口是我国赤潮频发的海域之一,赤潮实质是水体富营养 化。 是 简析珠江口水域赤潮频发的人为原因。 【答案】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 量使用化肥、农药;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业规模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海域;人类活动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从人为的角度分析赤潮多发的原因。 【详解】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农业生产、生活排放、海洋开发和海水养殖等方面,人类活 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也是诱发因素之一。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 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 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 潮的频繁发生。 【点睛】有利于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有:阳光强烈,温度较高,风力较弱,海水交换受阻, 潮流缓慢,海域封闭。 人为原因: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 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 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 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