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7 页,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20 分。考试用时
10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
卡及答题纸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
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
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殷商松散
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享政治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信息可知,分封制下诸
侯对天子负有镇守疆土、交纳贡赋的义务,负责管理地方具体事务,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
控制力,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C 选项
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与殷商时期的不同,并未体现血缘关系;D 选项是郡县制
的特征,与分封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
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
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
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
故 C 项错误。
3.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发明的一工具: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据此判
断该工具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的冶铁工具,C 正确;A 是唐朝时期出现的曲
辕犁;B 是唐朝时期出现的筒车;D 是蒸汽机的模型,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古代有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一
个“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另一个“不让民间有穷人,
侧重为民置产”。这两种经济政策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编户制度
B. 盐铁专卖政策、均田制
C. 市舶使政策、均田制
D. 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政策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
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西汉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
材料“不让民间有穷人,侧重为民置产”可知,这一政策是均田制;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
会基本的经济政策;编户制度是古代户籍制度;市舶使制度是对外贸易政策;工商皆本政策
是近代出现的。所以答案选 B。
5.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
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了三种字体,图片中也按照顺序表现出三种字体的演变,因此本题选 B
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曹魏时期,当时的文字已经基本统一,故 A 错误。汉代时,隶书
已经成为主要字体,C 说法错误。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D 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发展
6.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
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
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方式生产,显然是出于经费困难,这样做主要是缓解造船经费问题,
B 正确;洋务运动军事工业仍然是官办企业,A 错误;洋务运动军工产品不对市场开放,C 错
误;近代轮船制造业并没有走出经济的困境,D 错误。
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
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
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
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 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
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
家对此的态度,排除 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
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 D。
8.《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 年 10 月 10 日)中部分内容: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
方针,一致认为:„„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
统一为基础„„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
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关于这次会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会谈是在抗战取得胜利后进行的
B. 会谈纪要反映了当时国内和平民主的政治焦点
C. 这次会谈是中共为了争取和平民主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D. 这次会谈解决了双方所有的矛盾与分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会谈纪要是抗日战争后重庆谈判时期提出,重庆谈判并没有消除国共两党
所有的矛盾和分歧,D 符合题意;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的会谈,材料中“关于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反映出当时国内和平民主的政治焦点,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和
平与民主进行的努力,A、B 和 C 不符合题意,排除。
9.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
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
需要,故 C 项正确。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
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起,并没有对民主革命进行阐释,故 A 项排除。梁启超是戊戌变
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 B 项排除。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
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 D 项排除
10.1903 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
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
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
.
【详解】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
被否认无关,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
代表社会潮流,B 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
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 项错误;1903 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
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 项正确。
11.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
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
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
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此时西
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 B 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
后,故 C 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
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
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
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
独立自主的外交。
12.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
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
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 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
D.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
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C 选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A 选项排除。中共十四大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
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B 选项排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D 选项排除。
13.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
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
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C
【解析】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和“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都是对题干的部分理解,不
能全面概括题干主旨,故 AD 错误。题干强调“两弹一星”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说明科
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题干没有涉及“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故 B 项
错误,C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中国科技成就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
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的分析理
解。
14.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
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
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
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依据道德
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 A 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
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 B 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
切干扰,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15.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 1550 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 13~16 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
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
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 项错误;材料
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
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 项正确;17—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与材料时间不符,D 项错误。
16.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
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
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
表现,故 C 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 A 项错误;美国总统任
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 D 项错误。
17.电视片《公司的力量》中,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发行股票,仅阿姆斯特丹股票
的认购者就多达 1143 人,持股者有商人、水手、技工,还有市长的女仆,应运而生的股票
交易所和银行,给荷兰人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是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B. 材料反映的现象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
C. 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 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具有国家职能,参与殖民扩张,垄断殖民地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印度公司是荷兰政府对外扩张过程中成立的垄断性贸易公司,该公司具有殖民扩
张与垄断贸易等职能,D 正确;东印度公司属于殖民扩张时期的垄断性公司,不是现代的跨国
公司,A 错误;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B 错误;材料的公司属于早期的殖民扩张性质,
并没有催生工业革命的发生,C 错误。
18.以下是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中有关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
产量变化的表格(单位:万吨)。下列关于该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A. 表中所有国家的钢产量都逞逐年上升的趋势
B. 中国钢产量不断上升主要是因为政府政策的调整
C. 美国、日本受经济滞胀的影响钢产量增速放缓
D. 苏联钢产量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府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 1950 年到 1955 年大幅度上升,主要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
1980 年的产量剧增主要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都是因为政府政策的调整,B 正确;表格显示 1965
年之后美国呈现下降趋势,A 错误;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是大幅度增长,并不是受到经济滞
涨的影响,C 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 20 世纪 50 年代,此时钢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并不是因为
当时政府改革的重点在农业,D 错误。
19.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
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
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
经济大危机时期,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
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 ,所以经济危机未波及到苏联,排除 A;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
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
注的,排除 C 选项,选择 B 选项。D 选项范围过大,一五计划主要是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
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名师点睛】俄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相对
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
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
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
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0.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等呼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美苏阵营内不少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主导国家的凝聚力、影
响力不断下降。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据此可知
A. 世界多极化是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B. 美苏是世界多极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C. 亚非拉地区区域化得到较快发展 D. 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各种政治势
力的较量与变化,国际局势的变迁体现出多极化进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两国企图称霸世界,反对多极化趋势;C 选项错误,材料表明
多极化趋势是由各种力量推动的,不能体现“亚非拉地区区域化发展较快”;D 选项错误,至
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基本形成”
明显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第 21 小题分,第 22 小题 14 分,第 23 小题 14 分,第 24、
25 小题各 10 分,共计 60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孔子和孟子活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
社会和谐,这一点与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背景颇为相似。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
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
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
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
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 反思》
材料三 从南宋晚期至明朝中期,朱熹的理学始终稳居官方钦定的正统思想地位,科举取
士都以朱熹的经注作为标准答案,朱子学唯我独尊。„„物及必反,于是乎有陈献章、王守仁
出来,另辟蹊径,对朱熹学说表示怀疑,希望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他(王
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不必以朱子之是非为是
非。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王守仁为“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而提
出了哪些主张?并分析他的这些主张相对朱熹理学而言的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的
【答案】(1)仁、礼、忠、孝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
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
(3)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进步性:强调
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4)品质:崇尚道德;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或济世情怀)。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和所学从仁、礼、忠
和孝等回答。
(2)进步:依据材料二“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
家政治;依据材料二“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可知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
会的重要性;依据材料二“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可知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
(3)主张:依据材料三“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可知是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依据所学可知
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及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进步性: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强调主观能动
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及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等思考回答。
(4)品质:依据所学可知崇尚道德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22.规则是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是人类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秩序和规
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
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
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根据法案还
确定由国家调节雇主同工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及签订集体合同事宜。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 鉴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便利国与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
交流和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体制,鉴于主要目标是继续发展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所必要的有
秩序的基本条件,各会员国保证同基金和其它会员国进行合作,以保证有秩序的外汇安排,
并促进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4 年)
材料三 世界贸易组织 8 月 31 日就巴西和美国之间持续多年的棉花补贴争端案作出最后
。
裁决,认定美国为其国内棉农提供巨额补贴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贸易规则,并批准
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措施。……此次世贸组织的裁决虽然并没有完全满足巴西的愿望,但从
某种程度上说,裁决可能影响到其他棉花种植国家,因此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美国的补
贴政策帮助美国生产商以低于外国竞争者的价格销售产品,此种不公平行为压低了世界市场
的价格,对巴西和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商构成了双重打击。
——《新华月报(记录)世贸组织批准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2009 年第 10 期)
材料四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
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怎样的“汇率制度”以达到“稳定”
的?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两个组织构建世界经济体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运用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
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
【答案】(1)变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2)制度: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货币金融体系;世贸组织主要是维护世界各国贸易
的公平秩序。
(4)观点: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论证:分 3 个时期
背景 规则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或二战
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
国或二战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或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立为全球经济的交往、合作提供了规范的
平台(或通过世贸组织建立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
易体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不同时期为应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
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论证说明问题的能力。
(1)美国经济运行机制所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中的“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
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并
联系所学可知,是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2)联系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建立的“汇率制度”是美元与黄金
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材料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材料三是世贸组织,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个
组织构建世界经济体系侧重点的不同表现在,一为稳定货币金融体系,另一为维护世界各国
贸易的公平秩序。
(4)根据材料中的“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
结果”可以概括得出观点。论证这一观点可以联系所学,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国家干预、
二战后为解决金融秩序混乱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的
世贸组织等方面来论证说明。
23.100 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70 年前成立新
中国,则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时间 事件
5 月
4 日
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
府派
军警镇压,捕去学生 32 人
6 月
3 日 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 170 余人:4 日,又被捕 700 余人
6 月
4 日 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 月
5 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
应
6 月
10 日
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 人
辞职
6 月
28 日 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节选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材料二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苏维埃时期”。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革命价值的评判是非常低的,认为五四政治运动,
无论它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学生运动”,还是作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都
无法摆脱它的“资产阶级性”缺陷。然而,到了 1936 年 9、10 月间,时任中共北方局宣传
部部长的陈伯达发表文章,认为“五四运动就是爱国运动,就是民族的群众自救运动,新文
化运动是文化上的群众爱国运动,是整个爱国运动之重要的部分。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材料三 经过三个月筹备和认真协商,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1949 年 10 月 1 日
下午,首都 30 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人民当家做主
的新时代开始。它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态度转变的主要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建国初期(1949-1956 年)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指出新中
国是怎样“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的?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五四运动“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的理由有
哪些?
【答案】(1)原因:爱国学生的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海内外各界的参与
和推动。
(2)背景: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内战;唤醒民众团结抗战
的需要(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意义: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思想基础。
(3)政治: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的根基)。经济: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
基础(或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4)理由:五四运动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尤其是民主、科学
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或思想解放);培育了团结奋斗的伟大传
统。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可知爱国学生 先锋
作用;依据材料一“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可知工人阶级成
的
为运动的主力军;依据材料一“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的信息可知是海内外各界的参
与和推动。
(2)背景:依据材料二“到了 1936 年 9、10 月间”的信息和所学从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
主要矛盾;国共内战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回答。意义: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推
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以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思
想基础回答。
(3)政治:依据材料三时间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建设内容从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回答。经济:依据所学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等回答。
(4)理由: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五四运动的内涵、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思想解放以及
培育了团结奋斗的传统回答。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
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
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
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
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
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并请列举其与庙号改革
作用类似的改革措施。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
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族的政
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尊儒崇经,兴办学校;仿汉制;
行礼乐制度。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
支柱”可知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依据材料“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
为自己虚设一庙”可知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依据材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
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可知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意义:依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可知北魏
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以及表明改革决心和减少改革阻力。措施:依据所学从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和仿汉制等回答。
25.依萨克·牛顿(1642-1727 年)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物理学、数
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理论推导得出了天体
之间的引力表达式并提出猜想:地球与物体间的引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同
样遵从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规律,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牛顿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证实了
天体间的引力规律同样适用于地球与物体之间,接着牛顿又大胆地进行了合理的外推,进而
把决定天体运动的引力规律推广到万物之间,于 1687 年在他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了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统一。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材料二 牛顿认为每一个哲学家的最崇高的职责是认识并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完美,自然
界是上帝创造的,它只是上帝的神性的外在形式,它可以为人类所认识和想象,人类只能通
过自然哲学去研究自然才能最终认识上帝。在此意义上,牛顿毕生所从事的各种研究,包括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炼金术、圣经考古学和圣经年代学以及神学等,都是服务于他心目
中上帝的。
——王克迪《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者序言》
材料三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所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
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
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 18 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
在法国尤其突出。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
律。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
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
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请回答:
(1)列举牛顿在数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和天文学方面的重大发明。根据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分析牛顿能够“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统一”的主观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数学:二项式定理、微积分的初步算法;天文学方面的发明:反射望远镜。主
观原因:①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②严肃的科学态度;③勤奋的探索精神;④
服务上帝的终极目标或宗教情怀(信仰的力量);⑤善于借鉴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2)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动摇传统宗教信仰,唯物主义思潮盛行;推动强调理
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兴起;受牛顿学说影响的启蒙运动也有其弊端(不足)。
【解析】
【详解】(1)数学:依据所学从二项式定理何微积分的初步算法回答。天文学方面的发明:
依据所学从反射望远镜回答。主观原因:依据所学从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以及善于借鉴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等回答。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牛顿的科学成果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依据材料三“传统
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可知动摇传统宗教信仰,唯物主义思潮盛行;
依据材料三“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可知推
动强调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兴起;依据材料三“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
有形而上学的武断”可知受牛顿学说影响的启蒙运动也有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