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697

大小:1.66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请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 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 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 B.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的爆发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是二战的 原因,不是一战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部战争埋下了祸根,是一 战爆发的重要原因,C 项正确;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D 项错误。 【点睛】一战爆发的原因:(1)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 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 体,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 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3)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了三国同盟和 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4)物质、技术基础:20 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 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5)火药桶的出现: 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6)直接原因:萨 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 盾 和冲突加剧,乃至爆发战争。以下史实能充分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法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②英德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③英德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④德奥间进行的王朝战争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一战的背景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 间围绕着殖民地和霸权之间的斗争,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 B 正确;德奥间进行的王朝战争 发生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④不正确,排除 ACD。 3.1881 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 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 年德、奥、意三国在 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这表明 A. 德奥意三国殖民利益有共同之处 B. 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 C. 三国同盟使欧洲的矛盾有所缓和 D. 法国霸主地位受到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 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国家利益,因为德奥意 三国殖民利益有共同之处,故三国能在 1882 年结成军事同盟,故选 A。材料并未突出德国的 核心地位,无法得出 B 项结论,排除;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紧张的国际 局势,欧洲各国剑拔弩张,排除 C;19 世纪欧洲的霸主是英国,而非法国,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涉及到国家外交关系的,学生须牢记国家利益在其中所 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4.【加试题】在凡尔登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为减轻凡尔登法军的压力,英法两军发动 了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下图哪一地点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次战役是索姆河战役,1916 年爆发,在地图位置①,选项 A 正确;② 处未发生重大战役,排除选项 B;③是马恩河,此处发生马恩河战役,1914 年爆发,其爆发 时间早于凡尔登战役,排除选项 C;④为凡尔登,排除 D。 5.从 1918 年 3 月到 7 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德 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 A. 苏俄退出战争 B.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C. 美国参加一战 D. 协约国力不从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 1918 年 3 月苏德《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德军免去了东 西两线作战之苦,这也为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解除了后顾之忧,A 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 1917 年 8 月就已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B 错误;美国于 1917 年 4 月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 不符,C 错误;据所学可知,协约国是一战的战胜国,D 说法错误。 【点睛】1918 年的《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间签署的和平条约。通过 此条约俄国退出一战。 6.1917 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 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 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 “(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 点是 A. “以工代战” B. 文明出征 C. 不参与战务 D. 民间自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支援一战,故 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B 排除。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 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C 选项排除。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D 选项排除。 7.《魂断蓝桥》讲述的是 1917 年的英国,青年军官罗伊撇下未婚妻玛拉奔赴战场,听说罗伊 战死疆场的玛拉在失业、饥饿、寂寞和空虚的折磨下被迫沦落风尘。当玛拉在火车站意外邂 逅死里逃生的罗伊后,她选择了带着他们的定情信物在初识的地点自杀。这部作品反映了 A. 一战以后人民的反战情绪 B.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C. 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 D. 一战使英国经济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玛拉的经历可知体现的是战争给人类精神带来的巨大创伤,C 选项符合题 意。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反战情绪,A 选项排除。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本民族利益至上,B 选项排 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经济衰退的问题,D 选项排除。 8.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遭受德国两次侵略战争,于是一战结束后,在凡尔赛体系 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安全保障。结合下图,下列对法国寻求安全 保障的步骤表述正确的是 A. ①控制萨尔煤矿 B. ②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 C. ③收回阿尔萨斯一洛林 D. ④修筑马奇诺防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上可看出④是修筑马奇诺防线,符合法国寻求的安全保障,答案为 D。根据图中 可以看出①是莱茵区,不是萨尔煤矿,A 错误。②是阿尔萨斯一洛林,而不是莱茵区,B 错误。 ③是萨尔煤矿,不是阿尔萨斯一洛林,故 C 错误。 9.下面地图反映的是一战后的欧洲领土的变化,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丹麦和挪威因战争而获得新生并保持了领土的完整 ②俄国作为战胜国在凡尔赛会议上获得了了大量领土 ③美国控制下的国联为维护欧洲战后的新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④战后的奥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A. ②③④ B. ①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丹麦和挪威均是中立国,故①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俄没有参加凡尔赛会议,故②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后的国联受英国控制,故③不正 确,不符合题意;一战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人为 的分割导致该地区的民族矛盾日益突显,故④说法正确,与题意相符,故选 D;ABC 均不正确。 10.民族自决是一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 67%,其余的人德意志人、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 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A. 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 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 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 D. 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兰复国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存在很多其他民 族的人,这主要是由于大国按照自身意志对波兰进行领土划分所致,故 C 正确;A 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波兰的复国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 B 不正确;波兰复国已经成为了独立主 权国家,故 D 不正确。 11.《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 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 上 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维护和平 B. 委任统治 C. 集体安全 D. 大国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材料“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 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可知,这一规定体现的是集体安全的原则。集 体安全政策又称为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 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故 C 正确;A 与材料无关,排除;委任统治是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故 B 不正确;大国一 致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故 D 不正确。 12.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 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 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C. 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D. 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美国因为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联,最后 没能实现领导世界的目标而悲,又因在华盛顿体系中取得胜利和主导权而喜,故①是美国; 英国因为在凡尔赛体系中成为主导者而得胜得利,但是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却在下降,故②是 英国;法国因为与德国之间的恩怨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之后仍在纠结,故是得胜得利 的寝食难安者;苏俄因为被排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外,故被称作被排斥的孤独者。故 C 正确。 13.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 年又将其改为头 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 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 行为说明 A. 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 年 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 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 B。A 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C 错在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二战期间;D 错在“门户开放”政策是 19 世纪末美 国提出的对华政策。 考点:20 世纪 战争与和平·美日关系·日美争夺亚太地区。 【名师点睛】本题明显高于教材,但是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美日关系。进入 20 世纪以来, 美日日益崛起,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美日矛盾的激化正是导致二战期间日本偷 袭美军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14. 下图是在 1921 年在美国召开的一次会议,会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 于色,这是因为 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②《五国海军条约》 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 地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④是错误的;华盛顿会议没有涉及到了 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的问题。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通过排除法,所以选 的 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 1936 年 3 月~1937 年 2 月 B. 1937 年 3 月~1938 年 9 月 C. 1938 年 10 月~1939 年 2 月 D. 1939 年 3 月~1939 年 9 月 【答案】C 【解析】 【详解】“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从图中可以看出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已经进入德国的 版图,而捷克斯洛伐克仍是独立主权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 地利,1938 年 9 月,通过慕尼黑阴谋,德国占据了苏台德地区,1939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整 个捷克斯洛伐克,故 C 项正确,排除 ABD。 16.1938 年 9 月 21 日,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声明说:“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 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这里所说的“一个小国”是指当时的 A. 波兰 B. 奥地利 C. 捷克斯洛伐克 D. 埃塞俄比亚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的时间信息“1938 年 9 月 21 日”可知,丘吉尔针对的是 1938 年 9 月的《慕尼黑协 定》,这“一个小国”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故 C 项正确;英法牺牲波兰是在 1939 年 9 月, 故 A 项错误;奥地利早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前就已经被德国吞并,故 B 项错误;意大利侵 略埃塞俄比亚是在 1935 年,故 D 项错误。 17.照片是一种艺术作品,它能帮助人们记录历史上的人和事,有些具有深远的影响。下图所 示照片记录的是二战中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互相问候的场景,这一场景发生的地点应是 A. 德国 B. 苏联 C. 捷克斯洛伐克 D. 波兰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闪击波兰,波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华沙于 9 月底沦陷。 苏联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因 此出现“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互相问候的场景”,故 D 正确;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苏联军队不可能进入德国,德国军队也不可能进入苏联,排除 AB;苏联军队没有进入 捷克斯洛伐克,排除 C。 18.下面为纳粹德国进攻示意图,与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对应 国家是 A. 法国、英国、奥地利、苏联 B. 英国、法国、奥地利、苏联 C. 英国、奥地利、法国、美国 D. 英国、法国、奥地利、美国 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40 年 7 月到 10 月,德国实行“海狮计划”,进攻英国。1940 年 5-6 月, 德国进攻法国,同年 6 月 22 日,法国投降。1938 年吞并奥地利。1941 年 6 月 22 进攻苏联。 故①②③④对应的国家是英国、法国、奥地利、苏联,排除 ACD,B 符合题意。 19.下图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某一战役。该战役 A. 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 B. 终结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直接促成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 说明英国开始卷入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其中涉及 信息有“德国国旗”、“英国国旗”、“英国战机胜 利”“德国战机败走”等,分析可知这指的是该战役英国粉碎了德国“空中闪击战”计划, 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是空中作战与陆军无关;C 选项错误,1941 年 12 月美国对日宣战直接促成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 选项错误,德国发动“空中闪击战”之前 英国已经卷入反法西斯战争。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0. 1940 年 12 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 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 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 通过了《租借法》 C. 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 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B 【解析】 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变化:1935 年美国通过《中立法》;1939 年修 的 改《中立法》,为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1941 年初美国国 会通过《租借法》;1941 年 8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 年 1 月,中、苏、美、英等 26 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登陆战的兴盛时期,登陆战规模、次数、战术、组织,都达到前所未有 的程度。下列登陆战发生的地点从西到东的排列顺序是 ①西西里岛登陆 ②诺曼底登陆 ③“火炬”两栖登陆 ④冲绳岛登陆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 1943 年 7~8 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 规模登陆作战;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火炬”两栖登陆地点是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冲 绳岛是太平洋的岛屿;故从登陆战发生的地点从西到东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①④,故选 D。 22.下图反映的是苏德战场上发生根本转折的一次战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这一漫画标 题的是 A. 《莫斯科郊外的烽火》 B. 《伏尔加河上的磨坊》 C. 《海狮计划的丧钟》 D. 《照耀德国国会大厦的红星》 【答案】B 【解析】 苏德战场转折点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漫画含义苏联把德国军队像粮食一样碾碎,故B项 正确;其他地点和信息均不符合。 23.“虎”式坦克是一种性能很高的装备,法西斯寄予其带来胜利,最后使其梦想破灭的战役 是 A. 瓜岛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北高加索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 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打破了法西斯企图通过新式 坦克取胜的梦想,故 C 正确;瓜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之间的战争,与材料无关,故 A 不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与材料所述无关,故 B 不正确;北高加索战 役是德国为争夺高加索地区而发动的一场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不正确。 24.如图所示是 1944 年 10 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 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 A. 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 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 C. 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期大国利益的划分。根据材料“1944 年 10 月斯大林与丘 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 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 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 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局的框架,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苏联和 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 B 选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无法成为战后欧洲 分裂的主要原因,故 C 选项错误。 25.如图所示战役发生时,二战其它战场正在进行的是 A. 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战 B. 日本正加紧对中途岛的进攻 C. 意大利宣布投降并退出二战 D. 苏德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激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为突尼斯战役后,盟军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其时间大概为 1943 年 5 月到 7 月左右。 诺曼底登陆在 1944 年,排除 A 项;中途岛战役已于 1942 年 6 月结束,排除 B 项;意大利投 降在西西里岛登陆战之后,排除 C 项;库尔斯克战役发生于 1943 年 7 月,时间大体与西西里 岛登陆时间相同,故 D 项正确。 26.“每一政府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 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以上材料出自 A. 《波茨坦公告》 B. 《大西洋宪章》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开罗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每一政府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 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 是《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它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性质的 国家为打败法西斯,实现了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正式合作。故答案为 C 项。ABD 项,根 据所学可知,《波茨坦公告》是 1945 年 7 月,反法西斯同盟敦促日本投降的决议;《大西洋 宪章》是 1941 年美、英签署的联合宣言,是基于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范围扩大,需要 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而达成的,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建立奠基了基础;《开罗 宣言》是 1943 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 者的安排。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7.二战期间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内容出现于 德黑兰会议的是 A. “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 B.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C. “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保障……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 D. “(罗斯福)建议把德国分成五个自治邦,(丘吉尔)主张把德国分成两个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德黑兰会议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苏美英三国提 出不同的分割方案,故 D 正确;A 是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投降的内容,排除;B 是开罗会议的 内容,排除;C 是《大西洋宪章》的内容,排除。 28.盟军最高总司令麦克阿瑟曾说:“今天,炮口沉默,一个极大的悲剧已经结束。一个伟大 的胜利已经取得。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为商业效劳,任何地方的人都在阳光下行走。” 他发表演说针对的事件是 A. 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 B.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C. “密苏里”号日本投降仪式 D. 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举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炮口沉默……一个伟大的胜利已经取得……任何地方的人都在阳光下行走” 可知是日本投降,在“密苏里”号进行日本投降仪式,故 C 正确;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的垮 台、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均与材料无关,故 AB 排除;南京日本投降仪式并不在“密苏里” 号进行,故 D 排除。 29.1945 年 6 月,美、英、苏、法四国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专门就审判战犯问题进行磋商。 尽管美、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立,属于海洋法系的美、英和属于大陆法系的苏联和 法国在法制上存在分歧,但在根本目标上四国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①该会议 纽伦堡审判奠定基础 ②国际关系中可以“求同存异” ③法律观念可以超越对立与分歧 ④该会议是波茨坦会议的补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尽管美、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立,法制上存在分歧,但在 根本目标上四国是一致的,可见,法律观念可以超越对立与分歧,国际关系中可以“求同存 异”,该会议为纽伦堡审判奠定基础,①②③正确;1945 年 7 月波茨坦会议召开,时间不符合 题意,排除④;故选 A。 30.“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 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 与大湫也。”国学大师章太炎这段话认为秦始皇 A. 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B. 以严刑酷法进行政治统治 C. 对中国的贡献高于汉武帝 D. 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 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可以看出秦始皇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故 D 项正确。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不是材料主 旨,排除 A。依据材料“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知,B 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排 除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2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 1904 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 40 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 22 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 4 个月,英国《泰姆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 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 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一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 和 1917 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 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依据材料概括分析一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爆发论”出现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战 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2)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它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 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局面的 原因。 (3)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系列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 尔赛华盛顿体系。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 丘吉尔这观点的理解。 【答案】(1)原因: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作为矛盾主要双方的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 很深(经济联系紧密是关键词);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 争爆发(战争无可估量的大灾难是关键词)。 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原因:双方综合国力势均力敌;战线过长;大部分是阵地战,难以突破对方的防线等等。 (3)理解:丘吉尔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 是对战败国的掠夺;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 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 量的大灾难”可知,交战国之间已经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大家都默认战争无可估量的大 灾难等因素使大家认为战争不可能发生。 根源: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源。 (2)结合所学可从双方战争的实力相差无几、战线太长、战争的形式主要是阵地战等方面进 行分析。 (3)结合所学可由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入手分析得知丘吉尔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凡尔赛体系 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它建立在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这为新的国际冲 突埋下了祸根。 32.【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戴维雷诺兹指出,“战时的英美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婚姻,伴随合作旋律的 持久音调是竞争。在维护两国作为公认大国的合作框架内,英美却在设法夺取优势和有利地 位,这的确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戴维·雷诺兹《霸权与冲突的世界》 材料二 斯大林曾指出:“在我们的时代想不顾各种条约,一下子就挑起战争,并不是 那么容易的。”1941 年 5 月,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私自公开飞往英格兰之后,苏联更加怀 疑来自英国的情报。苏联对各方提供的德国即将入侵的情报持怀疑态度,自然地影响到其他 方面,比如迟迟没有动员导致兵员不足。……大批富有经验的将领在肃反中遭清洗,随之而 来的就是对闪电战、新技术装备等没有重视。……入侵邻国建立“东方战线”后,沿新国境 线构筑新防线的进度“迟缓得令人不能容忍”。战争爆发几天之后,苏军统帅部发现错误地判 断了德军的主攻方向,匆忙改正。不久更惊讶的发现这些“东方战线”地域的居民把德军当 作“解放者”看待,对苏联抱着冷淡和不合作态度。 ——摘编自《试析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严重失利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 1939—1942 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 主要步骤,的 并分析“婚姻”形成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概括苏联在二战初期失利的原因。 【答案】(1)主要步骤: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美英两军 确定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战略方针;英美首脑发表《大西洋宪章》;苏、美、英签订关于 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美英等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影响: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国家力量。 (2)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对德入侵时间误判;缺乏战争准备兵员不足;肃反导致优 秀指挥官缺乏;军事理论落后,轻视新装备;“东方战线”伤害邻国感情,防线建设迟缓; 对德军主攻方向误判;德国灵活的外交离间。 【解析】 【详解】(1)1939 年—1942 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的主要步骤:据材料“伴随合作旋 律的持久音调是竞争”, 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美国国会通过《租 借法》;美英两军确定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战略方针;英美首脑发表《大西洋宪章》;苏、 美、英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美英等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婚姻” 形成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国家力量。 (2)据材料“在我们的时代想不顾各种条约,一下子就挑起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怀 疑来自英国的情报”可知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对德入侵时间误判;“迟迟没有动员 导致兵员不足”可知缺乏战争准备兵员不足;据材料“……大批富有经验的将领在肃反中遭 清洗” 可知肃反导致优秀指挥官缺乏;据材料“就是对闪电战、新技术装备等没有重视”可 知军事理论落后,轻视新装备;据材料“这些“东方战线”地域的居民把德军当作“解放者” 看待,对苏联抱着冷淡和不合作态度”可知“东方战线”伤害邻国感情;据材料沿新国境线 构筑新防线的进度“迟缓得令人不能容忍”可知防线建设迟缓;据材料“苏军统帅部发现错 误地判断了德军的主攻方向,匆忙改正”可知对德军主攻方向误判; 33.【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对秦的统一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重 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 ②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只重征服,不 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 ——摘编自《过秦论》、《国史大纲》等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了有效管控 A 区域所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只列观点, 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修直道;设置郡县;意义:扩大 帝国疆域,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侧重①: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地势险峻;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时代潮流等因素促 成统一。侧重②: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等 制度建设促成了统一。 【解析】 (1)本题观察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长城、 修直道、设置郡县等方面指出秦朝为了有效管控 A 区域所采取的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从疆域、民族等方面概括其意义。 (2)本题据材料二“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 成”“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说明更侧重于哪一种认识。例如:侧重①。可以从商鞅变法、地势险峻、人民渴望统一、 时代潮流等因素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