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686

大小:44.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辽宁师大附中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5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7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最佳选项。 1.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 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 反映国人会议(  )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 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可知体现的是国人会议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C 项符合题意。 国人会议不能保障民众参政的权力,材料强调的是对周代贵族权力的制约,A 选项排除。分封 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体制的局限性导致的,B 选项排除。周朝属 于奴隶制社会,D 选项排除。 2.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 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 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 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 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 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 是在魏晋时期。 3.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 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 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 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C. 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握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入翰林知贡举”可知,唐宋 时期出现从注重门第声望到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的转变,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材 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排除。B 项, 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 项, 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对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 4.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 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 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 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 — 15 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 年) — 26 路 288 — 1234 元朝 12 省 183 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 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 选项错误,材 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5.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 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 传教。材料反映了 A. 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 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 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 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 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 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答案为 D 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 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 A 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 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 B、C 项。 6.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 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 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A.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 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 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 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 项 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 项排除。 7.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公元前 4 世纪初, 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 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雅典的这一转变 A. 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B. 强化了民主参与的意识 C. 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D.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可知,专业的立 法委员会对争议法律的裁决更体现科学性,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故 A 项正确。公 民大会的法律审核只是其中的程序之一,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化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不是材料的 重点,故 BD 项错误。法律的绝对权威在公元前 5 世纪就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 8.“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 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 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 《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 A. 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冲突 B.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 C. 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 D. 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 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 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 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这体现了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9.1830 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 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 孤立了工人阶级 C. 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D. 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1830 年”“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反映了,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 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渐掌握政权,工人阶级无法实现参与政权的目的,同时也削弱了旧贵 族的势力,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故 A 项错误;C 项不符合“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1830 年”“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 10.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 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这一论断的意图在于 A. 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权利 B. 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 强调政府应拥有绝对权力 D. 为强化政府权威提供辩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密尔顿强调的是,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 作掩护,即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故 D 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强调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 权利,A 错误。材料不是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B错误;题干强调为强化政府权威 提供辩护,而不是强调政府应拥有绝对权力,排除 C。 11. 1875 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 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 善。这说明 A.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1875 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法国 1875 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共和派和帝制派都没有彻底实现自己 的要求,因此 D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根据“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 改善”,据此排除 A;材料中未提到广大人们的态度问题,排除 B;“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 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即可排除 C。故选 D。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法国 1875 年宪法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 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 果是近代 A. 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 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 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答案】B 【解析】 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中,部分子嗣被鼓励参军,凭借军功获得爵位,成为国家统治阶级的一 部分,容克贵族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是落后和保守的阶层,故 B 项正确。军事发展体现在军 队训练和军事武器装备进步及国家军事工业实力或者技术的强大,这些在材料中没有提及, 故 A 项错误;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虽然比英国等先进国家弱小,但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程度不足造成的,不是容克贵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造成的,故 C 项错误;德国联邦 议会是各邦派代表组成的,材料没有说明普鲁士操纵联邦议会,故 D 项错误。 13.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 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 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 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 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 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A. 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 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 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 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 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 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 B 正确。A、C、D 的 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工会联合会”“各业 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 14.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 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 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 A. 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 B.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 C. 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 D. 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 【答案】A 【解析】 根据“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那么听凭你们发落 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可知,巴黎公社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公众 事务,人们群众是巴黎公社的主人,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故 A 正确;B 材料无法体现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群众的态度,排除 C;D 与材料 信息无关,排除。 15.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 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 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 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动了不同性质的革命,成功调动了各 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最终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待红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体现题干中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性质革命的特点,排除 C 项;根据题意, 俄国革命包含的三种革命都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但材料没有体现出某种革命的主体作用或 突出地位,只是对它们的性质做了区分,故 D 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体的关键,材料大意为:布尔什维克党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 地发动了不同性质的革命,成功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最终赢得并巩固了政权。 16.1861 年,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南京并度过了十五个月。对此,罗孝全曾声称: (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 洪秀全此举意在 A. 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 B. 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 C. 重振太平天国政权的内政以及外交 D. 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 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意在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 目的,故选 B 项。洪秀全并非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故排除 A 项。结合所学 可知,这时期洪秀全主要是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和洪仁玕等重振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排除 C 项。洪秀全此举与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无关,故排除 D 项。 17.19 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 态度。1898 年,英国议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 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 易”,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凭借其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 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 正确;19 世纪末,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 不可能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AC 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十九世纪末 的 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D 错误。 18.《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 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 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 义和团发展壮大 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 会基础,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故 D 项错误。 19.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 ”“局外人不察, 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A. 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 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C. 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 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 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体现的是妥协的艺术,D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共和未成的根本原 因是中国社会性质导致的,A 选项排除。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 排除。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 20.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 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 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 的 。 表明 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共和原则体现的是不同政治主体的和谐共处。从材料反映的五色旗成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的 过程来看,临时大总统有权提请参议院复议,临时参议院拥有最终决定权,表明共和原则得 以初步实践。故答案为 C 项。A 项“成为共识”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 项材料不 能反映,排除;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不同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共和原则的含义,即体现不同政治主体的和谐共处的政治状态。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最终做出这一决定的过程,从这一过程来看,不同政治机构之间各自按照 自己的职权行事,分工负责,和谐相处,因此体现的是共和原则。 21.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 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 仅仅实施了 13 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 根据“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国会政 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 13 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表明国会政治的政治 实践失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 念,排除 A;BC 选项不符合“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 排除。 22.“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 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 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 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 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 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 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 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明中共具 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延安整风运动,排除;C 项是指中共七大,排除; D 项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 点睛:首先分析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 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得出“分水岭”是指遵义 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23.下表为 1942—1944 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 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户数 减租后 2.4 6.7 38.0 0 2.5 3.4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土地 减租后 13.5 17.5 5 22.5 0.6 3.4 A.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 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 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 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 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 10%。根据材料内容可 知,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作为直接的被剥削 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中农的户数和 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可得出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减轻了农 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说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 质基础,故 A 选项错误;土地革命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进行,故 C 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 中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故 D 选项错误。 24.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 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 ,大家都 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A.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 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 抗日战争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 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 重要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家都认为”这是 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足以证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已经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选 B 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选项 A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无从 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不能揭示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25.从 1948 年底至 1949 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 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 的 的 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 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C. 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 1948 年底至 1949 年初”、““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 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体现的是解放区的社会发展欣欣向荣,B 选项符合题意。新 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A 选项排除。国共两党争夺的核心是政权,C 选项 排除。D 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 1 小题,计 25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 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 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 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 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 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 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 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 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 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 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 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 对独立又互相制衡。 (3)不同: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 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 护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知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 令;依据“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可知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依据“包含了对公 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知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制 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回答。 (2)依据:结合所学 1787 年宪法的理论来源可知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特点: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和所学从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回答。 (3)不同:依据材料一“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可知宋代 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依据材料二“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 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可知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 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结合所学从宋代和美国权力制约实质回答其他答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