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选择题(20*3=60 分)
1.(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
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
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以下对“天下一大变局”理解不正确是( )
A.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B. 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D. 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新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
制”,秦朝与之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官僚政治取代了
贵族政治,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显然与西周的政治制度不同,因此选项 C 符合题意,
选择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
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新格局,选项 A、B、D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
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
人议事会,即由 30 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有 6000 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
法也是抽签。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是( )
A. 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 B. 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
C. 官吏的产生相对公平 D. 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雅典通过抽签选拔公职人员,这不利于政策的稳定性,选项 D 符合题干要求;抽签
选举注重公平,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但是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选项 A、B、C
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3.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
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
糊的印象,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
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以
下哪一项不是英国提供的“基石”( )
A. 率先实现工业化,推进工业时代到来 B. 较早实行政治变革,为他国提供了范
例
C. 颁布宪法,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D. 近代科学发展突出,为人类留下财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权利法案》不属于宪法,而且资本主义立法的精神来源于罗马法,
选项 C 表述符合题意,选择 C;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推动工业革命时代的
到来,英国在 1689 年确立起君主立宪制,为世界民主制提供了范例,而且英国以牛顿为代表,
在近代科学方面成就突出,为人类留下了财富,选项 A、B、D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4.《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 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
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以下哪一项是此
次军事行动造成的影响( )
A. 为太平军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B. 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
C.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和“粤逆”以及活动范围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这一军事
行动为太平军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选项 A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并未
明确指向列强,选项 B 排除;列强侵略造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而非太平
天国运动,排除 C;选项 D 是《辛丑条约》签订导致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
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
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
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
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 1927 年,遵义会议召
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 1930 年写的文章,阐明“工
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 1945 年,而“工农武装割据”
提出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 B。结合所学,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
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
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
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 C 正
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受挫后
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 1938 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
除 D。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
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
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6.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 1917 年 4 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
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
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 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 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 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7 年 4 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
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 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
革命,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故 B 正确;1917 年 11 月,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社会主义革
命已经取得成功,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
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排除 D。
7.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
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
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出中共和民主党派要合作,《共同纲领》、政协制度是中共和民主党派合作
的典范,选项 C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政党制度,排除②,选项 A、D 排除;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与民主党派无关,④排除,选项 B 排除。
8.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
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
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 法德两国外交的自主性有所增强
B.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 冷战时期欧共体对美离心力增强
D. 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处在两极格局对峙中,材料中“法国……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
联邦德国……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表明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故 A 项正确;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在“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两极格局对峙中,美国与法德两国是盟友,故
B 项错误;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处在两极格局对峙中,材料中的“缓和”“改善”不等
于威胁已经解除,故 D 项错误。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9.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
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
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我国小
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不包括( )
A. 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 B.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
C. 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的紧密结合 D. 生产工具精巧且更新速度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更新速度较慢,选项 D 表述符合题意,
选项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因此具有脆弱性,选
项 A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形态下,土地私有,农民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因
此选项 B 是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小农经济个体劳动和土地紧密结
合,因此具有顽强性,选项 C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 促进了法国资本原始积累 B.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 引发了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 D. 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图尔里佛中含银量逐渐降低,说明货币贬值,结合材料时间可知,
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大量贵金属进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这一现象有助于法国资本原
始积累,选项 A 正确;选项 B 是商业革命的内容,排除;法国大革命时间与材料时间相距太
远,不能构成因果联系,排除 C;材料是价格革命的内容,而非原因,排除 D。
11.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这主要说明( )
时 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 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 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 中国民族工业已经获得独立发展的客观环境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 近代民主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D.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1913 年至 1920 年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说明近代民主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选项 C 正确;当时的社会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可能独立发展,选项 A 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
导地位,选项 B 排除;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选项 D 排除。
12.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说到:“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
识或划分。1978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 1992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
以 2001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不包括( )
A.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间是 1984 年,选项 D 表述符合题意,
选择 D;1992 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明确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可以
作为社会转型时间点,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可以作为转型时间点,选项 B、C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在《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
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
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最符合“修补资本主义”的是( )
A.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建立欧洲共同体
C. 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D. 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组织,是修正民族国家,与材料中“修补这个社会”不
尽相符,故 A 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是经济区域集团,是修正民族国家,故 B 项错误;信息技
术革命是生产力飞跃,与材料中“修补这个社会”不符,故 C 项错误;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进行了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发展起来,使穷人受惠不少,
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材料中“不平衡的发展”“修补资本主义”相符,故 D
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
14.下表是 1930~1932 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
粮食量)统计。这表明当时苏联( )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 年 2290 780
1931 年 1760 700
1932 年 1280 770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 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 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
D.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严重挫伤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数据可知,1930 年至 1932 年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乌克兰
地区粮食产量下降,当时征粮量并未减少,说明农业为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选项 C 正确;
选项 A 不符合史实,苏联是落后的农业国,需要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基础,排除;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排除 B;斯大林模式对农业和
轻工业有所冲击,但是并未挫伤整个国民经济,排除 D。
15.1945 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
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 1995 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
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的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
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B 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
有确立,A 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D 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
民主化,C 错误。
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
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
见光者,天之行也。”该言论旨在( )
A. 加强君主专制 B. 限制君主行为 C. 规范三纲五常 D. 维护中央
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施行
仁政是顺应上天,可见其试图通过天来促使君主施行仁政,达到限制君权的目的,选项 B 正
确;董仲舒的目的在于限制君权而非强化君权,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君主的施政目标,而非
三纲五常,排除 C;材料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D。
17.“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
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
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 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
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反映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张人文主义,
的
同时强调人的理性,这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运动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故 D
项正确;智者学派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故 A 项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
会的迷信,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故 C 项错误。
18.苏轼作《枯木竹石图》(见下图),该画作画面内容很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
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该图( )
A. 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情趣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D. 体现婉约柔美的意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一幅文人画,鹿角形状的枯木象征苏轼饱经风霜后的恬淡与安
然,蜗牛状的怪石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数枝焦墨竹叶的点缀.给人希望之感,
更代表画家执拗而旷达的内心,由此可知,该画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选项 B 正确;该画作
注重写意,而非写实,选项 A 排除;画作是水墨着色,并未有色彩的运动和变化,排除 C;画
作体现的不是婉约之美,而是一种坚韧之美,排除 D。
19.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提出“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
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
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
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是其中的一颗行屋。”材料中的“普遍法则”( )
A. 为资产阶级构建了“理性王国” B.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方式
C.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 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
则制约的新宇宙”,说明材料论述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该理论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
器,故答案为 C 项;选项 A 是启蒙运动,排除;相对论和量子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方式,排除 B;选项 D 是生物学领域的理论,与物理学无关,排除。
2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
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 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 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 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
归消灭也。”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 C 项正确;由“吾
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
认识,A、D 错误;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5 题共 60 分)
2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
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
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
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
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
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
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
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
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
力关进牢笼” ?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措施: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4)保障: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
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秦朝负责监察机构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维护皇权角度思
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可知 唐朝
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结合三省六部制特点从分散相权,相互制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回答即可。
(4)本体属于开放题依据所学从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以及制订完善的法律
等角度思考回答。
2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
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的
是
材料二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
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
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
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 年 2 月 16 日)
材料三二战后仅 25 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
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
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
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
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 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背景及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
一方针的出发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
股新的力量”指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特点。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
对?
【答案】(1)背景: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
胁;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
原因: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
全。
(2)方针:一边倒。
出发点: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经济建设。
(3)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力量:欧共体(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
本崛起等。
(4)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应对: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
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
对来自美苏的威胁;从“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可得出战后西欧实力
削弱,地位下降;根据所学,还可以得出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等背
景。第二小问,从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
维护自身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可得出方
针是一边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可得出打破美国外交封
锁、巩固新生政权;;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可得出推动
经济建设。
(3)根据材料中的“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可
得出格局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力量是欧共体(或欧洲国家联合);
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
(4)根据材料中的“权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
可得出特点是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应对,根据所学
知识,从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
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
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人民的幸福生活靠民主与法制维护,而不能靠某人主观意志和良心发现。民主、
法制与科学是一切政治文明的试金石。现代西方民主与法制源自古希腊罗马。从古代希腊罗
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
取得两大主要成果:一是直接民主制,一是代议制。其中代议制成为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
志。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构想”出自近代欧洲的哪次运动?其核心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当代西方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1)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2)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
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
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解析】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一来源“卢梭《社会契约论》”可知,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
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主义。
(2)根据材料“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和“其中代议制成为当代社会政治
文明的标志”可以得出论题,美国的三权分立
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三权分立的运行机制进行描述说明,如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
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根据材料“人民的幸福生活靠民主与法制维护,而不能靠某人主观意
志和良心发现”可知,政治实践的落脚点应当是政治要为人民幸福服务,因此在最后可以总
结美国的权力机构都要对人民负责。以此来说明当代西方政治构想和政治实践之间的关联。
24.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
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
得了占世界产量 1/4 到 1/3 的白银,总量达到 7000 吨至 10000 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末。
历史现象之二:1 盎司黄金 35 美元
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1934 年,美国政府将 1 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 35 美元。1944
年,美、英、中等 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 年,美国停止以
美元兑换黄金。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历史现象之三: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 年 1 月至 8 月,1 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 17.8 万元升至 1108.8 万元。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 美元同人民币比价
从 2.8 元曾升至 8.27 元,近年来又回落至 7.0 元以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丝银”贸易出现 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别说明 1933 年和 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美元贬值造成的影响。
(4) 结合材料三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货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
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2)20 世纪 30 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
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
现大幅度下降。
(3)提升了美国商品对外竞争力,刺激出口,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不利于世界经济良性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优势被削弱。
(4)1948 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内战的影响,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5)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国际经济形势。
【解析】
【详解】(1)国际:根据材料时间“16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
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国内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
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同时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2)背景:根据材料“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1934 年,美国政府将 1 盎司黄金的价格固
定为 35 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
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根据材料“1971 年,美国停止以美元
的
兑换黄金。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因此
美元贬值。
(3)影响:根据所学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美元贬值,能够提升美国商品对外竞争力,刺激
出口,开拓国际贸易市场,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实行货币贬值有贸
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不利于世界经济良性发展;根据材料“1971 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
金。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可知,美元贬值导致布雷顿
森林体系崩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使得美国经济优势被削弱。
(4)社会条件:1948 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 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在战争压力下,
国民党统治愈加腐败,大量印发纸币,使得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加快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汇率受到国际市场汇率价格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5)因素: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货币受到国家政策影响;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货币受到经
济发展状况影响;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货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25.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
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
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 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 世纪
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
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
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
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
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
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并归纳理学的积极
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 世纪
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胡适等人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
的运动中提出哪些主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
基础”?
【答案】(1)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
创新)。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2)策略:师夷长技以制夷;表现:打着自强求富旗号,兴办洋务运动。
(3)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弘扬民主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无产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组织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
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来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根据材
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
思想中的精粹”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是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
学家的学术创新)。
作用:根据材料“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可知,理学有利于培养道德品
质。根据材料“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
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知,理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2)策略:根据材料时间“19 世纪中期”可知,这里的官绅指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
地主阶级抵抗派,其策略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表现:根据材料时间“19 世纪后半期”并结合
所学可知,这是的先知先觉之士指的是洋务派,其抓住机运的表现是打着自强求富旗号,兴
办洋务运动。
(3)主张: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和内
容即可。
(4)思想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而且弘扬了民主科学
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阶级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
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马克思
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