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673

大小:573.3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高三月考考试 生物试卷 高三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1 紫花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了白花是因为发生了基因重组 B.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定发生了片段断裂 C. 用诱变剂诱导发生基因突变,再次诱导即可发生可逆变异 D. 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一定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变 异(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详解】F1 紫花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了白花是因为发生了性状分离,不是基因重组,A 错误;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易位、缺失、重复、倒位等,一定会经历片段断裂,B 正确;基因突变是 不定向的,用诱变剂诱导发生基因突变,再次诱导不一定会发生可逆变异,C 错误;同源染色 体的交叉互换不一定会发生基因重组,如纯合子,D 错误。故选 B。 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 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表现型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染色体变异比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后果更严重 D. 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 变,也不会引起生物进化,A 正确; 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所以后代中出现亲 代没有的性状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正确; C、染色体变异可能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数目涉及的基因更多,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的种 类,故引起的变异后果更严重,C 正确; D、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D 错误。 故选 D。 3.下列是对 a~h 所示的生物体细胞图中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图 d、g,该个体一定是由雄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 B. 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图 f、h,该个体是二倍体 C.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图 a、b,但该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 D.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图 c、f,该个体是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细胞 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d、g;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 c、h 图;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 体组的是 a、b 图;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 e、f 图. 【详解】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d、g 图,该个体是单倍体,也可能是雌配子发育 而来,A 错误; 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c、h 图,该个体可能是二倍体,B 错误; 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 a、b 图,该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则为三倍体, 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则为单倍体,C 正确; 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 e、f 图,该个体不一定是四倍体,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 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 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 有几个染色体组”. 4.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 4 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 C. 丙细胞正在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 D. 一个丙细胞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也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精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为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 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且发生了交叉互换;丁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详解】A、图乙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 错误; B、乙细胞有 4 个染色体组,其子细胞有 2 个染色体组,B 错误; C、丙细胞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 D、一个丙细胞因交叉互换能产生四种精子,一个丁细胞因发生易位,也能产生四种精子,D 正确。 故选 D。 5.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 C.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若图中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 AAaa,则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均为 Aa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香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 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 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 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 【详解】A、该“无子香蕉”培育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 错误; B、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B 正确; C、二倍体与四倍体虽然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不育,所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C 错误; D、若图中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 AAaa,则相应的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 Aa,四倍体的 AAaa 与二 倍体的 Aa 杂交,后代无子香蕉的基因型为 Aaa、AAA、AAa、aaa 四种情况,D 错误。 故选 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 12 条染色体,水稻单倍体基因组有 13 条染色体 ②普通小麦(6n)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但其不是三倍体 ③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都包含番茄和马 铃薯的各一条 ④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②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 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 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③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 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④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 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详解】水稻是雌雄同株的植物,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之分,因此水 稻的一个染色体组有 12 条染色体,其单倍体基因组也有 12 条染色体,①错误;普通小麦(6n) 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虽然含三个染色体组,但因其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 数目与本物种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等,所以不是三倍体,②正确;番茄和马铃薯均为 二倍体,它们的体细胞内均含两个染色体组,二者的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四个染色 体组,③错误;马和驴由于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二者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异源二倍体,蜜 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而且能够产生可育的精子,所以雄蜂是可育的 单倍体,④正确。 故选 B。 7.蜂王(雌)的体细胞内有 32 条染色体,但雄蜂只有 16 条染色体,因为雄蜂是由蜂王产生 的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的蜜蜂。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A. 蜂王产生的卵细胞中,这 16 条染色体之间是非同源染色体的关系 B. 雄峰属于单倍体生物 C. 雄蜂虽然只有 16 条染色体,但是有全套遗传物质 D. 雌蜂的性染色体只有 X 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蜜蜂种群性别决定方式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单倍体为雄蜂,二倍体是雌蜂。 【详解】A、卵细胞是蜂王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 正确; B、雄蜂是由蜂王产生的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的,属于单倍体,B 正确; C、配子中含本物种发育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C 正确; D、蜜蜂种群性别决定方式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无性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提取题干信息,明确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是解题关键。性别决定并不都是与性染色 体有关,由染色体的差异决定性别的生物才具有性染色体,如果蝇和人类的 XY 型性别决定。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 分子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 所有的单倍体都矮小、瘦弱、高度不育 D. 培育无籽西瓜的方法是人工诱导多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2、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发生时间、机制 重组类型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 的重组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 基因间的重组 DNA 分子重组技术 发生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 四分体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 后导入细胞内与细胞 内基因重组 发生机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 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 之间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 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 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 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 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 目的基因经载体导入 受体细胞,导致受体 细胞中基因重组 【详解】A、DNA 分子是由基因部分和非基因部分组成的。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属于基因突变,A 错误; B、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错误; C、单倍体一般情况是高度不育的,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四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 单倍体是可育的,C 错误;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然后与二倍体西瓜植株 (作为父本)杂交,从而得到三倍体西瓜的种子。因此,培育无籽西瓜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 的方法,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识记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结合题意分析准确判断各个选项便 可。 9.下列关于变异和遗传病的叙述,正确是(  )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③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④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可导致基因重 组 ⑤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⑥红绿色盲在男性当中的发病率为 7%,则精子中有 7%含有致病基因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变异的变异包括: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 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 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 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 生改变,①正确; 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所有体细胞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植物 的子房和花药,②正确; ③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③错误; ④基因重组有 2 种类型: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 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④正确; ⑤正常的二倍体生物在种子或是幼苗时期,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诱导成四倍体生物,在开 花时授以正常二倍体的花粉,就可以受精形成受精卵(三倍体),之后发育成种子,再由种子 萌发长成幼苗、成熟的个体(三倍体植株),三倍体植物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⑤错误; ⑥红绿色盲在男性当中的发病率为 7%,则精子中有 3.5%含有致病基因,⑥错误; 故选 B。 10.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取洋葱根尖 0.5-1cm,放在卡诺试液中浸泡 0.5-1h,然后放在低温下诱导培养 B. 低温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C. 本实验处理过程中要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洗 2 次 D. 用低倍镜观察,视野中能够看到染色体数目正在改变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 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 15%的盐 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应该是先培养根尖在用卡诺试液固定,A 错误; B. 低温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而不能抑制着丝点的分裂,B 错误; C.用卡诺氏液固定后,需要用 95%的酒精冲洗 2 次,C 正确; D.实验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正在改变的细胞,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 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 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获得二倍体植株 B. 杂交育种能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C. 结含三个染色体组西瓜种子的植株,其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 D. 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变异类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 优 辐射诱变、激光 诱变、化学药剂 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诱导加 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 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组先成倍减 少,再加倍,得 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A 正确; B、杂交育种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产生不同于亲本的重组性 状,B 正确; C、结含三个染色体组西瓜种子的植株为四倍体,所以其细胞含四个染色体组,C 错误; D、诱变育种可发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 得更多的变异类型,D 正确; 故选 C。 【点睛】含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是由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而来。三倍体西瓜是 无籽西瓜。 12.选择合适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可造福于人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须经连续自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获得纯合子 B. 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排除显隐性干扰 C. 单倍体育种最终是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单倍体作为新品种 D. 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以使其染色体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诱变育种 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杂交育种若选择的性状是显性性状,需要经过连续自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获得 纯合子,若选择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出现该性状即为纯合子,不需要进行连续自交,A 错误;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不能排除显隐性的干扰,单倍体育种可以排除显隐性干扰,B 错 误;若原有品种为二倍体,则单倍体育种最终是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二倍体作为新品种,C 错误;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以使其染色体加倍,D 正 确。故选 D。 13. 下列生物育种技术操作合理的是( ) A. 用红外线照射青霉菌能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B. 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 C. 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红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详解】 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所以用红外线照射青霉菌不 一定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A 错误;由于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年年栽种 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中含有杂合体,B 错误;单倍体植株不育,不产生种子,所以单倍体 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C 错误;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来繁殖属于无性繁殖,后代的基 因型、表现型与亲本相同,所以马铃薯、红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 需性状即可留种,D 正确。故选 D。 14.如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 和 B、b 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 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 ②和⑦的变异发生时期相同 C. 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D. 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 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 过程;⑦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 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①→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简便,但培育周期长,A 正确; B、②的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⑦的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所以时期不 同,B 错误; C、⑤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⑧过程的育种原理基因重组,所以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 不相同,C 正确; D、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D 正确。 故选 B。 【点睛】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15.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不是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A. 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B. 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C. 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D. 通过在试管内完成受精作用培育出试管婴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 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 诱变、化学药剂处 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 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 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 种) 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原理是基因重组,A 错误; B、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 因重组,B 错误; 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 正确; D、通过在试管内完成受精作用培育出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原理是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C。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突变频率很低,所以无法为进化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B. 滥用抗生素会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C. 在进化过程中,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将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淘汰 D. 当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 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尽管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且大多数对生物有害,但由于种群的个体数 量多,故突变的基因仍有许多,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 B、抗生素只是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细菌基因突变,B 错误; C、在进化过程中,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将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淘汰,C 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易错点:细菌的抗药性突变是在使用抗生素前已经产生,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 性选择作用。 17.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B.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的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C.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地球上约有 200 多万种生物,它们是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类型为单细胞的厌氧的原核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 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 物生存是不利的。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能进化, A 正确; B、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 正确; C、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的,C 错误;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类型为单细胞的厌氧的原核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的综合知识,可以从变异的概念、意义、分类和原因方面来切 入,结合进化论的观点答题。 18.一百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将某野生小动物的栖息场所分割成独立的三块,原来的 种群也被分成 X、Y、Z 三个独立的种群。调查发现,这三个种群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差异较 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三个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 B. 三个种群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C. X 种群中某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 1 D. Y 种群的雌性个体和 Z 种群的雄性个体在一起可能不能交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 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三个种群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差异较 大,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A 错误; B、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三个种 群存在地理隔离,B 正确; C、种群中某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 1,C 正确; D、因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了生殖隔离,Y 种群的雌性个体和 Z 种群的雄性个体在一起可 能不能交配,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 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9.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也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 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同时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增强了抗药性 C.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这是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变异积累导致的 D. 蓝藻改变了早期地球的大气成分,进而促进了需氧生物的发展,这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知识,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 断进化,自然选择和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 项错误; B、细菌中抗药性的变异是在接触抗生 素之前产生的,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 B 项错误; C、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但生殖隔离不一定都是地理隔离导致的,C 项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蓝藻 改变了大气成分,进而促进了需氧生物的发展,属于共同进化,D 项正确。 故选 D。 20.如图 1 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方法。图 2 为物种形成过程模 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 B. 图 1 和图 2 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a 可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D. 图 1 中①和③均使用了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 1 中①为花药离体培养,②为自交,③为秋水仙素处理,使细 胞中染色体加倍,④为诱变。图 2 中 a 为可遗传变异,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 为地理隔离, d 为生殖隔离,c 为新物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 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形成才标志着新物种 的诞生,A 错误; B、新物种诞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经典过程为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量变), 发生质的飞跃(基因库差异显著),形成生殖隔离。骤变式物种诞生的过程,如二倍体西瓜, 经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四倍体西瓜,则可以不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B 错误;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大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所以 a 为可遗传 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C 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发育的单倍体幼苗,使其恢复可育。多倍体育 种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D 错误。 故选 C。 2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定向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B. 环境引起的变异也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D. 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下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 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A 正确; B、环境引起遗传物质改变而发生的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由于变异是不定 向的,所以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正确; C、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以其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 或排列顺序,C 正确; 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而不是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D 错误。 故选 D。 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化学说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是达尔文,他的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达尔文观点,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的观点 C. 现代进化学说和达尔文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青霉素的使用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但青霉素会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 逐渐进化来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 择学说的进步性: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命现象的 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 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局限性:限于当时科学发 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其次注重个体的进化价值而忽视 群体作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是拉马克,A 错误;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的 观点,B 正确; C、现代进化学说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达尔文观点是可遗传的变异 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正确; D、青霉素的使用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但青霉素会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青霉素起到筛选的环境作用,D 正确; 故选 A。 23.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 所 示。已知控制植株紫花、粉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 A、a+和 a, 且 A 对 a+为显性,a+对 a 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 A、a+和 a 基因构成 B.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60%,二次调查时为 40% C. 基因突变导致三种花色的出现,为该植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 AA、Aa+、Aa,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 aa,粉红花 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 a+a+、a+a。 【详解】A、基因库是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因此全部 A、a+和 a 基因不能构成基因 库,A 错误; B、如果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初次调查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60%,二次调查时为 40%,但 是该种群不一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无法计算 a 的基因频率,B 错误;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正确; D、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的形成,D 错误。 故选 C。 24.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哪项内容( ) A. 小肠肠腔内 pH 的相对稳定 B.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中的温度的相对稳定 D. 淋巴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小肠 的肠腔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消化道由于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故 A 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的能力。 25.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细胞内、外的 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B. H2CO3/NaHCO3 是维持细胞外液 pH 稳定的主要缓冲物质 C.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 D. 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C 【解析】 细胞内、外的 Na+、K+分布不平衡状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 Na+、K+泵,该泵通过消耗能量 把细胞外的 K+泵入细胞内,把细胞内的 Na+泵出细胞外,从而维持 Na+、K+分布的不平衡状态, A 正 确 ; 内 环 境 之 所 以 能 保 持 PH 相 对 稳 定 的 状 态 是 内 环 境 中 存 在 主 要 的 缓 冲 物 质 H2CO3 /NaHCO3,B 正确;血浆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 有关,C 错误;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D 正确。 【点睛】考查内环境稳态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内环境稳态的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 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6. 下列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A. 乳酸与 HCO3-反应维持血浆 PH 相对稳定 B. 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 ATP 水解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提供能量 D. 胃酸为胃蛋白酶的催化提供所需的酸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乳酸与 HC03ˉ反应维持血浆中 pH,血浆属于内环境,A 正确。葡萄糖氧 化分解在细胞质中,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B 错。ATP 水解发生在小肠上皮细胞内,不属于 内环境,C 错。胃蛋白酶的催化在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 错。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 27. 在调节内环境稳态中,下丘脑有重要的作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 B. 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尿量减少 C. 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 D. 下丘脑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 素的靶器官是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 于肾脏,尿量减少。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对垂体的刺激减少,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 腺激素会减少。BCD 正确,A 错。故本题选 A。 28.如图表示人体中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 2 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丁表示细胞内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 C. 血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乙 D. O2 浓度高低关系是丁>甲>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织水肿的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引起,过程 2、3 受阻会导致组织液的量减少,不 会引起组织水肿,故 A 错;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可 以发生双向的物质交换,淋巴最后回到血浆,因此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 细胞内液,故 B 错; C、淋巴细胞的内环境主要是淋巴,故 C 正确; D、氧气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运输,因此甲液中氧气浓度高于丁 液中,故 D 错。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 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9.研究人员对某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血糖水平、体温、血浆 pH 三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量,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三项生理指标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 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产热量、散热量均增加 C. 下丘脑直接参与三项生理指标的调节 D. HCO3-、HPO42- 等离子对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 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 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处在动态平衡的过程中,所以在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各 项生理指标会在不影响正常生理状态的范围内波动,A 正确; B、在运动员运动过程中,机体产能增加,使得机体产热量增加,为了维持体温正常,机体散 热量也会增加,B 正确; C、人体的血糖水平和体温有下丘脑的调节,而血浆 pH 主要是由血浆中存在的缓冲对调节的,C 错误; D、缓冲物质 HCO3-、HPO42-等对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 正确; 故选 C。 【点睛】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0.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③为胰岛 B 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 CO2 的浓度则相反 C. 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 D. 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⑤可表示血浆,②可表示组织液,③可表示细胞内液,④可表示淋巴;当血 液从⑤流经①时,血浆中的成分会因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而发生改变。 详解:A.若③为胰岛 B 细胞,饭后半小时后因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 B 细胞合成分泌胰岛 素, ①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A 错误; B.若③为脑细胞,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 CO2 的浓 度则相反,B 错误;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③细胞内液和⑤血浆,C 正确;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需要分解葡萄糖为生命活动供能,故⑤处的血溏浓度高于①处, D 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本题借助图形考查内环境组成、内环境成分的动态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教材相关 知识点,并能结合图形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分析图中所示各 结构及物质的动态变化,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1.如图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 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导致乙的积累 C. 甲和乙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D. 人体内四种体液的 pH 和温度相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图中甲细胞内液,能 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A 正确; B、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 造成组织水肿,B 正确;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丰富,C 错误; D、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主要指的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温度和 pH 值)保持 稳定的状态,故人体温度和 pH 与四种液体相接近,D 正确; 故选 C。 【点睛】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2.下列不是造成组织水肿原因的是 A. 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B. 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C. 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D.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 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 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 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 组织水肿。 【详解】A、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渗透压 增强,吸水增强造成组织水肿,A 正确; B、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 引起组织水肿,B 正确; C、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 织水肿,C 正确; D、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强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 错误; 故选 D。 【点睛】组织水肿主要原因有:过敏;肾小球肾炎;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细胞 代谢旺盛。 3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内液  ⑩胃液 A. ③④⑥⑦⑧⑨ B. ③④⑤⑦⑨⑩ C. ②③④⑤⑦⑨ D. 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溶液,因而汗 液、尿液、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肠液等)、泪液等液体虽然来自内环境,但不是细胞 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都有孔与外界相通,都不属于细胞外液,也就不属于体液,应属于属 于外界溶液。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但不是说就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 分。 3、细胞内液中的液体主要指的是细胞质基质中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4、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由于血液有血细胞的存在,因此血液不是细胞外液,而血浆则属 于细胞外液;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质原,因此血清也属于细胞外液。 【详解】胆汁、胰液、胃液等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 内的液体不是体液;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 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核液与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血浆、 淋巴、组织液、脑脊液组成内环境,属于体液。 故选 A。 【点睛】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34.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 肝细胞中的 CO2 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 8 层磷脂分子层 D. 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 Na+和 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和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 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①为 血浆,②为组织液。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 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②组织液增加,B 正确; C、肝细胞中的 CO2 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 5 层膜(双层线粒体膜+单层肝细胞膜+单 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 10 层磷脂分子层,C 错误; D、②是细胞外液、③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 正确。 故选:C。 35.汗蒸日渐成为一种人们所热衷和追捧的休闲、养生方式.汗蒸房的温度平均在 38~42 C, 正常人进入汗蒸房后,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汗液、尿液分泌增多 B. 体温迅速升高到环境温度 C. 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D. 皮肤血流量增加,面色红润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正常的体温是 37 C 左右,汗蒸房的温度平均在 38~42 C,相当于炎热刺激。 【详解】AC、炎热环境中人体通过大量排汗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以利于体温稳定,但此时垂 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A、C 错误; ° ° ° B、正常人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机能,进入汗蒸房后,体温不会明显升高,B 错误; D、炎热环境中,人体皮肤血流量增加,面色红润,D 正确。 故选 D。 36.某人遭遇船难后落水游到了荒芜人烟的岛屿上,下列对这期间他生理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由于缺少饮用淡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减弱 B. 若误饮海水,血浆中 Na+浓度短时间内升高,可能会使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变大 C. 饥饿状态下,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从而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 长期饥饿,将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 抗利尿激素可以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详解】A、由于缺少饮用淡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会增 强,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A 错误; B、若误饮海水,血浆中 Na+浓度短时间内升高,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会增大,可能会使 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变大,B 正确; C、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较低,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升高血糖,从而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C 正确; D、长期饥饿,将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出现组织水肿,D 正确。 故选 A。 37.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B. 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范围广 C.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D. 分泌物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 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 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 定水平。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 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 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 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 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A 正确; B、图示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的范围更广,B 正确;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的,其可直接反馈调节的器官是下丘脑和垂 体,C 错误; D、分泌物作用于靶细胞,能够使得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 正确。 故选 C。 38.宇航员在太空时有非常明显的失重感,失重时人体的液体静压丧失。人体的感受器受到体 液增加的刺激,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 中排出。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盐从尿中排出使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会引起代谢紊乱 B. 液体静压丧失,导致腿部体液转移到人的身体上部,出现鸟腿现象(腿部变细) C. 盐从尿中排出时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D. 内环境稳态只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就能维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 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如果水盐从尿中排出会破坏渗透压的稳定性,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A 正确; B、失重时液体静压丧失,腿部体液会转移到人身体上部,导致宇航员出现鸟腿现象(腿部变 细),B 正确; C、盐随尿液排出时会带走部分水分,可能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多,C 正 确; D、内环境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 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9.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 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热量的散出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等 B. 正常情况下,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但一般不会超过 1 摄氏度 C.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若某人体温长时间维持在 38 摄氏度,则此段时间内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机理:产热═散热;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人体主要通过汗腺分泌、血管舒张等增加散热,A 正确; B、正常情况下,同一个人的体温在 37 度左右,一日内有变化,但一般不会超过 1 摄氏度,B 正确; 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呼吸作用,C 正确; 的 D、若某人体温长时间维持在 38 摄氏度,则此段时间内产热=散热,D 错误。 故选 D。 40.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 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 KCl 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 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 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 Na+平衡电位;峰电 位的下降支主要是 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 K+外流形 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 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 3 个 Na+,从膜外泵入 2 个 K+。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 细胞外,A 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 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或通透性增大),使得组织液中的水过 多引起,C 错误; 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 错误。 故选 B。 4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 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的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 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 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 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 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 故选 B。 42.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肌肉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 转,A 错误; 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 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 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因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作用, 使脊髓中枢的突触产生了抑制,D 正确。 故选 D。 43.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在 b、c 两点之间连接有一个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 a 点,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 2 次偏转 B. 在 a 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Ⅱ时,均不发生信号转换 C. 在 c 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一适宜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 1 次 D. 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 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分析题图:①是感受器、a 是传入神经、②是神经中枢、c 是传出神经、③是效应器。 【详解】A、刺激 a 点,该部位钠离子内流,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兴奋先到达 b 点,后到达 c 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 2 次偏转,A 正确; B、在 a 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会引起神经递质释放,该处会发生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刺激Ⅱ时,该处会产生局部电流,B 错误; C、在 c 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一适宜的刺激,兴奋只能到达 c 点,不能到达 b 点,电流计的 指针只偏转 1 次,C 正确; D、②处是反射弧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调控着低级中枢的活动,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 大脑皮层的控制,D 正确。 故选 B。 44.如图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用 序号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判断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若谷氨酸长时间作用,可能会造成细胞内液渗透压增大 C. NMDA 与谷氨酸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 图中③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D 【解析】 【 的 【分析】 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 树突或胞体) 【详解】A、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MDA 结合后,促进 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 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 项正确; B、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 Na+过度内流,而 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 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B 项正确; C、谷氨酸能与 NMDA 发生特异性结合,C 项正确; D、图中③过程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将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与膜的 流动性(结构特点)有关,D 项错误。 故选 D。 45.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 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 BD 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C.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 Na+浓度,则 D 点将上移 D. AB 段和 BD 段分别是 K+外流和 Na+外流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AB 段是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 K+外流引起;BD 段是在受到 刺激后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由 Na+内流引起。 【详解】A.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图中 AB 段,K+外流,A 正确; B.BD 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 Na+内流的结果,B 正确;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 Na+浓度,会使 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D 点将上移,C 正确; D.BD 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 Na+内流的结果,D 错误。 故选 D。 46.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B.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也属于反射 C. 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至少有两个 D. 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反射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故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A 正 确;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 错误; C、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至少有两个神经元参与,C 正确; 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易错点: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4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婴儿经常尿床可说明排尿反射中枢在脑 B. 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在脑和脊髓中 C. 神经中枢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D. 下丘脑有维持人体呼吸活动的必要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 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 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A、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 排尿的控制能力弱,故会经常尿床,A 错误; B、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在脑和脊髓中,如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B正确; C、神经中枢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 制,C错误; D、脑干有维持人体呼吸活动的必要中枢,D错误。 故选B。 48.下列关于人脑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 维持身体运动平衡的中枢在小脑 B.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C.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大脑皮层 S 区受损患者不会讲话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 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小脑具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 关。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维持身体运动平衡的中枢在小脑,A 正确; 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的是长期 记忆,B 错误; C、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其他动物没有语言文字功能,C 正确; D、大脑皮层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讲话,即运动性失语症,D 正确。 故选B。 49.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的运动,在此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可被血液定向运输至甲状腺发挥作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人体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与肾小管细胞均能够表达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基因 C. 同学在运动过程中,体内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而神经递质不通过体液运输 D.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人体的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育课同学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身体的剧烈运动,能量来源于物质的氧化分解,受 到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同时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 【详解】A、激素的运输是由血液循环系统决定,不能定向运输,A 错误; 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只要这两种细胞才表达相应的受体,下丘脑神经 分泌细胞不表达该受体,B 错误; C、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即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 错误。 D、在未离体的条件下,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要区分反射弧的方向,在未离体的条件下,刺激直接作用于反射弧的感受器,所以 是单向传递的。 50.足球赛场上,球员们奔跑抢断、相互配合,最后完成射门。下列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 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时间奔跑后,机体储存的糖原减少 B.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运动过程中,球员体温会略有上升,此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D. 运动过程中,球员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过程的调节是神经-体液 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运动过程中,由于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导致血糖降低, 机体中的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运动过程中,细胞产热量增加,在机体 的神经调节下,使机体的散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详解】A、长时间奔跑中,机体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机体储存的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故机 体储存的糖原减少,A 正确; 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 正确; C、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多使体温略升高,但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可以维持体温稳定, 内环境稳态没有被破坏,C 错误; D、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 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D 正确。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51.如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A~F 是细胞发生变异后的染色体组成模式图, 据图回答: (1)图中 A~F 显示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____________,其中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排列 顺序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 (2)B、C 显示 变异方式分别叫______________。 (3)A 显示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4)甲产生 E 的过程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答案】 (1). B、C、D、F (2). B、C (3). 易位、倒位 (4). 基因重组 (5). 减数第一次分裂 (6). 自交或花药离体培养后再加倍 【解析】 的 与甲对比可知:A 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重组);B 中的一对非同源染色 体间交换对应的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 中的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 异中的倒位;D 中个别染色体增加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由 E 中染色体的形态和颜色可 推知,E 可能是通过自交或单倍体育种得到的体细胞;F 中增加了一个染色体组,属于染色体 数目变异。综上分析: (1)图中 A~F 中显示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 B、C、D、F。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引起染色体 上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即 B、C。 (2)B、C 显示的变异方式分别叫易位、倒位。 (3)A 显示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4)甲产生 E 的过程可通过甲的自交或甲的花药离体培养后再加倍的过程实现。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自交、单倍体育种。 5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 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 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 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 代表联趾(趾间 有蹼)基因。 如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 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6)若该岛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 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 AA 和 Aa 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 55%AA、40%Aa、5%aa。该岛没有给植物传粉 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 3 代自交后,群体中 AA、Aa、aa 的频率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变(变异) (2). 自然选择 (3). 种群 (4). 基本单位 (5). 基因库 (6). 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7).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 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8). ③基因频率 (9). 基因(遗传) (10). 72.5% (11). 5% (12). 22.5% (13). 没有 (14).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 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正确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 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 是变异,Y 是自然选择,Z 是隔离。 2、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 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 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 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表示某小岛上蜥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 X 是突变 和基因重组(变异)、Y 是自然选择、Z 是隔离。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单位,也是生物进 化的单位。 (3)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4)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与联趾(趾间有蹼)基因的基因频率变 化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 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③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升高,分趾蜥蜴个 体比例降低,结果使使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W 的基因频率逐 渐升高,分趾基因 w 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 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基因多样性。 (6)若所有植物都自花传粉,其中 55%AA 和 5%aa 自交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 40%Aa 自交 会发生性状分离.由以上分析可知,其 40%Aa 自交 3 代后,显性纯合子(AA)所在的比例=隐 性纯合子(aa)所占的比例= ,因此群体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 ,aa 的基因型频率= ,Aa 的基因型频率=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这三年中,该种群 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点睛】生物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53.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 图 A 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 B 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所以相对于 a 端,b 端的尿素含量会___________,氧气的 浓度_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_。 (2)肝脏在血糖平衡的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进入肝脏 a 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高 (如饭后一段时间),那么 b 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相对___________;如果进入肝脏 a 端血液 31 2 140% 1 17.5%2        =   × × − 55% 17.5% 72.5%+ = 5% 17.5% 22.5%+ = 1 72.5% 22.5%=5%− − 中的血糖浓度较低(如饥饿时),那么 b 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相对___________。 (3)胰岛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如果图 A 所示为胰岛 组织,当 a 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高(如饭后一段时间),那么 b 端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会 ___________;当 a 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如饥饿时),那么 b 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 量会___________。b 端相对于 a 端,其血糖浓度相对___________。 (4)从图 B 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来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但直接的生理因素是组织 液和血浆之间的相对渗透压的变化。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导致毛细血管的 通透性异常增大,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___________(大于、小于)血浆的渗 透压,引起组织水肿。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 ___________(大于、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就会导致 血浆蛋白滤人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 ___________(大于、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 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减少,在这种状况下,血浆的相对渗透压___________(大于、小于) 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1). 较高 (2). 较低 (3). 较高 (4). 较低 (5). 较高 (6). 增加 (7). 增加 (8). 较低 (9). 大于 (10). 小于 (11). 大于 (12). 小 于 【解析】 【分析】 分析 A 图:图 A 为肝脏组织示意图,a→b 表示血流方向。 分析 B 图:图 B 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其中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转化, 组织液可以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也可以单向转化为组织液;细胞与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也 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1)分析图 A 可知,血流方向 a→b,由题意可知,尿素是在肝脏合成并运输到肾脏 排出,所以 b 端尿素含量较高;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经过血液循环运输的,氧气参与组织细 胞的代谢,二氧化碳则是代谢产物,所以 b 端氧气浓度较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2))饭后一段时间,由于机体对食物进行了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会升高, 促进血糖转化成肝糖原,造成 b 端葡萄糖浓度相对较低;当饥饿时,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 素会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使 b 端葡萄糖浓度升高。 (3)饭后一段时间,由于机体对食物进行了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会升高, 促进血糖转化成肝糖原,造成 b 端葡萄糖浓度相对较低;当饥饿时,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 素会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使 b 端葡萄糖浓度升高.b 端相对于 a 端,其血糖浓度相对较低。 (4)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血浆蛋白 渗出进入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降低,最终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 血浆渗透压;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小于组织液 渗透压;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就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时, 血浆的渗透压降低,造成组织液的相对渗透压大于血浆的渗透压;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 致代谢减慢时,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及时被细胞利用而累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点睛】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54.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来自外周(皮肤、黏膜、内脏等)和中枢温度敏感 神经元的神经冲动经汇集、整合后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生理反应,图中①~ 代表神经元, “+”和“-”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图中方框内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人体________(器官) 中。 (2)若给予神经元②一次适宜刺激,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神 经元②上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到神经元③。与此同时,图中除神经元③外还 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的神经元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有 140 多亿个细胞,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 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____________(至少写两项)等 方面的高级功能。儿童夜间遗尿说明________________发育不完善。 【答案】 (1). 反射 (2). 下丘脑 (3). 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 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4). ④⑥⑦ (5).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 维 (6). 大脑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 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图中方框内神经 元主要分布于人体下丘脑中。 (2)若给予神经元②一次适宜刺激,兴奋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 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神经元②上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到 神经元③.由于“+”和“-”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因此给予该次刺激后,图中除神经元③ 外还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的神经元有④⑥⑦. (3)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儿童夜间遗尿说明大脑发育不完善。 【点睛】下丘脑即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渗透压感受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