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2020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2019-2020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668

大小:436.3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 高 2018 级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 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 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 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 【详解】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要经组织液、血浆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 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A 正确;B、①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血浆不包含血 细胞,B 错误;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而不是血浆,C 错误;D、激素、 氨基酸属于内环境成分,胰蛋白酶是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 错误。故选 A。 2.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 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 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 错误; bc 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 不消耗能量,B 错误; cd 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 放状态,C 正确;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的,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 题考查的重点。 3.下图 1 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 2 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1 中 I 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图 1 中的 B 密切相关 C. 图 2 中 C 物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出来 D. 图 2 中 C 与 D 结合后,F 处膜外电位可能为正电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 1 中 A 为蛋白质,B 为磷脂双分子层,根据Ⅰ侧有糖蛋白,确定Ⅰ侧为膜外,Ⅱ 侧为膜内;图 2 中根据突触小泡位置可确定 E 为突触前膜、C 为神经递质、D 为受体、F 为突 触后膜,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详解】A. 由图可知,图 1 中Ⅰ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 错误; B. 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方式是协助扩散,应与图 1 中的 A 有关,B 错误; C.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 错误;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如果是抑制效应,则 F 处膜外电位 为正电位,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亚显微结构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获取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判断膜的内侧与外侧可根据糖蛋白的分布,根据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判断突触的 结构。 4.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示 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 1 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效应器 F 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 B. 针刺手指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所以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的中枢在大脑 皮层 C. 在图 2 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一种递质,与②上的受体结合,可能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D. 某人体内一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舒张,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 1 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 A 为感受器,B 为传入神经纤维,D 为突触,F 为效应器(由 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图,即突触结构,其中 1 为 突触前膜,2 为突触后膜,兴奋由 1 传导 2 时,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 【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 1 中效应器 F 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 成,A 正确; B、针刺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但产生痛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 错误; C、如果在突触间隙注射兴奋型神经递质,则该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膜电 位变化,C 正确; D、抗体攻击自身结构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难度适中。 5.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 A 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能合 成和分泌胰岛素,A 正确。 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 正确。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 错误。 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 正确。 【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6.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 营养不良可导致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 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 D. 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 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 2、小分子物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被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有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能量。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胞吐和胞吞。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 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 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 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 组织水肿。 【详解】A、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反馈调节就会抑制体内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减少,A 正确; B、当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就会造成水过多的进入组织液,从而引 起组织水肿,B 错误; C、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C 正确; D、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影响人体稳态的因素,重 点理解营养不良,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7.冬泳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冬泳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 稳态。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人在水中感觉冷,此时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B. 人体内激素③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机体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结果 C. 冬泳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 D. 图中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温觉和冷觉的部位位于大脑皮层,人、哺乳动物和鸟类均 属于恒温动物,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其体温会维持稳定,机体产热和散热相等。图示中①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⑤为胰岛素,④为摄取葡 萄糖的过程。 【详解】A、冬泳时,人虽在水中感觉冷,但体温相对恒定,此时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 错误; B、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作用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 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 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不会过高,因此,人体内激素③甲状腺激素的 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机体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结果,B 正确; C、冬泳过程中,血糖减少,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升高血糖,C 正确; D、图中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此时胰岛细胞为反射弧中 的效应器的一部分,故涉及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 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 BC 段感受刺激的是冷觉 感受器,此时血液中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某健康人 A 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 A、C 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 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 AB、CD 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 D.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 AB 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 BD 段 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 BC 段血流量逐渐减少,说 明皮肤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应处于低温环境中,因此感受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 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A 正确;若某健康人 A 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 A、C 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 AB 段产生抗体的浆细 胞只来自 B 细胞的增殖分化,CD 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来自 B 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 错误;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C 正确;若该图 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 AB 段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中合成的 肝糖原增多,有利于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 血液,有利于血糖浓度升高,可见,肝脏在 BD 段起到了重要作用,D 正确。 9.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 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 A、B、C、D 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 B. 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 C.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 E 和抗原的共同作用 D. 信息分子 A、B、C、D、E 的化学本质均为有机物,其中 E 为糖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 节、体液免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 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 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维持 相对稳定,A 错误;调节方式甲为神经调节,乙为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 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迅速,B 错误;信息分子 E 为淋巴因子,B 细胞在抗原的刺 激下,在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 正确;信息分子 A 所示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 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其中的一氧化氮属于无机物,D 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图示中的各信息分子的名称,据此围绕“体温调节、水 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免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等相关知识分析 判断各选项。 10.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 化是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胰岛 B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D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上升,A 错误; 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 A 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 错误;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 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 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 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 正确。 11.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种免疫系统疾病 B. 激素 A 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 B 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可通过与激素 B 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激素 B 的作用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 素 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 A)的分泌,导致激素 B 分泌增多,该病属于 自身免疫病。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 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属于自身免疫疾病,A 正确; B、激素 A 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 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错误; C、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抗体会争夺促甲状腺激素 的受体,影响 B 发挥作用,C 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的图解,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自身免 疫病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析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 级调节过程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难度适中。 12.以下关于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不一定会发生过敏反应 B.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C.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各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如此抗原为过敏 原则可引起过敏反应,A 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 素只有调节作用,B 正确;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 正确;植 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 错误。故选 D。 13.烧伤患者临床上要使用头孢菌素来治疗绿脓杆菌的感染。使用抗生素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 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 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 过敏体质的病人,只要使用头孢菌素,就会发生过敏反应致使组织水肿 C. 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 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T 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效应 T 细胞会使被绿脓杆菌侵染的靶细胞裂 解死亡,A 错误;过敏体质的病人,初次使用头孢菌素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B 错误;用药前 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用抗生素筛选耐药细菌,以确定用药的剂量及预期治疗效果,C 错误;吞 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如 B 细胞,D 正确。 【点睛】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14.为探究某种药物 Q 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患细 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 a、b、c 组,a 组注射一定量的药物 Q,b 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 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药物 Q 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 药物 Q 可通过促进小鼠 T 细胞数量 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D. 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实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 a 组和 b 组、 b 组和 c 组的比较,得出药物 Q 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详解】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A 项错误;吞噬细胞参与非特 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 组与 b 组比较说明,药物 Q 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小鼠 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 项正确;T 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 组与 b 组比较说明,药物 Q 能增 加 T 细胞数量,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C 项正确;b 组与 c 组的比较说明,免疫增强剂可增强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D 项正确。 【点睛】吞噬细胞的作用 的 (1)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第二道防线。 (2)参与特异性免疫: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参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过程。 1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幼嫩的芽可利用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 B. 休眠的种子用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 C. 乙烯仅在植物成熟的果实中产生,且只能促进果实成熟 D. 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答案】A 【解析】 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 转变为生长素,A 正确;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休眠的种子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后, 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B 错误;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 实成熟,C 错误;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D 错 误。 1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鲍森·詹森的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 拜尔的实验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C. 温特的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 输,促进下部的生长 D. 达尔文 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生长素,造成背光 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 学 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 的 尔 文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 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 片。 拜 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 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 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 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 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 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 促进下部生长。 郭 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详解】A、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 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A 正确; B、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 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B 正确; C、温特认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 进下部的生长,C 正确; D、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就会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证明了“影响”确实了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 图示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判断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17.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 H+的载体,可将 H+从膜 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伸长生长的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是液泡 B. 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转运 H+的载体,将 H+向膜外运输,使 细胞壁酸化、变得松弛,细胞吸水膨胀产生压力,促使细胞生长。 【详解】A. 液泡在植物生长成熟过程中,体积大小变化很大,成熟的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 可能占细胞体积的 90%,A 正确。 B.生长素等物质通过细胞壁的方式不是跨膜运输,所以不是协助扩散,B 错误。 C. 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色氨酸不是生长 素的基本单位,所以不是经过脱水缩合过程,C 错误。 D. 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 错 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长素作用机理,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物质的运输方式、生长素的作用特 性,要求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生长素作用机理,解决问题。 18.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 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乙中根 a 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 A 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 图乙中茎 C 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 C 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 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不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 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 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 【详解】乙图中 a 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10-8mol/L,A 项正确。图乙中茎 C 侧的 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 C 点,B 项正确。从甲图中可知,其敏感程度由高 到低为根>芽>茎即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 可能相同,D 项错误,故选 D。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 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 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 B. 浓度为 10-5mol/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 2,4-D 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 D. 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 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数;随着 2,4-D 浓度 的增加,平均的生根数先增加后降低,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组别 4 的生根数最多;1 清水组 为对照组,与其相比,6 组和 7 组的生根数降低,说明高浓度的 2,4-D 抑制了生根,体现了 2,4-D 对植物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数,A 正确;与清水组相比,浓度为 10-5mol/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 错误; 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 2,4-D 浓度为 10-11mol/L 左右,需缩小浓度梯度作进一步的实验,C 正确;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属于无关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 果,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还要能够与对照组相比确定各组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 20.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 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 溶液 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CTK 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 本实验中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 作用可被 ABA 削弱 C. 可推测 ABA 组叶绿体中光合速率大于 CTK 组 D. 可推测施用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CTK 溶液处理,一段时间 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一定浓度的脱落酸 ABA 溶液处理则叶绿素含量较低;两者同时使 用时则介于两者之间,而叶绿素是进行光反应的必要条件。 【详解】A、分析题图 CTK 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 正确; B、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CTK 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而一定浓度的 脱落酸 ABA 溶液处理则叶绿素含量较低,两者同时使用则介于两者之间,说明本实验中 CTK 的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B 正确; C、由于叶绿素吸收光进行光反应,根据 CTK 组比 ABA 组的叶绿素含量高可知,ABA 组叶绿体 中光合速率小于 CTK 组,C 错误; D、根据图中 ABA 组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低可推测,施用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 的过程,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结合实验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识记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实验分析及判断能力的 培养。 二、非选择题 21.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现有红眼、白眼果蝇组成的一个种群,请分析回答 以下问题 (1)果蝇个体间眼色存在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____多样性。从变异的来源看,该多样 性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____,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 __________。 (2)已知该种群中雌雄果蝇各 100 只,其中红眼 XBXb 为 19 只,白眼 XbXb 为 2 只,白眼 XbY 为 10 只,则白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________是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1). 基因 (2). 基因突变 (3). 基因库 (4). 11 % (5). 种群 (6).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7). 突变和基因重组 (8). 自然选择 (9). 隔 离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 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 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果蝇个体间眼色存在的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从变异的来源看,该多样 性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基因库; (2)已知该种群中雌雄果蝇各 100 只,其中红眼 XBXb 为 19 只,白眼 XbXb 为 2 只,白眼 XbY 为 10 只,则白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9+2×2+10)÷(100×2+100)×100%=11%。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 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 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22.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 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 为激素)。 (1)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将变为 _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 A 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靶细 胞是______________,同时激素 D __________(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 战栗。 (2)香肠、腊肉是四川过年必备的一道“硬菜”,但口味太咸容易导致_____________升高, 促使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增加,尿量减少。此调节过程中当兴奋通过突触时,信号的变 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且信号单向传递。 (3)激素 B 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降低 血糖。 (4)如果血液中物质 A 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__________。 【答案】 (1). 内正外负 (2). 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3). 肾上腺素 (4). 细胞外 液渗透压 (5). 抗利尿激素 (6).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 摄取、利用、 储存 (8). 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丙分泌的激素 B 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 为胰岛 B 细胞,激素 B 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 C 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 A 细胞, 激素 C 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的 D 是肾上腺素。 【详解】(1)受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产生动作电位,膜电 位将变为内正外负。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 A 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 升高,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同时激素 D 肾上腺素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 自主战栗。 (2)香肠、腊肉等口味太咸容易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得尿量减少。兴奋通过突触结构时,信号的变 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激素 B 是胰岛素,其生理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 血糖。 (4)如果血液中物质 A 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反馈 调节。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 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的生理功能。 23.内环境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实现。下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入 侵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 RNA 病毒,具有极强的感 染性);图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甲图所示过程为病毒未侵入人体细胞内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一旦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 就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共同将其清除。图中细胞②可以通过产生__________,来增强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2)甲图具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有____________(填序号),细胞④受到抗原刺激后其细胞 周期会缩短,进一步分化为_________细胞。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 行调节,还可通过内分泌细胞分泌有关________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 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具有_______________。 (4)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维持在 39℃,此时人体产热量________散热量,人体还会 出现呼吸速率加快等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部位。 (5)某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淋巴因子 (3). ①②④ (4). 浆细胞 (和记忆细胞) (5). 激素 (6). 相应的受体 (7). 等于 (8). 脑干 (9). 埃 博拉是单链 RNA 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易突变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 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 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 增殖、分化,形成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 应。 2、据图甲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 T 淋巴细胞,③表示 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④表示 B 淋巴细胞,⑤表示少部分病菌直接呈递给 B 淋巴细胞,⑥表示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 胞,⑦表示浆细胞。 的 3、根据图乙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 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说明免疫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 【详解】(1)一旦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到体 液,再通过体液免疫起作用,最终消灭抗原。图中细胞②T 细胞可以通过产生淋巴因子,来增 强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2)甲图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有①吞噬细胞、②T 淋巴细胞、④B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受到 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会缩短,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 行调节,还可通过分泌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为其细胞表 面具有相应的受体。 (4)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维持在 39℃,说明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还会 出现呼吸速率加快等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脑干(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5)从埃博拉病毒的角度分析,由于埃博拉病毒是 RNA 病毒,RNA 是单链结构,遗传物质不 稳定易突变,因此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痊愈后,他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发生了变异,原 有的抗体对变异后的埃博拉病毒没有免疫作用,因此可能会再患病;还可以是体内的埃博拉 病毒抗体(或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原有的免疫能力 丧失,可能会患病。 【点睛】考查体液免疫、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考生要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对某些生 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